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06 08:26:43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语文教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1、通过研读课文,使学生掌握几个实词和宾语前置句式。

  2、研讨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及运用对比方法来表现中心的写作能力。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掌握几个实词和对比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对比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常识简介

  1、宋濂:明初著名文学家,一生著作很多,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有《宋学士文集》。

  2、序: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赠序用于临别赠言,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本文是宋濂在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写的,当时69岁。

  3、内容:本文叙述了作者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勉励马生利用太学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三、朗读全文

  (学生听朗读,注意字音和停顿,理清思路)。

  四、分析讨论

  1、学习第三段,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了解宋濂为何写此赠序。

  掌握几个词:谒、书、贽。

  2、讨论第一段

  ⑴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段从哪几方面写作者求学的勤奋和艰苦的?)

  ⑵ 组织学生讨论(四人小组):

  讨论题⑴:作者哪几方面写求学勤奋和艰苦?找出原句。

  讨论后小结:幼时抄录之艰成年叩问之难求师奔赴之劳住读生活之苦

  ⑶ 组织学生讨论,完成翻译(每大组为单位分工任务,四人小组完成翻译任务)

  3、分析第二段

  ⑴ 学生齐读

  ⑵ 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太学生的优越条件?

  ⑶ 通过对比作者得出什么结论?(按原文回答)

  ⑷ 齐读结论句

  五、思考探究

  假若这篇文章是宋濂写给你的,你最想跟他说一句什么话?

  六、温馨提醒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个学生的光荣任务,愿我们不畏艰苦,学有所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知识目标: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教学辅助手段】

  课件、音乐伴奏带。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1、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1课:观潮。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吗?

  (钱塘江大潮。)

  2、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四川有好几千里。如果说四川的峨嵋全国都很有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

  天下奇观

  3、课题中的“观潮”和“天下奇观”这词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如有不懂,鼓励学生后回答。)

  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根据理解回答。)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吗?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

  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后回答。)

  板书: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1、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想不想去看看呢?

  2、别遗憾,老师有有关大潮的图象,想不想看?

  3、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1、刚才录像里大潮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课文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3、请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适时指导朗读:

  ⑴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抓“闪雷滚动”这词来体会:可让学生模拟雷响时“轰隆隆”的声音。)

  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

  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学生闭眼齐背。)

  ⑵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表演。)

  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答:人声鼎沸。)

  让我们一块儿来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好吗?

  (生齐读。)

  ⑶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心情激动:指名读→齐读。)

  ⑷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十分壮观:分组比赛读。)

  ⑸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喜欢这句的举手。

  (生举手。)

  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老师试试吗?

  (师读。)

  该你们了,能让我再一次为你们喝彩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4、愿意把3、4自然段连起来读读吗?

  (生齐读。)

  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回答:从远到近。)

  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让我们配着录像,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亲自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准备。)

  ⑴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人声鼎沸。)

  ⑵ 风和浪都很平静。

  (──风平浪静。)

  ⑶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水天相接。)

  ⑷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齐头并进。)

  ⑸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山崩地裂。)

  ⑹ 形容气势很大。

  (──浩浩荡荡。)

  2、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一生领读,其余各生跟读。)

  3、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老师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对于学生的发言师生共同评价,还可引导学生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

  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七、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观 潮

  潮来前

  一条白线

  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 横贯江面 天下奇观

  白色城墙

  白色战马

  潮过后

语文教案 篇3

  1、小麻雀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和人物的心情。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2、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1、导语。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味童话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谈话引入。

  三、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本体把握,、捋出线索,感受小麻雀的成长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13):小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发了奇,又不相信妈妈的话,不听好好的.劝告。

  第二段(14~18):小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保护他,他又急又怕,竟然飞到窗台上,妈妈尾巴上的羽毛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第三段(19):小普季克会飞了,心情既高兴又难过。

  2、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提出学习的主问题: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是一对怎样的母子?

  五、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声母“d t n l”,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正确书写。

  教学重点

  学会四个声母,会读,会写。

  教学难点

  区分“b”与“d”“f”与“t”两组声母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孩子们会听讲和正确的读写姿势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字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声母家族的四个朋友,你们还记得是谁吗?

