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6篇【合集】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西湖》教学设计。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安排自我评价、调节补救环节。这样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揭示课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就是杭州,西湖就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后让学生思考:从题目看,本文会写什么内容?(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自读课文。提示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学生试读课文,指名学生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整体感知,让学生说出文中写了西湖哪几处景物。
3认读生字、生词。
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1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西湖周围的远山景色如何?湖面的景色如何美丽?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对小的问题当时予以解决,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如上进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西湖》教学设计》。
2精读思考,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可以互相讨论。检查学习效果时,可让学生不按自然段顺序汇报。
各自然段精读设计:
第二自然段:你认为写远山和湖面景色的句子中,哪些词很重要?(绿、青、浓、淡、银镜、飞、一闪一闪等词语)能说说理由吗?你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让学生反复品读。
找出两个比喻句并口头造句。
第三自然段:什么叫“心旷神怡”?文中哪些景物让你心旷神怡,感到特别舒畅?学生自由说。
你能把“心旷神怡”的舒畅心情读出来吗?
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看图,读出图中意境,再配上舒缓优雅的`音乐范读课文,反复体会月光下西湖的美丽景色。
通过二、三、四自然段学习,谁能说一句赞美西湖的话(“西湖真美啊!”等),自然引出:“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三、学做导游,背诵积累
同学们对西湖的美景都感受到了吗?现在有一批外国友人来西湖参观,你们可以给他们当导游吗?
学生对照课前准备好的西湖图片(全景、远山和湖面美丽景色、小洲等主要景点、月光下的西湖风光)当导游讲解,部分学生戴上头饰、面具扮游人。
试背课文。
做“词语汇展”游戏,积累词语。老师说意思,学生猜词语;老师说近义词,学生猜词;老师指(或述)图中景物,学生用一个准确的词描绘。
四、自我评价,调节补救
评价题:1看拼音,写词语;2比一比,再组词;3写近义词;4学生打比方(如:中秋节晚上,一轮明月宛如一个洁白的挂天空);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具体内容略)
学生评价后,根据自己薄弱环节作补偿性学习。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梅香正浓》这篇文章通过重点介绍明朝的遗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赞扬了具有“梅花”般品格的民族英雄,歌颂了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崇高的气概。课文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读后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叙事为主,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形象地将“梅花”与“民族英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针对理解文章主旨所提出的问题,能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继续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通过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来体会民族英雄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气概,并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分析:
1 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感受作者文章中饱含的激情,体会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2 自读文章,引导学生根据主旨发现问题,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促进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由冬季百花凋零,唯有梅花傲雪绽放,引出课题并板书。
2、教师提问拓展:看到梅花会想到哪些与梅有关的诗词?重点分析梅花所具有的品格,为理解史可法的精神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体会主旨: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将文章读通读顺,对于本文四字短语较多,文白交融的行文特点,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停顿。
2、学生初谈对文章的感受,尝试着说一说本文与以往所学文章有何不同。共同交流,在文章的行进过程中释疑答惑,对于基本字词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作好基础知识的积累。
酷爱:十分喜爱。拜谒:拜访、拜见。 高官厚禄:官大,待遇高。尸骸:尸骨。楹联:挂或贴在堂屋柱子上的对联。寡廉鲜耻:形容人没有操守不知羞耻。戕害:杀害、残害。
3、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对史可法感人事迹的描写,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首先让学生通过对联归纳出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几件事,再用自己的话复述每件事的大致内容,最后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尝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段义。并引导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品味每件事所蕴含的精神与品质。
4、情感脉络:
崇敬——由岳飞等民族英烈引入史可法的事迹
感动——①忠心劝谏――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②誓与城存――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③气绝而死―― 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肃然——“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体现出一位忠臣的拳拳爱国之情。
感慨——对比写法,更加突出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5、学生将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再次有感情诵读,并能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史可法那崇高的民族气节与英雄气概。
(1)“他日夜忧虑国家命运,民族危亡……提出救亡方略”――用深沉朗读表现出史可法对国家与朝廷的一腔忠诚。
(2)“吾誓以身殉城”――用坚定的语气体现出主人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拔刀自刎”――高亢的语调体现无畏的英雄气概。
(4)“大骂气绝而死”――要体现出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三、交流合作,深化感悟
学生在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教者要围绕课文的主旨提出一些个性化的问题,借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1、史可法的精神源自于什么?
