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15 10:47:11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备)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通过重点字词体会本单元心理描写的句子。

  2.了解学习名著的基本方法,并在实践中活学活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唤起对名家笔下的人物的敬仰,钦佩之情。

  重点难点:

  1.赏析名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语言魅力。

  2.指导学生把人物的形象写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教学用具:名家作品片段。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温故知新:

  一、心理描写:

  1.学生自读例句,画出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感悟作者是在怎样的故事发展情境中描写人物心理变化的,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2.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汇报交流。

  1)投影分别出示三段心理描写的句子,采用多种形式读通,读出感情。

  2)找出加点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拓展与交流:

  1.请学生读一读这段话,思考: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展示交流。把你课前搜集到的内容给大家展示。

  三、阅读平台。

  1.在这一单元中,我们拜读了意大利作家的作品《卡罗纳》。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想一想:面对遭遇巨大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么做的,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小组交流。

  四、积少成多:

  1.学生自读名言警句,体会名言警句的意义。

  2.小组交流。

  把自己的体会与小组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反复诵读。

  4.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一、导入话题:

  今天的口语交际,我们召开一次名著赏析会,共同欣赏名家笔下个性鲜明的人物。

  二、活动建议:

  1.从读过的'名家作品中选出一两篇,从中选取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或心理活动的片段读给同学听,再说说这些片段精彩在什么地方。

  2.此外,还可以给大家讲讲某个人物的其他故事,及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3.其他同学可以边听边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文章的题目、作者、精彩语句等,听后还可以补充质疑。

  三、口语交际:

  1.在学习小组内介绍。

  2.小组推荐发言。

  3.师生间根据评价依据评出最佳讲解员。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周围,有不少让我们喜欢或佩服的人,请选一个自己喜欢或佩服的人写一篇作文。

  板书:我喜欢(敬佩)的一个人

  二、引导审题,明确要求:

  1.从题目中你们知道了什么信息?这篇作文要求的内容是什么?

  2.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呢?

  (写清楚喜欢或敬佩的原因,通过主人公的事迹或行为进行表现。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对他的喜欢或敬佩之情。)

  三、理清思路,深入探讨:

  1.片段品读,领悟写法。

  (1)出示课文片段,领悟语言的精妙: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几位学生读片段,全班交流。

  2.小组讨论、交流习作的注意事项。

  (1)事例是否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事情叙述的经过是否通顺、清楚。

  (3)叙述过程是否表达了自己的敬佩之情。

  3.指名发言、交流,师生评议。

  4.小结:

  四、自由表达,完成初稿:

  请大家完成一篇习作,注意把所写的人的特点表现出来,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情感要真挚。

  五、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1.选择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习作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改。

  2.小组内互读习作,先请同伴提意见,再自己修改。

  六、总结拓展:

  我们围绕一个人的品质、特点,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了令自己喜欢或敬佩的人。同时,我们知道只有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人物才会立体、丰满、感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 9 个生字,1 个认读字。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记忆字形,结合 语言环境理解字义,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 3 个汉字。

  2、熟读课文,知道冬天的特点,结合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会 9 个生字,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 3 个汉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 多彩的秋天即将过去, 我们要迎来冬天, 谁来和大家说说, 冬天是什么样子的? 根据学生说的内容引导出课文中的词语,读一读。这节课我们就让一起走进冬天。

  (二)借用课题学习“到”

  1、生齐读课题,师引导学生说说到还能组什么词。

  2、再观察“到”字,指生说说怎样记住它。

  3、看田字格中的写法,写时要注意什么。生进行数笔画书空,师板书范写并强调个别笔画。 生在书上进行描红、书写,师巡视指导,纠正“三姿” 。利用投影进行个别评价,生进行修改 再写一个。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内容,请大家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不好读的 词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检查字音。

  气候 水仙 冬眠 银白色 寒冷 纷飞 漫天飞舞 怒放。

  (1)带拼音读。

  (2)去掉拼音指生读。

  3、读短语和句子。

  气候寒冷 河水结冰 大雪纷飞 梅花怒放 水仙飘香 青蛙冬眠 冬天到了,雪花漫天飞舞,大地成了银白色的`世界。

  (四)集中识字指导书写

  1、田字格出示:候 说说这个字的结构,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指生说 进行笔画书空,师进行板书范写,生在书上进行描红、书写,师巡视指导,纠正“三姿” 。利 用投影进行个别评价,生进行修改再写一个。

  2、田字格出示:寒 说说这个字的结构,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指生说 进行笔画书空,师进行板书范写,强调中间的笔顺、笔画。生在书上进行描红、书写,师巡 视指导,纠正“三姿” 。利用投影进行个别评价,生进行修改再写一个。