  认读卡片“b p m f”。(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神通广大的人,你们看是谁呀?哪吒和孙悟空)

  讲故事:有一天,玉皇大帝派哪吒三太子去捉拿孙悟空,哪吒与孙悟空在一座大山上相遇,展开了激战,结果哪吒被孙悟空打败了。哪吒暗自吃惊,心里想,原来他的本领特别大。你们看,这四个字母已成为我们的老朋友,今天我们再认识四个新的声母朋友,好吗?出示卡片“d t n l”。

  二、学习“dtnl”的音形

  (一)学习“d”的音形:

  看图了解大意,学习情境图及情境歌:悟空本领特(t)别大,天兵天将全不怕,打败哪(n)咤三太子,乐(l)得(d)悟空笑哈哈。猜出今天的4个声母。

  1、出示“d”的图

  (1)问:图上画了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字母就像连到一起的钟座和笔筒。出示声母d

  (2)我们借助“我的”的“的”来学习“d”的音。读的时候要轻短些。

  (3)教师范读“d”,学生齐读“d”

  (4)教师强调:发d时,舌尖抵住上齿龈,然后突然放开,气流爆发而出,但冲出的气流较弱,自然发音。用手掌放到嘴前感受不到气流冲出。

  (5)学生再读体会

  2、学习“d”的形

  (1)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d的形呀?

  (2)右手向上,左手叉腰,做出d的形状

  (3)编记忆字形的儿歌:左下半圆ddd,小马跑步ddd,反写6字ddd。

  3.与b进行区别:

  教儿歌:正6b,反6d,小马跑步ddd

  (二)学习“t”的音形

  1、学习“t”的音

  (1)出示“t”的图,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声母t就和“模特”的“特”声音很像。

  (2)借助“模特”的“特”记忆“t”的音

  (3)教师范读,强调发音要领:发音时和“d”大体一样,只是把手掌放到嘴前,有较强的气流冲出。

  (4)指名读,男女读,小组读,齐读。

  2、学习“t”的形

  (1)怎样记字母的形?引导学生自己看图发现。(小伞把儿ttt,时装模特ttt)

  (2)师讲:声母“t”容易与“f”混淆,怎样分辨呢?老师给你们变个小魔术,想看吗?你们看,老师在白纸上用红色的粉笔写上一个“f”,写好“f”的白纸向上一翻,你们看变成了“t”。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说记忆小儿歌:一根拐棍fff,伞把朝下ttt。

  (三)学习“n”的音形

  1、学习“n”的音

  (1)出示“n”的图,提问:图上画的什么?声母n和“哪吒”的“哪”发音很像。

  (2)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3)教师强调:发n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下垂,开放鼻腔通道,气流从鼻腔出来,声带颤动。教师范读,指名读,让孩子注意看老师嘴型,分组读,齐读等多种读得方式。

  2、学习“n”的形

  (1)谁能编个儿歌记住n的字形呀?

  比较“m”与“n”:一个门洞nnn,二个门洞mmm

  (2)学生记忆儿歌:一扇大门nnn

  (四)学习“l”的音形

  1、学习“l”的音

  (1)出示“l”的图,提问:图上的小丑在干什么?他表演时多么快乐!

  “l”的发音和“乐”相似

  (2)借助“快乐”的“乐”记忆“l”的音

  (3)教师范读,强调发音要领: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道,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声带颤动。

  2、学习“l”的形

  (1)怎样记字母的形?学生自己看图

  (2)编儿歌:一根小棍 l l l

  三、指导书写

  d:两笔写成,第一笔半圆在中格写,要饱满。第二笔竖在上格中间偏上一些起笔,要写直,

  t:第一笔竖小弯起笔在第二条线上面四分之一处,第二笔横要短。

  n:两笔写成,占中格,第二笔左弯竖要弯好。

  l:一笔竖要直,从上格中间起笔。

  学生先描红,再在本上分别写两个。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d t n l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熟练认读声母“d t n l”,并学会拼读“d t n l”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并初步练习直呼音节。

  教学重点:拼读音节

  教学难点:拼读音节和直呼音节。

  课前准备:音节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四个声母朋友,你们还记得吗?

