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05 11:36:0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经典)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7篇(经典)

语文教案 篇1

  (在亚欧大陆的中央地带,有一片黄色的荒原——塔里木盆地。这是一个风沙主宰的世界,极度的干旱让这里成为地球上一个荒凉的角落。胡杨,一个曾经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海边的树种,却在这里演绎着生命的传奇。当烈日把沧海变成沙漠,当沙漠将森林吞噬,当人类放弃家园时,只有胡杨仍然执着地守候着生命最后的希望。)配音乐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s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西风胡杨》,以下是我对这篇课文第二课时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我从说课的几个基本环节分析本课时。

  说教材:

  本单元以神奇的自然景观为题材,选编了五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为我们展示出美丽、神奇的大自然。《西风胡杨》这篇课文中一幅幅凄美壮丽的画面,一句句豪情飞扬的文字,读来让人心潮澎湃。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借这篇感物咏志之作,让学生意识到大自然使人陶醉,给人震撼,不仅要热爱,更应该去保护。

  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具备了学习语文的能力,有了初步的语文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农村学生,或达不到大的阅读量,或没有宽泛的资源,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根本不知胡杨具体形态,所以,感官的直接调动和想象能力的运用,都成为学习的障碍,并且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一定的难度。

  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学段特点以及单元编排和教材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并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3、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深情的爱。

  2、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说教法:

  本篇课文不是单纯状物的文章,对小学生来说,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深刻思想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我以《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以读促讲,自主感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教学理念,以“教学为服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为教学原则,紧密结合本课特点,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让学生入情境,进角色,努力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坎儿上。

  说学法: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情积淀的四重境界。

  说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旧知导入

  在本课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们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层次,了解到美丽古老的胡杨生存在极其艰苦的地区。作者笔下的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今天让我们来深入学习。

  二、深入学习,聚焦胡杨的特点

  强调西风胡杨生存的环境,学生齐读——西风胡杨;强调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坚挺不忘生长的胡杨,学生齐读——西风胡杨。

  正是由于它们的奉献,孕育了古代两千年的西域文明。

  欣赏“牛羊成群、水草丰美,美丽富饶的西域”图片。你怎样来描述一下西域呢?引导学生有感而发。

  结合新课程标准,以读促讲、自主感悟。让学生品词琢句,深入文本,了解胡杨的'品格,体会作者的情感。品读作者是如何进行描述西域文明的!指向学习第5自然段。这里采用学生个读的形式,让学生切实认识之前的西域文明。

  学生小组讨论,引导找出“孕育”一词是概括了胡杨与古代西域文明的关系。

  设置问题:它凭什么孕育、滋润出楼兰、龟兹这样的文明古国?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指向性地快速通读课文,找到课文的重点段落第2、3、4自然段,抓住关键词“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概括出胡杨的特点。这也是高年级学生阅读中的一项基本功训练。学生们汇报时,我相机板书出胡杨的三个特点(坚韧、无私、悲壮),这样,课文的重点内容就直观明了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文章的这一部分采用了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作者用睿智的语言、生动的笔触对胡杨的特点进行了描述,抒发了自己对胡杨由衷的赞美之情。

  针对这些特点,我设计了下面四个教学步骤:

  1、读美文,读中自主感悟

  首先我提出问题:“同学们,胡杨的哪个特点给你印象最深?”让学生们选择印象深刻的内容自由读,边读边品味,并作出批注。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我教育我的学生,读书一定要留下痕迹,因为它可以养成思考的习惯,可以培养学生抓要点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2、品词句,领悟胡杨的品格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首先,学生小组交流,丰富各自的阅读感受。接着,全班进行交流,我适时评价、点拨、引领,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比如“胡杨的根茎很长……植根于大地”这一句,采用填空的形式突出句子中的数字,让学生联系实际中的物体来体会数字的表达效果,感受胡杨生存环境的恶劣,从而领悟到作者对胡杨的热爱与赞美。这里我以个读、小组读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悟。

  紧接着,我引导学生一起饱含着热爱与赞美之情再次朗读这个句子。这里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同样的表达方法学习“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采用多个学生以个读的形式强化情感,温度的悬殊进一步说明胡杨的坚韧,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再次领略了胡杨的坚韧,也学会如何抓关键词理解句子。从而学习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有了这样一个例句的引路,我准备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胡杨的无私与悲壮这两个特点,在学习交流中,给学生表达以充分的空间。学生可能会悟到“胡杨生命力很强”、“胡杨很谦虚,从不争名夺利”等,我都予以肯定,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并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课堂教学是充满变数的,学生各异的思维和质疑有时会超出教师在备课中的预设。

