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18 11:56:33 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与要求

  1.让学生了解中晚唐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大致反映.

  2.了解杜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同情的情怀.

  3.学习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

  以温习《阿房宫赋》导入课文,由此介绍作者.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杜牡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古不今,处于中间”。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江南春》:千里莺鸣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研讨诗歌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

  2、范读诗歌。

  3、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

  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然后思考下面问题。

  (1)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可诗中却用“惊”“哀”来形容雁儿,为什么?

  明确: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2)问题二:颔联中,诗人写汉代的“仙掌”、“长门”,有什么作用?

  明确: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3)问题三:本来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好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

  明确A.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

  B. 虽然南方人烟稀少,但是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

  (4)问题四: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明确: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与其说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更象是对边地流民的劝慰与嘱

  咐。

  5、关于题目和写作背景

  唐武帝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6、指导学生课内完成背诵。

  三、结语

  通过学习这一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杜牧笔下的早雁是有寄托的。他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四、布置作业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思考: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象征手法,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请你根据当时的背景,鉴赏这一首诗,说说诗人欲抒发什么感情?

  (附:这首诗是作者于宣宗大中四年(850)将离长安到湖州(即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此诗。

  五、板书设计(略)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白色的金盏花》是毕淑敏写的一篇记叙文。文章写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的金盏花,一位老奶奶经过20年的精心培育,终于获得成功,但她没有领到重金。这篇课文赞扬了老奶奶踏实坚韧的精神,说明了只要认准目标,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成果。全文仅是自自然然地讲述她20年的培育过程,让人们看到老奶奶的崇高精神风貌。特别是后半部分,写她在园艺所没有兑现重金的情况下,仍说“可还要黑色的金盏花吗?我能种出来”,更令人感动。老奶奶的伟大是平凡中的伟大,她所追求的只是能为他人、为社会尽点绵薄之力而已。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本教学设计紧扣“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一中心,采取以读为主、质疑探究、自主合作的方法进行阅读,通过朗读、感悟重点词句,领悟“持之以恒”精神的可贵之处。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老奶奶培育白色金盏花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持之以恒”精神的可贵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

  从老奶奶培育白色金盏花的过程中体会“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明白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一朵金盏花)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不知道)这种花叫做金盏花(板书:金盏花)。金盏花不只是黄色的,还有其它颜色的呢?(出示图片)能说说你刚才看到的金盏花是什么颜色的吗?(红色、黄色)金盏花除了金色、红色,就是棕色。同学们,现在有这样一则消息。(出示消息:美国博培公司悬赏两万美元,征全世界第一朵纯白金盏花。)(板书:白色的)你愿意试一试,种一种吗?为什么想种?(学生自主交流)56年前爱荷华州有一位名叫爱丽丝·凡克的老奶奶也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大家想知道她是怎么做的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屋去寻找答案。(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5页,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同学们看这些词语,你们都认识吗?指名读词,如果他读得正确,大家就跟着读。

  3.(出示:播种。“种”字变红)同学们,你们知道“种”字有几个读音吗?(两个)是的,“种”在这个词中也有两个读音,(出示:句子)“种”字在课文中多次出现,看看在这段话中应该怎么读?(生自主练习)指名读。那谁能说说,“种”字在什么情况下读三声?什么时候读四声吗?(生回答,师点拨)

  4.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指名回答)

  三、交流感悟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老奶奶为什么要种植金盏花,她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如何?找到答案后和你同桌交流交流。(出示要求)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1)指名汇报。

  教师点拨:①种植的原因:两万美金和好奇心。②老奶奶想我为什么不试一试呢?于是决心一个人干下去。③老奶奶用的是择优强化的方法。④老奶奶在这些年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出示: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怀疑——依然满怀信心地种植金盏花……)指名读。在这20年中,老奶奶无数次的遭到家人的'反对,可她——从不沮丧怀疑,一直坚持着;老奶奶的儿女远走了,丈夫也去世了,生活中发生了许多的事,可老奶奶依然——满怀信心地种植金盏花。老奶奶在培育白色金盏花的20年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吗?(出示课件)

