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共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文文句浅显易懂,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
作者用儿童化的语言,讲述了孩子们眼中的"影子"现象。如"影子"常常伴随我们的左右,就像常跟随我的小黑狗,我的好朋友。
学课文时,应鼓励孩子大胆地提问,学了课文,也应鼓励学生继续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生活,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我会写"中的三个生字"飞、马、鸟"中,笔画"竖折折勾"是一个难点。教师应强调这是一个一笔写成的笔画。
"我会说",是用"我的()面是()"来介绍同学,只要分清方位,应不成问题。教师可利用拍手操进行方位强化练习。
二预设目标
1能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会正确认读"影、前、后、常、跟、着、黑、狗、它、朋、友",会正确书写"飞、马、鸟"。认识新笔画"竖折折勾"和4个新偏旁"三撇儿、反犬旁、小字头、宝盖头"。
3通过对"影子"现象的研究,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中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课前准备
将四盏灯挂在教室四角,.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词。
3通过对"影子"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组织学生玩踩影子的游戏,并让他们说说玩后的感受。(正音:影yǐng子)
(二)学习课文
1有个小朋友,他也仔细观察了自己的影子,还写了一首小诗,想不想听听?师背诵课文。哪句话你觉得很有趣?
根据学生回答正音。常常(cháng)、跟(gēn)着(zhe)、朋(péng)
2比比谁先背出来。用各种形式练习背诵。
3试读课文。
4用各种形式练读课文。
(三)质疑探究
1学生质疑
(预设:A影子为什么会有时在前,有时在右,有时在左,有时在右?
B为什么说影子像条小花狗?影子是我的好朋友?)
2自由探究
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读读书、或利用教室四周的灯观察观察自己的影子),进行研究。
3交流汇报
(四)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五)读词语
大屏幕显示:影子、前后、常常、跟着、黑狗、它、朋友
各种形式认读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认读"影、前、后、常、跟、着、黑、狗、它、朋、友",会正确书写"飞、马、鸟"。认识新笔画"竖折折勾"和4个新偏旁"三撇儿、反犬旁、小字头、宝盖头"。
2激发学生课外继续探究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认读生字
1各种形式认读词语。
2分开词语,各种形式认读生字。
影、前、后、常、跟、着、黑、狗、它、朋、友
3偏旁显红,看看哪些字的偏旁,你已经认识了。
4学习新偏旁:三撇儿、反犬旁、小字头、宝盖头。
5找偏旁游戏
将字的偏旁和字分开,进行组合游戏。
(三)课间操
拍手歌:师:我们大家来拍手,上面拍拍。
生:下面拍拍。
师:前面拍拍。
生:后面拍拍。
……
(四)小组认字比赛
以五人为一单位,拿出各自准备的生字卡片,围成一圈,让圈中间的同学介绍手中的字。
如:我的前面是马字,一匹马的马;我的后面是友字,朋友的友;我的左面是飞字,飞机的飞;我的右面是鸟字,啄木鸟的鸟。……
如果有说错的小组成员可及时纠正,比比谁说的又快又对。
(五)写字练习
1教学新笔画"竖折折钩"。
2学生根据书上的笔顺自学笔顺。
3交流自学成果,并做小老师提醒小朋友哪些地方不要写错。
4写字练习,提醒学生写字姿势要正确。
(六)继续激趣,引导探究
1激趣:学了课文之后,你还有什么有关影子的问题想研究(或教师提问)?
(预设:什么时候影子最长,什么时候影子最短?
什么时候影子很清楚,什么时候影子很模糊?
什么时候人们喜欢影子,什么时候的人们不喜欢影子?……)
2引导探究: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去研究研究,能干的同学也可学着课本上小朋友的样子,写一段小诗。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重点难点】
1.重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课文提示】
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2.王安石,宋朝文学家、家。王安石当政时,推行变法。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
【正音正字】怨谤(bàng) 难壬人(nàn) 胥怨(xū) 盘庚(gēng) 会晤(wù)
【阅读课文】
1.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人“习于苟且”;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
2. 实施变法时,出现了什么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实施变法时,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
司马光认为,这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3.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的作用,学习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课文中的14个生字,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学习重难点
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A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一、紧扣主题,谈话导入
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勇武过人的武松……在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今天开始,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板书课题:人物描写一组。)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物描一组》中的“第一个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板书),去认识两位很有特点的新的朋友。(读题,注意“嘎”读ɡā)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1.导语: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查。(学生自读)
2.指名读。结合正音。
精神抖擞(sāu)裆(dānɡ)挠(náo)拽(zhuài)
3.说说课文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读懂课文,再现形象
1.导语:尽管我们只是初步读了课文,但从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还是可以看出,小嘎子和胖墩儿给大家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再次认真地读课文,这一次,要把每个词、每句话都读懂、读明白。然后同桌或者上下桌两位同学,可以试着把小嘎子和胖墩儿的摔跤表演出来。(学生读书、表演)
2.导语:现在我们请一对同学当演员,上台来扮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把他们摔跤的动作过程演出来。其他的同学就当导演,在底下仔细观看,对照课文的词句,看看他们是不是准确地把两个人物的每一个动作和摔跤的经过都表演出来。
3.演员演戏,导演说戏。“演员”表演结束,及时组织“导演”评价指导。指出表演准确和不准确的地方。如果有指导和评价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要提醒“导演”。教师要特别注意下面这些地方,“演员”是否表演出来,是否遗漏,“导演”指导评价是否到位:
(1)“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着腰说,“来吧,是一*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注意爽快、无所谓惧的语气、跳”“退”“闪”(快速转身)的作和“*腰”的站立姿势的表演和评价。
(2)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打架似的对起阵来。
──注意“虎势一站”(还有气势,以谁也不服谁、水也不怕谁的姿势站立)的表演和评价。
(3)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注意:①小嘎子的“精神抖擞”“蹦来蹦去”“下冷绊子”(突然伸脚绊)的神情动作的表演和评价。②小胖墩儿“塌着腰(凹着腰),合了裆(合并两腿),鼓着眼珠子”的动作表演和评价。
(4)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勾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注意“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抓)”“推拉拽(拉)顶”“刚想用脚腕子去勾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趁势往旁侧里一推”的动作表演和评价。
如果“演员”表演存在较多缺漏或不到位的地方,应要求他们再根据“导演”的评价指导再次比较准确地表演一次。
四、深读课文,感悟形象
1.导语: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现在,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两个人物,在大脑中活现出他们的形象来。
2.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3.导语:通过起先精彩的表演和现在会心的朗读,我想,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形象一定活在同学们的心中。那么,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小嘎子和小小胖墩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你认为合适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嘎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胖墩儿
(关于小嘎子,可以填上聪明、活泼、调皮、顽皮、灵活等等;关于小胖墩儿,可以填上沉稳、憨厚、诚实、老实等等。)
4.你喜欢小嘎子,还是喜欢小胖墩儿?
