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15 09:17:1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实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实用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只、窝、孤、单、种、都、邻、居、招、呼、静、乐”12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单、居、招、呼、快、乐”6个汉字,积累AABB式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树和喜鹊从孤单到快乐的心情变化。

  4、通过课文学习,初步体会到友情的重要。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树和喜鹊从孤单到快乐的心情变化的根本原因。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6个汉字,积累AABB式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质疑导入

  1、师谈话:这节课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呢(师出示大树和喜鹊的图片)?指名学生认读卡片:树、喜鹊。

  2、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就课题提问。(如:树和喜鹊是什么关系?它们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3、师过渡:要想知道这课文究竟写了什么,那就竖起你们的小耳朵认真听吧!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师播放课文录音,生认真倾听。

  2、鼓励学生交流自己在听录音的过程中听到了哪些内容。

  3、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1)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

  ①学习“只”这个多音字:

  根据学生的朗读,出示“只有一棵树”和“一只喜鹊”,引导学生发现“只”在两个短语中的不同读音,学习这个多音字,并鼓励学生“只”在什么情况下读第一声,在什么情况下读第三声。相机出示练习。

  ②出示“鸟窝”的词卡,指名学生认读,同时出示鸟窝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③正音后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出示“孤单”一词,指名学生认读。鼓励学生根据第1自然段的内容或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对“孤单”一词的理解。

  (3)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强调“种”这个多音字。出示“种树”“种子”两个词,引导学生比较“种”字读音的不同。

  (4)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出示“邻居”一词,指名学生认读,强调“邻”是前鼻音,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邻居”的意思。

  (5)出示第5自然段,指名生朗读。

  ①出示:招呼、叽叽喳喳、安安静静三个词语,指名生认读,正音:“招、喳”是翘舌音,“静”是后鼻音,正音后再次指名学生认读。

  ②理解“招呼”一词:鼓励学生根据汉字的字形和生活实际来立即恶(“招”是提手旁,与动作有关;“呼”是口字旁,表示说话,“招呼”放在一起表示向人打手势或说话。)

  练习用“招呼”一词造句。(如:家里来客人了,我主动与客人打招呼。)

  ③积累AABB式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叽叽喳喳、安安静静”这两个词语结构上的特点,并鼓励学生再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来。(如:高高兴兴、干干净净、快快乐乐等。)

  (6)指名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认读“快乐”一词,引导生用近义词替换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快乐”的意思。

  5、在识字学词后要求生再次朗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6、巩固识字。

  (1)师随机出示词语卡片,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对读、齐读等方式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正确认读生字词。

  (2)单独出示本节课所要认的汉字,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识记。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生再次轻声朗读课文,师出示读书要求,想象课文中树和喜鹊在数量上有什么变化,他们的心情又有什么变化。找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并与同位轻声交流自己的发现。

  2、生自读课文,圈画,交流。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3、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板书:一棵树、一只喜鹊,孤单;好多好多树、好多好多喜鹊,快乐。

  4、鼓励学生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在此过程中,师引导学生做到语言表达通顺、完整。(最初,只有一棵树、一只喜鹊,他们很孤单;后来有好多好多树,好多好多喜鹊,他们都很快乐。)

  四、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单、居、招、呼、快、乐。

  2、指名学生认读、口头组词以加强对字义的理解。

  3、生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和书写要领。

  4、师范写生字,重点强调:“单”字的笔顺是点、撇、竖、横折、横、横、长横、竖;“居”是半包围结构,下部的“古”要写得半藏半露;“乐”字注意与“东”加以区别。生书空。

  5、生自主描红、临写生字,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书写情况并给予个别指导。

  五、课堂

  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课文主要讲了树和喜鹊从孤单到快乐的心情变化。那么,他们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树和喜鹊的孤单和快乐。

  3、探究树和喜鹊心情变化的根本原因,引导学生体会到朋友带给我们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讲了树和喜鹊从孤单到快乐的心情变化)。根据学生的交流,师板书。

  3、师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到树和喜鹊的家园,一起来感受他们的孤单和快乐,寻找他们心情变化的原因。

  二、对比阅读,体会心情

  1、学习第1、2自然段,体会“孤单”一词。

  (1)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2)师出示图片,图上只有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生观察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并带着这种感受朗读第1自然段,师强调读好“只有”这个词。

  (3)在学生交流自己感受的基础上顺势出示“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指名学生朗读。

  (4)引导学生结合第1自然段的内容说说对“孤单”一词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自己在什么情况也体验过“孤单”,同时练习表达:

  当-----------时,我感到很孤单,我真想----------------!

