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9篇【精品】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会生字新词,会用“格外、仿佛”等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带入情境
1、播放录音《月光曲》。这就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钢琴曲《月光曲》。你在曲子里听到了什么?你听出贝多芬的心声了吗?
2、简要介绍贝多芬及其《月光曲》。那么,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6课。
(读课题。)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并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指名分节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做上记号。
3、交流,把课文分成两段。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读这一自然段,把两句话的意思合成一句话说: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2、四人小组合作读第2~10自然段,在组里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五、处理第一次弹琴,使学生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初步认识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
1、过渡:
贝多芬两次为兄妹俩弹琴,请打开书,快速找到课文哪几自然段写了第一次弹曲的情况。
2、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为兄妹俩弹了第一首曲子?
3、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讨论。
(提示学法:抓住事情发展变化,体会人的思想感情 。)
4、指名回答问题。
5、练习:
⑴ 哥哥妹妹对话。
(体会互相体谅互相关心、使贝多芬感动 。)
⑵ 盲姑娘听曲后的话。
(激动,懂音乐使贝多芬激动,找到了知音 。)
语文教案 篇2
一、设计说明。
本篇韵文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字里行间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能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为使学生体会读韵文的快乐,教学过程采用“以读促悟——读中识字——再读再悟”的模式,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对会意字的认识从朦朦胧胧到逐渐清晰再到豁然开朗,完成这一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引起学生对学习会意字的兴趣,激发其探究会意字的欲望,进而培养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
二、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教师)
2、准备字卡。(学生)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教师引言:
(课件出示太阳图案)这是什么?(太阳)
古人根据太阳的样子造出来的字是什么?(日)
(课件出示月亮图案)这是什么?(月亮)
古人根据月亮的样子造出来的字是什么?(月)
古人不仅根据事物的形象造出了象形字,还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造出一种非常有趣的字——会意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2、课件演示:日和月合到了一起。
3、教师导学:看,光芒四射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新字,你们认识它吗?(明)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通过复习象形字,引入会意字,可以激起学生对汉字的探究欲望,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探究的基调。
(二)以字引文,兴趣读文。
1、认识“明”字。
(1)导言: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个字?
(2)教师指名读,强调“明”是后鼻音。
(3)教师导学:日是光芒万丈的,月也是明亮的,两个字放到一起组成的新字是什么意思呢?
(4)学生看课件猜想生字“明”的意思并互相交流。
(5)教师组织学生给“明”组词。
预设:光明、明亮、明白、明朝……
2、读文感知。
(1)过渡:(课件出示“明”)看,日和月相处得多友好呀,“日”总是让着“月”,“月”总是伴着“日”,多棒的组合啊。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许多像“明”这样的字,让我们翻开书看一看吧,它们都藏在《日月明》这一课里。
(2)教师范读韵文,学生指字跟读。
(3)引导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齐读韵文。
(5)男女生比赛读。
(6)教师导学:同学们把字音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你们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教师指名读文,随机纠正字音。)
(7)教师导学:看到你们无论怎么读都读得那么好,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咱们来合作读,好不好?(好)老师读日月——你们接(明)。
(8)教师导学:看到你们现在已经能把韵文读得这么正确、流利,我想增大些难度,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敢)(多媒体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韵文)看,没有了拼音,你们能准确地读出韵文吗,先和同桌读一读。
(教师先引导学生小组读,再指名读。)
设计意图:借助生字“明”的教学,依托学生对会意字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反复地读文,从读准字音、正确读文再到流利读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逐步让学生感知会意字的特点,加深对本课生字的记忆,为接下来学习会意字做好铺垫。
(三)识记生字,理解字义。
1、学习会意字“尘”。
(1)教师导学:同学们,你们真棒,生字宝宝很佩服你们,想和你们一起做游戏,你们想一起玩吗?
(2)多媒体课件出示:“小”和“土”。配图:小小的灰土。配音:同学们,猜一猜,我们两个组合在一起是什么字?(尘)
(3)教师导学:想一想,怎样才能记住“尘”字?
预设:
生1:我是这样记住“尘”字的:“小小的土”就是“尘”。
生2:我能给“尘”组词:尘土。
(4)教师引导学生给“尘”组其他词。
预设:
生1:灰尘。
12334下一页生2:粉尘。
生3:扫尘。
2、学习“木”“林”“从”“双”。
(1)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出示一棵树,再出现一棵树。
(2)导学:这是什么字?你们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1:这是“林”字,一棵树是“木”,两棵树就是两个“木”。书上说“双木林”。
生2:我能给“林”组词:树林、林海、林区。
(3)导学:你是怎样记住“从”的?