5.导语: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塑造了两个人特点鲜明、天真可爱的人物。小嘎子活泼,调皮,小胖墩儿沉稳,憨厚,只要读过这段文字,相信对这两个人物就会过目不忘。那么,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呢?用了这样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反馈:作者主要采用动作描写的方法,准确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也兼用语言描写的方法,生动地刻画了两个人物不同的特点。运用这样的方法,就使读者好像看到了人物的动作,听到人物说的话,整个人物形象仿佛就站在我们的眼前,栩栩如生。
五、齐读课文,结束全课
1.导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新的朋友。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再次走进并亲近这两位朋友。
2.齐读。
六、布置拓展性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节选自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家徐光耀先生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这部小说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经改编成同名电影,影响了几代人。1980年小说和电影分别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最近又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课外阅读《小兵张嘎》。
第二课时(临死前的严监生)
教学准备
教师:小黑板、挂图等
学生:阅读《儒林外史》,收集关于作家吴敬梓的有关资料。
一、课前交流,阅读铺垫
1.交流《儒林外史》的读后体会。
2.教师小结:作者吴敬梓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去世不久,他的家就遭遇变故。他对人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追求功名,这在当时是很难被社会所容的,这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下层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为熟悉他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这样就从个人恩怨的小圈子里转向对社会不满与批批判上来。也正是在1736年前后,他开始了《儒林外史》的创作。这部小说描绘了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封建社会的极端腐朽和将要崩溃的趋势,也描绘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市民心态以及在名利驱使下各种各样的人。尤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对一个有钱人严监生临死前的描写与心灵刻画,成为“千古绝唱”,被人们津津乐道。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这篇课文的生字并不多,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练习,同学们一定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3.检查读书效果。有针对性地检查平时读书机会相对较少的学生,随时正音。严监(jiàn)诸亲六眷(juàn)两茎(jīng)
4.自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谁?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学生自读思考。
6.交流对人物的初步感受。
三、纵向联系,感悟“吝啬”
出示语段:“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摇了两三摇。”
1.读了这段文字,你能想到哪些成语来形容严监生此时的病情?(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息……)
2.听老师把这句话读一遍,大家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老师故意读漏“总”字)
3.学生评读,由“总”字让学生体会严监生垂死挣扎的时间之长,从而引发讨论: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在想什么?(让学生揣摩人物内心,进行心理活动描写的训练。)
4.这句话中,有几个关于严监生的动作的描写,你能找出来吗?
5.从几个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两根灯芯草,竟然让临死前的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两根灯芯草在他的心中是这么的重要,可见他是多么吝啬。)
6.在听了大侄子的话后,他又有怎样的举动?“摇了两三摇”,如果把它换成“摇了摇”可以吗?说说你的见解。(让学生体会严监生此时的焦急。)
7.此时的严监生又会怎样想呢?
8.练习朗读,学生评读。
9.在本文中,像刚才提到的动作的描写还有几处,你能找出来吗?
10.根据学生回答梳理:
与大侄子的交流
伸出两个指头
把头摇了两三摇
与二侄子的交流
越发指得紧了
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
与奶妈的交流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把眼闭着摇头
与赵氏的交流
点一点头
把手垂下
11.从这些动作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焦急的加剧与吝啬)
12.体会人物的心理,练习朗读后面话,要读出心理的变化。
四、课后作业
有条件的同学阅读《守财奴》中葛朗台临死前的片段。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臧向飞)
第三课时(“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楼梦》的信息,注意搜集有关贾母、王熙凤的资料。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生词。
一、激趣导入
1.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全书以男女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塑造几百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贾家荣宁两府的兴衰败落,表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喻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文章,就是节选自这本古典文学名著。
2.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
3.教师补充:《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大家族。这个家族的祖先曾随皇帝出过兵,兄弟二人都受封国公爵位。哥哥贾演封宁国公,弟弟贾源封荣国公,两家府第相连,就叫了宁国府和荣国府。到《红楼梦》开篇时,第一代人贾演、贾源,第二代人贾代化、贾代善都已过世,只有贾代善的妻子贾母还在。如今虽年事已高,把家政交给二儿媳王夫人和孙媳妇王熙凤主持,自己只带着孙儿辈寻开心,享清福,但在宁荣二府中仍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想到黛玉年纪小没有人照顾,就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本文介绍的就是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与其见面的情景。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的生字,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准字音。
①读书要细心,读不通的地方要多读几遍,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②遇到不理解的生词可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实在不理解的画下来留作讨论。
③不动笔墨不读书,将感受深刻的句子或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名接力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读顺。师生随机纠错,并适当解答同学们的有关疑问。
3.再读课文,思考:王熙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三、深入读文,探究性格
导语:王熙凤,是贾母的大儿子贾赦的儿子贾琏的妻子,贾母二儿子贾政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那么,王熙凤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画出描写语言、外貌、动作的句子,仔细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以下教学分三块,分别从语言、外貌、动作三方面去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变序进行。在每一块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引出同类描写,进行分析比较,体会描写方法的作用,以便掌握描写方法。
(一)外貌描写──美丽
(1)同学们先读读外貌描写的文字,再看图,找出谁是王熙凤。
(2)为什么要描写王熙凤的外貌?(因为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牲进行描写。指导学生在描写人物外貌时要抓住特征写。)
(3)指导学生朗读。
(二)语言描写──放纵,逢迎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有“语言学家”之称,下面我们就来领略一下她的说话艺术。