  3、出示:纷 梅 仙 眠 漫 银 同桌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同桌交流后指名说说。

  (五)结合语境理解字词意思

  1、出示图片,理解气候寒冷, (冬天最明显的气候特点就是冷,这里的寒就是冷的意思)河 水结冰,学生看图片理解。

  2、大雪纷飞 就是雪花多而杂乱地在空中飘扬(看图片) 再读一读这几个词,这几个词写的都是冬天天气的变化。

  3、梅花怒放 水仙飘香,梅花、水仙是在冬天开的花 (欣赏图片) “怒放”就是盛开的意思, (结合图片,介绍花儿开的是那样鲜艳、茂盛我们就可以称为“怒放” ,这么多花都盛开了, 我们就可以称它们为“鲜花怒放” )。

  4、青蛙冬眠 冬眠是一些动物为了适应冬天生活的一种方式,你还知道那些动物冬眠吗? 再读一读这几个词,这几个词写的是冬天动植物的变化。

  5、漫天飞舞 (指导学生看图片,寒冷的冬天满天的雪花飘飘洒洒地落下来就是雪花漫天飞 舞)想一想还有什么景象还可以用漫天飞舞。

  6、银白色 洁白的雪花落到地上、屋顶上,厚厚的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下,大地就成了银白色 的世界。 出示句子,再读一读,体会一下冬天的美丽。

  (六)语言训练

  冬天还有很多特点,你能不能再找一找,把句子补充完整 冬天到了,雪花漫天飞舞, 冬天到了, ( ) , ( ) ,( ) 。

  (七)小结

  冬天虽然寒冷,但是没有冬天,我们就不会感受到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所以我们也要珍惜大自然送给我们的这份礼物。

语文教案 篇3

  导学新概念:

  新教材说明指出:“阅读训练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高一),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文言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正是依据这个要求确定的。在我国的文学宝库中,有许多精品,纵横古今,囊括中外。课本编者独具匠心精选了许多美文精品,特别是现当代的一些学者文人的作品。如钱钟书、余秋雨、汪曾祺、朱光潜等。面对这些熠熠发光的篇章,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显得尤为重要。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强调从某一个侧面进行分析,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方可谈得上借鉴吸收。当然我们借鉴吸收的是其中的精华,借鉴吸收的是有用的东西。而《咬文嚼字》本身了具有这种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古人炼字的好例子,大家能举上几个吗?(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这些炼字的做法,似乎显得有点咬文嚼字,但实际上却调整了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正阐明了这一点。

  二、教学过程设计:

  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仔细分析原作,可设计表格帮助学生分析。

  参考表格如下:

  例子分析说明的道理文章主旨

  品味评价:

  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还可以采用复述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做出评价。

  借鉴吸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召开专题讨论会,研讨学习了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后你得到了什么或应吸收借鉴哪些。如从材料方面,可以领会借鉴材料的重要,更领悟到积累材料的方法。从观点方面,注意领会观点和材料的完美统一。也可以研讨这些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为了检验学生借鉴吸收的结果,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练习来强化。如:

  1、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有的作者已有评析。除此之外,低还有什么独到见解?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A。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B、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A、僧推月下门。

  B、僧敲月下门。

  A、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

  B、东家之子(女),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A、红杏枝头春意浓。

  B、红杏枝头春意闹。

  2、作者认为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3、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习作中任找一篇,也来个“咬文嚼字”如何?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十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八年级下苏教版教案)。

  2.理解沙漠中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学重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二、设计思路

  本文叙事生动,用例典型,教学本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题目引导完成学习。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先让学生讲述自己听说过或在网络、书籍中看到过的有关沙漠的奇怪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这方面的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或小黑板l。)

  明确: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要求:记住作者。

  三、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

  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

  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同桌试一下。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试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分析这一特点。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你能设想几种改造沙漠的方法吗?说说看。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

  明确:(说明文按说明内容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按语言风格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等科学小品)本文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

  明确:(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出说明对象。)

  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同桌试一下。

  明确:(课文主要描述了两种奇怪的现象。一是“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二是

语文教案 篇5

  一、目标:

  1、体会柳宗元滞留永州时的一次心灵苦旅,从“恒惴栗”而麻木于山水到“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天人合一境界,精神上的自救。

  2、了解西山特点和她在柳宗元心中的位置及作用。

  二、过程:

  1、导入:今天非常荣幸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五板块“像山一样思考”的第三专题“感悟自然”的一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说到感悟自然,老师在备课时想”一句来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谓的参禅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懂吗?说说看法。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宗元和他笔下的西山,感受一下山水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感悟。

  2、关于柳宗元,大家比较熟悉,曾学过什么作品?介绍因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10年和那时创作的《永州八记》。

  3、点名朗读,正音,集体朗读。老师曾布置大家预习,整理出不懂的语句进行交流,不知道有没有?没有吗?那太好了。不过,老师有个句子读了大概有一千遍,还是不大懂,哪位同学能帮忙?

