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经典[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四年级语文下册:《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准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
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嘲鸫”,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自然之道》教学设计》。表演后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
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四、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 二 课 时
一、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儿自己
的感受。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
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二、朗读全文,归纳大意
1.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道”的意思。
2.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三、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
1.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2.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3.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8~9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
二、检查预习:
“贞、稠”是翘舌音。“蓬、腥”是后鼻音。“殷”是整体认读音节,它的左边第二笔是“撇”,不要写成了“竖”。“韧”字右边的“刃”不要少写“点”。
三、集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反馈交流。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四、再读课文,感受翠竹精神。
1、读1—4自然段,井冈山的翠竹“郁郁苍苍,重重叠叠。
2、竹之外形,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
五、静心默读,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二、学生阅读课文。要求思考:
1、结合读中提示,理清全文结构,写作顺序,并思考提示中有关问题。
2、具体写竹子时,作者分别联想到些什么?
3、划出使用精彩的动词,思考其好处。
三、教师将汇总好的问题依次交给学生讨论,并允许学生结合课上实际提问:
1、全文结构及顺序:由竹子外形写到功绩,先总后分,结尾总结点题。写竹之外形,按远近顺序,写竹之功绩,按过去到现在的时间顺序写。找出线索:竹之功绩。
2、借助读中提示导读全文,具体领会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及如何托物抒情。
①为什么“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找出中心句:“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因为井冈山的竹子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②课文是不是单纯写竹?(不是,是为写人而写竹)写什么人?怎么写?(借竹子对革命的贡献赞写井冈山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杰出贡献)为什么要借井冈翠竹而不借别的事物写人?(井冈山是革命的发源圣地,井冈山人民象竹子那样在革命各个时期有着重要功绩,最具典型性彻底性)
③井冈竹子具有怎样的风采?(见2节)由“修直挺拔”“密密麻麻”联想到什么?(岗哨、伏兵,比喻井冈山人民为革命所作的贡献)这样写属于何种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写作顺序如何?
④井冈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革命战争年代三写竹子分别联想到什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哪三个方面来写?如何表现?
一写竹,用“搭、做、盛、蒸、做、摆”等动词,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修辞手法,具体写出竹子对井冈山斗争的贡献;
二写竹,用反问手法,写出井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不懈的无私的贡献及其精神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
三写竹,一语双关,用了排比、顶真、拟人、比喻等手法从叶、枝、鞭,根角度展开联想,赞扬了竹子尤其井冈人民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斗争精神?追问三写竹子,作者怎样运用双关手法的?明写竹是“用具”“武器”,暗写什么?明写竹子不低头,不弯腰,暗写什么?
⑤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写开发竹林,二写修竹滑道,三写走上征签字,分别用哪些词句体现“继承”、“艰苦”、“贡献”?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能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按照顺序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能准确判断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文,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后,收集筛选信息,增强对生物入侵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课文学习以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归纳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收集资料,讨论归纳主题,共同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战争”一词,让学生说出看到后会想到哪些词语?(学生可以小组竞争,说出不同的词语)(血雨腥风,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由次你会联想到那些战争?(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什么情况下才发生呢?领土、尊严受到侵犯时战争就爆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是发生在人与生物之间的,板书课题,“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二、展示目标(生认真识记)
三、实施目标
(一)小组长带领组员自学,完成以下问题。
1、说明文的三大要点:说明对象根据说明对象,说明文可分为文和。本文属于说明文,说明的'顺序常见的说明方法
2、给下列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劫掠藩篱厄运归咎斑斓物竞天择
(二)根据目标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结合自己读课文情况完成以下问题。
1、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的知识?
2、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4、生物入侵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5、针对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提出一条或几条防范措施?
(三)小组对抗,释疑问难(小组为单位,组长纪录,然后提出,让小组解决,教师点拨)
小组在完成上述目标的同时,深入挖掘,找出有价值的问题,归纳交流。
(四)小结: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问题及收获?
