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集合(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原、贝"等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运用语言,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4、鼓励学生用画笔画出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难点:
用语言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认识12个生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瞧,这是什么?(出示中国版图)这是我们中国的版图,它就像一只高昂着头的大公鸡。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到处都生活着祖国母亲的各族儿女。有的生活在现代化的城市,有的生活在乡村。有的在山区,有的在茫茫的草原,还有的在沿海呢! 今天,我们班上来了几位小画家,他们都画下了自己美丽的家乡。想看看他们都画了些什么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知道大家生字掌握得怎么样了?
1、认读生字(1、全班读 2、开火车带读)
2、认读词语(1、全班读 2、开火车带读)
同学们真棒,把生字都记住了,中华文字博大精深,结构复杂,不过,只要同学仔细观察,多动脑筋,注意方法,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认识许许多多的汉字。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请大家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范读。想一想,这五位小画家分别来自哪里?
2、自由说,初步感知课文。
是呀,这几位小朋友爱自己的家乡,也爱画自己美丽的家乡。请看课文第一段,一起读。
3、精读第二段,指导欣赏涛涛家乡的美。
让我们先去美丽的海边走一走,一起到涛涛的家乡看一看。(出示第一幅图)瞧,这就是涛涛的家乡,说一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知道涛涛是怎样夸自己的家乡吗?(自由读第二段)
4、朗读感悟
(1)“涛涛的家乡在海边。”他画的海是怎样的?(宽)。
“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引导读出两个“那么”,感受大海的美及对大海的喜爱,并用“那么……那么”说话。涛涛画的海美吗?那要怎么读才能让人觉得美?
(2)涛涛画的图上还有什么?(鱼和虾)有多少鱼和虾?(很多)从哪里看出鱼和虾很多? (一艘艘、满。抓住“一艘艘”和“满”字,感悟鱼虾很多的样子)重点指导读好这两个词。
(3)美丽的海边金黄的海滩上涛涛在干什么呢?那个赤着脚捡贝壳的小男孩,就是涛涛。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高兴)重点指导长句的朗读。感受涛涛快乐的心情。
(4)是呀,这么美的地方,怎么能不让人喜爱! 那就请美美地试着和同伴一起读读这一段吧!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口语交际
1、此时此刻,你想对涛涛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涛涛,你想怎样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你的家乡呢?(学生自由介绍)
五、合作学习第3段
1、总结学习第2段的方法:看图——读文——看图解说
2、合作学习第3段。(看第二幅图)分四人小组学习第3段。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看图感情朗读,说说山山都画了什么,作导游介绍,然后进行展示。(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重点指导两个“那么”、“都是”、“又高又大的树”等词语)
六、选择喜欢的部分自学
还有平平、青青和京京的家乡没去,小朋友,最想去谁的家乡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仍然按照刚才的方法进行自学。
全班交流自学体会。
七、感情朗读感受祖国山河之美
这节课,我们一起到祖国的各处参观了,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现在我们一起完整地读读课文。全班感情朗读。
八、实践活动
1、搜集有关家乡的资料引导学生画出自己的家乡。
五个小朋友的家乡多美呀!我们的家乡也很美,请大家拿出纸和笔,用绚丽的色彩来画一画自己的家乡吧!
2、回家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画。
教学反思:
《画家乡》一课文中五个孩子以画画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向小朋友们展示了我们祖国清新美丽的山水。是一篇非常美的写景文章。读着课文,我们就好像置身在一座百花盛开的大花园里在旅游,在观光。你看,那浩瀚的大海,掀起万倾波涛,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你看,那辽阔的平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那茫茫草原一碧千里,别有风光;你看,那连绵群山,威武雄壮;那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你将再次感受到我们祖国是那么伟大,它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东方,像一只高昂着头的雄鸡在放声歌唱。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可以说是一幅极具人文色彩,适合欣赏、领悟的风景画。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积累了美的语言,获得了美的享受,培养了美的情操。一幅幅的优美画面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与家乡的可爱,更激发了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使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想拿起笔去画自己的家乡。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有兴趣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言,识字、写字,画一画自己的家乡。这一课我主要是贯彻“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这一个教学思想,力求做到平淡而真实,流畅而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孩子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兴趣在低年级教学中是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结合课文插图,向孩子们展示了祖国各地的秀丽风光,把学习课文变为和小画家交朋友到他们的家乡去游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去祖国各地游览、观赏。这时,读课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游。学生在愉快的读书活动中走进了文本,感知了课文内容。这样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1、扶放结合,体现人文。
