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教学反思

时间:2022-01-10 16:35:5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寓言》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寓言》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寓言》教学反思(15篇)

《寓言》教学反思1

  三则伊索寓言学完了,回想这课的教学轻松却不失深刻。三个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人情不自禁地要循着故事情节读下去。故事结尾,一句精炼的话语道出寓言的深刻内涵,引发学生去思考,去回味。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发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1.填补文本空白。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课,当狐狸想尽办法也没吃到令它直流口水的葡萄时,它的内心世界一定有着丰富的话语。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之后,故事的寓意也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2.用好肢体语言。在语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后写到了牧童的两次大叫。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自己琢磨这两次的大叫有什么不同。有所体会之后,让学生开始表演了。最后在出色的表演中学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体语言传递出的是他们对牧童否定,对寓意的深刻领会。

  3.注意故事对比。《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由于教学进度上和同规班级差了两课时,所以打算今天一节课把《伊索寓言》上完。仔细阅读这篇课文,感觉比前面的《成语故事》要简单,简单之处在于:三个成语故事的道理要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自己感悟,而本文的三个故事不仅情节简单,而且文章的最后都用精辟的语言把寓意揭示了出来,似乎不需要老师讲过多的内容。于是,课就这样进行了。我打破了常规的做法,把三个寓言混在一起讲,也就是先熟悉故事情节,再分别理解寓意。故事情节自然没有问题,因为主人公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狐狸、蝉、狼),而且这些故事在学生还没有入学的时候就已经被当做睡前故事听过许多遍了。而在揭示寓意的时候,学生虽然能很快地找到表示寓意的句子,也能很流利地读出来,甚至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们知道,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已经不能再局限在课文中,局限在几个动物的身上,它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所以,当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三句话的理解,学生竟然目瞪口呆,无法回答。我突然认识到:学课文就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不能太过简单地看待看似简单的问题,否则,学生的学习是虚的,是无效的。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给人以启示。寓言像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纷繁复杂的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中,去感悟生活的内在意义。我们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在理解寓言故事的前提下,品味寓言的语言,感受寓言的简洁美、内涵美和语言美。

  本课的三则寓言,表面上看浅显易懂,我采用了短课文长教,浅课文深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品出内涵,品出味道。

  1、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比如,经过“垂”和“挂”的比较,反复推敲,细细品味,精心筛选,觉得只有“垂”字最为恰当地表现了沉甸甸的成熟了的葡萄缀满了葡萄藤的景象。小学生通过品词品句,领悟了语言文字的优美。

  其次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归纳出伊索寓言的特点。更进一步要求,根据其特点,开动脑筋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来改写、续写、编写寓言。那就惟有老老实实、扎实实地做到“读书为本”。所以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道理的领悟

  通过品读语言,提高学生语言的表现力。这样更感性一些,能上得更有语文味。在课堂评价语言上,我更注重了倾听和及时评价,更注重抓住细节,不同角度地评价。评价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减少了平日里比较随意的评价

  2、充分发挥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

  如《狐狸和葡萄》一课,狐狸会想尽办法吃葡萄,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

  有的学生说: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有的学生说:它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有的学生说: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准水平实在太差,一个也没有砸下来。

  还有学生说: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又不行,几经努力还是失败了。

  学生的想象力让我欣喜,然后我再让学生体会狐狸此时的心情,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铺垫之后,故事的寓意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来了

  3.注意故事对比。

  《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

  4、改编故事,深层消化。

  在学完《牧童和狼》这一则寓言以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撒谎”的小故事,写一篇令自己反省的短文,注意学习寓言的语言之简洁美、内涵美和语句美。“读”“写”是紧密联系的,在读中学写,把读中学到的写作技巧及时运用到写作之中,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又一重要责任。

《寓言》教学反思2

  寓言本来内容浅显,但含义深刻。南辕北辙的故事学生一看就能懂。所以教学中让学生粉橘色朗读表演,将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故事的情节了解得清清楚楚。这样一来,学生读书、思考的积极性就自然产生了,对课文内容也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次的.尝试表演中,对课文内容熟悉、理解一次次加深,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寓意是本课的难点,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环境,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在遇到学生单独解决问题比较困难时,小组合作比较有效、上课时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归纳寓意、

  在教学寓言《南辕北辙》时,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对这则寓言有了整体的了解。

《寓言》教学反思3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劝阻之“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一、引起疑趣,发现其妙

