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28 10:26:3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合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集合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文章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情感目标: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求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3、技能目标:学会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文中有关声学的知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颖慧(yǐng)臆断(yì)迥然不同(jiǒng)惊诧(cháà)牛犊(dú)一幢(zhuàng)

  匣子(xiā)惊愕(è)门枢(shū)毋宁(wú)蟋蟀(xī shuài)嗣后(sì)

  折断(zhé) 窒息(zhì)笃信(dǔ)

  二、解释词语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教学设计>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迹罕至:形容人很少到达的地方。迹。足迹。

  迥然不同:差异很大,完全不一样。迥:远。

  三、文本整体把握

  1、概述各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蟑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2、思考: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益增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找出文中的几个事实?

  明确:作者在此依次写出了各种声音。如:鸣叫——笛声——小提琴——门框锁链声——敲击茶杯声——蟋蟀叫声——风琴、喇叭、笛子声——口琴声——蝉鸣等,说明还有许多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象的方法。

  四、文本局部探究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为什么说“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课文中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成因的认识逐步深化发展而愈感困惑的事实为据,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2、文中列举了许多发声的方法,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

  小鸟借助呼吸之气,振动声带发音;笛子是靠吹竹管,同时手指在上面按动,忽而捂住某些孔眼,忽而放,使它发出声音。

  五、深化提升

  本段中写了哪些乐音?讲到了哪些发声原理?

  鸟儿的叫声。牧童的笛声。小提琴演奏声。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指尖敲杯子的杯口。黄蜂、蚊子、苍蝇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声,蟋蟀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声,风琴、喇叭、笛子、弦乐器、含在嘴里吹奏的铁簧片。靠气息发声,靠翅膀快速振动发声到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作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

  六、布置作业

  1、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你是否也有文中“这个人”的感受,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2、积累有关“知识”的名人名言。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主人公葛朗台的性格特征;

  2.把握作品的主题,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3.训练学生通过分析动作、语言及细节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4.引导学生品味含义隽永的词语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

  教学过程

  1.梳理作品主要情节

  让学生快读阅读全文,之后梳理作品的主要情节。

  学生总结后教师小结:

  作品围绕葛朗台“爱财—骗财—守财”这一线索,设置了三个主要情节:

  (1)抢夺梳妆匣

  (2)诱骗继承权

  (3)看守密室

  2.分析主要情节,欣赏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点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抢夺梳妆匣”部分

  (2)讨论

  ①找出描写葛朗台动作的细节。

  (“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②这些动作与他的年龄是否相符?找出其他情节中类似的描写。

  (“在儿女面前哆嗦”“热烈地、紧紧地拥抱她”死前想把镀金十字架抓在手里,等等,这些都是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动作)

  ③如果没有“抢夺”这一情节,对表现人物有什么影响?

  (“抢夺”这一情节生动而真实地描写了葛朗台疯狂攫取钱财的丑态,表现了葛朗台贪婪、凶狠、自私的特点。这场风波以太太晕过去为转机,加速了太太的死亡,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3.分析葛朗台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

  ①“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

  (视钱如命)

  ②“噢,是真金!金子!……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

  (人与人之间就是金钱关系)

  ③“你看住金子!……拿来放在我面前!”

  (至死不变的贪欲)

  ④“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

  (对金钱的占有狂,十足的守财奴)

  4. 总结、拓展

  结合课文练习三,进一步领会作品的思想意义。

  教案点评:

  通过理清小说情节脉络,品味、鉴赏小说中生动传神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深入理解葛朗台形象,进而把握文章主题。

  (二)

  导入

  在世界文坛上,有一些文学大师们创作小说中的主人公,由于其形象的典型性的巨大影响,他们早已超出国界,引起了各国读者的共同兴趣,守财奴葛朗台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的节选《守财奴》。

  指导预习

  学生认真阅读“预习提示”和注释①。了解课文要点和作者情况,要求学生圈点勾画,找出重点。

  研习新课

  1.在学生阅读注释的基础上介绍作者。

  巴尔扎克是18世纪到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生活在法国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的时期,也是资产阶级上升和封建贵族没落的更替时期。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他的小说集总称为《人间喜剧》,共有90几部长、中、短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部。《人间喜剧》形象地反映了法国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恩格斯指出:巴尔扎克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解,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历史。

