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实用)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展示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展示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一、基础知识:
1、 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ào) 纬度(wěi) 销声匿迹(xiāo)
蓑衣(suō) 阻挠(náo) 忌讳(huì) 悄然无声(qiǎo)
2、 走进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三、合作探究:
(1)第一部分: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2、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3、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举了三个例子。
4、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按时间先后顺序。
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6、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2)第二部分:
7、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8、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第三部分:
9、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10、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11、“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12、“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13、“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4)第四部分:
14、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15、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6、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拓展延伸: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一节一练:
阅读课文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7、理解下句:“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18、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上句中“融化”“ 萌发”“ 次第”的作用?
(融化 萌发 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19、燕子翩然归来。上句中“翩然”一词的作用?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20、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能否将上句中的“孕育果实”改为“结果”?
(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21、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上句中“簌簌”一词的作用?
(“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22、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
(“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23、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上句中“蓑草连天”“风雪载途”的作用?(“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24、理解下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25、“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
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6、“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的作用?
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27、“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语文教案 篇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⑴ 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⑵ 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
(想。)
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复述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作者的描写中读懂什么。
2、学生汇报:
⑴ 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长)
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课文用了具体的数字说明长廊的长。你知道7000多米有多长吗?
⑵ 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长廊美,长廊周围的环境也美)
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⑶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⑷ 指导朗读:
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谈:
⑴ 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山脚下,从下往上看。
⑵ 从下往上看,看到了什么?
(佛香阁、排云殿)
⑶ 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可见它的高;闪闪发光的琉璃瓦和金碧辉煌的宫殿,可见它的美。
⑷ 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抓住佛香阁、排云殿的宏伟气势这一特点来介绍的。
3、指导朗读:
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⑴ 写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色,突出美。
⑵ 写昆明湖,用比喻和反衬突出它的静和绿。
⑶ 写远处的城楼和白塔,突出它的古老。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从近到远)
4、指导朗读。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3、指导朗读。
七、朗读全文
八、创设情境,拓展练习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感到颐和园确实很美。所以,作者在课文的最后再一次点到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究竟颐和园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点,作者没有向我们介绍呢?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向大家做个介绍吗?
现在,每个同学选择一处颐和园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可以是作者介绍过的,也可以是作者不曾介绍过的,像导游一样,带领着老师、同学到颐和园游览、观光。要想介绍得好,首先课文先要熟悉。因此,先把你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争取将它背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同学练习当小导游。在小组练习的时候,有什么不足之处,同学之间要相互纠正、补充。
(全班交流)
九、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当小导游,都很称职(根据本班情况继续加以评点)。回去之后,可以向你的爷爷、奶奶等做介绍。可根据他们的不同需要介绍颐和园的景观。
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板书设计】
长廊──长
18、颐和园 万寿山──美 美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静
语文教案 篇3
一、 导语:你知道古罗马吗?你去过斗兽场吗?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参观古罗马斗兽场吧!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段意是什么?
2、 在课文中划出我们一家参观的顺序。先写参观前,我的心情,再写远看斗兽场的总体印象,接着写近看斗兽场的样子,又写我在斗兽场的联想,爸爸的讲解,最后写我们离开了斗兽场。
3、 我参观斗兽场前后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在斗兽场的广场前,看见几个武士打扮的`人,我高兴极了,为什么参观完后我却对他们失去了兴趣?参观前,我心里急得要死,参观后,却觉得斗兽场的残垣断壁显得有些狰狞可怕呢?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对平等、自由、生命的热爱与理解)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什么变化?(轻松—沉重)
4、 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吧!
三、思考讨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四、练笔:自拟题目,写出自己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课文2——9段,正确体会感叹句和反问句所强调的不同语气。
3、明白大树枯死的原因,懂得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大屏幕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1、计算机大屏幕呈现词语,认读。
(1)、指名读,及时正音(点击出现音节)。
(2)、多音字“干”口头组词。大屏幕呈现:干gan( )gan( )
(3)、计算机呈现练习:读拼音写字组成词语。
(学生独立完成后计算机反馈时间和正确率。)
2、大屏幕出现第一段和插图,谁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为什么说啄木鸟是森林里的医生?(呈现“因为……所以……”、“……是因为……”)。
(二)、学习第二段。
1、引入:大屏幕呈现动画:啄木鸟在林子里飞来飞去,在一棵大树上捉虫,配有“笃笃笃“的声音。)
2、指名回答后大屏幕呈现第二段。问:这里的“捉虫”实际上就是什么意思?把“捉虫”换成“治病”,这句话怎么说?