  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这里,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二、转换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并启发学生通过生生朗读、师生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学生以演促读,以读促理解,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氛围。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层层深入。

  三、复述故事,表现其妙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内化“理解”,通过复述表现“感受”。我在作业部分就布置了这样一题,让学生通过内化吸收,进行行动的复述,把少年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运动”。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以内化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

  ,

《寓言》教学反思4

  本课本是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两则寓言故事内容,语气都符合儿童的口味,作些简单的点拨,寓言、童话也是文章的一种体裁。但本课的学习效果很不好,本人课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备,由于学校今天正在演练突发事故的演习,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会儿失火警报拉响了,一会儿地震前照学习警报响了,一会儿房屋倒了……老师、学生都搞得像真有那么回事。绕乱了所有的教学程序与教学思路,只好顺其自然,干脆改变教学思路,零时出示了阅读要求,让学生完全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因为演习的干扰,学生难以静下心来,最后本人干脆从课文内容的表面结束了新课内容。

  但在改变教法的过程中,阅读感悟写法,本人并没有忽视。本文是两则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使人们受到教育,那么又如何写寓言呢?(学文致用这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精神)。点拨(写寓言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一般方法。写寓言时,一般先确定寓意,也就是确定要讽刺和劝诫人们什么。然后从生活中选取能够表达寓意的材料,再写作。比喻法。就是用比喻的方法或借此喻彼,或借远喻近,或借古喻今,或借小喻大,把深刻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会出来。例如,《龟兔赛跑》。夸张法。就是用夸张的方法写,或把事情夸大,或把事情缩小,借此,给人以劝诫或讽刺。例如《刻舟求剑》。拟人法。就是用拟人的方法。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本不具有人的情感,但写寓言时,给它们赋予人的言行,心理活动和情感等,把它们当作人来写。例如、《小槐树和小柳树》

  鼓励把文中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自编一则寓言。积累寓言故事,借鉴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主要抓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的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提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教。(如、1、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2、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3、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三个句子去掉“好像、焦急地、整天”等词后,意思和原句就不一样了。第一句去“好像”就是肯定没有长高的意思,与原句违背。第二名、去掉“焦急地”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句、去掉“整天 ”种田等待的时间就不具体了。)为了突破文本难点,最好引导学生参与动作,加以肢体语言好一些。比如、被拔高的禾苗为什么会枯死?(结合生活实际,植物的生长规律,突破难点,点出主题,不能违背禾苗的生长规律。)

《寓言》教学反思5

  《寓言两则》教后小记

  与凌云版主和三备的许多老师一同研备,对寓言的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突然产生了成都大学的陈大伟教授所说想上课的愿望,想尝试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到底效果如何。自己最了解自己,也最了解我们的学生,到底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就在这样的忐忑与期待中开始了我的寓言尝试课。

  要突破的难点:

  因为第一课时只是侧重于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基本了解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然后就是写字,这样,我的第二课时任务还是比较重的,既要精读感悟,又要理解寓意,还要拓展延伸,对于一项比较慢节奏的我,是一个挑战。要在40分钟之内,尽可能地完成预定目标。

  最大的收获:

  呵呵,这个大家可能意想不到,就是第一次独立地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设计制作课件。因为我们学校的电脑老师是半路出家,又忙于教学,我们的教室也没有多媒体,所以,这方面我们接触的少,上公开课基本就是从网上下课件,然后改一改。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做一些课件,这样,就开始了基础的尝试。虽然只是一些文字处理,但是还是颇感骄傲的,从文章的呈现,揭示的寓意,到来自寓言的成语的出示,补充阅读,用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感觉美美的。

  目标达成情况:

  预设三个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各一个。

  目标:

  1.关于寓意的理解,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领悟故事蕴含的寓言。2.了解了寓言的基本特点。3.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难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与两则语言类似的事例。

  应该说,三个目标完成的还不错,对于教学难点的把握,感觉只有小部分学生能够结合生活讲一讲,其中,有的孩子举例说,小偷只顾着在人群中偷东西,却没有料到身后正有便衣警察等着他。受这个孩子的影响,又有一个男孩子说两个小偷因为分赃问题展开争论,正好被警察抓个正着。大家更多的是针对第二个故事举的例子。之所以这样,我想是由于我的原因。因为在学习完《鹬蚌相争》之后,我给孩子出示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让孩子总结了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然后就接着出示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并用电子白板出示了这个故事,让学生感悟只顾眼前利益,往往会让他人得利,所以,学生举的例子也是跟这个有关。但我提示生活中有没有跟宋国的农夫一样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的例子时,孩子们都感到为难。于是,我给孩子举了两个例子,比如,急于完成作业,书写潦草,然后被撕掉重写;炒菜时嫌火慢,把煤气开得很大,结果把菜炒糊了。在我的提醒下,有的孩子举了类似的例子,这让我觉得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