(五)形成测试:生物入侵者的说明对象运用的说明顺序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举例说明)
(六)拓展延伸
你知道还有那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根据已有资料简介一种生物入侵者(姓名、来源、特点、危害等)并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小组为单位)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本文的词语。
4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
逐句、逐段讲解。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作者简介。
2 “说”的特点。
3 正音、诵读。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四、朗读课文。
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理解课文。
六、布置作业
1 弄懂词句。
2 思考各段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第1—3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2 段意概括。
教学过程
逐段讲解课文
第1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提问二: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是要说明永州之民的这种遭遇乃是皇帝诏令(“王命”)给带来的。
第2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提问二: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
第3段
一、全班齐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这段写什么?
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四、布置作业
1 熟读第1—3段。
2 整理这三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以、于”的用法。
3 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 第4、5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2 衬托、对比写法。
3 柳宗元深切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4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本段。
二、词句。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①之乎?则吾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③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戚”:悲哀。“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
“涕”:眼泪。“君”:敬称。
“将”:打算。“生”:使动用法,使……活。
①“之”:代自己,我。“斯”:这。②③“之”:的。
“未若”:不如。“甚”:厉害。“向”:旧时,往昔。“为”:做,干。“病”:苦。
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他的租赋,那么这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
三、内容。
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第5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结尾这段写什么?
讲解:结尾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五、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为 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为了。“故为之说”。
已 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 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 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 ①缴纳。“当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 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 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 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 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饲。“谨食之”。
观 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六、虚词总结
之 ①的。“永州之野多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而 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 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 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 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 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七、布置作业
1 熟读全文,背诵“蒋氏大戚……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 作课后练习。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认读4个字,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朗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知道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什么样,,感受三潭印月的美丽
教学重点:知道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什么样,,感受三潭印月的美丽
教学难点:知道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什么样,,感受三潭印月的美丽
教学具准备:投影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柳帘缭绕的三潭印月,俘漾在西湖外湖中央。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三潭印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查字典或者问同学、老师,努力读正确、力争达到流利。
2、学生练习初读。
3、检查学生读书。
4、交流;你又认识了哪些新的生字朋友?学生交流。
5、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什么样?感受一下三潭印月的.美丽。
6、学生带着问题思考。
三、细读课文
1、通过读课文,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
学生交流:
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第二自然段:苏东坡多蓄水深挖湖)
三潭印月什么样?(第四自然段:中秋节的晚上,天上的月亮照在湖面,在三个石塔里点起明亮的灯火,再蒙上透明的白纸,灯光映在湖水里,就象一个个圆圆的月亮。此时,月亮、灯光、湖光交相辉映,夜景十分迷人。)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三潭印月的美丽?
(学生自由汇报)
3、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
四、作业:摘抄好词佳句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感情的变化。
2、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启发法
教具:电脑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揭示课题
二. 检查预习
1、 认读生字词
2、 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纠正读音
3、 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哪些了解?
4、 学生质疑
三、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1、 板书课题:月光曲
2、 请生简述《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3、 质疑: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引导生从内容及人物质疑)
二、 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1、 生快速阅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贝多芬言行的句子找出来?
2、 品读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样说?想象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3、 交流讨论情况,重点体会以下几方面:
(1) 贝多芬进屋是被兄妹的谈话所感动;
(2) 贝多芬弹一曲是看到兄妹穷,但又爱音乐,产生了同情心;
(3) 贝多芬又弹一曲是因为发现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很激动;
(4) 贝多芬飞奔回店是因为创作了一首新曲子很兴奋。
根据生回答板书贝多芬言行及心情的关键词
4、 小结
(1)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大家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述:这些感情的变化其实就是贝多芬创作出《月光曲》的原因。
(2)这些结论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根据生述板书学法。
找
分析言行 问
议
说
体会心情
理解内容
三、 学习体会第三节
1、 文中哪里最让贝多芬感动?(课件出示兄妹对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那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 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讨论,体会兄妹说话时的心情变化。
3、 交流讨论情况
(1)妹妹说第一句话时是(渴望)的心情,因为她知道贝多芬来到小镇,很想
听贝多芬弹琴;
(2)哥哥说话时是带着(难过的、遗憾的')心情,因为家里穷他不能满足妹妹的心愿;
(3)妹妹说第二次话时是带着(安慰)哥哥的心情,因为他不想让哥哥为了她而难过。
4、 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
(1) 同桌分角色练读。
(2) 指名生分角色朗读。
(3)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5、 听了兄妹谈话,你有什么想法?
