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10篇(优秀)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先秦历史散文
13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14 《勾践灭吴》学案
15《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16《触龙说赵太后》学案
单元导读
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还有记录个人言行的《晏子春秋》等;对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作了广泛而具体的叙述,写人记事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学习本单元,要着重了解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和勾践灭吴的原因;学习邹忌善于设喻,触龙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曲折委婉、层层深入的语言艺术。本单元课文情节曲折生动,语言障碍不太大,要求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13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并能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能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学法指津
学习这篇课文,可用六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赏、背。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文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课文。可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赏:欣赏特色。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就是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为此,可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背:熟背全文。背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词句和内容特点等),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要注意,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能力训练
1.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利于晋B.焉用士郑以陪邻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以乱易整,不武
2.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
A.同舟共济 B.济世安民 C.赈灾济贫 D.无济于事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夫晋,何厌之有C.秦伯说,与郑人盟D.失其所与,不知
4.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5.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以其无利于晋
B.君知其难也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6.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指出它们的用法并解释意义: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7.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A.是寡人之过也。( )
B.夫晋,何厌之有?( )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8.写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③行李之往来
古义:
今义:
9.翻译下列四句话,要求意准句顺。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文:
④阕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14 《勾践灭吴》学案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l)能阐述勾践灭吴的原因及学习勾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掌握“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在材料剪裁方面的特点。
(4)学习本文在语言使用方面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在材料剪裁方面的特点。
(2)学习本文在语言使用方面的特点。
三、学法指津
(-)研读步骤
(l)课前预习,阅读课文及注释,试译全文。
(2)内容分析。
复述“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
问题①:勾践主要通过哪几次战争灭了吴?
见课文最后一段“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没有着力写灭吴的经过。
问题②:从文中看你认为勾践能灭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人心所向。从第六段可以看出,越国强大后,“国之父兄”请战,要为越王雪耻。问题③:勾践为了灭吴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求才(第一自然段);二是求和(第二、三自然段);三是求强(第四、五自然段)。为了求得国家的富强,越王以民为本,并对婚娶、生育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详略得宜,突出了重点,从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勾践灭吴,必定成功。
(二)问题探究
(1)文章的题目是“勾践灭吴”,那么文中是否突出了“灭吴”?
探究:否。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本文在材料的剪裁上是值得称道的。“灭吴”的具体战争情节并非作者的写作重点,因此对于越国灭吴中数十年间发生的几次战争,也只是用了“是故败吴于宥,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寥寥十三字。“灭吴”的准备工作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便不惜笔墨放开去写。要“灭吴”首先要有“能与之谋者”——求才;其次,必须为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求和;最后还必须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在这里,文章主要从人力、物力两方面来写,人力方面写得尤其详细。婚娶的具体规定,奖励生育的具体措施,无不如实笔录。从而向世人证明:勾践灭吴,事在必然;夫差覆亡,无法逆转。
(2)文章的写作重点是通过什么形式表达出来的?
探究:主要是采用对话的形式。长于写对话,本是《国语》的一大特色,本篇表现得尤为鲜明。成功的对话,总是切合特定环境与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例如:勾践只有在败退之后才会亲切地称三军将土为“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并提出谁能帮他退吴,便可以与他一道分享权力。文种出使吴国的言行举止,无不与其身份以及当时的形势有关。由于是从客观形势以及彼时彼地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出发去捕捉人物的对话,因而反过来,人物的对话又正好起到推动事态发展与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例如:勾践的“号令”引出文种的对话以及文种出使求和等情节的展开。勾践本人虚心纳谏,想东山再起的思想特征也由此得以表现。而文种、伍子胥等人的.不同对话,又正好表现了他们的不同的思想性格。
能力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l)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贾人夏则资皮( )
(3)乃致其众而誓之曰( )
(4)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
(5)然后卑事夫差( )
(6)美其服,饱其食( )
(7)非其夫人之所不纳则不衣()
2.选出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
A.①夫虽无四方之忧 ②虽悔之,必无及己
B.①然后乃求谋生 ②然后卑事夫差
C.①勾践说于国人曰 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D.①我攻而胜之 ②乃致其众而誓之曰
3.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句式:
①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
②何后之有( )
③此则寡人之罪也( )
④又何求焉( )
⑤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无乃后乎
②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③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④进不用命,退则无耻
5.简答:
①勾践为了灭吴,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②本文在写作上的两大特色是什么?