  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二、学习音节

  1、教学d与a e u拼读的音节

  (1)出示要拼读的音节

  (2)指名逐个试拼、直呼、教师注意纠正错误的读音

  2、教学t与a e u拼读的音节

  (1)出示音节

  (2)指名试读、教师领读、学生练习,是时纠正错误的发音。

  3、教学n与a e i拼读的音节

  (1)出示音节

  (2)指名试读、教师领读、学生练习,是时纠正错误的发音。

  4、教学l与a e i拼读的音节

  (1)出示音节

  (2)指名试读、教师领读、学生练习,是时纠正错误的发音。

  三、巩固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拼读、指名逐个拼读、打乱顺序读

  2、“找朋友”的游戏:把音节卡片发到学生手里,教师读到哪个音节,拿到的学生就上台领读,教师与之握手,证明是教师的朋友。

  3、“开火车”读音节

  板书设计: 4、d t n l

  d—a—da t—a—ta

  d—e—de t—e—te

  d—u—du t—u—tu

  n—a—n l—a—la

  n—e—ne l—e—le

  n—i—ni l—i—li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声母“d t n l”,练习用“d t n 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

  2、看图读带调音节。

  教学重点:

  练习用“d t n 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看图读带调音节

  教学难点:

  练习用“d t n 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看图读带调音节

  课前准备:字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抽读字母卡片

  二、学习新课

  1、看图拼读带声调音节

  (1)看吹笛子图

  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

  出示 d—i—di 指名拼读

  拼读后练习直呼,出示 di 的四声,学生轻声自由练习读,指名读

  练习用 di 的四声组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听到的音节。如:低个子 汽笛 抵抗 土地等)

  (2)依次看其它图,教法同上

  2、将图和带调音节对应起来

  提问:闹钟在走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dida)

  小朋友在赶猪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le)

  小汽车的喇叭是怎样鸣叫的?(di)

  拖拉机行进时,会发出什么声音?(tu)

  引导学生连线。

  三、巩固练习

  1、打乱顺序读音节

  2、游戏:“找朋友”读音节

  【教学总结】

  教完d t n l,有很多孩子对于b和d的音形还不能正确区分开来,我就引用了孩子学习b时的新方法——手型表示字母,左拇指向上bbb,右拇指向下ddd,通过做手势得以正确区分,这样孩子们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不仅记住了他们的形状,而且还激发了他们学习拼音的兴趣。

  本节中n和l的发音也是个难点,我根据n和l在口腔中发音的独特方式进行一个小小的口腔模拟实验:假设右手是舌头,左手是口腔中的上腭,利用手的变化来模拟n和l发音时口腔里的状态,让孩子更直观地体会n和l发音时的不同,体会鼻音的特殊发音方式。发音有困难的孩子在我的帮助下也能慢慢体会出n、l的不同。通过反复练习加深孩子的印象,让他们能做到通过“听”就能区分出n、l 。对于基础较差的孩子,我仍以鼓励的方式让他们多进行模仿练习,我通过减慢发音速度让他们体会字母发音的口型以及发音的部位,让孩子学习、模仿发音方法。在教学音节时,采用对比的方法分辨n、l与同一韵母拼读成音的细微差别。最后通过带调拼读,让学生联系一下生活中语言环境,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深对新声母的体会。如,n—ù→nù是发怒的“怒”,l—ù→lù是马路的“路”;n—ǚ→nǚ是女同学的“女”,l—ǚ→lǚ是旅行的“旅”。当孩子经过一番周折,终于会读了,我和孩子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我始终相信有付出就有回报。

  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需要时刻做出有效的引导、调控。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好动或特别内向的学生,还需多费苦心。

语文教案 篇5

  一、活动背景

  文学世界里,有着丰富的宝藏。而这些宝藏,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去挖掘,去品味。书会让你知道怎样的人让人敬重;书会让你知道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书会让你知道自己的祖国有怎样的壮丽;书会让你知道怎样去体验人生、品味生活;书会让你知道你未曾发现的精彩和神奇;书会让你知道……这是一种诱人的享受!

  二、活动目的.