1.“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
(1)这儿“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王熙凤又给林黛玉留下了什么印象?(放诞无礼)
(3)出示“这些人个个……放诞无礼?”“敛声屏气”什么意思?“个个敛声屏气”说明当时的气氛怎样。
(4)这样的气氛下,王熙凤竟说说笑笑地进场,足见其性格放纵,不拘小节。难怪贾母称他为“凤辣子”。出示: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2.“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
(1)“真”去掉有什么不同?(说明之前曾怀疑过,流露出对黛玉美貌的惊叹。)
(2)从“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有相见恨晚之意。)
(3)你能明白“凤辣子”说“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这句话的意思吗?(她讲话时,周围人物除了林黛玉,还有和林黛玉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还有众姐妹的母亲邢、王二夫人。如果她竭力赞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而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而不至于扬此失彼。看来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她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
(4)最后“凤辣子”为什么又要转喜为悲?说“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因为这个“心理学家”知道,姑妈去世不久,贾母痛失爱女,心里必定悲痛万分。她估计几句高兴的见面话之后,贾母该开始悲伤了,自己可不能只顾高兴,于是就抢在前头,转喜为悲。)
3.“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该打,该打!”
(1)过渡:“凤辣子”因为“来迟了“,并不知道在此之前贾母已一次“大哭”,一次“呜咽”,此时“方略略止住”。因而贾母听了此话,不是“哭道”,而是“笑道”:“我才好了,倒来招我。”还要她“快再休提前话”。这可要让这位“心理学家”难堪了。可她并不慌张,并没有露出马脚,而是“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真是一个天才的表演家!
(2)“凤辣子”是真的忘了老祖宗了吗?引导学生联系贾母的地位想想。(当然不是,恰恰相反,她一心都在老祖宗身上,唯老祖宗是从呢。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
4.“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也只管告诉我。”
(1)如果你是林黛玉,听了这话,你觉得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物?(一是热情,在贾母面前向林黛玉大献殷勤;二是炫耀身份,与林黛玉虽属同辈,口气却极像一个主人在对一个怯生生的孩子说话。)
(2)练习朗读王熙凤的所有语言,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动作描写──圆滑
(1)让学生找出有关王熙凤的动作描写。
(2)从“携、送、拭泪、拉”这些动作的描写中,王熙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把这些动作加进刚才的对话中再读一读。
(4)小组练习后再表演。
四、布置作业
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红楼梦》有关章节。
B案
课前准备
了解《小兵张嘎》、《儒林外史》、《红楼梦》的故事梗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通读课文
1.出示课题《人物描写一组》,说说以前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课外读物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一说是怎样描写的。
2.朗读课文,认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二、默读课文,畅谈感受
1.默读课文,寻找印象深刻的段落,多读几遍。
2.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1)可以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评价,比如:小嘎子很机灵;凤辣子很泼辣;严监生很吝啬……
(2)可以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言行的感受,比如:严监生临时前“伸着两个指头”这个动作,课文中反复出现,充分说明严监生的吝啬……
(3)可以说说课文的语言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比如:“凤辣子”这个名字很能反映她的性格……
三、深入研读,感受人物
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深入阅读短文,在阅读中尝试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在短文中找出特别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词句,画下来,反复朗读。
(2)你所阅读的短文中的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标注在课本上。
(3)想象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头脑中形成图像,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2.研究同一篇短文的同学自由组成小组,相互讨论切磋研读成果。
第二课时
一、课堂交流,分享成果
(1)交流《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学习情况。
①小嘎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她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上风。”──可以看出小嘎子的机灵和“狡猾”。
……
②读读这些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2)交流《临时前的严监生》的学习情况。
①严监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总部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越发指得紧了。”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没了气。”
──从这个简单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严监生人都将死,仍恐费了灯油,是多么吝啬。
……
②读读这些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3)交流《“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学习情况。
①“凤辣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认未到而声先至,其他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唯有她“放诞无礼”,活脱脱的泼辣相。
……
②读读这些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二、反思形象,感悟写法
1.快速阅读三篇短文,你认为哪个人物形象在你头脑中留下了最鲜明的印象?为什么?在文中找出理由,做好标注。
2.交流讨论,学生只有发言,讲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教师可随机点拨。
点拨的要点:
(1)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如:小嘎子的动作就是一个小孩子才会做的,他的想法也是小孩子简单的“狡猾”。
(2)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特定的情境相结合,突出了人物形象。如: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凤辣子”在众人面前风风火火的语言,都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3)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很典型。如:“凤辣子”一下子转悲为喜时,一前一后说的话,就是典型的人物语言;严监生那伸着的两个指头,就是典型的动作描写。
三、创设情境,尝试描写
(1)小结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有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要典型。
(2)回忆生活中影响深刻的人物,设想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描写一个人物活动的片断。
(3)讲评学生描写的片断,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点。
四、作业
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性格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初步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关于桥的课件;
2.学生搜集桥的图片;
3.学生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图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在学习了《兰兰过桥》一课后对桥非常感兴趣,在课余时间搜集了不少关于桥的图片老师也搜集了不少,你们想不想看呢?