  2.简介与本文有关的情节。

  在欧也妮23岁生日的晚上,葛朗台在巴黎的侄子查理因父亲破产自杀而投奔葛朗台的家,欧也妮与查理一见钟情。但葛朗台对弟弟的死和侄子的处境毫不同情,更不用说把女儿嫁给一个破落户了,于是他把查理送往印度去经商。在临别之际,为了帮助查理实现发财还债的计划,欧也妮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送给查理,查理也将母亲留下的一个贵重精美的梳妆匣寄存在欧子妮这里。当葛朗台知道女儿把积蓄送给查理后,大发雷霆,把女儿关了起来,妻子吓得一病不起。公证人克罗旭向他说明了利害关系,如果妻子死了,女儿有权继承母亲的财产。于是葛朗台跟女儿和好,并讨好妻子,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3.学生速读全文,根据小黑板或幻灯提示完成情节表。

  师生共同讨论完善。

  讲析:随着情节的展开,葛朗台的情绪和表现是多变的,但有一点始终没变,就是金钱至上,贪婪吝啬的特点始终没有变,淋漓尽致地反映出葛朗台这个“占有金子”的“执着狂”的丑恶本质。

  4.讲析课文第二部分。

  学生看书,思考:“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指什么?可他为什么又要向女儿屈服?

  明确:“抹脖子”这是一句个性化的语言,谁要想从葛朗台手里拿走一点钱,或者要对女儿报告财产数目,拍卖财产,那等于是抹他的脖子。为了到死也把财产抓在手里,他决意向女儿屈服讨好。

  提问:可是为什么葛朗台见到金匣子就忘了一切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葛朗台动作语言的?

  讨论归纳:这个“执着狂”一见到金子就头脑发热,欲火燃烧,于是不顾一切,只想占有。描写的动作有“纵”、“扑”、“叫嚷”、“撬”,当欧也妮想抢回梳妆匣时,他是手臂“摆”,使劲“推”,表现出对金子的强烈的欲望和狂热。语言上三次重复“金子”,并说“这交易划得来”。这是葛朗台看到梳妆匣上镶嵌金子时发出的狂叫,把原来对女儿将自己的积蓄送给查理的不满变为狂喜。这暴露了他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看成交易的肮脏灵魂。

  提问:为什么太太晕倒,葛朗台态度就变了呢?是不是他关心怜爱妻子呢?

  明确:葛朗台太太晕倒后,葛朗台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语言是“下次决不了”,“咱们讲和啦”,“你要什么有什么”等,动作是扔梳妆匣,吻妻子手,拿出金路易,拥抱女儿。真是巴结讨好一起来,诱哄发誓不间断。但我们透过这装模作样的表面现象就可以发现,他只是担心妻子突然死去,唯恐失掉太太的财产。他贪财吝啬的本质并没有变,而且还可以看出他的虚伪狡诈,根本不是关心妻子。

  5.讲析葛朗台太太生病的一部分。

  提问:同学们仔细阅读有关语句,看一看在妻子病倒后葛朗台是不是真的良心发现,有了转变呢?

  明确:葛朗台只是表面虚情假意,本质没有变。我们可以从有关语句中看出:医生来时,先问“要不要花很多钱”,为了表示自己救妻子的决心,“即使要我一百两百法郎也行。”拥有百万家产的葛朗台,尽管他不愿妻子死去,但决不肯多化一点钱,最多也只是一两百法郎。说明葛朗台真正关心的只有一个“钱”字。

  6.小结:课文至此,情节是跌宕多变,环环紧扣。作者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在多变中将守财奴贪婪吝啬的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

  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三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研习新课

  1. 讲析骗取继承权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太太死后,葛朗台有哪些变化呢?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明确:葛朗台变得厉害,几小时望着女儿,常在女儿面前打哆嗦,显示出老态,联系后文我们可以为这些古怪的行为找到答案:一切都是假像,只有想骗取继承权才是实质。

  请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好孩子……麻烦你照顾一下。”

