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文章通过对洞庭湖两种不同景色、不同心情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全文立志高远,气势磅礴,语言优美,不失为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文章描写的雄伟壮阔、气象万千的洞庭景象,曾使古今多少读者为之倾倒;作者昂扬的激情,豁达的胸怀,又曾让古今多少读者振奋砺志!教学中教师要调动所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观其湖、感其情而通其志,进而弘扬传统文化的瑰宝。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但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仍有畏难情绪,不愿意学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3.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中使用多媒体教学。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章大意;
3.通过问题的交流讨论,体会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 。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向范仲淹学习,以天下为己任。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工具:课件 和 多媒体电教平台(电脑、录像机、电视机 )
三、教法:点拨 归纳
学法:朗读领会法 合作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首先用江南三大名楼的图片和相关诗句,引发学生的神往之情,激发其了解岳阳楼的愿望。(出示课件,展示江南三大名楼的图片及相关诗句)
(二)检查预习 。
1.抽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明确)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刻苦好学,1015年中进士。1041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巩固边防。1043年,任参知政事,后被贬官。1052年病逝于赴颍州途中。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邗沟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凡官员遇庆典,文职在京四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三年,期满录用。)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即今河南南阳市辖内之邓州市),就在此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想请范仲淹写一篇记,但范仲淹在邓州为官,不能亲赴岳州,于是滕托人捎了一幅岳阳楼的画给范仲淹,范便依此画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邓州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雄文。
2.给加点字词注音(出示课件请学生口答)
谪守 zhé 朝晖zhāo 骚人 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bó 樯倾楫摧qiáng jí 冥冥míng 岸芷汀兰zhǐ tīng 潜形qián 宠辱偕忘 xié
(三)你了解“记”吗?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我们学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
(四)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停顿.语气.感情.让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魅力。
2.播放朗读录音,请大家仔细倾听,然后说出通过听录音,你听出了课文中都写出了什么?
3.大屏幕展示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对联和诗赋,师生共同赏析,全面了解岳阳楼的文化背景。
4.播放岳阳楼风光片,进入课文情境。
5.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骈句,强调骈句的读法,举例划分朗读节奏. (出示课件举例)
例:
三字句:衔/远山,吞/长江
四字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其它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
6.全体试着朗读课文,教师对个别朗读错误给予纠正.
全班学生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五)疏通课文
1、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结合注释,抓重点字词,领会第一段大意。同位为一组,一人翻译,另一名同学倾听、补充或纠正。
3、抽学生说出第一段应该注意的重点字词句,并翻译全段,教师给予补充.
谪守 越 政通人和 具 乃 属
4、学生试着背诵第一段。
5、疏通2-4文意。(以下疏通文意的方法采用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一)结合书下注释,默译。
(二)小组民主讨论,互译。
(三)个别疑难句子,共译。
6、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实词:(名词)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
(五)、课堂小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对于美文,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帮助很大。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复韵母ao ou iu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复韵母“ao、ou、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过程与方法:会在四线格内抄写ao ou iu 3个复韵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学好拼音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复韵母“ao ou iu”的发音;了解“iu”的标调。
教学难点:
“ao”“iu”的发音,口型唇位到位,才能正确发音
教学准备:
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哪三个音?(ɑi ei ui)
2.我们把ɑi ei ui叫什么?(复韵母)
3.抽读卡片,重点区别ɑi ei的发音。
二、学习新知
1.激趣导入
(1)出示单韵母卡片:a、o、e、i、u、ü。(齐读)
(2)从这六张卡片中找出二张拼成我三个复韵母。
请学生上台拼卡片并指导说话
a和i在一起ai、ai、ai
e和i在一起ei、ei、ei
u和i在一起ui、ui、ui
(3)导入:单韵母的本领可真大呀!除了能组成“ai、ei、ui”外,还可以组成另外的新朋友呢!
2.初步认形。
学生翻开书本汉语拼音第10课。认识ao ou iu
师板书:ao ou iu
3.读准音。
(1)指名读。
(2)不会读的小朋友,我们也可以根据图来猜出读音。
像第一张图,图上画的是五环旗,是奥运会的标志。“奥”字就是“ao”的第四声。
第二张图上画的是海鸥,“鸥”就是“ou”的第一声。
第三张图画的是鲸在游泳,我们就可以推出这个复韵母念“iu”。
(3)听录音读→同桌互听互读→全班抽查→正音。
4.读读四声。
自由读→同桌指读。
师任意写“ao”的四声,学生读,开火车读。
生标“ou”的.四声→纠正→各种方式读。
生标“iu”的四声,注意与“ui”比较,儿歌记忆——小i在前iu、iu、iu,小i在后ui、ui、ui,同时强调“iu”的声调标在“u”上。
5.做手势齐读板书,抽读。
6.“比耳朵”游戏:师读带调韵母,生上台指出韵母,
课间操。
iū ,iū ,什么iū ,语文写字得了优;
iú ,iú ,什么iú,鱼儿鱼儿水中游;
iǔ ,iǔ ,什么iǔ ,你是我的好朋友;
iù ,iù ,什么iù ,上下楼梯要靠右。
四、作业
1.课后练习读ao ou iu四声。
2.ao ou iu四声的书写。
板书设计:
āo áo ǎo ào
ōu óu ǒu òu
iū iú iǔ iù
语文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阅读《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中国人怕事、自私的弱点,体会环保的重要性与责任感。
一、活动过程:
教师导入
1、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反问)
2、文中举了哪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
二、学习课文
1、提出要求,引导初读。
自由读课文,试着理解课文的内容。
2、分小组学习,展开讨论。
A、文章中提到了哪几种破坏环保的现象?
