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09 09:11:28 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选)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

  置()()()()

  适()()()()

  存()()()()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意在顺学而导,将学生提出纷杂的问题梳理成重点问题,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看插图1。

  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长期艰苦的考察: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意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中的比喻。

  2、积累生字、词语、春联。

  3、训练孩子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黑板字卡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读题,明确题目意思。

  2、你发现图中有哪八种事物?

  3、读“泡泡”里的话,学生自主发现,按照“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的句式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调动孩子发现的兴趣。

  4、你发现八种事物中还有什么想什么?

  5、出示句式“我发现像。”学生口头补充句子。

  6、教师提示表达的顺序可以灵活,如:“银杏叶像扇子。”也可以说成“扇子像银杏叶。”

  7、小组交流,口头补充句子。

  8、扩展:你还发现哪些事物之间非常相似?

  请用“……像……”的句式说说。

  二、日积月累

  1、读题,明确题意。

  2、读读认认。

  (1)、自读八组字词。

  (2)、每组横线左边的字是怎样得到横线右边的字的?(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区分每组两个字在形、义方面的不同之处。

  3、读读背背。

  (1)、小黑板出示四副春联。

  (2)、告诉雪糁春联是春节时帖的吉庆的对联。

  (3)、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春联。

  (4)、教师示范读,师生对读,反复吟诵,背下来。

  4、我会说。

  (1)出示“的春光”,教师语言提示“怎样的春光”,填上“美好”,提醒孩子要搭配准确,用词优美。

  (2)出示“的天空的阳光的田野的小溪的枝条”

  (3)小组交流,汇报。

  (4)我们学过的课文有这样的短语吗?

  三、展示台

  1、读学习小伙伴“泡泡”里的话,明确本次展示的内容。

  2、展示孩子们收集的词句、书法作品,予以评比。

  3、在春天里,你还想展示些什么呢?(诗配画等形式均可)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1、自读17页方框里的话,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春天里的发现》。

  2、老师展示一个关于春天里的新发现。

  3、什么是“新”发现?(让学生明确课文中学过的.,别人说过的就不是新发现了,要想有新发现就必须仔细地观察。)

  4、小组交流自己的“新”发现。(启发学生从植物、动物、天气变化以及人们的活动等方面去观察。)

  5、学生汇报自己的“新”发现。

  6、写一写自己的“新”发现,注意指导写话的格式,如:每个自然段前应空两格。

  二、宽带网

  1、学生自读宽带网中的内容。

  2、让学生了解“市花”的相关知识。

  3、你从文中知道了哪些城市的市花?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市花?

  4、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市树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通过口语交际,练习成语接龙。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通过口语交际,练习成语接龙。

  教学难点:

  通过口语交际,练习成语接龙。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说话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成语接龙的规则:

  ①先请一位同学做主持人,讲一个成语故事;

  ②再请一位同学说一个成语;

  ③别的同学接说成语,接说成语的首字必须是上个成语的末字。(可同音不同字,音节相同而声调不同的也可以)

  2.练习。

  (1)一位同学做主持人,上台讲一个成语故事。

  (2)主持人请一位举手的同学说个成语。

  (3)其余同学以“开火车”或抢答的形式接说成语。(可同音不同字,音节相同而声调不同的也可以)

  (4)如接不下去了,可换一位主持人,按以上方法继续。

  二、教学第八题

  “林”字的.写法:用左紧右松的方法处理这个字比较容易。两边同是“木”字,右边比左边大、高;左边的“木”字最后一捺改为一点;右边的撇插入这个点的下面,中间也显得紧凑一些;右边的捺就要写得舒展一些,两短横不要写在一条水平线上,要学会避让;两竖都是垂露竖,都要回锋收笔,不能有钩。

  “颗”字的写法:这是一个可以按里收外放的方法处理的字。左边“果”写得窄一些,中间一横略向右倾,右边留得比左边短,最后一捺改为一点,都是为了与右边避让。右半边的“页”字下面的竖撇则插入左半边的点下面,使得这个字中间更加紧凑。另外左边的“果”中间一竖是垂露竖,要回锋收笔。

  板书设计:

  练习5

  成语接龙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知道北海公园的风景如画,闻名世界。

  2、学习抓重点句,理解自然段的内容。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感受北海公园风景的美丽如画,知道北海公园闻名世界。

  2、学习抓重点句,理解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第三自然段的写作顺序。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叙述第一自然段。

  2、现在北海公园正在评选最受游客喜欢的景点,同学们愿意参加吗?