  提问:在骗取继承权的过程中,葛朗台又有哪些“精采的表演”呢?《醉翁亭记》教案,《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蓝蓝的威尼斯》教案,《蓝蓝的.威尼斯》教学设计《绿色蝈蝈》教案,《绿色蝈蝈》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学设计《背影》教案,《背影》教学设计《幽径悲剧》教案,《幽径悲剧》教学设计《陶罐和铁罐》教案,《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紫藤萝瀑布》教案,《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讨论归纳:先是吞吞吐吐,称“有些小小的事得办一办”,连哄带骗;接着是感情拉拢,故作苦相,“牵肠挂肚”,“受罪”;然后是惶恐紧张,“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再次是许愿哄骗“要化许多钱”,“按月100法朗”;最后是唯恐女儿翻悔,声嘶力竭,“别多嘴”,“一言为定”。当继承权到手后,他是欣喜若狂,热烈拥抱女儿。这一系列“精采”的表演暴露了他丑恶的灵魂。在葛朗台的眼中,什么亲人,什么感情都是无所谓的,只有钱财才是命根子。引导同学深入思考:“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反映什么?

  ,守财奴教案

  讨论归纳:这是葛朗台的世界观,他的信仰。在他眼里,父女之情,家庭关系。伦理道德,只不过是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而已。为了钱,可以撒谎,可以欺骗,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顾廉耻,即使亲生女儿也不例外。这句话,概括出了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了葛朗台丑恶的灵魂。

  2.讲析葛朗台临死前这一部分。

  学生自读这一部分,勾画重点,加上批注。

  提问:葛朗台风瘫后他的性格有没有改变?有哪些动作和细节能反映他性格的?

  讨论归纳:没有丝毫改变,病后他主要是看守密室。作者通过许多传神的细节来反映他的性格:教人家把他的转椅在壁炉与密室的门中间推来推去;听到一点儿响动就要人家报告原委,连狗打呵欠都听得见,到人家送租时,就一下由迷糊变得清醒;把钥匙藏在背心里,不时用手摸一下。这些细节深刻传神,反映出葛朗台在风瘫的晚年依旧固守着那守财奴的本性。作者在语句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

  提问:葛朗台在临死前又是怎样地表现呢?从中可以反映什么?

  讨论归纳:“裹紧被子”,生怕别人偷了东西,“几小时用眼睛盯着金子”。尤其是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当金银法器一出现,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肉瘤也最后动了一下”;还做了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镀金十字架抓在手里,还要吩咐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这些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得入木三分,深刻表现出葛朗台爱财如命的性格至死不变,“死而不已”。

  3.师生共同讨论归纳葛朗台形象特点及形象的社会意义。

  明确:葛朗台是一个贪婪、吝啬、狡诈、卑鄙的守财奴,金钱狂,是一个爱财如命、至死不变的有产者。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共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讲读

  第几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第一自然段,激发对教师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赏读文章第一小节,理解教师事业的崇高,体会对老师的深深谢意。

  教学资源

  故事:程门立雪、赞美老师的歌曲,如《我爱米兰》、《灯》、《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

  预习设计

  1.请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能融入自己对教师的感情,读好这首诗。

  2.自学字词。《习字册》上的生字描一个临写两个,给生字组两个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 完成《一课一练》第1、2题。

  3.搜集关于尊师重教的'小故事。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近课文(5分)

  1.学生欣赏歌曲。试着跟唱歌曲。

  2.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人们是如何赞美老师的?并进行交流。

  【春蚕 、燃烧的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3.通过对形象比喻的体会初步感知老师的崇高从而能通过朗读表达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4.齐读——老师,您好!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16分)

  ●预习作业3:(《一课一练》一、二题)(3分钟)

  1.校对批改。

  2.交流总结辨析一字多义。

  ● 预习作业2:生字新词

  (13分钟)

  崇高 浸透 创造 智慧

  塑造 朝霞 祝愿 波涛

  编织 辛劳 勇气 涌起

  蕴含 茁壮 闪耀 衷心

  一项 甘露 铺设 春晖

  1.朗读展示。

  2.理解重点词语。

  预设答案:

  蕴含:包含。

  崇高:最高尚的。

  塑造:培养。

  浸透:比喻饱含某种思想感情。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3分钟)

