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2-02-28 11:02: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个儿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

  本课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哦,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却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教学本课时,我是这样教学的的。

  一、识字学词的重点落实———图像、动作识字:利用课文插图的课件,引导学生学习“桶”“拎”等,十分形象,极富童趣。如动作识字:让儿童做动作体验“拎”与“提”,结合字形认识字理,贴切自然而又充分到位。又如集成识字:将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生字组团出现,像“嗓子”“胳膊”“晃荡”三个轻声词语的一起出示,从“胳膊”连带出“脸”“肚”“脑”“腿”等。再如全程识字:将识字学词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沉甸甸”的含义,“拎”的字形深化,都是在课文深读探究处结合进行的。这样的'识字教学,真正体现了能在读书的过程中重其所重。

  二、寓导于读的实践取向———课的开始初读(自由读),到识字学词的读句子(重点读),再到比较三个儿子的启情读(轮流读),理解老爷爷的话的深读(探究读),确实体现了“读”占鳌头的课堂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作多少主观分析,只是引着学生去读,相机指导。体现低段语文课堂的本色。

  三、重点探究的方式转身———“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标倡导的重要理念,在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自然地引出了学生的质疑: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怎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呢?如何重点探究这一疑点?让学生用读的方式自己解决。课文中是怎么说的,读!课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了这桶水很重,仍是读!妈妈是怎么提着这桶水的,读!于是,读中议、读中演、读中体验,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原因。在异议的基础上求认同,这是探究,在偏见的再思中求真知,这是提升。

  四、对话氛围的亲和生成——学生读“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这一重点句,语气较平淡时,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肯定优点,这句话中的“说”可以换一个字,学生说是“夸”。水到渠成,又说“现在你就是这位妈妈,请你夸夸儿子吧”,就这样学生自然地读出了理解,读出了感情。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点拨、化解、提升都是在这种极富亲和力的对话中实现的。什么叫“润物无声”?这应当是最好的写照。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2

  生活化,同时又是富有乐趣的学习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灵活,拥有很大的成就感,甚至能让人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阅读也不例外,如果能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习的方式从“授之以鱼”转变成为“授之以渔”,而更多的人把这样的关系又提升了一个高度,致力于把“授之以渔”转变成“授之以渔场”,真正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让孩子们的心灵在真实体验的天空下自由翱翔。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设计并执教了《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有一些体会和思考,和大家交流。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二、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复习生字、词语。

  2、真诚地表扬:哎哟,小朋友们真能干呀,这么多的生字都可以顺利解决了,真了不起。

  3、创设生活的情境:小朋友,你看老师是这样表扬你的,你还记得你的妈妈是怎么表扬你的吗?(学生自由表达)

  4、提高要求:你能把妈妈的表情和动作也做一做吗?(学生自由表演)

  5、导入新课:今天,有三个妈妈也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了,请你自己去读读课文,找出妈妈表扬孩子的话。

  『设计意图』:在复习生字的时候,给孩子们带去的是枯燥的,乏味的信息,但是,利用老师真诚的表扬,通过联系生活,回忆妈妈的夸奖,马上就使孩子们从枯燥中走出来,进入兴奋的状态,为后面课文的感情朗读垫定了基础,是孩子们表达真实感情的需要。同时,在回忆妈妈的话,讲述妈妈的话的同时,提高要求,让孩子们把妈妈的动作和神态也表现出来,经过这样的加工,一个为自己的孩子而感到骄傲的妈妈的形象就有血有肉地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二)、自读自悟,合作研讨,体验阅读内容。

  1、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夸奖自己的孩子的,请你仔细读课文,用横线划出妈妈表扬的话。

  2、你把自己就当成妈妈,去读一读,妈妈的话,读出妈妈的感情来。

  3、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指名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其实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在自读的基础上,找到了学习的内容:三个妈妈夸奖孩子的话。在自悟的基础上,把自己就当成妈妈来读,读出妈妈的语气和神态。

  4、在你的学习小组里和小伙伴一起练一练,看谁最能读出妈妈的语气。(学生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自读自悟的条件下,博采众长,吸取别人的经验也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新课程下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体现。

  (三)、朗读交流,发现阅读乐趣。

  反馈:你都找到了哪几句话?

  交流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大家听听,他把自己当成妈妈了没有。(指名生读)

  1、采访刚才读的同学:

  师:这位妈妈,您刚才在夸奖您的儿子,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呀?

  生:我在想,我的孩子真了不起。

  生:我想,我的孩子是很能干的,要是他表现好的话,我要好好表扬他!

  生:我为我的孩子感到骄傲!