  学生补充填空,师生配合朗读。

  尽管老奶奶的生活遭遇了很多变故,可她仍然满怀信心的种植金盏花。“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奶奶终于种出了白色的金盏花。(出示白色的金盏花)同学们,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朵纯白色的金盏花。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出示:老奶奶种出了金盏花)师读。怎样写才能使这个句子体现老奶奶的艰辛和坚持呢?组织交流。

  (2)至此,一个连专家都感到束手无策的大难题,竟在一位对种子遗传学一无所知的老太太手中自动破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奇迹。当老奶奶种出了白色的金盏花之后,她会怎么想,怎么做呢?集体交流。

  过渡:老奶奶用了20年的时间坚持种植白色的金盏花,那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一直支撑着她呢?难道真的是那两万美金吗?

  (出示:她甚至不知道现在那则启事还是否有效,也不知道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是否早就有人培育出来纯白色的金盏花)指名读,谈谈自己的理解。重点抓住两个“不知道”加以体会。(两个不知道体现了:1.老奶奶没有把赏金放在心上;2.体现了老奶奶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精神;3.老奶奶是个爱花的人。)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

  (3)一年之后,当老奶奶知道赏金不能兑现的时候,她是怎么说的呢?你感受到了什么呢?(这是老奶奶在听到园艺所所长电话后的回答。为美化社会,为繁荣园艺事业,她愿意继续无偿地做下去,这才是真正的“无私奉献”!)

  四、续写练习,拓展延伸。

  1.同学们,老人用了20年的时间创造了奇迹,不但如此,她还想要种植黑色的金盏花。你愿意把接下来的故事写完吗?请同学们动笔续写这个故事。(生动笔写,集体交流、评议)

  2.曾经那么普通的一粒种子,也许谁的手都曾捧过,却因为少了一份以心为圃、以血为泉的培植与浇灌,才使得自己的生命错过了一次最美丽的花期。可老奶奶用了20年的时间培植出了第一朵金盏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3.

  老奶奶正是用这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创造了世界奇迹。你们从老奶奶身上应该汲取些什么呢?

  五、总结提升

  持之以恒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成功的日子就会日益接近。同学们,记住:只要天天进步,小进步也会创造出大奇迹。

  板书设计:

  白色的金盏花

  持之以恒

  创造

  奇迹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用诗的方式教学诗歌”。关于课文,在文字理解上学生并没有太大的难度,我以为教学的重点放在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上,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诗趣、情趣和童趣;教学方法则以诵读品味为主,在朗朗的诵读声中实现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整体的阅读感悟中适度拓展和表达运用,在扎实有效的“学语习文”过程中,让学生得到多重的受益。

  学习目标:

  1.营造适宜的阅读氛围,指导学生逐步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能自然积累和背诵课文。

  2.在课文语境中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凭借文字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秋天的成熟丰收的美好图景,体会诗人洋溢在诗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叹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时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秋天,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心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体会诗歌写法,仿照写法进行语言实践。

  流程设计:

  一、起

  1.秋天是位神奇的魔法师,他给大自然中的好朋友都捎去了一封神奇的信。收到了他的信啊,所有的朋友们都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你瞧,太阳的脸儿变红了——(走在秋天,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空气的身子变香了——(走在秋天,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

  2.上一节课,咱们已经初步读了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继续乘着诗的翅膀,走进秋天,品味秋天,好吗?

  二、承

  1.听,秋天的信使来了(图片声音)!谁啊?诗中是怎样写秋风的?谁来读一读。(生读)谢谢你,读真准确。

  喜欢这秋风吗?你喜欢这秋风的什么呢?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读看。

  谁也来读读。(生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2.多么活泼可爱的秋风啊,难怪大家都喜欢。这秋风简直就是一个 。是啊,这儿作者把秋风当作孩子来写了,这样,秋风一下子就“活”了,它竟然能 ,竟然能 ,它还能 。太神奇了,这就是想象的力量,就是诗的力量。我们一起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3.这个“轻轻”读得多好。秋风啊,你轻轻涂掉了夏天的什么呢?(夏日的骄阳,夏日的雷暴,涂掉了夏日蝉鸣)

  4.情景朗读:孩子们看哪,田野里,稻浪滚滚,那是(生1读)——小路旁,向日葵在点头微笑,那是(生2读)——走在秋天,香飘万里,那是(齐读)——

  三、展

  1.活泼可爱的秋风,扑面而来,又一路奔去。秋风,都跑过哪儿?又带来了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3-5小节,边读边思考,也可以拿出笔来画一画。开始吧!