  我想,如果教学完第一个寓言之后就让学生举例,当时学生大脑正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可能更开阔一些。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学习最投入的时候,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效果可能更好些。

  高潮部分:

  1.在品读《揠苗助长》表现农夫急性子的语句时,学生感情把握非常充分,文章读得非常有味道。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孩子能够把句子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文味,这个过程,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品味,消化,吸收,今天同学们表现非常好。

  2.关于“一棵一棵”的争论。这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当我问到为什么“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有的孩子说他有耐心,我就追问了一句:“同学们刚刚说他是急性子,这会儿他怎么又这么有耐心了?”有的孩子说,他既性急,又有耐心。(显然没有理解)有的孩子理解就特别好:“他想让禾苗快点长高,所以一棵一棵往上拔,觉得虽然累,但也值得!”这样一辩,孩子对农夫急于求成的心理感受更深了。不过,觉得我少说了一句话,应该点一下,这里的耐心是反衬他的心急的'。因为觉得学生有些纠缠不清,想急于往下进行,当时表述可能也不是十分清晰,估计有的学生还是会有些糊涂的,自己也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

  3.关于寓意的揭示。虽然孩子们没有总结的那么准确,但是意思完全表达出来了,比如:庄稼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太心急;禾苗有它生长的方式,不能破坏它;提到了“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等。再如第二则寓言,我们谈到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在这样的交流碰撞中,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理解了,记忆也更深刻了。

  3.当出示《狐狸和葡萄》、《苍蝇与蜜》两则寓言,让学生比较寓言的特点时,学生说出了三点:

  1)寓言都包含一个深刻的道理;

  2)寓言里的人和动物都有点笨(傻);

  3)寓言的内容都比较简短。

  对寓言的特点把握还是非常准确的。

  遗憾:

  1.没讲透的部分:

  在学习完《鹬蚌相争》之后,出示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让孩子们分别说了一下螳螂、蝉、黄雀、吴国的眼前利益和身后祸患,但是却忘记让孩子比较一下,这两个故事也是略有不同的,鹬蚌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各不相让,让他人得利;而螳螂、蝉、黄雀、吴王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不存在不相让的问题。如果教学时稍微点一点,学生对这两则寓言理解更深刻一些,从孩子举的事例看,侧重于只顾眼前利益,而不是各自退让一步。这是考虑不周的地方。

  2.本来打算让孩子讲讲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讲,这个环节可以删掉,放到练习八的成语故事里一起讲。

  3.时间分配不太均匀,《揠苗助长》用时略多,《鹬蚌相争》相对较弱。老毛病不能一下子改掉,已经好了很多,如果一节课容量特别大的话,是要有所取舍的。

  这两则寓言上完了,但是对寓言的研究刚刚开始,这个尝试也让我明白了:教学一组文章时,一定要取其精华,弃其枝末,延伸有度。一堂好课不应该只是四十分钟就结束,应该给孩子留下值得思考的问题,让孩子继续研究,学习,让四十分钟的学习无限延展。

《寓言》教学反思6

  在这次教育督导中,我执教了《伊索寓言》一课。有些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课文的类别与前三篇相似,都是通过故事,赞扬美好的东西,抨击丑恶的东西。课文涵盖了三个小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这三个小故事都非常的简短、浅显,课文的寓意,直接由最后一节揭示,有利于学生把故事与寓意联系起来,与关键词句对应起来理解。

  一、寻求寓言的纽带

  三个独立的小故事,如何在一节课中进行教学,且不去研究编者因何将这三个小故事放在一起,组成一篇文章。单从“用教材教”的角度来思考,我似乎觉得如要一则则的来教,则显得太过于生硬。因此,我反复的阅读教材,查阅相关的资料,渐渐地“谎言、假话”这些字眼逐渐从文本中浮现出来,于是“谎言、假话”成了三则寓言故事的纽带。我出示:“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狼来了,狼来了!”“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 让学生比较一下,发现三句话的意思不一样,但是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三句话都是假话,骗人的话。进而让学生从三则寓言中去寻找故事中的牧童和两只狐狸为什么要说假话,以此为突破口,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故事,体会故事的寓意。

