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9篇【优】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历史的星空多么璀璨,是英雄俊杰之士的肝胆,像日月一样照彻了历史的乾坤。天地因有正气而万劫不衰,一个民族也因为有英雄而万代不朽,他们是照耀星空的日月!他们是贯穿古今的永不枯竭的江河!他们是民族的脊梁!这些英雄的品质比松挺,比梅香,比翠竹更挺拔!今天,让我们借助《梅香正浓》这篇课文回到那民族危亡的时刻,感受他们的气概。
二、自主学习:
(一)、读标准音:寡廉鲜(xiǎn)耻纵情逸(yigrave;)乐高官厚禄(lugrave;)
拜谒(yegrave;)崇(choacute;ng)敬虬(qiuacute;)枝峥嵘(zhēngroacute;ng)捐(juān)躯昏庸(yōng)
殉(xugrave;n)自刎(wěn)尸骸(haacute;i)飨(xiǎng)楹(yiacute;ng)酷(kugrave;)爱召(zhagrave;o)集
瞻(zhān)仰体恤(xugrave;)戕(qiāng)害伫(zhugrave;)立怂恿(sǒngyǒng)
(二)解词:
1、酷爱:十分喜爱。
2、拜谒:拜访、拜见。
3、高官厚禄:官大,待遇高。
4、尸骸:尸骨。
5、楹联:挂或贴在堂屋柱子上的对联。
6、寡廉鲜耻:形容人没有操守不知羞耻。
7、戕害:杀害、残害。
(三)自由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主题:作者借傲雪的梅花,在风雨中依然清香如故的不屈不挠的品格,重点介绍了明朝的遗臣的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歌颂了民族危亡之时英雄们的崇高气概。)
三、合作学习(深入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第2-6自然段,详细写了史可法的英雄事迹,共写了哪几件事?
第一件:写在民族危亡之时几次起草奏章,提出救亡方略,规劝皇帝,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担忧。
第二件:写史可法在明朝大势已去之时,发誓与扬州城共存亡。
第三件:扬州陷落,史可法宁死不降,最后“大骂气绝身亡”。
2、感情线索:
崇高——感动——伤感而肃然——感慨万分
四、探究学习:
文章的结尾“梅香”的含义?
(指梅花的.品格,及具有“梅花”品格的英雄身上所体现的凛然正气)
五、回顾反思:
1、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请学生结合历史讲,具有“梅香”品格的英雄的事迹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懂得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存”、“坚持不懈”和“用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存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机动的写作特点。
教学假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懂得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懂得其意义和用法,接着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考虑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
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懂得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懂得,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懂得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差不多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标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结束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崇高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懂得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懂得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能够已。(已,结束,学习不能够结束,不能够放松,不能够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解释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解释学习能够使人提高自个儿、转变自个儿。)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缘由),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解释学习能够转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解释学习能够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能够已”。
第3段:解释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3个侧面证明只要擅长学习,擅长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接着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照,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照,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运用学习、运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运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运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运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啥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擅长运用学得的知识和本事,擅长运用处界条件补充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个儿,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能够已”,不可放松。
第4段,解释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存、坚持不懈、用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存,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存。正反对照,解释学习必须不断积存。)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照,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用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来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能够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7、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8、安排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论述中心的3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1、检查:
(1)学生口头答复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地方,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缘由。)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润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因此”。)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 (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通假字)
(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讲关于牛顿的“苹果落地”的故事,引出新课.
2.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引出本课内容,如:先讲“咕咚”这个故事,让大家初步有个印象,再讲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内容.
1.教师泛读,学生听朗读技巧并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并对照生字表,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词,并朗读熟练.
3.检查自读情况,可以展开赛读,教师指导学生读错的字音和句子,初步让学生了解朗读课文的技巧.
4.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教学.
1.教师重点指导读准下面几个字的读音:“熟”是翘舌音,“咚、命、领”是后鼻音.“野”是整体认读音节的字.
2.本课生字较少,识记时,可以发挥小组互助学习的优势,让学生根据偏旁、结合字义记忆字形.“吓”是形声字,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
3.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象”和“家”是形近字.“羊”是独体字,写的时候注意整体结构,要美观,注意写字姿势.
4.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巩固识字.
(1)同学之间相互考考生字是否认识.
(2)游戏巩固:从“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中,选择几个,分组进行组词比赛,哪组组词多,哪组获胜.
