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常用(8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1)小白兔看见谁来了?(小熊)
(2)小熊是怎么样来的?(骑着自行车)
(3)小白兔为什么开心的笑了呢?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活跃课堂的气氛。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
(4)小朋友想的办法都很不错。那么,小白兔最后用了什么妙计呢?出示幻灯片(3)——原来小白兔是滚着南瓜回家的。
(5)小朋友想一想,小白兔是怎么想到这么好的办法的呢?(在提示幻灯片(2)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动脑筋。)
(6)练习说话:“小白兔想自行车的轮子是圆的,可以滚。南瓜也是圆的`,也可以滚。”
(7)看谁能完整的复述这幅画。(小熊骑着自行车过来了。小白兔想小熊的自行车轮子是圆的,可以滚。南瓜也是圆的,也可以滚。)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小组合作:读一读,想想笋芽儿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课文中找出来。
笋芽儿成长的过程,你能不能用简单的画画下来?
3、班级交流:说说你们画了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4、学习第一段,指名读。
谁喜欢这段话中的句子?
你觉得描写春雨的句子说得好吗,好在哪里?
你能美美地把它读一读吗?谁还想读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低声”)
5、读第二段,老师当春雨姑娘,你们当笋芽儿。
动作表示“揉、伸”,朗读表现撒娇。
你能用撒娇说个句子吗?
什么是“漆黑”?你从这里知道了什么?
小组表演
6、学习三、四段
同桌互读,边表演。
指名表演。
小采访;你是谁,你想怎样表演?
评评谁表演得好,为什么?
7、朗读第五段,妈妈做了什么事,你能看出来吗?
妈妈为什么这样做?
什么是“唠叨”?
8、朗读第八段
笋芽儿看到了什么?它喜欢吗,你怎么知道的`?
那这些句子你该怎么读/
如果你是笋芽儿,你可能还会看到什么?
笋芽儿这么高兴,我们一起来当当高兴的它。(朗读本段)
9、听老师读第九段,边听边想:笋芽儿的衣服哪儿去了?
它为什么这么做?
说说什么是“自豪”?你能用自豪说个句子吗?
二、小结
1、你能说说笋芽儿的生长过程吗?(师边板画)
2、齐读课文,说说你认识的笋芽儿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为什么?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找出课文中描写美好春光的句子。
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全班齐读课文。
2、我会读:
竹笋唤醒民众叫唤揉一揉油漆漆器轰轰烈烈
轰然大笑别扭扭秧歌钻空子钻牛角尖唠叨半天
抚养子女抚今追昔滋养身体滋味不错珠圆玉润
润滑油景阳冈豪言壮语英雄豪杰
二、学习生字
1、出示词语:世界、笋芽、呼唤
2、观察“笋芽”和“呼唤”,你发现了什么?
3、我们该怎样写这几个字?
4、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5、班级评议。
6、扩词,说句子。
三、阅读短文《一次有趣的观察》(阅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小组互读互听,正音。
3、带着问题读课文:
谁观察了什么?
为什么想观察?
他怎样做实验?
得到什么结果?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4、班级交流
5、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6、他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7、齐读课文。
四、练习:看拼音写词语。
shan gang shi ji guo jie hong zou zhu ya
( )( )( )( )( )
fa ya da han da jiao hu xi jiao huan
( )( )( )( )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会写“她、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夏夜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录音机。
2、观察美丽的夜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兴导入,引出课题
让学生描述一下夏天夜晚的景色。(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读出美感)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说一说听懂了什么。(能听懂多少讲多少)
3、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三、识字学习
1、读准读好课文生字。(遇到困难可以找朋友帮助解决)
2、结合课文内容,灵活多样地识记生字。
3、了解自学情况。
⑴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识记“莲、根”等字,组词并能说句话)
⑵做动作学习生字。(识记“趴、爬、哭”等字。)
4、交流识字方法和经验。
四、学习书写生字
1、认读生字“送、过、时、让”。
2、说一说识记的方法。
3、生自己写,师指导写法和姿势。
五、巩固字词
1、读文中有生字的6个句子。
2、用字扩词。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夏天的夜晚,公园里静悄悄的,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里,是谁救了他?(引导学生回顾课文)
二、整体感知
1、生默读课文:画出觉得最动人的句子。
2、把觉得最动人的地方读给同学听,说一说为什么?