1、往淡水河(溪)倒垃圾造成污染
社会现象2、违章出租车造成交通堵塞
3、化学品污染空气和海水危害下一代生命质量
B、文中几次提到“你为什么不生气?”说明了什么?
C、联系实际,谈谈读后感受。
D、结合本单元的课后活动,可开展一个“我很生气!我要说……”的环保宣传活动,活动可针对本地破坏环境的现象进行,与“保护我们的家园,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待、倒、模,理解22个新词。
2、能说出第5段排句成段的顺序,说出哪几句是围绕同一方面的内容写的。
3、能正确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课文的最后两段。
4、懂得自己遇到不幸境况,不要灰心;别人遭到不幸,不要嘲笑。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巩固本单元训练点,按要求读懂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段。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积极意义,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安徒生童话》、安徒生画像、磁带、录音机、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训练找反义词。
2、读通课文,了解大致意思。
3、学习第1、2段,朗读训练。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安徒生画像及《安徒生童话》,简介安徒生。
二、揭题,读题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 自学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每句话。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 借助课文插图,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理解课文
1、说说丑小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2、划出说明丑小鸭长得难看的句子
3、朗读指导
4、填空
嘴( ) 腿( ) 样子( )的
5、丑小鸭的命运怎样呢?
(1) 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你有什么想法?
(2) 丑小鸭为什么离开了家,当时心情怎样?
(3) 填空:()的丑小鸭
孤独、可怜
6、理解第三、四自然段品析词句:
重点理解:“除了……没有谁……连”体会丑小鸭的孤独和可怜。
7、丑小鸭离开家后遇到了什么困难?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丑小鸭独自在水面漂时,看见了什么?心里是怎么想的?体会“惊奇”“羡慕”的.含义。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美丽小鸟的羡慕、对美好的渴望之情。)
8、冬天来了,丑小鸭是怎么过冬的呢?读第六自然段。
体会“冻得发抖”“幸亏”,说明丑小鸭处境凄惨。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丑小鸭命运的悲惨,表现出对它的同情。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 小结: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从小学会和善待人、互相尊重。
2、 展开想像:可怜的丑小鸭被农夫收留后会怎样呢?
教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会ai、ei、ui3个复韵母,能认清形,读准音。
2.学会ai、ei、ui的四个声调。
教学重点:
掌握3个复韵母的音、形及四声。
教学难点:
掌握3个复韵母的音、形、标调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卡片,读字母:a、o、e、i、u、ü。
2.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23个声母朋友和6个单韵母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复韵母朋友好吗?那么什么是复韵母呢?请大家看黑板:
板书:10.ai、ei、ui
像这样,由两个或三个字母组成的韵母叫复韵母。
二、看图学习复韵母ai、ei、ui的音形
(一)学习复韵母ai的音形
1.学习ai的音
(1)请2个同学到前边来,让他们挨得很近。问:你们发现什么了?
(2)出示图:ai你们看这两个小朋友也背靠背地挨在一起。那么这个字母怎么读呢?
(3)指名读ai。教师结合学生发音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发ai音时,先张大嘴巴发a的音,口形由大变小很快滑向i,a读得重,i读得轻,中间气不断,一口气读成ai。
(4)教师讲后范读,学生继续体会发音方法。
(5)采取个别读,同桌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练习,达到读准音。
2.记住ai的形
(1)问:你们看复韵母ai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
(2)再读,同学读读ai的读音。边读边记住ai的形。
(二)学习复韵母ei的音形
1.学习ei的音
(1)出示ei图:ei问:你们能不能用学习ai的`音形方法学习ei的音、形呀?4个同学为一组讨论,一会儿我们请每组的代表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2)请小组派出的小老师给大家讲ei的音形。(图上画的是一个小男孩用力在砍一棵枯树,小男孩发出的声音就是ei的音。请大家看枯树和小男孩手里拿的kan刀,共同构成ei的形。ei是由单韵母e和i组成的。)
(3)教师结合小老师的讲解要进行鼓励表扬,发给他们组一朵小红花。和他们学得一样好的小组也奖励一朵小红花。
(4)如果学生读得不准,教师适当进行必要讲解。
(三)学习ui的音形1.出示ui图:ui
(1)问:谁能自己试着借助图画来学习ui的音形?学生自学。
(2)同桌同学互相说说你是怎样学的?