四、理解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咕咚”.一个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2.课下熟读课文内容,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课件)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小朋友们初步掌握了《咕咚》这篇课文的内容,认识了一些新字,新词,初步了解了“咕咚”其实是一个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板书设计】
20咕咚
咕咚——声音
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语文教案 篇4
第23课 三个儿子
教学目标:⒈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⒉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⒊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勾出生字,生词。标出自然段。读熟课文。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爸爸妈妈都非常爱你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有关三个儿子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⒈检查预习情况。
① 分小组读课文,比一比,看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通顺。一小组读1—2自然段。
② 抽生说说你勾出了哪些生字,生词?
⒉认记生字。
① 师出示生字卡片,生借拼音齐读。
② 自由读生字记住读音,自己觉得难记的多读几遍。
③ 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④ 给生字找朋友,组词。抽生说,师将词板书。生再齐读。
⑤ 记一记。同桌互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的`。
⑥ 用考一考,读一读等方法巩固生字。
⒊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① 生字朋友能帮你把课文读得更通顺,更流利。咱们一起试试吧!齐读课文。
② 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想: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③ 自由读课文二,三,六自然段,用横线勾出三个妈妈说的话。
④ 抽生读,其他人评价,读得好不好,为什么?(前两位妈妈自豪的语气,第三位妈妈平稳的语气)
⑤ 师引读,自由读。
⑥ 听课文八至十一自然段的朗读,说一说,三个儿子在见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时,分别是怎样做的?读时语气应有什么区别?
⑦ 比一比,看谁能通过读表现出三位妈妈提水的辛苦。
⑧ 自由读,齐读。
⑨ 假如你就是那位老爷爷,你会怎样说?(练习读好老爷爷幽默,风趣而有意味深长的话)
⑩ 四人小组里两人一组,互相评价,哪些句子读得好,哪些句子需要改进。
⒋齐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⒌提出要求;倡议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每天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
第二课时
一 复习生字。
1 抽生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2 快速抢读生字。
3 齐读。
二 学写生字。
1 齐读生字。
2 范写容易写错的生字,生认真观察,认真听。
①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拎”字最后一点。“桶”右上的一点,“膊”字右上的一点。
“荡”是上下结构的字。
②生回忆书空以上几个字。
3 写美观。请生自己观察,你觉得怎样才能写得更漂亮?抽生说师范写。
4 生练习写字。
三 课后练习。
1 齐读。
2 说说这段话的意思。三个孩子同时做一件事用“一个…一个…另一个…”的句式来说。
3 自己再读读,想一想你能用这个句式再说一句话吗?
四 四人小组排练表演课本剧。老师巡视,随机点拨。重点指导:
1 人物的语气。
2 人物的动作。
3 人物的表情。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辨字组词的练习,使学生能正确掌握形近字并学会使用;学习体会比喻的修辞方法;体会分号的用法,学习使用分号。
2、积累与北京有关的诗词。
3、了解关于北京的知识,扩大知识面。
4、以“话说北京”为主题,办一期墙报,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展示多姿多彩的北京,增强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好用好比喻句。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让学生搜集与北京有关的诗文、图片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龙龙和文文:(课件演示)“动物园里的动物真多呀!你瞧,这是活蹦乱跳的猴子、威风凛凛的狮子,还有……
小伙伴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七色光八”,一同走进动物世界,关注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你们愿意吗?”
1、你们认识哪些动物呢?(自由认)
(老师点击鼠标,学生大声说出动物的名称)
2、“开火车”认动物名
老师出示卡片:孩子们真棒!动物园的'叔叔阿姨奖你们一道智力趣题!请看
考考你:(屏显一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及文字)
给下面的五个字加上同一个偏旁,就可以使这些字都变成动物的名称,你知道应该加什么偏旁吗?
师者星苗句
3、小组合作学习(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4、小组汇报:(屏显课件)读读这个新字都是什么,为什么要加上这个偏旁?
5、博士升级: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反犬旁”的表示动物名称的字吗?看谁知道得多,就可以升级成为“小博士”,加油啊,小朋友!
生汇报/师点击鼠标:狐狸、狼……(请大声读读它们的名称吧!)
二、自主发现,交流积累。
(出现文文和龙龙的奖励话语:孩子们真棒!这些动物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有趣的是许多成语中也带有动物的名称呢!)
