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25 11:32:2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精华】

语文教案 篇1

  语言运用

  1、根据课文填词(每空填2字)。

  (1)()间,它们全逃散了!

  (2)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了……

  (3)学着听爸爸打()的声音。

  (4)()无聊的声音,则会使人痛苦。

  2、试在括号里填上拟声词。

  (1)()的磨砂声

  (2)()的哭啼声

  (3)()的水滴声

  (4)()的崩倒声

  (5)()的电铃声

  (6)()的流水声

  3、摘抄文中写视觉、听觉的四字词。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可否去掉?为什么?

  (1)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

  (2)你开始微笑,轻轻地笑,大声地笑,这时候,你一定会听见的……

  5、学用文段的语言形式写一段话(提示:从多方面写好一类事物)。

  你也总听过水声吧?当山问的清泉如一道银箭奔向溪流,当哗啦啦的大雨打向屋脊,当小水滴清脆地落在盛水的脸盆里,当清道夫清扫水沟里的落叶,当妈妈开水龙头淘米煮饭,你总该听到些什么吧?

  课内精读

  (一)

  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当微风吹过柳梢,当清风拂过明月,当狂风扑过巨浪,当台风横越山岭,你总听到些什么吧!

  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当小狗忙着啃骨头,小金鱼用尾巴拨水,金丝雀在窗沿唱歌,当两只老猫在墙头吵架,三只芦花鸡在啄米吃,你总听到些什么吧?

  6、画横线句子的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7、自选角度评述第一段话。

  8、试着在第二段文字中补写两三个关于动物声音的例子。

  (二)

  人有耳朵,听八方,加上眼睛,观四方。用心听,用心看,也用心想,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

  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鸟啼虫鸣,只是一种“声音”,即使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吗?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

  (2)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

  (3)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

  10、结合语境辨析下列“声音”的具体内容。

  (1)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2)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

  (3)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11、阅读第三段选文,用横线画出“没有感觉”的人的具体表现。

  12、举例说明文段使用的说明方法。

  13、用波浪线在二、三段文字中标出能显现文章层次脉络的句子。

  课外选读

  鸟类亦有外语(节选)

  任何种类的动物,对于它耳朵听到的声音,只选择其中一部分予以注意。某一种声音对某动物是否有意义,是和该种动物的本能及其一定的经历有关。野生的乌鸦和海鸥与其同类通讯是用声音,近似于一种语言。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佛令斯博士及其夫人,发现许多乌鸦和海鸥,能听懂同类鸟儿的叫唤声。他们发现,在美国的乌鸦有特别的告警声调,其他美国乌鸦闻之则飞去。他们以高度原音的录音带,把宾夕法尼亚州乌鸦的告警叫声录下来,然后对着法国的乌鸦播放出来,它们听了不仅不飞走,反而聚拢来,或者毫无反应。把美国海鸥的警叫声录下,再对法国海鸥播放出来,法国海鸥亦无反应。法国的鸟儿,似乎听不懂这种外语。

  (选自《生物新视野百科知识》)

  14、“法国的鸟儿,似乎听不懂这种外语”中“外语”是指:__________。

  15、选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

  16、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选文说明的内容?

  思考探究

  17、一个演员说:笑声是温馨拨动声带而生。一个心理学家说:哭声是痛苦扯动喉咙而生。那么,你能说说读书声怎样产生的吗?

语文教案 篇2

  主备人:李xx

  时间:20xx年12月

  主题:《菜园里》备课

  参加人员:一年级语文组全体成员

  一、教材分析:

  本课有九个词语和一首儿歌,词语是菜园里各种蔬菜的名称,儿歌描述了一些蔬菜的特点。本课的儿歌语言生动形象,琅琅上口,非常适合朗读训练。本课的重点是识字、写字。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一种笔画——“卧钩”和一种偏旁——“风字框”。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特点。

  三、重点:

  会认字、会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难点:

  体会菜园里的“风光”与农民伯伯辛勤劳动之间的关系。

  五、重点、难点突破:

  让学生认识蔬菜名称的汉字,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插图帮助学生认识一些蔬菜及名称;通过儿歌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菜园里的“风光”与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之间关系是难点,根据低年级儿童喜欢动脑、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让学生观看、看实物、摸实物等,用多种感官认识。

  六、模式方法:

  谈话导入——自主识字——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七、作业设计:

  上网查阅认识蔬菜及特点,或到菜市场认识蔬菜,了解特点,最后办蔬菜手抄报,进行展览。

  八、进度安排:

  两课时

  九、教师讨论要点:

  1、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认识蔬菜,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2、利用展示各种蔬菜的特点,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记忆蔬菜的特点。

  3、根据短文句式,进行说话练习。

  4、利用直观、形象的`进行教学,对于课后练习,很有好处。

  5、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认读蔬菜,记忆才会深刻。

  6、用各种方法识字,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7、用各种形式的方法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8、本课一种笔画——“卧钩”和一种偏旁——“风字框”,都不好写,老师应该很好地范写。

  9、不能拘谨于课本认识蔬菜,还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到生活中认识蔬菜,了解特点。

  本次教研,老师们发言积极,金点子多多,最后老师们都对本课的教学要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了然于胸,都对教学本课充满了期待,可谓信心满满。这真是众人教研热情高,献计献策多奇谋,待到明朝授课时,三尺讲台乐淘淘。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 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柳树和枣树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老师板书画柳树和枣树)对,它们是小柳树和小枣树

  2、你能用一句话介绍介绍他们吗?

  3、小柳树和小枣树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十五课小柳树和小枣树,(老师板书课题,枣字是生字请同学们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请大家把书翻到66页,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认读生词

  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瞧,词语宝宝们都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这里,(课件出示词语)你还认识它们,能读准吗,谁先来读读第一个词,轻声的词语,要读得又轻又短,这些词语中还有几个读轻声的词语,你知道是哪些吗?(指名读词)注意轻声的指导和读词语的感情,小朋友们真不错。我们把词语全部读一读吧,你能从它们中间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来说一句话吗?

  三、 品读课文,了解柳树和枣树不同的生长特点和性格特点。

  (一)引导学习柳树的样子了解它的特点。

  1、我们把词语请回课文,再去读读课文1——4段,边读边找找描写小柳树和小枣树样子的句子,你喜欢谁就找描写谁的句子,看谁找得又快又准,然后用直线画出描写柳树、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枣树的句子,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说到哪句,老师就点击出示哪句。

  2、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一下子就全完成任务了,我们先来看看描写小柳树的句子。(出示柳树句子两句对比,先出示第一句)

  谁来读读这句话,我这儿还有一句哪,请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啊,叠词能让句子读起来更美,谁来美美的读读“细细的”和“绿绿的”这两个词,你还能说出像绿绿的这样的词语吗?(指导学生说句子)现在把词语放回句子里,大家一起读。

  我听出来了,我好像看见小柳树的腰好细啊,枝条好绿啊,现在老师来读一读,你们闭上眼睛,看看能看到什么。(老师读第二句)

  你看到柳树有什么变化吗?(小柳树发芽长出小叶子了,老师边在黑板上画)喜欢吗,那你把喜欢它的感觉读出来,读得真好,最后一句请你们自己试试去读出小柳树的变化和美。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其他同学可以在心里跟着读,读得真好,柳树的叶子变得怎样了?(又细又长,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又细又长的柳叶)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吗?【又()又()】

  春天的小柳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漂亮)

  (二)自学枣树的样子,了解它的特点

  1、接下来我们去看看那边的小枣树,和你的同桌一块读一读这几句话,并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指名说,同桌可以补充),(引导学生了解枣树的生长特点,老师板书画出枣树的小叶子以及柳树眼中枣树的不好看,板书难看)

  2、出示课件,小柳树张着嘴说着什么,没有声音。

  你们看小柳树看见小枣树长得不如自己,瞧把她给骄傲的,嘴巴一张一合的,说着什么呢?谁来给她配个音,(学生自由说)那课文中的小柳树是怎么说的?学生说到哪句,课件出示哪句。你觉得小柳树怎么样?是啊,多么骄傲自大的小柳树啊。

  3、小柳树不光说话骄傲,课文中还有一句话写出了小柳树骄傲极了。你找得到吗?(出示句子)哪个词让你感觉到小柳树骄傲极了。

  4、“得意”是什么样子的?那得意得跳起舞来是什么样的?谁能加上动作再读一读,来,美丽的小柳树们,让我们再一起找到这种得意的感觉,读读这句话,能加上动作就更好啦。

  四、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到了秋天,小枣树还那么难看么,它变成什么样儿啦?