6.下面的文段是从原文中删去的,位于课文的第二段的第一二句之间。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段后各题。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日:‘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率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之左右。’若以越国之罪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三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代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手?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①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使武安俱在者,族矣
B.寡君勾践乏无所使
C.求人可报使秦者
D.延请赵使者蔺相如
②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
项的是:( )
A.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B.余始循以入
C.皆以美于徐公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③下列句中反问语气最弱的一句是:( )
A.其孰利乎
B.无乃后乎
C.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D.何后之有
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私于下执事曰——偷偷地和吴王手下的执事的人说
B.请勾践女女于王——请允许让勾践的女儿作吴王的婢妾
C.越国之宝器毕从——越国的宝器全部随同带来
D.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恐怕要伤害到君王的爱人吧
⑤下列说话不符合文段意思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充分表现了文种的辩说才能。
B.文中文种对吴王的谦卑的措辞是由文种的身份和吴越两国的形势决定的。
C.“夫差将欲听,与之成”表现出夫差“耳根子软”,为下文的吴灭做好铺垫。
D.文种采用了软硬兼施的方法威逼利诱吴王与之谈和成功。
15《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古代志土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听臣民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2.学习设喻说理的方法。
3.了解“修、私、书、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掌握“孰……与……”“此所谓……”两种句式。
4.能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l.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学习邹忌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设喻的语言艺术。
三、学法指津
(一)研读步骤
1.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并突出“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三句话。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读时应注意这一点。第三段要读得层次分明,威王政令部分要突出“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三语;叙进谏情形部分,要突出“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三语。第四段叙纳谏结果,“皆朝于齐”要重读。末句是史家的评论,当用赞美的语气读。
2.自行翻译,不一定要笔译,把弄不清楚的问题作好记录,请教同学或老师。
3.逐段自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他认真地思索这个问题,举一反三,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他见威王后,没有单刀直入地向齐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区分情况,给予奖赏。第四段:纳谏的效果。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二)问题探究
l.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要点:“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要点: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要点: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要点: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能力训练
1.下列加横线的词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昳(yì)丽 时时而间(jiān)进 臣妾(qiè)
B.窥(kuī)镜 期(jī)年 皆朝(cháo)于齐
C.弗(fú)如 孰(shú)与 数(shuò)月之后
D.朝(zhāo)服 衣冠(guàn)谤(bàng)讥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用法一致的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自以为不如
3.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②朝服衣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下面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句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忌不自信。
C.何以哉?
D.徐公何能及君也!
5.解释下面各组词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徐公来,孰视之( )
②能讥谤于市朝( )
皆朝于齐( )
6.选择下列各句的正确解释:
① 暮寝而思之
A.晚上睡着了,仍然在考虑这件事
B.晚上睡着了,仍然在想念徐公
C.晚上躺着考虑这件事
D.晚上躺着想念徐公
② 时时而间进
A.有时间或有人提意见
B.有时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C.经常间或有人提意见
D.经常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③虽欲言,无可进者
A.虽然想进言,但是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B,虽然想进言,但是无法进言了
C.即使想进言,也没有进言了
D.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7.默写:
①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暮寝而思之,曰:“ , ; , ; , 。
②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令初下, ,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
8.下面的短文节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读后回答问题。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日:“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①给下面两句话中的加横线的词注音:
甲: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
乙: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
②下面四句话中加点字不同义的一项是:( )
夜书,火不明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③下面这句话有四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王大说,国以治。
A.燕王大声说,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
B.燕王大声说,国家已经治理好了。
C.燕王很高兴,国家因此也治理好了。
D.燕王很高兴,就用这种方式治理国家。
16《触龙说赵太后》学案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词语,积累文言语言材料。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整篇大意,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以培养阅读能力。
3.进一步了解《战国策》长于写人记事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
触龙说赵大后的经过。“训练重点”中所列的文言词语。
三、学法指津
(-)研读步骤
1.明确本课教学目标。
2.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是《战国策》中的写人记事的名篇。前面已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要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新旧联系,温故而知新。
3.课前预习要求:借助注释自读课文,初步疏通字句,划出“训练重点”中所列词语,回答文后“练习二”的思考题。
4.教学时教师着重介绍当时的背景材料,设计若干问题,理清全文思路,通晓文意,熟读成诵。
5.知识的恰当延伸:联系《唐雎不辱使命》和《赵威后问齐使》,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二)问题探究
l.从题目入手,了解本文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交代时代背景。关键是抓住一个“说”
字,思考为什么“说”,怎样“说”及“说”的结果。
2.阅读课文,分步解疑。
l)触龙说赵太后,劝说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研读课文第一段内容。赵太后新用事,国内动荡不定,秦国认为有机可乘,遣兵
“急攻之”,不得已赵国求救于齐。齐虽答应出兵,却提出要“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且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必唾其面!
2)矛盾迅速激化,赵国危在旦夕。面对危局,尽管老臣触龙心急如焚,如果像其他大臣那样“强谏”,必遭“唾面”之辱。所以,触龙必须找到一种太后能接受的方式。试想一想,如果你是触龙,你将采取什么方式去劝说盛怒之下的赵大后?触龙又是怎样劝说赵太后的呢?化解矛盾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研读课文2-4段内容。
关键是抓住太后溺爱幼子的心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劝说的目的。
3)触龙“说”的结果如何?
