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13 09:40:3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通用(6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对先烈、英雄的怀念与赞美,培养自读自悟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结合写作背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理解中体会,在画面想象中激发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珍惜人间美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首简短的古诗,有的寄托着诗人投身报国的壮志,有的咏叹祖国山河的壮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想要抒发的又是什么呢?读完课题,或许你就能猜到了。

  二、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板书课题:别董大——齐读课题——指名回答:你认为是什么呢?你从哪看出来的呢?所以“别”是什么意思?——(生:离别——师:那你补充一下题目——你发现用离别不合适了,那怎么理解更合适?——送别)理解了“别”的意思后,你再读课题,你会怎么读?为什么?(你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2、“相见时难别亦难”我们读过李白送别的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还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读出的是与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

  3、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一下另一种不一样的送别深情。不一样在哪呢?一会你们就会明白了。

  二、读准读顺,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把难读的字音读3遍,把难写的字写3遍 ——指名说(xun 写曛 )——齐读全诗,检查读音

  2、董大,在家排行老大,所以叫董大,原名叫董庭兰,是当时的音乐高手,琴艺高超,旋律美妙动听。可是那时盛唐流行另一种音乐,能欣赏董大的七弦乐的人不多。伤心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好友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3、小组合作说说诗的大意——指名分享——你是怎么理解的?(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评:你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补充(“曛”日光昏暗)——同桌复述

  4、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意思画出正确的停顿——生朗读——补充说明:古诗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七言绝句一般是按“二二三或者四三”,这样划分更能读出声韵的悠扬——齐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

  1、闭眼听范读第一二句——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黄云、白日、北风、雁(生1说是独雁,因为送别一般都是孤独的;生2说是一群,因为高适想安慰董大。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不同的心情、不同心态的人,看东西会有不同的`理解,我允许你们保留自己的看法。)、雪。——满天的黄沙弥漫,使得日光昏暗,你会这样读——呼呼的北风,纷杨的大雪,断雁独飞,你会这样读——这会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样的景象?(雄浑苍凉),大地昏黄,天寒离别,让人冷在脸上,更寒在心里,你会这样读——

  2、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董大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三角号把这个字标出来。

  3、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眼前这凄凉的景吗?你认为还愁什么?——指名回答?(结合写作背景是理解的一种好方法。)——谁来读一读三四句——你体会到了作者的用意吗?——想一想,写一写: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劝董大?

  生:你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

  师:是啊,面对失意的朋友,我们给他点力量,所以,诗人豪迈地劝慰他,

  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是一代琴师,边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

  师:嗯,自信的语气也能带给朋友自信,所以,诗人乐观地激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的琴声让大河停止的波动,让鸟儿停止了鸣叫,你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4、现在我们回头想想课题《别董大》,此刻,高适希望董大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 真棒,你不仅读懂了诗的大意,你还读懂了作者的内心。

  5、说到这,再来感受这首诗,我们除了感受到景色苍凉,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作者的?乐观向上——正像冰心奶奶说的“文章常读常新,让我一起带着新的理解齐读——

  (二)小结吟诵(8分钟)

  1、学完这首诗,哪几句诗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齐读——为什么呢?——所以这首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2、如果你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生:充满了自信。 这就是友谊的力量啊。

  生:我不再发愁。 这就是朋友的真情啊。

  生:我有了力量。 这是友谊的可贵啊。

  3、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快50岁了才受到重用。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吧!

  4、让我们同桌合作吟诵这首诗,看谁背得最快最有感情。

  5、默写

  四、小结学习方法。

  1、读准字音——理解大意——反复品读——感悟诗情——吟诵积累

  2、用小结的方法自学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五、作业。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呢?请大家试着创作一首诗,并配上插图。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复习“征、启”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牛的两张征友启事的不同和引发的不同结果。

  3.懂得与人交往时,既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实际情况。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强调“团”“迎”字的书写。

  3.了解小牛的两张征友启事的不同和引发的不同结果。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动物头饰。

  课前准备:小牛贴图课件歌曲“找朋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有朋友吗?你们觉得和朋友在一起感觉怎样呢?有一头小牛,它也很想找个朋友,于是,它就写了一份《征友启事》。请同学们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10、征友启示。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瞧,小牛要来考考你们呢?