2、对于这样一个昏庸的朝廷,史可法的所作所为有价值吗?
3、文中最后提到的两类人,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此时的史可法已经站在国家与民族危亡的高度来看待生与死,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为了民族的`兴衰。这一点更加体现出民族英雄们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四、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回顾全文,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借物喻人,将具有特质的事物与具有相同品质的人联系起来,使文章含义隽永,回味无穷。
五、复习拓展:回顾以往所学的借物喻人的文章
《古井》《白杨礼赞》《落花生》、
六、体味“梅香”与“浓”的含义。“梅香”是指民族英雄们在国家与民族危亡之秋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与气节。“浓”字形象地指出这种精神所给人带来的震撼是巨大而深远的。
七、总结与升华:如果将中国的历史比作浩渺的夜空,那么那些在历史关头挺身而出的英雄无疑就是那耀眼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得无比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所具有的铮铮气节犹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永远弥漫在我们的心中。
作业设计:
1、查找有关梅花的诗句。
2、查找英雄人物的资料。
板书设计:
梅香正浓
忠心劝谏――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誓与城存――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气绝而死―― 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编者将这篇课文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是让学生进一步以此为例,学习怎样留心观察事物的,在训练体系上与上一单元训练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相衔接,同时为以后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训练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和领悟的过程,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理解﹑交流﹑感情朗读体验自能读书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过渡性,所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是训练重点,课文所写的潮来之时的内容是课文学习的重点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表达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而充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领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有了一定的观察阅读理解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好奇心﹑探索心很强,但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应该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调动原有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手法,体会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钱塘江大潮的有关资料。
2、教师准备钱塘江大潮的录像带,多媒体课件。
【教法和学法】
1、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壮美的景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2、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想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联系生活实际,领悟作者写作手法,把课堂这一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
【教学教程】
一、复习导入,理清顺序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一文,谁能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
(教师随机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二、自主读书,感受奇观
1、交流学习方法: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读这篇课文,感受大潮的壮观?
(学生说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老师也提出自己的读书方法,供学生参考使用。)
2、学习第一段:
理解天下奇观的意思,区分观潮的观与天下奇观的观的不同意思。
3、学习第二段,感受江面平静,观众人多。
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文,想像人们观潮的热闹场面,体会作者写观众多的手法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品读重点段,领悟奇观:
⑴ 看录像,初感奇观:
潮来时是怎样的景象呢?想不想看看?让我们随着录像来观赏大潮的奇景。不过要边看边想: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其情感。
(学生看后交流。)
(教师相机板书:声音 样子)
⑵ 品词句,领悟表达方法: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大潮的奇特景象写下来的?哪地方写得好?请同学们边读边想,想象画面,品读课文词句,讨论交流。
(理解闷雷滚动人声鼎沸横贯江面山崩地裂,好像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和比喻句运用的准确、生动、形象,体会水天相接的地方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等词语连句成段的作用。)
⑶ 感情朗读,表现奇观:
引导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读课文,表现出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背诵喜欢的片断。)
5、学习结尾段,潮头过后赏奇观:
引导学生通过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江水涨了两丈多高体会潮头过后水势之大的奇观。
三、总结课文,归纳升华
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
(按顺序、抓特点、词句准;动静结合、人景结合。)
四、练习解说,内化语言
引导学生以课本为蓝本,练说解说词,为录像配解说词,内化文本语言,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五、课外延伸,积累运用
1、熟背自己喜欢的片断,摘抄下来。
2、选用从本课学到的词语写一段话,写一个场景或场面。
3、学习作者写景的写作手法,写一处自己喜欢的风景。
【板书设计】
观 潮
潮来之前 江面平静
(天下奇观) 潮来之时 声音 形状 (远──近)
潮头过后 恢复平静
(热爱祖国山河)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发现新的识字发现方法,培养同学的识字兴趣,激发同学主动思维、大胆想象的能力。
2、区别同音字、形近字,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鼓励小朋友的发明创新。
4、培养同学借图画看懂故事,并能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5、能根据情境想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小朋友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识字卡片;自身设计的桥(图或实物),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区别形近字、同音字,激发同学的识字兴趣。
2、进行朗读训练。
〖教具准备
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1、自身大声地朗读韵文,说说自身发现了什么?
