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8篇(实用)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是一篇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空大小的故事,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或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故事内容浅显易懂,但要挖掘深含其中的寓意,对孩子们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坐井观天》是本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的先导,学习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本组课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3、抓住文中的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青蛙的自信、傲慢;小鸟的劝告、诚恳的语气。
5、理解寓意:看问题、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自以为是、目光短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或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教学重点:
抓住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谈话引入课题。
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新朋友,你们看(出示青蛙和小鸟的卡片)。从前这只青蛙坐在这口古老的井里。一天,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咦!后来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就是《坐井观天》(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现在,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号自然段(学生自读课文,很认真)。(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抬头、回答、青蛙、弄错、还有、无边无际、相信、井沿)
师:课题“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课文里讲的`是谁“坐井观天”?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它们是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的?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1)“无边无际”什么意思?
练习说话:()是无边无际的。
(2)比较句子:
天无边无际,很大很大。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3)指导朗读小鸟的话。
(4)“大话”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的话是大话?找到句子读一读。
(5)比较句子: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如果有一天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它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从这个故事中,你们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3、词语总结复习:坐井观天、无边无际、一……就……。
五、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然就会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课文。
七、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看
青蛙: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小鸟: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领悟几个词语、几个动作、一件小事对表达人物的作用。
3、积累名人名言,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4、用毛笔书写上下组合部分较多的字。
5、阅读欣赏背诵古诗《客中作》。
6、语文生活:介绍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师。要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可以谢谢老师的外表,主要写比较特别的地方;写自己熟悉的事;用一两件事写出老师的特点。
7、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善于动脑的意识,以及在选连过程中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名诗名句的含义;理解古诗《客中作》
教学难点:
介绍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师。
教学时数: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词语超市,掌握本组课文的生字词。
2、学习“金钥匙”,领悟几个词语、几个动作、一件小事对表达人物的作用。
3、理解“名诗名句”的含义,积累背诵。
4、阅读欣赏背诵古诗《客中作》。能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出示词语超市中的词语,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读词语,齐读。理解词语意思。
3、交流。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卜问:占卜伶俐:聪明,灵活闰月:农历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潮汛:一年中定期的大潮。狡猾:诡计多端,不可信任。用在《我的老师》一课中写出了孩子的调皮、机灵。
二、金钥匙
1、学生自由读一读金钥匙的内容。
2、指名读,齐读。(注意加点的字要重读,要读出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感情)
3、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4、小结:几个词语,几个动作,一件小事对表达任务的作用是很大的。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本组课文中其他地方的例子。
5、小组合作,找寻类似的例子。
6、集体反馈。
三、名诗名句 1、自由读这四句“名诗名句”,看谁读的最流利。
2、说说从这四句“名诗名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指导背诵。
4、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诗名句,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同学
。四、布置作业继续搜集背诵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古诗欣赏
1、激趣导入。书写离别之情,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有名的古诗——客中作。板书,读题。
2、初读感知。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互读,互相正音。齐读。
3、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兰陵出产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那管她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
4、回归整体,总结全诗。李白天宝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这首诗作于东鲁的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显然应为开元年间亦即入京前的作品。这时社会呈现着财阜物美的繁荣景象,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般也比较昂扬振奋,而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山川风物,在他的心目中是无处不美的。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5、布置作业将客中作改编成一个生动的古诗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介绍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师
一、导入本单元课文《我的老师》中,小学时候的蔡芸芝老师给作家魏巍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小学六年,你也遇到了许多老师,他们或慈爱,或严厉,或风趣,他们的音容笑貌也各有特点,都可能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次习作就是介绍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
二、习作要求 1
、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2、可以写写老师的外貌,主要写比较特别的地方。