  要想做出公正的评选,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些景点的特点。

  3、课文主要介绍了北海公园的哪几个景点?

  4、(歌曲)让我们伴着这优美的歌声,去观赏这美丽的风景好吗?

  (板书:琼岛、白塔、五龙亭)

  二、新课

  (一)第二自然段

  我们先到琼岛去看一看,好吗?(琼岛图)

  琼岛在北海公园里的什么地方?

  1、轻声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琼岛的景色怎么样?你是从哪感受到的?划出有关的词句。

  2、汇报。

  (1)岛上到处是苍松翠柏,绿树鲜花。

  师导:是只有几棵树吗?你怎么知道树多花也多?

  你是抓重点词来理解的。

  师导:怎么读才能让人感受到树多花也多呢?

  (生)自由读,指名读。

  引:琼岛上除了有绿树鲜花,还有什么?

  (2)高大的宫殿、庙宇,精巧的亭台、楼阁,以及长廊、短桥,奇洞、怪石,如同仙境一般。

  ①你们觉得仙境什么样啊?

  ②你还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能感受到景色美啊?

  ③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象一下这些各式各样的建筑。

  ④这些建筑有的高大,有的精巧,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奇特,也有的怪异,现在我们就一起观赏观赏这些各不相同的建筑。这是……

  ⑤读读这句话,让我们听出这里的景色像仙境一样的美。

  ⑥刚才我们是用想象的方法来感受琼岛景色美丽的,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3)岛的周围水面开阔,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大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也映出了琼岛那美丽的身影。

  边读边想象湖水的样子,把你想象到的情景读出来。

  3、琼岛的景色真是太美了,美美的读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一下。

  4、刚才我们是通过哪些方法来理解琼岛景色美丽的?

  (二)第三自然段

  琼岛上还有一个建筑,也是北海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出示:白塔的'照片

  1、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这段写了白塔的哪几部分?(指图)

  2、白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高大雄伟)

  3、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你可以用抓重点词的方法,也可以用想象的方法,还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理解。

  4、汇报。

  (1)塔基有三层,每层都有一人多高。

  那三层得多高啊?感觉怎么样?读读描写塔基的这句话,读出你们的感受。

  (2)塔身高30多米,最大的直径有14米。

  你到底从哪看出白塔高大雄伟的?30多米有多高啊?(十层楼)

  感觉怎么样啊?高

  还能从哪个词看出白塔高大雄伟?

  相当于全班同学手拉手,拉成一个大圆圈,才能把白塔围起来。

  感觉怎么样啊?粗

  带着你们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3)高高的塔顶上,覆盖着一顶镏金宝盖。

  宝盖什么样啊?在太阳地照耀下,金光闪闪,显得很有气势。

  宝盖上还有什么呀?

  想象一下:我们站在白塔下,一阵风吹过,你能听到什么声音吗?会有什么感受?

  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句话。

  (4)三层的塔基,加上30多米高的塔身,再加上塔顶,感觉白塔怎么样啊?

  读读第三自然段,感受一下白塔的高大雄伟和洁白精美的特点。

  (5)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白塔的?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句:仰望高大雄伟的白塔后,我们下山到湖北岸的五龙亭去看看,好吗?

  1、快速的浏览一遍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读这段,边读边想象五龙亭造型别致的样子。

  3、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想象到的五龙亭怎么别致啊?