2.播放有关桥的课件(多媒体课件演示桥的发展:木桥──石桥──公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立交桥等)
3.师:也把你们搜集到的图片拿出来与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吧!(学生相互交流)
4.师:刚才小朋友们都看到了哪些桥呀?(指名学生汇报)从古至今,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桥的世界真是太丰富了!在这么多桥当中,你最喜欢什么桥呢?(先同桌练说,再指名说;引导学生先说喜欢的桥的名称,再说喜欢的原因)
5.引导生生互评,初步渗透交际时的文明礼貌,让学生学会倾听。(引导语如:他为什么把这座桥说得这么好呀?他把这座桥说得这么好有什么秘诀呢?他在介绍这座桥时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6.小结过渡:小朋友们精彩的发言让老师知道了你们心中最喜欢的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也在不断变化着,同学们充满想象力的小脑瓜里,未来的桥是怎样的?请把你设计的“未来的桥”的图纸高高举起吧!(板书:未来的桥)
二、交际训练,教给方法
1.指名介绍自己设计的桥,师生模拟对话。
师:××同学,你设汁的是什么桥呀?
生:我设计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它有什么特点呀?(或“有什么用途”……)
生:这种桥的特点是__________。(或“这种桥的用途可多了,可以__________,还可以__________”等)
2.引导学生归纳交际的基本方法:先介绍桥的名称,再说桥的特点或用途
3.在小组内交流,评出“最佳设计者”。
三、再创情境,扩展训练
1.师:在南宁市邕江河面上,不久的将来会建起邕江六桥,你们想不想把自己的设计推荐给市长伯伯呢?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已评选出来的“最佳设计者”的“未来的桥”图样,讨论一下,该怎样向市长伯伯介绍,才能让他采用你们的设计方案
2.各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板书:态度大方 彬彬有礼 条理清晰)
3.小组内商议介绍词,准备交流。
4.小组问互相交流。
(1)每个小组选代表向市长伯伯(另一小组的同学扮演)介绍本组的“未来的桥”设计方案,介绍后将图贴在黑板上。
(2)其他小组对他们进行质疑(可以从桥的造型、材料色彩、承重力等方面质疑)
5.评选“最佳桥梁”(只要方案有特色,就予以充分肯定)
四、总结
这节课老师的收获可真大,你们设汁的各式各样的桥让我大开眼界。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打牢文化基础,相信在我们这些小朋友当中,将来一定会有人成为出色的桥梁专家:
五、课后延伸
将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方案介绍给家人或好朋友。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
1. 同学们,俺们来做一个补充成语的小游戏,好不好啊?
出示成语。
2. 看到这些成语,你发现了什么?
3. 是的,在俺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花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平时,你觉得什么花最美啊?为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4. 大家说的真好!俺们的作者李天芳从乡间来到城市,住进了机关的四合院,种下一片太阳花。今天就让俺们来学习他的《种一片太阳花》。
(板书课题:种一片太阳花,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 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从课文中了解什么?(指名回答)
归纳板书:太阳花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要种太阳花?
太阳花有什么特点?
2.同学们想了解的真不少!有一些问题俺们通过预习就可以解决;有些问题俺们可以在学习中一起解决。
那就请你带着自身想知道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明白的地方作出标志,多读几遍。
3. 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
①生词会读了吗?俺想请一组同学们来读一读,谁想读?
课件出示生词:
焦躁、斑斓、花圃、服侍、贪婪、充分、缤纷、慵倦、火热、兴旺、偃旗息鼓、兴盛、美人蕉。
②大家看着拼音能够准确的读出生字来,假如去掉拼音,你会读吗?
课件出示,小组内读一读这些生词,看哪一个小组读得又认真,又准确。(小组合作读生词)
③读得不错。哪位同学想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4. 看来大家对生词掌握的不错。课文读得怎么样了?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评价:读得不错。
三、细读体悟
1. 作者为什么要种太阳花呢?
①请你仔细听录音,边听边考虑,画出有关的语句。(课文第一自然段)
②谁能说一说?为什么要种太阳花呢?
板书:对色彩的渴望
2. 通过刚才的朗读,太阳花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你觉得太阳花怎么样?
请你自身读读课文,画出描写太阳花美的句子来。
同学们读得真认真,就请你同桌两个人交流一下你画的句子吧。
①你能读读你画的句子吗?(5—8自然段)
②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太阳花的美?
③你还能体会到太阳花美在哪里?
3.同学们读得真好!
①哪位同学想读给大家听听?老师为他配上音乐。(指名读)
②请其他同学比上眼睛想象一下太阳花开的情景。
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小组内说一说。
谁还想读?
4.太阳花如此美丽,却又经久不衰,这是为什么呢?
请你读读8、9自然段,找一找原因吧。
谁能说一说为什么太阳花经久不衰?你能用书上的句子来回答吗?
让俺们带着赞颂、欣赏的`语气来读读第9自然段。(齐读)(指名配乐读)
5. 让俺们一起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段落,夸夸美丽的太阳花吧。
6. 看到美丽的太阳花,你能不能想到些什么?
实际生活中有和太阳花一样的人吗?
四、拓展
1. 小结:美丽的太阳花有着美好的品格,俺想俺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太阳花的这种美好的品格。
2. 课后,希望大家能够找来《白杨》这篇文章来读读,感受一下白杨树的高洁品格。
3. 搜集有关花的资料,准备习作。
五、安排作业
1. 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段。
2. 仿照课文的写作手法,写写你钟爱的花吧。
3. 课外阅读:找来与花有关的文章读一读。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简说]
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画上有金黄的梨和红红的苹果,有稻海翻起的波浪和高粱举起的火把。它是人们用汗水绘出的山水画,它是山野对人们辛勤劳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秋天景象之美和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3、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感受勤劳的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小朋友,不知不觉地秋姑娘踩着厚厚的落叶来到了每个小朋友的身边,你发现大自然有什么变化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秋天的图画,(板书:秋天的图画)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2、(出示秋天的图画)告诉老师,你都看到了什么?