3、用一两件典型事件写出老师的特点。最好是你熟悉的事。
4、结构要合理巧妙。 文章写写什么后写什么,开头如何,结尾怎样,都要巧妙地布局,合理安排。行文中间主义过渡和照应。
5、表达要清楚准确。特别是在叙述具体事例时,描写应该形象生动,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
三、注意事项
1、一定要选择印象最深的而老师来写。只有自己印象深刻,才能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否则就是轻描淡写,写出的文章不能打动人,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要注意写人的表现技巧。 写人物的外貌要神似,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通过形象的描写,给读者活生生的感觉。千人一面,是失败的写作。 人物的语言要个性化,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作风和个性。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对话要口语话,不要文绉绉的,显得不真实。 突出人物的事件要精挑细选,选取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的,最能突出文章主题的事例,同时还要注意详略,分清主干,不求全面,只写关键。
四、学生自主习作。
1、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2、巡视留意学生习作中写得比较好的典型。
五、指导修改,誊写作文。
1、多读几遍自己的习作,修改不尽人意的地方。
2、誊写在作文本上。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4、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练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重点: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练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和课文的第一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3、理解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复习以前学过的李白的一首《望庐山瀑布》,学生一起背诵这首古诗。
2、简介黄果树瀑布的地理位置和形成的原因。
过渡:这瀑布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壮观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顺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查字典解决。
1、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
sī xiao liao ling tang di
人喧马嘶 喧嚣 撩过来 聆听 胸膛 谛听
(2)说说这些生字该怎么记住。
(3)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3、轻声读生字,想想主要写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除了写瀑布外,还写了什么?
瀑布:声音、杨子、水花散落在黄果树小镇的情景;人们的感受:下到谷底的感受、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
4、分小组讨论,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哪几段?(学生练习分段,教师进行评议总结)
第一段(1 ):具体写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第二段(2-8):具体写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1、指名读,理解“杰作”。(超过一般的作品)
2、这一句话应怎么读?突出“真是”、“杰作”。
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比一比,再组词。
谛()嘶()聆()膛()
啼()撕()玲()堂()
3、造句。
(1)……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宛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笔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的第二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练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二段
谈话:课文的第二段具体写了作者在黄果树风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
1、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什么?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声音)
2、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逐句朗读体会。
“从远处飘来”是怎样一种声音?“像潮水般”又是怎样的声音?理解“人喧马嘶”、“喧嚣”。
3、你能把进入黄果树风景区,听到的这种渐近渐响的声音朗读出来吗?其他同学闭目侧耳倾听,用心去感受这种声响。
4、小结学法:整体感受——逐句朗读体会——感情朗读,想象。
二、用上述的方法学习第3、4两段的内容
1、各自读书,勾画。
2、分小组交流、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第3自然段:理解比喻句“一道瀑布悬挂……好像一匹宽幅白练……。”“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大合奏”。
第4自然段:“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银雨撒金街”是怎样的情景?展开想象进行描述。
三、学习课文的第5-7自然段
轻声朗读课文的第5-7自然段,想想在谷底,你站在瀑布的脚下感觉如何?
学生自学,朗读体会。
1、各自谈谈自己的最大感受。
汇报程序:读相关的句子——说自己的理解——再感情朗读。
着重理解下面的句子:
“中间直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瀑布泻入谷底溅出的水珠直撒到我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这种舒服你体会过吗?
“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3、在谷底欣赏瀑布,真让人激动,叫人陶醉,令人振奋。齐读第5-7自然段,读出这种感受。
四、学习课文的第8段
1、登上平台,我们又看到了什么?范读。
2、简介徐霞客。
3、指导读好“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这句话。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世界对孩子来说是新鲜的、奇妙的,孩子的眼睛里藏着无穷的问号,他们想探索大千世界更多的奥秘,想知道更多的答案……这首小诗以孩子提问的方式写出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方式:不断地问为什么,不断地探索……
学生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一起感受这世界的奇妙,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面对真实的学生,组织语文学习活动。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并在交际互动中认识事物,学习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知、道、管、能”等十二个生字;会写“云、同、会、色”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人字头儿”。
2.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拼读、比较等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正确认读、书写生字。
2.通过拼读、熟读、感情朗读、展示读等方式训练朗读能力。
3.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有一定难度,如“知、道、翅、膀、追、赶、管”等字,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运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在拼读、比较、扩词过程中,认识生字。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
PPT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生拼读课题。
2.认读生字“知道”,分析字形。
3.齐读题目,问:看到课题,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4.过渡:让我们看看文中的小朋友,他想知道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拼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也可以请教同桌,比一比谁能又快又正确地朗读课文。
2.汇报读书成果,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评出读得好的同学,交流读书方法。
3.认读生字,问:刚才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哪些生字?