课文的2——6段,段落结构形式几乎是一模一样。所以,在备课设计时,我这样来考虑:这几个段落的学习要有层次性,教师的教学要由扶到放。因此在设计中,我将第2段作为重点教学,也就是说,基本上老师导的、扶的比较多;在第3、4段的学习,我适当地半扶半放,直到5、6两段的大胆放手。让学生逐渐地有意识地学会学习结构形式相同的段落。
2、朗读感悟分层走
在讲读第二自然段时,我以学生的朗读体验为载体,逐步激发学生的个人情感。在这个朗读体验的过程中,我主要是分层来进行的:先借助图片的直观性,吸引孩子的兴趣,再让学生读文体会,抓住重点词朗读感悟,让学生的整个情感随着这个过程,层层递进,步步升华。
3、句式训练结合文本
在欣赏课文中描写的美景时,离不开那些优美的语句。课文中的“那么……那么……”这个句式,是打好语文基本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好素材,所以,在这里我先让学生看图说句,再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像再练习说句子。
在上这篇课文时,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课件,没能向学生展示无边的大海,苍翠的群山,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大城市。如果有这些生动的画面,学生一定会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1、识字学词,朗读课文。
2、本课特色及学生起点:语句凝练、含义深刻,学生与文本有一定距离
采用策略:抓关键词,引发想象,补充资料,充分进行情感体验,使大禹的形象不断丰满。
3、渗透阅读方法:前后观照,一唱三叹;抓住数字,读懂数字背后的内涵,感受治水的艰、智、功、情。
一、复习
1、齐读课题,生书空
2、引入谈话:洪水会带来怎样的灾难?读一组词语再来回顾:
滔滔 洪水 淹没 农田 冲倒 房屋 百姓 无家可归
洪水真的太可怕了,它把老百姓害惨了,传说洪水来了,人们只能住在树上、山上,餐风饮露,还要随时提防野兽的袭击。看到老百姓如此悲惨的生活,禹心里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齐读。
二、学习第二节,感受治水之“艰”“智”
1、禹为了治水都做了些什么?生自读课文,画出句子,交流。
2、理解“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这句话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
结合生质疑,图、师讲述理解“水流”“地形”“千山万水”“走遍”
3、引导想象大禹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吃哪些苦?
师补充:禹走遍了九州,由于走的路太多,他的腿上划出了道道血痕,脚底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人晒黑了,背累驼了,但他仍拄着拐杖一步步走遍了千山万水。他吃了那么多苦,书上也有一个词,你发现了吗?
理解朗读“千山万水”及这句话。
4、这只是治理洪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还在后面。出示文中句理解:“九”“劈开”“挖通”禹为了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那么禹是用什么办法来治理洪水的,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很好地概括了他的方法(引导)。
5、禹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段资料介绍。禹的父亲是用什么方法来治理洪水的?他成功了吗?禹是用什么方法来治理洪水的?(怎样引导洪水流入大海?)现在你觉得禹是位什么样的人?
(引语):禹不光勇敢不怕吃苦,还很聪明,有智慧,他下定决心要治理洪水。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一自然段,读出他的决心、勇敢、智慧。
三、学习第三节,感受治水之“情”
1、 过渡:禹治水用了整整13年,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想听吗?要听仔细了,听完后把你最想问的问题提出来。
师讲故事。
2、让学生提问:禹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呢?他当时会怎么想呢?
3、讨论交流。(请小朋友先小组讨论一下,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4、:后来人们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齐读。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一心为百姓做事的人”。)你听了这个故事想对大禹说些什么呢?
5、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
四、学习第四节,感受治水之“功”
1、过渡:禹坚持不懈地治理洪水13年,结果怎样了?请大家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禹治水13年,结果怎样了?。
2、“终于”(这个词用得真好)大禹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整整13年,现在洪水“终于”被制服了,在这一自然段的第一句中加上“终于”这个词,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补充孔子的话“如果没有大禹,我们早成为海里的鱼虾了。”
3、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展开你的想像。
4、:百姓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的生活,心里__________,从此____________直到今天这个故事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广为传颂。
五、课文。
《大禹治水》这个故事讲了大禹为了把洪水引入大海,吃尽了千辛万苦,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终于把洪水制服了。从此,这个伟大英雄的名字代代相传。
思考:禹的名字本是一个字,但课题和文章结尾为什么称他为“大禹”?