生:我用“想一想”的方法。一个人跟着一个人就是“从”。(课件显示此图)
(4)你是怎样记住“双”的?
生1: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了“双”,两个“又”就是双。
生2:一双手。
生3:一双鞋。
3、引导学生小组内学习“森”“众”。
(1)多媒体课件依次演示:三棵树成上下排列的图案;三个人成上下排列的图案。
(2)教师引导学生猜字、弄清字义、组词。
4、学习“心”。
导学:这些生字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可是有一个字还没有出来,很着急。(多媒体课件出示“心”)快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预设:我用妈妈教的谜语记住了“心”:锅里煮三个豆,跑了一个,蹦了一个,锅里还剩一个。
5、初步感受会意字的特点。
(1)教师导学:同学们记字的方法可真多,老师认为你们真棒。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几个字,看看它们的构字方式与意义上有什么联系。(学生观察、交流。)
(2)教师介绍会意字:像“明”“尘”这样,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的字就是会意字。
(3)拓展:同学们找找本课中还有哪些字是会意字。
预设:
生1:我找到了,“林”就是会意字。
生2:“从”也是会意字。
生3:“森”也是会意字。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一、二年级的学生要学习独立识字。通过课件出示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在形象思维的带动下,了解会意字的特点,理解每个字的含义,从而激发学生对会意字的探究兴趣。通过教师引导,再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识字,达到让学生习得识字方法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趣读词语,练习说话。
1、多媒体课件以“小青蛙过河”的形式出示词语:明月、力气、尘土、众人、从前、森林、中心、一条。教师组织学生先默读词语,再指名读词语。
2、多媒体课件再次出示要求:请你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练习说,再举手汇报。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课件“小青蛙过河”的形式让学生读词语,这一形式是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达到复习巩固识字效果的目标。而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这一形式是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选择权,进而达到考查学生对字与词理解的目的。
(二)竞赛读文,渗透德育。
1、过渡语:同学们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让老师和同学们见识到了你们的表达能力。那现在我们男生与女生进行一下朗读比赛,看看是男生读得正确、流利,还是女生读得好。
2、教师组织学生推荐4名男生与4名女生比赛,其他学生当评委,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分数。
3、教师导学:从成绩可以看出,男生与女生的实力不相上下呀。那咱们就来一场加分赛,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读后说一说,你有什么地方不明白,你又读懂了什么。
预设:
生1:我有一个地方不懂:什么叫“黄土变成金”?
生2:我知道“众人一条心”的意思就是要团结。
4、教师引导全班学生齐读儿歌。
设计意图:通过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读文的兴趣,提高读文的效果,达到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处理“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这一段文字,一是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体会到合作与团结的作用,二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中解决难点,体会韵文所传达的情感目标。
(三)先看后写,方法指导。
1、指导书写“力”。
过渡: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你们能读文,会发现,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把字写正确、写端正。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语文书73页的生字“力”,说一说怎样书写“力”。
预设:
生1:我知道“力”的笔顺,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生2:我看到横折钩要写在横中线的上边。
生3:我看到撇要在竖中线上起笔。
上一页1234下一页师:同学们观察得都很认真,那就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着老师的板书一起书空。再请同学们拿出本,自己认真写一遍“力”,写完后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看看谁写得跟书上的例字是一样的。
师:(找出优秀例字)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和书上的例字占格很像,看得出他写得很用心。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书写两遍“力”。
师:谁能给“力”组词?