  二、填补文本的空白

  故事越短小,语言越精炼,留给读者的阅读空间也就越大。《狐狸和葡萄》中,狐狸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这其实是中国式的阿q精神的典型诠释。狐狸的心理是欲得之而不得,因而自我安慰。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狐狸想尽了办法”中的“想尽了”来展开想象,通过交流,一只对葡萄垂涎三尺,丑态百出,但还死要面子的狐狸嘴脸跃然纸上。《牧童和狼》中写道:他好几次大叫:“狼来了!狼来了!”我引导重点想象他第一次大叫和最后一次大叫时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牧童恶作剧的不同结局,体会牧童的行为其实是害人害己。《蝉和狐狸》中我引导学生读好狐狸的甜言蜜语,想象狐狸嘴上是这么说的,可心理是怎么想的呢?通过交流,一个口蜜腹剑的奸诈贪婪的狐狸嘴脸也就露了出来。

  三、拓展课堂的外延

  《狐狸和葡萄》,寓意是: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牧童和狼》的寓意: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蝉和狐狸》的`寓意: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如果单是从文本来说,理解了这些也是仅是完成了教材的任务,但教材终归是个例子,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是更为重要的目标,因此我适时引入“我读书,我快乐”的阅读活动。乘热打铁,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四、一点思考——辩证地看寓言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好像这样的人像狐狸一样“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学生们对于狐狸的表现都感到好笑。我请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有的事情真的能力达不到,用这样的方式安慰自己,你觉得如何呢?

  牧童的谎言固然可恶,但谎言都是不好的吗?例如:医生对一位生病严重的病人隐瞒事情,以让他有良好的情绪面对病痛;老师让成绩不好的学生用举右手和举左手表示自己是否掌握知识想要发言,让别的学生认为这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很棒;妈妈做的饭明明不太好吃却告诉妈妈味道很好……这些都可以吗?

  《蝉和狐狸》中蝉非常聪明机智,但是这样的人固然聪明,但是会有什么不足呢?

  我想:寓言故事的内容是大致不会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迁移,我们也不能墨守陈规,该与时俱进地学习寓言。

《寓言》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由《掩耳盗铃》和《守株待兔》两则寓言组成。篇幅虽然短小,但是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这样的小古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示范朗读,加强指导。这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而老师先示范,再从停顿、重音、语气和节奏方面给予指导,让学生反复练习,吧句子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句意打下基础。

  二、联系注释,理解句意。这两则寓言语言浅显易懂,加之大多数学生对这两则寓言故事较为熟悉,只要能利用注释,完全理解句意。这也是学习古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因而学习本文时把这一方法渗透到学习得过程中,一方面使学生理解了句意和故事,另一方面让学生觉得学习古文并不难,保持兴趣。最重要的是掌握的学习古文的方法,不仅得到“鱼”,也得到“渔”。

  三、注意拓展,扩大视野。学完本文,学生不仅明白了故事,更明白了文中的道理。对这样短小隽永的寓言故事一定很感兴趣,因而可以补充一些或让学生搜集一些文言小故事,如《郑人买履》《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让学生按照本文的学习方法阅读、品味、感悟,那么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真正实现了课堂内外的结合。

《寓言》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8个。积累词语8个。理解成语“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的意思。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4、让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学重点

  1.通过圈字划词的方法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让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学难点

  1、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2、了解寓言所揭示的寓意。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幅图讲的是什么故事?

  对啊!这是我们上个学期才学过的《狐假虎威》,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狐假虎威本来是一个寓言故事,由于常被人们反复提及,就成为了一个成语。可以说,许多成语来自于寓言。

  那么,什么是寓言呢?

  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两篇寓言故事。

  出示《寓言两则》。

  齐读课题。

  4、理解课题。

  什么是则?

  则就是篇幅比较短小的文章。寓言两则我们可以说是寓言两篇。下面就让我们一则一则地来学习吧!