(三)、学习3----8段。
1、引入:大屏幕呈现动画并配有课文录音。
2、啄木鸟和大树说了几次话?请小朋友再读课文3---8段,找出啄木鸟说的话,用“”划下来,找出大树说的'话,用“——”划下来。
3、交流,指名读句子。想一想;啄木鸟、大树说话时的语气是怎么样的?(同桌互读,讨论。)
4、讨论、交流。
(1)、第一次对话:
a、大树为什么“叫起来”?(看图想象大树会怎么痛。)指导读句子(指名读,评议,齐读.)
b、啄木鸟为什么要啄大树呢?(指名读句子。)你觉得啄木鸟怎么样?指导读句子(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c、分角色读第一次对话。
(2)、第二次对话:
a、从啄木鸟对大树说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棵大树已经生病了,可大树自己知道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b、“我这样年轻力壮,身上哪会有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你换一种说法。(“我这样年轻力壮,身上不会有虫。”(看图理解“年轻力壮”)
c、这时,大树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它为什么“生气”?指导读句子。
d、面对生气的大树,啄木鸟怎么样?(指名读句子)想象:小病不治,变成大病有什么危险?指导读句子。
(3)、第三次对话:
a、听了啄木鸟的话,大树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请小朋友看看图上这棵大树的表情,说说它心里会怎么想?
b、大树觉得啄木鸟话太多了,没有耐心再听啄木鸟说话了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不耐烦)指导读句子。
5、啄木鸟真心诚意地给大树治病,还耐心地跟它讲道理,可大树却生气,不耐烦了,这时,啄木鸟会怎么想?是的,啄木鸟没有办法,它只好飞走了。(大屏幕呈现动画和字)指导读句子。
6、分角色读2----8段。
(四)、学习第9段。
1、大树最后怎么样了?请小朋友自学第9段(计算机呈现文字,点击“热区”能出现有关图像。)
2、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树最后怎么样了?
3、想想:大树为什么会枯死?(前后两幅图对照)
4、齐读第9段。
(五)、总结全文。想象:这时,大树会怎么想?(互相讨论,各自写一写。)
(六)、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
(1)、( )在一棵大树上捉虫。
(2)、我这样( ),身上( )?
(3)、这棵树被虫子( )。
2、选字填空:
(1)、捉 啄
花猫( )住了一只大老鼠。
小鸡在草地里( )小虫吃。
(2)、生 身
小妹妹( )上穿着花衣裳。
王老师( )病了,还是来给同学们上课。
语文教案 篇5
《掩耳盗钟》的寓意
《掩耳盗钟》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寓言讲了一个盗钟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钟的故事。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骗了自己,骗不了别人,这种人是极可笑的。
《画蛇添足》的.寓意
《画蛇添足》选自《战国策-齐策二》,讲几个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喝又有余,于是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便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说完把酒喝了。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是多此一举,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是自己害自己。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从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我”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的残忍以及为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读过一首短诗,作者已不记得,诗句却仍有印象:“又是一个隆冬天/相逢时不再是少年/跳橡皮筋的日子过去了/打雪仗只留下美好的记念。”是呀,童年总留给我们美好的记忆,尤其是童年时的游戏,更是美好之至。现在回想起来,那游戏的情景仿佛就浮现在眼前。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自己所喜爱的游戏,一定还记得童年时游戏的情景。
现在,就请大家说说各自童年时玩游戏的往事吧。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风筝》,这篇文章写的是关于童年、关于游戏、关于风筝的往事。
(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先引导学生看课本前面的鲁迅像)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鲁迅先生写的回忆童年往事的作品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等。
(让学生补充介绍有关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资料,看谁了解的资料多。)
三、初读课文(教师不给任何提示)
四、交流感受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教师不作过多的点评,对学生的独特发现和感受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重点品读
(一)童年的游戏是美好的,放风筝更富有浪漫的情趣,然而在课文的开篇,作者却写道:“……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究竟是为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明确:(至少包括下面两点内容——1、童年时我曾无情的虐杀了小兄弟的“风筝梦”。2、人到中年,我才悟到“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为当年的精神虐杀而痛悔,我想补过,但却不能。)
(二)品读第三段:文中“我”的小兄弟是那样喜爱风筝,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点?
学生找出第三段中的相关语句,并作简要点评。
“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神态描写,显出小兄弟对风筝的向往和痴迷。
“惊呼”、“跳跃”——动作描写,显出小兄弟一门心思牵挂着那空中的风筝,对风筝的喜爱到了极点。
(三)品读第四段:
1、一生朗读第四段,然后大家填表完成练习二,了解叙述的各要素。
2、用心体会:小兄弟怀着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痴心迷恋着他的风筝,可“我”这个作兄长的却无情地把这一切给虐杀了。
请同学们找出小兄弟制作风筝被我发现以及被我折断、踏扁风筝后的表现。
(关键词:惊惶、失色、瑟缩、绝望)
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类似小兄弟这样的经历,你能想像出小兄弟当时的感受吗?