(3)请同学汇报学习结果:(图上画的是一个小女孩围着围巾,我借助“围”的音学习ui的读音。小女孩脖子上的围巾和搭拉下来的围巾,加上小辫子上的花合起来就是ui的形。)
(4)教师纠正发音方法。发ui时,先发u的音,接着发ei,口形由圆到扁,逐步交成i的音。最后读成ui。
(四)总结复韵母的发音方法
(1)师讲:复韵母ai、ei、ui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一个整体,发音时,要先发第一个韵母的音,再从第一个韵母的音向第二个韵母的音快速滑行,改变成第二个韵母的口形,口形由大逐渐交成i的口形。
(2)用这样的方法再试着读读ai、ei、ui,体会方法。
第二课时ai、ei、ui
一、学习复韵母ai、ei、ui的四声
1.读ai、ei、ui3个复韵母
2.按顺序读6个单韵母a、o、e、i、u、ü,告诉学生他们是好兄弟,老大a,老二o,老三e,老四i,老四u,老六ü。
3.ai、ei、ui都是由两个单韵母合成的。那么在标调的时候,应该标在谁的头上呢?我们来学一首标调歌。二、板书出示标调小儿歌:
6个兄弟标调号,
没a找oe,
iu并列标调号,
谁在后面送给谁。
(1)学生读读儿歌
(2)想想什么意思?
3、.结合刚才的小儿歌试着给3个复韵母标调号。
(1)出示aiaiaiai
eieieiei
uiuiuiui
请同学想想应该怎样标调号?
(2)请同学到黑板上把复韵母标上四声调
4.学生练习读四声:
(1)自己读(2)同桌读(3)齐读(4)按顺序读,不按顺序读。
语文教案 篇6
【活动目的】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同学们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活动开阔同学们的文化视野,增加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积累。
3、培养资料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锻炼围绕某一事件进行评说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针对某一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4、在系列活动中,同学们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在各个情境中的体验,并使相互之间增进友谊,感受合作交流的'快乐。
【活动步骤】
1、体验老师课前创设的情境,激发兴趣。
2、从老师处了解活动的目的及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活动专题。
3、同学们按自选专题分成若干小组,开展合作、交流。
4、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或收集有关古今中外战争的文字或音像资料;或展开考察、访问、观赏等活动。
5、成果展示:
老师根据所掌握的同学们课前准备的反馈信息安排。
附:参考展示方式:
⑴ 呤唱会:
歌咏革命战争歌曲或朗颂古今表现战争主题的诗歌。
⑵ 故事会:
讲自己收集的战争故事,包括成语故事、英烈故事等。
⑶ 演讲会:
用演讲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理解。
⑷ 辩论会:
正方:战争可以促进科技发展,产生丰富的战争文化;
反方:战争阻碍社会进步,伤害人民身心。
⑸ 图片、实物展示会:
展示自己考察、走访过程中收集到的实物或收集、拍摄的图片。
⑹ 模拟“记者招待会”:
就某一专题调研,接受其它同学的提问。
(可以有其它更丰富的专题形式。)
6、专题小组内推荐若干代表,代表本小组在全班交流:
组内和全班交流时,可根据各组专题内容,选取不同的展示方式。
7、自评、互评,评出本次活动中的“一级战斗英模”,“二级战斗英模”等等,最后由老师讲评。
8、预期效果:
⑴ 同学们能全部动起来:
具有较强的兴趣,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在互动中达到“活动目标”。
⑵ 课堂展示活动中,会说的说,会唱的唱,会演的演,同学们表现出高度的参与热情,体验深刻,对战争有了自己的思想。
语文教案 篇7
知识目标:
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长春版小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教案。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能力目标:
根据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的意境。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教学重点: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并背诵古诗。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荷塘图片)
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1、师: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划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师:孩子们,老师把生字娃娃请到大屏上,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同桌先试试。(课件出示生字) 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平翘舌音的读法。
3、师:瞧!满池的莲花、莲蓬多美啊,你还想欣赏吗?就得先念准他们的名字,那些漂亮的莲花、莲蓬才能永远属于你,留在你的心里,有信心吗?(课件出示满是荷花、莲蓬的池塘,轻点荷花、莲蓬就出现本课生字词,再点荷花、莲蓬就消失)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师:生字娃娃很高兴和你们交上朋友,可是生字娃娃说如果能写出它们的名字,它会更高兴。可以吗?