六、写字指导
1、用组词法区分“制”“治”
2、形声字“被”及书写
板书:
千辛万苦看地形,
挖河劈山引入海,
三过家门而不入,
代代相传英雄名。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学过的形近字,并力求书写美观、工整。
2、学习积累“越……越……”的句式,让学生初步理解“越……越……”说明事物在发展、变化。
3、朗读、背诵古诗,初步养成爱惜粮食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学习比一比、写一写
1、 课始激趣(略)
2、 出示生字,学生自由读。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字有哪些地方不同?你想说哪一组,就说哪一组。
3、先在四人小组说,再全班同学交流说。
4、写字。
(1)大家说得很好,还能不能写好这些生字呢?请你们翻到课本第100页,认真写一写,注意写字的姿势。
(2)请同学们选出自己满意的作业,让全班同学评一评哪些字写得美,美在哪儿?哪些字写得不够工整,问题在什么地方?
(3)老师相机指导学生写好生字的关键笔画。
如:手的最后一笔“ 亅 ”,毛的.最后一笔“ 乚 ”都要写在竖中线上。
(4)学生在田字格本上再书写一次进行巩固,力求写得美观、工整。
二、我会读
1、出示三句话:看谁读得最认真,能发现三句话中相同的地方。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相读。
(2)指名学生读。
2、课件注示:观看动画,理解“越……越……”这种句式是说明事物在发展、变化。
3、扩展:出示电脑动画,引导学生用这种句式说话。
(如:风筝飞上天的画面,小草天高的画现,刮风的画面)
三、读读背背
1、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首古诗《悯农》,会读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读,出示画面,自己范读。
2、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3、师抽查学生读,其他学生评议,纠正字音。
4、指导朗读:学生反复朗读,发挥想像,并加上个人的感悟配上动作朗读,体会表达诗意。
5、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背诵。
6、让学生展示自己,能不能把自己课外学到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大家听,比一比,哪位同学背得熟,背得有味道。
7、评选出背古诗的小能手,奖励小星星。
8、课件延伸:
找一找还有哪些古诗或儿歌是写农民伯伯的,读一读、背一背,看谁记得最多。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编者将这篇课文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是让学生进一步以此为例,学习怎样留心观察事物的,在训练体系上与上一单元训练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相衔接,同时为以后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训练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和领悟的过程,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理解﹑交流﹑感情朗读体验自能读书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过渡性,所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是训练重点,课文所写的潮来之时的内容是课文学习的重点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表达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而充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领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有了一定的观察阅读理解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好奇心﹑探索心很强,但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应该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调动原有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手法,体会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钱塘江大潮的有关资料。
2、教师准备钱塘江大潮的录像带,多媒体课件。
【教法和学法】
1、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壮美的景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2、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想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联系生活实际,领悟作者写作手法,把课堂这一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
【教学教程】
一、复习导入,理清顺序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一文,谁能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
(教师随机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二、自主读书,感受奇观
1、交流学习方法: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读这篇课文,感受大潮的壮观?
(学生说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老师也提出自己的读书方法,供学生参考使用。)
2、学习第一段:
理解天下奇观的意思,区分观潮的观与天下奇观的观的不同意思。
3、学习第二段,感受江面平静,观众人多。
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文,想像人们观潮的热闹场面,体会作者写观众多的手法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品读重点段,领悟奇观:
⑴ 看录像,初感奇观:
潮来时是怎样的景象呢?想不想看看?让我们随着录像来观赏大潮的奇景。不过要边看边想: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其情感。
(学生看后交流。)
(教师相机板书:声音 样子)
⑵ 品词句,领悟表达方法: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大潮的奇特景象写下来的?哪地方写得好?请同学们边读边想,想象画面,品读课文词句,讨论交流。
(理解闷雷滚动人声鼎沸横贯江面山崩地裂,好像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和比喻句运用的.准确、生动、形象,体会水天相接的地方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等词语连句成段的作用。)
⑶ 感情朗读,表现奇观:
引导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读课文,表现出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背诵喜欢的片断。)
5、学习结尾段,潮头过后赏奇观:
引导学生通过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江水涨了两丈多高体会潮头过后水势之大的奇观。
三、总结课文,归纳升华
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
(按顺序、抓特点、词句准;动静结合、人景结合。)
四、练习解说,内化语言
引导学生以课本为蓝本,练说解说词,为录像配解说词,内化文本语言,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五、课外延伸,积累运用
1、熟背自己喜欢的片断,摘抄下来。
2、选用从本课学到的词语写一段话,写一个场景或场面。
3、学习作者写景的写作手法,写一处自己喜欢的风景。
【板书设计】
观 潮
潮来之前 江面平静
(天下奇观) 潮来之时 声音 形状 (远──近)
潮头过后 恢复平静
(热爱祖国山河)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2-10
(精选)语文教案12-26
语文指导教案11-08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13
(经典)语文教案08-26
语文教案【精选】10-22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教案(精选)09-28
语文教案(精选)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