  (5)配乐朗读第1、2自然段,读出树和喜鹊孤单的感受。

  2、学习5、6自然段,体会“快乐”一词

  (1)师过渡:树和喜鹊就这样孤单地生活了很长时间,可是后来呢?他们会一直这样孤单下去吗?请同学们读一读第5、6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

  (2)生自主朗读第5、6自然段,与同位轻声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师重点指导以下几点:

  ①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喜鹊的快乐?

  引导学生抓住“天一亮”“天一黑”这两个时间点喜鹊的活动,从“叽叽喳喳叫几声”“打着招呼一起飞出去”“一起飞回窝”“安安静静地睡觉”体会到喜鹊结伴而行的快乐,并相机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喜鹊快乐的心情。

  ②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想象,练习表达:

  天一亮,喜鹊们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

  天一黑,喜鹊们又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

  ③引导学生思考:树的快乐体现在哪些地方?鼓励学生移情想象,进行交流。(如:树有了邻居后,他们可以谈心聊天,说说自己的悄悄话,这让他们感到很开心;他们为喜鹊了生活的地方,也会感到开心;好多好多树在一起变成了大森林,吸引来了其他的小鸟和动物们,他们也很开心等等。)

  (4)配乐朗读第5、6自然段。

  三、探究原因,感受友情

  1、师过渡:当树和喜鹊孤单时,我们为他们感到难过,当树和喜鹊快乐时,我们同样感到开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树和喜鹊的心情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3、4自然段,相信你一定会有所发现。

  2、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3、根据学生的交流,师出示图片:好多好多树、好多好多鸟窝、好多好多喜鹊。引导学生从“好多好多”“每棵树上都有”“每个鸟窝里都有”这些短语中感受树和鸟的多。

  4、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师:原来,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这才是他们从孤单变快乐的原因啊,原来生活中有了伙伴,有了友情,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5、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对友情的理解。

  四、课堂

  同学们,珍贵的友情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阳光,能驱走我们心中的孤单和寒冷,带给我们快乐和幸福。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课文中的树和喜鹊那样,交上很多的朋友,收获珍贵的友情。

  板书设计

  6树和喜鹊

  一棵树好多好多树

  一只喜鹊植树造林好多好多喜鹊

  孤单快乐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生动而优美的语言对表达感情、突出中心的作用。

  2、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文中描写作者拉琴、众人合唱的语段,仔细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文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记叙文的六要素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西湖这么美,想不想去看看?可天公不作美,去不成了,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丰子恺先生有一天去西湖游玩,天忽然下雨了,他的心情又会怎样?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山中避雨》。

  二、简介作者:

  丰子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浙江同乡人,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自由朗读、认读字词:

  寂寥(liáo)嘈杂(cáo)冗(rǒng)长里弄(long)

  工尺(chě)陶冶(yě)乐(yuè)以教和

  四、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1、标号自然段序号;

  2、理清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前天地点:西湖山中

  人物:“我”两个女孩青年们起因:避雨

  经过:游玩避雨→躲雨苦闷→借琴抚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

  结果:乐以教和

  3、作者游览避雨,引发什么感受?(学生思考)

  五、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根据六要素,同桌互相讲述山中避雨的故事,再指名学生讲述,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六、配合音乐,读课文。

  根据音乐的快慢,调整语速,尽量跟音乐相协调。

  七、小结:先由学生小结课文内容,教师再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巨大的感染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中避雨》,找寻作者与女孩心境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乐以教和”的道理。

  二、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播放二胡曲《渔光曲》、钢琴曲《命运》及小提琴曲《梁祝》选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3、二胡、钢琴、小提琴有区别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以上学生研习、思考讨论)

  4、合作探究: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自主探究,体味语言:

  问:本文语言有何特色?结合具体句子谈谈。

  1、引用古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2、用词精美:“闹”“温暖”

  3、运用修辞:排比反问

  四、联系实际,拓展迁移:

  1、你喜欢唱或听哪一首歌?为什么?