明确:故事的结局,长安君质于齐。
3.课文题目为什么用“说”,而不用“谏”
明确:文中触龙的劝说不同于一般的进谏。纵观全文,故事情节几乎都是在人物对话
中展开的,要仔细体会触龙运用策略之巧妙和运用语言之精当。文章笔调轻松,人物细节描写生动。
能力训练
一、下列加横线的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大臣强谏(qiáng jiàn) 恃辇(sì niǎn)而行
B.盛(shèng)气而揖(jī) 膏腴(yǔ)之地
C.填沟壑(hè) 持其踵(zhǒng)为之泣
D.媪(ǎo)之送燕后 约车百乘(chéng)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赵太后新用事( )
2.至而自谢曰( )
3.日食饮得无衰乎( )
4.乃自强步( )
5.窃爱怜之( )
6.入而徐趋( )
7.以长安君为质( )
8.和于身也( )
三、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少益耆食
最少,不肖
B.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徐公何能及君也
C.妇人异甚
王之蔽甚矣
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老妇必唾其面
四、下列加横线的词与“赵王之子孙侯者”中的“侯”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
B.朝服衣冠
C.质于齐
D.其继有在者乎
五、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少益耆食
B.必勿使反
C.没死以闻
D.曾不能疾走
六、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赵氏求救于齐
B.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七、翻译下列句子:
l.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2.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八、简答题:
l.在触龙看来,父母应该怎样爱子女?
2.简要分析赵太后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九一十三题。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那?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平?”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那?”(《战国策·齐策》)
九、“岁亦无恙耶”一句中加点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岁:年成,收成 恙:生病 B.岁:年 恙:灾祸,忧患 C.岁:年成,收成 恙:灾祸,忧患 D.岁:年 恙:生病
十、对下列四句中“而”“于”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
②岂先践而后尊贵者乎
③赵氏求救于齐
④甚于妇人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③不同,③和④不同
十一、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未发:发出。
B.使者不说:说话。
C.臣奉使使威后:使者。
D.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以……为先,意动用法。
十二、翻译下列句子:
1.苟无岁,何以有民?
2.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蒲公英》(苏教版第五册)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蒲公英种子所作的不同选择的不同结果,告诫人们,在选择人选生道路的时候,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应该听从前辈的指导,脚踏实地地做人,这样才不至于浪费自己的一生。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小降落伞们随风飘荡;第二自然段写太阳公公对他们的亲切嘱咐,第三自然段写种子们的不同选择,第四自然段写种子们的不同结局。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可爱”“亲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动画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蒲公英传播种子的动画,画面音: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微风轻轻一吹,
孩子们就乘着风儿纷纷出发。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蒲公英的孩子们纷纷出发,你们知道它们去干什么吗?
生:传播种子
师:对,在它们播种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题目就是:蒲公英
板书课题: 蒲公英
点评:以动画这种学生喜欢的形式及从旧知识来设置悬念,揭示课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读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不通的句子要多读几遍,不能随意放过。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二类词语,抽读,再齐读。
2、出示要求掌握的词语,争做小老师领读,从几位同学中选出一位“最佳小老师”,得到一颗红五星。
3、请同学进行新旧生字的比较,说说哪些词容易写错,应注意什么。教师范写,学生练写描红。
4、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来读,其余同学认真听,指出优缺点。
点评:本教学片断打破了以往只是由老师单方面提出易错字词并进行强调的教学常规,让学生自己来观察比较,并及时练写,注意了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
四、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组织评议,引导学生读出景色的美。
2、配上动画朗读课文。
3、出示句子:
“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落降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
师:这句话中说什么东西可爱?
生:绒球。
师:在平常的生活中,你还觉得哪些东西可爱?
生:……
师:这么多可爱的东西,谁能用“可爱”说一句话?
生:奶奶家的小鸽子真可爱。
……
师:我们可以说什么东西可爱,也可以说可爱的什么怎么样。谁来说说看?
生:可爱的小白兔在吃青菜。
……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把“可爱”这个词安排在句子当中,可以说哪儿有可爱的什么。
生:奶奶家一只可爱的小白兔。
师:小朋友看,“可爱”这个词的脾气多好,它可以在句子末尾,也可以在句子开头,还可以在句子中间。其实,我们学过的词语中,有很多词都和“可爱”一样,能变动位置。希望小朋友们以后在用词造句时,尽量多考虑给它们多安排些位置。
评点:在这个指导造句的教学片断中,教师由课文中绒球的“可爱”,引到生活中一些东西的“可爱”,非常自然。利用“可爱”说话,兼顾到在前、在中、在后的位置变化,提示造句时给词语多安排些位置,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找出课文中人物语言,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抓住重点
1、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出人物的语言,读一读。
2、细读太阳公公、降落伞和另个两个小降落伞的话,
①太阳公公话:“孩子们记住,别落在表面金光闪闪的地方,不要被银花朵朵所迷惑,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
师:老师要考考你们,太阳公公的话有没有读懂。
出示卡片,让学生填一填:太阳公公告诉蒲公英的种子,能去,不能去。
师:但是,太阳公公是这样说话的吗?
