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9篇[合集]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俺们继续学习第14课——(李广射虎)。上节课,俺们初步读通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现在俺们一起来复习几个。
生:(正确地读教师出示的词语)
师:唐代诗人卢纶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诗——《塞下曲》,谁能正确、流利地读给大家听?(出示《塞下曲》)
生:(正确地读出了《塞下曲》 )
师:你读的很正确,还有谁愿意读?
生:(也很正确地读出了《塞下曲》)
师:你读的也很流利。
师:这首著名的《塞下曲》写的是谁的事情?
生:(齐说:李广)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李广是什么人吗?出示小黑板:李广是( )。
生:李广是个神勇无比的将军。板书:神勇无比
生: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
生:李广是一位将军。
师:通过你们的介绍,老师知道了你们朗读课文是多么地仔细。那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这节课让俺们边读、边想、边议,一起来学习。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师:现在,让俺们一起回到西汉时期,跟随李广将军去夜巡吧!
教师配乐背述§3
师:李广将军为什么要射虎呢?让俺们自由朗读§3,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分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师:(巡视指导)
师:谁先来和全班同学交流?
生:从第三自然段中,俺知道了李广射虎的时间和地点。
师: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
生:俺是从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知道的。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第一句)
师:你读得真仔细,一天夜晚,月色朦胧,这就是告诉俺们李广射虎的——(时间、地点)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俺知道了李广为什么要射虎。因为草丛中好像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所以他拉起弓射虎。
师:你能从当时的环境想到李广将军以为草丛中有虎,真了不起!说明你在读书中真正做到了边读边想!
师:李广将军为什么会以为这是一只老虎?
生:因为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生: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
师:李广将军以为前方有虎,他是怎么做的?
生:(读课文中的“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
(教师出示重点句子: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
师:找一找,哪些词语写了李广将军射虎的动作?
生:“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
(教师在“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这几个词下面加点)
师:大家都知道,老虎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在如此凶猛的老虎面前,假如李广将军的动作慢了一些,会有什么后果呢?谁来想想当时的情景,读一读这句话?
生:(很平淡地读)
师:你的朗读还没有让大家感受当时紧张的气氛。还有谁能来试一试?
生:(读出了紧张的气氛。)
师:通过你的朗读让俺们感受到李广将军在紧张的气氛下,射虎的动作连贯而又迅速。
师:“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嗖’的一声”,说明了什么?(红笔标出“嗖”的.一声)
生:说明李广的力气很大。
师:你说得真好,读书读得真仔细。
生:说明箭的速度很快。
师:你们看,李广将军是“拉开硬弓”,弓箭那么难拉,李广将军还能飞快地把白羽箭射出去,说明李广将军的力气——(很大)让俺们想着当时的情景,想着李广将军的动作,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这段话)
师:李广将军夜间外出巡逻,树林深处风吹草动,发出了“沙沙”的声音,李广将军以为有虎,便“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射出了一枝白羽箭。让俺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再次感受一下李广将军射虎时的情景。
男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塞下曲》这首诗哪两句话的意思?
生:齐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师:“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多么紧张的气氛,多么神勇的将军,谁来读一读一二两句诗,把古诗的意境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读第一二句)
生:(举手的一起读)
师:李广将军夜引弓,射出一枝白羽箭(指图),可“平明寻白羽”,却“没在石棱中”(指着黑板上的诗句)。刚才同学们边读、边想、边议(出示:边读、边想、边议),学习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俺们也明白了《塞下曲》这首诗一二两句的意思,现在,俺们用同样的方法读一读§4,相信你很快就能理解三四两句的意思了。
生:(自由读§4)
师:把三四两句诗再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词不理解。
生:(再读再想)
师:你读懂了哪些词的意思?
生:俺理解了“平明”的意思。
生:俺理解了“石棱”的意思,“石棱”就是石头最坚硬的地方。
师:呀!白羽箭扎入了石头最坚硬的地方,周围的将士们都——(惊呆了)。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你能读读这个句子吗?
生:读“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没在草丛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出示: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没在草丛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师:你读得真好,真让俺们感受到了那枝白羽箭扎得非常深(用红笔圈出“深深地”),难怪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师:李广将军能把白羽箭深深地射入石头中,你佩服他吗?
生:佩服。
师:你能体会将士们的心情,读出将士们的惊讶和对李广将军的佩服吗?