  1、出示课件第五段文字,学生齐读第五段。到了秋天,小枣树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枣子……(板书画枣子)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这又大又红的枣子,(出示图片)来给你尝一个,味道怎么样啊!吃着这么甜的滋味,心里在想什么啊?喜欢小枣树吗,高兴吗?带着这种感觉那我们一块在来读读这段话,

  这又大又红的枣子给我们带来了无比的快乐和美的享受,这就是小枣树的美。看到这样的情景,小柳树在想什么?小柳树你在想什么啊?(指名学生说)你以为小枣树会说你什么啊?

  2、小枣树真的嘲笑了小柳树吗?请你去读读课文的6至8自然段。

  3、看到你们读得那么认真,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我想读小柳树的话,你们来帮我读旁白怎么样?(老师故意把柳树的话读得很骄傲自大出示柳树的话)

  4、你们觉得我这样读对不对啊?不对,那应该怎么读啊,你是从哪里知道小柳树不好意思了啊?(低下头、不好意思)哦,原来句子里可是有提示的,看来我刚才读得太不认真了,小柳树现在应该是不好意思的口气,那该怎么读?(指名读)小柳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她明年春天还会嘲笑小枣树吗,那你想对知错能改的小柳树说些什么呢?

  5、听了小柳树的话,小枣树说了这样一番话,请你们认真看一看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呢?温和是什么意思?生活中谁对你说话很温和,那请你找着妈妈说话的感觉温和地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小枣树的话)

  5、谁来读,从小枣树的话里,能看出小枣树有什么优点?

  6、小枣树的身上有这么多的优点,赶紧来夸夸它吧,用上虽然……可是……的句子。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柳树和小枣树,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在识字4中学过的成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可小柳树和小枣树都有各自的优点,所以我把这句话改成了“柳树枣树,各有所长”。

  五、拓展总结

  那你能不能学学小枣树,去发现别人的优点,说说你身边的人都有哪些优点吗?可以是同学、老师还有家人。那我们认识了快40分钟了,你发现了我有什么优点吗?看来同学们都像小枣树一样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老师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更希望你们在生活中能做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板书设计:

  15.小柳树和小枣树

  漂 亮 难 看

  不结果 结枣子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说明:

  这是一首儿歌。通过四季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儿歌用拟人化的手段来写,语言亲切、生动。所配四幅插图,形象优美,色彩明丽,便于学生观察想象。

  预设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七、九"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四季的特征。

  2. 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七、九"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从哪些地方看出是秋天呢?

  一年中,除了秋季,还有哪几个季节?我们来看大屏幕,猜猜是什么季节?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看图片,以动画形式连续出现课文中的4幅图,最后定格)

  揭题:这四幅有趣的图和几句优美的文字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板书课题2.四季

  二、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根据注音,读读课文。①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②有不明白的地方,用横线划下来;③标一标课文有几句话,想一想每一句讲了什么。

  2、小组交流,看看小伙伴间能不能解决你感到困难的.问题。(新型生生关系)

  3、反馈

  ①课文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②提出难点,全班帮助解决(自主、合作、探究)(字词在本节课解决,课文理解教师酌情放入下节课解决)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11个生字。

  哪些字的读音你认为应该注意,能给大家提个醒吗?(注意整体认读音节及平翘舌音)

  ①指名说、带读

  ②自由读、开火车读生字。

  * 练一练,连一连:

  Yuan shi dui jiu shou xia ye xue dong du qiu

  对 说 是 叶 圆 夏 秋 雪 肚 就 冬

  *这些字哪些方面(字形)你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能给这些字找找好朋友吗?(指名说)

  *"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这些词语多好呀,我也会试着说几个。

  2、学写"七、八、九、无"4个字

  ①读读"七、八、九、无"4个字

  ②这几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重点指导"七"和"九"两种笔画,让学生明白:①它们都是一笔写成②观察转折角度、运笔的大小

  ③写一写这四个生字

  四、小结

  本节课学生未解决的问题,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预设教学目标:

  1、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初步感知了四季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课文。

  1、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择其中的一句话进行研读。(合作学习)

  2、小组汇报、交流。(允许学生用各种方法汇报:诵读、合作表演读等)教师可根据学生需求放背景音乐。

  3、评价。(你觉得刚才的朗读好吗?为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词、句指导),(激发情感,引起兴趣)

  *本环节和刚才的小组汇报可有机的结合,教师酌情灵活调整教学环节。

  5、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背一背、记一记。自由准备,全班背诵。(轮流起立把一篇文章背完)

  三、拓展作业

  *说说画画:

  你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并能给图画取个名字。(放背景音乐,用背景音乐来调控画画的时间)

  **挑战题:(教师酌情决定做否)

  读读下面的儿歌,你能试着写几句吗?