  在文学的田地里,让我们一起发现、一起体验、一起享受、……一起享受人生中不可缺的文学味道。能在活动中品尝文学的滋味,喜欢文学,热爱文学,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三、活动准备

  回顾一下自己以前读过的书籍,可以列出一个曾看过的书目,想想自己读书的感受怎样,想想哪本书让你受益匪浅,让你最有感触,让你爱不释手,让你……可写一篇读书体验或感受。并向大家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想好怎样推荐给别人。

  四、活动过程

  1.“比”读书

  a.比比大家谁的见识广(你读过多少书)

  b.抢答文学常识(答对者发奖品)

  c.老师介绍一些学生没有提及的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

  2.“谈”读书

  a.想想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或你自己最喜欢、或你自己最有感触……,跟大家交流一下。

  b.谈谈你下一阵子打算去读哪一类书或哪一本书,说说为什么(同时交流一下查阅的方法)。

  3.“品”读书

  品品读书给你带来的感受,或感觉,或某种情感。

  4.“写”读书

  向大家介绍或推荐一本书或一类书,写写读书的趣事或乐趣(与同学交流)。

  *以上这些活动细节展开的同时,大家交流各自读书看报的习惯,更好地使自己养成科学的良好的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圈点勾画评)。

  *与此同时,班团委负责其中的各项活动(如,我所了解的一位大作家,比比谁最了解文学——文学常识比赛等等。老师给予他们帮助。)

  五、活动成果

  1.以“我与书”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

  2.四人小组出一份手抄报(主题:“我的挚友——文学”)。

  3.我喜欢的一位大文豪(a.小文章“我喜欢的中国大文豪”b.班刊“大文豪”)。

  4.写写“读书的味道”(读书心得体会)。

  六、活动总结

  1. 学生谈活动的收获。

  2. 老师的展望(重读书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内容:《练习4》

  教学目标:

  1、通过描写秋景的词串进行字词句的结合练习。

  2、读读背背成语和古今贤文。

  3、写好左右都有竖笔的钢笔字。

  4、说说写写——留言条。

  5、 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撇”。

  6、通过处处留心,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借助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学习语文,积累词语,提高对生活的体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字词:边读边想象12个词串,以“过电影”的方式,将词与景相连。

  掌握与课文《卧薪尝胆》相关的8个成语

  写好钢笔字,注意右边竖比左边竖写得长

  2、 句: 为图配上诗句,可引用名家的,也可以自己写劝学篇的名言警句要求熟记于心

  3、篇: 掌握“留言条”这种应用文的基本写法。能再生活中学习运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教学“处处留心”和“写好钢笔字”。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第一部分

  出示:美丽秋景图。看到这么美丽的秋景图,你头脑中想到了哪些词语?

  有些词语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翻开书,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有不认识的字可以。自由读: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词串表现的情景。

  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准它?

  小组合作练习:在小组里美美地读一读,看看谁读得最有味。小组推荐同学读给大家听。

  评议。

  2、第二部分。

  (1)审题明确题意。

  (2)选一个你喜欢的词语,美美地读一读,说说词语所描绘的优美情景。

  (3)学生自由确定作画方法(独立、合作),完成绘画。教师巡视指导。

  3、第三部分。

  审题:指名读。

  你知道哪些诗是描写秋天的?能吟一吟吗?

  能把你们吟诵的诗句和你们画的画联系起来吗?

  写一写。

  二、教学第三题:学写钢笔字

  认识要写的字。

  指导观察:它们是什么结构呢?左右两部分都有一个相同的笔画,是什么?

  怎么写才好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的发现”吧:右边的竖要比左边的竖写得长些才好看。

  在田字格里观察这三个字,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练写钢笔字,教师提示握笔和坐姿,巡视指导。

  展示写得好的字,并指出在描、临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矫正性训练。

  三、我的十分钟

  反馈:举办“小画展”,在展示自己的图画的同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想法;师生共评,选出“小画家”。

  第 二 课 时

  课时目标:完成“读读背背”、“学写毛笔字”、“说说写写”。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题目的`要求。

  2、教学第一部分。

  指名复述《卧薪尝胆》。

  自由读,要求能边读边联系课文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

  教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体会每排的两条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学习:理解、交流自己的认识和发现。

  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忍辱含垢:垢,耻辱。忍受耻辱。

  以屈求伸:意为尺蠖(huo)弯曲身子,是为了向前伸展。比例以退为进。

  救亡图存:拯救国家的危亡,谋求民族的生存。

  催人奋进:促使人奋勇前进。

  羽翼丰满:比喻力量已积蓄充足。

  练习读背:自由读背、同座位互相练背。

  反馈:指名试背,齐背。

  说一说你曾经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成语。

  3、教学第二部分。

  (1)自由练读,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2)教师范读:体会这些名言警句强调了什么。