  2.秋风跑啊跑,它给谁带来了什么变化?我们来交流。

  这么多变化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一)预设一:成熟的秋天

  1.(相机出示)秋风跑啊跑,它给谁带来了什么变化?就请你读一读。(师评价)

  谁也来读一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在评价中提炼“成熟”,板书)。

  咱们合作来读读(引读)。

  2.听到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这些景物啊都迫不及待地跑出来了(配图)。让我们选择其中一幅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这成熟的秋天,我们还一定产生了许多美好的联想。拿出我们的练习纸,任选一种写一写,比一比谁最能体现出它们的.成熟。(音乐声中写,师巡视。)

  (交流、评点)

  3.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成熟的在心中定格!(齐读)

  4.(换快板节奏读)

  (二)预设二:多彩的秋天

  1.秋风跑啊跑,你还发现秋风带来了什么?你给大家读读看。

  2.(交流)还真有一点嚷的味,谁也来“嚷嚷”看。

  苹果呀,你真的感觉嫌冷吗?(秋天感到凉快才对啊)你为什么嚷冷呢?你真是想到苹果心里去了啊。

  葡萄你也真的感觉到冷吗?让我们读出这种迫不及待(渴望成熟)的心情。

  4.孩子们,看,我们把他们嚷的内容对调一下行吗?(红、紫对换)为什么不行?是啊,可见诗人用词多么准确!

  5.孩子们,除了苹果、葡萄还有谁在嚷嚷着?他们又要干什么呢?(出示句式练说)

  6.好一个多彩的秋天!谁说“万紫千红总是春”,咱秋天“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啊,咱们一起来(齐读)!

  (三)预设三:喜悦的秋天

  1.秋风跑啊跑,它还带来了什么?

  2.(出示)是这一段话吗?你读读看!我们体会出了你的喜悦。孩子们也想感受这份喜悦吗?同桌的两个孩子,一个玉米,一个是高梁,比比看,谁更能读出这份喜悦。

  3.哪一桌愿意把你们的喜悦与大家分享。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喜悦。给你们一个奖励,请你们推荐一桌也来读读。

  4.情景对话:玉米,你为什么这么乐呀?高梁,你为什么笑得这么开心?

  5.让我们喜悦玉米的喜悦,快乐着高粱的快乐,男孩子们,你们就是那举着红缨的玉米,女孩子们,你们就是那红着脸笑的高粱,好吗?起——!

  (四)感情诵读

  1.感谢秋风带来了秋的消息。成熟的秋天让我们欣喜,多彩的秋天让我们迷恋,喜悦的秋天让我们陶醉。孩子们,把这一道道秋天的风景牢牢地记住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大家先练一练。

  3.谁愿意给我们带来成熟的秋天。多彩。喜悦。(老师配乐)

  四、转

  1.金色的秋风又起了,让我们跟上他的步伐,把目光再次投向田野吧。请自由读第六小节,你还发现了秋天的什么?(交流)

  2.想一想:读了这一节你最想问的是什么?(汗珠,正因为有了农民伯伯的勤劳,才有了田野的井井井有条,才有了田野的蓬蓬勃勃。)

  3.(指板书)劳动中的人们成了田野里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看来,这不仅是一个成熟的秋天、多彩的秋天,喜悦的秋天,还是一个___的秋天。

  4.沐浴着这秋天的阳光,流连于这无边的秋光,真让人不忍离开。让我们捡一片秋叶将整个秋天(珍藏)(板画)。难怪诗人也深情地感叹:(出示:齐读最后一节)

  7.这醉人的笑啊,永远地留在了诗人的心里,也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里,满怀激情,一起读。