  1.学生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

  2.交流展示朗读。

  3.交流:“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多么美好。”

  4.学生齐读全诗。

  第四板块:赏读诗歌第一节(15分钟)

  【学习单一】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2)在这一节诗歌中,有一句感叹句,既赞美了教师的事业,又贯通了诗歌上下,找出来用横线划一划。

  (3)为什么说教师的事业是崇高的?在诗中画出有关的词句。

  自学时间:3分钟。

  1.自主学习。

  2.展示。

  预设: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

  交流

  A 浸透:(饱含)

  (古今中外,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B 反问句感情更强烈。

  C 学生交流自己的亲身经历。

  D 感情朗读。

  A 地北天南,每一项创造都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练习朗读、背诵。

语文教案 篇4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长大了,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遥远,但是并非虚无缥缈。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练习说明

  一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本题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体会诗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

  探究“山”所蕴含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本题根据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关键词语所蕴含的意义。这种品味,有一定难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兴味,能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应视情况帮助学生探究。

  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三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既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教学建议

  一、加强朗读训练。

  探究前宜安排朗读,以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能力。探究过程中宜安排片段朗读,作为探究的重要手段。探究后宜安排朗读,提高表情朗读的水平。

  二、抓住探究的关键。

  关键是“海”与“山”的象征意义,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人们对实现理想境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起初往往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为失望。这种情况还可能反复多次。随着认识不断深化,才能对长期性和艰苦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诗人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探究到这层精义,就会喜欢这首诗,觉得最后一节诗简直是人生格言。

  三、开创研究性学习新风。

  本课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贯彻“课程标准”精神要有个好的开头。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教师要引而不发,路让学生自己走,教师起引路、扶助、鼓励作用,一开头养成好习惯,开创研究性学习的局面,今后就比较好办。

  四、重视“读一读,写一写”。

  “读一读,写一写”,是识字和写字,读音要准确,写字要规范,还要练习书法。“读一读,写一写”,又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以不断丰富语言。词语只有烂熟于心,才能在自己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中运用自如。孤零零一个词,不容易记,用法也吃不准,最好识记所在的短语短句,例如,“海在喧腾”就容易记,容易用;不断扩展,不断变化,可以生成各种句子。如“海在远方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重视“读一读,写一写”,才能练好语言基本功。以后各单元都是如此。

  五、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想、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课时安排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3、朗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

  2.感受文中语句的形象美和意境美。

  3.积累语言素材。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语言的形象美和意境美。

  2.难点:理解某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朗读一遍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熟悉内容。

  2.了解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静谧(mi4):安静。

  崎岖(qi2qu1):形容山路不平。

  深邃(sui4):深,指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

  繁衍(yan3):逐渐增多或增广。

  袒露(tan3):裸露。

  憧憬(chong1)jing3):向往。

  萦绕(ying2):围绕,萦回。

  羁绊(ji1):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宣泄(xie4):舒散;吐露(心中的积郁)。这里指倾泄出来。

  缔造(di4):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

  玷污(dian4):弄脏(多用于比喻)。

  不屈不挠(nao2):指在困难或恶势力前不屈服,不低头。

  忠贞不渝(yu2):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永葆青春(bao3):永远保持住青春。

  3.读准下列字音。

  栖落(q1)濡湿(ru2)排闼(ta4)震慑(she4)徘徊(huai2)苍穹(qiong2)啜饮(chuo4)荆榛(zhen1)汗涔涔(cen2)迷惘(wang3)惊愕(e4)黢色(qu1)悄无声息(qiao3。)白炽(chi4)蛰音(zhe2)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这是个非常抒情的题目。作者借黄土地上一年四季的'更迭,表现了岁月的流逝,而流逝的岁月在作者的心中又引起了万千感慨。作者感慨什么呢?他借黄土地上一年四季景色的描写,要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来理解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请学生朗读第一节。提问:这一节写什么?抒发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写黄土地上春夜的景色:沉静(静谧)而潜伏着活力。

  抒发作者希望“春天里诞生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将铺满(拥抱)整个黄土地的愿望。

  2.请学生朗读第二节。提问:这一节写什么?抒发什么情感?

