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24 10:37:3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找规律》教学反思 (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找规律》教学反思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找规律》教学反思 (15篇)

《找规律》教学反思 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一、课初,以游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一开始,我以“变魔术”的游戏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眼球。让孩子们猜测老师变出的花的颜色,随着变出的花的数量地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准确地说出下一朵花的颜色,他们为自己的成功而欢呼,并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我根据学生的发现很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的学习。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新授内容时,我没有马上把教材中的信息窗呈现给学生。因为信息窗中给出的信息比较多,对于刚接触规律的孩子来说有点难,我自己设计了了两组比较简单的找规律的内容。利用这两组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为了加深学生对规律的感性认识,我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利用课件,在有规律的每组之间划上虚线,让学生充分理解规律,从而正确学会找规律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规律之后,我利用课件把教材中的信息窗呈现给学生,此信息窗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随后,我又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不错,但仔细想想,在课的最后如能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所学,利用学具袋中的图片自己独立摆一个有规律的图形,效果会更好。

《找规律》教学反思 2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一课的延伸,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目标一是: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形的排列规律,目标一基本达成,大部分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形的排列规律,但还有一少部分学生不能用语言说出图形的排列规律。目标二是:能找出生活中循环排列的规律图形。这一目标达成效果不好,由于时间问题,只让学生欣赏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没有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有规律的的.图形。

  首先,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观察两排图形,发现第一排图形比较容易记住,因为第一排图形有规律,让学生复习旧知,发现规律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讲解新授课时,我通过让学生先观察聪聪家的墙面设计,先让学生找到墙面上都有什么颜色,什么图形,刚开始学生只说出了图形的形状,而没有说出颜色,后来,我就提醒同学们说。要说出生么颜色的图形,这时同学们能够说完整。然后让学生观察墙面上的图形排列有什么规律时,我直接让学生四个人一个小组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深入到学生的小组,问学生找到了那些规律,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斜着看的规律,这是我及时提醒了他们,让他们横着看、竖着看有什么样的规律。在老师的提醒下,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横着看和竖着看的规律,但是在小组进行汇报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用语言描述起来不较困难,让学生说的较少,针对循环规律应让学生多说。讲完墙面的规律之后,只是我应该总结出循环规律的概念,但由于课堂上比较紧张,这一点教师应该总结出循环规律的概念,结果放到了学生说出地面颜色的规律后面一块总结了。

  在设计练习时,第一题和第三题学生比较感兴趣,效果也比较好。但是到第二个练习时,大部分学不能找到第四组图形该画什么,因为这一题是把最后面一个图形放在了移到了最前面,而前面在讲解墙面和地面的规律时,让学生倒着看,会发现也是把最后面一个移到了前面,如果在讲墙面和地面时给学生指出来,对于第二个练习就没有难度了。然后让学生生活中有规律欣赏图片,本来欣赏完,准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规律,但由于时间,直接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形了。到最后也没有时间进行展示。

《找规律》教学反思 3

  《找规律》一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索、发现事物或者图形的排列规律,掌握找规律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找出的规律,会根据规律找出下一个物体。通过涂、摆、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快乐的六一儿童节,节日的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旗、小花、彩灯都是有规律排列的,小朋友的站位也是有规律的。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规律的美,使学生获得了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另外,还有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规律,这些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新授的设计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找“彩旗”的规律。设计的方法是师生互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找“彩旗”的规律;第二个层次,同时出现“灯笼”图、“彩花”图和“小朋友排队”图,由同桌讨论找出规律。这样设计遵循儿童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先找简单的规律再找复杂的规律,先由老师“扶”着学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主学,既面向全体,又让有困难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懂,还满足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规律的渴求。

  三、虽然学生知道每一幅图中的图形都有规律,但在语言表达上有些不够准确,不会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图形的排列规律。适时引导,老师做示范,鼓励学生多形式尝试说说规律。

  四、开放性的练习设计,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动的过程,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大胆创新的意识。学生通过“涂一涂”“摆一摆”的创造,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五、本课的教学没有停留于寻找规律和创设规律上,而是适时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寻找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类似规律。使学生从规律之美感受数学之美,获得灵活性的思维磨炼。