  3.瞧,小牛为你们的精彩表现鼓掌呢!(掌声)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2页,再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中小牛几次贴出征友启事?(两次)

  2.找一找哪些自然段在写小牛第一次贴出征友启事找朋友。

  (三)细读理解感悟,指导朗读。

  (1—3自然段)

  1.请学生们小声读读课文的'1—3自然段,能不能找出第一张征友启事的内容。

  2.指名读。(投影出示“我想找这样一个朋友:能陪我一起吃草,一起玩耍,一起晒太阳,一起学耕田。谁能做到,欢迎联系xxx”)

  3.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师相机指导:小牛找朋友的条件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提出这些条件呢?

  4.教师小结:是的,小牛正是因为自己喜欢做这些事,所以它希望它的朋友所有的这些事情都能做到。

  学习第3自然段。

  1.师:那么这张征友启事刚一贴出,小动物们有什么反应呢?看课件说话。

  2、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小动物,你会边跑来边想些什么呢?看来你的心情很-----兴奋!

  5.师:谁能带着兴奋的心情来读读这句话?自己试试吧!指名读,齐读。

  师:可是,看完了,小动物们是什么样的了呢?看小动物失望离开的课件,说话。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能带着动作来读读吗?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这些小动物中的一员,此时,A、(戴上头饰)请问,你是小山羊吗?你为什么走开了呢?为什么还要摇头呢?B、你会边走边说些什么呢?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读这句话吗?

  一二组读兴奋的句子,三四组读失望的句子,读出对比来。

  师:瞧,第一份征友启示的结果就是:小动物们兴奋而来,失望而去,而小牛,也一个朋友也没有找到。它只好去找老牛诉苦,他的心情怎样呢?请同学们来为这句话加上小牛的心情描写:小牛————(失望、伤心、苦恼、奇怪)极了,跑到。

  (生加上补充心情的词语读第四自然段“诉苦“部分)

  师评价:我听出了你的失望;没有找到朋友的小牛多么伤心啊!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理解的心情,来学着小牛诉诉苦。齐读四段。

  10.是啊小牛为什么一个朋友也找不到?如果你在小牛旁边,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

  11.教师小结。

  学习5、6自然段。

  师:听了小牛的怨言后,老牛教了他一个办法。让他出了第二份征友启示。(课件出示)

  1、谁来读读?

  ①.那这两张征友启事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对比着读一读。(课件出示:两张征友启事的内容)。

  ②学生找不同。

  ③师:学生边说,老师边点出不同的地方。多了这些词,意思有什么不同?教师小结:是的,第一份征友启示需要做到吃草、玩耍、晒太阳、耕田这么多方面,可是第二份征友启示只要做到其中一点,就可以和小牛做朋友了。这是多么容易的事啊!

  ⑤男生读第一则征友启事,女生读第二则征友启事,读出两则征友启事的不同来。

  5.对比着学习第二张征友启事贴出后的热闹场面。

  ①师:第二张征友启事刚刚贴出,小动物们又会有什么反应呢?谁愿意来读一读第8自然段?

  ②师:是啊,多热闹哇!怎样围才是“团团围住”呢?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动作。

  ③老师来当小牛,请五位同学来当小动物,表演下“团团围住”这个动作。小动物们把小牛团团围住,会说些什么呢?请位同学读一读他们的话。

  ②在这四句话里,分别都有一个字,它们的意思很相似,你能找到是哪个字吗?(同、跟、陪、和)

  请学生用四个字分别说一句话。

  ④教师小结:我们中国的汉字真是丰富多彩呀!同一个意思却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真有趣!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注意这些细节之处,会让我们的文章更精彩。

  来,我们分组来读读山羊、猎狗、花猫和马驹的话。

  ⑤学生齐读。你们听,小牛找到了许多朋友,它和朋友们一起唱起了欢快的歌儿,我们也一起唱唱吧!(放儿歌:找朋友)

  (四)拓展想象。

  师:小牛这时候可高兴了,他唱完歌,又兴高采烈地又跑去见老牛,猜猜看小牛会对老牛说什么。(礼貌;名理)

  教师总结:我们交朋友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实际情况,这样我们才会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五)练习说话:

  你想有更多的好朋友吗?