三、质疑解疑,指导朗读
1、找出睡莲救小蚂蚁的.句子:读一读,指导读好感激的词句。
2、接受别人帮助时应怎样做,说一说。
3、找出小蜻蜓、萤火虫帮助小蚂蚁的句子,说一说他们可爱吗?
4、体会“飞机”的含义,讲解引号作用。
5、说说小蚂蚁回家时的心情。(引导体会高兴不仅是因为到家,更是因为有了大家的热心帮助。)
6、讨论体会夏夜景色美在哪里?
四、学习书写生字
1、读生字“她、他”等。
2、举例讲解“她”与“他”的区别。
3、指导书写,学生练写。
五、复习巩固
1、填上恰当的词语:多美的()高兴地()静悄悄的()……。
2、做“找朋友”游戏。
3、课外延伸,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身边的夏夜美景。
语文教案 篇4
教法展示
1.设计导语
人之所以高出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他会说话,有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人类自会说话始,就逐渐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怎么回事呢?它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学好语言呢?课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为我们解开了这些谜。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三个部分各自的中心句,并加以体会。
参考答案:①“语言是说话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说出来的话则是人们运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②“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或“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③“语言不但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是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
3.介绍“语言”知识,完成练习一
在介绍“语言”知识时,可根据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水平”而定深浅多少。下列知识点可资选择:
①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②语言的组成部分(语言是由语音、语法、词汇三部分组成)。
③语言的特性(社会性、全民性、符号性)。
④语言的起源(“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个解释是惟一正确的解释……”——恩格斯语)。
⑤语言发展的特点(语言发展是缓慢的、渐变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各个部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语言成分发展中的一致性,语言成分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
⑥语言的分类(参考有关专著)。
4.课外完成统习二,即写一篇短文,用一两个实例阐述“说话的好坏往往影响到交际的成败”。
教案点评
本文论述的虽然是学术问题,但作者并不是板着面孔说教,而是力求通俗、浅显,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使人容易接受。依据这个特点,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然后介绍有关语言的一些知识,如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功能等,结合练习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实现教学目标。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认识其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提高阅读文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xx的年央视春晚上,歌手周杰伦和大美女林志玲联袂演唱了方文山古文新歌《兰亭序》,其唯美绚丽的舞台设计,行云流水的舞蹈表演以及极富中国古典特色和韵味的歌词,令我们惊艳之余,沉醉不已。古文新唱尚有如此巨大的感染力,可见,时至今日,《兰亭序》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那么,《兰亭序》又称《兰亭集序》,由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它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其文的精美绝伦。
(二)整体感知
1.昨天我已经请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预习,我看到大部分同学已经结合导学案在文中做了标画,非常的不错。现在我就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如何。首先关于作者王羲之。大家一起来答。王羲之的字是?又称为?“书圣”“王右军”他尤其擅长?
2.现在请3位同学分段朗读一下课文,其余的同学我们来做大众评审,过会儿给他们点评一下。读得都不错,但是其中出现了一些读音方面的小瑕疵,我们一起来落实一下相关字音。
3.作为一篇文言文的学习,最基础的最重要的是对字词句的梳理。我这里有几句非常重要也是同学们难理解的句子,一起来解决一下。(学生回答)
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①虽:虽然、尽管。②热闹、盛况。③曲水流觞:夏历的三月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并赋诗一首。是一边饮酒一边作诗,还有饮一杯酒作一首诗?前者更有悠闲雅致的气氛。全句: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齐奏的音乐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优雅的情怀。)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①广大、繁茂是什么词性?形容词,我们看到的应该是物象,所以这句话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它是倒装句,定语后置句。抬头仰望广大无边的天空,低首俯视兴盛繁茂的万物,②用来,表凭借。这样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挑战最长的一句话:过去感到高兴的事顷刻间变成往事,对此不能不因此而触发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随着造化而定终有穷尽的一天。)
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①本来②一、齐: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③彭殇:长寿、短命。我本来认为把生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虚妄的。)
刚才我们给大家梳理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希望通过这几个点可以帮助大家从面的角度更好地来理解、把握全文。
4.现在我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思路,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变化的,也就是说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直抒胸臆的句子。
明确:(很好找,直抒胸臆的句子,即直接表现喜怒哀乐的词眼,往往后面还会带有感叹语气的标点符号)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聚焦点的句子分别是哪一句?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足以尽享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死生是一件大事。”怎能不悲痛呢?)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后人看今天,也正如今人看过去,悲叹呀!)