生1:力量。
生2:劳力。
生3:动力。
2、指导书写“土”“木”。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2)指名说一说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试写,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展示学生作品。
(6)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3、指导书写“林”“心”。
(1)导学:请学生观察“林”字里面的“木”哪笔有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根据书上例字进行对比评价。
(4)学生再次独立书写。
(5)注意“心”的新笔画“卧钩”的写法。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一学段的学生应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一些书写汉字的规律和技巧。本环节采用让学生先观察再汇报的形式,以学生主动为前提,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对生字笔画及位置主动观察,要比教师的客观描述效果好,同时更能检验学生的书写汉字的能力。
(四)猜谜游戏,拓展延伸。
1、教师导学:同学既能读,又会写,很了不起呦。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玩一下猜字的游戏,看谁猜得准。多媒体课件出示73页第一个字“泪”。
预设:
生1:我知道这是“泪”字。目代表眼睛,从眼睛流出的水应该是“泪”。
生2:我能给“泪”组词:泪水、眼泪。
2、多媒体课件出示73页第三题第2个字,引导学生理解字义。教师范读“休”的字音,引导学习“休”并扩词。
3、出示“歪”。把字拆开,猜字义。
设计意图:学生们有了学习课文中会意字的经验,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可以很直观地弄清楚图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教师顺势教读字音,引导学生扩词,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也能激发学生学习会意字的兴趣。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
1、将本课的儿歌背给家长听一听。
2、请你和家长找一找,还有哪些有趣的会意字,把它们写下来教给班里的同学们。
设计意图:第一个作业是背诵儿歌,一是为了通过背诵加深学生对会意字的认识,另一方面对学生也是一种积累。第二个作业是借助学生对会意字的兴趣,课后进行一些拓展,可以让学生更广泛地感受汉字的魅力。
教学反思:
1、在本课教学中,由于本文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突出了以读促悟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同桌互读、小组读、男女生竞赛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达到感悟韵文内容,感知会意字特点的效果。
2、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以形象直观的图片辅助教学,利用简单、易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使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对会意字的认识更清晰化、具体化,更有效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3、指导写字时,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认真观察每个汉字书写的规律及间架结构,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形体美,进而培养其独立书写汉字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3
一汪碧绿的湖水边,一个老人与一群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有一天老人与世长辞,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更是一份令人震撼的情。今天第一节语文课我带领学生感受了老人和海鸥之间的这份真挚的情感,我和学生们都深深的感动了。
后来有学生写自己课后的感受,说:“那堂课里,时间不知不觉就溜走了,铃声响了,我们无奈地告别了这难忘的课堂。”还有学生说自己感慨很多,心潮久久不能平静。也有不少学生说自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为何这堂课能收到这么好的教学效果呢?我反思了一下,主要我紧紧抓住了“情”字,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情感,让情满溢课堂。
一、蓄情,渲染情感氛围
这组课文的主题是“人和动物和谐相处”,《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情厚意,于是我想到了一首令人感动的乐曲《爱尔兰冥想》。酿造了一种感伤的气氛,同时我也深情的导入:每次听到这首乐曲,我都会心潮起伏、感动不已,甚至有一种流泪的冲动,感伤的音乐、深情的语言,一下子就奠定了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感基调。
二、入情,欣赏和谐画面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课文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课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教学这部分,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老人与海鸥的和谐画面,然后让学生来描述画面,并畅谈自己的感受。情感不是一种涂抹在作品表层上的附丽品,而是深深地渗透在构成作品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和每一个句子之中。于是我抓住了老人喂海鸥的重点段落,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有声有色地齐读,让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老人与海鸥之间可能会有的对话,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老人与海鸥的那份和谐快乐,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
三、激情,升华人物形象
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了教材,查阅了有关海鸥老人的'大量的报道和资料,我被老人那份痴迷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我把搜集的资料整理成一篇短文《平凡的丰碑》,让学生拓展阅读,并用音乐烘托,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情感空间。
四、动情,体会震撼情感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文本情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文的后部分,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我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意会、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那浩瀚无边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那份震撼的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五、泻情,祝福海鸥老人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被人物精神所感染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所以分析完课文后,当学生们深深地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时,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环节,让学生为老人写一句祝福的话。这时学生的情感找到了宣泄点,完全迸发出来了。“祝老人在天之灵能够安息,您放心地去吧,还有许多的人会来喂海鸥,会照顾您的儿女们的。”“老人,您虽然走了,但是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活在海鸥们的心中。祝你在天堂开心快乐!”……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课文学完后进行创编献给海鸥老人的碑文。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发展情况设计的课文练习。特别拓展延伸阅读,贯穿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超文本阅读,这也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分层教学的需要而精心设计的。
六、充分的让学生朗读。
语文教学要“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会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超越自我。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6个生字,理解词语,熟读古文言文。
能力目标:背诵,默写课文,并理解课文寓意。
情感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并巧妙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背诵古文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朗读中感受寓意。
教学方法:
自学加指导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计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老师讲寓言故事〈〈狼、狐狸和农妇〉〉(冯雪峰)
2、读题质疑并板书〈〈刻舟求剑〉〉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借助译文试读课文
2.教师范读古文。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读流利,注意停顿,把句子读准确。
4、小组讨论:对照译文理解重点字词和古文的意思。
5.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涉 遽 契 曰 吾 惑
6、学生汇报:练习用自己的话讲寓言故事《刻舟求剑》。
7、学生用小模型来演义故事内容,理解含义。
因为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但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跟着船移动。那个人想等船靠岸后再从船舷上刻的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肯定是捞不到宝剑。
8.再次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寓意,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四、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告诫人们办事情要学会变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第二课时