生:可以。
2、师:书写之前要静下心来,摆好笔和本子,身子做端正,两手轻轻放桌子上。
学生做好准备。学生书写爱写的字。
(三)生字娃娃告诉老师,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孩子们能不能准确的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诗意,处理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
2、背诵古诗
二、诗情画意,诵读诗句
体会意境孩子们,摘莲蓬是一件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娃又别有一番情趣呢。赶快打开课本,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合作学习的要求:
1、读读这首诗。
2、思考:读懂了什么?
3、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在小组交流。)
(一)小组合作学习
(二)交流学习情况,体会意境
1、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偷采、不解、踪迹)
2、读懂了什么?
展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⑴孩子们,一边看画面,一边轻轻读诗句。读懂了什么?
⑵提问质疑:小娃为什么要偷采白莲?
⑶此时你是小娃,心情怎么样?(用既高兴又害怕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师:老师也想当小娃,也想来读。(范读)你们知道老师是用什么心情来读的吗?(又高兴又紧张)
⑷ 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小娃天真、可爱、顽皮)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疑问吗?(小娃偷采白莲是不道德的行为,为什么诗人却觉得他是一个天真、可爱、顽皮的孩子呢?)
⑸ 师:你有过偷偷做一些顽皮的恶作剧的事情吗?那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想像一下小娃偷摘白莲的情景。
生自由发言,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有趣的‘偷’的事情。 师:找一对好伙伴来试着表演读。
学生上台表演读,自由找伙伴表演读,体会小娃此时的心情。
⑹ 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心情,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3、展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⑴读懂了什么?(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身影,满湖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疯波痕)
⑵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⑶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什么?(因为太高兴了)能高兴地读读这两行诗吗?(生读)
⑷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小娃?(天真、可爱)
⑸带着感情,同桌互读,抽生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诗句。
三、吟诵积累。
1、是啊,小娃多么天真可爱呀,划着小船去偷摘白莲时,浮萍暴露了他的踪迹也不知道。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充满童趣的《池上》吧!(音乐,师范读)
2、孩子们,愿意象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先试试。谁愿意来试试?推荐一个(展现诗句意境的画面,优美的古筝音乐)
3、男女比赛配诗。孩子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能不看屏幕吗?;
四、课外拓展
1、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学生改编故事,交流)
五、总结,升华
是啊,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让人神往的。孩子们,珍惜你们的童年,让它们多姿多彩吧
六、布置作业
把你想写的字、词语或句子写一写。板书设计撑池上采天真、可爱、顽皮藏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三组课文。这一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共有三篇讲读课文、一篇阅读课文和一个基础训练。
2.揭示课题。板书:7鱼游到了纸上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不必要求说得过于详细。)
4.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的?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讨论课文的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第三—四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三段(第五—九自然段),讲这位青年如何画金鱼。
第四段(第十—十四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有了更多的了解。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1中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按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认真准备。
2.讨论交流。
(1)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表现在哪些地方?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为一体”是融合在一起的意思。聋哑青年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像他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专注。)
(3)“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4)“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进行了准确描写,并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这些都说明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完成课后“读读写写”的练习。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说说“唯一”、“赏心悦目”、“一丝不苟”的意思。
3.抄写词语,每个词语抄两遍。
四、布置作业。
预习《火烧云》。
7 鱼游到了纸上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5、引导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
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西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徜徉,草原的风光,丝绸之路的`广倪,白杨树的高大挺拔,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学习了这组课文,你有哪些体会哪些收获。
2.学生进行自由地交流。
3.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1)首先谈谈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可以从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到西部的建设与开发,直至对西部的未来及发展作以大胆的想象。
(2)谈谈对这组课文的写作手法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借物言志,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词语的含义等。)
4.
除此之外,在学习上你还有其他的收获,说一说和同学们共同分享。,
【回忆本组课文内容,产生联系,互动交流学习成果,品尝收获的感受】
二、日积月累
1.设计情景
激情引入。
教师感情朗读《浪淘沙》,学生边听边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意境,可以让同学们猜猜作者。
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很多同学都知道他,可以让同学们把知道的和同学们说一说。
【在教师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通过到课外查找诗词,及对这些诗词进行背诵和朗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诗词的积累,同时也助于语文视野的开阔。】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一个,可以通用全篇,或通篇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教师出示这则故事。
【利用故事,引入本课教学】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在什么场合下书法家忘写了间字?
疏忽了这个间字,会有什么后果?
又是怎样解的围呢?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标点符号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也可随机点点诗词的不同之处】
4.资料补充。
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后的感受,进一步说明了标点符号的作用。)
5.进行操作练习,亲自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训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使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6.小结。
标点符号,在语文的学习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3-30
语文教案03-30
语文教案04-09
语文教案03-28
语文教案03-31
语文教案04-08
语文教案04-11
语文教案04-11
语文教案03-20
语文教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