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09 07:33:5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8篇(实用)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8篇(实用)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是一篇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空大小的故事,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或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故事内容浅显易懂,但要挖掘深含其中的寓意,对孩子们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坐井观天》是本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的先导,学习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本组课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3、抓住文中的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青蛙的自信、傲慢;小鸟的劝告、诚恳的语气。

  5、理解寓意:看问题、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自以为是、目光短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或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教学重点:

  抓住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谈话引入课题。

  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新朋友,你们看(出示青蛙和小鸟的卡片)。从前这只青蛙坐在这口古老的井里。一天,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咦!后来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就是《坐井观天》(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现在,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号自然段(学生自读课文,很认真)。(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抬头、回答、青蛙、弄错、还有、无边无际、相信、井沿)

  师:课题“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课文里讲的`是谁“坐井观天”?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它们是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的?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1)“无边无际”什么意思?

  练习说话:()是无边无际的。

  (2)比较句子:

  天无边无际,很大很大。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3)指导朗读小鸟的话。

  (4)“大话”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的话是大话?找到句子读一读。

  (5)比较句子: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如果有一天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它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从这个故事中,你们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3、词语总结复习:坐井观天、无边无际、一……就……。

  五、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然就会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课文。

  七、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看

  青蛙: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小鸟: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领悟几个词语、几个动作、一件小事对表达人物的作用。

  3、积累名人名言,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4、用毛笔书写上下组合部分较多的字。

  5、阅读欣赏背诵古诗《客中作》。

  6、语文生活:介绍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师。要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可以谢谢老师的外表,主要写比较特别的地方;写自己熟悉的事;用一两件事写出老师的特点。

  7、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善于动脑的意识,以及在选连过程中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名诗名句的含义;理解古诗《客中作》

  教学难点:

  介绍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师。

  教学时数: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词语超市,掌握本组课文的生字词。

  2、学习“金钥匙”,领悟几个词语、几个动作、一件小事对表达人物的作用。

  3、理解“名诗名句”的含义,积累背诵。

  4、阅读欣赏背诵古诗《客中作》。能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出示词语超市中的词语,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读词语,齐读。理解词语意思。

  3、交流。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卜问:占卜伶俐:聪明,灵活闰月:农历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潮汛:一年中定期的大潮。狡猾:诡计多端,不可信任。用在《我的老师》一课中写出了孩子的调皮、机灵。

  二、金钥匙

  1、学生自由读一读金钥匙的内容。

  2、指名读,齐读。(注意加点的字要重读,要读出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感情)

  3、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4、小结:几个词语,几个动作,一件小事对表达任务的作用是很大的。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本组课文中其他地方的例子。

  5、小组合作,找寻类似的例子。

  6、集体反馈。

  三、名诗名句 1、自由读这四句“名诗名句”,看谁读的最流利。

  2、说说从这四句“名诗名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指导背诵。

  4、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诗名句,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同学

  。四、布置作业继续搜集背诵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古诗欣赏

  1、激趣导入。书写离别之情,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有名的古诗——客中作。板书,读题。

  2、初读感知。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互读,互相正音。齐读。

  3、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兰陵出产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那管她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

  4、回归整体,总结全诗。李白天宝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这首诗作于东鲁的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显然应为开元年间亦即入京前的作品。这时社会呈现着财阜物美的繁荣景象,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般也比较昂扬振奋,而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山川风物,在他的心目中是无处不美的。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5、布置作业将客中作改编成一个生动的古诗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介绍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师

  一、导入本单元课文《我的老师》中,小学时候的蔡芸芝老师给作家魏巍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小学六年,你也遇到了许多老师,他们或慈爱,或严厉,或风趣,他们的音容笑貌也各有特点,都可能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次习作就是介绍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

  二、习作要求 1

  、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2、可以写写老师的外貌,主要写比较特别的地方。

  3、用一两件典型事件写出老师的特点。最好是你熟悉的事。

  4、结构要合理巧妙。 文章写写什么后写什么,开头如何,结尾怎样,都要巧妙地布局,合理安排。行文中间主义过渡和照应。

  5、表达要清楚准确。特别是在叙述具体事例时,描写应该形象生动,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