《找规律》教学反思 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本课我设计了让学生猜表情的游戏,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仅要求猜一猜结果,学生凭直觉做出决定,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带给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忙理解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资料既具有活动性和探究性,又具有挑战性,趣味性,“找规律”的资料不能简单的决定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找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与同学展开交流活动,注意倾听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做出决定,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已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了发展。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我设计的这一节课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淘气”展开。从主题图------游乐园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先包内含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还有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我设计了“智多星”的奖励卡,听课认真、发言用心、表达完整、表现好的同学都能及时得到。这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透过小奖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整堂课的设计和实施会有许多的不足。例如:在学生动手操作“涂一涂”结束后,应将学生所涂作品展示在实投影上,更直观,更明了;在学生小组合作结束后,应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间的互相评价,让学生的合作更和谐,更有效。

《找规律》教学反思 5

  1、对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思考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活动”是“活动单导学”的主题,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是“活动单导学”的根本目标。“活动单导学”模式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把课堂的时间交给了学生。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灌”,学生“装”。而现在,却是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主要体现在,老师不再主宰课堂,学生成为自主的能动的学习主体,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意识大大增强了。在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男女生之间、优差之间,全方位、立体式互动起来,课堂真正成为了一个愉快求知的殿堂,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使用活动单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一定要要从学生的角度动脑筋设计他们感兴趣的活动,而且这个活动更要真正能为学生学习新知服务。同时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小组学习落到实处。

  2、对开放性探索材料运用的思考

  由于“找规律”在前3册教材中都有出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感,丧失学习的激情,从而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了3册的规律知识后,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找规律”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应该相信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定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本节课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和整合,把整节课放在一个动物王国运动会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在两次小组学习活动中,主动活跃地参与其中,积极动脑,开拓了思维,效果也不错。当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事的时候,或这件事是他们愿意做的话,学习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3、关于预设和生成的思考

  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我们的备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成功的预设需要教师对学生已有水平的正确把握,尤其是随堂课,学生每天的情况都在变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每天具体情况进行备课,这样更有助于从实际出发,使每个学生每天都进步一点点。从本节课来看,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理解是到位的。课前教师预设出现的几种规律,学生都有发现,而且有的优生能将横向和竖列的规律归纳为同一规律。

  4、对如何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思考

  因为学生的两次探究交流时间要保证,交流不充分收不到效果所以时间方面掌控的不够好。遗憾的是最能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创造规律没有时间在课上展示。怎样高效的利用时间一直是我追求的,但在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动态生成时,有时我们往往会因为时间强行将学生引入我们预定的轨道,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任其发言,又会拖延时间。那么如何把握度,如何因势利导。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多下苦功,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才能做到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

《找规律》教学反思 6

  本单元教材只安排了两个例题,第一个例题提供了场景图,包含了abab……,abcabc……,aabbaabb……这样的排列规律,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发现后运用找到的规律确定具体位置的物体是什么,如盆花、彩灯、彩旗;第二个例题让学生根据找到的规律,分别计算队伍中白兔与灰兔的只数,即对例一技能的应用。两个题目给出数据均比较简单。本学期我教的这个班,学生学习情况存在差距,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活用教材,我做了一些思考和设计。

  1、由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激“趣”。

  我将学习的课题改为《探索周期》,上课前先开门见山的引出生活中的实例,如:每60分钟一小时,每24小时一天,每7天一周……引导学生观察。通过一系列实例帮助学生了解“周期”的概念,再让学生在实例中迅速的发现周期,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理解“周期”的概念,同时初步渗透了无限、循环的知识,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这个环节也有利于让学生发现数学的“有趣”,产生“兴趣”。

  2、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合理择“法”。

  学生学习首先要得到全面发展,在兼顾全体,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也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最终达到可持续性发展。

  (1)自主探索是基础

  课标中指出要让数学学习充满挑战性,结合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经验的了解,我调整了教材的顺序,在学生理解了“周期”后就设计了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顺流而下,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让学生解决问题:

  “观察1÷7=0。142857142857……,你知道小数部分的第100位上是几吗?”