  想不想写个征友启示,那你会怎么写?

  下课!

  板书设计:

  征友启事,第一次无,考虑自己,想到别人,第二次许多。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了解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歌谣。

  二、教学难点

  1、了解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

  2、能够把字写得工整、匀称。

  三、教学重点

  1、认识7个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歌谣。

  四、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五、教学时数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对联,鞭炮,窗花,一家人吃年夜饭等图案。请学生说说,这是什么?看到这些你又想到了什么?

  2、出示题目: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1)什么叫忙年?

  (2)都忙些什么?

  3、带着问题读读儿歌,看看你自己能解决什么问题?同时,把生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二)自读儿歌,自学生字。

  1、学生读儿歌,圈出生字。

  2、小组内进行你说我找的游戏,由小组长说出一个字的读音,其他同学从自己的生字小卡片中找到这个字,再读一读,看谁听得准,找得准,读得准。

  (三)检查反馈,认读生字。

  1、反馈生字读音时教师可采用多种认读方法,如个人读,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等等,认读生字要与认读词语、句子结合起来。

  如:腊八粥—粥,你还喝过什么粥?

  豆腐—腐,“豆腐”这个词语中“腐”要读得轻一些。你吃过豆腐吗?

  酒肉—酒,你都知道什么酒?

  蒸馒头—蒸、馒。

  熬一宿—宿,你知道“宿”的另一个读音吗?

  扭一扭—扭。

  2、导语:把生字放回到儿歌里,这些生字你还会读吗?让我们再读一读儿歌吧?边读边想一想,刚才你提的问题自己能解决吗?

  3、请学生说一说春节前几天人们在忙些什么,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学生可能会回答得不完整,教师可请学生补充,但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找到语句,能正确朗读上,目的是让学生反复认读生字,而不要求学生找全人们在忙什么。

  (四)联系生活,指导朗读。

  1、请学生想一想,你家过春节的时候,你的`家人都忙些什么?

  2、快过春节了,你会忙些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就要过春节了,你一定很高兴,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儿歌。

  4、边拍手边读儿歌。

  (五)作业。

  1、读儿歌。

  2、查查资料,说一说人们过春节还有什么习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民俗文化的教前丰富内涵。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重难点:

  品味老舍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教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1交流关于春节的资料。

  2教师小结。

  3默读课文

  预设一: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写了那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5文章按什么顺序为我们介绍北京春节?

  学情预设:学生的回答有可能不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6快速浏览全文,按照年前,过年,年后找出相应段落。

  二学文

  1自由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年前的北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来概括。

  2把让你感到人们忙碌的地方画下来.

  3交流

  4知道朗读

  5从文章第一部分,你了解到那些习俗?

  6联系生活谈谈你在春节前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

  三生齐读第二部分

  预设二

  1过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过年时重点写了那几个日子?同事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

  3除夕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那时一番怎样的景象?

  4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师小结:除夕是一种喜庆,团圆的热闹。

  初一

  1指名读第九自然段

  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在干什么?

  2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拜年经历。

  3师小结:

  生观看庙会图,理解什么是庙会。

  4师总结并出示: 初一 悠闲 快乐

  5指导朗读

  正月十五

  预设三:

  1“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次前,什么时候出现过高潮?

  2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什么?

  3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一浪高过一浪,正月十五的热闹表现在哪? 自由读11——12自然段。

  4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学情预设:学生有可能不按文章先后顺序去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酌情学习。

  5出示灯展图

  6除了这么多美丽的灯,还有什么?