生:(读出了惊讶和对李广将军的佩服)
师:请男同学读第三四两句诗,女同学读第四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着诗的意思和当时的情景。
生:(配合读)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学习§3、4,明白了《塞下曲》这首诗的意思,还知道了李广不愧是一位神勇无比的将军。
师:你们佩服李广吗?让俺们想着故事的经过读一读《塞下曲》,老师特地为你们添加了朗读符号,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更好!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试一试?
生:(感情朗读,其他同学自发鼓掌)
师:你读得真棒!让俺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能再读一读课文的§3、4,体会诗的意境,读出李广的神勇无比、读出你对他的佩服吗?
生:(自由读)
生:(一二两大组读§3 三四两大组读§4)
师:《塞下曲》这首诗,寥寥二十个字,就写出了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李广射虎》这篇课文更是具体表示了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武艺高超,让俺们在优美的古曲声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生:(感情朗读全文)
三、指导背诵《塞下曲》。
师:李广将军如此神勇,《塞下曲》如此著名,你有信心把这首诗记到自身的头脑中去吗?
生:(齐说“有!”)
师:自身先试试看!背给你四人小组的同学听一听,还可以大家一起背!
师:谁来背给大家听?
生:(流利地背出来了)
师:你背得真棒!还有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也非常流利且有感情地背出来了)
师:你背得也很好!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背诵情况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生:(小组背诵)
师:让俺们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一起来背一背。
生:(配乐齐背)
四、作业。
师:打开语文指导用书,让俺们在古曲声中把《塞下曲》这首诗默下来。
生:(在语文指导用书上完成作业。)
五、课后作业。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塞下曲》描写的《李广射虎》的故事讲给他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李广这位射虎英雄。
师:此外,同学们还可以搜集李广将军的其他故事,语综课上,俺们一起来讲一讲李广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口语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2、学习用对比突出变化,用列举数字说明变化的方法。 活动准备: 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谈话: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都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日新月异万象更新。你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些变化,用自己的笔去记录这些变化吗? 2、师板书变,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变组词。 3、师简单归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周围生活的变化。
二、组织活动:
(一)看一看: 1、我们知道时间是一部永不停息的机器,永远向前飞转;时间又是一匹永不停蹄的骏马,永远向前飞奔。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随着时间也都在发生变化。 2、小组内交流:注意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有无忽略的现象?看一看谁的发现最新奇?(确定感兴趣的话题:例如我们的学习用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全班交流。
(二)找一找: 1、在我们身边发生这么多的变化,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些变化表现出来呢? 2、根据反映的问题收集材料,选择好方式。 用数字显示变化 用图片或摄影作品的显示变化 用实物显示变化
(三)说一说: 1、我向同学们报告:xx(如电视、笔、住房)的`变化 2、我朗诵搜集的诗歌 3、我放了访谈录音 4、评价:谁的发言最精彩?谁的点评最得当?
(四)写一写: 1、习作要求:内容真实、科学,意思表达清楚、明白,有一定条理,语言通顺。题材、体裁、题目都不受限制,主题紧扣变。 2、指导习作: (1)出示反映变化的图片、资料,然后进行描述。 (2)明确写作要点:要求写出今昔的变化;昔的内容少写,今的内容要多写。 (3)学生各抒己见,讲讲身边的变化。 3、自拟题目,写一首小诗或写一篇新闻等。 4、写完后小组交流,学生自评,小组评价。
语文教案 篇3
课题: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粗犷、自然而质朴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3、激发学生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青海湖风光录象
教学方法:启发法 朗读感悟法 自主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地域辽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东北部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青海湖。齐读课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找出文中与题目照应的句子。理解“梦幻”。(因为青海湖美,作者欣赏过后,有如在梦境中的感受。
2、默读交流,文中分几个方面表现青海湖的美?
3、师生交流板书:湖水清,环境美,鸟多。
4、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段落,写出段意。
三、熟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读全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2、师生互相交流解答问题。
四、小结
师:我们了解到作者从三个方面来介绍青海湖的美。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青海湖是祖国大地上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一个咸水湖。它四面环山,景色奇特。这节课我们去领略青海湖的风光。
二 、学习全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组织小组学习,要求找到有关句子。
读读想想,从那些描写中读到了美?为什么?
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3、朗读体味,想象描画。
(1)学生再次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 描写青海湖美的句子,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A 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看谁读得最美。
B 学生自主选择,自由读给全班听,师生评议。
(2)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描绘一张青海湖的风景画,要求画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色。
A 学生自己作画。 B 展示作品,并配以解说词。
(3)欣赏青海湖风光录象。
三、总结升华,迁移增效。
1、假如你正面对青海湖,你会对它说什么?