有个小朋友特别喜欢这幅美丽的图画,还把它写成了一段很美的话呢。你们想听吗?就让老师读给大家听吧!(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朋友,你想读吗?这段话就放在每个小朋友的桌子里,把它打开,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要想读好这段话,得先把每个字读正确了,把每个句子读通顺了。如果碰到难念的词和句就请你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了为止,开始。
2、交流学习情况
(1)小朋友,课文中有一些词语朋友急着想和大家见面了,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课件展示)图画波浪高粱燃烧脸颊勤劳火把翻起大雁排成
(2)哪个小朋友想先跟他们交朋友?(指名读)告诉老师你最喜欢跟哪几个词语交朋友?小朋友也一起读读这几个词语。
点拨:波浪——你见过大海的波浪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脸颊——小朋友,跟老师一块摸摸自己的脸颊,小朋友的脸颊圆圆的,真像是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太可爱了!
火把——见过火把吗?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火把吧!(图示)
(3)(去掉拼音打乱次序)这些词语朋友跟我们玩起了捉迷藏,小朋友你现在能认出它们了吗?
波浪燃烧翻起勤劳大雁图画火把高梁脸颊排成
(4)大家都想读,这样吧,我们来开小火车,你们这么喜欢开小火车,那我们男孩子和女孩子一起来开火车。
(5)好样的,我们已经和这些词语交上朋友了。老师相信你们现在读起课文来就更方便了。不相信,同桌小朋友互相来读读!注意,一个小朋友读,另一个小朋友可要听仔细了!读好了,请用举手告诉老师。
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1、读了这段话,你最喜欢哪一句呢?(随机指导朗读第一句)(想知道老师喜欢哪一句吗?)
2、(出示课文第二句)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不懂的,请告诉老师。
3、理解“稻海”
(1)什么是“稻海”呢?
(2)小朋友,就请跟老师一块去看看那一望无际的稻海吧!
(3)(出示翻滚的稻海)你看到了什么?(秋天一到,田野里的稻子结满了沉甸甸的稻穗,金灿灿的一片,一眼望不到边。远远看去,多像是金色的海洋!那就是——(稻海)一阵阵凉爽的秋风吹过了稻田,一大片稻子高低起伏,真像大海翻起--金色的波浪。看到如此的景象,你觉得--?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吧!(给“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划线)
(4)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稻海,那么,天上的云很多很多,望也望不到头,就叫——,人很多很多,挤都挤不进去?——是呀,很多同样的东西聚在一起,我们可以加上“海”来称呼,你看,“海”字的作用可真大!
4、理解“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1)(出示图画)谁能从图画中找找“高梁”在哪里?为什么它就是?能说说理由吗?
(2)是呀!你看,高粱把腰杆子挺得直直的,举起它那红艳艳的果实,多神气呀!你们能挺直了腰杆子神气地来读读这句话吗?(给句子划线)齐读。
(3)老师太开心了,大家读得真有精神!相信你们一定也能把整个句子读得棒棒的!行吗?好,先自己练习练习。
指名读
(配乐)齐读,(老师很想能看到那美丽的景色,小朋友,能用你们的朗读帮帮老师吗?)
(出示句子)梨树()起()的灯笼,苹果()出()的脸颊,稻海()起()的波浪,高粱()起()的火把。
工这句话中有几个词儿走丢了,小朋友能把它们找回来吗?(一起读读,
是不是还是原来的句子?)
5、背诵句子。
(1)小朋友,这么美的句子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它收藏在心里,怎么样?好,开始。
(2)(出示图画)谁来?
能背的孩子请闭上眼睛,还不能背的看大屏幕,咱们一起来。
6、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小朋友再读读课文,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勤劳的人们使秋天这样美丽。)
(出示大雁图)小朋友们,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学生接读)
7、齐读课文。好,现在我们已经和句子也交上朋友了,老师相信这下子大家一定也能把课文读得美美的了!是不是?
四、启发想像,练习表达
1、秋天的图画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等着小朋友画上去呢!你想画上什么?
2、(出示课文第二句和石榴),你能学着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石榴吗?
3、(出示图画)这些美丽的景色你能用笔把它写下来吗?(出示作业纸)好,小朋友你可以从上面的景物中选择四样来写,也可以自己另选几样来写。
4、(展示学生作品)老师选了几张小朋友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把自己的大作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5、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有趣的作业,中午回家给自己写的文章配上美丽的插图,可以把它贴在教室的展览园地上,让大家一起欣赏,好吗?
五、学写生字
1、课文中有几个生字比较难写,看看它们是谁呀?
2、仔细看看这三个生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举颊
勤(看老师来写写“勤”字,小朋友伸出手指跟我一起写。)在作业纸上写一个。
3、好,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空格中认真书写两个。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朗读理解
2.小组合作
3.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词)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教案一般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内容。为大家提供了初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在教学流程方面,整体上按照我校市级立项课题《“构建7——9年级语文和谐课堂”教学实验》中所倡导的“唤起体验——整体感知——重点探究——拓展迁移”四个步骤进行设计,以构建语文和谐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方面:
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2)诵读品味法: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教具准备:笔记本电脑、PPT课件、配乐FLASH动画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三.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b.上阙中哪两个字最能体会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又是哪两个字把苏轼带回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体会作者感情起伏
c.下阙中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什么?哪两个字最能突出月圆人不圆的忧伤情怀?又是哪两个字把笔锋一转,聊以宽慰,富有哲理?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五.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
1.赏析美术作品、书法、绘画,融合音乐,激发学生别出心裁读古诗,并教育学生热爱古诗词
2.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总结: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八.布置作业: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创造一幅书法作品或制作电脑动画。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一.引诗——“含月”诗句
二.诵诗
我欲又恐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何似
三.析诗——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四.品诗:想象、口述画面
五.拓展:欣赏、名句互通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说明: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第4单元第一课《小狮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6个生字,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父母本事再大,也不能一辈子依赖父母生活,要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识16个生字及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父母本事再大,也不能一辈子依赖父母生活,要学会自立.