乐痛悲 好了,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女同学们来读一下第一句话,用你们清澈甜美的嗓音读出快乐的味道。好,咱们男生们来读第二句,用你们深沉浑厚的嗓音读出生之悲痛。大家齐读最后一句。……大家都读得一级棒,那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我们来深入文本,感悟其情感的变化。
(三)走入文本
1.赏析第一段
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作者的“乐”在何处?表现在哪些方面?(哪些事物或景物引起了他的乐呢?)
【学生:时节:暮春之初(阳春三月);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景色: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天气好,风景好,难道心情就一定会好吗?如果宋江带领梁山好汉跑到兰亭对王羲之说:“小王啊,我们一起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那样王羲之的心情还好吗?当然不好。所以人的心情好不好也决定于我们跟谁在一起。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众多的贤士在一起,他们在一起有着同样的志趣爱好,可谓是?志同道合,志同道合之乐。他们在一起干什么呀?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
心理感受: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总结:在暮春之初、阳春三月的一天,天气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乃良辰;景色如何呢?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飞花溅玉,此乃美景;把这清泉水引过来,贤士们三五成群坐在弯弯曲曲的水边,流觞曲水,畅叙幽情,或低头捋须或双眉紧缩,呼之欲出之中斟酌词句,以诗言志、以诗会友,当真是不亦乐乎!此乃乐事。处于这方天地之间,大家游目骋怀,尽享视听之娱,此乃赏心。至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俱全了,难怪作者会如此开心。我们虽然没有身临其境,那想想也是醉了。那么乐由何生?聚会之乐
作者眼前的景,不是阳春三月、姹紫嫣红、浓墨重彩的油画,而是一副淡雅的?水墨画。所以他的乐,是气度从容的乐,而不是喜形于色的乐。“信可乐也!”的诵读情感把握(读出气度从容、气定神闲的乐)。
齐读第一段,读出作者“气度从容的乐”来。让我们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一起感受诵读的快乐!
2.赏析第二段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第一段宴会描写是如此欢快自在、酣畅淋漓。然而到了下文却乐极生痛、兴尽悲来。其实,这样一种情感结构模式我们并不陌生,比如我们学过的《赤壁赋》《滕王阁序》大底都是如此。对生命的慨叹是普天下文人共同的情怀。这一段当中的“痛”,究竟是痛心,痛惜,还是悲痛呢?先不忙作答,我们首先要看一看作者究竟是因何而痛?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要点。
(同学小组代表交流发言)【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生命短暂、时光易逝,一抬头一低头,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这是痛,痛惜生命短暂。
②“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但是尽管每个人的爱好不同,静躁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当大家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感到快乐自足,但一味的享受而忽视时间的存在,却没发现时间的流逝是如此的迅捷,等你反应过来时,也许早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朽之人了。这也是痛,痛惜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等到欢喜变成厌倦,人事变迁,物是人非,事物变化之快,人的欲望永不得满足,怎能不感慨万分。这还是痛,痛惜人事变迁。
④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的寿命的长短随造化而定,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我们无法把握自己生命的长度,痛惜终期难测。】
生命与时光易逝、人事变迁、终期难测,在如此短暂的生命里,当时的一些文人墨客,他们都在做什么呀?“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的人性格比较内向,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比较宅,清心寡欲,整天在家谈玄悟道,无所事事,"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则游山玩水,玩世不恭,过着不拘形迹、自由放纵的生活。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那他们为什么不去社会上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呢?