  春雷唤醒了桃花。

  夏雨洗绿了树叶。

  秋风染红了枫叶。

  冬雪铺满了大地。

  四、课后延伸

  找找描写春、夏、秋、冬方面的小诗,读读并能介绍给小伙伴们。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

  2、 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 读背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问答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一二段,争取背诵。

  4、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幻灯片出示]【背景材料】

  注释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 函(hán)陵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其他词语略]

  读一读。

  三:题解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四:讲解课文

  (一) 讲解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3.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解析:

  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读一读,背一背

  (二)讲解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2.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解析:

  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读一读,背一背

  五:文言小结

  n词类活用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n古今异义 贰 是n通假字 n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n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 (烛之武)辞曰 (烛之武)许之、n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n虚词 以、之、也、矣、

  六:小结本节课

  七:作业

  n1、复习本课所讲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句式。

  n2、逐字翻译1、2段,写在课本空白处。

  n3、背诵1、2段,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段。

  2、背诵课文。

  3、探讨烛之武的形象

  一:复习旧课。

  1. 译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现在危急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检查背诵

  二:串讲导读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2.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3.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 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概括内容:

  第3段,写烛之武“五论”退秦师。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①飞地难治论②亡郑陪邻论③舍郑有益论④过河拆桥论⑤晋国扩张论[出示幻灯片]

  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三:串讲导读第四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2.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①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②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⑤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

  3. 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概括内容:

  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四:烛之武形象探讨:[出示幻灯片]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小结本节课

  六:课后作业:翻译课文三四段,争取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2、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复习旧课

  1.译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邦的国力雄厚了,你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境,如果不侵损秦国,它将从哪里取得它贪求的土地呢?)

  2.检查背诵

  二:归纳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出示幻灯片]

  (一)归纳文章的结构

  (一) 写作特点

  ①伏笔与照应得当。[分析略]

  ②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③叙事详略得当。[分析略]

  三: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词类活用[幻灯片出示]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C.判断句

  3.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

  4。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完成课后练习,一词多意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四:小结本节课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见过什么样的船?用简介的语言描述一下。

  生描述各式各样的船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出示预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再在组内交流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准备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

  a 汇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生字:横、竖、蜘、蛛、窄、喇、叭、航、浩、荡、桅

  词语:风帆、保险、手艺、晴朗、浩浩荡荡、远航、

  强调字形:竖(坚) 航(船) 喇、窄

  b 说说本文写了什么?

  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 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 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 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 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的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三. 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最后一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四. 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 拓展延伸

  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六. 作业

  1.理解句子。

  2.课外阅读《芦苇》和《风筝》。

  板书设计:

  飘向 竖河——长江——东海

  2. 芦叶船

  带来 惊喜——希望——向往教学反思:教学没有花俏的设计,甚至由于电脑坏了,连课件也没有用到,可是,就在最朴实的读读说说中,给了孩子们最大的参与空间,师生同台诉说自己的感悟,激辩不同的观点,看似热闹中收获了思维的训练与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课堂该是本色的回归吧。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分析

  1、《春日》展现了泗水边的大好春色,歌颂了春天的无限生命力;《游园不值》也赞美了满园的春色,形象地提示了春天生物旺强的生命力;《望湖楼醉书》生动记了夏天西湖景色的变,表现了景物的动态美;《出净慈寺》则显示了夏天西湖荷花在在晨阳光下映照下的美丽;四首诗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歌颂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觉到诗人(叶绍翁、苏轼、杨万里)文字的优美和描写景物的功力,体会我国代诗词的光辉灿烂。

  2.四首古诗格律整齐,文字优美,诗句生动,读来琅琅上口,是适宜诵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理解8个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会背四首诗,会根据《游园不值》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想象,说一段话。

  4.感受四首诗所描绘的大自然景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注解,通过自学,一字一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教学难点:注意词义变迁,理解诗意。根据《游园不值》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想象,说一段话。