  2、音乐除了具有课文中所提到的改变人的心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的作用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

  (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各抒己见)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语言自然平易,由情而发,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像一幅幅美丽图画,给我们美的享受。

  六、布置作业:结合现实,谈谈“乐以教和”的现实意义。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让学生了解诚信是人基本素质以及诚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小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如何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教具准备

  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借助拼音读通读顺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勾画感受深的句子,用心体会。

  3。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了解宋庆龄。

  学习过程

  一 检查预习,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交流“失信”的意思。指导读好课题。

  2。交流预习中做了那些学习准备。

  3。简介宋庆龄。

  说说你收集到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及时补充)

  4。齐读“资料袋”里的内容。

  二 初读感知

  1。指名读课文,评价自己达到的程度:正确?流利?有感情?

  及时表扬预习较好的同学。

  2。讨论:(小黑板出示问题,同桌或小组合作在书上找答案并勾画出来。)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c。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d。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从哪里知道的,用——划出句子。

  e。她为什么停住了脚步?别人是怎么劝说的?她是怎么说的?用~~~划出句子。

  3。汇报交流。 结合问题回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 分角色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

  四、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宋庆龄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 件事?

  2。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讲诚实守信的人和事吗?

  五、课后作业:

  课后收集一个名人守信的小故事。

  板

  书

  设

  计

  8 我不能失信

  守信

  宋庆龄 伯父家 鸽子

  小珍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篇拓展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的发源、上游的发电站、沿途对土地的灌溉、黄河夕照、壶口悬瀑等景观,说明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同时介绍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地上河的形成,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学习重点是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我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的意识。

  关键处处理:

  1.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2.品味语言并体会黄河的雄壮,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黄河》、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黄河的资料等。

  学生:按照要求预习,查阅有关黄河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电视风光片《黄河》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简单介绍黄河,对黄河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板书课题,导课。

  二、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指读课文,正音,交流生字词语。

  2.小组讨论:说说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3.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的学习,体会到:黄河水利资源丰富,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灌溉,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所以被称为母亲河。

  四、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1.黄河除了被称为母亲河外,还给我们的.中华民族带来什么灾难?为什么会带来这些灾难?

  2.结合课文,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认识。

  3.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五、质疑问难。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七、课时小结。让学生谈感受体会。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3.《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4.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黄河之水天上来

  水利资源丰富 发电 灌溉

  母亲河

  滋润土地 养育炎黄子孙

  水土流失 洪水泛滥

  保护母亲河 保护环境

  教学反思:这节课我设计一处亮点:老师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在师生共同入情的诵读文本之后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将黄河的壮观景象呈现在学生面前,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不由自主的想要抒发对母亲河的热爱。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朗读背诵第二段。

  (2)认准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学写生字 “耍”,会用“有的像……有的像……”说完整的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陶冶学生情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爱观察、爱想象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师生讲小鸟故事

  一、 揭题:

  1、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和房子有关,认识“房”这个字吗?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2、 刚才那些可爱的小鸟们飞到了天空中,咦?在天上可以用什么来造房子呢?(生答:用白云)噢,原来他们要造——云房子。(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3、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块儿到《云房子》里去做客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1、打开书133页,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难读的长句子也要多读几遍。

  (师评价学生读书姿势姿)

  读完课文请同位互相检查一下生字的读音。

  2、出示词语指生自己读,师领读,指生领读,全班自己读,男女生比赛读。

  3、 生开动火车读字。

  4、 课件出示难记生字,生组词。

  5、 去掉拼音读词:

  造云房子 一些 横着

  礼堂 (借助图片) 看着图,礼堂给你怎样的感觉?

  剩下 忽然 来不及(笔顺)

  洗过 干净 一阵风

  这里还有一个长句子,谁能读正确?(出示长句子。)

  老师给句子加上停顿符号,谁想再来读?

  三、学习课文

  打开书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6)请6位小朋友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小朋友注意听他们是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想一想: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云房子有好多种样子)你从那一段找出来的?能读读这段吗?