  总结 十五 灯火 美丽

  7齐读11——12自然段。

  四 师导读13自然段

  过了元宵节,天气转暖,老北京的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五引读领悟写法

  六

  1自主阅读课后阅读联接中的短文,比较同是过年,这三篇习作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通过三篇习作的对比,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抓住“趣”字,理解“有趣、舒服、必须、普通、飘浮、设计”等词。

  2、在语境中感知,初步掌握“为了……,……”这种结构的句式。

  3、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体会太空生活的有趣。要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出“趣”味。

  教学难点:

  理解“失重”。

  课前准备:

  1、找一些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有条件的可制作成幻灯片。

  2、小黑板、塑料杯(装有水)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由资料引入,和学生交流太空中吃饭的有关趣事,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学生轮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简单说说:课文介绍了太空生活的那些趣事?

  二、继续研读,再品“趣味”

  (一)睡觉

  1,你觉得在太空中睡觉有趣在哪里?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这趣味读出来?(指名读rarr;比赛读rarr;齐读)

  2,教师适时点拨:“舒服”,可读慢一点,读出舒适惬意之感;“必须”,有“一定要”的'意思。结合《课堂作业本》第4题(2),区别“必须”与“必需”。

  3,那么,我们上太空旅游,首先要带上什么?

  教师板书:睡袋

  (二)喝水

  1,教师拿起塑料杯,问:我把杯子倒过来,会怎样?在宇宙飞船里呢?你怎么知道的?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2,那么,我们该带怎样的杯子?

  指名问答,教师板书:带吸管的塑料杯。

  3,为什么会这样?

  教师板书:失重。并结合《地球爷爷的手》,简介“失重”。

  4,学生演示事先准备好的水杯,感受太空和地球上喝水的区别。

  (三)走路

  (1)在太空中走路更有趣,自由读,有趣在哪里?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吗?

  读“为了能平稳地走路,……带网格的地板。”

  (2)说说有趣在哪里?

  说得有趣不稀奇,读出趣味才叫有本事。

  举行朗读擂台赛。

  所以说,在宇宙飞船里走路,我们要穿()。

  (出示写有题目的小黑板)

  教师板书:鞋底带钩的鞋子。看课文插图理解“鞋底带钩的鞋子”。

  (四)洗澡

  (1)、我们知道了,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那么,如果想洗澡,打开喷头,水又会怎样呢?

  让学生迅速找到相关句子,齐读“在宇宙飞船里洗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飘浮在空中。”

  (2)抓住“飘浮”,与“飘扬”进行区别。

  (3)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指名读“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朝一个方向吸。”教师板书:特殊的淋浴器。

  (4)练习用“为了……,……”说话。

  在宇宙飞船里,为了能平稳走路,宇船员。

  在宇宙飞船里,为了喝到水,宇航员。

  在宇宙飞船里,为了睡上一个安稳觉,宇航员。

  为了,。

  三、课堂小结,内化明理

  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了,要上太空旅游,得带这么多东西。

  (教师手点板书,学生回答。)

  光带这些东西够吗?

  是啊,上太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宇船员们都得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超强的体能。(有条件者可从网上下载有关资料展示)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踏踏实实地学好文化知识,争取早日上太空旅游,好吗?

  四、布置作业

  课外作业:搜集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看看上太空旅游还可以带什么。

  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的熏陶。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我找来了课件,并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学流程对课件进行修改。同时,在课前引导学生从多渠道采集太空资料,为上好这一课做准备。

  老师准确地把把课文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需要,对课堂结构作了精心的安排。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导入,温故知新,交流有关资料,将学生的思绪带入课文,带入太空生活这一主题中来。第二个环节是继续研读,再品“趣味”。引导学生了解文中提到的四件太空趣事,通过了解这四件事,让学生懂得太空中的这种特殊现象是因为失重。还有赛读也是本节课的的一大亮点,让学生体会新奇,读出趣味。第三个环节是内化明理,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一些太空知识,与同学交流、分享。第四个环节是知识回味,搜集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看看上太空旅游还可以带什么?激励学生爱科学、学科学,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努力学习。