  (3)讨论:你读懂了什么?教师对难点进行讲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自由练读,指名读,要求读出韵味来。评议:引导学生评议是否能读出感情和韵味来。

  (5)练习背诵:自由背诵。

  (6)反馈:指名背,齐背。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审题明意:今天我们学生“斜撇”和“长撇”的运笔方法。

  教师书写斜撇和长撇,指导运笔方法。

  斜撇,从竖中线稍右起笔,向左底角线撇出,笔锋有略向左上提起之意。

  学生练习写斜撇。

  长撇,起笔同悬针竖,下行到横中线下向左撇,提笔出锋,悬空收笔。

  学生练写长撇。

  三、教学第四题:说说写写

  1、审题。

  (1)揭示说说写写的话题:学写留言条。

  (2)学生自读范例。

  2、指导

  (1)教师谈话:“留言条”就是用书画形式留下要说的话,一般是离开某个地方或某个场所时留下的。在生活中经常需要写“留言条”。

  (2)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写留言条,写留言条应该注意什么。小组内讨论。

  (3)汇报交流:写清给谁看的,写清留下的话,还要写上留言人的名字和留言的时间。

  (4)指名说格式:

  ①先写条子留给谁,称呼要顶格写。 ②再写具体内容,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最后写留言人的姓名,另起一行靠右边写。再另起一行靠右写日期。

  (根据自己留言的内容,同桌互说,并纠正。注意礼貌用语)

  四、我的十分钟

  打开作业本,试写留言条。(注意格式)

  交流 纠错

  智慧瞬间: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几个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

  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步骤:

  一、联想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联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学家沈复有哪些童年趣事,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二、感知积累

  (一)指导学生试读课文

  教师指导文言文诵读方法。请一位同学试着读。引导学生自荐选读课文段落或朗读全文,提示听者注意字音、停顿、感情方面是否恰当,还要注意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然后师生共同评读,即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或者建议别人怎样读。。师强调指导。

  (二)学生自由诵读

  (三)概括课文内容。

  (四)合作学习。四人为一组,借助小字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五)师生共同解疑,教师还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成语有哪些?

  三、品读赏析

  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推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

  四、探究讨论

  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人一组,合作选题,集体研究。

  ①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得的'闲情

  ②从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请说明第3段置于文中的合理性。

  ③从情景联想出发,“怡然称快”与“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样产生的?

  ④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五、延伸拓展

  出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六、总结收获

  请同学们从写作的角度说一下你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七、结语。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以及身处尘世时那种超然物外的闲情,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积累描绘珍珠鸟的词语、句子,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范读、朗读,读中感悟、体会,读中学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作品中蕴涵丰富细腻的情感,表现人与动物互相信赖、亲密无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1、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习文章真挚的感情融于细腻的描写的写作方法。

  2、领悟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共处的文章内涵。

  3、进行适当仿写能力的训练。

  三、教学设想

  本课的教学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注重课内外延伸,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四、教学方法

  1、听读法。文章极为有序地展露了人鸟间和谐自然关系的形成过程,描写细腻,诗意浓郁,语言朴素而有文采。突出让学生在听范读、朗读感悟中获得积累与高尚情感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

  2、研讨法。教读《珍珠鸟》这样的灵秀之作,课堂组织采用以感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以情景创设、具有探讨价值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请大家结合歌词仔细听,看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播放歌曲)

  这首歌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女大学生毕业后,自愿去喂养丹顶鹤,最后为了救出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人与鸟的爱的颂歌”。不仅如此,一些著名的作家也非常爱鸟,在他们眼中,鸟就是他们亲密的朋友,是他们可爱的儿女,著名作家冯骥才就是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珍珠鸟》。

  (二)探求新知

  结合课文内容,掌握外形特征,了解珍珠鸟。(展示珍珠鸟幻灯片)

  解释:红嘴红脚,后背有珍珠似的圆圆白点。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

  (展示幻灯片):听读要求,珍珠鸟的心理和行为是如何变化的,和我的哪些举动有关?请划出有关词句。

  (播放录音,边听边划)

