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8 08:25:2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选[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优选[7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揣摩难句含义,探讨文章主旨。

  2、 通过本文的学习,加深对复杂社会的认识。

  3、 通过本文的学习,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

  揣摩难句含义,探讨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

  大家小时侯读过寓言故事吗?(回答:读过)

  那么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寓言中的故事都是讽喻和比况,具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所写的人或人格化了的物,大都是反面的或性格有缺陷的;不注重形象的具体描绘,篇幅短小。)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寓言的特点:带有讽刺和劝戒性质,主人公多是人格化的物,篇幅短小。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几则《伊索寓言》中的小故事。

  2、 讲析

  ⑴关于“伊索”

  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的语言创作,影响很大。

  ⑵引导问题:大家都小时候也都读过《伊索寓言》,那么它到底是一本成人读物还是儿童读物呢?如果你要看一些为人处世的书,是选择《伊索寓言》还是选择一些现代读物,譬如《心灵鸡汤》,为什么?

  (大家各抒己见)

  讨论得出:《伊》内容比较简单,而现在社会比较复杂,不太适用。

  ⑶针对这个问题(是否适宜做儿童读物),作者也有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大家看最后一段共有几个人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是否相同?

  结论:观点相同(不适宜)但理由不同。

  卢梭:认为将小孩变得复杂了。

  作者:将小孩变地幼稚了。

  ⑷下面我们就返过头来看看体现作者观点和理由的例子。教师带领分析第一个故事《蝙蝠的故事》,其他教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

  3、 作业:

  ⑴思考分析其他几则寓言故事

  ⑵掌握字词、文学常识。

  第二课时(讨论点拨为主)

  教学过程:

  1、 让学生讲解、分析后八则寓言。依次指出寓言原寓意、作者对此寓言的体会、自己对这则寓言的独特体会。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拨。分析完,引导学生再回到最后一段,进一步明确中心思想。

  3、 思考:前三段有何作用?提出引导问题:《伊索寓言》既然不适合儿童去读,不适合当今社会,那为什么人们还要去读呢?

  明确:有三重安慰。

  4、 讲析前三段

  第一段

  两类人

  }→长辈喜欢小孩(卖老)

  两种关系

  第二段

  古代

  }→现代思慕古代(卖老)

  现代

  第三段

  “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第一,增进我们对现代文明的骄傲

  { 第二,愈觉得我们是成人,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三重安慰

  第三,从禽兽到人,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5、 小结:

  《伊索寓言》是一篇不大好懂的文章,作者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古老的寓言,将它赋予了现代的意义,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

  6、 作业:

  完成本课相关练习。

语文教案 篇2

  一、温故知新

  1.朗读两个句子,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第一句,描绘了一幅动物变迁、植物荣枯的自然现象;第二句写出了高山榕给天地增亮丽、为山水添姿彩的壮美。关键是引导学生谈感受,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2.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从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再读一读。加深对排比句的认识与理解。

  二、词语拾趣

  1.读第一组词语,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2.想一想第二、三、四组应该填上怎样的词语,填出来。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全班分小组进行词语接龙比赛。

  比赛分两种:第一种是完成书上的填空练习。

  第二种是拓展练习,先由教师出一个词语,一组一组接下去,接不上的组退出比赛,接到最后者获胜。

  三、互动平台

  1.分角色朗读对话,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2.回忆本组课文,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些什么道理。

  3.小组交流,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该怎样去领悟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在写作时要注意些什么?

  4.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谈感受,说方法。

  四、口语交际

  1.资料展示: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不经意间的浪费行为,可以是图像资料,也可以是搜集调查的数据资料,等等。

  2.小组交流:你发现人们在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行为?这些行为造成了哪些损失?你觉得应该怎样帮助他们?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节约?你准备如何从身边小事做起?

  3.全班交流:就以上问题通过小形式汇报。

  五、习作百花园

  1.回忆本组课文,说说哪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你觉得文章哪些写作方法值得学习?

  2.提出本次写作要求。

  3.学生讨论交流:你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你为什么珍爱它?你是怎么珍爱它的?