  A、其高下之势……莫得遁隐。

  B、题目什么意思?

  4、看得不大懂吧?那请大家找出带有“始”的几个句子,朗读,参考注释,什么意思?看这几个句子有什么作用?连起来能解决题目的意思了吗?那我们不急,先看一下作者宴游了几次?(西山宴游和众山宴游)

  5、我们先看第一次宴游。朗读“其隙也……起而归。”

  6、你感觉那时候的柳宗元是什么样子的?(快乐与否要找出证据,可以根据场上的形势展开辩论)

  可以引导的是:

  1)、漫漫游,毫无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

  2)、去的那些地方或是高山,或是深林,或是幽泉,都是人迹罕至之所,都是阴森之所,似乎有躲开众人的嫌疑;

  3)、到那也不怎么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么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

  4)、他说“意有所极,梦也同趣”,那就是“日有所思,日有所梦”,他梦见什么?(可以又学生任意发挥)

  (也可以引导:他宴游众山的时候有什么目的?也就是醉一场梦一场吧?;也可以引导“恒惴栗”这一语。)

  总结:这里的柳宗元是快乐其表,忧伤其里;山水只是他发泄的一个对象,只是他逃避现实的一个面具而已。那时候的山,那时候的水,洒满了他的'泪,但那山还是那山,那水还是那水,谁能读懂他深入骨髓的痛苦?谁能让他走出忧伤?

  朗读总结。

  7、那西山宴游又如何呢?

  朗读次段。

  柳宗元认为西山有什么特点。(怪异、特立)什么意思?

  你能用有关的语句加以说明吗?

  1)、险(过、缘、斫、焚)

  2)、高(皆在衽席之下)

  3)、空阔(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4)、独立(不与培娄为类)

  8、面对这样的西山,他有什么样的表现?(颓然就醉,乐不思归;那为什么乐不思归?)

  9、这时候的西山还是山吗?那是什么?

  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他自己,因为西山的高峻独立,如一个刚正不阿的完全的人;他自己,因为西山也是风景独绝,而人迹至,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他不必重用;西山是他朋友,是他知音,只有西山能读懂他;西山是桃花源,在这里,他可以心净神清;是伊甸园,他可以哺育崭新的自己;西山就是西天,他可以新生……西山是源泉,力量与精神上的源泉)

  10、从众山到西山,你看到柳宗元的变化了吗?用你的语言表达一下。

  在老师看来,这是一种灵魂的进化与自救。从一个苦苦挣扎在痛苦边缘上的灵魂;从一个不知路在何方的灵魂;从一个似乎被生活折磨到近乎只有肉体的灵魂;找到了他的家,找到了他的根,也找到了他的路,找到了力量与精神。而这一切因为西山,因为这一怪异、特立的山。

  现在你能感觉题目的意思了吗?(只在宴游了西山之后才发现自己开始了真正的宴游之路,这是一个发现,一种惊喜……朗读感受。)

  11、那么柳宗元是否由此开始真正找出了“惴栗”,走向精神上的豁达与强大了呢?老师对此没研究,但可以提供一点资料:

  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10年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板书:

  众山------------------------恒惴栗

  西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教师检预习效果。

  斑斓

  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

  耀眼

  晶莹

  光亮透明

  参差

  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

  仔细听

  娴熟

  熟练

  摇曳

  摇动

  如诉如泣

  形容声音柔细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

  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

  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3、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细细品味。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把握叙述层次及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弄清"空城计"是怎么一回事

  教学难点:

  感情诸葛亮这一光辉历史人物形象及作者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感情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交流讨论

  1、上节课,我们通过自读自悟,明白了空城计是怎么一回事了。这节课,我们具体分析空城计实施的过程识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智慧。

  2、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围绕上节课出示的"阅读要求"中的4个问题来讨论交流,弄清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的过程。

  (1)诸葛亮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用计的?引导学生抓住"十五万""五千"等数据,对比分析:兵力悬殊;司马置在刚"占领街亭",打了胜仗,士气正旺,而葛亮"有一半还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这些兵卒昕说司马宣悉的大军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对比分析:士气不足。

  思量结果:只能智取,不可强攻。

  (2)"空城计"究竟是怎么回事?

  ①学生找到相关段落,认真默读。

  ②同桌间表演诸葛亮"吩咐"部下的情节和吩咐后自己的举动,体会诸葛亮临危不乱、处变不惊、遇事冷静的=象特征。

  (相机指点朗读语气,应沉着,语速中,语气坚定)

  (3)结果如何?

