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骆驼教案优秀 推荐度:
- 找骆驼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找骆驼教案汇编7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找骆驼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找骆驼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由读)
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失、这、左、右、应、该6个字。
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教学重点:
掌握该字再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学难点:
左、右两个字横、撇写时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7课。板书课题
2、回忆课文写的是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复习词语(课件演示)
走失
这时候
左右
应该
(三)出示生字
失
这
左
右
应
该
(四)学习生字
1、仔细观察哪些字有一样的地方?(课件)
失、左、右是独体字。
这、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结构特点是什么?
该是左右结构的字。
2、先学习3个独体字。
(1)失:你想怎样记住它?写时注意什么呢?(汇报)
老师想和同学们比比,看谁写得好,愿意吗?(师生同写)
组词
(2)出示左、右两个字
这两个字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学,看看你想怎么学。
学生汇报。
区别左、右两个字横写时的不同。
左字横短,右字横长。
指导书写:左:横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稍向上倾斜,要写得短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些,工字写得偏右些。
右:横同样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要写得长一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口字写得扁一些。
生练写。
(3)接着学习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出示这,指读。
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
远这进这过这(课件演示)
写时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还要注意什么?
指导书写:先写文,点起笔在竖中线上,横在竖中线稍微往左一点的地方起笔。注意文字的捺变成了长点,要穿过横中线和竖中线的交点。再写走之旁,点起笔比文字的起笔稍微低一些,横折折撇起笔在横中线上,捺要包住文字,写得长一些。
(4)下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应(指读)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想怎样学这个字。
汇报。
座应
(课件演示)点点撇的位置,两个横的长度。
指导书写:丶起笔在竖中线上横不要写太长,丿要舒展些,第一个点起笔在横中线上,第二个点起笔在竖中线上,丿穿过横中线,横比上面的横稍长一些。
(5)出示孩,这个字认识吗?
看看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孩该,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个字,齐读。
写时注意什么?(课件演示)两个点的位置。
你想用什么方法写这个字?(分割法)
写在分割线。
指导书写:用分割法来写。在左右半格中间打分割线。丶起笔在竖中线往左一点的地方,横折提起笔在左分割线上,在同讠的点起笔位置对齐的地方起笔,横长一些,稍超过右分割线。撇折到竖中线上顿笔写折,第一个丿长些,第二个丿短些,丶收笔在右分割线上。
(6)组词。用应该造句。
(五)齐读6个生字,觉得哪个字不好写,再写1个。
(六)写字书1、2题。
(七)课外读物《蜜蜂引路》一文。
找骆驼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l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6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找骆驼》教学设计七,找骆驼,希望对你有帮助!
找骆驼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内容,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仔细分析的思考方法。
2、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3、朗读课文。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不同于一般情况,是没有见过骆驼的一位老人竟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老人是根据什么找到的吗?读读课文,你就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看看可以分成几部分?
三、理解第一部分内容。
1、读课文,找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着急的语句。
2、怎样描述商人的动作?表现什么?
3、读读老人说的三句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找出重点词语。
4、读读商人说的三句话,可以看出商人什么心情?
5、老人说不知道骆驼往哪儿去了?商人为什么忿忿地说话/表现了商人什么心情/
四、巩固练习。
1、读课文,说说告诉我们什么?
2、看课文第一幅插图,想象两人之间的对话。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二部分内容。
1、说说“不紧不慢”的意思。老人为什么不紧不慢地说?
2、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驮的是蜜和米、缺了一颗牙齿?
3、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骆驼的.呢?
4、从老人所说的话中,你懂得了什么?
二、理解第三部分内容。
1、读课文,这段告诉我们什么?“果然”是什么意思?
2、什么叫指点?从哪些语句看出老人指点商人?
三、总结全文。
1、说说丢失的骆驼是怎样找到的?
2、老人和商人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学了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写法有什么特点?