  4.学生总结交流收获,深入思考后拟题写作。

  5.学生写作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写作情况。

  6.习作交流,指导修改。

  对学生习作可以采用自评、他评与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帮助学生汲取多方面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文章,使之更有文采,从而提高学生写作与修改的能力。

  对学生习作的`评价重点放在对话与交流上,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鼓励,以调动学生写作表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短文,一边读,一边勾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把你的感受写出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读书感受。

  思考:内心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4.选择你喜欢的段落仔细品读,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些什么。

  5.联系生活谈感受,说说你怎样理解内心的顽强是不可战胜的力量,从生活中举例说明。

语文教案 篇3

  《父母的心》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生字词,提高品读文章的能力。

  2、学习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3、学会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珍惜亲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能表现亲情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

  过渡: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最高尚、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到日本的一艘轮船上去听一听川端康成先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2、感受浓浓的爱心下面笼罩着的淡淡的哀怨。

  3、学会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珍惜亲情。

  三、自学反馈

  1、给下列字注音:

  濑( lài ) 佣( yōng ) 酬(chóu)

  舱( cāng )褴褛( lánlǚ ) 一模(mú)一样

  2、解释: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如数奉还:按照原数还给人家,如:依照、按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复述)。

  3、梳理课文的情节。(板书)

  (本文的故事情节有怎样的特点呢?“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简单平淡,读者就会生厌。而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却能引人入胜。)

  4、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吗?

  (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 概括方法指导: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5、跳读课文,找出在送走孩子时,这对夫妇的表情和不送的理由各是什么? 并

  将其圈点勾画出来,揣摩他们当时的心理。

  (这对穷夫妇之所以有这样的表情,就是因为他们有着一颗爱子之心啊!理由充分吗?看似很荒唐的理由中其实包含着父母对子女深切的.爱。)

  四、探究交流,理解课文

  合作探究(一)

  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甲】:“这可谢谢啦??”那位父亲嘴上虽然这么说,但脸上的表情却十分犹豫。最后,他告诉女佣,这事要和孩子的妈妈商量之后才能决定。

  【乙】:“对不起小姐,请您帮我谢谢你家太太的好意。我们虽然穷,但是我们一家人宁可饿死在一起,也不会分开的”那位父亲坚定地说。

  答:因为父母总是替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1、符合生活的真实;2、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

  3、使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更能打动读者的心。我们所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也就是这个道理。

  合作探究(二)

  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请发表你的看法。

  甲方: 送孩子是一种爱

  乙方: 要孩子是一种爱

  讨论明确:送与不送都是一种爱。

  过渡:“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是文中那对可怜的夫妇把孩子最终留在身边,还是忍痛割爱将孩子送走,那都是一种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

  (读到这你明白了父母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了吗?明确:父母的心是一颗炽烈爱子之心,这种爱子之心贯穿着文章的始终,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五、结合作者介绍,体会“淡淡的哀怨”风格。

  简介作者

  川端康成 日本现当代小说家,1968年因《雪国》《千鹤》《古都》获诺贝尔文学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所以他特别渴望父爱和母爱。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古人云:“文如其人。”对亲情的渴望也反映在他的创作中。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是川端康成作品的共同风格。“浓浓的爱心”

  我们之前已经感受过了,那“淡淡的哀怨”又表现在哪里呢?

  他曾经说过 “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

  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极度忧郁、矛盾中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方式离开了人世。

  六、拓展延伸,感恩父母心

  (川端康成用他那充满淡淡哀怨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与崇高,川端康成是不幸的,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爱,而我们是幸运的,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父母之爱的温暖,我相信我们同学们心中此时也定有万千话语想要表达

  。)感受爱,歌颂爱。

  仿造句式以“父母的爱”为本体写一组歌颂父母之爱的比喻句。

  例:父母的爱犹如一束阳光,温暖我们孤寂的心房;

  父母的爱犹如一缕轻风,抚慰我们脆弱的心灵;

  父母的爱犹如一捧清泉,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

  父母的爱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迷茫的人生.

  七、感情升华

  总结语:父母之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拥有这份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同学们,我们在享受爱的同时,还应用一颗感恩的心回馈我们的父母、亲人以及所有爱我们的人。

  最后,让我们一起在《天下父母心》中再次感受“父母的心”(音乐响起,出示歌词)

  教学设想:在导入部分选取了人类及动物中能充分体现“父母之爱”这一主题的图片让学生来观赏并让学生谈观后感受,导入课文,整体感知部分,让学生自由朗读之后试着复述并试着一句话概括,主要目的让学生感知小说的主要情节,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然后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跳读课文,找出几次送走孩子时,这对夫妇的表情和不送的理由各是什么? 并将其圈点勾画出来,揣摩他们当时的心理。让学生通过此环节,分析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初步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合作探究部分两个问题主要是想让学生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作品语言风格则一笔带过。没有做细致的分析。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

  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老 重披战甲 重临旧地 自掘坟墓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认识双人旁,会写“年”,朗读儿歌。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提高自信心,掌握更多的识字方法。

  3.了解元宵节,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4.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运用到对课文的学习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生字15个。

  2.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

  花灯图片、灯笼生字卡、生词卡片、课文朗读磁带、学生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在课下都找了许多关于元宵节的材料,谁愿意把你知道的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在元宵节这一天有许多民间活动,如:踩高跷、划旱船、舞狮子、看花灯等。)还有许多同学想告诉大家自己知道的一些小知识,那就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吧!