  学生自己思考,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试想如果此时就让他们小组交流,势必使那些已经掌握方法的学生和盘托出,那些能力一般或较弱的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自主思考的时间对于教师来说是很宝贵的,我们需要走近学生,这不是简单的巡视,摆个样子,此刻正是了解他们的思路和方法的大好时机,同时也是对教师预设的一个补充,让教师发现学生的方法,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思路中的精彩,更可以发现自己的遗漏。

  (2)适时追问切重点

  对于汇报中出现的“100÷6=16……4”,我也是让学生先解释、评价,再逐渐引导学生体会要写成“100÷6=16(组)……4(个)”的重要性,发言中我追问“这里的4除了表示还剩4个,还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这剩下的4个,其实是第17组的前4个数字”,而学生也在这层层递进的思考中更准确的说出了“小数部分的第100位即小数部分的第100个数字是第17组的第4个”,至此为止学生的.理解已经完全到位了。

  3、在巩固拓展中提升能力,感受生活。

  (1)巧设障碍,建构知识

  练习中,为了让孩子们活用方法,我还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一些图形如下图排列△○○□○○□……,你知道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与前面的题目不同的是,第一个图形并不在周期的范围之内,有的学生发现了,有的学生却忽略了,在交流反馈的过程中,孩子们再一次认识到“认真观察”的重要性,同时对于“周期”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使学生不断思考、层层推进中建构数学知识。

  (2)丰富算法,沟通知识

  在例题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后续练习:“1÷7=0。142857142857……你知道小数部分100个数字的和是多少吗?”学生在今天学习的基础上很快列出了算式(1+4+2+8+5+7)×16+(1+4+2+8),并且清楚说明了自己的想法,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这时有学生举手了,说出了不同的方法(1+4+2+8+5+7)×17-(5+7),有的学生立刻看明白了,有的学生不太明白,我没有做出即时的评价,而是让学生先算一算,比一比两个算式的答案,孩子们发现结果相同后,再进行了思考,有孩子举手想发言了:“最后剩下的4个数字是第17组的前4个数字,我们可以先计算完整的17组数字,再去掉多算的两个,结果不变”,说得真好。其实这种方法中包含着运算律的合理使用,往更深的角度去想,这就是沟通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是孩子自发的数学思考,很有价值。

  (3)融入生活,运用知识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练习中既有“发展的南京迎青奥,发展的南京迎青奥……,你知道这样一直写下去,第20xx个字是什么吗?”这样不复杂但亲切有趣的练习,也有综合性比较强的拓展练习“今年的六月一日是星期二,那么20xx年的元旦是星期几呢?”

  解决拓展题的时候难点已经不仅仅是找到周期,而在于合理的表示周期和计算出从头到尾的总天数。[二、三、四、五、六、日、一]七天为一周期,合理准确的算出从六月一日到十二月一日共多少天就可以根据余数解决这个问题,这其实就是知识的综合运用,也就是课标中要求要求达到的“灵活运用”。

  一课上完,在完成教学基础目标的同时,也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和提升。教师也随着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精彩生成不断提升着自己。很有研究的味道的,我想这也就是“教学相长”的意义所在吧。

《找规律》教学反思 7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事物简单的搭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按顺序进行全面思考这一数学方法。学生要探索的排列的规律是比较抽象的。于是我设计了三个同学排队照相的生活环节,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交流的空间。如3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学生说是9种,有学生说是3种,也有学生说是6种,到底是几种呢?我并不急于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有用字母表示的,有用符号表示的、有用人物来排演探索的等等,再通过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调整不合理的想法,从而体验错误的由来,最后形成共识。这样教学不断丰富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今天教学的内容是《找规律(排列问题)》,课前布置了预习题:1、用1、2、3三个数字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2、小军、小明、小红三个小朋友排队,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上课一开始,学生讨论的相当热闹,也很有条理,也列出了算式3×2=6(种),可是在表述算式所标示的含义时,绝大部分学生语塞了。当出现了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该怎么办?我是这样认为的,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教师有责任告诉他们。但在后来的的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说算式的含义。

  在练习的时候,我适当把题目拓展了一下,如“想想做做”第一题时,我又把数字改成8、2、0,8、2、5、1让他们找规律。“想想做做”第二题我又把4支球队改成8支球队、100支球队,真正体现规律的作用。