社会背景:王羲之所处的两晋时代,朝代更替频繁,政治恐怖、社会极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因此,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崇尚老庄(一种十分虚无的人生观),大谈玄理,思想虚无,不务实际,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所以,真正令王羲之感到痛的并不是生命与时光的易逝,也不是死亡的来临,而是人们在如此短暂的生命中虚掷了光阴,蹉跎了岁月,选错了人生的方向。我们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比如在麻的烟雾缭绕中迷失方向的某些明星们。他们沉醉于一时的快乐与满足,最终功业无成。所以这一段的“痛”是为虚度人生之痛。
那这一段的诵读,应该用怎样的一种音调和语气呢?低沉的、慨叹的,悲痛的。尤其是那句“岂不痛哉!”大家齐读!
3.赏析第三段
到了文章的第三段,作者的感情由“痛”转为?悲。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这一段,找出能够表达作者生死观、人生观的句子。
【学生回答“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所以作者说,把死和生,长寿和短命看成是一样的,这种观点是十分荒谬的,没有根据的。】
我们刚才已经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的社会风气中,很多人就好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无所谓生死,十分的虚无、无所作为。是为“一死生”“齐彭殇”。通过这句话我们知道,作者对这种人生观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呢?显然是否定的。
作者认为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大大夫就应当胸怀抱负,“兼济天下”,有所作为。因此,他把眼前所看与心中所想都记录了下来。并生发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学生翻译: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比如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作者在这里询问古今,叹息着前人的叹息,感慨着前人的感慨,发出千古以来共同的悲叹。是为千古同悲。
文章虽已“悲”字做结,但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是对短暂生命的珍惜与热爱。王羲之虽然没有在文中直接给我们点出来这一点,但他究竟有没有积极地对抗这种生命的虚无?王羲之被尊称为?“书圣”!他的作品流传千古,他是天生如此的么?他肯定经历什么?刻苦的磨练。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时间久了,身上的衣服都划破了。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久了,整个池塘的水都染黑了。
可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这种悲叹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而王羲之以他文采和书法上的卓越成就向我们证明了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方式,那就是?珍惜生命,抓住我们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正因为他珍惜生,所以他才直面死。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四)拓展延伸
纵然我们无法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能把握?生命的过程、宽度,增加生命的厚度。我们可以活的如秋叶般静美,也可以活得如夏花般绚烂。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的价值,也体现在对抗垂死与腐朽的生活模式中,以及建立生动和欢乐的新生活中所具有的才能和力量。”那么,年轻的你们不更应该珍惜时光,增加生命的厚度么?
(五)小结作业: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 篇6
第五课时:
一基本知识
1、学会3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4个字。
2、体会“一直”的意思,按要求写句子。
3、学习辨析“同音字”与“形近字”。
二基本技能
1、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练习写一个同学的外貌。
(三)情感与态度
1、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妈妈的养育之恩是无价的,应该孝敬父母。
2、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觉遵守法规。
3、关爱别人,关心环境,渗透人文关怀。
四、教学重、难点:
1、准确辨析同音字、形近字,正确运用。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五单元
第17课
一 复习字词:
填、索、羞、翼、塞
熟字加一部分:真_填
分_纷 奇_寄
原_愿 羽_翼
熟字换一部分:
差_羞 赛_塞
偏旁做字的:欠
较难的`字:愧
二 造句
是
一直是
三 课文中作者的感情,通过两个账单的对比,懂得妈妈的养育之恩是无价的,应该孝敬父母。
四、知道: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小彼得先是“如愿以偿”,后来有变得“羞愧万分”了呢?
五、我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
我一直是个慈爱的妈妈。
①你能把“一直”换一个词吗?