生:不是。
师:他是怎样说的?(指几名同学读一读,组织学生进行评议,要注意读出“亲切”的语气。)
师:小降落伞们听了太阳公公的话,他们是怎样说的?
分别出示以下三句话:
①“放心吧,太阳公公!我们一定到泥土中去生长!”
②“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瞧,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清的宝贝。到那儿去,我准会变成百万富翁。”
③“这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定能给我带来欢乐!”
3、指名读这三句话,引导学生进行评议,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第一颗小种子轻视土地、向往沙漠的语气和第二颗种子得意的语气。
4、同桌分角色对话。
5、抽几桌起来朗读,评出最佳小组,得红五星。
6、前后四人一小组朗读课文3-4节,可小组商量决定采用什么方式。
7、抽2~3组朗读,评出最佳小组。
点评:通过反复的朗读(个别读、同桌对读、小组分角色等),帮助学生熟悉课文语言,为复述课文打基础,同时,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并采用最佳机制,不使学生有厌烦感。
二、细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过渡:小降落伞们听了太阳公公的话,说法和做法各不相同,它们结果怎样呢?
2、自读课文,指名说说有什么结果。
3、小组讨论:它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4、派代表进行交流。
三、故事表演
1、师: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我们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在下次学校的文艺汇演中让其他的.同学也得到启发,好不好?那怎么演呢?现在要请大家来当小导演,为我们的演出出谋划策。如果谁提的建议最多最好,那他这将成为我们班的最佳小导演。要想当上最佳小导演有一个窍门,那就是认真读课文,一定要认真读课文,才能导演同学演好故事。现在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该怎么演。
2、学生读课文提表演建议,同学评选出最佳小导演,奖一颗红五星。
3、分大组练习表演。
教师指导:
1、语言要通顺,所以第一步要熟悉台词。
2、加上动作,表情,可适当加入想象。
4、小组表演,评选出最佳演员,分别得一颗红五星。
点评:学而能用,懂而会用,活学活用,这是学习语言的目标。此环节的设计旨在使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同时,通过让学生争当最佳小导演.最佳小演员等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理解能力、表演能力,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融合。
四、延续故事
1、同学们,落在泥土中的蒲公英的种子茁壮成长,它们在阳光下竞相开放。到了秋天,它们也有了自己的种子,当上了蒲公英妈妈。当她们的孩子即将出发时,她们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些什么呢?请你来当一回蒲公英妈妈,嘱咐一下自己的孩子。想一想,该怎么说,才能让它们落到泥土中去,不去那金光闪闪的沙漠和银花朵朵的沙漠?
2、学生练习说话。
3、评议,选出最佳学生。
点评:此环节的设计也意在使学生在掌握课文的语言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设计新意:
(1)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教师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读,多种形式地读,有竞赛性朗读、示范性朗读,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出语感,为理解课文、表演故事提供了必要有铺垫。
(2)在表演中加深理解。学生要争当最佳小导演,势必要去仔细读课文,才能设计好动作;最佳小演员要把这个故事演出来,也要认真读课文,用心记台词。这又促使学生去认真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
(3)在竞争中加强合作:通过评选“最佳”活动,创造竞争机会,激发学生竞争的意识;而小组分角色朗读、小组表演,不是一个人的事,而需要小组全体成员的团结协作,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地探索学习。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新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故事情节变化和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三个小伙伴面对困难运用各自的特长,齐心协力解决困难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投影片、头饰。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是讲一个关于三个小伙伴的故事。
板书课题:5、 三个小伙伴
2、读题,讲解:伙伴就是同伴、好朋友。
3、提问:你有好朋友吗?你们经常一起干什么?
4、过渡:故事里的三个小伙伴是谁呢?它们在一起要做一件什么事呢?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挖坑施肥培土浇水嘴巴鼻子拱就把
2)指名读生字词。
3)指名读课文。
①看图学习第一自然段。
②出示挂图,指名回答三个小伙伴是谁。
③小黑板先后出示下列词语:
yě zhū dài shǔ xiàng
小野猪小 袋 鼠 小 象
④指名读,齐读。
⑤从图上能看出它们去干什么吗?
⑥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好句中停顿。
⑦一同上山栽树还可以怎么说呢?这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多高兴啊!咱们来高高兴兴地读这句话。
⑧分组读,表演。
(三)指导写字。
1、指名读:同拉么把巴没有要
2、根据笔顺集体书空。
3、师范写生字,学生观察字形结构、笔画。
左右结构的有:“伙”左窄右宽,上下平齐。“和”的“禾”竖挺直,口在右,居中。
“跳”足字旁,字形窄小。
半包围结构的.有:“同”同字框,竖直方正,右竖稍长,里面部件靠上写。“边”注意走之的平捺要托住上边的“力”。
4、学生在书上描红,在《习字册》上练写。
(四)作业:熟读课文。
(五)板书。
5、三个小伙伴
小野猪
小袋鼠
小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故事情节变化和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三个小伙伴面对困难运用各自的特长,齐心协力解决困难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投影片、头饰。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5课课文,齐读题目,学习了它的生字,现在让我来看看小朋友的生字掌握情况。
2、出示卡片:一同 没有 嘴巴 就 不要紧 长鼻子 怎么办 手拉着手。
3、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新授。
1、课文中的三个小伙伴是谁呢?根据回答贴图片(作板书):小野猪、小袋鼠、小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三个小伙伴是怎么上山栽树的。出示挂图: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了,它们手里带了栽树的工具吗?它们怎么栽树呢?