  (哦,你是从花纹来想象的。)

  4、把你认为别致的地方读一读,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几句话。

  5、这就是五龙亭,谁能用你的朗读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五龙亭怎么别致。

  其他同学放下书,我们一边听着他的朗读,一边观赏五龙亭。

  6、再读读这段话,感受五龙亭的造型别致。

  (四)第五自然段

  1、我们已经游览了三个景点,你们最喜欢哪个景点啊?为什么?这是一种什么美?

  琼岛是如同仙境一般的美,白塔是高大雄伟的美,五龙亭是造型别致的美。看来这些景点各有各的特点,这个评选真是挺难的。

  2、北海公园里只有这三个景点吗?读第五自然段。

  你怎么知道还有很多景点?

  三、总结

  我们一起观赏一下其他的景点。

  正是有这些各具特色的景点,才构成了——美丽的北海公园。(齐读)

  这么美丽的北海公园就在北京,而且在几百年前就建造好了,此时你们想说点什么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其中的“丁、字、对、用、正、也”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怎样才能把字写好。

  重点难点

  1、掌握6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课文。

  2、会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是做好事情的关键。

  教学过程:

  课前导语:

  ——同学,老师发现你的`字在全班是写得最漂亮的了!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写字的吗?

  (学生介绍自己写字的方法,教师评介鼓励)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丁丁写字》。

  一、板书课题,初读课文。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丁丁写字。

  2、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遇到生字、生词做上记号,多读几次。

  4、把你标出的生字、生词读给同桌听一听。

  5、教师用卡片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

  6、学生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出示第一幅图,仔细观察,你认为丁丁的字写得好吗?他为什么写不好字呢?你从图上可以知道吗?

  2、学生自读1—3自然段,画出描写丁丁写字写得怎样的句子。

  3、小黑板出示句子。

  丁丁写字,写来写去写来好。

  他用姐姐的纸写字,写来写去写不好。

  他用姐姐的纸、姐姐的笔,写来写去写不好。

  ⑴读一读以上三句话,理解“写来写去”、“还是”两个词语的意思。

  写来写去:写了很多次。

  还是:用姐姐的纸和笔来写,他和开始一样写不好。

  练习用“还是”说句话。

  ⑵指导朗读。

  4、出示第二幅图,观察姐姐的字写得好吗?她是怎样写的?

  5、指名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姐姐字写得好的原因,把关键词画上横线。

  6、从姐姐的身上,你明白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吗?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7、齐读第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瞧,她写的字多好!”读出赞叹的语气

  8、出示第三幅图,丁丁的字写好了吗?这一次他是怎样写的?

  9、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联系上文想想丁丁明白了什么。

  10、齐读最后一句话,理解“也”的意思,并学着用“也”说句话。三、总结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怎样才能把字写好。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针对景物思路严谨地提问方法。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马背上的小学》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围绕“马背上的`小学”写了哪些内容?

  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再次阅读短文《马背上的小学》。

  2、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3、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4、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分小组朗读。

  第二课时

  一、畅所欲言。

  1.课前搜集民间传说,生动、流利地讲述有关马的成语故事。

  2.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搜集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3.小组交流。

  4.全班围绕“马”这一主题进行成语故事会。

  二、初显身手。

  1.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哪些有关马的作品?谁愿意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2.你对其中的哪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

  3.评选最佳小骑手。

  第三课时

  笔下生花

  马曾经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你选一个题目写一写马。

  你收集了那么多有关马的作品,又选出了最喜欢的介绍给大家。现在把“它”写下来吧。

  以《枣红马的故事》《马和汽车》《令人叫绝的马术比赛》等为题,也可以自拟题目。

  想象作文:马的未来。

  1.要写好有关马的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

  3.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写作提纲。

  4.全班交流写作提纲。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前面的环节了解这篇小说的大概内容及结构,同学们经过多遍的阅读,细心的同学肯定会发现,整篇文章围绕着什么推动文章的情节发展的。(板书故 事情节 )

  二、分析探究

  (一)菲利普夫妇对于 勒的态度变化

  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菲利普夫 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的词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的不同称呼?