  生:我还为我的儿子感到自豪,我想他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很有名的运动员!

  2、交流提高:

  师(面带微笑):我也为你们的儿子感到骄傲,各位妈妈能夸奖地更自豪一点吗?

  (学生练读)

  师:把你们练习的结果表现给你的同桌看看。(同桌相互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把自己转化成妈妈的角色,读了以后访问同学,其实时时处处都在提醒他们:你说的话是妈妈说的话。这样挖掘内心的交流,让孩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妈妈在介绍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是怎样的骄傲和自豪。然后再自由练读,提供练习提高的空间,试图把“授之以鱼”转换成“受之以渔场”。

  交流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1、师生共建交流平台:另外一个妈妈是怎么说自己的孩子的?也请几位小朋友来读一读。

  大家也听听,他有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来。(指名学生朗读)

  2、朗读、评价。

  师:你们觉得这个妈妈读的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还可以做出妈妈骄傲的表情。

  师:那你能帮助他来改善一下吗?(生做抬高头的动作,骄傲的眼神)。

  生:我认为他的话还可以说得更慢一些,那样别人可以听得更清楚,感觉这个妈妈也就更骄傲了。

  师:哦,你的想法很棒,你能来读读吗?(生自信地朗读)

  3、自由练读,感悟提高。

  大家提的意见都很有水平,像他们这样,其他的同学也去练习一下,争取读得更好。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由收到放的过程。第一个妈妈的话,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情感的电点滴滴都挖掘了出来,孩子们也读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那么第二个妈妈的话只要稍加点拨,他们就能把妈妈的心情用朗读来表现。学生还是学习的主体,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会有更多的收获。

  交流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说很么特别的地方。”)

  1、提出疑问: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第三个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为什么呀?

  2、找到情感共鸣:这个妈妈在说这话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呀?

  3、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设计意图』:三次和文本的交流,把三个妈妈做了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反应是多元的。对同样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独特的体验,在不磨灭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就是非常必要了。我设计这样三次交流,除了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把文本的含义进行表达以外,还设计了一个从“收”到“放”再到“收”的过程,让孩子学会了学习方法,能根据方法自主学习。

  (四)、自主发现,从细小见真情。

  1、自读发现: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回家去,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自己去读读课文的7、8小节,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反馈:师:读了两段话,你有什么发现?(水很重)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水很重的?

  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出水的重吗?

  3、朗读提高。

  『设计意图』:自主发现是这套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每个《语文园地》里都有“我的发现”这样一个内容,经过快一年的实践,感觉到孩子们的观察发现能力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这里设计了一个通过自主发现,领悟文章的深层含义的环节,从细小的地方发现水桶很重,更进一步发现儿子对妈妈的一片真情。

  4、这样重的水,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请你去读读书,用笔划出三个儿子的做法。

  (五)、体会感悟,挖掘孩子内心的想法。

  小朋友们,看到这样的孩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呀?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设计意图』:为了尽快展示出课文中具有人文性的思想,。我在这里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通过读书,体验,感悟,然后到了抒发自己想法的境界。这里的想法,主要是指孩子们真实的想法,不是虚假的,空浮的,鼓励说真话,说自己心里想的话,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六)、指明中心,升华主题。

  1、自由表演:这时候,一个妈妈还和老爷爷发生了对话,请你和你的同桌一起准备一下,一个当妈妈,一个做老爷爷,来表演对话。

  2、上台表演:指名两个组来表演。

  随即采访:奇怪了,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您怎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呀?

  3、全班参与讨论。提炼出中心: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

  4、拓展练习:这个妈妈还会和老爷爷说什么呀?你们能把故事编下去吗?

  『设计意图』: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桌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请两个小组来表演,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最后升华文章的.主题:为什么只有一个儿子?全班讨论,共同提炼出中心思想。

  最后给课文补上空白,进行了一个拓展练习,同桌两个人续编对话,让本来处于模糊状态的同学也能深切体会到作为一个孩子,要成为必须孝顺父母,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孩子。同时,课堂上的闪光点也由这个环节而显现出来,成为整节课的高潮。

  (七)、小节课文,读读议议。

  你认为该学习哪个孩子?为什么?

  你觉得该怎么样孝敬父母亲?

  说说你是怎么样帮助父母做事情的?