2、从哪些语句看出老人观察细致?
找骆驼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两个生字,练习用因果句式造句。
2、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3、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勾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重点】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学准备】
小组自主学习表格;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实验
教师首先出示半杯水,然后请学生向水中放入大量辣椒水,教师和一名学生共同品尝。教师尝得津津有味,学生辣得苦不堪言。
问:我们同样尝了这杯辣椒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生各抒己见。(如有人发现其中的秘密,可让其解释。如没有人发现课程结束前,教师揭示其中的道理。)
(这样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还有意的训练了学生遇到问题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能力,与本文寻找失物紧密相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遇到重要的词句勾一勾画一画,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说说你初读后有哪些收获和疑惑?
生自由回答。
(简单回顾内容很有必要,有助于下一阶段的学习。)
三、理解课文,引导探究
1、幻灯出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
我们组最棒!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填表:
骆驼的特点
老人观察到的现象
4、请将骆驼的特点与老人观察到的现象用因为所以连起来说一说。
因为老人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又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还看见,所以知道
5、请换成之所以是因为再说一说。
老人之所以,是因为
老人之所以,是因为
老人之所以,是因为
6、小组合作学习。
7、展示交流:
⑴
当学生每次用因果句式回答时,教师要追问学生是从哪一段知道的,并且为大家朗读那一段。
⑵
带领学生体会商人与老人的心情、语气变化等。
⑶
带着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分角色朗读。
⑷
课本剧表演。
(本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读懂,所以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习;表格的设计很符合文章的特点,骆驼的特点以及老人观察到的现象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理解课文;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不仅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更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让学生分析寻找骆驼的最好方法,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角色朗读不仅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更能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感情变化,从而提高对人物的`认识。)
2、让学生分析老人为什么会这样了解丢失的骆驼?
生体会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拓展应用:
请你也来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破破这宗大案。谁如果成功了,就是我们班的大侦探。
(幻灯出示案例)学生各抒己见。
四、发散思维
老人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现在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如果你就是这位商人,在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这位老人,你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上台表演。
(想象说话,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说话能力,更是对文中人物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的更深层次的领悟。)
五、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揭示实验奥秘
教师尝辣椒水的时候,用中指沾水,品尝的却是食指。(边解释边演示。)
七、板书设计
16、找骆驼
骆驼的特点
老人观察到的现象
左脚有点跛
脚印右边深、左边浅
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缺了一颗牙齿
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
结论←思考←观察
找骆驼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找骆驼教案就教学设计好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观察很仔细,分析很具体。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
2、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
(1)阅读老人的判断句子,再读他观察的发现的句子。
(2)引导学生将老人的判断和观察到的现象—一对应,从中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二、通过阅读理解词语
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article/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三、学生问题提出与讨论
1、课文为什么先写了老人的判断,然后才写老人的观察?
2、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板书设计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教学后记: 本课的教学我重视了小组合作学习,但合作效果不佳。“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课时中,我抓住教学难点,即“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详细地知道商人的骆驼的情况”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但由于时间仓促,问题答案的得出并不是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的结果。从课后的练习中可以看出,少数中等生和差生并未参与讨论,致使练习错误较多。
找骆驼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课前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2、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3、教师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2、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⑴老师出示问题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⑵教师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⑶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让几位同学把寻找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⑷然后在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三、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1、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2、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交流要点:
⑴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⑵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路上的骆驼脚印、脚印的深浅和方向、路边的蜜和米,以及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牙齿印等。
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3、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四、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1、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2、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找骆驼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找骆驼教案】相关文章:
找骆驼教案07-14
找骆驼教案优秀04-12
《找骆驼》教学反思09-30
《找骆驼》教学设计06-12
找骆驼教学设计01-16
找骆驼教学反思06-27
找骆驼教学反思07-05
《找骆驼》教学反思10-07
《找骆驼》教学反思范文07-28
(优秀)找骆驼教学设计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