2、引导同学归纳小结。
如:“千”和“口”合起来是“舌”;
“舌”和“甘”合起来是“甜”;
“土”和“里”合起来是“埋”;
……
3、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汉字的部件在桌上摆一摆。
4、交流所摆生字:舌、甜、埋、棉、闪、闯、闷、拿、掰、跌。
5、用自身喜爱的方法识记生字:甘、埋、闯、掰、跌。
〖日积月累
1、我会填。
⑴ (出示字卡)同学认读并说说每组字的异同点(音、形、义)。
⑵ 选择适当的字填在书上的( )里。
⑶ 集体订正。
⑷ 扩展练习。
坐 座 圆 园 声 生
( )位 公( ) 学( )
请( ) ( )形 ( )病
2、我会读。
⑴ 自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写了什么?
⑵ 小组合作学习,将短文读正确、读流利。
⑶ 指名读,并说说这台机器有什么用处。
⑷ 说说自身读了短文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充沛展示对未来桥的设想,培养同学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养同学条理、有序的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同学事先设计的桥的`图画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教师事先设计的桥,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同时伴有介绍)
2、引出课题:未来的桥。
二、小组交流
1、分组展示自身设计的桥。
2、全班交流。(用实物投影展示)
3、评选自身认为满意的桥并说出自身这样选的理由。
三、拓展、延伸
小朋友们真聪明,设计的桥也各具特色,希望小朋友们能设计出具有特殊用途的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已有的三幅图画,看懂故事的内容。
2、培养同学丰富的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
放大的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指导观察图画
1、认真看图,了解图意。
2、说说图上给出的三幅图上画的各是什么地方?都有谁?它们在干什么?
3、请同学想想:空白的第三幅图缺的是什么?(缺了把球捞上来的方法)
二、讨论捞皮球的方法
1、同学介绍自身的方法。
2、小组讨论:谁的方法能把皮球捞上来?
3、同学把自身认为最好的方法作为第三幅图的内容画下来。
三、编故事:将四幅图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小结:这一节课老师发现大多数小朋友观察认真仔细,并且爱动脑子。另外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遇到困难,只要大家齐心协力 ,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展开充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一两件事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刻画,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3.在习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用一两件事介绍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或根据卡通人物编一个童话故事。难: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刻画,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教具收集卡通人物的有关资料。教师收集卡通人物形象,制作精美课件。
一.激励
(1)互动。
采用小组互评、教师抽评等多种方式进行。
在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全班同学对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进行集体评议,欣赏成功之处,提出建议,修改不足,共同提高。
(2)修改完善。
引导学生针对建议,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二.示例
猪八戒学外语
猪八戒助唐僧西天取经回来后,日子过得优哉游哉,每日除了吃就是睡,除了睡就是吃,好不快活。
这天,八戒闲来无事,决定驾云到天宫拜访太上老君。他看到老君书桌上放着一摞厚厚的书,随手翻翻一本的封面问道:“老君,这是什么天书啊?俺老猪可啥也看不懂。”
“这都不知道?我正在学外语,今年玉帝给我们每个神仙都安排了一次去国外旅游的好机会,不学好外语,怎么和外国人交流?”
一听说要去国外,想到那花花世界,猪八戒的眼睛都发光了:“噢?有我的份吗?”
“有!不过你得先学好外语。要不你去找你的大师兄,他现在的外语水平可不是吹的,一个字——棒!”