2、作者写青海湖美,表达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湖 水 蓝
环 境 美
青海湖 鸟 (世界) 如梦境
鱼 (天堂)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4、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过程与方法
1、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万分省略等到语言现象。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而司马迁却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资料交流: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也是著名思想家。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后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 “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 “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三、介绍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读
2、译(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感悟(把握内容、挖掘内涵)
4、掌握古汉语知识与古文化常识。
四、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
阳夏( jiǎ ) 辍耕( chuò ) 鸿鹄( hú ) 闾左(lǚ ) 适戍(zhé shù ) 当行(háng) 度已(duó ) 数谏(shuò jiàn)罾(zēng )间令(jiàn ) 篝火( gōu ) 忿恚(huì) 果笞( chī ) 宁有(nìng )攻蕲( qí ) 铚、酂(zhé zàn ) 柘、谯(zhè qiáo )千骑( jì )社稷(jì ) 怅(chàng)
嗟(jiē) 鹄(hú) 酂(zàn) 柘(zhè) 度(duó)烹(pēng) 徇(xùn)陈胜王(wàng ) 披坚执锐(pī)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大意。
五、新课讲授:
1、全班朗读第一段
2、自读自译:辍耕之垄上:辍,停止;之,到、往。若为佣耕:若,你;
3、提问理解
⑴、陈涉是什么出身?
明确:“佣耕”之民,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
⑵、他与一般的农民有何不同?
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4、全班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5、自读自译:闾左:借代贫民;次当行:编在戍边队伍中;会天大雨:会,正逢;度已失期:度,考虑,心里想;
6、提问理解: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
明确: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这样的高压统治还妄言千秋万代,真如痴人说梦一般。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可谓是拥有造反的本钱了。
【作业布置】: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回讲到,九百谪戍之徒,因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此时到了性命攸关之际,正是英雄人物涌出之时。正是这一场大雨,引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大泽乡暴了动。
二、新课讲授:
(一)、学生疏通文意,理解大意。
(二)、分析课文内容:
1、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句子。
明确: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兵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阁左适戍渔阳九百人”,一次征发就有900人,可见摇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
2、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明确: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
3、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
明确: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减众”。
4、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课堂小结:第2自然段作者交代了起义地点、有利条件等起义背景,又进一步描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过程,最后达到了“威众”的目的,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农民起义发动时期的特点。
三、熟读背诵。
【作业布置】:熟读背诵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陈胜吴广大泽乡率九百戍卒起义,这支农民起义军的命运会如何发展呢?要知道他们即将面对的是一支虎狼之师。
秦灭六国靠的就是这支战无不胜的大军。自商鞅变法以来,强大的秦军通过一次次战争消耗东方列强的军事力量。在130年的时间里,秦军歼灭六国军队160多万。到公元前230年的时候,再也没有对手能够与秦军抗衡,秦王嬴政就此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十年统一战争期间,六国军队的伤亡总数超过了200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公元前221年,最后的齐国不战而降,秦军挺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临淄。至此,战国时代结束,秦帝国诞生了。
二、新课讲授:
(一)、疏通文意。
(二)、讲析课文:
1、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三方面内容,A并杀两尉,B为坛而盟,C.胜利进军。总的来说是叙述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
2、第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有何用意?
明确: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答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
3、课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
明确:“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
4、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三、品读、拓展:
1、背诵下面句子,并理解在文中的作用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起义的直接原因)
(2)天下苦秦久矣(起义的根本原因)
(3)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起义的舆论准备)
2、试从课文内容归纳分析陈胜的性格。
四、布置作业:课后研讨与练习。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
1、 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 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实验目标:
利用教师节这一契机,以筹备教师节庆祝活动为目的,让学生去搜集资料,调动已有知识和情感,加深对教师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走访教师。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 ,调动情感。
1、汇报走访教师的感想,主要谈谈他们教书育人的感受。
2、教师在你们心目中的形象?
