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橘颂》教案

《橘颂》教案

时间:2024-11-11 08:03:0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橘颂》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橘颂》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橘颂》教案

  《橘颂》教案 篇1

  【教学构想】

  《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进行:

  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字,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精读全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在讨论、交流时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2、介绍屈原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

  (通过教师的导入和介绍,可以渲染气氛、加强体验、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l、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注意语气。

  2、由学生提出应该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且进行范读。

  3、同学们根据朗读标准进行点评,教师适当进行指导。

  3、全班齐读。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文中的词句,为疏通文意做准备)

  三、学习课文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查找工具书,试着理解课文,疏通文意。将自己无法解决的字、词、句划出来,在小组讨论时解决。

  2、分小组讨论,逐段翻译课文。四人一组,由一人负责翻译全文,其他三人边听边记下和自己理解不一致的地方。

  3、在讨论时,学生将阅读所得、所感以及困惑提出、与小组同学进行相互交流。

  4、全班探讨问题,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提出小组讨论时难以理解的句子,共同解决。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

  5、学生反复诵读,达到一定熟练的程度,直至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课后练习所提出的问题。

  (将课后练习作为作业让学生思考,是为下一节课分析课文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教师出示重点词句,学生解答

  1、重点字词。

  徕服壹志曾枝剡棘抟廓淑离师长置

  2、重点句子翻译。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3、检查背诵。

  (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字、词、句,检查背诵课文的情况,使学生养成勤背诗文的好习惯。)

  二、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1、诗中哪几句写了橘的生长习性?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2、在下文中作者又从哪两个方面来具体颂橘的?

  具体从橘树的外形美丽动人和美好精神两个方面来歌颂。

  3、从哪些方面写了“橘”的外形美?

  ①读课文,从中勾画出描写“橘”外形的句子。

  ②将找出的句子进行归纳提炼。

  叶一绿;花一素;枝一曾;棘一剡;果一形抟、精色、内白

  4、这些外在美又表现了橘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在文章的后半段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课文原句:“独立不迁”、“廓其无求”、“横而不流”、“闭心自慎”、“淑离不淫”、“梗其有理”。说明了“橘”淡泊宁静、疏远浊世、超然自立、豁达正直的精神品质。

  5、作者仅仅只是在颂橘吗?这种通过颂橘来表达自身品性的写作方式是什么?

  作者看来是句句写橘,但不是仅仅在颂橘,而是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赞美。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6、作者是如何言志的?(结合课文分析)

  无论是对橘树的描述或对橘树的颂扬,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言志。用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和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诗歌盼内容层次,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了解全诗主旨、作者写作意图和精神追求。)

  三、拓展延伸

  1、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追求崇高人格的诗人、借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那么,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具有“橘“的精神品质?

  (学生在此环节往往很活跃,很多学生都会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一些名人和革命英雄的故事,以此展开话题,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2、选择一种植物,模仿本文的手法,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抒情短文。

  (本文学习了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后记】

  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占到近四分之一,教学大纲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有所降低,只要求学生读懂,但这对初中学生来说,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针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1、“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多种,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通过老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读得琅琅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教师一面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使学生有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我在教学时从以下两方面人手:一方面,让全班同学把各自不懂的字、词、句指出来,分组讨论,教师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但不把结论强加给学生,允许有遗留问题,鼓励学生课外通过其他的途径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就课文内容,旬、段的含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动机,精美语言,独特风格,人物形象等展开辩论。这一环节,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

  实词教学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等,教师还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教师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

  《橘颂》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通过赞美橘的坚贞品质所表达的人生追求。

  2、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掌握本文的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古代诗歌诵读技巧,通过诵读逐步理解诗歌主旨。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刚正不阿,坚守节操的高贵品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二、屈原生平及《橘颂》写作背景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战国时楚国政治家,我国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因遭贵族子兰(怀王幼弟),南后郑袖谗害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后因楚国政治腐败,国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等篇,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庸腐朽、排除贤能的种种罪行。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刘向所辑的《楚辞》。

  《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注意语气。

  2、由学生提出应该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且进行范读。

  3、同学们根据朗读标准进行点评,教师适当进行指导。

  4、 全班齐读。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文中的词句,为疏通文意做准备)

  四、学习课文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查找工具书,试着理解课文,疏通文意。将自己无法解决的字、词、句划出来,在小组讨论时解决。

  2、分小组讨论,逐段翻译课文。四人一组,由一人负责翻译全文,其他三人边听边记下和自己理解不一致的地方。

  3、在讨论时,学生将阅读所得、所感以及困惑提出.与小组同学进行相互交流。

  4、全班探讨问题,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提出小组讨论时难以理解的句子,共同解决。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

  5、学生反复诵读,达到一定熟练的程度,直至背诵。

  五、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1、诗中哪几句写了橘的生长习性?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2、在下文中作者又从哪两个方面来具体颂橘的?