  四、录音机、小黑板或投影仪等。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春日》《游园不值》中的4个生字。

  2.借助注解说说《春日》《游园不值》的意思,并熟读背诵两首诗。

  3.感受这两首诗所描绘的自然美。

  (二)教学过程

  1.揭题:21诗四首(板书、读题)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古诗二首》(《山行》《江雪》,都是宋代诗人的作品。唐朝是诗歌鼎的朝代。宋代也是诗歌创作繁荣、优秀诗人辈出的朝代。这一课时,我们学习《春日》《游园不值》。

  2.出示诗题《春日》(板书、读题)我们先学习宋代诗人朱熹的《春日》。

  (1)谁能说说诗人朱熹的情况?(学生可以看注解①说说,也可以离开注解,根据自己知道的说。)

  (2)轻声读读《春日》,要求自己学会生字,读通古诗。读后作自学检查:①泗(sì)通过查字知道:泗水,是山东的一条河流,。②指名一,二位同学读诗,看看是否会读了,即读准音、不尜字、读得较畅。

  (3)理解诗意,再读注解②—⑥。

  ②指名一条说说注解思后,让学生接着说说不得1、2句的诗意。

  ③集体评议、补充、纠错后,教师进行指点。(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这两句写了诗人春游时看到的景色:风和日丽的一天,我去泗水,寻长优美的.景色,河边无边无涯的风光景物,一时间变得焕然一新。(要注意求同存民思维。如第1句注解,可把"寻芳"放在前面,可放在后面,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说说。)

  ④按同样的方法,读读、说说第3、4句。评议纠正后,教师以小黑板或投影出示正确答案,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的感受:春游中,我很容易地认识了春天的面貌,百花吐艳,成紫千红。告诉学生最生一句是传颂的佳句。(理解后再读读3、4)句。

  ⑤熟读全诗,为以后背诵作准备。

  3.学习《游园不值》。

  (1)读注解①了解作者叶绍翁。同时审题。不值:没有要访问的人。全题意思:去游园,主人不在,没能到园内去。

  (2)初读,《游园不值》,读通诗句,自学习题个生字。(屐(jī)苔(tái)扉(fēi)意门)

  读后进行检查。

  (3)理解诗意。

  ①读诗,并揣摩注解③④,如果其他词语不懂也可提出讨论。(怜:怜惜屐:鞋)

  ②学习1、2句,自学后指名说意思,进行评议,补充、纠正。

  ③本诗诗意较难理解,教师指点后通过投影出示1、2句出意:

  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小径上的苍苔,怕别人的木鞋把它踩坏,所以把柴门关上了。(注意"应"理解为"大概",1、2句之间还就补上"园门关上了"。)尽管诗人轻轻敲门好久,也没人来开门。

  ④按同样的方法,读读、说说第3、4句。评议纠正的基础上教师出示3、4句意,并指点(可用投影):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粉红杏,联想到满园春色,形象地反映春天的勃勃生机,蕴含深刻哲理,一切富于生机的东西是关闭、压不住的。)这个句子与"忝紫千红总是春:一样,成为传颂的诗句。

  (4)熟读全诗。

  4.作业:

  (1)熟读这两首诗。

  (2)做作业本第3、4(1)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望湖楼醉书》《出净慈寺》,借助注解诗意。

  (2)熟读两首诗,感受诗所描绘的自然美。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板书《望湖楼醉书》)读题:这节课我们先学这首诗,用上节课同样的方法学习。

  (1)看注解①了解作者和诗题。苏轼(1037—1101),宋代最负名的诗人之一。曾在杭州任过太守。苏堤之名是为了纪念这位杰出诗人的。望湖楼在西湖之边。

  (2)自学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注解②③理解翻墨跳珠.

  ②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师生讨论解决.