  学习第二段:

  1、那小鸟们造的这些云房子都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中的第二段,用直线画下描写云房子样子的句子,。注意要把句子划完整。

  生回答,师多媒体出示:

  不一会儿,云房子造好了: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有很高的大楼房,有很宽的大礼堂,也有一点点小的,小的.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 2、云房子都是什么样?看着屏幕,自己再来读读描写云房子的句子。

  3、假如你就是一只小鸟,你最喜欢住进哪座云房子?

  ▲我喜欢“很高的大楼房”的云房子。 (2人)

  ▲我喜欢“很宽的大礼堂”的云房子。 (2人)

  ▲我喜欢“象大冬瓜那样”的云房子。

  为什么呢?(3人)

  因为它“傻傻”的,笨笨的,很可爱。

  因为它还横在那里,很可爱。因为它很大,很笨重。

  瞧!大冬瓜一样的云房子听到你们都很喜欢它,高高兴兴的就漂来了!(播放课件)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它憨憨的可爱的傻样来?(指名读,评价)

  一起来读!

  ▲喜欢“象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的云房子。

  那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你对它的喜爱吗?

  我也特别喜欢,也想来读,行吗?小朋友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花?(香香的玫瑰花等等)

  你们觉得老师刚才读这句话读得好听么?那你知道为什么会读得这么好听?

  师:把“美美的”语气读的重一点,并且边读边想象着眼前盛开着一株株美丽的花朵,你想试着读一读吗?自己练练

  一起读。

  ▲我喜欢“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的云房子。

  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它小的可爱吗?(指2人读)

  4、可爱的云房子真是多种多样,各有特点。(板书:有的像……有的像……) 谁愿意连起来读一读,让云房子多姿多彩的样子展现在我们眼前?(配乐1)

  5、想把这么美的云房子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吗?请用赞美的语气自己背一背这一段,还可以加上动作。出示课件,齐背。

  6、小朋友们都这么喜欢美丽可爱的云房子。让我们也变成一只小鸟,飞上蓝天,开始造云房子吧! (配乐)生变成小鸟造云房子

  7、我们造的云房子那么多那么美!你能用上“有的像……有的像……”来介绍我们的云房子吗? 4个

  课件出示:云房子真美呀!有的像( ),有的像( )。

  1小结:小鸟们,你们真有想象力,造的云房子千姿百态,人见人爱!

  学习三四段

  1、看着这些美丽可爱的云房子,你现在最想干什么?(生答)

  你们开心极了!都想到云房子里——。出示:“作客”“玩耍”, 认读。

  2、快乐的小鸟们齐读读3、4两段。

  学习第五、六段

  1、忽然,呼啦啦吹来一阵风。云房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交流。

  2、小鸟们和你们一样满脑子都是问号,谁能读出小鸟满脑子的问号?

  出示句子,指名读:咦?云房子变小了,云房子不见了。云房子哪儿去啦?

  他哪里读得好?

  谁再来读?读出问句的意思。

  3、云房子哪儿去了?(被风吹散了。)

  4、你们瞧,这时的天空是什么样的?(出示课件:图)交流。

  图上加上句子,齐读。

  小结:是啊!大自然就是这样神奇!有云时,云朵千姿百态,逗人喜爱。有风时,云朵散去,天空像洗过一样干净明丽。小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来飞去,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呀!就让我们把它记在心里,课后用你们那双善于观察的小眼睛继续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好吗?

  三、 学习生字

  要写字了怎么做?

  生:头正、身直、臂打开。

  1、 学习写“房”

  要想写好看,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生交流:结构及关键笔画。

  拿起铅笔,小手怎样握?

  生:老大老二捏着,老三垫着,老四老五藏着。

  同位互相检查是否做的标准。

  生独立写一个。

  2、学写“耍”

  耍这个字不容易写好,谁有好办法记住它?书空上面的“而”字。

  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耍”关键笔画的位置,独立写一个。

  展示、评议、修改

  小朋友们写得真认真,会观察、会评价,还会修改!真棒!下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办法学写其他生字,好吗?