3.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不依赖别人、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人.
教学突破:
通过播放《狮子王》片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戴头饰分角色表演中,既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主动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其口头表达及表演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观看影片《狮子王》。
2.提问:你喜欢影片中的小狮子吗?为什么?
3.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很喜欢这只小狮子,那么,在它成长的过程中,曾经有一个故事,你想知道吗? 让我们一起学习《小狮子》这篇课文.
4.板书课题:小狮子.
学生活动[1.观看影片.2.积极思考 ,踊跃回答3.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掌握认字方法
教师活动
1.(初读课文)请2、3名学生概括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
2.(多媒体演示)请丁丁和小朋友一起学习,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难字标出来.
3.指导认字方法:用你学过的识字方法去学习那些不认识的字.
4.纠正学生读音: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该注意,或有什么识记方法,请你当小老师教教大家.(进行适当点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5.引导学生把读得不通、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后,要求同桌互读互评,读得不够好的同学,请你帮帮他.
6.丁丁考考你: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请学生领读.
学生活动
[1.初步概括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将生难字画上符号.
3.用所学的方法识字.如:拼一拼、猜一猜、查一查、听一听等.
4.当小老师强调读音、识记字型.
5.同桌互读、互评.
6.自由读、领读.]
三.细读体会,读中感悟
教师活动
1.齐读课文,说说你喜欢哪一部分.(引导学生概括段落大意.
2.大家看:丁丁把课文分成了几个部分(课件出示)初生的小狮子懒洋洋的小狮子**的教导(爸爸的教导)努力学习真正的小狮子(引导学生结合课件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3.齐读第一段,我们一起来看看初生的'小狮子的照片.
4.提问:小狮子过着怎样的生活?(引导学生说出懒洋洋)
[拓展:小狮子除了懒洋洋,还很贪玩]
5.提问:一棵大树看见后,对小狮子说了什么?小狮子是怎样回答的?
听了小狮子的话,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狮子?你有什么话想对它说?
(引导学生体会自找苦吃饭来张口、天天享福的意思)
6.引导学生体会大树对小狮子的担忧之情,和小狮子怕吃苦的享乐主义.(全体参与二人分角色对读)
7.引导学生自由读7-8自然段.思考:小狮子的话被妈妈听到了,她说了些什么?
[拓展:看图,想象爸爸对他说些什么?]
(1)解**的话:什么叫劝告?依赖是什么意思?从**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小狮子听了**的话是怎么做的?
8.引导学生模仿小狮子的动作,以此体会小狮子学会了滚、扑、撕、咬的本领.
学生活动
[1.用单的语言概括段意.
2.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3.看小狮子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自渎课文,回答问题.
5.读一读大树对小狮子说的话.谈一谈自己对小狮子行为的看法,并对小狮子谈出自己的看法.6.分角色朗读3—6自然段,读后评议.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示范朗读.
7.自由读7-8自然段,回答问题.
(1)理解词语,交流从**的话中明白的道理.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8.模仿小狮子的动作,体会小狮子的本领.]
四.回归整体,扩展思维
教师活动
1.丁丁给我们提了问题:
*你喜欢什么时候的小狮子?为什么?(板书:原来:懒洋洋、晒、吃、睡、说
后来:努力学习、滚、扑、撕、咬)
*你认为真正的小狮子应该是什么样的?
2.总结并提问: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了什么收获和体会?
3.引导学生戴头饰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活动
1.自由回答问题.
2.戴头饰表演]
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小狮子这篇课文,希望同学们学习小狮子努力学习的精神,不依赖父母和他人,做一个自强自立的孩子.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词语卡片、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映示幻灯片,简介庐山的云雾。
2. 揭题。(板书:庐山的云雾)
3. 谈话导入:庐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现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就上新课,齐读课题:10、庐山的云雾
4. 范读课文。
二、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 提出自学要求:
读准生字字音,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 学生自读课文,同座位互相讨论第二个问题:每段写了什么?
3.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及时正音,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了庐山的云雾多和美,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三、 齐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庐山云雾的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四、 教学生字词
突出下列字形的书写指导:
幻、添
重点理解的词语:
秀丽、尤其、缠绕、弥漫、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五、 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习字册上描红、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 听写生字词。
2.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 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 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 指名回答,互相交流,教师点拨,指导朗读引背。
第一句:“秀丽”是什么意思?(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用“秀丽”说一句话。齐读这句,突出“十分秀丽”。
第二句:“尤其”是什么意思?(“特别”。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庐山的云雾特别在哪里?(引导读书,找出“变幻无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词的意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句。
第三、四句: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云多)启发想象: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驾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上指导朗读,体会这种情境。
3.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引导背诵。
4. 小结:围绕云雾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总写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 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 自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2. 齐读中心句,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庐山的云雾哪个特点来写的。(板书:千姿百态)
3. 轻声读文,联系情境,说说“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读书回答)
4. 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具体地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的。(打比方)
5. 齐读第一句,引读分述部分: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云雾弥漫山谷~云雾遮挡山峰~(感悟总述和分述的关系,体会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千姿百态”的)
6.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7. 联系语境说说“笼罩”、“缠绕”、“弥漫”的意思;练习用“千姿百态”造句。
8. 小结: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9. 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请总分关系——感受云雾现象——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四、 运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五、 检查自学情况(读、议、背。重点是通过读议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云雾的特点写具体的)
六、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七、 总结全文
1. 配乐朗读全文。
2. 小结:总分的写法突出了庐山云雾的三个特点——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3. 引导学生逐段背诵课文。
附板书:
3 庐山的云雾
多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习作一 看图作文
习作目标:
1. 看例图,读例文,学习例文是怎样用语言描述图意的。
2. 阅读例文后的习作要求指导,初步懂得观察多幅图作文的方法。
3.根据练习要求,采用学得的方法,学习写多幅图作文。
教学时数:二课时
作文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观察画面,学习例文,总结要点
1. 图上有几个人物?