《找规律》教学反思 8

  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找规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了让学生自然的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本节课我设计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注重数学的生活性

  数学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有很多鲜活的数学学习题材。课标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本节课我用平时学生们做的游戏引入,让学生感知规律。又选取了源于生活的数学题材小猪笨笨装饰水果店:彩旗,彩灯,彩花以及气球场景,他们有规律的排列着,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规律。以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愉快的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深深的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有助于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蕴含有大量的数学信息,生活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解数学的价值,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的来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注重数学的互动性

  课堂活动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活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更是生成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要真正达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对教师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播知识,而是一起分享快乐、理解和发展。

  课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跟我做动作,跟学生做动作,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一起汇报等方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注重数学的人文性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让数学教育充满文化气息,让数学教育在传授科学的同时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创造规律这个数学活动是有趣味的,并不是单调的创造规律,而是给他以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材料,创造自己的规律。让学生再创造规律的同时,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也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找规律》教学反思 9

  3月16日的数学中心研究组活动和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均有老师上了此内容的课,现将个人的思考整理如下: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的进行思考、探究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本节课的新授活动设计:第一次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用图片试着摆一摆、画一画、找一找有几种搭配方法,然后组内交流,指名汇报,互动评价,重点在让学生理解怎样找能有条理有顺序,以及解决搭配的两种策略。第二次活动,用符号代替实物,用联线代替摆放,帮助学生向抽象思维过渡,(活动过程同上)第三次活动,增加两种不同实物的'代替符号,学生找出搭配的方法,了解学生搭配中的有序性和条理性,以及两种解决策略掌握情况。

  第四次活动,继续增加两种不同实物的代替符号,使之无法用联线的方法找出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让学生产生认知需求,探究出多少种搭配方法与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3、练习的设计,本节课的练习设计要重点突出生活因素,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此外,还可以从搭配的结果反向思考两种不同事物数量的可能性。

  请大家互动交流。

《找规律》教学反思 10

  “探索规律”作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是隶属于《标准( 20xx)》中“数与代数”领域的正式教学内容,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有要求。其中第一学段要求学生“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并以两个例子进行了说明,同时结合例子分析了对于学生的具体要求。从例子及分析中可以看出,第一学段的探索规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发现“规律”就是发现一个“模式”,并能运用多种方法表达“模式”的'特点。不仅强调能够发现(识别)规律,也强调对于规律的表征、强调对规律的运用(由前一项得到后一项)。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能够带给人以美感的有规律的实物,这些都为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规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材在编排时对这些素材充分加以利用。

  这也让本单元的前两节课成为学生喜欢学习的知识点。因为感性直观。然而随着例3和例4的出现,规律变成了抽象的数字规律。由于学生们自身数感、计算能力等差异,在找规律时学生们也出现了较大地差异。综合来看还是要继续挖掘学生100以内数和口算方面知识,结合这一单元的找规律,可以安排多样的练习。如数数,加减等。既有新知的学习,又有旧知的巩固。

《找规律》教学反思 11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此次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和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

  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因此,《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计了一个找小婧房间的规律情景。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婧房间的图案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另外,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三、创设探究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具仍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因此,在“找规律”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A、呈现问题情境,提出思考问题。

  B、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秘密”,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C、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验证。

  D、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图中排列规律。这样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合作、验证、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在练习中,再次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自由设计图案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创造“规律”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课上下来,有成绩之处,也留下不少遗憾。

  1、课上,正如课前预设,我创设了一个个美丽生动、熟悉亲切的生活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仍有一小部分“学困生”跟不上学习进程,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不能独立做题,或是出现较多的错误,分析原因: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动中,虽然重视规律的表述,但没有引导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不利于记忆,更影响运用的熟练度。

  2、导入时间太长,环节太多,影响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时间。

  3、教学环节要整合。第一种规律——“排头到排尾、排头到排尾”的教学展开用是太长,“墙面、地面装修”与例题中的规律类似,限于课件制作技术没有修改,在找、说规律的基础上作了一点深化——渗透周期问题,揭示“循环”概念。安排4人小组排队演规律的环节,可以安排在例题前面,在探索完所在的循环运动规律之后,既能加深体验又可帮助梳理知识,加深理解,整合以上几处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自由设计不至于“纸上谈兵”。那样,课堂会因学生的大胆创新呈现更多的精彩。