  展示重点语句引导学习:

  “它们……让给了……让给了……让给了……留给了……”以提问的形式解决了这句话采用了拟人、比较的写作手法。

  “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胡杨的倔强、悲壮。

  “生前……最后一刻,死后……。”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表达出心中对胡杨的赞美,领会胡杨为保卫人类而耗尽生命最后一滴血的悲壮。这里采用个读,教师范读,比赛读的形式来进一步认识胡杨,感悟胡杨。

  3、精读延伸,学习写作手法

  我让学生再次自由读这三个自然段,观察段落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分别运用了哪些独特的表达方法?这一步骤的教学,紧扣本单元的训练专题“领悟作者用了哪些表达手法”,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4、配乐朗诵,强化心中情感

  撼动人心的音乐再次响起,学生们怀揣对胡杨的无限热爱与赞美,重温这些饱含作者情感的文字。此时,学生、文本、作者三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入境移情。教学重点突出,难点也迎刃而解。

  三、关注胡杨的前途命运

  此时此刻,学生们刚刚领略了胡杨的风采,心中满含着对它由衷的赞美。我话锋一转,进行这样的过渡:同学们,而今,如此坚韧、顽强,为人类默默奉献着的胡杨又遭遇着什么呢?

  播放“摧肝裂胆、孑然凄厉、遍体鳞伤、荒漠残城的西域”图片,引导学生有感而发。

  继而,学生细细品读课文6—8自然段。

  在品读的过程中,他们的表情或会变得严肃。这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的感受(同情、伤感、酸涩等)。师生总结对胡杨的同情、关注。此时我趁机创设情境进行说话训练“此时此刻,我们也来到了这孑然凄厉的胡杨林,我们继续祈求,祈求……”,延展课文内容。

  (展示)然而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引导学生理解来着即是我们。

  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会有无数声音回答:我们是胡杨!

  带入情感,师生问答:

  你们是谁?

  我们是胡杨!

  让学生融情入境,和作者一起呼吁人类关注胡杨的前途命运。这一环节的设计,紧扣本单元关注环保、爱护大自然的主题。

  四、赞美胡杨,延续精神。

  首先,抒写感言:面对胡杨,你想说什么?此时,学生们或表情感、或立志向,心中涌动着无限感慨都流动在笔尖。

  再次环节设计,我也准备了一首赞美诗歌《壮志豪情》(配音乐)

  一颗真心红似火

  一张张笑脸最炙热

  壮志豪情震山河

  哪怕岁月变蹉跎

  那些难忘瞬间

  注定世代的传说

  天边一道祥云

  点燃欢呼的焰火

  今日同饮庆功酒

  壮志未酬誓不休

  来日方长显身手

  甘洒热血写春秋

  跟读,全班齐诵一遍,结束了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情感也被推向了高潮。

  五、作业设计

  2、3、4任选一段背会,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六、凸显主题说板书

  采用不同的颜色书写板书,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明了清晰的简单回顾,这一设计紧扣课文重点,简洁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坚韧、无私、悲壮”是胡杨的品格。热爱、赞美、同情、关注是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尊敬的评委老师,以上即是我对《西风胡杨》第二课时内容的教学设计,抓住胡杨特点和呼吁情感这个重难点,以读为主,让学生读中自主感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也感受到了他对胡杨遭遇的同情和对环保的关注,教法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重在以读促讲,自主学习的精神。

  谢谢!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 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 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 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重点难点:重点:能说会道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及图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正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

  。4.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多音字吗?

  二. 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这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

  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三. 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2.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 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四. 背诵古诗,积少成多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最有味道。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五. 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

  3.再读短文,讨论:

  (1)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

  (2)你还想对用子弹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语文教案 篇3

  一、题揭导入

  1.读好课题,语文教案-鸬鹚。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优美、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点评:读准、读好课题,看起来微不足道,其实不然。有心人稍加注意,便可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训练内涵。借此可以训练学生正腔圆地读,借此可以训练学生响亮自信地读,借此可以训练学生大方利落地读。这同样是一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疏忽不得。]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不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到鱼后,就会把鱼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书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点评:“喉囊”两字非常难写。字形难记、笔顺难辨、结构难排。突破三难,唯有训练。教师书写示范练,趁热打铁因势练,人人动笔扎练。对小学生而言,把字写正确、写工整是一项重要的语言语基本功。俗语有言:人能写字,字能写人。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此项基本功不但不能削弱,而且更应加强。]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读后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共抽5位学生,分别朗读→、↑、→↓、°、±”自然段。教师注意正音。例如:

  ▲这个地方没读好。不要紧,你可以请一位同学帮你读。

  ▲这个词语没念准,请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没念通,听老师读。

  ▲这个新词念得非常准,咱们听他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比较长,你能读得这样通顺,可见你平时对朗读是化了功夫的。咱们请他再念一遍。

  ▲整段话没念错一个字,真不简单。

  ▲这样长的一段话,能够念得这样通顺,这样连贯,可见你读书的基本功是非常扎实的。

  [点评:把课文读准读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对读书的这个要求提得真可谓:“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我们只要照做就是。问题在于,这样让学生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不知所措。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鸬鹚》。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

  3.再读感悟。

  ①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②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③学生自由读全文。

  ④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①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同学们的感受又都是与众不同的。大家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在哪些地方的朗读。

  ②同桌互读。

  ③教师:哪些同学想情不自禁、真心诚意地夸夸自己的同桌?(抽几对同桌,一人读,一人夸)

  读后教师小结:能受到别人的夸奖,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儿。但是,你们往往不太清楚,真诚地夸奖别人,其实更能让自己快乐。只要你留心体会,语文课上这样的快乐是很多的。

  [点评:阅读课上,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真理往往就这么简单。]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当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1)从“恢复”这个词上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2)从“渐渐”这个词上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3)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捕鱼时 捕鱼后

  平 静 不平静 恢复平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点评:文章拿到手,泛泛地读几遍,算不算整体感知?当然不算。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文章思路也许是避免空泛感知的一条重要对策。关于揣摩思路,叶老有过这样一段精辟地论述:“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过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当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揣摩行文思路并非易事。好在此文最后一段已经含蓄地透露了文章思路的痕迹,学生只要专心诵读、用心理会,教师再稍加点拨,思路还是不难理清的。]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 柔光 悠然 喉囊

  一望无垠 波光粼粼 炊烟袅袅

语文教案 篇4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⑴本课12个生字中,“金、晨、进”是前鼻音,“阳、更、长”是后鼻音,“长、晨、谁”是翘舌音。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的字音。

  ⑵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如,组词识记、小老师介绍识字经验、说说这些字你曾经在什么地方见过。

  ⑶读句子巩固本课生字:(句子中的生字要注音)

  红红的太阳像火球。

  早晨,我吃了一碗拉面。

  小文走进教室问阳阳:“你知道这是谁的雨伞吗?”

  稻田旁边有几朵金黄色的野菊花。

  2、写字:

  ⑴本课写字练习中要学习两个新笔画,教师可通过范写让学生知道这两个笔画都是一笔写成的。

  ⑵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要写的字,说说写时应注意什么。然后教师范写,提示要注意的笔画、笔顺。“长、山”这两个字的笔顺是书写的重点。“长”的第一笔是“”;“山”的第一笔是“丨”。“出”字要提示学生第三笔是长竖而不是由两个“山”组成的。

  ⑶在学生描红的基础上,让学生临写,教师作个别指导。

  二、朗读感悟

  1、本课的朗读基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从优美抒情──活泼俏皮──沉稳、抒情。课文通过一些富于动态的词语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朗读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读好这些关键词语:“金子、更绿了、更高了、长长的.”等。

  2、“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一句是理解的难点。在朗读感悟时,我们可以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画面,如,一段阳光照射下的小河的录像或一张水面波光粼粼的图片;也可以给学生展示实物锦缎(丝绸被面、围巾等),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3、在音乐的伴奏下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感悟,做到头脑中有画面、有形象。

  三、课后练习

  1、让学生读读扇子上的字,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口头组词。

  3、说说自己还认识哪些带日字旁的字。

  四、实践活动

  专题讨论“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将会怎么样?”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搜集材料并积极地参加展示、交流。

  五、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六、资料袋

  〖太阳概况〗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太阳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己发光发热的巨大球体。太阳的表面温度约6000℃,内部温度高达1500万℃。(对于如此高温,教师可通过水100℃沸腾的现象引导学生想象。)太阳的体积很大,约有130万个地球那样大,距地球约1.5亿公里。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着它旋转。

  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地球表面的光和热主要来自太阳。太阳的光和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筋、联、盟、络、某、择、垮、谨、慎、惯”10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别”。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首尾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如何在习作时养成谨慎用字选字的好习惯,锤炼语言。

  4.体会课文段落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

  2.难点:体会如何谨慎用字选字;了解段落之间的连接。

  教 具识字卡

  一、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理解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

  (1)思考:作者谈到习作时要如何用字呢?