  二、学习《自相矛盾》

  1.直接出示《自相矛盾》。

  你能从图片中找到矛和盾吗?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两种古代的武器。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矛是用来攻击的武器。柄是木头的,头是青铜制成的,呈尖锐状。

  盾是用来防御的武器。圆且宽大,青铜制成,十分沉重,但坚固。

  学习生字:矛:不要漏掉撇。撇就像矛头下挂着的红纓络。

  盾:提醒:不是厂字头。为什么里面有“目”呢?(学生思考交流)

  2、学习课文内容

  在市集上,就有这么一个人在卖矛和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他是怎么叫卖的。

  出示句子:“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自由读。

  (1)对于这个人在介绍矛和盾时的样子,课文中都用了一个词――夸口。

  (2)什么教“夸口”?谁来学学这个人的样子,来鼓吹一下他手中的矛和盾?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生字:锐:金字旁说明这个字在发明出来的时候就是形容金属制品的。

  (3)他卖力地介绍自己的.矛和盾,结果怎样?在书上划出有关的词语。

  出示:哑口无言(简单学习哑。)

  (4)他为什么从一开始的夸口到最后会变成哑口无言呢?

  (5)总结:这个人不顾实际情况地随便夸口,让自己的话

  自相矛盾(板书:自相矛盾)最后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

  三、学习《掩耳盗铃》

  1.整体感知,理解词义

  (1)出示:掩耳盗铃(读准题目)

  (2)理解:掩,盗(用动作来表示)耳、铃

  (3)说说掩耳盗铃的字面意思。

  (4)学习生字:掩:换部首“淹”、“腌”。

  盗:回顾皿字底的字。

  铛:与金属相关,形声字。

  2.阅读寓言故事,理解寓意。

  (1)他想像中捂住耳朵偷铃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找出关于他的想法的句子。

  (2)实际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3)你想对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说什么?

  (4)小结:小朋友,其实,你语重心长的对偷铃人说的话就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事、做人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四、拓展巩固:

  1、你还知道哪些从寓言而来的成语呢?

  媒体出示部分图片,请学生们猜一猜。

  2、学习剩下的一个生字“零”:模仿铃铛的声音“丁零丁零”,并回忆雨字头的字。

  3、开火车朗读词语。

  4、形近字组词。

  5、听写句子:

  (1)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辞。

  (2)做事不要自欺欺人。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3、分层作业:摘录一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并将其中的道理说给同伴听。

  板书设计:

  23寓言两则

  自相矛盾: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

  掩耳盗铃: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设计中我把第二则寓言故事的寓意通过让学生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这样一个环节来揭示。在这一环节中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形式的讨论,根据课文的内容,试着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应该说这一环节老师是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根据课文的内容通过对盗铃者说的话来揭示寓意,这样的设计对那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等方面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效果就不容乐观,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在孩子们说心里话后,增设这样一个环节:他们说得好吗?你能学着他的样子也来说说吗?这样既可以给那些学习有困难、害怕发言的学生一个示范,也可以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从而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寓言》教学反思9

  《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这则寓言情节简单,学生一读就能了解故事内容,但寓意比较抽象,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为此,我认真研读了文本,寻找到了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较好地引导学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在教学前,我努力思考应该怎么样教授,才能让孩子在短暂的课堂上明白这两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于是,边看书,边思考,就在自己手捧着课本想:这两个人的表现有趣极了,第一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没有长高,好着急,于是自己认为想了一个“好”办法,“好”辛苦地将禾苗全部拔高,而自己认为的`“好”结果却让禾苗全部枯死了,于是我们得出结论:这个人好愚蠢。哈哈,自己就用这几个好字,作为本节课的一条线,作为板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觉得学习好轻松啊!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划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的自然段,一共有4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讲明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填空的形式:“宋国有的农夫,因为巴望禾苗____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并自然地概括了各部分的意思。

  然后自己提示学生,“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天边去看。说明他心里好——学生立刻会说焦急;我们接着分析课文,让孩子边读书边思考,当我写出“好”办法时,学生有不同意见了,于是我请同学们分析原因,有的同学说这个好办法实际上不好,因为禾苗都死了,有的同学说这是一个好办法,让禾苗长高了,于是我提醒学生注意好的双引号,很快同学就明白了是反语,是这个人自己认为这个办法好,而实际上办法并不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整节课在学生的激烈讨论中,在学生的哈哈大笑中度过,我们“好轻松”!