  三、注意事项

  1、一定要选择印象最深的而老师来写。只有自己印象深刻,才能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否则就是轻描淡写,写出的文章不能打动人,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要注意写人的表现技巧。 写人物的外貌要神似,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通过形象的描写,给读者活生生的感觉。千人一面,是失败的写作。 人物的语言要个性化,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作风和个性。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对话要口语话,不要文绉绉的,显得不真实。 突出人物的事件要精挑细选,选取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的,最能突出文章主题的事例,同时还要注意详略,分清主干,不求全面,只写关键。

  四、学生自主习作。

  1、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2、巡视留意学生习作中写得比较好的典型。

  五、指导修改,誊写作文。

  1、多读几遍自己的习作,修改不尽人意的地方。

  2、誊写在作文本上。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4、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练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重点: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练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和课文的第一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3、理解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复习以前学过的李白的一首《望庐山瀑布》,学生一起背诵这首古诗。

  2、简介黄果树瀑布的地理位置和形成的原因。

  过渡:这瀑布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壮观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顺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查字典解决。

  1、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

  sī xiao liao ling tang di

  人喧马嘶 喧嚣 撩过来 聆听 胸膛 谛听

  (2)说说这些生字该怎么记住。

  (3)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3、轻声读生字,想想主要写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除了写瀑布外,还写了什么?

  瀑布:声音、杨子、水花散落在黄果树小镇的情景;人们的感受:下到谷底的感受、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

  4、分小组讨论,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哪几段?(学生练习分段,教师进行评议总结)

  第一段(1 ):具体写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第二段(2-8):具体写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1、指名读,理解“杰作”。(超过一般的作品)

  2、这一句话应怎么读?突出“真是”、“杰作”。

  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比一比,再组词。

  谛()嘶()聆()膛()

  啼()撕()玲()堂()

  3、造句。

  (1)……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宛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笔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的第二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练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二段

  谈话:课文的第二段具体写了作者在黄果树风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

  1、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什么?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声音)

  2、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逐句朗读体会。

  “从远处飘来”是怎样一种声音?“像潮水般”又是怎样的声音?理解“人喧马嘶”、“喧嚣”。

  3、你能把进入黄果树风景区,听到的这种渐近渐响的声音朗读出来吗?其他同学闭目侧耳倾听,用心去感受这种声响。

  4、小结学法:整体感受——逐句朗读体会——感情朗读,想象。

  二、用上述的方法学习第3、4两段的内容

  1、各自读书,勾画。

  2、分小组交流、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第3自然段:理解比喻句“一道瀑布悬挂……好像一匹宽幅白练……。”“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大合奏”。

  第4自然段:“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银雨撒金街”是怎样的情景?展开想象进行描述。

  三、学习课文的第5-7自然段

  轻声朗读课文的第5-7自然段,想想在谷底,你站在瀑布的脚下感觉如何?

  学生自学,朗读体会。

  1、各自谈谈自己的最大感受。

  汇报程序:读相关的句子——说自己的理解——再感情朗读。

  着重理解下面的句子:

  “中间直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瀑布泻入谷底溅出的水珠直撒到我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这种舒服你体会过吗?

  “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3、在谷底欣赏瀑布,真让人激动,叫人陶醉,令人振奋。齐读第5-7自然段,读出这种感受。

  四、学习课文的第8段

  1、登上平台,我们又看到了什么?范读。

  2、简介徐霞客。

  3、指导读好“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这句话。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世界对孩子来说是新鲜的、奇妙的,孩子的眼睛里藏着无穷的问号,他们想探索大千世界更多的奥秘,想知道更多的答案……这首小诗以孩子提问的方式写出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方式:不断地问为什么,不断地探索……

  学生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一起感受这世界的奇妙,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面对真实的学生,组织语文学习活动。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并在交际互动中认识事物,学习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知、道、管、能”等十二个生字;会写“云、同、会、色”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人字头儿”。

  2.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拼读、比较等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正确认读、书写生字。