  (二)追究根源,归纳主题思想

  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会对于勒有这样的态度变化?只有菲利普夫妇是这样的`人吗?从文中哪些描述可以看出来。你认为这篇小说要 揭示什么主题?

  三、小结

  四、布置 作业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身边也有像于勒这样的亲戚,你会怎样看待他?

  教 学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盼

  赞 富 希望

  遇 根源:金钱至 上

  躲 穷 恐怖

语文教案 篇8

  课题:快乐读书屋九 丑小鸭

  教学目标:1.学生自主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积累词语,找出课文中描写丑小鸭和白天鹅的词语。

  教学重点:识字教学

  教学难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手偶:丑小鸭)大家好!我是丑小鸭。(出示手偶:白天鹅)嗨!我是美丽的白天鹅。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变成白天鹅的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阅读提纲,自由读课文

  在老师大胆放手引导下,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你喜欢怎样读?――小伙伴读,同桌读,小组读,自已读等)

  2、汇报读

  3、读懂课文,理解感悟

  4、学习生字及生字词(辅以游戏进行)

  三、理解课文

  出示小建议:①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②是从什么地方想到的?能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吗?

  小组交流,探究

  汇报交流

  师:丑小鸭心里怎么想?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四、拓展延伸,走进生活

  师:学了《丑小鸭》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五、聆听歌曲《隐形的翅膀》

  六、实践活动

  回家后把《丑小鸭》的故事讲给父母或其他人听。

  板书设计:丑小鸭——白天鹅

语文教案 篇9

  一、总体评价:

  是一首比较成熟的现代诗。

  二、最突出的特点:

  形象鲜明,涵义隽永,美感异常。

  三、主要技法:

  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四、写作年代: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1944年,抗战胜利前一年。

  五、表层意义:

  描写“井”的形象——静默、清澈、简单、虔诚、寂寞

  描写“井”的环境——草叶、小小的天空和浮云(和谐)

  花叶的腐烂、垃圾(不和谐)

  描写“井”的对象——“你们”饥渴、汲取、扰乱、遗弃

  六、深层意义:

  写井即写人,写“我”。

  “我”是一个旁观者,独立于尘世,为他人(你们)的需要付出自己的帮助。

  “我”遭受不公正的命运,对命运既不逃避,也不反抗,但内心却是孤独、渴望、无奈。虽然内心的丰富与遭遇的凄凉形成了难以接受的现实,但却用静默、孤独,用对外界的决不逃避、也不兴奋来保持自我的丰满,保持自我的独立。

  咀嚼感悟:人生肯定会有各种遭遇,甚至是命运多舛。我们应对世间不幸遭遇,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改变自我,随波逐流;一是坚持自我,保持个性。世间最可悲的到底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是丧失自我顺从大流?面对不幸,有没有勇气去坚持自我,耐住寂寞?因为,保持自我,保持个性,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需要有肯定自我价值的智慧,需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才能抗拒一切世俗的嘲讽乃至遗弃。

  七、知人论世:

  抗战时期,1939年,作者到西南联大外语系就读,后担任“美国志愿军大队”(即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翻译一年,后又到印度比哈尔邦的“蓝伽训练中心”任少校翻译官两年多。1945年西南联大毕业。

  因此,这里的“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是某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有其鼓舞人心的作用: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八、难句理解:

  “你们只能扰乱我的表面/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

  点明了“井”的生命内涵的源泉。“黑暗的地层”既指明了保持高洁的“井”所面对的险峻,又隐含了其生命内涵的强大支撑——生存在底层的民众。“无边的宇宙”带有某种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内蕴,它实际上展示了“井”所向往的开阔的胸襟、高远的抱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13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精选]07-26

(经典)语文教案09-02

(经典)语文教案08-26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教案【经典】10-03

语文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