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穷人教案

穷人教案

时间:2025-04-04 10:44:48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穷人教案3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穷人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穷人教案3篇

穷人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苦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9——11自然段的心理活动描写的理解,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与善良。

  教具:

  文字片一张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新课、质疑: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什么了?桑娜一家和西蒙一家是什么关系?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理解课文

  1、桑娜和西蒙两家到底穷到什么程度呢?打开书,放开声音读1——7自然段,边读边填空,先自己填,然后同桌交流。

  2、他们的确是穷啊,可是当西蒙死后,桑娜是怎样对待西蒙家的两个孩子的呢?迅速浏览有关段落,用一句话来概括。

  3、当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默读8——11自然段,边读边把桑娜是怎样想的划下来,划好后大声朗读一遍

  (1)指名读划下来的句子。

  (2)出示投影: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齐读——指名说:你觉得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

  把这种善良读出来。通过你的读要让人感到桑娜的善良,应该怎样读。练读——指名读——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4、桑娜的确是善良,可是当她真的把孩子抱回家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投影:“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1)指名读——想:桑娜的内心有什么变化

  (2)再读这段话:读出由害怕、紧张、矛盾到坚定。

  (3)自己再读读这段话,看看还有那些不懂的。

  (4)处理五个省略号

  A、看第一个省略号,他忐忑不安的想……受得了吗……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怎么想——学生说第一个省略号。

  B、一个省略号看出桑娜思绪万千,以下四个你任选一个,就照刚才的方法,想一想桑娜会想些什么?但要记住你就是桑娜。

  (先自己准备,准备好后同桌交流。)

  C、通过对省略号的理解,我们知道了,桑娜抱回这两个孩子心里充满了矛盾,那我们在读这段话的时候,一读到省略号就要想一想,要读出桑娜矛盾的心理。自己试着读读-指名读。

  5、我们体会到了桑娜的高尚品质,打开书看看,跟桑娜有同样品质的人还有谁自己读12——结尾

  6 当桑娜把西蒙家的情况告诉丈夫后,她的丈夫有什么表现呢?齐读24自然段。

  (1)处理“熬”。这个字还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用“熬”不用别的。

  (2)通过这个熬,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生命受到威胁,流落街头。板书:牺牲自己)

  (3)当看到自己的丈夫是如此的通情达理,这时的桑娜心情会是怎样的,体会着说说。这些话桑娜说出来没有?

  师:是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此刻,是两颗善良的心在进行心灵的碰撞。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你想说点什么吗?

  师:课文学完了,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托尔斯泰的这篇文章,课文通篇除了课题之外,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穷和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而文章通篇却赞美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业 :学习第9段的写法,写一个心理活动的片段。

  附:板书设计

  21 穷人

  桑娜 宁可牺牲自己

  渔夫 也要帮助别人

穷人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语文基础训练方面:

  ⑴ 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句子思想感情。

  ⑵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想教育方面:

  ⑴ 使学生感受高尚品格的熏陶,心灵受到净化。

  ⑵ 增强学生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信心。

  3、技巧能力方面:

  训练学生合理想象能力,学习如何通过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人品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桑娜的行为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体会人物行为、思想和品德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合理性。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过程

  1、出示词语、句子:(破帆、黑面包、从早到晚地干活、屋里又潮湿又阴冷)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来感受、想象一定的故事情境。

  2、学生畅谈自由想象的故事情境,教师纵深引领:“这是怎样的一户人家?怎样的一种生活?”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穷人。

  二、初步感知课文

  1、“你怎样理解这个课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出质疑:穷人是生活上的贫穷,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和物质生活一样的贫穷吗?(在课题旁边板书“?”,有待于课文学过之后再解答。)

  2、列夫托尔斯泰比下也有一个关于“穷人”的故事。学生读课文,之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读过课文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对课文的初步感受。)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有选择性地将本文主要人物板书:桑娜、渔夫。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段:

  ⑴ 课件播放小屋内外的样子。“文章是怎样写这贫寒的家庭的呢?”学生找出与其相应的文字。

  (一是学生进入当时故事情境,二是通过小屋虽然简陋,但是打扫的干净整洁,体会桑娜家贫穷,体会桑娜能干。)

  ⑵ 学生画一画有关句子,并读一读,想一想: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他们的家境?(板书:贫穷)

  ⑶ 你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导朗读)

  ⑷ 是呀,桑娜家的生活是这样艰难,课文为什么又说是“……温暖而舒适”呢?