一、背诵寓言〈〈刻舟求剑〉〉。
1、全班齐读课文。
2、指名背诵课文。
二、初读寓言〈〈郑人买履〉〉。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并借助译文试读。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读流利,注意停顿,把句子读准确。
4、小组讨论:对照译文理解重点字词和古文的意思。
5.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履 度 置 反 遂 持
6、学生汇报:练习用自己的话讲寓言故事。
7、学生表演话剧〈〈郑人买履〉〉并理解寓意。
8.再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寓意,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因为郑人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他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所以买不到鞋。
三、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告诫人们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猴子很有灵性,不但聪明,而且知识丰富,懂得很多科学知识。这不,猴爸爸竟然会利用地球引力得到桃子。本课以童话形式,通过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的告诉人们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爱科学,学科学。
设计理念
要重视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能自读自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表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小猴子、小兔用手摘桃子吃,吃得可香啦。可今天他们不用动手摘桃子了,地球爷爷已经用自己的大手替他们摘下来了。地球爷爷的手什么样?请大家读课文,看水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划出生字,多读一读。
3、数一数共有几段,标出序号。
4、把各小节连起来读两遍,读熟。
5、可同齐桌读,互读。
6、指名分段读一读。
三、学习理解课文
1、地球爷爷有手吗?他的手什么样?
小组讨论找出答案。
2、指名汇报,让学生说,不要提任何要求去约束学生。
教师引导出地球有地心引力。
地心引力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中的足球掉下来。
1)、齐读地球爷爷的话。
2)、想一想:如果没有地心引力,会是什么样?
3)、展开想象。
四、指导朗读
1、小组分角色进行表演朗读。
2、练习读好小猴子的.话,读的欢快、有礼貌、奇怪的态度。
3、练习读好小兔的话。要有礼貌。
4、练习读好猴爸爸的话,要读出慈祥、和蔼的态度。
5、练习读好地球爷爷的话。
声音要缓慢、粗壮、有力。
五、小结
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知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课文
2、举例说明地球爷爷是有手的。
3、分角色朗读,评价,给予鼓励。
二、分析记忆生字
1、认读生字卡,巩固字音
2、板书生字,自行分析字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用比较的方法记忆生字
4、如:跳桃刚网玩元树对
5、口头组词练习
三、指导书写
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各别辅导,扩词练习各写三个
四、实践活动
小实验:地球的引力
1、想想做做:小组讨论,举例说明一些地球有手的例子。
2、讨论并试验:一大一小两个东西从高处落下,哪个先落地?为什么?
板书设计:
31、地球爷爷的手
桃子
足球
掉下来
掉下来
地球爷爷的手
地心引力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案】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 ) 骈( ) 槽枥( ) 食马( )粟( )邪( ) 奴隶( ) 执策( )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
(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
(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3)不能尽其材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
(2)策: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其: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
3、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五、同桌二人对译课文。
六、自读自背课文。
七、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八、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翻译了课文,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九、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二。
十、布置作业:背默并翻译全文。
板书:
马说
韩愈
一、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二、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三、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文章;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1、齐背课文。
2、指名2——3名同学背课文。
3、提问:文章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探究: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学生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提问:一开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么观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进一步提问:在作者的观点重,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那么,这句话实际阐明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什么关系呢?(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追问: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日行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追问:无知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答。(“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追问: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呢?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再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怎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一反问句,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
有感情的自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
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5、者对食马者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
三、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被用,未被采纳,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四、教师小结:
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托物寓意”)。托物寓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发挥。(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六、布置作业:伴你学
板书:(出示小黑板)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食马者无知,千里马埋没(谴责嘲讽)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语文教案3
【目标定向】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托物寓意的写法。
2、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1.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二、自学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学习释疑,感知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点难拨疑,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课文中作者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⑶ 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4个词语,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鼓励学生遇到困难要积极动脑,设法解决。
教学重点
读准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准确掌握"找、看、放、升"的字形。理解"到处、升高"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乌鸦图片,媒体资源:视频《乌鸦喝水:整体感知》,动画课件《乌鸦喝水:综合生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形象揭题,学习生字
1、出示“乌鸦”图(板书:乌鸦)。
2、乌鸦虽然全身乌黑,长得不好看,可是很爱动脑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乌鸦的课文(板书:喝水),注意看老师写“喝”字,想一想:“喝”为什么是口字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视频《乌鸦喝水:整体感知》,学生听课文范读。要求学生端正地拿书,专心看书,认真听读。
2、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词语连续,句子不读破。读完后给课文第一段标上序号。
三、以读为主,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乌鸦为什么要喝水呢?谁来读一段?