  讨论并归纳:写黄土地上夏日的劳作:浩荡而又不屈(顽强)。抒发作者对我们民族顽强进取精神的颂扬之情。

  3.请学生朗读第三节。提问:这一节写什么?抒发什么情感?

  讨论并归纳:写黄土地上秋日的丰收:欢乐又沉思。表达作者丰收不忘来年春,总结经验,更上一层楼的冷静和谦逊(深思)。

  4.请学生朗读第四节。提问:这一节写什么?抒发什么情感?

  讨论并归纳:写黄土地上冬日的景色:圣洁而又忠贞。抒发作者对新春的期待和热望。

  5.由以上的分段阅读理解后,请大家说说全文的大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通过四季不同景色的描绘,讴歌了黄土地上历史的变化,讴歌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和创新的精神。

  6.请同学们说说本文哪些语句富有形象美和意境美。

  讨论并归纳: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很多,我们要边读边想象,体味句子的形象和意境,得到美的享受。如“春月是一只青春乌,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这个句子就如一幅画:背景是幽幽的夜色,地平线上有一座古老的城池,弯弯的月亮正悬挂在这座城里一家古老建筑的檐角上。多么静温、多么富有诗意的一幅画啊。又如“当最后一片残冰在荒滩上消融,当流浪的星星搜寻到春天第一声蛰音,黄土地将又重新奋起……”这个句子也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冬的渐渐消融,冬夜的最后一颗流星逝去了,春天的第一声虫鸣后一颗流星逝去了,春天的第一声虫鸣从地下隐隐传来,黄土地又重振旗鼓。这里,冬春的交替是借残冰、流星和春雷的形象来描述的,语言富有形象性。

  四、小结

  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作品.在描写四季的同时更多的是表现心灵的感悟。有些地方不易排解.可以不去深究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A类

  2.完成下列练习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A类

  静(mi)_崎(qu)_深(sui)___(tan)__露(ying)__绕(ji)__绊。

  宣(xie)__(di)___造(dian)___污忠贞不(yu2)、不屈不(nao2)_永(bao)__青春

  (二)仿造句子。B类

  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秋阳是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多幕剧和单幕剧的区别

  2.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

  3.初步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

  教学过程

  1.了解剧情、剧中人物身份,语文教案-三块钱国币。

  2.分角色朗读剧本,了解该剧矛盾集中特点。

  3.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了解剧本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很完整过程。

  分析情节结构:

  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破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棋。(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节)

  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杨与吴进行正面交锋。

  高潮:第三次交锋,杨忍无可忍,打碎吴的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长雄无可奈何,赔偿吴三块钱国币。

  4.指导学生分析矛盾冲突的焦点,本应是女仆与女主人的冲突,如何转移到大学生与女主人的冲突并成为焦点。剧本着重描写了这个焦点,即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这些交锋,层次清晰,由发展到高潮, 结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决冲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在矛盾冲突中,大学生杨长雄是替女仆说话,义正词严,据理力争,而女主人吴太太胡搅蛮缠,尖酸刻薄,显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

  5. 总结扩展

  本剧把看似平谈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

  6.布置作业

  1.阅读剧中反映杨长雄与吴太太冲突的部分,归纳他们之间三次交锋的焦点。

  2.找出丁西林的独幕剧《一只马蜂》或《压迫》,阅读欣赏其讽刺幽默的喜剧特点。

  附:板书设计

  结构 人物 剧情

  开端 吴太太→自言自语 埋怨女仆

  杨长雄→坐着看书 与友下棋

  发展 吴太太 逼仆赔钱 典押铺盖

  (两次交锋) 杨长雄 不应赔钱 不应典押

  高潮 杨长雄 忍无可忍 打碎花瓶

  吴太太 争吵谩骂 不依不饶

  结局 杨长雄 握紧拳头 掏出纸币

  吴太太 一时语塞 抢过纸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剧中主要人物性格。

  2.欣赏本剧讽刺和幽默的语言,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三块钱国币》。

  教学过程

  1.让学生重温上节课归纳的杨长雄与吴太太的三次交锋,注意这两个主要人物的语言。

  2.分析剧中人物形象,找他们的语言、行动。

  大学生杨长雄敢想敢说,能言善辩,锋芒毕露。如“有花瓶的人,不会把花瓶打破,因为他没有打破的机会。动花瓶的人,擦花瓶的人,才会把它打破……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有打破花瓶的权利,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