《找规律》教学反思 12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我设计了五个环节,分别是:1、引入规律2、发现规律3、应用规律4、欣赏规律5、创造规律。回顾整节课,感觉在教学教程中都能得以体现:

  一、合理情境与恰当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否让学生在整节课中都对学习感到兴趣,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上课伊始,我设计了“大头儿子生日,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为他开生日Party”的生活情景,引出规律。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多多少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这里学生对摆放水果以及学生表扬的掌声初步感知规律的美,掀起了探究规律的欲望。此情景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但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而且有探究性,学生当然跃跃欲试了。而且我还让这开生日Party情景贯穿本节课教学的始终——“去参加生日Party的'入场劵、生日Party中创编规律动作的展示、送礼物给大头儿子(教学做一做——涂花片)以及帮大头儿子完成生日愿望等。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爱动,好奇心强,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年龄特点,教学中我将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猜一猜,做一做,涂一涂,摆一摆、画一画等并用声音、动作或图形符号来表现规律等活动,努力调动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可以说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只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问题探究与自主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

  课改要求教师应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进一步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层次,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进步。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欣赏规律、创造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我改变了教材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过生日的具体情境中有目的的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紧接着又设计了“猜、做、涂、摆、画”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以活动为主线搭建探究平台,刺激学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放手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点拨者、激励者。事实也证明: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获得了发展。如:猜出颜色变化有规律的入场卷、创编有规律的动作、涂出有规律漂亮的花片、摆出有规律的卡片、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围裙。这就提醒我们:学生确实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探究和动手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差异,从而在互动交流中学会自我完善、自主建构新知,学会学习。

  三、联系生活与运用创造让学生体会价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是现行课标提出的新理念之一,没有价值的数学,即使人人能够接受也不应进入课堂。数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了“认识和研究主题图中的排列规律——创造有规律的排列——寻找身边有规律的现象——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这一系列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活动,力求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有规律排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教学时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还有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自已设计一些有规律的动作,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欣赏规律,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后引导学生运用规律为大头儿子实现愿望——送围裙给妈妈,在围裙中设计有规律的图案。这样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数学力量,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才会越来越强烈。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一是因为还没有在大班级里上过课,有点紧张。二是我觉得受40分钟时间和大班型的限制,很多孩子踊跃举手了,面对着一双双挥动的小手和一声声急切的“老师,请我”,老师我却无法一一满足他们渴望被提问的小小愿望。三是在这节课上我发现自己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体现在让学生独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时,学生大多设计的规律没什么新意,不敢大胆的放手,每组只限定了三种颜色大概十二个卡片,可以多给出一些有颜色的卡片。四是我在讲“一组”和“重复排列”的时候觉得花去的时间较多,自己都有点懵了。再者在涂色过程中,更是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学生拿出彩笔慢,又花了较多时间去找所需彩笔的颜色,导致设计中的部分环节不能得以充分展示。

  今后我将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学习研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中反思,反思后再实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些不足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找规律》教学反思 13

  秦老师曾经对我说:眼睛看着教材,钻研知识去备课,课堂才有亮点;尽想着亮点去备课,课上反而没有亮点。

  呵呵,很辨证,很经典!

  解读教材吧!本单元的《找规律》是本册教材的新增内容,这部分知识原先是奥数课的知识。奥数的知识怎样让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呢?

  细品教材,我心中就有了分寸——教材用生动的情境图展现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即所谓“形”。学生容易从中找到间隔排列的事物,通过观察数数等也容易说出规律。教材注重让学生完整的体验规律形成的过程,在验证规律中建议学生摆一摆,用手指点拨思维。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找找类似现象,完整的传达了从“形——实”,从“实——形”的规律形成意识。

  是不是学生能容易说出规律就是达到了所谓的“实”呢?细想,并非如此。找规律的重点在于找,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解读教材,不仅仅要看到规律形成的大体过程,更要看到教材背后隐藏着的“一一对应”“用符号数学化”的思想等,这才是真正的实。

  再从孩子们的角度去聊聊我的想法——每一个教师都很清楚,学生来到课堂时,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充分掌握学情,真正创造有生命质感的绿树课堂?我决定还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入手。