二、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了,我们中队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家来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节目?生自由交流。想唱的就唱两句,想说的就说两句。
相机引导出诗朗诵。
三、 提供诗稿、自由练读
1、 师配乐范读。
2、 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 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 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 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小组表演,生生互评。
四、 教师指导,提高朗读
1、 分句训练。
(1) 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
(2) 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3) 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
(4) 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2、 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3、 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 生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
(2) 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3) 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 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带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 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① 指名读;
② 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③ 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④ 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
⑤ 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4、 齐读。
五、 补充资料,增强积累
1、 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 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附后)
六、 小练笔
1、 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 各自起笔。
3、 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 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七、 作业 :
1、 抄写优美词句
2、 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附资料:
您是蜡烛
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您是黄牛
勤勤恳恳在黑板上耕耘
您是春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
不,都不对
您比蜡烛的光辉更明亮
您比勤劳的黄牛更朴实
您比奉献的春蚕更无私
对,我知道了
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塑造心灵
净化灵魂
永远不知疲倦
长大了我也要
做一名老师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四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通过读文和搜集的资料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
3、有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指南针),对了,谁知道指南针是用来干什么的?
师:那你知道吗?大自然中还有许多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的天然的指南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就向大家介绍了几种,你们想知道它们都是谁吗?
二、初读课文识字
1、赶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初次读文可要读准字音啊!
2、自由读读得那么认真,谁敢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找你的小伙伴一起读行吗?你们想怎么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几种天然的指南针,它们分别是什么呢?
问:谁能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生汇报,师板书)。
3、他们俩合作读得那么愉快,其他你们呢读得怎么样,想不想试试,和你的同桌合作读一读,不管谁读时,另一个同学都要仔细听,帮他纠正读得不准的音和读不通顺的句子。
问:刚才你的小伙伴帮助你纠正了哪个音,哪句话。
4、看来同学们读得认真,听的仔细,表现这么好,我给你们请来了几位客人,看看你们还认不认识,你认识哪个就读哪一个,加点的字是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你能教教大家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指名汇报)
盏:文中说谁是盏指路灯(课件),读读这句话,想想把什么比作指路灯,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呢?
5、你们可真行,这么知的时候里不但认识了这么多字,还会用它们,现在就把它们送回到课文中去,先读一读第一小节,一边读一边想,读后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三、细读、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第1小节)指名说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安慰迷路的人呢?
2、有了你的安慰迷路的人一定不会慌张,况且大自然还有那么多天然的指南针呢?怎样利用它们来辨别方向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5小节,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谁想把这部分内容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一边想选择一种自己比较熟悉或最喜欢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向大家介绍。
(1)介绍指名读(出示投影)谁想扮演这个忠实的向导太阳,再读读这个小节,其他同学看屏幕。
(2)介绍指名读(出示投影)看,北极星是盏,它永远,要是你能认出它,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
(3)问:要是碰上了阴雨天,太阳和北极星又不能来帮忙,这回怎么办哪?(指名读)(课件)合作读
(枝叶稠的是指哪面)?
(4)还有一种辨别方向的方法呢?
问:雪化得快的那边是南面还是北面?
师:你们清楚了吗,沟渠里的积雪北面向阳,所以化得快。
过渡:我们了解了这么多辨别方向的方法,找几个小朋友读读25小节,把它们记在我们的脑子里吧!(指4个同学读)
3、老师知道你们也是乐于观察,愿意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同学,你们一定还知道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吧!能给大家讲讲吗?
4、现在你们已经掌握了那么多辨别方向的方法,你想不想把它们像文中所写的那样告诉其他人呢?(出示课件)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接着这段话告诉人们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还能利用什么怎样分辩方向先自己练着说一说,一会进行汇报。
5、正因为我们掌握了利用这些天然的指南针辨别方向的方法,所以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告诉我们生齐读。
四、总结
是啊!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它需要我们多观察,勤思考,才会发现更多的奥秘。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课堂交流让学生了解更多传统节日习俗。
2.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3.了解传统节日以及有关的故事,完成习作,展示成果。
4.通过识字加油站,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5.通过词句段的运用,介绍手工制作过程以及学会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
6.积累日积月累中的相关知识。
【学习重点】
1.通过活动,了解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人物故事并完成习作。
2.学会在生活中识字。
3.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生字词卡片。(教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一、播放视频,激发兴趣。
1.(播放过春节的视频)到处张灯结彩,真热闹呀!这是什么节日呢?
2.你们喜欢过节吗?
3.过春节是我们大家最喜欢的节日,看,有的同学眉飞色舞,原来是收到了红包,难怪那么高兴。其实每个节日都蕴含着大学问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板书:传统节日)
二、谈谈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1.大家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补充。
3.你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吗?
4.学生谈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
5.教师进行小结。
三、进行实践性活动。
1.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了解传统节日?