  2.通过拼读、熟读、感情朗读、展示读等方式训练朗读能力。

  3.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有一定难度,如“知、道、翅、膀、追、赶、管”等字,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运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在拼读、比较、扩词过程中,认识生字。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

  PPT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生拼读课题。

  2.认读生字“知道”,分析字形。

  3.齐读题目,问:看到课题,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4.过渡:让我们看看文中的小朋友,他想知道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拼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也可以请教同桌,比一比谁能又快又正确地朗读课文。

  2.汇报读书成果,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评出读得好的同学,交流读书方法。

  3.认读生字,问:刚才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哪些生字?

  出示课件——摘苹果游戏 。

  4.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重点指导“翅膀、追赶”的识字方法。

  5.出示课件:小组开火车读、同桌出示自制生字卡片互读,巩固生字认读情况。

  三、感情朗读,理解诗歌内容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的小朋友都想知道些什么?你能回答他的这些问题吗?

  2.试着回答课文中的问题,教师适时指导。

  出示课件:花儿为什么五颜六色?

  3.课文中的小朋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爱提问题的小朋友。

  4.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把你最喜欢的小节给同学们读一读。

  出示课件:学生每人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5.根据学生的具体读书情况,教师相机评价指导。

  四、背诵课文

  1.学生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班内展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学习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出示课件:给生字找朋友。

  二、拓展延伸,提出自己的问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课件。

  谈话激励:课文中的小朋友细心观察,乐于思考,在他小小的心灵里有许许多多的.小问号,你们有没有想知道的问题?

  先在小组交流,再在班里提出问题。

  3.激发写话兴趣:如果把你刚才提出的问题像课文那样记录下来,你也成为一个小诗人了。

  4.学生写话。指名读自己的作品,相机指导、评价。

  三、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四个生字,认读。

  2.教师示范书写,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示范过程中,重点指导“人字头儿”的写法----要扁一些,盖住下面的“云”。

  比较记忆下面的每组字

  云——会 同——问 鱼——色

  3.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醒学生写字姿势要端正。

  4.展示优秀的写字作品,评价。

  5.扩词,巩固记忆。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问题?同学之间交流。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

  2、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3、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教学重点】

  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眼睛,给了我们色彩,让我们看到了大千世界的绚丽多姿!

  耳朵,给了我们声音,让我们听到大千世界的奇妙交响!

  现在就来做一个听声游戏,请同学们把听到的声音说出来。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声音,只要你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你一定会听见的》,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文,它既有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又有散文的特点。在文中,作者都听到了哪几种声音?

  她对声音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感受?

  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把关键的语句、词语勾画出来。

  1、预设字词教学:

  顷刻(qǐng)面颊(jiá)喷嚏(tì)嘈杂(cáo) 过滤(lǜ)

  2、预设学生回答:

  生答:

  ⑴作者写了“蒲公英梳头的声音”、“蚂蚁小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风吹的声音”、“动物的声音”、“水声”。

  ⑵表现作者对声音的感受和认识的语句有:“从声音里,人学会了分辨,感受各种喜怒哀乐,也吸收了知识。”“用心听,用心看,也用心想,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等。

  师:从作者对声音的认识和感受中,我们知道用心聆听能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奇妙,得到很多乐趣。这是聆听声音的好处和意义,那么不听或充耳不闻,又会怎样呢?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可见,聆听声音是多么重要啊!如果能把听到的声音写下来那就更好了。本文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品读课文1~8节,选择你最喜欢的语段,先读一读,再想一想,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预设:

  1、“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

  (蒲公英也有头发,还要梳头,采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它写得很可爱,也很漂亮。语言生动形象。)

  2、“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

  (蚂蚁还会跑步,做体操,好似进入童话世界。也用了拟人的手法,读后感觉活泼有趣。)

  3、“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

  (突出了雪花的特点,温柔轻盈。语言诗情画意。)

  4、第5、6、7节,运用排比,写一个方面的声音,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学会聆听,仿写声音

  课文向我们展现一个多么奇妙的声音世界,作者对声音的描写又是多么生动有趣啊!(多媒体展示)老师现在播放一段声音,请同学们仔细地用心地聆听,把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写出来。

  结束语:

  让我们学会聆听,用心去听,随时把耳朵听醒,你一定会听见的,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倾听而更精彩!