出示课件——摘苹果游戏 。
4.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重点指导“翅膀、追赶”的识字方法。
5.出示课件:小组开火车读、同桌出示自制生字卡片互读,巩固生字认读情况。
三、感情朗读,理解诗歌内容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的小朋友都想知道些什么?你能回答他的这些问题吗?
2.试着回答课文中的问题,教师适时指导。
出示课件:花儿为什么五颜六色?
3.课文中的小朋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爱提问题的小朋友。
4.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把你最喜欢的小节给同学们读一读。
出示课件:学生每人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5.根据学生的具体读书情况,教师相机评价指导。
四、背诵课文
1.学生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班内展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学习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出示课件:给生字找朋友。
二、拓展延伸,提出自己的问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课件。
谈话激励:课文中的小朋友细心观察,乐于思考,在他小小的心灵里有许许多多的.小问号,你们有没有想知道的问题?
先在小组交流,再在班里提出问题。
3.激发写话兴趣:如果把你刚才提出的问题像课文那样记录下来,你也成为一个小诗人了。
4.学生写话。指名读自己的作品,相机指导、评价。
三、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四个生字,认读。
2.教师示范书写,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示范过程中,重点指导“人字头儿”的写法----要扁一些,盖住下面的“云”。
比较记忆下面的每组字
云——会 同——问 鱼——色
3.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醒学生写字姿势要端正。
4.展示优秀的写字作品,评价。
5.扩词,巩固记忆。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问题?同学之间交流。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
2、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3、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教学重点】
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眼睛,给了我们色彩,让我们看到了大千世界的绚丽多姿!
耳朵,给了我们声音,让我们听到大千世界的奇妙交响!
现在就来做一个听声游戏,请同学们把听到的声音说出来。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声音,只要你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你一定会听见的》,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文,它既有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又有散文的特点。在文中,作者都听到了哪几种声音?
她对声音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感受?
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把关键的语句、词语勾画出来。
1、预设字词教学:
顷刻(qǐng)面颊(jiá)喷嚏(tì)嘈杂(cáo) 过滤(lǜ)
2、预设学生回答:
生答:
⑴作者写了“蒲公英梳头的声音”、“蚂蚁小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风吹的声音”、“动物的声音”、“水声”。
⑵表现作者对声音的感受和认识的语句有:“从声音里,人学会了分辨,感受各种喜怒哀乐,也吸收了知识。”“用心听,用心看,也用心想,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等。
师:从作者对声音的认识和感受中,我们知道用心聆听能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奇妙,得到很多乐趣。这是聆听声音的好处和意义,那么不听或充耳不闻,又会怎样呢?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可见,聆听声音是多么重要啊!如果能把听到的声音写下来那就更好了。本文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品读课文1~8节,选择你最喜欢的语段,先读一读,再想一想,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预设:
1、“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
(蒲公英也有头发,还要梳头,采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它写得很可爱,也很漂亮。语言生动形象。)
2、“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
(蚂蚁还会跑步,做体操,好似进入童话世界。也用了拟人的手法,读后感觉活泼有趣。)
3、“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
(突出了雪花的特点,温柔轻盈。语言诗情画意。)
4、第5、6、7节,运用排比,写一个方面的声音,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学会聆听,仿写声音
课文向我们展现一个多么奇妙的声音世界,作者对声音的描写又是多么生动有趣啊!(多媒体展示)老师现在播放一段声音,请同学们仔细地用心地聆听,把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写出来。
结束语:
让我们学会聆听,用心去听,随时把耳朵听醒,你一定会听见的,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倾听而更精彩!