  整节课的设计也正体现了我们的课堂模式为教师调控活动、学生认知活动和学生心智发展的同步设计的三维教学结构,有放手去读,又有引导去读,一张一弛,快慢恰当。重点以建构学生主体地位为目的学生参与活动以及在活动中关注学生心智发展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国王攻打邻国的事。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国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指名说,集体讨论。

  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

  不堪设想:堪:能够。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针对前面对课文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

  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1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2.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

  3.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

  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1.请同学们翻开默写本,我们先来听写几组词语。

  ①蝉悠闲自由自在

  ②螳螂拱着身子前爪

  ③黄雀伸长脖子啄食

  ④少年弹弓瞄准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读题)《螳螂捕蝉》

  3.(出示插图)我们来看这幅图。看着图,再根据我们刚才听写的这些词语,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吗?先自己说说看。(学生练说)

  4.指名学生说,,再请人说。

  (①学生边说边贴板书:蝉,螳螂,黄雀

  ②如有学生说到寓意,及时予以肯定:你能想到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并把它的寓意告诉大家,你很会思考。

  如没有学生说到寓意,就及时提醒: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每一则寓言故事都会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叫做寓言的寓意。如果你能在故事的结尾点明寓意,就会讲得更好了。

  贴板书:一心想眼前利益没顾到身后隐患

  5.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则寓言。

  二.学文明理

  1.在中这则寓言是一位少年讲给吴王

  听的,它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又是怎样讲述的呢?让我们认真地来学习课文。首先我们来看看学习要求。

  2.(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地、认真地朗读课文的2——12自然段

  ①找一找:在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句话。把它画出来,并说明理由。

  ②想一想:吴王从少年的话中“悟”出了什么?

  ③评一评: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位人物,请你对他做出简要的`。(并从书中找出理由)

  (提示:①可以在书上做批注。

  ②各自完成任务后,如有时间可以同桌交流一下)

  老师将讲给你们5、6分钟的时间自学,请你要抓紧时间啊。

  3.自学

  4.全班交流

  1)交流第一个问题

  (①出示重点句:“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②朗读:真是画龙点睛的一句话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交流第二个问题

  (①贴板书:楚国,吴王,其它诸侯国

  吴王终于明白了:不能像蝉,螳螂,黄雀一样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啊。

  ②贴板书: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读一遍)

  3)交流第三个问题

  (①交流的重点应该是少年的智慧。提升:勇敢要有智慧的支撑。一个好主意想要成功,还得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少年就是一位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的人。)

  ②读重点句:这两位人物都有令人喜欢的地方,但无疑少年是作者更加赏识的一位。因为正是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吴王明白了:做事(学生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的祸患。)

  5.朗读训练

  1)现在你心中已经有了一个你喜爱的人物。凭着你对这个人物的喜爱,朱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读好。

  2)(出示要求)读一读:把你喜欢的这位人物说的每句话都有感情地读好。

  3)学生自读

  4)指名读,,再读,教师参与读

  5)齐读:老师读旁白,喜欢少年地站起来读,喜欢吴王的坐着读。

  三.拓展

  1.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啊?最好能联系实际谈一谈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

  学会智劝

  深明大义,知错就改)

  2.同学们谈的都很好,我相信学习了这一课,又一个道理已经铭记于你们心中了。读重点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隐患。)

  3.补充寓言

  “螳螂捕蝉”既是一则有趣的寓言,又是一个能启迪人的智慧的故事。你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吗?

  四.布置作业。

  请你仿照《螳螂捕蝉》这课文的方法,把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件事与一则寓言结合起来,编写一个故事。

  板书设计:

  23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

  文献摘录:

  寓言故事是根据刘向《说苑》中的有关记载改编。既是寓言故事,书中的人物都是寓言形象,有的还是假托的,不宜过多介绍史实,强调它的真实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5-20

语文教案04-22

语文教案04-24

语文教案04-24

语文教案04-27

语文教案04-28

语文教案04-28

语文教案04-29

语文教案05-01

语文教案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