  (引导学生体会:主人能干,家里人员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⑸ 概括第一段的内容。(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

  过度:在这样风急浪高的夜晚,桑娜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2、学习第二段:

  ⑴ 读课文,想一想这段写了什么。

  (桑娜出门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抱回两个孩子。)

  ⑵ 自渎课文,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动呢?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① 桑娜是在自己亲人生死未卜的情况下去关心邻居的。说明了桑娜善良、富有同情心。反过来说,正因为桑娜善良、富有同情心,才会去看望邻居西蒙。

  ② 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来表现人物的高尚的品质?联系具体内容说一说。(心理活动和行动)

  A、“他的心跳的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觉的非做不可。”“非这样做不可?”有人逼他吗?哪是什么促使她“非这样做不可?”

  体会:桑娜这种行为没有夹杂任何的私立因素,完全出于内心良心的驱使,因此才会” ……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觉得非做不可”。

  B、“他忐忑不安的想:他还会说我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抱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

  (通过理解省略号的作用,体会桑娜的内心活动的内容:因为生活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太重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刚刚能填饱肚,再加上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只能使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桑娜的内心活动再次表现了桑娜高尚的心灵。)

  你从省略号体会到了什么?

  a、表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内容时断时续。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面对家庭现实,内心充满矛盾。她的思绪既不连贯,也没了条理。她想到了丈夫抚养自己5个孩子的艰辛,现在又多了2个孩子,这不是雪上加霜吗?

  (学生接读:他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我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b、可能是有什么声响使桑娜以为丈夫回来了,然后又判断出不是丈夫回来了,桑娜的心呀,七上八下。(学生接读:是他来啦?不,还没来!)

  c、桑娜对自己的责怪的省略。(学生接读:明明知道丈夫养活5个孩子已经够苦的了,为什么还要抱他们回来呢?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d、接着她猜测丈夫会打她,但是她一点也不后悔。(学生接读:谁让我这么做了?既然已经抱回来了,就由他打吧?自己受点皮肉不算什么,只要这两个孩子有了着落,我挨打也值得了,我也心甘情愿了。)

  ⑶ 再游览课文,你认为作者在表达上还运用了哪些技巧?(语言、动作、神态、标点符号)

  教师小结: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把文章写生动,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标点符号也表达人物感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⑷ 在理解了人物品质、人物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桑娜抱回孩子后人物内心活动的语句,从中再次深入体会桑娜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长大的朴实、善良的思想境界。

  3、学习第三段:

  通过理解人物的语言,来感受渔夫的美好品质。

  课文对桑娜的这个人物,主要通过对她什么描写,突出人物品质?(心理)那么,对于渔夫这个人物,主要进行了什么描写呢?(语言)。请画出课文中对渔夫语言的描写,读一读,体会一下。

  ⑴ “得把他们抱回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把这句话改成肯定:得把他们抱回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是不行的!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充分体现了渔夫的美好心灵。)

  ⑵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理是什么想法?

  (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回来,怕孩子醒来看到母亲死去的惨相。渔夫完全为着孩子着想,至于自己生活负担如何,完全没有考虑,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

  ⑶ 把“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把这句话换成“我们总会过下去的”,你同意吗?为什么用“熬”?

  (通过这个“熬”,可以看出渔夫的美好心灵,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也要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四、总结全文,提升中心

  再次读课文,你想说什么?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善良)。同时解决上课之初提出的质疑:“穷人”是真正的穷吗?“不穷。”他们虽然物质生活贫穷,但是他们的精神是高尚的,他们勤劳、善良,他们是精神上的富翁!(板书:富有)

  五、课后作业

  选择:(以体现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性。)

  穷人渔夫和妻子桑娜决心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抚养七个孩子成长,他们怎样克服困难的?请同学们做一回文学大师,帮助他们把孩子养大,好吗?

  六、续写练习

  一是训练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二是激发学生潜在的道德素质,与渔人夫妇高尚的品格产生共鸣,三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穷人教案 篇3

  《穷人》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幻灯片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

  一、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出示幻灯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3.《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4.用幻灯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5.用幻灯片展示本课生词。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看幻灯片,听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学生跟读课文。

  五、 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3.出示幻灯片,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五、 练习分析课文的写作思路

  1.思考: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

  2.出示幻灯片,使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课文太长,先弄清中心、理清思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及文章主人公的语言和行为。)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穷人教案】相关文章:

《穷人》教案10-14

穷人优秀教案07-20

《穷人》教学教案08-03

《穷人》教案(集合)07-09

《穷人》小学教案优秀11-22

《穷人》教案15篇(优)07-20

《穷人》教案(集锦15篇)10-20

(优秀)《穷人》教案15篇08-07

《穷人》说课稿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