  五、合

  1.就是这样的神奇!大自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秋风涂抹掉夏天所有的脚印,留下一个深深的属于秋的脚印。(录音机动)总有一天,秋天的脚印也会被悄悄地涂掉。但只要我们在心中珍藏起这一个秋天,我们就会永远满怀期待地守望着下一个更红更娇、更甜更好的秋天。

  2.秋天还给我们留下了一封信,咱们拆开瞧瞧:

  (1)画一画:把诗歌中描绘的秋景改画成一幅画。(诗中有画)

  (2)读一读:选读其他写秋的诗文,体会不同的秋天。(不同情感)

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好,让我们再次走近朱自清。

  名: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地: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是江苏扬州人。

  时:现代

  评: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作:《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过度:

  那充满活力、绿意盎然的秋水之美,美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听课文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二、披文入境,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任务

  (1)划出你认为文中重要的字词。

  (2)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2、投影出示字词

  xiāngjùbóliǔqióngshūxiézǐ

  镶踞薄阴几绺穹倏皱缬尘滓

  yìjūshíchàyùnléngmóulài

  挹掬什刹蕴蓄棱角明眸善睐

  三、合作学习,问题探究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明确:

  第一个观察点:山边

  观察角度:仰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瀑

  听—花花花花的声音

  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第二个观察点:亭边

  观察角度:平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第三个观察点:潭边

  观察角度:俯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

  教师: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问题探究一: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问题探究二: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

  描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追问:这种衬托手法我们以前还在不少课文中学过,比较典型的是《爱莲说》中,用菊、牡丹从正反两方面来衬托莲,还有我们将要在九年级下学期学习的鲁迅的《雪》。

  过度:

  作者又是如何写出梅雨潭的绿令人惊诧的。(教师可以穿插对“招引”改为“吸引”的'词语妙用的赏析)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提示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形容词)

  明确:醉人、奇异

  5、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明确: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大胆联想升华意境

  比喻: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状、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静态)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微波荡漾(动态)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亮度、质地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色彩(纯净)

  5、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比喻句,假如让我们来赏析这些比喻句,你如何回答?试举例说明。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6、作者把梅雨潭的绿与哪些景物进行对比来突出表现梅雨潭的绿的招人喜爱的?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7、作者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了什么,找出相关语句。

  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教师: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制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由“绿”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彻回使盲妹的眼睛复明,“明眸善睐”了。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

  8、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

  我若能编你为曲,我将赠给那美丽的哑女,她必能高歌欢唱了

  教师追问: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飘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

  9、文中作者还联想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还想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追问: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活泼可爱)

  10、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明确:“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美貌可人,神韵悠长,充分的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11、同学们再看看课文这里和前面在人称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因为一开始作者的感情还是比较收敛的,是站在旁观的角度,用相对冷静的笔调在描绘梅雨潭的“绿”,随着感情的迸发和投入,作者已失去了原有的冷静,而把自己完全融进了文章之中,完全融进了梅雨潭的“绿”之中。强烈的抒情需要使作者不自觉的改变了人称(因为这样更能表达自己对“绿”的爱恋)。

  12、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补问:“绿”一般是什么的颜色,

  绿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师: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四、结语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宝石。”

  五、初当评论家

  1、学习示范批注,课后给本文补充作批注。

  2、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批注,对别人的批注提出不同的看法。

  3、在受到启发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批注。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语文教案 篇6

  [阅读提示]

  本文以“难忘”为线索,回忆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位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简要的外貌描写,突出了老师年轻、美丽的特征。假装生气的动作描写,突出了她性格温柔,热爱孩子的特点。作者又从不同的方面选取了几件事,使我们看到蔡老师爱孩子,温柔、活泼,热爱生活,多才多艺,是一位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这位老师对作者的接近文学、爱好文学产生过有益的影响,这位老师对作者小时候心灵的创伤,有过令人难忘的抚慰。她使“我”少年时代常常思念,“我”长大后成为作家仍对蔡老师难以忘怀。

  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对老师的感念之情。只有怀着真挚的感情写人,才能写出打动别人的文章。作者善于把“我”和老师的交往融在一起写,感人至深。

  [字词掌握]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拼音。

  焚()香磕()卜()问

  劝慰()纠纷()依恋()

  二、认准下列字形,书写正确

  蔡察舞扮慈恋假孤卷蜜

  三、正确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含义

  狡猾:

  卜问:

  劝慰:

  纠纷:

  依恋:

  迷迷糊糊:

  模模糊糊:

  [内容理解]

  一、朗读课文后,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的是谁?