五、课后作业
1、课外阅读:《大外套的秘密》、《思想猫》、《班长下台》,它能让你积极乐观地去看待人生,让更多的人拥有童趣。
2、课文结尾处写了几种声音游戏,选择其中一种,把声音和感觉写出来。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2.通过多种途径阅读感受母爱。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型选用
说读课型
教学过程
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整体感知。(20分钟)
第二步:读课文,说句子,揣摩语言。(30分钟)
第三步:读课文,说特点,理解鉴赏。(15分钟)
教学流程
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
1、通读全文,思考: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
2、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是一个 的故事。(要求:从不同角度概括)
教师示范:
这是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教师说明:从故事主题的角度概括)
学生说话:
①这是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教师点评:从故事主要情节的角度概括)
②这是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教师点评:从故事发生地点的角度概括)
③这是一个弃婴长大后明白母爱而悔悟的故事。(教师点评:从感情变化的角度概括)
④这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用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弃婴的故事。(教师点评:从生活艰难的角度概括)
⑤这是一个养母含辛茹苦养大弃婴的故事。(教师点评:从母亲艰辛的角度概括)
第二步:读课文,说句子。
1.读句子。(找出课文中的描写句,反复阅读,体会句子的作用)
2.复习描写方法:
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按下面的名式说话。
“”这句话,用描写,表现(刻划)了。
教师示范:
第1段:“据说,那个季节……打着旋”这句话,用环境描写,表现“我”当时处境的艰难,为下文瞎眼英姨收养“我”作铺垫。
学生说话:
第2段:“于是,英姨麻利地……怀里”这句话,用动作描写,表现母亲收养“我”的果断决定。(教师点评:麻利、叩击、央求,动作描写,表现果断。)
第4段:“有人说,……改好了”这句话,用侧面描写,表现了母爱的力量。(点评:用别人的话表现母亲的行为,是侧面描写母亲。)
第6段:“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这句话,用外貌描写,刻划了母亲含辛茹苦的形象。(教师点评:写外貌,抓住皮肤、指甲、衣服的颜色,突出“黑”的特点,刻划人物形象。)
第7段:“可她总是生气地说:‘……好生读你的书去。’”这句话,用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学习的关心,母爱的无私。(教师点评:表面生气,实际关心。)
第8段:“吃我的冰棍吧,……跟我阿莉一样”这句话,用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为我的.成长而高兴、自豪。(教师点评: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
第11段:“她依旧满面春风……时间”这句话,用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博大的胸怀。(教师点评:“我”不回家,引起母亲内心深深的失落与痛苦,而母亲却无怨无悔。)
第13段:“终于,她点点头……向厨房走去”这句话,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对我的深爱。(教师点评:女儿已经开始厌恶她和这个家,她却“点点头”,多么深沉的爱啊!)