  在家里,我让4周岁的女儿摆珠子,一颗红,一颗黄,女儿很容易就摆出来了。幼小的孩子对于一一间隔的表象并不陌生,那四年级小孩更是有充分的生活经验了。

  于是,在备学中,我让孩子们通过看教材上间隔排列的事物,去生活中找相关现象,并把这些现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班里的毛宇杰是个调皮的孩子,他说,老师,我可不可以把每个现象用多种方式表达出来?呵呵,孩子对于生活充满敏感,数学老师更应该有孩子的这份敏感。估计有部分孩子在找的过程中会有些发现,所以第三个作业是弹性的,让有发现的孩子写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有了这些基础,慢慢的会喜欢在和谐的课堂中交流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其余孩子的思维发生碰撞,逐渐产生共鸣。

  我期待课堂是孩子乐学、愿意交流的天地,把握了学情,我就可以从最大程度去期待、去创造生机盎然的绿树课堂。

《找规律》教学反思 14

  本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以及数形结合下的简单的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通过物品的有规律的排列,使学生初步感知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根据规律找出下一个物品。体验数形结合的规律特征,能用数字表示图形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学生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能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规律。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导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一年级的孩子还是非常喜欢做游戏,喜欢活泼生动的课堂,以拍手游戏导入,让孩子们轻松的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当中。通过拍手规律,认识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找规律”。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下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2.情境导入,多角度观察,发现规律

  在教学例题1时,引导学生发现联欢会场有什么?他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中的人和事物都是按一定的顺序重复出现的,以直观图的形式感受规律。

  知道规律是按顺序重复出现的。之后用贴彩旗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重复的“一组”,加强学生对直观图形规律的理解。也为例题2的教学做铺垫。

  在例题2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直观图,在渗入数字规律,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从图形规律到数字规律的过渡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知道图形有规律排列的背后是数字的有规律排列,也为后面学习数字等差排列做铺垫

  3.练习巩固,加强学生对规律的认识

  学习了找规律,也要会用找到的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由于课本上习题较少,就设计的答题纸。练习题涵盖了两个例题的练习,同时又比例题的难度稍微增加。意在让学生对“找规律”巩固提升。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美

  多媒体展示欣赏一张张图片的出现,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理念。本课的最后,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找找生活中的规律美,进一步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5.说一说身边有规律的事物

  这个环节更体现的数学的生活化。也培养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座位的排列是按照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头顶上的灯是一个长方形的灯,两个圆形的灯为一组有规律排列,连老师的衣服上也有规律。

《找规律》教学反思 15

  《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因此,《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反思与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根据低年级学生都对小动物比较喜欢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小松鼠般加而引出的一系列问题。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在刚一上课,我便问学生:“喜欢小动物吗?小松鼠刚刚搬了新家,我们快去看看吧!”由此自然引出一年级下学期学习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即复习了旧的知识,有很自然地引出新的知识,揭示了课题,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东家厨房装修图案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小松鼠家的厨房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另外,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材料提供上。“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载体。在本课中给每个学生发四张正方形纸板,用来找小松鼠密码箱的密码,(也就是教材中的例1);每个小组发已张贴有圆和五角星的残缺不全的拼图。学生通过移一移,贴一贴,摆一摆等过程,切实让每一个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另外,在发现规律之后,给学生机会创造规律,每两名同学发给一张正方形的白纸作为手帕,发给许多可爱的小图片,用它们来自己设计新的规律。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再有,在最后创作的环节中,学生根据的已有知识起点,用文字、符号、数字或用自己喜欢的图案创造规律,有的是三宫格、四宫格,甚至五格六格不限。并及时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评价。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务,体验到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下课。

  第三,加强数学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特别在例1教学后,让学生把残缺不全的拼图补充完整,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本节课虽然比较成功,但也存在着不足。个别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生硬;课堂评价还需要再积极些等等。我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找规律》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找规律》教学反思09-15

找规律教学反思11-24

找规律教学反思06-09

《找规律》教学反思05-21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04-01

找规律的数学教学反思11-05

找规律二教学反思11-02

《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11-15

小学找规律教学反思05-16

人教版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反思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