  2.重点写她的什么品质?

  3.为从不同角度突出蔡老师的品质,作者选取了哪五个事例?给每个事例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4.这五件事和“我”各有什么关系?

  5.这五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6.从总体上说一说蔡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哪两件事写“我”思念老师,对突出主要人物的品质有什么作用?

  [写法分析]

  一、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把文中关键词语找出,用“——”线连接,使人一目了然。

  二、哪些内容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简答)

  三、阅读第五件事,概括写出:

  起因:

  经过:

  结果:

  议论抒情:

  [语文揣摩]

  一、按括号内要求作答。

  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狡猾”的本义是什么,感情色彩如何?这里的感情色彩怎样,新的含义是什么?)

  3.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行文到此,作者为什么要改换第二人称?删去句前的“蔡老师!”行不行?)

  二、比较下面各组中两句话在语意、感情色彩、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

  她不经常打骂我们。

  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

  她爱诗,还教我们朗读诗歌。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并且愿意和她亲近呢?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都喜欢她,并且愿意和她亲近。

  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他的老师是慈爱、公平、伟大的人。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字,正确读写“行驶、凌晨”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船长在海难危急关头仍然忠于职守、从容不迫、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等描写中感受船长伟大的品质。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字,正确读写“行驶、凌晨”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诺曼底号”遇难记》。从题目,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课文记述了“诺曼底号”这艘船在海上遇难的事。我想知道“诺曼底号”是一艘怎样的船?它为何遇难?结果怎样?)

  2、了解作者雨果。(出示圆明园里的雨果雕像的图片,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尤其注意外国的人名和地名比较难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山脉(mài)剖(pōu)开机械(xiè)师调遣(qiǎn)穿梭(suō)

  读两艘船的名字:诺曼底号玛丽号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腹、窿、卑、宰、遣、梭”,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腹”是左右结构,右边中间是“日”,最下面的“”不要写成反文。“窿”是上下结构,部首是“穴”,下面右边“生”上面的小横不要漏写。“卑”注意笔顺,第六笔是“丿”,最后一笔是悬针竖。“宰”是上下结构,下面是“辛”,下面的横短,最后一笔是悬针竖。“遣”是半包围结构,注意笔顺,第六笔是“丨”。“梭”是左右结构,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地、人、事。同桌间互相交流。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诺曼底号”在薄雾中前行,不幸被“玛丽号”撞伤。在这次猝不及防的海难中,在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人群面前,哈尔威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最终救出了众人,但自己却以身殉职。)

  2、初步感知故事线索:夜航—遇难—组织逃生—最后二十分钟—牺牲

  文章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诺曼底号”雾海夜航。

  第二部分(6~9):“诺曼底号”海难发生。

  第三部分(10~40):哈尔威船长指挥众人脱险。

  第四部分(41~43):英雄船长遇难。

  第五部分(44~46):高度评价船长的壮举。

  3、认识灾难:浏览课文,找到描写灾难情况的段落读一读。概括说一说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指导朗读。

  默读描写灾难刚发生时情景的段落,静下心来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描述面前浮现了哪些场景:

  (1)谈一谈自己看到的画面。(2)这一幕幕场景,带给你什么感受?(3)请你把这感受融入课文中,反复读一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4)读“一刹那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给“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一句画线,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引导深入体会: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到害怕?“惊恐万状”的人们有什么表现?