“嘿!好你个猴精,什么都比俺老猪时髦!”猪八戒心中不禁懊恼起来,去不了国外玩可就亏大了,他决定赶紧开始学外语。
猪八戒来到花果山水帘洞,只见水帘洞上方新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花果山外语培训班”。猪八戒进去一看,不由眼睛瞪得老大,惊叫起来:“哇!这么多神仙都来了,真是名不虚传。”八戒一见悟空,便媚笑着说:“猴哥,可真有你的!也教教俺老猪吧!”“你这呆子也来学外语,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孙悟空讽刺道。“猴哥,你别取笑俺老猪呀!俺也有勤快的时候嘛!”“好,从明天开始,每天早上7点学到11点,只要你能坚持,不出三个月,你就能熟练地和洋人交流啦!”“真的?”猪八戒眨巴着眼睛,半信半疑。“当然了,俺老孙哪回骗你?”猪八戒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今天日头高了,肚子唱起了空城计,咱哥俩先喝上一杯再说!”话还没落音,猪八戒人已经闪到厨房,找起吃的来了。孙悟空在一旁连连摇头。
第二天,猪八戒起了个大早,来到了外语培训班。一开始,悟空先教他熟悉字母,要他将字母表背下来。看着那26个字母,八戒扇扇耳朵,挠挠脑门,眼珠子直往上翻,真愁呀!到后来,他实在不耐烦了,再加上早上吃得太少,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他瞅准机会,偷偷地溜回家大吃了一顿。
第三天,猪八戒整整迟到了一个小时,上课的时候,他东游西逛,就是不能安下心来。孙悟空揪着他的耳朵让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好好儿看书,他还不住地抱怨:“猴哥啊,这可比咱们西天取经累多了!”
第四天,八戒居然迟到了两个小时,还带了很多的零食,全被悟空没收了。
到了第五天,他索性说他肚子痛,躺在家里呼呼睡起了大觉。
不久,其他神仙都学会了外语,争着出国长见识,而猪八戒连26个字母都没认全,只能望洋兴叹!众神仙中流传开一段顺口溜:猪八戒吃西瓜,十个一分钟;猪八戒学外语,难于取真经!
三.誊写习作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通课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意义及一些词类的活用。
2.了解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反复品读,理清情节,玩味内涵,深挖主题。
态度与情感
从故事中领悟,一个人只有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成就;投机取巧的人,不可能学到真正的本领。
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难点
领悟其中的道理,在感悟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导入
解题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吧:《神笔马良》。但你要知道,神笔只有在马良的手中,才能够妙笔生花。同样穿墙术只有在劳山道士那里,才能运斤成风,在心术不正的人,比如王生那里,只能碰壁。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下劳山道士的庐山真面目。
简介
劳山
崂山道教 可追溯到晋代以前,唐宋以后最为兴盛,宋末元初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第一代弟子,也就是“全真七子”来到崂山之后,此地所有庙宇都皈依了全真派;最著名的当然就是丘处机。 后来张三丰,13岁时首次到崂山,在山洞中修行达10年,如一屡轻烟般失了踪影,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他。至今留有草鞋及布褂为证。
学生回忆《神笔马良》故事。
利用资料书了解作者及作品: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2.《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小组自学
布置小组自学内容,然后进行检测
1、小组内互读课文,找出难以读准的字词,查工具书解决
2、找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小组交流
3、解释下面加点词
词类活用:
请师之 ( )
月光辉室 ( )
诸门人环听奔走( )
“乃”字用法:
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 )
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 )
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 ) 乃以著掷月中( )
4、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小组内进行概括。
就组员的表现,组内进行评价,并选出代表,参与全班交流(诵读代表及讲故事代表)
以学生自主感悟为主,教师也可从书本出发给予适当提示,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找书中相关句子,允许有不同的看法,在探讨中基本形成共识。
全班交流
引领同学对课文进行结构梳理:开端(第一自然段):求师学法。
发展(第二自然段):看师演法,
再发展(第三自然段):师父教法。
高潮结局(第四自然段):演法失灵。
1、选小组代表分自然段诵读课文,全班品评。
2、就难理解的字词、句进行全班交流、讨论,师相机进行引导。
3、选代表进行故事概括PK
全班分组再读课文,进行题目抢答:
1.劳山道士的法术怎么样?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有了这样法术高深的师父,王七学得怎么样?你是怎样看待王七的?
