(经典)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2.背读课文。
3.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1.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
语文教案 篇2
一、吟咏古诗,揭题导入
1、出示有关友谊的诗句,生齐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揭题导入:读完诗句,你一定被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生读。)
二、初次读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合作探究,感悟知音。
1、链接资料,边读边想
俞伯牙:晋国上大夫,衣着华贵,羽扇纶巾
钟子期:楚国的打柴樵夫,青布包头,两截布衫
(思考、交流:读完资料,你有什么疑问?)
2、探究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4)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想象、交流。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5)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6)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7)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8)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9)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资料链接,课外拓展
1、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2、有关交友的典故、名言和成语。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 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 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 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 背诵积累古诗《望岳》,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
课前准备
与中国的“世界遗传”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泰山风景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宽带网
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交流方法
1 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2 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3 老师的建议:
(1) 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 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 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课后实践
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专题展示活动准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 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出示相关报道。
2 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 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 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 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三、四课时
习作
创设情景,
1 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导游,大家愿意吗?
2要求:
(1) 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2) 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交流资料
1 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 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自主完成习作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9月28星期五
能区分形近字,进行词语积累。了解词语意思,积累成语。用修改符号改正句子中的错误。阅读短文,填写恰当的词语。把握主要内容,回答短文后的问题。通过口语交际,说出你对自己生活地区的环境有哪些方面比较满意,哪些地方不够满意。能自定题目,仿照5课的写法写一篇游记。
教学重点:
用修改符号改正句子中的错误。阅读短文,填写恰当的词语,把握主要内容,回答短文后的问题。能自定题目,仿照5课的写法写一篇游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能区分形近字,进行词语积累。了解词语意思,积累成语。用修改符号改正句子中的错误。阅读短文,填写恰当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组成词语。按照发现的规律,自己在各写一组。
(1、独自组词,发现规律。2、交流)
二、读读下面的成语,在从本单元课文中找出几个写下来。
(1、读一读2、背一背3、自己写出几个)
三、用修改符号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误。
(1、读懂句子2、找准病处3、明白病因4、使用修改符号修改正确5、默读复查)
四、阅读下面的短文,从短文后面的语句中选择恰当的内容填写在文中的括号里。
(1、读懂题目要求2、阅读文章,了解意思3、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怎样填写4、订正答案)
五、作业:完成语文帮你学1—3题
教学反思:学生对“辨”和“辩”组词还分辨不清。对于修改病句,学生能找准病因,但是部分同学不能过正确修改。学生对于词语的积累有兴趣,能积极的背一背。但是记忆速度较慢。应加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9月30星期日
教学目标:
把握主要内容,回答短文后的.问题。通过口语交际,说出你对自己生活地区的环境有哪些方面比较满意,哪些地方不够满意。
教学过程:
一、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1、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
2、明确短文后面的要求。
3、独立完成。
4、交流(1、概括4自然段段意:找一组读,全班评议,指出不足。修改)
二、口语交际
1、引导回读《城市的标志》
2、文中作者说道: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越来越想多胞胎了,树将成为城市的标志。
3、回忆我们生活地区的环境(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认为环境)
4、说说对自己生活地区环境满意吗?那些地方比较满意,哪些地方不满意。
5、说说你能为改善环境作些什么?(先组内交流,在个别说)
要求:听的同学要认真,对其进行评价。
6、师总结;让我们保护好周围的环境。让我们有一个舒适,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教学反思:学生能发现周围环境的变化,能针对性地提出改变的原因,对村子周围环境的恶化能引起学生的忧虑。学生能过提出整治的措施和方法,能够对自身的行为提出要求。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
2、揣测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让同学阅读有关阿累、《毁灭》、《铁流》和鲁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新课
通过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有了一定的了解。鲁迅一生中做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年轻的汽车公司售票员阿累,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在他的眼中,鲁迅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阿累眼中的鲁迅。
板书课题:
一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和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
同桌交流以后老师再指名提问。
(只要同学说出自身的理解即可,老师指导同学把语言说完整、正确。)
三、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1、在阿累眼中,鲁迅是什么样子?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朗读。
(文中有六次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
2、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留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呢?这六处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3、为什么他如此瘦?
4、通过细读这些外貌描写,你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吗?
以上问题小组进行深入讨论以后,再全班交流。让同学体会到鲁迅先生的性格刚毅坚强,他用笔当枪,与xxx派、黑暗社会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5、熟读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写下自身的感受。
四、仔细品读,体会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怀
1、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从哪里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3、这一面对作者发生了怎样的影响呢?结合课文谈谈自身的感受。
(小组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回答问题。老师引导同学谈出自身内心真实的`想法,并积极鼓励,让同学敢于大胆发言。)
归纳: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鲁迅先生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鲁迅先生诚实地推荐他人的书,蕴含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正是与鲁迅先生见的这一面,给了作者极大的鼓舞,是作者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是作者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这“一面”给了作者巨大力量,是这“一面”鞭笞作者不时进步。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2、本文最大的胜利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高尚形象,表示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对你熟悉的一个人进行外貌描写。
3、研讨:
题目《一面》除了可以理解为与鲁迅一面之缘,你还有其它不同的理解吗?
(还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一个侧面,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2-27
语文教案02-28
语文教案02-29
语文教案02-29
语文教案03-01
语文教案03-01
语文教案03-08
语文教案03-13
语文教案03-13
(精选)语文教案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