  第二篇寓言是《守株待兔》。这篇寓言故事对孩子很有教育意义,这是古人做的一件蠢事,对什么事情都存有侥幸心理,不会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夺。在学习中,我借鉴第一节课的良好效果,让学生用“真”来总结,部分学生很有悟性,从种田“真辛苦”到捡到兔子“真幸运”再到心里想:要是每天都能捡到一只兔子那该多好啊!“真敢想”到从此扔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真有耐心”再到天里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真可悲,真愚蠢”。我将课文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总结,很快,学生就在一节课中度过了,我们就在这简洁的寓言中用简洁的语言总结故事,相信这节课一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真是一节“真愉快真和谐”的课堂啊!

《寓言》教学反思10

  今天的语文课上的是《伊索寓言》中的《牧童和狼》以及《蝉和狐狸》。

  上完课觉得今天的课前半节上得很顺利,也就是《牧童和狼》这则寓言故事的教学很顺。而第二则故事稍微逊色一点。主要是感觉教师的教学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方面存在一丝不融洽。反思一下,觉得主要问题在于教学设计。

  第一篇故事的教学,采用顺着课文的叙述顺序来进行。一段一段导读下来,重点的地方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指导好朗读。寓意的理解随着故事的结束自然领悟。这样教学的好处是顺文而导,水到渠成!学生理解和接受得较好!而且整个感受文本的过程,是随着作者的叙述,学生饶有兴致地读下来,学生学得有兴趣,感受收获颇多!

  第二则故事的教学,我采用直奔主题的方法。首先揭示表述寓意的一句话,“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让学生默读全文去找一找,文中的“蝉”从哪些人的灾难中吸取了教训?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对于寓意的理解也基本上结束了。但在反馈环节中,我却明显感受觉到学生对于寓意的理解是不到位的。反思一下,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只是在寻找答案,缺少了品位语言的.过程,没有了完整感悟文章的过程,因而显得枯燥无味。况且这些答案学生一读文章也能很快地知道了,没有多少探究的价值。同时,由于打乱了课文的叙述顺序,学生对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也不是特别明了。由此看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直奔主题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我想:今后对于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文章,采用顺文而导的方法会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展开,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感悟语言!

  授课是为了引起学习者的知识上的认同,情感上的共鸣,还是为了教学环节的花哨,过程的与众不同?值得我们思考.

  无论什么,过程总是最美。有时直奔主题的不仅仅是教学,还有为了一些目标而一大步浮躁的踏过生活。在寻找人生明亮的位置时,我们却常常忽略了一路最美的风景。美丽的,就在眼前,就在我们稍稍侧目的那一瞥里。

《寓言》教学反思11

  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以为课文基本是对话,所以第

  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对读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同桌对读,熟悉课文后,师生第一次对读,教师读朋友,学生读坐马车的这个人。教师在读时,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后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劝,和反衬这个人的固执,不听劝。师生的第二次对读,角色交换,教师在读时,省去三个“没关系”。学生认为这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人的顽固、傲慢和不虚心,因此补上三个“没关系”,再读课文。经过这两次的对读,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了人物的特点,既读熟、学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后让学生同桌再对读,加深理解。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战国时候,魏王想去攻打赵国的邯郸,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从半路折回,衣服褶皱了也来不及烫洗弄平,满头的尘土也顾不得掸掉,匆匆忙忙去谒见魏王。他先说了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故事讲完,又对魏王讲了这样一段话:“如今,你一动就想称霸为王,一举就想取信于天下,依仗着大王的国土广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扩充疆域,抬高声威,大王这种不合理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了。正好比想到楚国去而向北走一样。”教师把这个寓言故事的出处跟学生一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后,很多学生来打听书名,来借书阅读。我想这已很好地达到了教师的预期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导高年级学生阅读更深层次的书籍。

《寓言》教学反思12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紧动手把窟窿补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掉。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如,这篇课文里有一个多音字“圈”,在课文里的“羊圈”一词中念juan(第四声),孩子们经常会受“圆圈”中的“圈”的影响,容易读错。我首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先让学生读词,然后再读句,最后再读全文。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补、牢”这三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重视读的训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四、注意了对学生的引导。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句话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的意思。接着引出养羊人的这种态度对不对?你作为他的朋友快劝劝他吧。再找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为,再读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中,自然就总结了寓言的教育意义。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以后要多加注意。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