2、出示: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指导读好这句话。
这时谁第一个想出了办法?它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板书:用嘴巴挖树坑。
出示:小野猪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硬硬的嘴巴。”不一会儿,小野猪就用嘴巴拱出了一个树坑。指导读,指名读,齐读。喜欢小野猪的小朋友再读一遍,可边说边演,评议。
3、树坑挖好了,第二个困难又来了,是什么呢?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出示: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这时谁想出了办法?它怎么说、怎么做?板书:用皮口袋运肥料
你喜欢小袋鼠吗?为什么?指导读。男女生赛读,评议。请喜欢小袋鼠的小朋友演一演。
4、树坑挖好了,肥料也运来了,三个小伙伴就要栽树了,我们来看看它们接下去怎么做。指名生读第四自然段。
什么叫培上泥土?指名做动作示范。
5、没有水桶怎么浇水呢?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板书:用长鼻子浇水
出示三个小伙伴说的话:你们看,三个小伙伴都这么说,都那么积极主动,没一个偷懒的。
指导读小象说的话。
什么叫“吸足了水”?小伙伴在山上栽树,小象从山上跑到河边,一定很远,还要把长长一鼻子的水运到山上,多不容易呀!指导读第五自然段,小组比读,评议。你喜欢小象吗?为什么?演一演小象。
6、小树终于栽好啦!出示挂图2,看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怎么写的?齐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读。
7、三个小伙伴不仅使出自己最大的本领,还那么积极主动,相互配合,一同把树栽好,都很可爱。小朋友也很聪明,你们和小伙伴一起做事一定也能很顺利。指名带上头饰表演,评选“表演小能手”,发智慧果。
8、小朋友在一起学习,一起玩,就应该像这三个小伙伴一样,发挥自己的本领,一起努力,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得到快乐。
(三)看图讲故事。
1、出示投影片。
2、小结:小熊生病住院后,小伙伴都带上礼物来看望它,关心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伙伴还应该怎样?希望大家以后也能成为好伙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四)作业。
抄写词语
(五)板书:
5、三个小伙伴
小野猪 硬嘴巴 拱树坑
小袋鼠 皮口袋 运肥料
小 象 长鼻子 浇树坑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背诵课外选的歇后语。
二、阅读练习。
三、作文。
教学重点:
学习缩写。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背诵谚语和歇后语。
1、教师点拨,全班背诵。
2、定时背诵,时间三分钟,看谁背的歇后语最多,同桌相互检查。
3、统计,评选最优秀的歇后语背诵者。
二、理解背诵歇后语。
1、听教师讲解,学生开始自由造句。
2、学生齐读。
3、教师讲述与歇后语相关的故事。
4、学生自由讨论。练习背诵。
5、检查。
三、课后背诵有关歇后语。
第二课时
一、师生以善良为话题讨论神话故事。
1、你知道民间流传哪些神话故事?
2、为什么会流传民间故事?讲解。
3、民单故事的特点。
二、阅读短文《七颗钻石》。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划出全文中心句。
2、哪几段讲了原因?原因是什么?阅读第一、二自然段。
1)“水罐”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说说为什么水罐会发生这些变化?
3、学生自由讨论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第三课时
一、介绍《小抄写员》的`主要内容。
二、读题明确作文要求。
三、分析题意。
1、看题。说出主要意思。
2、析题。说出缩写的要求。
A.内容要完整,重点要突出;B.语言要简练。
3、回忆文中哪些是可写可不写的?哪些是非写不可的?
4、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5、想后:结果会怎样?
四、学生拟题纲(段落式提纲)。
五、构思五分钟后开始写作,教师巡视。
第四课时
讲评作文。从中心的表达、故事的完整、句子的表达三个方面重点分析。
【本单元复习四课时:听写生字词、四字词,讲解同步训练,设计自主练习,默写古诗三首。】
语文教案 篇5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
⒈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⑶理解“称霸一方”、“作恶多端”?
⑷说话:用因为......所以......将这一段的两句话连起来。
⑸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东海龙王父子做坏事害老百姓,哪吒决心治他们。这是他要去闹东海的原因。
⒉第二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⑶画出表示哪吒动作的词语。(板书:跳进取下摆掀起)
这些词和课题中哪个词儿联系的十分紧密?