  五、课后作业

  1、课外阅读:《大外套的秘密》、《思想猫》、《班长下台》,它能让你积极乐观地去看待人生,让更多的人拥有童趣。

  2、课文结尾处写了几种声音游戏,选择其中一种,把声音和感觉写出来。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2.通过多种途径阅读感受母爱。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型选用

  说读课型

  教学过程

  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整体感知。(20分钟)

  第二步:读课文,说句子,揣摩语言。(30分钟)

  第三步:读课文,说特点,理解鉴赏。(15分钟)

  教学流程

  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

  1、通读全文,思考: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

  2、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是一个 的故事。(要求:从不同角度概括)

  教师示范:

  这是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教师说明:从故事主题的角度概括)

  学生说话:

  ①这是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教师点评:从故事主要情节的角度概括)

  ②这是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教师点评:从故事发生地点的角度概括)

  ③这是一个弃婴长大后明白母爱而悔悟的故事。(教师点评:从感情变化的角度概括)

  ④这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用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弃婴的故事。(教师点评:从生活艰难的角度概括)

  ⑤这是一个养母含辛茹苦养大弃婴的故事。(教师点评:从母亲艰辛的角度概括)

  第二步:读课文,说句子。

  1.读句子。(找出课文中的描写句,反复阅读,体会句子的作用)

  2.复习描写方法:

  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按下面的名式说话。

  “”这句话,用描写,表现(刻划)了。

  教师示范:

  第1段:“据说,那个季节……打着旋”这句话,用环境描写,表现“我”当时处境的艰难,为下文瞎眼英姨收养“我”作铺垫。

  学生说话:

  第2段:“于是,英姨麻利地……怀里”这句话,用动作描写,表现母亲收养“我”的果断决定。(教师点评:麻利、叩击、央求,动作描写,表现果断。)

  第4段:“有人说,……改好了”这句话,用侧面描写,表现了母爱的力量。(点评:用别人的话表现母亲的行为,是侧面描写母亲。)

  第6段:“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这句话,用外貌描写,刻划了母亲含辛茹苦的形象。(教师点评:写外貌,抓住皮肤、指甲、衣服的颜色,突出“黑”的特点,刻划人物形象。)

  第7段:“可她总是生气地说:‘……好生读你的书去。’”这句话,用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学习的关心,母爱的无私。(教师点评:表面生气,实际关心。)

  第8段:“吃我的冰棍吧,……跟我阿莉一样”这句话,用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为我的.成长而高兴、自豪。(教师点评: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

  第11段:“她依旧满面春风……时间”这句话,用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博大的胸怀。(教师点评:“我”不回家,引起母亲内心深深的失落与痛苦,而母亲却无怨无悔。)

  第13段:“终于,她点点头……向厨房走去”这句话,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对我的深爱。(教师点评:女儿已经开始厌恶她和这个家,她却“点点头”,多么深沉的爱啊!)

  第25段:“在风中,她无助地……又光又亮的竹棒”这句话,用外貌描写,表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

  第27段:“我的视线……长长的人形”这句话,用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悔悟、自责。

  第28段:“在风中……又仿佛在等候”这句话,用外貌描写,表现了母亲的痛苦而坚强。

  最后一段:“妈妈……那条深深的小巷”这段话,用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悔悟、感动。

  第三步:读课文,说特点

  1、默读课文,找出文章选材、表达、语言、结构、感情等方面的特点。

  2、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 。

  教师示范: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语言朴素、感人。

  学生说话:

  ①这篇文章的特点是:选取生活琐事表达情感。(教师点评:搬新家、改性情、送学费等)

  ②这篇文章的特点是: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教师点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还有正面、侧面描写)

  ③这篇文章的特点是:线索清晰,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教师点评:由相依为命到厌恶,由厌恶到悔悟的感情变化。)