1、(屏显成语)学生凭借音节读准字音,自由读3-5遍。
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全班读。
4、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思考交流)
5、在书上画出每个成语中的动物名称,大声读读这6个成语。(a、读成语;b、说成语中的动物名称,老师点击这个字并出现相应的动物)
6、大显伸手:像这样的成语你还能说出几个吗?(每说对一个,奖励小动物粘片一张)
三、自主阅读,拓展延伸。
导入:打开知识窗,你会发现,动物世界奇妙无穷,精彩无限。你瞧,“动物之最”闪亮登场了!请你一饱眼福。(屏显多媒体课件)
1、自由读短文。
提示: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读拼音,作记号)
2、标出自然段序号,指名分段读短文。
3、小组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把你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同学听。
4、生汇报,相机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
6、文文和龙龙: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之最”呢?
学生发言,老师相机补充资料(课时展示)。
四、合作交流,资源共享。
1、点击鼠标,文文和龙龙说:“了解了‘动物之最’,我们再去‘动物之家’做客吧!”
屏显文字:你知道动物们的家都是什么样的吗?把你查找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说说你的资料是怎么查找到的?
小结:搜集资料的方法
(1)看课外书;
(2)问爸爸妈妈;
(3)看电视;
(4)上网……
3、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整理资料。
(1)粘贴图片,配文字说明;
(2)画一画你喜爱的一种动物的家;
(3)读动物的儿歌;
(4)猜动物的谜语;
……
4、作品点评,师生点评
5、课件补充
(1)不同动物的家;
(2)警犬——“侦破英雄”;
(3)“护婴保姆”——大蟒蛇;
(4)勤务员——大象(洗车,搬重物……)
看了这些有趣的动物实例以及不同动物的家,你想说些什么?(激发对动物的喜爱、赞叹)
6、小结:不同的动物有不一样的家,它们的家各种各样、别具特色,展示了它们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这些多可爱、多能干的动物呀,它们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都需要我们共同的关注和保护。
7、请给动物世界教学设计>设计一份宣传标语
(1)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2)保护动物,手下留情;……
a、点击鼠标:文文和龙龙说:小伙伴们,我们马上就要结束在动物世界的旅行了,在动物世界里,我们快乐着,也收获着。你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自由发言)
b、结束语
文文深情地唱:竹子开花啰喂——
龙龙接着唱: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师生一起唱)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生字、新词。
2、能力训练:初步了解肖像、对话、心理等描写手法的作用;初步学会赏析和有表情地朗读民间故事,注意描述语言的正确运用。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重点、难点]
1、重点: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渔夫是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劳动者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觉醒过程,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魔鬼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
2、难点: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教学方法]
讨论式、电教辅助式。
第一课时
一、复习回顾民间故事的特征
二、检查课后练习四、进行正音
渔yu 锡xi 撬qiao 魔mo 耸song 桅wei 唆sou 吻wen
三、板书课题,解题并介绍《天方夜谭》
四、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五、理清文章思路、分析结构
1、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他觉得非常奇怪”)描写渔夫捕鱼捞到一个黄铜瓶。
2、第二部分(从“隔了一会儿”至“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具体写渔夫同魔鬼的斗争过程。
3、第三部分(最后一节)交代斗争的结果。
六、组织学生讨论故事的细节描写
1、渔夫第四次撒网的动作描写:撒——捞——拉拢来——拉不动——跳下水——拖上岸——打开网——发现瓶
2、魔鬼的心理活动描写:第一个世纪——第二个世纪——第三个世纪——整整四百年……
3、渔夫的心理活动描写:捞起黄铜瓶时的想法:魔鬼告诉渔夫“非死不可时”渔夫的心理活动。
4、魔鬼的外貌描写:结合练习三,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生朗读有关细节描写的语句。
七、分角度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八、布置作业
1、归纳本文的`寓意;2、分析渔夫同魔鬼的对话描写;3、准备“正义战胜邪恶”的有关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讨论故事的细节描写即渔夫与魔鬼的对话描写——两次正面交锋
三、要求学生从概括形象入手,归结寓意。
通过提问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概括形象。
提问:a、渔夫天真地想说服魔鬼放弃杀人念头,说明了什么?b、渔夫用什么方法最后战胜了魔鬼?表现了渔夫的什么品质?c、魔鬼错把渔夫当作所罗门时而向他哀告,而当知道渔夫并不是所罗门时却凶想毕露,这说明了什么? d、魔鬼再次求绕表现了什么?