  (评析:在导入的设计上,老师采取了交流学生搜集的材料的形式,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创设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在交流时老师还注重了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

  2.大家见过花灯吗?什么样子的?

  花灯的样子可多了,看(展示花灯图片。)

  3.好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儿歌:看花灯。

  (评析:通过各种花灯的彩图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测试生字,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1.老师范读,学生可以跟着老师小声读。

  师:谁愿意评评我读得怎么样?(学生对老师的范读进行评价。)

  (评析:学生对老师的范读进行评价,体现了师生之间和谐的学习气氛。)

  2.师: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把自己不认识的生字划下来。(学生读课文,划生字。)

  3.师:同学们,当我们碰到不认识的生字时,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呢?(学生回忆识字方法。)那就请大家来运用这些方法学习自己划下来的生字。

  (评析:这是老师安排的第一次识字,让学生利用拼音或向同桌同学询问等方式方法展开自学,体现了对学生的个别化教育。)

  4.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花灯,你们愿意把它们带回家吗?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老师出示本课生字,把学生不会的生字随机贴在黑板上。)

  师:这些生字同学们还不太认识,那我们就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一学吧!(学生分组学习。)

  (评析:低年级学习的重点是识字,在这里老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记字方法进行识字,既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用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生字,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5.师: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轻松一下,做一个照镜子的游戏,好吗?(学生用自己的生字卡片,互查生字。)如果你旁边的同学能顺利地找出生字,就请你奖励他三颗小星星,如果他是在你的帮助下完成,也可以奖励他两颗小星星。

  (评析:学生之间展开评价,使每个学生学会互相欣赏,并且能够适时地给别人赞扬和鼓励,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同时培养了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三、学习课文,展开想象。

  1.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美丽的花灯吧!大家想读读这首儿歌吗?那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吧!(学生自由朗读。)

  (评析:老师不断地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展开对课文的朗读理解。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师:谁愿意读读这首儿歌。(学生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的孩子已经很熟练地背诵下来。)

  3.师:文章中介绍了什么样的花灯?

  4.师:如果让我们大家来制作花灯,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呢?

  (评析:教师的提问将语文课向生活实践进行了延伸,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各种设想,从侧面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了一定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5.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把这首儿歌朗读一遍好吗?

  四、指导书写,进行写字训练

  1.师:在这篇课文中有一些生字需要我们来写一写,大家看看,你认为哪个字需要我们一起写?

  2.学生选出生字,老师带领学生观察。

  写字步骤:

  (1)观察字的结构。

  (2)说说这种结构的字在书写时有什么要求。

  (3)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观看老师书写字头,学生自己书写。

  (5)大家评议同学书写的生字。

  (6)再写一个字头。

  (评议:学生写字的训练是低年级的重要任务,老师在指导书写时能够将一类字的书写方法教给学生,并且使学生掌握写好一个字的步骤,使写字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五、拓展延伸

  在一年中我们会过各种不同的节日,而在庆祝每个节日时都会有不同的形式,请同学们回家找一找还有什么节日,它们是怎样过的?比一比看谁搜集的资料最多。

  (评析:老师在作业的设计上,考虑了作业的灵活性,给每个同学留有展示自己的空间,并且利用一切机会帮助学生积累课外知识,增加阅读量,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提高识字量,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别人服务。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并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掌握生字词,并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动画、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我们班的班干是怎样选出来的?你有没有勇气当着大家的面,宣布你选你自己呢?

  板书:

  我选我

  二、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并把生字作好标记,思考:

  ⑴为什么老师让大家补选班干时,教室里静悄悄的?

  ⑵王宁为什么要选自己?

  ⑶为什么起初大家都愣住了?

  ⑷为什么后来大家都鼓掌?