(2)“渴”是个生字,再读两遍。想一想,“渴”为什么是“氵”旁?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点拨:一个人淌了很多汗,太阳又火辣辣地照着,感觉很渴。想想看,“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谁愿意表演给大家看看?
(4)乌鸦跑了许多地方去找水,真着急啊,谁愿意再读读第一段?注意“找”是翘舌音,全班多读两遍。
(5)他读出了乌鸦着急的样子,全班读一读。
2、学习第二段。
(1)这时,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多高兴啊!谁来读一读这句?“瓶”是后鼻音,再读一读。(出示第二段课文)
(2)“看”是生字,再读几遍。我们有时为了看清远处的'东西,会这样做:(老师手搭凉蓬做出远望动作),所以这个生字可以用什么好办法记呢?
(3)乌鸦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可是,乌鸦喝不着水,这是什么原因呢?谁来读第二句?
(4)学生观察插图或实物,想象或演示乌鸦把嘴伸进瓶口喝不着水的情景。乌鸦多着急啊,谁再来读这句?
(5)谁来读最后一句,注意“怎”和“呢”读音,多读几遍。
3、学习第三段、第四段。
(1)请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三、四段课文,想一想,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2)请学生个别朗读三、四段课文。(出示三、四段课文)
(3)教师引读:乌鸦想出的办法是_学生接读第四段。
(4)乌鸦把小石子怎么放进瓶子里的?谁来演给大家看看?学习“放”,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字形。
(5)引导学生观察:随着投放石子的增多,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学习“升、高”,“升”就是升旗的“升”,“高”就是“高矮”的“高”。
(6)演示乌鸦喝着水的情景。乌鸦多高兴啊,请学生读最后一句。
四、朗读课文,巩固生字
1、个别读,齐读全文。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3、描一描生字,记一记“找、怎、呢、法”的字形。完成课后练习2里4个的书写。
以上教学过程结合动画课件《乌鸦喝水:综合生字》辅助进行。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进行思维扩展训练
1、开展朗读竞赛,朗读全文。
2、假如你是这只小乌鸦,你还能想出别的办法喝到吗?鼓励畅所欲言。
二、复习,完成课后练习,适当补充拓展练习
1、继续完成课后练习2。
2、完成课后练习3。先自由读词语,再指名读,最后抄写。
3、用“找、看、放、升、高”进行扩词练习。教师在黑板上记下同学们说的词。最后挑几个词让学生抄下来。
三、说话训练
用自己的话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一讲。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的确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幻灯机、幻灯片、小黑板、挂图、录音机、伴奏
教学过程
一、定向示标
1、出示挂图:看到这幅画后,你相说些什?((1)看到一个人,好像是位诗人;(2)整个画面很低(3)对岸是几山,而诗人脚下是港口~)
2、这幅画描述的'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课前,教师留给大家了预习作了解作者作品背景。下面谁来和大家共享这收获的喜悦?
3、这节课有哪些学习任务?来看学习目标(出示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课文。
大家迅速看一下,谁愿意读一下?大家齐读,强记忆好吗?
二、探究新知
1、首先我们来看自学提示(幻灯出示)
自学提示:
(1)诗人在岸看到什么景?他又想到了什么?