  设计意图:

  《云房子》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本节课重点是学习小鸟们造出的各种各样的云房子,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上一段通顺的话。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说话,用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能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活动,从而真正把课文读懂读好,达到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的目的。

  在复习词语和整体感知全文后,设计教学重点段落第二自然段时,我说:“你们喜欢哪座云房子?”然后再请小朋友进行交流。这一环节,在反复、多形式的阅读中体验课文情境,感受小鸟的心情,让他们成为小鸟中的一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益于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在这个极为个性化的环节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 阅读是极个性化的行为。作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每个人对同一文本的解读角度往往是多维的、理解也是多元的。因此我预留给学生充足的个性体验的空间。而且,小学低年级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在语文课堂上,应把活动与教学有机的且是潜移默化中结合起来。恰当释放儿童天性。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更生动更有效。

  我觉得像《云房子》这类童话作品,语言富有童趣,所创造的意境清新活泼。我们老师何不抓住这么好的机会,为孩子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而开启思维之窗,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我想这对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训练,也能激活课堂氛围,对于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无疑也有极大帮助。

  二年级的小学生有着天使般的可贵的童心与纯真,有着对美丽事物的独特感知与感受。所以我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设计颇具匠心:寓乐于动,给学生插上了一对自由展飞的翅膀。让学生化为一只只轻盈的小鸟,自由自在地表演、亲临其境地体验。正因为有这样一个自在、自如的空间,学生才会把美丽的思想尽情放飞,把充盈的激情纵情流露;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生动可感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兴致才会积极高涨,感悟才会生动鲜活,想象才会充满灵性而令人神往……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吞噬”、“湮没”、“踩覆”、“暴戾”、“回眸”、“悲怆”、“晓谕臣民”、“络绎不绝”、“面目全非”、“追古抚今”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楼兰、丝绸之路、甘草、青海湖等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1.王昌龄曾在诗中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提到的楼兰古国,曾一度十分繁华,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门户,当年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这里时,曾被这里的富饶和美丽惊呆了。刚才我们所看的是楼兰的复原图画,(出示现在楼兰废墟图片)而现在的楼兰竟然是这个样子。

  2.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导学生设计思考问题,如:是什么使得楼兰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楼兰还能恢复原有的美景吗?从图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楼兰在哭泣,楼兰在忧郁。(揭示课题)

  二、自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自己的问题。

  2.默读课文,把课文中你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并做简要批注。

  (1)第3自然段中“在宁夏,山里的农民世代靠挖甘草维持生计。”“这里的人们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挖着,却不知道已经把宁夏的生存环境‘挖’地面目全非。” 人们不会科学地利用资源,这是造成楼兰现状的主要原因。

  (2)文章第4、5自然段将楼兰今昔对比描写,抓住“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两岸,沃野千里”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对比;“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与“万丈厚土,寸草不生”对比,思考: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怎么造成?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这种现状转变?

  (3)文章第7、8自然段讲述了人们植林固沙的艰难,想一想,这三十年人们经历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这么坚定?

  (4)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常来看看这座人类对命运抗争的丰碑?”这丰碑告诉人们什么?文章结尾的省略号起到什么作用?

  (5)结合课文理解“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让楼兰不再忧郁?

  三、交流合作

  1.小组合作,挖掘楼兰忧郁的深层次原因。

  2.各组选择一个要点进行整理,汇总发言材料。注意结合课文中的原句,抓住关键词,特别是楼兰的今昔对比,发表自己对楼兰忧郁的原因的见解。也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资料,谈环境保护的重要。

  3.所有的理论终究是为实践做指导的,所以还要想一想,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我们当前的任务是什么?

  四、研讨朗读

  1.分组讲述本组整理的学习要点。(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2.重点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今日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

  (2)过去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

  (3)楼兰古国为什么消亡?

  (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思考: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再读课文体会)

  五、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2.假如你生活在当年的楼兰,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当年的楼兰国王,你又会怎样做?

  3.楼兰现在的景象让你震撼,现在我们又可以做什么?

  六、作业

  亲自参加一次环境保护的活动,并将感受记录下来,和身边的人交流,唤起更多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语文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生字新词。

  2、初识课文,初步体会母亲对儿孙的爱。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启发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读文正音

  2、生交流自习生字新词的心得。

  3、师作重点点拨、指导。

  辨析:籍与藉、帖与沾.

  多音字:剥:bō与bāo

  剥削与剥开

  三、初识课文,理清文脉。

  1、读文,思考:本文以荔枝为题,是否写荔枝如不是,那主要写什么?表达怎样的感情?