  2、学习生字词:

  委补室宁愣切集掌

  注意:“掌”、“室”声母是翘舌音;“宁”、“愣”、“掌”韵母是后鼻音,“宁”、“切”是多音字,本课中分别读“níng”和“qiè”。

  ⑴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⑵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⑶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词。

  3、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⑴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尤其是注意字形相似的生字,如:室和宁、样和校。容易写错的字,如:切。还有笔画多,结构复杂的字,如:教、班。

  ⑵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⑶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

  第二课时

  一、范读课文

  1、播放视频或动画,范读课文

  2、学生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把相关的句子和词语划下来。

  二、朗读课文

  1、分组朗读课文。

  2、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看看谁读得更有感情。

  三、课文分析

  1、学生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⑴为什么老师让大家补选班干时,教室里静悄悄的?

  (提示:因为大家都在考虑谁合适。)

  ⑵王宁为什么要选自己?

  (提示:他爱劳动也爱集体,他想向李小青学习。)

  ⑶为什么起初大家都愣住了?

  (提示:大家没想到,之前也没有过自己选自己做班干的事情。)

  ⑷为什么后来大家都鼓掌?

  (提示:因为王宁的勇气令大家佩服,从他的话也可以看出,他很合适做劳动委员,同时,大家也为他希望为集体服务的精神感动了。)

  2、请同学想想:

  如果是您,您有勇气选自己吗?如果是您参加竞选,您打算竞选什么班干,您打算怎么说?

  四、小结

  这篇课文写王宁小朋友自已选自己做劳动委员,说明了一个人要自信,要敢于表现自己。

语文教案 篇7

  训练目的:

  1、会比较具体地写清楚事情的经过。

  2、初步学会仔细地观察图画,并且会展开合理的想象。

  3、懂得爱惜粮食的道理,并在行动上落实。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出示《爱惜粮食》的图片,句子、要求。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让学生明白习作的要求,仔细观察图画,理解图意,根据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背景,发挥想象,口述图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看图作文我们早已写过,应该并不陌生,请同学回顾一下,看图作文有哪些要求。(要仔细看图,理解图意;仔细观察,合理想象……)教师小结出示要求。出示课件1 2分钟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看图作文——爱惜粮食 出示2

  二、学习“习作要求”,出示:仔细看图,理解图意,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比较具体地写出事情的经过。 1分钟

  读要求,你读懂了什么?

  三、写事的文章特点是什么?(出示课件4) 3分钟

  四、学习范例,让学生边读、边思、边划:(1)小作者是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的?

  (2)小作者抓住哪几方面来写?用“——”划出写得具体的词句。 5分钟

  学生讨论,然后交流,汇报。

  师小结:围绕中心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写具体。

  五、出示图,仔细观察 (课件5) 5分钟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1、图上画着哪些人? 2、他们在干什么? 3、是什么时候的事?)

  2、出示学习提示1、图上画着哪些人?那位小朋友正想干什么? 课件5

  3、讨论人物、时间、地点、事情。

  (1)人物:小明、爸爸、妈妈、农民伯伯 板书:小明 爸妈

  点明:小明、爸爸、妈妈是这幅图的主要人物,农民伯伯是次要人物。

  (2)时间:春天的中午

  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小明胸前的`红领巾说明是放学后,从农民伯伯头戴草帽,弯着腰在插秧,推测出这是春耕的季节。)

  事情:出示填空(口头说话) (课件6)

  一个—————的———————,小明———————,爸爸妈妈———————————————————。

  (3)讨论事情的顺序。

  板书:起因:小明要倒剩饭

  经过:爸妈劝阻教育

  结果:小明懂得道理

  (4)确定重点:这三步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些?

  点明:事情的经过应作为重点写具体。(板书:写具体)

  (5)同学回想一下我们积累的爱惜粮食的谚语和诗歌等

  如《锄禾》出示它的多媒体 2分钟

  六、想象事情的经过,分散难点。 10分钟

  出示学习提示2、爸爸、妈妈会怎么说,怎么做?小明会怎么说,怎么做?

  3、想一想,按什么顺序写,哪些内容要写得具体些? (课件7)

  (1)自由组合讨论,小组汇报,可用小品形式。

  (2)想象语言、动作是否合理。

  (3)评议后,其他小组补充(力争求异)。

  七、学了这篇看图作文,你们想到些什么?(或有什么收获、体会?)(相互说,然后交流)

  3分钟

  八、写重点部分,把它写具体,然后交流。5分钟,有时间交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2-15

语文教案03-13

语文教案03-13

语文教案02-14

语文教案02-27

语文教案02-27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3-08

语文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