⑷东海龙王怎么样了?巡海夜叉是海里的小鬼,他出去查看会怎么样?请看书上的插图。
⒊第3自然段:(结合看图)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⑶什么叫“机灵”?小哪吒的'机灵表现在哪里?你们看小哪吒是多么勇敢,哪个夜叉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一下子就打死了他。这么一来,龙王怎么了?请看第4自然段。
⒋第4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⑶哪吒与三太子的战况如何?你能把他们交战的情景像讲故事一样讲出来吧?
⑷画出关键词语,练读。
⑸小结:2~4自然段描写了哪吒闹海的经过,掀起滔天巨浪,打死三太子,处治你龙王,为百姓出气。
齐读2~4自然段。
⒌第5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写哪吒闹海的结果。
⒍齐读全文。
三、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深化故事,写小哪吒大闹东海,制服龙王,使人们有过上了太平的日子的事,表现了哪吒为人民着想,对恶势力敢于斗争而获得胜利的可贵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所学的8个声母。
2.能准确分辨易混的4组声母。
3.能准确拼读音节。
教学重点
读记声母,练习拼读。
教学难点
分辨形近的声母和区分鼻边音。
教学准备
声母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比一比,读一读(8)
1.分组出示声母抽学生认读。相机揭题。
2.学生分组自先一组声母,想办法分辨。
3.全班交流,老师相机指导,分辨方法。
4.取卡认读。
二、学习读读写写记记(7)
1.引题。
2.齐认读。
3.教师指导要点,学生抄写。
4.选择几个学生的作业展示,师生共同评点。
三、学习读读连连(10)
1.引题。
2.自由拼读,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4.开火车读、齐读。
四、学习自主识字园地(10)
同学们,今天,汉字娃娃又给我们送来了一些汉字,把你认识的'字读给同桌听。
老师抽查,指名读这此字。
把静态的画面变成运动态的活动,在游戏中进行识字,不下达指标,让学生从中体验到自主识字的乐趣。鼓励学生识字才干。
五、布置作业(5)
抄写P26内容。
语文教案 篇7
一、--整体回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喜欢)前几天老师看了一部电影,电影里有一句台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这样说的:“音乐它无处不在,它时刻充满着你的心灵,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音乐。”
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扬科,他就是这样一个爱音乐的孩子。谁能用上下面的词简要地介绍一下扬科。(不同句式)
扬科
8岁
波兰
贫困
牧童
音乐
二、研读3—5小节
师:是啊,扬科是个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他在大自然中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乐声。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3—5自然段,并划出写扬科听到哪些乐声的句子。
1、你们找到了哪些句子:
⑴“妈妈,树林里在奏乐呢,‘噢咦’!‘噢咦’!……
⑵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
⑶堆草料的时候,他听到风吹得他的木杈呜呜作响。
⑷傍晚,青蛙“呱呱”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干,甲虫“嗡嗡”地飞着。扬科躺在河边静静地听着。
Δ2、自由读读这些句子,用上:扬科来到(),听到(象声词),他觉得(拟人)。
3、大自然的声音可是丰富多彩的,你们听——(放大自然的各种音效),用上面的句式说说。
4、这些是真的乐声吗?为什么扬科觉得都是“乐声”?(板书:(爱)大自然的响声)
5、练读:可小扬科是如此地喜爱,那怎么才能读出喜爱的感觉呢?我们试着读读,特别注意象声词。等会儿把你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轻快活泼)
Δ6、指名读,读中评议、点拔、指导。
7、我们一起来把这些大自然美妙的音乐读一读,齐读4句。
8、这些声音在爱好音乐的扬科听来是多么令人陶醉的旋律啊!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3、4、5、小节。(音乐声音小—大—渐小)
9、小结,过渡
小扬科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大自然的响声在扬科听来都是音乐,那么当扬科听到真正的音乐时,又是怎样的一番感受呢?
四、研读第三段
1、自由读6-8小节,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扬科爱音乐?
2、划出来后,不急着说,你先反复读读,想想怎样把扬科爱音乐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3、学生汇报交流,相机理解有关句子,在朗读中理解。
a、“窗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幻觉)
②--指导朗读这一句。(兴奋、激动)
这句子朗读时的语气和第二段扬科爱大自然的响声时的语气一样吗?(不一样,爱的程度应更深些,要读出扬科被歌声和琴声陶醉的那种感觉。
(板书:(更爱)旅店里的音乐)
b、用同样的方法理解第7节的三句话:“小提琴的声音是多么美妙呀!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只要让他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满足的了”
①--读一读上下文,想一想这几句话的含义。(扬科渴望有一把小提琴)
(板书:(最爱)小提琴的声音)
②--“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一切”可能是什么?