2. 这四幅图写了一件什么事?
3. 分图简洁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4. 阅读例文
1.指名分段读例文,图文对照,说说每段分别写了哪幅图?
2.由例文的安排段方法,你知道了可以如何安排段落吗?
5. 教师小结: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他们看到了什么,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
二、 组织讨论,学习写法
1.读提示语,结合例文看图,自主思考这些问题。
2.学生围绕几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集体交流,明白多幅图的基本要求
a.仔细观察。看懂每幅图,弄清每幅图的意思和联系。
b.展开想像。图上看到的可以写,没有的内容可以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来写。
c.层次分明,每段写一幅图。
d.重点突出。几幅图中选一两幅写具体些。
3.你认为还有什么技巧和方法向大家推荐。
三、学习写法,尝试写作
(1)看图选择内容。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组进行重点细致的观察。
(2) 学生自由说说四幅图意,小组交流,班级交流。评议。
1. 同桌先看图口述
2. 指名连起来完整地说
3. 师生点评
4. 学生练写,师指导。
五、 指导誉写
第二课时
一、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并指导修改。
宗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讲了托尔斯泰改小说的故事作为范例。修改入手的几个方面1、改病句。方法:自己多读两遍,不通的句子改过来,不会改,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2、添词句。方法:小组讨论,互提建议。修改效果自评办法:自己读读修改前后的作文,觉得有进步就给自己画上一朵红花。互评办法:请小组其他成员或班上其他同学读两篇作文,有进步就给打朵红花,看谁得的红花多。
二、优秀习作全班朗读。
练习1
教学要求:
1. 弄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基础上背诵简称歌,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
2. 书写时注意写好捺画,并巩固笔顺规则。
3. 熟记8个成语和记诵古诗《夏日田园杂兴》。
4. 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一是让学生想说,二是让学生会说。
5. 练习两个笔画及含有这两个笔画(横撇、撇点)的字。
教学重、难点:
弄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基础上背诵简称歌,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
启发学生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大致体会成语。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完成学用字词句的教学,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融洽。
一、熟记并背诵简称歌。
1. 出示中国地图。
帮助学生对中国地图有一个整体认识,即中国地图像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
2. 接着,借助地图了解我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
少数民族自治区: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内蒙古
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3. 了解有关内容
直辖市是由中央直接领导的城市,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是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区地方。
4. 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简称。
5. 熟记并背诵简称歌。
6. 找朋友游戏。
巩固对简称与省、市、自治区名称之间对应关系的了解。
一、 理解有关各省、市、自治区的句子。
1.出示句子。
启发学生边读边想:通过刚才的学习,哪些原本不理解的内容现在理解了?
2.交流。
3.巩固对简称所代表的含义的认识,初步知晓我国几大地方戏的名称。
小结:恰当地运用简称能使语言表述更简洁。
4.运用简称的词句。(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如:黔驴技穷、湘江、滇池、京沪铁路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写好钢笔字(“遮、越、处”三个字)注意写好捺画;进行读读背背。
一、写好钢笔字
1. 看看写的字。(“遮、越、处”三个字)要注意什么?
2. 讨论要注意的地方。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三个字的捺画的不同走势。
正确把握三个字的捺画起笔走势。
“遮”字一捺走势平缓;“越” 字一捺比“遮”陡;“处”字一捺更陡。
4. 知道学生认真、仔细、规范地描红、仿写。
5. 注意写字姿势。
二、读读背背。
1. 熟记8个成语。
(1)结合第一单元的课文,《庐山的云雾》加以理解。
风云变换:像风云那样变动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安。
气象万千:气象,景象。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富于变化。
飘飘欲仙:漂浮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
(2)指导记忆。
2. 背诵《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1) 介绍:范成大写了一组《夏日田园杂兴》,今天学习《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2) 引导学生看图,并借助图画读读古诗。(大致体会诗的意思与表现的情趣)
(3) 小结:全诗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夏日农家昼耕也织的忙碌景象和儿童不会帮助织布,却在树下学种瓜的有趣情景。
(4) 指导学生熟读背诵。
(5) 搜集其他《夏日田园杂兴》进行积累诵读。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让学生想说、让学生会说)进行口语交际;指导连写毛笔字。
一、口语交际
聊聊春节
1. 设问导入:今年的春节,你是怎么过的?你知道过春节时,咱们这儿有什么习俗吗?今天咱们一起来聊聊春节。
2. 出示题目:聊聊春节
3. 借助插图(贴春联、全家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舞龙灯、吃年夜饭、给老人拜年……)勾起回忆。
4. 交流本地春节的习俗,也可交流其他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5. 自由练说、同桌练说、全班交流。
6. 指名说。
二、学写毛笔字
1. 笔画练写:
横撇:要注意拐弯处的提笔与顿笔,横要短,撇要长而舒展。
撇点:注意起笔时要顿笔,收笔时回锋,至折处主要用的是笔锋,此时以提笔为主。同时还要注意撇与点的长短与倾斜度。
2. 写字练习:
夕:第一画“撇”要短,起笔从竖中线开始;第二画“横撇”,横从短撇的腹部落笔,横画不能长;第三画“点”是圆点,位于米字格中心便下一点。
女:整个字要向四周舒展。横画在横中线上,要写长些,撇点的起笔与撇的收笔基本在一条线上。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灶的用处,初步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面条、外婆、锅盖、荷包蛋、太阳灶”等词之意。
3、进步学会使用问号和叹号。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煮、婆、饿、揭、锅、忘”6个生字。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知道表示惊讶或其他感情强烈的句子一般使用感叹号,并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家里烧饭做菜都用的是什么?可你们知道吗?不用煤气、煤炉、柴火也能烧饭做菜。不信,我们学了(23.太阳公公煮面条),就会知道了。
(2)出示课题:23.太阳公公煮面条。齐读课题。
(3)教学“煮”。
①指名拼读,分析字形。
②齐读。
③口头组词。
④指导书写。
2、初读课文,口述目标。
(1)听课文录音。想想课文中告诉我们是用什么来煮面条的?