  小鸟和“我”距离越来越近,在这个过程中,是小鸟主动来亲近我,而实际上我和小鸟每靠近一步都是以我的某种举动为前提条件的,因为我“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所以小鸟会感觉“格外轻松自在”,因为“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所以它们“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因为“我不去伤害它”,所以它敢于“蹦到我的怀子上”喝茶,因为“我不动声色地写”,所以它甚至用小红嘴“啄着我颤动的笔尖”,因为“我”没有用手抓它,而只是“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所以它会“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最后,它居然能够在我的肩上做着美梦。

  (2)文章有几个段落对珍珠鸟的描绘很传神,请大家欣赏几张幻灯片。

  结合课文内容,可以朗读所在文段,也可以复述对珍珠鸟描写,或是把你的感觉写在旁边,再与同学们交流。

  (展示幻灯片:)A、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

  B、落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采,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C、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珍珠鸟在我的肩上做着美梦

  (学生任选图片,或朗读,或复述,或表达感受,不拘一格,畅所欲言。)

  (3)通过上面阅读,你发现了什么,感觉了什么,把你的感觉说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摘要板书)

  (四)合作探究

  珍珠鸟由一开始的“怕人”到“一点点挨近”,到最后在我的“肩上做着美梦”,在叙述珍珠鸟情感专化的过程中,(作者如何传达这种喜爱之情?),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珍珠鸟》教案设计18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描写

  学生归纳:从景物、外形、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描写。

  问:这些描写,有何特点?

  (先由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然后展示幻灯片)

  这里有一段也是关于珍珠鸟的文字,请同学们与课文内容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

  幻灯片:

  珍珠鸟,成鸟体长约100毫米,雄鸟头顶青灰色,上体大部羽毛棕灰色;翅羽黑褐色,肋部棕红色并有白色珍珠样点斑;尾羽黑色并有较规整的白色横纹,尾端呈圆铲形;喉及颈侧淡灰色,并有黑色横纹,胸腹部土灰色。嘴壳朱红色,足趾肉红色。

  通过比较,我们能够看出,文章描写部分更吸引大家,以上文字从科学的角度介绍珍珠鸟,而文章的描写渗透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作者怀着对珍珠鸟的怜爱之心,将人的灵性赋予了无知的小鸟,把珍珠鸟描摹得娇憨可爱,给我们展示了人鸟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大家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能否为大家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能讲出原因或说出感受就更好了。

  (展示幻灯片:作者如何给我们展示了人鸟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总结;正因为有爱,作者才会格外细致地观察小鸟的一举一动,珍珠鸟那娇憨可爱的形象才会在作者的笔端表露无遗,文章中这种满溢着爱意的描写非常多,作者用轻盈活泼、疏密有致的笔触为我们精心勾勒了珍珠鸟的形象,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这种融情于描写中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展示幻灯片:真挚的感情融于细腻的描写。)

  (五)联系实际

  问:作者和珍珠鸟和谐相处,你们愿意和动物交朋友吗?我想知道你和什么动物交过朋友,家里养过小动物吗?能不能讲讲你和它们之间的故事。

  《珍珠鸟》教案设计18

  原来你们和小动物也是很好相处,我们回过头来看课文,最后,娇憨可爱的小珍珠竟趴中作者肩头上做着美梦——多么温馨的一幕啊!多么美好的境界,看了这一切真令人感动,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信赖。

  此时作者也笔尖一动,流淌了一句爱的呼唤: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展示幻灯片:“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学会尊重、关爱、宽容……,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条件,有了信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所以我们说:“信赖,是一朵嫩美的花,需要用真诚去灌溉。”

  (展示幻灯片:“信赖,是一朵嫩美的花,需要用真诚去灌溉。”)

  (引导学生开拓思路,说说人与人之间的信赖。)例如:

  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彼此相通,真情相融;信赖是一盏明灯,照亮你勇敢前行;信赖是一缕缕阳光,让生活多彩缤纷;和谐共存。

  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爱如果是理智的爱,不急于求成也同样能建立起和谐自然的关系。

  (六)延伸拓展

  在本文中,冯骥才描绘了一幅人与“小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赖的画面,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看一看人类与其他动物,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真情。