寓意: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的凶恶敌人,不能抱有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类似的事例。
四、分组进行故事比赛
要求:1、在关键处有细节描写;2、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讲述后进行评议。
五、分角色朗读渔夫和魔鬼的对话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一千零一夜》故事。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深刻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特点,体会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在未细读文章之前,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可让学生简要复述。
四、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参考: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五、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六、感受技法
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鼓励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自主批注,组内交流研讨。
教师点拨,可以从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刻画等方面入手探讨。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七、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安排:
本次练习共安排了四个板块,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好微笑字,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
学用字词句和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拟定: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写话
1、小朋友们看过或自己参与过足球比赛吗?
2、一场中什么时候最激动人心?
3、出示图,仔细观察
图上画的是什么?
这足球是怎样飞入球门的?
空蓝色球衣的1号守六员是怎样扑球的?
场上的其他队员,场外的小观众们看到这一情景他们的再现又是怎样的?
以上问题逐个交流,师可适当帮助理顺语序
二、写话练习
1、把刚才说的内容用几句话有序地写下来
2、不会写的字查字典
3、师加强个别指导
4、交流写话内容,注意点评
点评是以优点为主
三、讲述练习
1、读题目要求
2、展开,结合自己看的足球比赛的经验,改用第一人称介绍
3、同位互练
4、指名台肖讲述,师生点评
5、自己再介绍一遍
四、作业
搜集春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写好铅笔字和读读背背
一、写好铅笔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观察字形找到其写法上的共同点(全包围结构)
3、交流写法
里面部分不能写得太大或太小,左右的窨,上玉的窨基本相等
4、师范写其中的一个字
5、学生练写(看清字再动笔)
6、同位互评,打星
7、修改字形
二、读读背背
(一)熟记成语
1、出示图,说说图意
2、出示四个成语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指名读,正音
多咱形式巩固词语
3、理解成语
结合图或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成语的大意
4、反复诵豆腐块,熟记于心
5、运用
自主选择其中一二个成语,各说一句话,交流
6、课后可以写一写
(二)学习春联
1、出示内容,自由读一读
2、什么是春联?:(师简介)
3、过年为什么贴春联?
(传说。学生交流)
4、指导理解这两幅春联的含义
大致地说说意思
5、诵读记忆
6、交流事生收集到的春联
7、读记自己集到的春联
语文教案 篇9
B案
第 一 课 时
看图引题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并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哪些风景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试着说一说。
2。今天,通过课文学习,老师将和你们一同走进这充满生机的田园生活。
看图读文
1。自学生字新词,同桌交流,教师指导。
2。边看图边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画面,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a。乡村生活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b。乡村生活自然亲切、优美恬静。
c。乡村生活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浓郁的`乡村生活的?抓住了哪些生活的场景?
4。默读课文,自由学习,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小组合作交流。
6。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解疑。
教师吟诗小结
是啊!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不信你听!
屏幕出示:长藤绿叶瓜架,
春雨竹笋鲜花。
雄鸡悠闲自在,
小桥流水戏鸭。
夕阳鸟儿如画,
纺织娘高唱甜蜜,
最美乡下人家。
学生整体感知
你认为教师自创的这首小诗怎么样?你有什么感受?发表一下你的感受吧!
1。可以像老师这样吟诗。
2。可以试着读读课文。
3。可以作为导游向大家介绍“乡下人家”。
第 二 课 时
回顾课文
1。我们已经感受了乡下人家生活的恬静、自然、亲切,谁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读课文,展示给大家听。
2。指名读文,交流欣赏。
精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你认为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美,画出来,反复读,并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由。
2。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指导朗读并对语言文字进行训练,体会写法。
如: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如果将“探出头来”换成“长出来”,会是什么感觉?试着读一读,并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品味语言
1。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划分出的段落,边读边想象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积累语言
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生动的句子抄下来,并试着背诵。
拓展语言
1。自由朗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2。想一想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说说你的感受。
3。全班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布置综合性学习内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3-30
语文教案03-30
语文教案04-09
语文教案03-28
语文教案03-31
语文教案04-08
语文教案04-11
语文教案04-11
语文教案03-20
语文教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