(2)口述本节课目标。(见(一)教学目标)
3、再读课文,学习1、2自然段。
(1)读课文1、2自然段,自学四个生字:“婆、饿、揭、锅、忘”。
(2)字形难点:婆,上下结构,“女”的一横要写得长些,要注意摆好位置。
锅,左右结构,右下是“内”,不是“内”,要注意区别。
读音难点:“锅”是三拼音guo;,中间的介音“u”,不要漏掉。
用换偏旁记:锅(窝-穴+ =锅)揭(喝-口+扌=揭)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汇报你学会了哪个字(字形);口头扩词。
(4)星期天,玲玲到外婆家去玩,这天天气怎么样?什么样的天气称得上晴朗?
课文写玲玲到外婆家去玩,为什么要写天气暗朗?
(5)外婆为什么让玲玲和邻居小朋友去玩,而不陪地,说明外婆怎么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忙着收麦子)
(6)读第1自然段。
(7)指名读第2自然段。
为什么玲玲会认为外婆忘了做饭?(锅于里空空的,外婆要收麦子,很忙。)
(8)出示句子“呀,外婆忘了做饭!”
①“!”这个标点符号叫感叹号。
②为什么这一句开头用一个“呀”字,最后还用感叹号?
③师:表示惊讶或感情强烈的句于用感叹号。
④指导读出惊讶的语气。
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9)用惊讶的语气读第2自然段。
4、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抽读卡片。
(2)教师重点指导书写“锅”。
5、作业。
(1)学生书写生字“煮、婆、饿、揭、锅、忘”。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4自然段,知道太阳灶的样于、好处。
2、理解“更”的用法,及“面条、外婆、锅盖、荷包蛋、太阳灶”等词语的意思,学会剩下的8个生字。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1)比一比组词
着( ) 波( ) 饿( ) 锅( )
煮( ) 婆( ) 鹅( ) 窝( )
(2)读课文1、2自然段。
2、细读课文,学习3——9自然段。
(1)自学8个生字。(字形难点:碗,不要写成“”。蛋:上面是“”。)
(2)外婆真的忘了做饭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正在这时候”是指什么时候?“热气腾腾”是什么意思?
(3)刚才玲玲明明见锅里是空的,怎么会烧出面条和荷包蛋呢?这让玲玲感到很奇怪。(同桌分角色渎4—7自然段,指名读,评议,男女对读。)
(4)玲玲对外婆手里端着的鸡蛋面是从哪儿来的,感到很奇怪,现在外婆告诉她这面是太阳公公煮的,她就更奇怪了。
①比较句子:玲玲觉得很奇怪。
玲玲觉得更奇怪了。
a.两句话不同在哪里?
b.“更”是什么意思?
②谁能用“更”说说话。
(5)到底是谁煮的面条呢,玲玲来到后院,看到什么呢?指名读8、9两自然段。
(6)出示太阳灶的投影片或挂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灶的样子。
(7)课文上是怎么写的呢?自由读课文。写太阳灶样子的句子用“—”,写太阳灶作用的.句子用“~~~~~”划出。为什么太阳灶能烧饭、烧莱呢,用“( )”标出,分别读有关句子。
出示填空
a.太阳灶远看像( ),朝着( )倒放在空地上,( )放着一只小锅于。近看那伞面是( )小镜子拼成的。
b.太阳灶能把( )聚集到锅底,用太阳灶烧饭做菜,( )。
(8)连读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灶的样子、┑恪⒆饔谩?/P>
(可以看板书、投影片说)。
3、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导书写:碗、蛋。
4、作业
(1)抄写生字(端、碗、蛋、撑、柄、银、拼、灶)。
(2)朗读课文。
(3)完成《课堂作业》2、3、4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灶的样子、作用。初步培养爱科学的兴趣。
2、初步学会使用问号、叹号。
3、正确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听写字词
(1)看拼音写词语。
mian tiao、wai po、guo gai、he bao dan、tai yang zao
( ) ( ) ( ) ( ) ( )
(2)听写生字。
2、朗读课文,体会标点的用法。
(1)自由朗读课文,找找哪几句话用“!”,哪几句话用“?”。
(2)自己读读带“!”和“?”的句子,想想怎么读才对。
(3)指名读,评议,齐读。
(4)朗读全文。
(5)完成课后第四题,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3、出示太阳灶的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灶的样子、用处。
(1)四人小组说。
(2)指名说,评议。
(3)自由说。
4、小结:人们学科学,用科学,利用太阳的光和热造出了太阳灶,为人们烧饭做莱。人们利用大自然为自己服务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还能举出另外的例子来吗?(如用潮汐、风力、水力发电‘利用太阳能发电;……)
5、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增长了什么知识?
(2)我们从小要学好文化,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长大利用大
自然来为人类服务,为建设祖国出力。
6、作业。
(1)完成作业本5、6题。
(2)朗读全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回顾教案11-17
【经典】语文教案12-10
语文教案【精选】10-22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3-14
语文教案03-15
语文教案03-19
语文教案03-21
语文教案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