  (2)交流探讨。

  作者分别从四个方面,通过例举、比较的方法,一步一步深入地谈如何用字。首先,谈到意思相近的词也有差别,不能随便用,通过造句,把“上学”和“入学”进行了比较;接着,谈到“字面差不多的字眼”,不明白意思,不能马虎用,“最好打听明白”,举了“联盟一联合”、“联络一联系”的`例子;然后,谈到明白了字的意思,用对了,但是如果不规范、不是约定俗成的,也不行,在这里把一对同义词“行一走”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了比较;最后,谈到即便是现成字,是规范的,还要比较选择最恰当的才行,又举了三个同义词“做一干一搞”,把它们分别放到同一个语境中进行比较,“恰当”与“别扭”一目了然。

  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想一想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前后自然段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要注意给足时间,引导学生自己阅读体会,小组成员商量讨论,明白段落巧妙地使用了过渡句承上启下(如第三、四、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它们之间形成逐层递进、一环扣一环的构段方式,给人连贯通顺、一气呵成之感。

  2、理解课文第六自然段。

  (1)阅读思考:知道了用字的困难,怎样克服它呢?

  (2) 指名汇报。这个问题回答起来简单,但要做起来就难了。教师教学时,除了引用书上的句子外,还可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出示一些意思相近的词语,仿照文中的比较方法试着分析,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习作训练谈体会。例如,“饮”和“喝”,都是一个意思,即把液体或流食咽下去,可以说“饮酒”、“喝酒”;但在“饮水思源”中,不能说“喝水思源”;在“他没喝过几年墨水”中,不能说“饮墨水”。从而得出结论:要字字想好,谨慎用字,养成习惯。

  二、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可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写作方法等不同角度来谈。

  2.你有谨慎用字选字的好习惯吗?如果有,请把经验介绍给大家。

  3.课外阅读老舍的作品。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通过观察到的几样事物,推测出屋外下着大雪,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景物和由此及彼进行推测的兴趣。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凭借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在读读吟吟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往往生活中的一次小小的体验,就会触发他们的灵感,也许,一首隽永美妙的小诗就在笔下诞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清新的、雅致的小诗,题目叫《夜雪》。(板书诗文)

  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2、诗一定要吟,(板书:吟)请同学们出声吟上一遍。

  二、初读诗文

  1、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怎么办?(相机解字)

  衾(qīn):被子

  碰到不认识的字词,要记得请教,或向“无声的老师”请教,或向老师、同学、家长请教,要能“多种渠道学语文”。

  2、再出声吟上几遍。

  3、检查朗读情况(指名学生反复朗读)

  ①指名一生朗读,评价:好的,你把古诗读正确了。

  ②再指名朗读,评价:不错,你把古诗读通顺了。

  ③谁能学着他的样子再来读一读,(点评学生朗读,如声音响亮、声音清脆悦耳,同时发现并评价:老师发现这位同学在听同学朗读时,神情专注,一边听,一边默默地在跟读。他做到了“眼到、耳到,口到”,他很会学习。)

  ④谁愿意再来读读?(再指名朗读,评价:好习惯要学以致用,很多同学都学到了。)问:你吟后有什么感觉?

  ⑤如果带着自己的一些体会来读,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棒!

  谁也愿意来试试?再让一些学生吟诗,谈感受。适时点评。

  点评语如:你不但说出了自己的体会,而且在读诗时带着表情,真不错!