  如舞台说明提到“杨面白手颤,忍无可忍。忽然看到了花几上放着的`花瓶,急忙地走去,抢在手中,走到吴的面前,双手将花瓶拼命的往地上一掷,花瓶粉碎。”

  这些言行都充分表现了他仗义执言,好打抱不平的性格。

  女主人吴太太从出场时的唠叨,自言自语,话语尖酸刻薄,狡辩谩骂,如“我已经看过她的包袱和她身上,她只有三毛钱……这是她的铺盖。这条巷子的对面,就是一家当铺。我请你带着她把这个铺盖拿到那家当铺去押三块钱交给我。”“你没得说了是不是?刚才你很会说话,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

  这些语言充分显示了她自私、吝啬、胡搅蛮缠的个性。

  3.赏析语言的特征

  杨长雄:发牢骚,泄不满的语言,模仿吴太太上场时说话的语调:“我的三块钱用处多得很这个年头,自来水笔,卖到六十卖块钱一支,钢笔头,两块钱一打,九毛钱一瓶墨水,一毛钱一只信封。从来没听说过!”这些话像是抱怨,实际上是对吴太太的嘲讽,充满机智和诙谐,能使观众产生会心的微笑。

  成众:语言不多,面对杨长雄的气愤则说道:“和一个女人打架?不太妙”。可是我赞成给她一个教训。当吴太太要他证实杨长雄骂人,他则说:“对不起,我在下棋,没有留心到我四周围的环境。”这些低缓、风趣的语言,则与他的沉着稳重和幽默的性格分不开的。

  4.总结、扩展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我们在欣赏这幕剧时,首先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动作等影响而形成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其次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有时表现为人物的动作冲突,如杨长雄站了起来,好像真想动手的样子说:“这样的女人,除了拳头的教训,没有别的办法。”有时表现为人物内心的活动,如吴太太听说当铺的人给李三块钱,但不要李嫂的铺盖后,赶快把警察引走。

  5.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课后朗读人物对话。

  附:板书设计

  人物

  语言特点

  形象特征

  女主人

  吴太太

  说话唠叨、出言不逊“……花瓶,五年前……在九江买的”,“我为什么不能多讲?”

  “我已经看过她的包袱和身上,她只有三毛钱……这是她的铺盖……对面就是当铺”

  “你没得说了是不是?刚才你很会说,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

  吝啬、自私、尖酸刻薄

  逼人太甚、缺乏同情

  泼妇骂街、胡搅蛮缠

  大学生

  杨长雄

  “有花瓶的人,不会把花瓶打碎……动花瓶擦花瓶的人,才会把它打破”(语言激愤)

  “这个年头,水笔卖到六十块钱一支,钢笔头,两块钱一打……”(表面抱怨,实则讥讽)

  “岂有此理!你把她的铺盖押了,你叫她睡什么?”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杨震却金的教育意义。

  2、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

  3、流畅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教学重点:

  1、深刻理解杨震却金的'教育意义

  2、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

  课型:新授课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以及杨震的生平事迹

  三、生字:

  老师先读一遍课文,指出生字

  荆、莱、邑、谒、愧、遗、晔

  形似字:魁、槐、愧 密、蜜

  多音字:遗

  四、释义:

  却:拒绝,不接受 迁:调任

  之:到 故:过去

  举:推荐,举荐 为:做

  谒:拜见 至:到

  遗:赠送 知:知道,了解

  君:你,表示尊称 何:怎能,怎么

  谓:说 愧:羞愧,惭愧

  五、课文解析:

  “却”点明故事中心

  铮铮铁言: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在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仍坚决拒收重金的高尚品德。

  六、拓展:

说一说,杨震的行为、品德,在今天仍有的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能够说出单个词语的意思,不看课文,解释句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回顾教案11-17

【经典】语文教案12-10

语文教案【精选】10-22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3-14

语文教案03-15

语文教案03-19

语文教案03-21

语文教案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