  4、人群面对灾难:“诺曼底号”正在慢慢下沉,所有的人都会葬身鱼腹,人们是怎么面对这场灭顶之灾的呢?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生:“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把小艇都弄翻了。”

  生:“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播放《泰坦尼克号》视频,感受海难来临时人们的惊慌失措。

  指导朗读。

  5、课文内容真实感人,情节扣人心弦,读起来就像看电影似的,读完后好多场景留在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那么,哪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是的,轮船在海上遇到了危险(板书:遇险),哈尔威船长指挥大家逃生救援(板书:救援),最后时刻的沉船(板书:沉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连成一个悲壮凄美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到1870年,带回到那个大雾弥漫的夜晚。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有新鲜感的词语。

  2、出示具有新鲜感的词语。

  惊恐万状汹涌湍急一窝蜂你推我搡简短有力井然有序

  惊慌失措须臾阴惨惨凝视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些词语有新鲜感。

  五、课堂小结

  课文为我们描写了一起猝不及防的海难,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沉着感人的英雄形象。准确生动的语言、个性鲜明的人物、悲壮感人的场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也给了大家巨大的震撼和深刻的启迪。让我们在下一堂课再深入地探究学习吧!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外貌、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诺曼底号”遇难带来的震撼。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在灾难来临、人群慌乱时,是谁救出了所有人。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场景一:下达命令。

  默读第12自然段,找出船长下达了哪些命令。用“”画出来。说说你从这些命令中体会到了什么,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旁边写写你的感悟。

  阅读时,我们可以借助关键词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场景二:对话指挥。

  指导朗读“简短有力”的对话。(第16~30自然段)

  从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中,你都了解到哪些情况?(炉子被海水淹了,机器停了,船失去了动力。船还有二十分钟就会沉没。逃生过程中,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就会被打死。)

  体会写法,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借助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这些对话对你推我搡的人们有用吗?哪句话可以说明?(有用。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现在你感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威严、机智、果断。)

  分角色朗读第16~30自然段。

  听到这段对话,那些想自己先获救的男人,会怎样想?那么妇女们会怎样想?(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从哪句话能感受到人们是怎样想的?(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是啊!哈尔威船长,这个伟大的灵魂,巍然屹立在指挥台上,给在危急时刻的人们巨大的安全感。船长把每件事、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除了他自己……

  3、场景三:救克莱芒。

  指名读课文第35~37自然段。

  船长还做了什么?(指挥救出见习水手克莱芒。大难临头,船长没有忘记船上的任何一个人,他想得那么细致周到,神情那么镇定自若,始终坚守在船长岗位上。)

  4、在这次组织逃生过程中,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仔细阅读描写哈尔威船长的句子,做批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英雄品质。(关心每一个人、尽职尽责、舍己救人、无私忘我、临危不乱、镇定自若、高度的责任感……)

  5、再次默读全文,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连成一个悲壮凄美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到1870年,带回到那个大雾弥漫的夜晚。船长和他的“诺曼底号”长眠于大海,连雾也是阴惨惨的。这阴惨惨仅仅是形容雾吗?(还有人的心情)找出文中描写雾的'词句。

  第1自然段: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第3自然段:雾越来越浓了……

  第6自然段: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

  第7自然段: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

  第43自然段: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

  从文中看出雾是造成海难的直接原因,多次写雾,还渲染了灾难的气氛,烘托了人们的心情。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沉浸在那一个个感人的场景里,跟灾难接触,和船长对话。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挽救了一船人的生命,自己却悲壮地与船同沉,这样的举动彰显出他高尚的品质。(板书:品质)

  补充资料,升华对船长的认识:

  (1)一百多年前,作家雨果这样评价他,(课件展示: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读——

  (2)一百多年来,每一个读了这个故事的人忍不住这样评价他,(课件展示: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再读——

  2、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哈尔威船长用自己的生命挽回了几十人的生命,而自己却沉入大海,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3、用克莱芒的日记结尾:

  亲爱的哈尔威船长,我的师傅,我的父亲,您昔日的见习水手克莱芒长大了,已经成为一名船长了,走的就是从南安普敦到根西岛这条航线。每次经过这里,我都要鸣笛三声。这笛声是问候,是感激,是力量。如今同行们都说我是这条航线上最出色的船长,我知道,那是因为我心中永远屹立着一尊黑色的雕像。

  四、布置作业(选择一项完成)

  1、拓展练笔: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点什么?请写下来吧。

  2、读后感:可以写写读了本文的感想或感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2-10

语文教案05-06

语文教案05-11

语文教案05-11

语文教案05-12

语文教案05-12

语文教案05-12

语文教案05-14

语文教案04-28

语文教案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