③--“只要让他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满足的了”,你是怎么理解的'?(愿望非常的强烈)
④--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4、扬科最爱小提琴的声音,还可从哪里看出来?(做了一把小提琴,尽管不好,还一天到晚地拉着)
读读这部分。
5、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扬科还把音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什么都无法改变扬科对音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小扬科是可怜的,更是可敬的。让我们怀着对小扬科深深的同情和敬意,再来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6、总结:扬科,一个对音乐充满无比热爱的孩子,一个有着极高音乐天赋的孩子——他的命运之路又会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板书设计:
(最爱)小提琴的声音
(更爱)旅店里的音乐
(爱)大自然的响声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
教学设想
一、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二、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三、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金銮(luán)殿 蟠(páan)龙 鎏(liú)金 玉玺(xǐ) 妃嫔(Pín) 湛(zhàn)蓝
上谕(yù) 傀儡(kuǐ lěi) 翊(yì)坤宫 修缮(shàn) 击罄(qìng) 诏(zhào)书
2.解释加点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 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3)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师生讨论后明确:
写太和殿: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及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1)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2)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习: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文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观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写。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5.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6.课堂练习:
(1)在( )内填字来完成短语,并按要求归类:(只填序号)
①规模(宏)大 ②庄严肃(穆) ③大肆挥(霍)④重重殿宇 ⑤举世(闻)名 ⑥(焕)发光彩 ⑦烟雾(缭)绕 ⑧腐朽昏(庸) ⑨龙凤(呈)祥 ⑩池馆水(榭)
名词短语④⑩ 动词短语③⑤⑥
形容词短语②⑧ 主谓短语①⑦⑨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故宫就是古时候所说的紫禁城。太和殿就是金蛮殿。东西六宫的养心殿则是清朝二百年间封建帝王统治活动中心。(√)
②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层层殿宇,重重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
③课文之所以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是因为这两座宫殿规模最大,装饰最绚丽,能集中体现故宫建筑群的艺术风格。(×)
④《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三篇说明文都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说明事物特点的。(×)
3)课后完成“揣摩·运用”四的练习。
板书设计:
总:位置 、整体布局、总体特点
故宫博物院 分:具体说明故宫主要建筑的布局及特点
总: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点
教学后记:学生对故宫的博大雄伟有较好的理解,但对本文使用的空间顺序理解得还不是那么透彻。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体会父亲面临的是一个道德难题,深刻认识父亲的诚信品质。
2.理解母亲说的话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教学重点】
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
【教学难点】
对“道德难题”这一意思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5课《中彩那天》。(板书课题)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下面我们将细细地读这篇文章。
二、感受中奖心情
1.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幸运之神突然眷顾你,让你中了500元钱,对小孩来说500元钱挺多的了,这500元钱由你任意支配,你最想干什么?
干自己想干的事,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虽然不是真的,但想想都挺开心,课文中的父亲就中了一辆奔驰牌汽车,谁知道奔驰牌汽车?
2.看图,啊,父亲开着车来了,看看周围的人,想想他们什么心情?车开到身边,甚至会有什么动作,说些什么?
3.自由读3~5自然段,说说“我”的心情如何?从哪能看出来?(兴奋、简直不敢相信)
指导读出这种兴奋的心情。
4.所有人都沉浸在快乐中、羡慕中、兴奋中,父亲又如何呢?(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看到父亲的神情,我感到——(疑惑),那怎么读这一句,谁来试试?
还能从哪看出父亲不高兴?(我几次……被他赶了下来)
三、理解“道德难题”
1.我很疑惑为什么中了彩父亲还不高兴,自读第6自然段,说说是什么原因?
2.自读第7、8自然段,看看父亲到底遇到了什么道德难题?(板书:留?还?)
3.如果父亲要留下这辆车,他有足够的理由吗?读课文,帮父亲找理由,划出相关语句。
a.“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拮据”是什么意思?谁能读好这种语气?孩子们生活在这个家里,他们就没有想要点什么吗?请你用“我想要( ),因为生活很拮据,只好( )。”来说一说。其实每个人对生活都充满了欲望,可是孩子们无法实现,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引读句子)。哎,家里这么穷,今天终于中了彩,真想把这车留下!
b.“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梦寐以求”是什么意思?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他如此熟悉汽车,如此喜爱汽车,多么想拥有一辆汽车呀,你能读出父亲那种渴望吗?眼看梦想就要成真了,真想把这车留下!
c.“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啊!”
这辆汽车对库伯来说可能并不是那么重要,但对我们这个穷人家来说,那可是一笔巨大的财产啊!谁来读读这一句。面对中彩得到的汽车,却又不属于自己,谁能不激动啊!再读。
d .“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
你从这两句中看出什么来了?(看出父亲想要这辆车)这个K字是用铅笔写的,同学们,你们都用铅笔写过字,铅笔写的字擦起来感觉怎么样?(很容易)但父亲擦过还留下了淡淡的痕迹,谁能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父亲当时心里不平静,想到了什么?)正是因为父亲这矛盾的心理,这K字才没有被完全擦掉,留下了淡淡的痕迹。淡淡的'K字到底淡到什么程度,能不能读出来?
看到父亲如此为难,我们替他拿个主意,就把这辆车留下吧,行吗?说说不行的理由。
是啊,怎么能这样做呢?怎么能不守信用呢?请你用“就算……我也不能……”这样的句式来推翻前面说的留车的理由。
四、感悟诚信
1.读第9自然段,说说父亲最后怎样选择了?