②比较句子:
我是个听话的孩子。
我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
第18课
一 复习生词,注意字型:
找出形近字组词语
戴()由()段()
栽()田()锻()
二 多音字:
几ji(几乎)重chong(重复)
觉jue(觉得)佛fu(仿佛)
ji(几个)zhong(重量)jiao(睡觉)fo(佛像)
三 课文中作者的感情,了解先天残疾的“我”在一次耳语测验中,受伤的心灵得到温暖的故事,体会伦纳德老师对“我”母亲般的关爱,加深热爱、尊敬老师的感情。
四、练习写人物外貌的片段。
第19课
一 复习生词,形近字:
旅()摸()披()线()
族()莫()坡()钱()
同音字:
躺()象()壮()察()
淌()像()状()查()
二多音字:
着zhǎo()转zhuǎn()
zhe()zhuàn()
zhuó()
看kān()
kàn()
三 课文中作者的感情,: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能够如此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人,就是一个文明的人”这句话的意思。
四填空。
一天清晨,下起了倾盆大雨,当时街头没有______,也没有______________,可小女孩任凭大雨把衣衫打湿,也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活动5:
1、联想词语的新型练习。
2、连词组句的练习。
3、排列错乱的句子。
1、联想词语的新型练习。
2、连词组句的练习。
3、排列错乱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感受人们走搭石的画面美;
2、感受搭石蕴含的人性美,感受上了年岁的人摆搭石的助人为乐的情怀,体会俩人走搭石的谦让,年轻人的尊老爱老的美德;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课文的美;
4、用发现的眼睛观察我们的现实生活,说说自己看到的美丽的风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课前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读通了课文。在初读这篇课文后,我的脑海里始终浮现出这样的图画(出示情景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流动的小溪。溪水中有一排整齐方正的石头,人们踩踏着石头过小溪,这石头就是搭石。在作者眼里,最美的就是这家乡的搭石!(板书: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提出疑问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齐读句子。风景是供观赏的自然风光、景物,作者家乡的风景是那么优美、迷人,再读。
作者认为家乡的搭石最美。(稍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1、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一道风景呢?
2、搭石美在哪里呢?
三、导学解疑
搭石美在哪里?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研究、一起去感受。
出示自学提示:
a.默读课文2-4自然段。
b.想想: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家乡搭石的美,
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来。
c.把自己划出来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那是一道怎样的风景?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教师巡视自学情况,收集信息。
1、看得见的风光美
你从哪里看出了搭石美?
(出示句子):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你从哪里读出了美?①、②可以任意先说。
①一行人走搭石,动作有什么特点?协调有序?(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动作整齐,不显杂乱)
在这里是说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就紧跟上去,没有人抢路,也没有人突然止步。
我们也一起到搭石上去走走,男生走前面,读“抬起脚来”;女生走后面,读“紧跟上去”。
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整齐的动作,伴随着踏踏的声音。这哪里是在行路啊,分明就是在舞蹈。再读--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②你还从这段话哪里感受到了美?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清澈明净的水波在荡漾.就是描绘水面波纹荡漾的样子;形容人影多,姿态美。)
请你描绘一下这样的画面。
抽2-3生描述。(清波,人影,清波人影)
学生描述后。
多美的画面啊,请你读读句子。
③搭石,如同一排琴键,搭石上,人们灵巧的跳动着,水面上漾起粼粼波纹,人影、树影、云的影子,散开了,又聚拢来了。这样的景象真像一幅画,真像一首小诗,出示: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谁愿意来读读这首绮丽的小诗?
我们一起像她这样读读吧。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协调有序、和谐美好、如诗如画、富有诗意、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有动有静 风景。
2、让人感动的心灵美
一行人走在搭石上,是一道如诗如画的风景,这是看得见的风光的美。在课文中,更有一种看不见,却让我们感动的心灵的美,你有没有发现?你从哪里感受到了?
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学生谈感受。
把自己当作那位摆搭石的大叔、大婶,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一下大叔、大婶的内心想法。
大叔、大婶摆搭石过程中有哪些动作?
①动作:放下找来搭上踏
透过大叔、大婶的动作,你猜猜他们可能会怎么想?
抽3-4生回答。
你谈得真好,你已经走进了摆搭石的大叔、大婶的心里,请你读读这个句子吧。
②内心:满意
摆好了搭石,老人感到满意了,(老师划出“满意”),老人心里会怎样想?
抽生说。
摆好了搭石,老人感到满意,脸上会浮现出怎样的表情?
抽生说。
(引导学生关注句首的“急着”)摆搭石前,大叔大婶的神情是怎样的?