  (司马蘸中计)

  引导学生想想:司马蘸撤退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的轻松自得,自己的谨慎和自负)

  (4)诸葛亮怎么想到用此计的?引导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感悟诸葛亮的超人胆识和智慧,来源于对他人正确的了解和分析。

  三、演一演,展示故事情节

  1、指名分角色读"诸葛亮施计""司马蘸中计""诸葛亮揭秘(释计)"部分。

  2、再指名学生表演相关情节,可以加进自己的创意动作或语言,但必须符合人物身份。鼓励学生大胆表演。

  四、引导评析人拗,初步感悟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在"空城计"这个故事所讲到的人物中,你对他们有怎样·的评价?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学生畅所欲言)

语文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生字新词。

  2、初识课文,初步体会母亲对儿孙的爱。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启发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读文正音

  2、生交流自习生字新词的心得。

  3、师作重点点拨、指导。

  辨析:籍与藉、帖与沾.

  多音字:剥:bō与bāo

  剥削与剥开

  三、初识课文,理清文脉。

  1、读文,思考:本文以荔枝为题,是否写荔枝如不是,那主要写什么?表达怎样的感情?

  2、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哪几件事?练习朗读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四、质疑。

  简单的当堂解决,重、难点问题放下一节课解决。

  五、作业。

  1、抄词。

  2、听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母子间的感情

  教学方法

  探究法、合作法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

  1、 思考:找出文中描写细致的部分。或让你感动的部分,说说你是怎么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

  2、 小组讨论交流.

  一 反二反馈评价

  1、通过反复感情朗读、品词、品句、品细节描写来加深理解.

  1、如:“不停地抚摸,小心翼翼、爱怜地望”看出母亲对荔枝是那样喜爱,然而为了儿孙却“总舍不得吃”可见母亲对儿孙的`爱。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

  课文最后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先体会作者饱满的感情,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四、作业

  1、 练习册。

  2、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 篇9

  优质课活动目标:

  1、 发展幼儿手指肌肉动作和协调能力。

  2、 学习6的形成,区别5、6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3、 幼儿乐于参与活动,感受游戏在学习过程中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黑板夹子若干 自制教具(蝴蝶 蜜蜂 花 数字卡片)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带领幼儿做小律动

  二、 比赛夹夹子游戏

  1、出示教具花 夹子 数字卡片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呀?(花)老师还准备了(小夹子 数字卡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玩个夹夹子的游戏。

  2、出示小鼓,教师讲明游戏规则,当鼓声响起开始,鼓声一停 小朋友也马上停下,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家的夹子最多。

  1)第一轮游戏请小朋友夹夹子,夹完数一数自己一共夹了几个.

  2)第二轮教师讲明第二轮游戏要求 这次用数字卡片来告诉老师夹了几个。

  3)第三轮 这次的.要求比上次的还要难,请小朋友夹比4个多1个的夹子。

  4)第四轮夹比5少1个的夹子。(教师小结)

  三、听力比赛

  1、这次要考一考小朋友的小耳朵,请小朋友挺好了(教师拍手6下);请小朋友也用拍手的方式来告诉老师你听到了几声?(6)

  2、继续听,老师跺脚6下;请小朋友用数字卡片来告诉老师你听到了几声?(6)

  教师出示数字6小结:凡是像刚才老师拍手跺脚的数量我们都用数字6来表示;

  请小朋友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一下数字6,请幼儿表演

  四、出示黑板 花 请幼儿点数

  1、今天我也用小花来玩游戏,请小朋友数一数我这里有几朵小花?(5朵)那我想让它变成6朵怎么办?(加上1朵)

  刚刚是5朵,又加上了1朵变成6朵了,那我们一起来说5添上1是6.

  2、拿下来1朵剩几朵了?(5朵)

  我们一起来说6去掉1是5

  五、利用教具蜜蜂 蝴蝶 来做游戏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今天香香的小花还引来了许多的小蝴蝶和小蜜蜂,它们都要和小朋友做游戏,请小朋友把操作纸平放到桌子上。

  听老师指挥:(1)请在第一行格子里飞进4只小蜜蜂,再想办法让小蜜蜂变成5只,再想办法变成6只。(2)请在第二行格子里飞进5只小蝴蝶,现在请小朋友看看谁多谁少?再想办法让蜜蜂和蝴蝶变的一样多。

  六。、结束部分

  今天你们玩的开不开心,那我们今天就到这里 跟客人老师再见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5-20

语文教案04-22

语文教案04-24

语文教案04-24

语文教案04-27

语文教案04-28

语文教案04-28

语文教案04-29

语文教案05-01

语文教案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