3.学生交流了解的内容及方式。
(1)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的人物故事。
(2)了解传统节日的美食佳肴的制作方法。
(3)了解当地的庆祝活动。
(4)上网或查找书籍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和图片;询问长辈。
4.各小组制定活动计划,交流展示活动方案。在小组讨论交流后,各小组派组长汇报本组的活动方案。
5.教师评价指导。
四、课堂小结。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同学们能在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第二课时
(展示成果完成习作)
一、交流评价活动。
1.回顾前期活动,引入交流评价活动。对本小组自开展本课题以来的做法和感想进行总结,并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
2.展开交流活动。
(1)自主交流,谈谈收获。
(2)集体汇报,总结评价。
3.展示成果。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形式可以多样,例如:展示自己做的月饼,表演写春联等。
(2)展示成果时,本小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3)评选优秀活动小组。
二、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1.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2.指名反馈,教师小结。
(1)可以写过节的过程。
(2)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3.指导选材。
(1)从开展综合性学习,同学们了解了许多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有饮食文化,有风俗习惯,有传说故事等。
(2)在选择时,一定要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或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事。
4.小组内交流自己准备写什么,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5.全班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写清楚过节的经过;要有一定的顺序;合理利用收集到的材料;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6.学生独立习作。
三、展示作品,修改习作。
1.出示习作范文。
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小巷传来了孩子们快乐的歌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
说起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呢。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名叫屈原,他一向受楚王的信任。可后来楚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疏远了屈原,最后还把屈原流放到了南方。后来,楚国灭亡了,屈原伤心欲绝,投汨罗江自尽。人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驾着船捕捞屈原的遗体,可是一无所获。人们又怕鱼虾吃掉屈原的遗体,就往河里扔粽子,从此便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每年端午节,大街小巷都飘着粽子的清香。粽子的品种有许多,有红枣馅的,有肉馅的……我最爱吃的是红枣馅的,剥开粽叶,雪白的糯米中夹着一颗红红的枣,咬一口,甜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
端午节最快乐的要数我们小朋友了。端午节这天,我们小孩的胸前都挂着个香喷喷的挂件,它叫香袋,是用花布织成的,还用五颜六色的线绣上了各种祝福的话。香袋形状各异,有心形的,有星星形状的……个个香气扑鼻。端午节真是个有意义的节日!
点评: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读了小作者的这篇习作后,你就会知道了。小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条理清晰,语句通顺。
2.老师指导学生评议范文。
3.同桌交换习作,交流点评:过节的过程是否介绍清楚?有没有写出自己当时的'感受?有没有错别字?
4.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第三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体会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2.本单元还有哪些课文的段落是围绕一个意思把这段话写清楚的,找出来读一读。
3.练一练: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写完整。
(1)果园里的果子真多呀!
(2)秋天来了,树叶也换上了新装。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下列标牌:
税务局、档案馆、咖啡馆
阅览室、废品收购站、农贸市场
2.认读生字“税、档、咖、啡、阅、废、贸”。
3.小组读、带读、齐读、开火车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并用生字组词。
5.小结:今天我们通过标牌又认识了不少生字。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周边事物,我们还会认识许许多多的生字。
三、词句段运用。
(一)对照流程图读下面这段话,照样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如剪纸、捏泥人、拼装玩具、编花绳。
1.出示流程图:剪碎或切断→浸→捣→捞→晒
2.结合本单元课文说一说这是什么制作过程。(蔡伦造纸的过程)
3.对照这样的流程介绍蔡伦造纸的过程。
4.小结:流程图其实就是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表示动作的词。
5.小组讨论一次手工活动的流程图。
(1)分小组讨论,每小组讨论一种手工活动的流程图。有同种爱好的同学可以自己组成小组。
(2)各小组交流自己组的活动流程图。
(3)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流程图,全班评议是否完善。
(4)各小组推荐代表用自己小组的流程图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6.评出表现优秀的小组。
(二)读一读,想想下面两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1.课件出示课本第46页的两段话。
2.指名读。
3.小组讨论:这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点?
4.全班交流。
师小结:这两段话都用一个排比句围绕第一句话进行了具体描写。
5.练一练。
操场上真热闹: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四、日积月累。
1.导入: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让国人引以为豪,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2.课件出示: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读一读,说一说。文房四宝指的是什么?