  具体从橘树的外形美丽动人和美好精神两个方面来歌颂。

  3、从哪些方面写了“橘”的外形美?

  ①读课文,从中勾画出描写“橘”外形的句子。

  ②将找出的句子进行归纳提炼。

  叶一绿;花一素;枝一曾;棘一剡;果一形抟、精色、内白

  4、这些外在美又表现了橘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在文章的后半段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课文原句:“独立不迁”、“廓其无求”、“横而不流”、“闭心自慎”、“淑离不淫”、“梗其有理”。说明了“橘”淡泊宁静、疏远浊世、超然自立、豁达正直的精神品质。

  5、作者仅仅只是在颂橘吗?这种通过颂橘来表达自身品性的写作方式是什么?作者看来是句句写橘,但不是仅仅在颂橘,而是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赞美。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6、作者是如何言志的?(结合课文分析)

  无论是对橘树的.描述或对橘树的颂扬,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言志。用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和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六、拓展延伸

  1、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追求崇高人格的诗人.借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那么,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具有“橘“的精神品质?

  2、选择一种植物,模仿本文的手法,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抒情短文。

  《橘颂》教案 篇3

  屈原《橘颂》赏析

  常贺杰

  通观古今,翻开《楚辞》,在其细致而又浪漫的辞赋那个有一篇在体式还是在内容上都极具特色的作品——《橘颂》。它是中国文人的第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橘树自喻,全诗细致而又精确地描写橘树的生长气候和外在美,又进一步地赞颂它高洁、孤寂超脱、特立独行的内在品质。表达了诗人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意志的坚定。她用绚丽芬芳、明洁丽朗、富有个性的诗句来体现出诗人的风格。

  关于《橘颂》的创作时间向来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屈原早年所作;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屈原放逐江南后所作;最后一种说法认为为屈原晚年所作。但从阅读该作品的内容来看,第一种说法较为妥当。基于这种看法,我试着谈一谈对此作品的看法。

  对于《橘颂》的独特风格,读了《橘颂》后有很深的感悟。犹如在一群盛装丽服、雍容华贵的贵妇人中看到了一位淡装素服、清纯可爱的妙龄少女一般,《橘颂》给人留下一种清新典雅的印象。《橘颂》作为《楚辞》中独具风格的作品,可以从作品的体裁特征和情感意蕴等方面加以赏阅。

  一、情感意蕴

  《橘颂》整篇个感情基调都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写出橘的生存环境及“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勾勒出充满生机的“绿叶”和雪花般绽放的“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的利棘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伤害,它的果实“青黄内白”是写出它色彩鲜明又艳丽。“纷緼宜修,姱而不丑”的南园之橘从外貌到内质都是美好高洁的第一节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能深深感觉到诗人对“橘树”的赞美之情。

  橘树的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

  本诗的第二节从对橘树的外在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歌颂。“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它虽年少,但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大后,又有“横而不流”“ 淑离不淫”的高风亮节;在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独立于凛寒之中,与梅有着过忧而不之的高尚品格。“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使橘与我合二为一,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在赞颂橘树之时,作者突然把自己写入,并且流露出愿意与橘树长相为友,这便使自己的品格与橘树融为一体。“淑离不淫,梗其有理”与屈子美好正直的品德精神之间相互辉映。并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结尾, 全诗的'感情及精神境界得到了全面升华!

  二、题材特征

  《九章》中的九首诗只有《橘颂》别具一格,在题材、体裁和情趣这三方面与其他八篇截然不同。《橘颂》通篇运用比兴和拟人手法,细致而精确地描绘了橘的形象。诗人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赞美。通篇托物言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于此诗在托物言志方面极为成功,因而成为后世咏物作品的典范,被后人称为咏物之祖。

  三、艺术技巧

  诗歌写作的艺术技巧:独特的语言风格。《橘颂》全用四字句,以兮字为叹。这种句式简朴而有节奏感,使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全诗通过对橘树的歌颂,抒发了诗人自己坚贞不移的高洁品格,也表达了自己与橘相知相交之情,洋溢着一种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也充满了诗人热爱祖国的真诚。《橘颂》 不仅是对一个坚贞美丽性格的肯定,更是对一个坚贞美丽灵魂的歌颂。

【《橘颂》教案】相关文章:

《雷电颂》教案01-15

《祖国山川颂》教案02-21

黄河颂教案01-01

《黄河颂》教案06-22

雷电颂教案最新12-10

《雷电颂》教案最新03-22

《雷电颂》教案优秀10-22

《黄河颂》教案(合集)07-20

关于黄河颂教案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