想想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以后,“我们”全家人当时的表现。
2.文章最后写到:“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为什么说这个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呢?
3.文中有一句话与这句首尾照应,找一找。(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板书:诚实+信用=财富)
五、板书设计
5 中彩那天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 留?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 道德难题
还?
诚实+信用=财富
语文教案 篇10
设计理念:紧密围绕三维目标,让学生在乐趣中认识生字,学习语文,简单的应用语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知生字能力,训练其表达能力以及培养朗读热情和语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自主积累词语,必须掌握的词语有:兄弟、捉虫、蜜糖、著名、长角须、粘成、标本、鬼脸、盖子、忍不住。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只有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难点是理解达尔文为什么称兄弟俩是“小叫虫”,以及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达乐文的有关资料
本课我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
思路介绍
第一课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读课题后对课题进行质疑,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并让他们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根据教师提示,把课文分为三部分,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解决“达尔文是怎样考科学家的”,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解决这部分内容主要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兄弟俩为考达尔文而做的准备工作。然后指导学习8——17自然段,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让学生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教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1课------孩子考科学家。
(2)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生大胆质疑,畅所欲言)
教师梳理问题,加以板书。
3、教师小结导入读文:我们班的孩子真会动脑筋提问题,现在就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看能否从文中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思维从疑问始,读题质疑,以疑促思。激发学生读的欲望。)
二、初读识字,读通课文
1、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感知故事中的人物。将不会读的生字加注拼音。
2、分段指名读课文。读文中纠正字音,理解生词,学习每段出现的生字,大体了解段意。重点强调钩与钓忍著与着眨是翘舌音目字旁多音字模和粘
(设计意图: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有层次性地、有目的性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自主识字。)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让学生大体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教师给提示,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每部分大体讲了什么,然后再次将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完整概括。[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孩子考科学家的原因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孩子为什么要考科学家呢?
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汇报:
小兄弟俩很喜欢捉虫子玩
(2)爸爸讲著名科学家达乐文的故事
(3)兄弟俩对达乐文很感兴趣,想见达乐文,于是想考考达乐文工团是否真像爸爸说的那样有学问。
2出示句子,让学生品位作者是怎么把孩子的高兴心情写出来的,让学生仿写高兴心情的句子。
(设计意图: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读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尽量不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用语言情的能力)
五、总结课堂,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
1、教师总结:酷爱虫子的兄弟俩得知达乐文是个著名的科学家,懂得许多有关虫子的知识,于是,他们就盼望着见见达尔文,并且想考考达尔文。
2、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兄弟俩接下来是怎么考达尔文的,结果呢?达尔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呢?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去读课文,查资料。
(设计意图:交流读后感受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参与查找资料的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找资料,了解达尔文
(设计意图:过恰当的练习,积累语言文字,初步培养收集资料能力)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概括内容
1、谁来介绍有关达尔问的资料?默读全文,想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梳理巩固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实现温故知新。)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兄弟俩考前的准备工作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
2、教师导言:听说达尔文要来,兄弟俩的心情如何?试着读一读5-6自然段,赛读,比一比谁能把当时情形用朗读表达出来。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弟弟在哥哥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他会说些什么?(小组内研究讨论,集体交流)
4、质疑:兄弟俩是怎样制作这个怪虫标本的呢?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七自然段,在熟悉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怪虫标本的样子。
设计意图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并进行课文补白,展开学生的思维,不拘泥于单一的思考模式,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了解兄弟俩考的过程与结果
教师导言:过了几天达尔文爷爷来了,兄弟是怎么考达尔文的?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第8~17自然段。
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兄弟俩表情的语名,引导体会并感情朗读
弟弟向哥哥挤挤眼睛,然后对达尔文说:“爷爷,前几天我们从树上抓到一只虫子,样子怪极了,可就是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哥哥赶紧接着说:“真的,我们翻了好些书,也没有查出它的名字。”
兄弟俩可得意啦!心里说:达尔文爷爷让我们考住了。
教师质疑:达尔文真的被考信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议一议: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适时点拨引导,理解叫虫的含义,突破难点
小组合作探究(1)组织学生小组内表演着部分内容。
(2)再次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第8——17自然段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设计意图在分角色朗读基础上的表演,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每个人物的内心,表现人物的特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这对调皮而聪明的小兄弟一心想用一个拼凑而来的“怪虫“来考倒达尔文爷爷,然而就被博学多才的达尔文爷爷一眼识破,在这之后,他们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2、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把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一些昆虫的知识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会将自读时的感受、课堂学习的感受融为一体,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板书设计
11孩子考科学家
兄弟俩拼凑虫子
达尔文识破小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7-21
(经典)语文教案08-26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精选)语文教案08-31
(经典)语文教案09-02
语文回顾教案11-17
语文教案【经典】10-03
语文教案04-11
语文教案04-13
语文教案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