3、如果你碰到了王七,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4.我们可不能步其后尘。让我们写下对自己最有警醒作用的相关名言,以激励自己。
5、 如果王七继续在劳山待下去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你认为王七怎样做师父才会教给他真正的本事?你认为这个故事还可以怎样改编出一些新的含义?
作为自读课文,我以学生自读为主,师讲导为辅。这篇课文的教学,课文比较活跃,学生能积极参与。
让学生试试改编使它有一些新的含义。拟小标题,讲故事,合作演一演,这些形式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求异思维能力。
课外活 动
课外阅读《聊斋志异》中优秀的篇目(《青凤》《席方平》《辛十四娘》《画皮》《促织》《红玉》《口技》《姊妹易嫁》,《胭脂》等
板书设计
劳山道士
拜师求法 看师演法 缠师授法 演法失败
. 不畏艰辛,才获成功. 投机取巧,终究成空
《崂山道士》教学反思
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相信教研组的每位老师都能从这精辟的`话语中感受到黄老师对于我们语文课的殷切期望。而我们的《课标》也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如何使孩子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我想黄老师所说的“教什么,怎么教”这六个字尤其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深思。
08年,我无比有幸跟随黄老师学习,黄老师给予我的指导,给予我的教学理念让我一时间豁然开朗,原来语文课应该这样上,原来语文课可以这样上……黄老师让我明白了《课标》的重要性,明白了只有依据课程标准在准确把握分析教材及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学生年段及已有知识能力水平并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富有实效的语文课堂,才能使孩子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因此,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孩子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成为了本节课研究的主题。
《崂山道士》是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拓展阅读文章,文字浅显易懂。无需过多分析。对于这样一节课仅仅读读说说就能使孩子得到发展吗?这时黄老师的一句话启发了我:莫被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于是在深入研读教材并结合前测了解学情后,我跳出了只是简单了解拓展阅读课文的内容及揭示道理这一浅层次的备课思路,而是创造性地、大胆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并调动激发起学生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决定着一节语文课的实效性及学生的参与性,为了从上课伊始便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导入上打破了以往的模式,而是出示了孟郊的《登科后》,让学生意识到一首诗、一个词的背后都可能潜藏着一段历史,初步感受古诗词独具的趣味,并由孟郊的经历自然而然的引到蒲松龄,在巧设的悬念之中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课标》中提到: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如果孩子在有意识使用工具书的同时能够具备一些简便实用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一定会大大提升阅读的兴趣,所以在检查预习这一环节中由“提心吊胆”一词引出了《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断,由此帮助学生总结梳理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让孩子能够得法于课内,在实践中能够有法可循。
如何简洁准确地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高年级孩子必须掌握又是难以掌握的能力,从前测中反映的情况并不理想,所以我根据黄老师给予的理念在课堂中“给方法,抓落实”,引导学生掌握概括的方法,并及时针对概括的难点给予指导。
为了让学生了解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的用意,我利用自己业余时间浏览了《聊斋志异》全书,选出了一篇容易理解且与《崂山道士》形成对比的文章《义犬》,并在译文中保留了部分文言文,引导学生利用课上总结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阅读并思考蒲松龄写作这两篇文章的态度。这样便避免了教师一味的灌输作者写作的意图,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做课之后,在黄老师的点评和分析中我更加意识到我们每一位老师要有自己的思想,因为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会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我们的教材和课堂。而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着力点更应放在孩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黄老师认可的真实、朴实、扎实、舒服的语文课堂,我们的孩子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02-29
语文教案02-29
语文教案03-01
语文教案03-03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2-22
语文教案02-20
语文教案02-22
语文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