第25段:“在风中,她无助地……又光又亮的竹棒”这句话,用外貌描写,表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
第27段:“我的视线……长长的人形”这句话,用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悔悟、自责。
第28段:“在风中……又仿佛在等候”这句话,用外貌描写,表现了母亲的痛苦而坚强。
最后一段:“妈妈……那条深深的小巷”这段话,用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悔悟、感动。
第三步:读课文,说特点
1、默读课文,找出文章选材、表达、语言、结构、感情等方面的特点。
2、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 。
教师示范: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语言朴素、感人。
学生说话:
①这篇文章的特点是:选取生活琐事表达情感。(教师点评:搬新家、改性情、送学费等)
②这篇文章的特点是: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教师点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还有正面、侧面描写)
③这篇文章的特点是:线索清晰,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教师点评:由相依为命到厌恶,由厌恶到悔悟的感情变化。)
④这篇文章的特点是:在结构安排上过渡自然。(教师点评:由厌恶到悔悟的过渡)
⑤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感情真挚。(教师点评:悔恨、感激之情发自内心)
课堂小结
1.学习目标:学习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划人物形象。
2.学习方法:①概括内容②品味语言③了解特点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14个生字,知道“制度、另起一行”等词的意思。
2、学会写请假条。
3、知道写请假条的意义,初步培养遵守学校请假制度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词。能写请假条。
教学难点:
正确写请假条,养成不上学写请假条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了一条不好的消息。
出示
今天,王刚感冒发烧了,要去医院看病,不能来上学。
怎么办呢?看谁的办法多?(生说……)明确写请假条的'意义。
结合学习、理解“制度”
出示课题,学习生字“假”
二、自学课文
看能不能帮王刚写一张请假条。
1、自己读课文,可以同桌交流写请假条的方法
2、共同交流,帮助王刚写一张请假条
3、熟读第三自然段
4、用上“先……再……最后……”说说请假条应该怎样写。
三、巩固
1、读生字词
2、轮流读课文
3、按课文填空:课后习题4
四、作业
试着完成课后第5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生字词
2、完成课堂作业2
3、回忆写请假条的方法
用上“先……再……最后”说一说请假条该怎样写。
二、说说下面两张请假条分别错在哪里
完成课后习题5
三、学习课文第2段
为什么一定要写请假条呢?看看李老师是怎么说的?
熟读第2段,提出质疑
四、小结
根据下面内容写请假条
4月15日,王平感冒了,不能去上学,向楼老师请假一天。
五、巩固练习
《课堂作业》6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笔下绿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设想:
本文第三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而第二段则是为它而设的,即不但为它营造背景,而且还为突出梅雨潭的绿的令人“惊诧”提供别致的衬托物。这样,就在教学上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比较的.可能。为此,拟以审美比较为教学思路,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为教学方法。通过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并辅之以点拨,让学生在审美比较中,领略自然美、艺术美和语言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说明
(一)引入、
问: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从学生整体把出来。握课文入手,教明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给学生进入文本
(二)阅读分析课文的方法。
1、1、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2)点体会文中关键句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的作用,交给解绿。读、理解文本的
2、问:为什么有第一个作用?钥匙
明确:在“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前,写的是揪草攀石的开始“追捉”,而在这之后,写的则是“步步追捉”;从整体,而涟漪,而水光,而水色,并进而借助联想和想象,与之款款交谈,“拍着她”、“抚摩她”、“吻着她”,送她一个“芳名”。
3、问:又为什么有第二个作用?
明确:所谓“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搭配上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就本文来说,作者讴歌赞美的绿是梅雨潭,写梅雨瀑是为了用来突出“梅雨潭的绿”,以更充分地显示绿的“令人惊诧”。即以美的事物衬托更美的事物。
4、朗读第二段,问: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梅雨瀑美不美?什么引导赏析美地方最美?
明确:美。美在梅雨亭,美在梅雨瀑的水花。
5、问:对于这些美的事物,作者用了哪些美的语言来表现?体会、感受明确:写梅雨亭,用“苍鹰”这个直接展示景物形态的比喻,作者对美的
用“踞”、“展”、“浮”等动词,逼真地刻画了梅雨亭上下悬空表现,学会和亭角翘向空中的动态形象。写水花,不说溅、不说落、不说飘,感受文学作品而说“送”,说“钻”,即写出了水花的细、轻、冷、滑的质感,所描绘的美。又写出了它的活泼可爱,有灵性,突出了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所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6、朗读第三自然段。
7、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的哪些特点?
明确:比喻:“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引导体会美的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像明油”;“宛然……碧玉”。表表现手法。现了绿的光洁、明净、透明、润泽。
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13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精选]07-26
(经典)语文教案09-02
(经典)语文教案08-26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教案【经典】10-03
语文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