6、 小结:贝多芬正是被这对穷兄妹间的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了,才进了屋,才有了后来献给兄妹俩的《月光曲》。大家想听这首曲子吗?
四、初步辨别联想与实在事物
1、 请生划出文中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 小组讨论:读句子,根据内容画一画。
3、 请生展示作品,并让大家评议。
4、 课件出示选择题,让生选择《月光曲》曲调,并说理由。
选一选: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5、 欣赏《月光曲》
6、 请生通过朗读表现出曲调的变化。
7、 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8、 哥哥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9、 师述: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联想可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但联想要以实在
事物为依据。而同样的音乐,让不同的人听,由于各人的经历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联想。
五、扩展,体会文章中心
1、听音乐,想一想:
盲姑娘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
我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
2、你们认为贝多芬想通过这首曲子表达些什么?
3、穷兄妹俩听了贝多芬的曲子,他们很幸福。从贝多芬那儿他们也获得了自信,今后他们会怎样面对生活呢?
板书设计:
月 光 曲
听:谈话 (感动)
贝多芬 看:贫穷 (同情)
弹:一曲 又一曲 (激动)
记:曲子 (兴奋)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领会运用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作用。
2、在运用描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抒情、议论点明中心。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教学重点:领会运用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作用。
教学难点:在运用描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议论点明中心。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网上下载《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的音乐。
学生听音乐。
为学生理解课文作好先期准备。
二、导入
请学生回顾有几种表达方式。
学生根据以往的积累回答。
为理解课文教学重点作铺垫。
三、初读课文
请学生划出文章中哪些地方是描写并说说其作用。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为明确教学重点作铺垫。
四、学生讨论
请学生回答哪些句子是描写的,并说说其作用。
第一处描写说明森林具有净化眼睛和心灵的作用。
第二处描写说明森林与城市的味道相调和。
第三处描写说明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
第四处描写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
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
五、教师质疑
第四段“味道”这一词在此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另外一个词来代替?
第六段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
第八段远处雕像看得一清二楚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
理解森林与城市风貌相调和。
理解森林更适宜人居住。
理解人们对环境的.爱惜。
教师再质疑
文中还有哪些修辞句表现人与自然和谐亲密的关系?
学生在书上划线。
领会写景可适当运用修辞句。
六、归纳总结
这几处景物描写说明什么中心?作者用什么表达方式概括中心?
学生根据全文阅读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明确可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
七、再读文章
再读写景的段落。
学生阅读。
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八、迁移
读冯骥才《珍珠鸟》,划出有关景物和动物描写的句子。
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
板书设计
净化眼睛和心灵。
森林与城市的风貌相调和。 表达自然和人类和谐亲密的关系
(景物描写) 具有降温的作用,更适宜人居住。(抒情、议论)
反衬人们对环境的爱惜。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集体背诵《三峡》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学习了《三峡》这篇课文后,我们领略到了三峡的奔放之美、清幽之美以及凄婉之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山水美文《答谢中书书》,再一次感受中华大地如诗如画般的美景。
(二)、明确教学目标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1、多媒体配音示范朗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2、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模仿朗读的节奏、语调、感情等;
4、分两大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做出评价;
5、全班齐读;
(四)、文本解读
1、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幻灯片出示问题)
教师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个词来概括?
(2)、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层意?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布局的?