  尽管内容简单,但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寓言这种文体,所以承载着让学生学会学习寓言方法的任务,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并利用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读懂寓言小故事,再感悟寓意,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广泛的寓言故事阅读。在讲这节课时有些环节处理也不是很妥当,也缺少应变能力。如让学生表演种田人焦急的样子,可是焦急的表情学生很难表现,尽管在语言上进行了引导,但学生的表演还是稍显粗浅;再如,第三段学习中让学生通过“揠苗”体会“筋疲力尽”,可是部分学生觉得很好玩,并没有深入体会。而且课堂容量太大,复述故事环节来不及完成。在第二轮磨课活动中,更重视了细节的处理。如生字“焦”的学习,“焦急”意思的理解。让学生说说焦的意思吗?学生自然理解不是很到位,再引导学生看图片“看看最初的象形文字像什么?”再引导学生想象“上面的隹在古代是鸟,在火上烤,会怎样?”“要是这火在人心里烧,会怎样?”进而理解焦急的意思,找焦急的近义词。“现在这把火烧到了种田人心里,他是怎样的?”再引导学生朗读,读出那种焦急的心情。而且在这堂课中,更重视了对学生反馈情况的及时调整,解决了第一堂课中的一些问题。

《寓言》教学反思13

  一、大胆调整课堂结构,将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

  《伊索寓言》是由《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三篇寓言组成的,由于这三篇寓言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因此,我将前两则寓言放在第一课时教学。第二教时主要是完成《蝉和狐狸》的教学。教学时,我将课外寓言引入课堂,先用学过的《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进行比较阅读,弄清乌鸦为什么会受骗,而蝉却没有受骗?从而理解寓意“聪明的人善于从别人的教训中吸取经验。”然后,相机拓展,又补充了几则伊索寓言,真正做到了“把文读短,把书读厚”。

  二、重视挖掘文本内涵,将补白说话与复述课文结合起来,培养创造性思维。

  “想象是思维的一朵奇葩”。有经验的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内涵,寻找能够进行想象训练的训练点,在课文情境中进行补白说话训练。如果教师准确地把握住了补白训练的训练点,既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难点,领悟文本的核心价值,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第一教时,《狐狸和葡萄》的教学重点就放在“想象狐狸想了哪些办法去够葡萄”这个想象训练上,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领悟寓意。《牧童和狼》的.教学重点放在“狼真的来了,牧童喊救命,村民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想象训练上,从而理解“说惯谎话的人,即使说真话,也没人会相信”这个寓意,最后要求学生能将想象内容放进文本中,进行创造性复述。

《寓言》教学反思14

  课前,我先请学生回顾了曾经学过的寓言故事《惊弓之鸟》,并让他们回顾:从中他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接着引入新课,形成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两则寓言故事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卫,医术高超的扁鹊,固执己见的'蔡桓公;且人物对话较多,因而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然后揣摩人物的想法,这样才有可能准确地理解寓言的寓意。

  在熟读课文之后,我请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跟大家讨论的问题,然后梳理提出的问题后,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思考,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针对“纪昌学射箭,为什么花那么大功夫练眼力”这个问题时,我问学生:“从哪儿看出纪昌花大功夫练眼力?看准目标不眨眼和把小目标看大与射箭百发百中有什么关系呢?”接着我又问:“练眼力可以说是射箭的基本功。学射箭如此,学其他技能也要练基本功吗?你能否举例谈一谈,比如游泳、骑车、使用电脑……”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另外我还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有学生指出纪昌学射的成功固然是因为他有扎实的基本功,但也与他学习的态度、恒心、毅力和老师指导有方分不开。在学习《扁鹊治病》时学生对蔡桓公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有些人谴责蔡桓公自以为是,讳疾忌医;有些人又说蔡桓公左右之人的阿谀奉承,不加劝谏,所以扁鹊才得不到信任;还有的说,扁鹊坚持真理的品质值得学习。

《寓言》教学反思15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俺没有预料到的。但同学的回答却让俺看到了同学的世界是充溢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身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同学为主体,同学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同学的学习行为,充沛体现了以同学为主,让同学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同学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同学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身的看法,有的谈到了“生命无价”的深刻含义,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同学是考虑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同学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

  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同学,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同学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同学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同学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三、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同学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规范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同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动身,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师在注意上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同学的独特体验,鼓励同学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寓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寓言》教学反思10-22

《寓言》教学反思10-24

寓言教学反思10-11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11-29

《寓言》教学反思15篇04-04

《寓言》教学反思15篇02-14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范文07-29

教学反思语言教学反思12-07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