(让学生想像小兄弟的感受或者说出自己的类似经历)
3、深入探究:在这一段中,小兄弟的表现写得极少,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我”的发现、“我”的发现的满足、“我”的愤怒、“我”的暴行以及“我”的胜利和傲然。大家想一下: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
(参考答案:突出小兄弟在兄长面前的弱小、无助、毫无抗争的力量,甚至没有抗争的意念,十分可怜。同时也极力渲染了“我”欺压子弟、虐杀精神的淫威。也正是小兄弟的毫无抗争和“我”的蛮横霸道,中年后“我”忆及此事时便更觉得对不住小兄弟,更觉得当年的虐杀是多么地凶残、无情和可憎,而当这种凶残和无情的精神虐杀无法补过的时候,便更觉得痛苦和悲哀。)
六、探究主旨:
回忆童年的往事带给作者的是无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这篇弥漫着浓浓的悲哀气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委派代表发表观点。学生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如:
——告诉我们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抒写作者为童年时的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忏悔。
——告诉我们,有些错误是永远无法补过的。
……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就该肯定。教师还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适当补充,点明本文的政治意义:作者童年时曾无情地虐杀了小兄弟天真烂漫的童心,中年时他才悟到这种精神虐杀是多么地残忍和不人道,他想补过,可是却没有了可补过的机会,于是他感到痛苦,感到无可把握的悲哀。正是这种童年的体验促使作者写下了这篇散文。同时,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个人的情怀往往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以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高度的敏感,察觉到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着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虐杀,因此他写下了这篇散文其实也是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一种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七、学生质疑:
学生就本文自由质疑,问题不设定。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或者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八、结束授课:
一只折断了翅骨的风筝,一段悲哀凄凉的忏悔。然而,一切的忏悔又有何意义呢?精神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而背负着愧疚的心灵同样是不堪重负的。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取这个沉重而悲哀的教训吧,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民主、善良、高尚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空中才会永远飘扬着我们快乐的风筝。
附:板书设计
少时: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中年:未能补过—————永恒悲哀
语文教案 篇7
文本细读:
本篇文章作者峻青用浓郁的色彩,在如画的景色描绘中寄托出了自己炽热的情感。通过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大海、蓝天、柿树、苹果、葡萄等事物,生动具体地描绘五彩斑澜的秋色世界,表现了秋天的丰收、成熟与繁荣。而在他的描绘中着重通过对秋天各种水果颜色、形状的描写,突出秋天瓜果遍地、景色迷人的特点。作者通过对柿树与枫叶的对比,更突出了柿树的鲜红与内涵的丰富,蕴涵着柿树的成熟与收获。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黄澄澄的大金帅,红玛瑙似的山楂果,绿莹莹的、红玫瑰似的呈现多种色彩的葡萄……如此绚烂的色彩,组成一幅美丽而迷人、成熟与繁荣的秋天景象。作者采用了大量比喻的修辞方法,使得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与读者面前。文章最后一段,道出作者之所以喜爱秋天,就是因为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表达出作者面对丰收的景象内心的快乐。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秋天这一丰收季节的赞美。
该篇文章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从感官上认识秋天。提示学生实际观察秋天的美景,感受自然界给予人的色彩、味道、神韵,把学习理解课文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作者的“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之后,跳出作者的感悟,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的秋天。用看得见的画笔描绘,用直通心灵的语言表述,或是默读体味秋色的魅力,或是朗读读出秋色的绚烂,总之,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为主。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字7个,会写字8个。理解“逊色驰名中外绚丽繁荣等”生字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略读课文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
3、初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略美丽而迷人的秋色,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的'景象。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秋天里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秋色
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你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吗?
(学生畅谈)
师:有一位叫峻青的作家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读文识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对读不好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可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参考课文题目,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说一说文章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1、作者之所以喜爱这样的秋天,是因为它表示着——和——也意味着——和——。
你同意作者的这种感触吗?
如果同意,请在课文中找到这样认为的理由;
2、同学交流,互相补充。
如:体现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柿子红得像一片火;苹果逗人喜爱;山楂缀满枝头;葡萄如水晶和玉石雕刻,晶莹透明。
读中体会作者的比喻手法。把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3、如果还有别的想法,请像作者那样把自己的理由说充分。
你眼中的秋色是什么样子的?
描绘出最令你感动的秋天的场面。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唇”上下结构,但是上半部撇写的要长些。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搜集秋天的词语、句子,读关于秋天的文章、古诗句。
2、可以向同学推荐教参书中的诗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经典)语文教案08-26
语文教案04-29
语文教案05-01
语文教案05-04
语文教案05-04
语文教案05-04
语文教案05-04
语文教案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