  2、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哪几件事?练习朗读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四、质疑。

  简单的当堂解决,重、难点问题放下一节课解决。

  五、作业。

  1、抄词。

  2、听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母子间的感情

  教学方法

  探究法、合作法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

  1、 思考:找出文中描写细致的部分。或让你感动的部分,说说你是怎么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

  2、 小组讨论交流.

  一 反二反馈评价

  1、通过反复感情朗读、品词、品句、品细节描写来加深理解.

  1、如:“不停地抚摸,小心翼翼、爱怜地望”看出母亲对荔枝是那样喜爱,然而为了儿孙却“总舍不得吃”可见母亲对儿孙的爱。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

  课文最后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先体会作者饱满的'感情,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四、作业

  1、 练习册。

  2、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展开拓展阅读,了解“看”的学问;从布鲁诺和柏波罗的做法和结果对比中得到启示。

  2.学会快速阅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3.对爱迪生的故事展开讨论,积累学习方法和生活的小窍门。

  重难点,关键

  1.学会快速阅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2.针对爱迪生的故事展开讨论,积累学习方法和生活的小窍门。

  课时划分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教学过程

  一.揭示任务,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完成两项学习任务,阅读《“看”的.学问》和《管道》。

  二.学习《“看”的学问》

  1.轻声读文,思考“看”有哪些学问。

  2.讨论:“看”都有哪些学问?

  3.交流: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是怎么样观察事物的?

  三.学习《管道》

  1.提出要求,引导速读。

  2.学生自由速读,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速读的体会。

  4.引导全班交流,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任务,导入新课

  二.开展《畅所欲言》的话题交流

  1.默读故事,理解内容

  这则故事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2.针对故事,开展讨论。

  3.教师小结。

  三.完成《初显身手》

  1.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生活小窍门。

  2.课件出示学生所汇报的内容,引导评议。

  3.评选班级“智多星”。

  4.课外延伸:毛遂自荐当主编将全班同学提供的好方法,好窍门编成小册子,名曰《智慧万花筒》。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将上节课讨论的学习方法和生活小窍门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继续习作

语文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本课为象形归类识字。12个字按器官、动物、天体与现象、植物分类。每个字都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利于学生理解字义,记忆字形,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热爱汉字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有了一定识字基础,教师要注意发挥这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护他们识字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学写十、木、禾3个字。认识3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

  教学重点:

  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课前准备:

  12种实物的图片;生字字形演变卡;竖、撇、捺笔画卡片。

  教学流程:

  一、图字结合,突出象形字的特点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生说师贴上生字卡片)

  2、图字结合;字和图有什么联系?

  二、认读生字

  1、哪些生字你已经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2、认读生字:

  (1)领读:学生已经认识的字可让学生领读,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可由教师领读。

  (2)自由练读,小组读,指名读,加拼音读,去拼音读。

  (3)竞赛读。看谁认得快记得多;你已经认识了多少(尖子学生可以自己介绍识记的方法)

  三、巩固认读

  (1)书上48页我会连。

  (2)找一找,下面哪些字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今天学习的?

  shù mù yuè liàng ěr duō xiǎo niǎo

  树 木月 亮 耳 朵 小 鸟

  yī zhī xiǎo yáng zāi chī cǎo

  一 只 小 羊 在 吃 草。

  lóng zi lǐ miàn yǒu jǐu zhī tù

  笼 子里 面 有 九 只 兔.

  wǒ mén jiā yǒu sān kǒu rén

  我 们 家 有 三 口 人。

  (3)生活识字:谁的名字中有今天学习的'生字?

  四、指导书写

  十;是上节课学习的,可让学生复习认读。

  木、禾是本节课学习的。

  1、认读:选自己喜欢的字说说是怎样记住的?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教笔画名称及笔顺:竖、撇、捺

  3、学生练习书写:任意选择写几个。哪个字写得满意可以向同学和老师展示。

  五、实践作业:

  回到家里收集一下今天学习的生字。(商标、电视、广告、网络)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2-10

语文教案05-06

语文教案05-11

语文教案05-11

语文教案05-12

语文教案05-12

语文教案05-12

语文教案05-14

语文教案04-28

语文教案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