急着要去办的事情还没办好,为什么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和摆搭石相比,他们觉得这些事情都不重要,因为搭石关系到行路人的安全。)
③连词:无论(连词:不管;不论。假设条件关系的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只要(连词表示充足的条件,下文多与“就”或“便”呼应)一定(必然;确实无疑。)直到(一直到)才
摆搭石的老人心灵真美!你还从哪些词获得了这样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无论,不管大叔、大婶遇到怎样着急的情况,都会停下来,摆搭石。)
你设想一下,他们可能会遇到哪些着急的情况?(急着去看病,忙着走亲戚,忙着接孩子放学,忙着去赶集)
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不管有多忙,都要停下来摆搭石。
他们心里总是装着别人,总是为他人着想。这是金子般的'心灵啊,让我们一起来赞一赞他们吧,齐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为他人着想、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一心为人、乐于奉献、关心他人 风景。
2、两个人走搭石
你还从课文的哪个地方感受到了这种心灵的美?
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互相谦让、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互敬互爱)
请你读读这句话。
多么和谐的一幕啊!
②两个来过溪的人中有一个老人,又是怎样的情景?
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默看这句话,你觉得哪个词打动了你?(伏下)
请你做做伏下的动作。
是的,年轻人就是像这样,恭敬地弯下腰,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爬上年轻人的背。老人就可以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②过了河,你需要老人给你道谢吗?为什么?(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按道理就该这样。年轻人不需要老人的道谢,老年人不用给年轻人道谢,也许只是微微点头一笑,或许只是和年轻人拉拉家常话。)
已经过小溪的老人,他也曾经年轻过,他也曾经--
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这位年轻人,他将来也会变老,也一定会有年轻人--
伏下身子背他过去
透过这个伏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尊老敬老)
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感受到了什么?(尊老敬老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习惯、当地的风气)
在这里,在这溪边的五、六个村子里,互相谦让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尊老爱老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
根据老师的提示读读这段话,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
生读: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
生读: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③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啊,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学生接着说。
有了这么多的假如,谁又会怎样做,并且把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事呢?(抽3名学生口头回答)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互相谦让、尊老敬老、互相帮助、扶老携幼、团结友爱、民风淳朴 风景。
四、整体感受
1、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课文2-4自然段,感受搭石构成的一道道风景。
你觉得最美的是哪道风景?学生自由说。(引发争论,明白风光之美需要人来欣赏,更需要人来营造。)
2、我们从搭石中,读出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出示小诗)读: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一行人走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如诗如画的风景,
一个人摆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一心为他人的风景,
两个人走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助人为乐的风景。
家乡的风光美,
家乡的人心灵更美!
五、回归生活,说风景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这样的一道道风景,你发现了吗?请用“ ,构成了 的一道 的风景”的句式写话。
学生说。(学校里拾纸屑,关门窗,摆放文具,走出教室时摆放凳子,上下楼梯协调有序,路队整齐;校外公共汽车上,主动给老人、残疾人让座;家里父母孝敬老人,父母谦让。)
同学们,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才最美?抽几名学生作答。(高尚的品德,替他人着想,善良的心地)
所以,我们不光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更应该用我们的双手去营造生活中更多的美!下课!
板书:
搭 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伯牙学琴》故事导入
2、学生谈感受。
3、板书课题,解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层指导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和韵味
自由读——评议读——范读——有节奏地读
2、回顾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感悟文本
1、挑疑,引出“知音”。
2、划出能体现钟子期视伯牙为知音的句子。
3、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4、拓展运用: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以表现出哪些场景,怎么赞叹?
5、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感悟“知音”。
6、引导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有很多人赞美伯牙,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钟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通过对比,深化“知音”。
7、指导朗读。
8、学习知音之死部分,出示句子感悟知音难觅,珍惜知音。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入短歌,配乐朗读。
2、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知音相聚的“喜”和知音死的“悲”
3、伴随《高山流水》,感情读文。
4、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7-26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经典)08-13
语文教案[经典]08-11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4-28
语文教案04-29
语文教案04-30
语文教案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