2、合作、探究学习,感悟文章之美。
1)、感受文章的画面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2)、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4)、感受文章的人情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3、质疑问难:
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讨论释疑)
七、知识迁移:
1、教师提示:这篇课文不仅景美情真,语言凝练,而且在写作方面给了我们不少启发。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呢?(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2、练笔:教师播放一段有关长城的视频影象,要求学生运用多角度写景、寓情于景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3、朗读学生作品。
八、小结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九、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题组训练;
十、板书设计:
结构严谨:总 分 总
俯仰结合
多角度写景: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借景抒情:热爱自然之情,归隐山林之趣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诗人借赞颂梅花表达自己坚强的品格。
2.指导学生欣赏诗句,给学生再现的空间,用画笔亲手画一枝梅花,感受梅花的美,从而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诗人借赞颂梅花表达自己坚强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让学生写一写生字:教师读生字,三个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写完后,大家评议三个同学书写情况,同桌之间对照课本进行相互评议。
2.背诵古诗:全体同学一起背诵,指名背诵。
二、进一步理解古诗意思
1.诗人通过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1)让学生默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在书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2)自己组织语言练习说一说。
(3)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
(学生可以结合梅花不怕寒冷,在百花早已凋零的时候,勇敢地绽开笑脸,斗雪傲霜。从“凌寒独自开”这句看出来;诗人还赞扬了梅花的美丽,像雪一样洁白,从“遥知不是雪”这句看出来;另外,诗中还对梅花的品格进行了高度赞扬,写出了梅花的香味清雅不俗,从“为有暗香来”这句看出来。)
2.教师小结:
梅花洁白美丽,芳香独特,而且不争春斗艳,在寒冷的冬季,不畏严寒,竞相开放,默默地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作者运用恰当的笔墨描绘了百花凋零,唯梅独放的`美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赏之情。
三、欣赏古诗
1.这首诗写得这么美,你喜欢哪句?谈谈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选代表参加集体交流)
2.师生共同欣赏,参加交流活动。
3.师生共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四、实践尝试
1.给学生再现的空间,用画笔亲手画一枝梅花,感受梅花的美。(学生在音乐声中做画)
2.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把梅花图贴在展示板上,大家共同欣赏)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书中的第三题。
2.自己写一首描写梅花的诗,配好插图。(选做)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顺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男孩,别哭的深刻含义,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男孩,别哭的深刻含义。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读中感悟,探究交流。
难点:从故事中得到启示,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
突破方法: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实际,畅谈感受。
教学准备:
《男孩,别哭》影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男孩,别哭》片段或讲述《男孩,别哭》中的情节,学生看后或听后,谈感受。
2.今天我们要学习类似的文章,让我们受到启迪。
3.提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简单说说文章内容。
三、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3.小组交流。
(1)指名读课文。
(2)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文章回忆儿时担柴时遭遇山雨,父亲对我说男孩,别哭的往事,启示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不要轻易被困难打倒。
文章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小时候担柴时我们常会遭遇潇潇幕雨。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回忆十岁那年担柴时遭遇山雨,父亲对绝望的我说了句男孩,别哭的往事。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成长后,我对男孩,别哭这句话的深刻感悟。
四、合作探究
1.研读第一部分,思考:我小时候常遭遇怎样的劫数?我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
(1)学生小组讨论。
(2)班内交流。
晴出雨归的劫数。
潇潇暮雨要么从后面赶上来,要么在前面截住你,想避都避不开。
心情就会像苍茫的暮色,突然黯淡下来。生动形象的比喻。
雨加重了家就显得更加胜遥远难及。写出我面对小雨的无奈和感慨。
2.研读第二部分,思考:10岁那年我又遭遇了怎样的感受?面对山雨我如何应对?结果又怎样?父亲的话包含着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1)学生自读,在书上圈点批注。
(2)交流。
山雨打湿我的头发,浸透我的衣服,钻进我的柴禾里,柴禾在肩上重若千金钧。
我把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柴担弹得老远。描写山雨来了后,自己的艰难困境。
我一屁股坐在青石板上放荡不羁声大哭。我多么无助、无奈。
山雨沙沙无边给遗弃了。写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绝望的心理。
然后像扶起一棵被雨淋趴的.庄稼那样将我扶起。生动形象的比喻,既写出自己遭遇山雨后的窘态,又表达了父亲的慈爱温暖。
嗨,男孩,别哭,我们回家。父亲的吆喝声,让我感觉到希望,有一股力量,是父亲的援助。
3.研读第三部分,思考:男孩,别哭是一种成长的标志,这怎样理解?
只是我儿子面对的不再是山雨带来的困扰中,困扰可能是什么?你想怎样克服呢?
(1)学生自读自悟。
(2)汇报交流。
男孩,别哭是儿时父亲的教诲,是我成长后的感悟。意思是,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不要轻易被困难打倒。只有这样,人才能成长,成熟。
如何与老师、父母、同学沟通,如何正确处理学业与娱乐间的关系,等等。牢记男孩,别哭,勇敢面对,寻找解决办法。
4.读文,理解升华。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受益匪浅!好好总结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13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精选]07-26
(经典)语文教案09-02
(经典)语文教案08-26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教案【经典】10-03
语文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