  同学们,我们在学古诗时,不仅要吟,还要用心地诵,(板书:诵)做到边吟诵边记忆,这才叫会学习。

  ⑦自己用心读读,能记下了吗?再抽诵。

  ⑧齐诵古诗

  三、细读古诗

  古诗光吟诵行吗?你还想干什么?(引导学生说怎么学古诗)

  对,还需了解意思,这叫“解意”。(板书:解意)

  A第一环节:整体感知

  1、把自己当作诗人,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看能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轻轻地读,然后细细地想一想)

  2、这位同学很好,自己自言自语地把这首诗的意思一行一行地说一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你说得对不对等会再说,但是你要自言自语。

  3、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用“我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这四行诗句。

  4、这首诗大致讲了什么意思?认为自己读得懂的请举手,我来看看。不一定要读得很准确,这首诗大体的意思我懂的就举手,越来越多的手举起来了。读得懂吗?好,手放下。

  5、好的,一部分同学可能还没有把握,老师提三个问题好不好?如果你都能回答出来,证明你真读懂了。

  B第二环节:细读深究

  6、第一个问题:诗的题目叫《夜雪》——晚上下雪,懂吗?那我问你:晚上外面下雪,诗人在哪里?他干什么?从这首诗找到答案,从字里行间找到答案,说的时候要有理有据。他在哪里,说准确了。

  7、学生交流,引导说话。(抓“衾枕”一词)

  (“已”,这是“已经”的“已”,忽然之间,诗人很惊讶地发现盖的这个被子和枕头忽然变冷了。所以第一个问题如果你读得懂,你会发现诗人正在床上睡觉,明白了吗?)

  8、第二个问题。诗人既然睡在自己的被窝里面,他又没起床,外面下雪,他怎么知道外面下雪了?一行一行地读一读,你能不能找到依据?每个同学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这个地方就是讲外面下雪了。读书、读诗要越读越聪明。

  9、学生交流:(用上“我是从……中看出来的。”)要点如下

  ①老师手指“见”,这雪映照在窗户上,看到这窗户是亮的。所以这里是什么字啊?“见”,看到了对吗?他通过视觉发现下雪了。这是第一处,读得好。还有吗?(板书:视觉)

  ②从“时闻折竹声”的“闻”字看出。这是听觉。

  竹子一般都是很有韧性的,要很重的东西压着才会断。现在应该是冬天,冬天的时候,雪越积越厚,才会把竹子压断的。(板书:听觉)好,现在能发现的同学是会读书的。

  (难点是启引学生从一、三行中体会)

  ③从“已讶衾枕冷”的“冷”字,这是触觉。(板书:触觉)

  一般的情况下,如果不下雪,被窝里面睡到天亮都是温暖的。但突然之间下了一场雪,被窝就冷了。这个“冷”是什么?这是人的一种触觉,脸接触到了枕头,身体接触到被子觉得冷。一个“冷”感觉到下雪,还有吗?

  ④从“夜深知雪重”的“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判断,是一种知觉。(板书:知觉)

  10、小结并齐读古诗:

  你看,每一行诗中都能看出外面在下雪。茫茫的黑夜里下起了雪,我们一起读一读。

  11、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写雪的诗句?

  (《江雪》《别董大》《绝句》《白雪送武判官归京》等)

  12、学习表达方式

  问:诗人有没有直接写外面黑夜里面的雪下得怎么样?雪花飘飘,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描写?他是怎么写的?和我们一般人写的雪有没有不同?

  这叫侧面描写,(板书:侧面描写)就是借用其他的事物来写这个雪。他是通过自己的触觉、视觉、知觉、听觉来写出外面下的`是一场雪。

  13、再次齐读古诗。

  14、问题三:这是一场小雪还是一场大雪?每一行当中都要找依据,你找得到依据吗?

  15、学生交流,要点如下:(依学生交流圈画下列字)

  ①“讶”

  ②“明”是不是雪落在窗户上?(应该是白茫茫一片,才会明亮。)

  ③“重”为什么用“重”字?比较“飘、大”,体会雪之大。

  理由如下:堆积故重;

  前后联系,更重要与下句“折竹”呼应,与上句“讶”呼应,冷气重,都冻醒了。

  ④“时”折断一根竹子吗?可见是大雪。(朗读,读出雪之大)

  16、小结:好,刚才我们通过“讶”、“明”、“重”、“时”这些词感受到这是一场大雪,所以我们说古诗当中每一个字它都能传达出一层意思,都能表达一种感情,也能营造一种意境。现在我们再来读这首诗,注意把这些圈出来的字体会一下,你的朗读感觉就会不一样。好,大家自己练习读一读。

  四、再读悟境

  过渡:吟诵了,解意了,你还想做什么?(板书:悟境)

  “悟境”就是要用我心感受古诗呈现的意境、诗人的心境。

  1、学生轻声吟诵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夜雪给你的感觉?