  ③指名读诗句1、2句,理解词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纠正。

  ④出示两个句子的正确句意(用投影);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一场暴雨后的天空一样开阔、平静,西湖又恢复了它平时的姿态。

  ⑤按同方法,指名学生说说3、4句的意思,评议纠正。

  ⑥出示正确句意,教师进行3、4句意指点(投影显示):地面上乔起的大风忽然把云全部吹散了,从望湖楼上往下看,湖水像雨后的天空一样开阔、平静,西湖又恢复了它平时的姿态。

  (3)指名学生读全诗(评议),齐读全诗。

  2.学习《出净慈寺》,揭题、板书、读题、审题。作者杨戌里,南宋杰出诗人。原题是"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意是晨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与前一首一样是写夏日西子湖美景的

  (1)读全诗,读通句子。

  (2)理解诗意

  ①读注解②,再提出诗句中不懂的地方,师生讨论解决。

  ②指名读诗句,理解1、2句句意,评议,纠正。

  ③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指导,投影出示两句句意: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风光与四时不相同。(这里的"六月"指农历六月。)指点后再读,并齐读1、2句。

  ④指名读3、4句,再连起来说说3、4句句意。(评议、纠正)

  ⑤教师用投影出示3、4句句意,进行指点:碧绿的荷花,红得特加鲜艳。指点后,再读读3、4句。

  ⑥指名熟读全诗,齐读全诗。

  4.作业:作业本1、2题、第4题(2)(3)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四首诗的理解。

  2.根据《游园不值》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想象,说一段话。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四首诗,并默写。

  (二)教学过程

  1.自由轻声读诗《游园不值》。读诗,解诗意,看见图,说一段话。(先自己说说,再同桌相互说说,评议。然后写一段话。)

  2.轻声自由读其三首诗,再按要求说说课后第1题点词和三个诗句的意思。说后评议。)

  3.学生各自读诗四首诗,想想看该如何背,然后自己闭站眼睛试背。

  4.同桌间相互背诵,互相帮助,指正。

  5.齐读诗四首。

  6.听录音背诵,指名背诵、评议。

  7.齐背诗四首。

  8.默写诗四首。(请两人把诗默写在投影片上)默毕出示两位学生默写的投影片上的四首诗,供评议纠正。

  9.作业:作业本第6题。

语文教案 篇8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反复吟诵,能说出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

  3、掌握“吟哦讽诵”的要领,学会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其深蕴的人文内涵。

  4、学会合作探究和写作,能从各个渠道收集、筛选和组合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5、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特产、风俗和民情。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鼎湖山听泉》 2课时

  《林中小溪》及同作者散文 2课时 《飞红摘翠记黄山》 2课时

  《画山绣水》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自由阅读 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4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山川”,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吟哦讽诵”,就是要求学生能通过吟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要教会学生从反复吟诵中,了解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加深理解其中深蕴的人文内涵。并且能从吟诵中品味文章的神气、写作上的妙处,领会到写景散文的一般思路。进而参与“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和写作。

  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鼎湖山听泉》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学习在“吟哦讽诵”中注意作者感情嬗变的历程及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林中小溪》一文在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的同时,可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位被称赞为“在整个世界文学中,未必能找到与他并驾齐驱的作家”的前苏联作家的作品风格,并再选择一些他的作品来加深学生的感受。《飞红摘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则重点学习写景角度的选择与转换及材料的整理和运用,为写作做好准备。

  作为本单元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吟哦讽诵”,一要创设好的情境,如为学生提供音乐、画面等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二是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思索、品味,以达到感悟的目的。

  单元起始课

  总结回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并明确任务:在初中两年的学习中,你有哪些好的语文学习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讨论

  2 出示、补充讨论的话题:

  1、我们在课本上学到了哪些方法? 思考,讨论

  3 组织交流 发表各自观点

  共同走进九年级(上)语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学生浏览课文、目录。本学期的语文课本和过去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本学期我们的语文学习和过去会有什么不同? 浏览课文、目录

  2 布置任务:制订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要求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阅读同题材、体裁的作品,和文学名著) 制订计划

  3 组织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交流

  整体把握第一单元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初步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能简要概括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各自然风景的特点) 朗读课文

  2 组织交流指导学生浏览课文 交流

  3 指导阅读《综合学习与探究》了解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并能提出新的问题。 阅读

  4 组成学习小组:

  1、分工收集资料。

  2、商定展示成果的形式。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1、熟练地朗读第一课

  2、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

  《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重难点分析:

  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有所“得”、有所“悟”。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乐于沉浸其中,思考、感悟。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环节。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学习中,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秀美风光。

  教师补充。 在优美的音配画中,学生介绍有关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2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勾画作者游山踪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和旁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回顾教案11-17

【经典】语文教案12-10

语文教案【精选】10-22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3-14

语文教案03-15

语文教案03-19

语文教案03-21

语文教案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