  ④这篇文章的特点是:在结构安排上过渡自然。(教师点评:由厌恶到悔悟的过渡)

  ⑤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感情真挚。(教师点评:悔恨、感激之情发自内心)

  课堂小结

  1.学习目标:学习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划人物形象。

  2.学习方法:①概括内容②品味语言③了解特点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14个生字,知道“制度、另起一行”等词的意思。

  2、学会写请假条。

  3、知道写请假条的意义,初步培养遵守学校请假制度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词。能写请假条。

  教学难点:

  正确写请假条,养成不上学写请假条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了一条不好的消息。

  出示

  今天,王刚感冒发烧了,要去医院看病,不能来上学。

  怎么办呢?看谁的办法多?(生说……)明确写请假条的'意义。

  结合学习、理解“制度”

  出示课题,学习生字“假”

  二、自学课文

  看能不能帮王刚写一张请假条。

  1、自己读课文,可以同桌交流写请假条的方法

  2、共同交流,帮助王刚写一张请假条

  3、熟读第三自然段

  4、用上“先……再……最后……”说说请假条应该怎样写。

  三、巩固

  1、读生字词

  2、轮流读课文

  3、按课文填空:课后习题4

  四、作业

  试着完成课后第5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生字词

  2、完成课堂作业2

  3、回忆写请假条的方法

  用上“先……再……最后”说一说请假条该怎样写。

  二、说说下面两张请假条分别错在哪里

  完成课后习题5

  三、学习课文第2段

  为什么一定要写请假条呢?看看李老师是怎么说的?

  熟读第2段,提出质疑

  四、小结

  根据下面内容写请假条

  4月15日,王平感冒了,不能去上学,向楼老师请假一天。

  五、巩固练习

  《课堂作业》6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笔下绿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设想:

  本文第三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而第二段则是为它而设的,即不但为它营造背景,而且还为突出梅雨潭的绿的令人“惊诧”提供别致的衬托物。这样,就在教学上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比较的.可能。为此,拟以审美比较为教学思路,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为教学方法。通过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并辅之以点拨,让学生在审美比较中,领略自然美、艺术美和语言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说明

  (一)引入、

  问: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从学生整体把出来。握课文入手,教明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给学生进入文本

  (二)阅读分析课文的方法。

  1、1、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2)点体会文中关键句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的作用,交给解绿。读、理解文本的

  2、问:为什么有第一个作用?钥匙

  明确:在“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前,写的是揪草攀石的开始“追捉”,而在这之后,写的则是“步步追捉”;从整体,而涟漪,而水光,而水色,并进而借助联想和想象,与之款款交谈,“拍着她”、“抚摩她”、“吻着她”,送她一个“芳名”。

  3、问:又为什么有第二个作用?

  明确:所谓“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搭配上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就本文来说,作者讴歌赞美的绿是梅雨潭,写梅雨瀑是为了用来突出“梅雨潭的绿”,以更充分地显示绿的“令人惊诧”。即以美的事物衬托更美的事物。

  4、朗读第二段,问: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梅雨瀑美不美?什么引导赏析美地方最美?

  明确:美。美在梅雨亭,美在梅雨瀑的水花。

  5、问:对于这些美的事物,作者用了哪些美的语言来表现?体会、感受明确:写梅雨亭,用“苍鹰”这个直接展示景物形态的比喻,作者对美的

  用“踞”、“展”、“浮”等动词,逼真地刻画了梅雨亭上下悬空表现,学会和亭角翘向空中的动态形象。写水花,不说溅、不说落、不说飘,感受文学作品而说“送”,说“钻”,即写出了水花的细、轻、冷、滑的质感,所描绘的美。又写出了它的活泼可爱,有灵性,突出了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所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6、朗读第三自然段。

  7、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的哪些特点?

  明确:比喻:“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引导体会美的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像明油”;“宛然……碧玉”。表表现手法。现了绿的光洁、明净、透明、润泽。

  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13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精选]07-26

(经典)语文教案09-02

(经典)语文教案08-26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教案【经典】10-03

语文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