  ①指名学生交流:先交流感觉再读诗,读出自己交流的感觉。(2-3名)

  ②再指名学生先读,让大家猜猜什么感觉。

  (板书:冷、大、重、美、静反衬)

  3、诗人很厉害,短短的20字的小诗,融入诸多感受,我们同学更厉害,读出了许多体会,齐读古诗。(依学生回答的感觉指导朗读)

  4、闭上眼睛,现在把自己想像成诗人,躺在床上,头枕着枕头,身盖着被子,睡到半夜突然之间被冻醒了。一看到窗户亮起来了,是不是天亮了?耳边不时传来竹枝折断的声音……这个情景想象一下,下面我们自己轻声地来吟诵一下,好吗?不看这首诗,“夜雪”——把自己作为诗人,齐。生齐声吟诵。

  五、积累古诗

  你还想做什么?(了解诗人,积累古诗)

  1、猜猜这首诗是谁写的?提示: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老人小孩都读得懂,但是又很有情趣,很有意境。(板书:白居易)

  2、学到这里,你觉得还可以做什么?(板书:积累)主要指“背”和“写”。

  会背吗?(看好诗文,再次齐背一遍)

  会写吗?(学生打开自备本,书写)

  3、教师巡视指导

  写完了要检查,这是一个好习惯。

  4、再依自己所默写的古诗齐读。

  六、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1、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如果让你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你该自么学习呢?

  2、作业

  ①再读白居易的诗,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②学习诗人的写作方法,写写你眼中的雪,到时我们再交流。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在四川呆不住了,就坐船顺长江东下,到处飘游到荆州也呆不下,又沿洞庭湖向南飘游,这时杜甫已58岁,还不到60岁,但身体已衰弱不堪了。右臂偏枯瘦,耳朵聋了,而且是老肺病。他全家都住在小船上,飘泊不定。到了岳阳,他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放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想不到转过年来的冬天,他就在水上的一条小船里与世长辞,永远停止了歌唱。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朗读

  三、整体感知

  ⒈请用明白晓畅的语言疏通文意。

  从前听说过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登上了岳阳城楼。吴楚两地被洞庭湖分隔在东南两方,日月星辰好像在洞庭湖上漂浮。亲人朋友没有一个字的音信,年老多病,孤身一人,只有一只船伴随着自己。关山以北依然硝烟四起,倚着栏杆我不禁潸然泪下,泪水奔流。

  ⒉前两联和后两联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前两联侧重于写景状物,后两联侧重于叙事抒情。

  四、课内探究

  ⒈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状物有何特点?

  状写吴楚、乾坤、日月之景。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雄浑阔大,景象宏伟绮丽。

  ⒉颈联、尾联写了哪些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由音信断绝的家事写到老病飘零的孤苦;由战乱未止的国事写到老泪纵横的悲伤;由个人不幸写到国家不幸——身世之悲与国家之忧两相交融。由身家及至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

  ⒊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赏析本诗。

  问题1:颔联和颈联有何内在联系?

  颔联写雄浑阔远的景象,颈联写孤身飘零的身世。景是阔景,情是哀情,以雄浑阔大之景反衬孤身悲苦之情。唯有景之阔大,方能显出孤身漂泊之小,才能彰显境遇之悲苦。“日月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喻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慨。

  问题2:颔联和尾联有何内在联系?

  颔联气象宏奇伟丽,壮阔无比;尾联由身家遭遇及至时事国运,诗人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为国家危难落泪。从壮阔无比的景中可以窥见杜甫胸襟之高,这是以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景象映衬了诗人心忧黎民、情系社稷、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诗人将湖山之胜与家国多难结合起来抒写,营造了沉雄悲壮的艺术境界。江山的壮阔与胸襟的博大,在诗歌里互为表里。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⒋首联今昔对比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昔日满怀游赏之情,诗人想登楼览景,一展济苍生、安黎民的宏伟抱负——憧憬欣喜;今日满腔流落之苦,匡扶社稷、济世报国的理想化为泡影——身不由己,悲苦无奈。昔日血气方刚,才高志远;今日老病孤舟,壮怀未酬。诗人早闻洞庭盛名,然而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天下至今兵荒马乱,因而只能老泪纵横了。今昔对比抒发了诗人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壮怀难酬的感伤。

  五、课外延展

  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两首诗同时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宏丽景象,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同。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02-29

语文教案02-29

语文教案03-01

语文教案03-03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2-22

语文教案02-20

语文教案02-22

语文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