  展示幻灯图片:小女孩与猛兽亲若一家,只要人们愿意,人和自然是可以融为一体的。

  接下来请同学们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描绘以下的一组图片,以这张图片为例,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

  它挨着我坐下来,应该觉得我不是它的敌人,我友好地抚摸它一下,皮毛滑滑的,真舒服,像擦过油。

  现在我给大家欣赏一组图片和几个词语,请同学们运用刚才所学的在描写中渗透自身情感的写法,进行适当的扩写。(展示幻灯片)

  “小男孩和狗”

  “我们跳舞吧”

  “久别重逢”

  “坐好啊,宝贝”

  (学生讨论,仿写,自由发言)

  (七)布置作业(三选一)

  1、写写你学了这一课的收获,以这样的格式开头:“我觉得……”或“我有了新的发现……”

  2、你认为小鸟喜欢在林间还是笼子里?你怎么看?

  3、你怎么看作者的养鸟行为,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

  《珍珠鸟》教案设计18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八)结束语

  今天,我们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鸟相亲的画卷,这是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其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你、我、他都能在自由的天空中创造出美好地境界。正如韦唯的歌曲:“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就让我们在爱的歌声中结束这一节课吧。(播放歌曲)

  板书设计

  小珍珠 我

  怕人 提供环境

  接近 不去惊动

  亲近 不去伤害

  信赖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1.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2.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3.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5.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7.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五)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六)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七)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八)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四、相关链接:

  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语文教案 篇10

  教材简析

  《你同意谁的做法》是一节口语交际课。本课的具体内容有两部分:两幅插图和龙龙对文文说的一段话。龙龙的话提示了口语交际的内容和方式。两幅图描绘了要展开讨论的事件,即两个同学看到一名小同学把一团废纸随手扔到地上,男同学说要“告诉老师去”,女同学说“他知道错,改了就行了”,并把废纸拾起来投进垃圾箱内。本次口语交际就是要对他们的不同做法进行讨论。

  设计理念

  在交际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有意识训练他们有理有据地发言。教学中,采用讨论、独白、表演等多种交际方式,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交际氛围,让他们乐于交际,同时注意话题的拓展,使交际与学生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教学目标

  1.通过话题讨论,使学生明白处事的简单道理,懂得友善待人,学会处事。

  2.积极参与讨论,用普通话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认真听别人,学会倾听,做到有礼貌。

  教学重、难点

  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吸取别人谈话的长处。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插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处理。处理事情的办法很多,也很有学问,这不,请同学们看课本57页的两幅图,校园里发生了什么事?每个人都是怎么做的?

  二、了解图意,明确交际的话题

  1.为便于交际,可征求学生意见,给图中人物起名。

  2.让学生独立看图,弄懂图意后,同桌交流一下。

  3.找两名学生说图意。在讲述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图中提示,说清龙龙和文文各是怎样说的。

  4.让学生读龙龙说的话,明确本次口语交际话题《你同意谁的做法》。教师随机板书话题。

  三、形成观点,小组内讨论

  1.明确要求。

  (1)有自己的看法,结合图意说出理由。

  (2)认真听别人,做到有礼貌。

  2.分小组讨论。

  在扔纸的小朋友已知错的'情况下,图中的男孩女孩谁的做法好呢?要求学生积极参加讨论,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老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不人云亦云。

  3.全班交流。

  (1)各小组的代表要能准确、真实地反映本小组的讨论情况。

  (2)各小组在全班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共同:谁的观点好,理由讲得充足。评出最佳代表。

  (3)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教师提出正确观点:在知错的情况下,应该给犯错的同学改正的机会,应学会友善待人。

  四、再现情境,进行表演

  1狈纸巧练习表演。

  提示学生:表演时,可创造性地增加一些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

  2弊愿娣苡拢在全班表演。

  表演后,大家共同,选出表演最佳的同学。

  五、讨论,拓展话题

  1.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3个要求这场讨论。

  2.让学生交流自己曾经遇到的其他事情的处理经过。做法好的,大家要学习;做法不合适的,要指出错在哪里,并提示该怎样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02-29

语文教案02-29

语文教案03-01

语文教案03-03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2-22

语文教案02-20

语文教案02-22

语文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