(2)师补充介绍: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历史上把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合称为“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3.课件出示:
雅人四好:琴棋书画
花中君子:梅兰竹菊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1)读一读,试着介绍。
(2)师补充介绍:①古人常把琴棋书画称为“雅人四好”或“文人四友”。琴棋书画,本指琴瑟、围棋、书法、绘画四种古代艺术性文物或技艺。
②梅、兰、竹、菊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洁、清逸、气节和淡泊的四种品格。因为它们具有自强不息的特点,被人们称为“花中四君子”。
③望闻问切是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4.师指导背诵。
5.全班进行背诵比赛,获胜者给予奖励。
语文教案 篇8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朗读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同时指导学生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教学步骤〗
一、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1、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可参考如下设计:
假如/我是一只鸟,(深沉地)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憧憬地)
──然后/我死了,(平静地、执着地)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痛苦地、深情地)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如下面这四句: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读,诗出情感的层次。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1、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教师讲析: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践踏着我们中国的土地,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诗人艾青用笔发出了战斗的呼声。“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河流”就是那长期郁积在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2、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⑴ 要求学生用“这是一只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⑵ 学生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形成以下答案:
这是一只歌唱着的鸟。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急时刻奋力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因为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灾难而痛彻肺腑的鸟。
这是一只用生命为祖国歌唱、挚爱着多灾多难的祖国的鸟。
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
⑶ 教师小结:“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那对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
三、听读,聆听名家朗诵
1、播放瞿弦和的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静静聆听,听三遍,体会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及情感把握。
2、师生交流听后感受。
四、演读,歌唱爱的赤诚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练习朗读。
2、指名优秀学生示范读。
3、师生合作,演读全诗:第一层,诗的一、二句,师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师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五、过渡,倾听余光中的乡愁
1、我读──学生自己试读,自主划分朗读节奏、确定朗读重音。
2、我赏──品析诗歌的意象、结构。
3、我创──印发《乡愁四韵》的前两节,并播放《乡愁四韵》前两节录音,要求学生续写后两节。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把全诗当作电视诗歌的解说词,为电视诗歌散文编写分镜头剧本。让学生在想像中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理解诗意,用文字描述画面,练习写作,情感熏陶和语言训练融为一体,语文味浓浓郁郁。
〖教学步骤〗
一、《乡愁》剧本编写
1、分组写作:
第一节,剧本可拟为:昏黄灯光下,一位十五岁的少年正在雪白折信笺上奋笔疾书,向远方的妈妈倾吐自己的思念和学业上的进步。写好后,他仔细地贴上邮票。因为他知道,这一枚小小的邮票上,载着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浓浓的思念。
第二节,剧本可拟为:天刚刚露出鱼肚白,一位中年男子来到了码头上。他的手里,攥着一张早己被汗水浸湿了无数次的船票。他眺望着远方,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马上就可以见到自己的新娘了!无数个思念终于化作了归家的船票!船呢,船怎么还不快来?我真想一步就跨进家门!
第三节,剧本可拟为:天阴沉沉的,像人的心情一样阴郁。一方矮矮的坟墓座落在这无垠的荒野上,坟旁有棵枯树,在风的吹动下不时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墓前,一位中年男人跪在那里,笔挺挺的。风吹乱了他的头发,但他浑然不觉。他的心在哭泣:“母亲!你的儿子来晚了!”
第四节,剧本可拟为:夕阳的余晖照在静静的海面上,海上霞光万丈。一位年过五旬的老者站在岸边,贪婪地看着海上那远航的船只。老人的心也随着这船只悠悠地远去远去……他的思绪己越过了这浅浅的海峡,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那片热土……
2、欣赏央视电视诗歌散文《乡愁》视频资料。
3、评点各组剧本。
二、学习《我爱这土地》
1、播放《我爱这土地》视频资料,但不播放声音及音乐。
2、自己设计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及动作,并配上合适的音乐。
3、播放画面,学生个性演读。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1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海外游客都会到这儿来观赏,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真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我们再来嘟嘟。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起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
六、品读“潮来前”的“静”、潮来后的“静”的不同
1、课文当中除了描写潮来时的景象还描写了什么?板书:潮来前 、潮来后
2、课文哪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农历……等着,盼着。”
3、江潮来的时候那么有气势,而江潮来前给我们什么感觉? 板书:静
4、课文中那句话写出了潮来前的静。
“平静的江面……”
5、谁再来读读?(生读)你读得真美,大家给点掌声。
6、自主品读“潮去后”的“静”。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潮来前的静,潮来时的壮观,潮退了时候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观了?
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后问:你又从这体会到什么?
好久才恢复了平静,足以证明在浪潮来的时侯有多么的雄伟壮观。
板书: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3-30
语文教案03-30
语文教案04-09
语文教案03-28
语文教案03-31
语文教案04-08
语文教案04-11
语文教案04-11
语文教案03-20
语文教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