(2)用“——”画出不理解的诗句,用“——”画出寓意深情的词语
(3)找出自已喜欢的诗句,谈谈理由。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5)时间是8分钟。
我们以开火车的形式读完一下自学提示
2、大家用自已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本诗《泊船瓜洲》,学生自学,师巡视辅导
3、交流汇报,导学释疑
(1)景物有人、船、江水、重山、白鹭。此时诗人可能想到对岸的家乡,家乡里的亲戚好友,国家的兴旺~
(2)关于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已理由即可,不统一。
(3)诗意:京口和瓜洲只有一江水隔,钟山也只隔座山。春风又绿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到家乡。
(4)有疑问及时提出及时解决
a“间”字有两个字音:jian jian在本诗中是jian,表示间隔。
B家乡与诗人所在港口只有几座山和一江水相隔,却不能回家看看,种感觉~~
C“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字体现了作者多年末回家,但望明月照辉下的家乡、独自伤悲。
D明月是不能陪同侍人回乡的,这是寄托情感,借明月表达。
4、据说王安石对“绿”字之前,曾用过珙他字,大家讨论一下他可能用过哪些官字?(到,过,至,红,来,唤,染,回,返,吹,落,伴。谅叫想,思,赶,夸,话,喜,聚,遍,迎~`)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了“绿”字?再次讨论。(突出诗人在用词方面的用心)
5、有感情朗诵全文熟能成诵。
6、当堂测评:背诵与默写
三、互测自结
1、测试:
王安石,()代人,曾推行(),功绩不裴。其诗多以()、()竹为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泊船瓜洲》表达了真挚的()之情。
2、解释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____________还:_______________
全句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测互测
4、总结收获
四、作业
1、自行设计板书整理到财富本上。
2、搜集有关《游于吟》的背景材。自留适量作业。
五、板书
泊船瓜洲
挂图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例
《蒲公英》是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童话故事,倾听 接纳 唤醒。讲了两颗蒲公英种子不听太阳公公的嘱咐,各自去了金光闪闪的沙漠和波光粼粼的湖泊,结果一颗枯干,一颗淹死。而其他种子听从太阳公公的话,投向黑黝黝的泥土茁壮成长起来。课文蕴涵了要听从正确教导,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样一个道理:在学生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假如你是一颗蒲公英种子,听了大阳公公的话,会怎么做?
生1:我想落进黑黝黝的泥土里,也茁壮成长起来。
师:好的,你能为自己选择最适合生长的环境。
生2:我想去沙漠,到那儿去探险,锻炼一下自己。
师:(略作思考)可以,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冒险精神。
生3:我想去湖泊,在闪闪点点的湖面上漂流多么舒服呀。
师:(满意地点点头)你敢于尝试。不错!
生4:老师,你说得不对。
师:(愣了一下,微笑着)是吗?为什么?
生4:因为蒲公英种子不是想到哪儿就能到哪儿,风把它吹到哪儿它只能落在哪儿,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倾听 接纳 唤醒》。
师:说得太好了。你的想法令老师耳目一新。
(老师带头为学生鼓掌)
……
二、评析
这一教例的成功之处在于老师在课堂上能耐心倾听,民主接纳,巧妙唤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课上,当学生说想去沙漠,对于这个背离了标准答案的发言,老师没有立即打断,而是耐心倾听。这无疑给了学生求异的勇气,批判的锐气。于是,又有了想去湖泊亲自尝试,这时老师没有把自己预设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而是民主地接纳了,肯定学生独到的见解。在老师的鼓励之下,唤醒了更多学生潜在的心智,产生了“老师.你错了”的独创的灵气。生生、师生相互启发:凡事并非随心所欲!有时不能选择,无法改变,那就要学会适应。这里面蕴涵了一个多么深刻的生活哲理。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使教学内容得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增值。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时机,在学生做出了有悖于“标准”的回答之后,老师给予恰当的评价,友善的尊重,学生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会得到迥然各异的收获。学生畅所欲言,感悟了更多的东西:不被假象迷惑,不盲从,敢于尝试,追求快乐,向往美好……
的'确,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另一种声音,民主地接纳学生的标新立异,从中发现创新的苗头,点燃创新的火花,唤醒创新的潜能。这一教学设计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植于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求异,角度可以是多向的,理解可以是多维的,答案可以是多样的,价值取向更是多元的。
倾听 接纳 唤醒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2-15
语文教案03-13
语文教案03-13
语文教案02-14
语文教案02-27
语文教案02-27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3-08
语文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