  『设计意图』:我设计第一个问题,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思维的火花,引导进行小小的辩论。设计第二、三个问题,出于联系实际的生活,激发孩子们孝顺父母的心愿,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三、教后反思: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XXX,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最后几个环节的时候,学生争论哪个孩子更好,向谁学习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实现这样大幅度的转变,教师的角色需要至少发生这样的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3

  《三个儿子》是鲁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23课。这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在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即:当三个儿子的妈妈们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在第一课时和学生一起感受了三个妈妈眼中的儿子是怎样的基础上,特别是引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会唱歌和会翻跟头的两个儿子在妈妈们眼中是那么优秀与之第三个儿子的“没什么特别”进行强烈对比。从而直奔文本中出现的学习伙伴提出的“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却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呢?”的这一思维聚焦点,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这样一来让学生从三个妈妈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习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形成鲜明反差,看法随之转变,使学生认识到那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妈妈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

  为了让学生能对文本中的重点语句有更深刻地理解和对人物当时的感受有更真实的体会,就在课前带着学生玩了一个提水的.游戏,考虑到学生年龄、体格比较小,因此装了大半桶水让他们提着走了不到十米路,学生在玩乐中有了自己切身的体会,对于之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朗读和理解“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这一重点句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认为除了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悟、理解文本语句的意思,体会人物情感,更应该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在读中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4

  《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故事感人肺腑、生动有趣。本课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却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教学设计时,在第一课时学生感受了三个妈妈眼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以后,便直奔文本的思维聚焦点,那就是“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你认为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接着以感受“水很重、妈妈提水辛苦”为切入点切入。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⑴ 让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体悟,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等词感受理解。

  ⑵ 想象性、移情性体验,通过闭眼听老师读,想象,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丰富生动的表象,继而小组交流,将表象转化为口头语言,同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⑶ 对比体会,深入感受:

  ① 学生对三个儿子前后认识的对比:

  首先让学生从三个妈妈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习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形成鲜明反差,看法随之转变,认识到那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妈妈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

  ② 将儿子的行为跟妈妈的辛劳反复对比:

  当学生提到一个儿子的表现时,反问学生:“此时,她们的妈妈在干什么?” 当学生提到第二个儿子的表现时,也与妈妈的辛苦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妈妈是如此辛苦地在提水,作为儿子,如果不去帮助妈妈,是不应该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以此触动他们幼小的情弦,在真情感染中初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③ 三个儿子之间的行为对比,在对比中突出第三个儿子:

  最后的星级挑战题既是语言的积累、运用和拓展,又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

  2、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有机融合,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力求体现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让孩子们体验角色,丰富认知,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教学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订得比较明确,而且教学安排的每个环节都紧扣教学目标展开。

  其次,注重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情感朗读体验,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以“读”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运用指名读、师生互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等多样化朗读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文本,揣摩人物语气,感悟文章思想内容。如:让学生分组扮演“三个妈妈”,读出妈妈夸耀儿子的语气和感情。

  再次,二年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及口语表达训练,因此我把文中的有关句式提取出来,让学生模仿造句,先口语表达再书面练笔。在突破难点,理解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儿子”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绘本”作业展示出来,设置了看图说话环节。

  最后,依据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多次采用了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方式,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交流,碰出情感的火花,提问学生也比较全面,照顾学习程度上不同层次的.学生。

  当然,在整节课的教学当中,不足的地方也很多。我以后必须克服和注意。

  首先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多让学生开动脑筋,多思考。例如在一开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时候就要把课文的难点“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在引导学生感受了妈妈提水的辛苦和第三个儿子跟前两个儿子的对比之后,再理解这句话就水到渠成了,难点也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品读好词佳句。如三个妈妈在夸自己的儿子的时候,用了哪些好词,并进行想象,妈妈说话时的神情;描写妈妈提水时的那段话让学生体会到妈妈的辛苦,又是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的等等。在开始备课的时候,我设置了这些环节。不过在试教的过程当中,由于内容太多,时间把握不够充分,我删去了。这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当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并积累好词好句,潜移默化,实现由二年级的口语训练到三年级的写作训练的过渡。

  再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如描写第一个儿子的时候,用了“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这个比喻句,让学生发挥想象,品析比喻的手法及好处,感受到运用比喻,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为学生的写话积累了一定的句式,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

  最后,难点要贯穿首尾,层层铺垫。在重点句子“只看见一个儿子”的理解上,可在前面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再同桌讨论,让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这样,不仅解决了难点,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6

  《三个儿子》是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本节课教学是让新课程理念回归课堂的一个尝试。新课程强调的是对人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生活经验。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语文学习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

  在实践中学语文,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本课教学设计围绕学生读书的主线来安排教学活动。通过示范读书,自主读书,合作读书,欣赏读书,探究读书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落实字词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世界。示范读书,帮助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读书兴趣;自主读书,展示学生的成功,增强自信;合作读书,互帮互学,扎实基础,体现真实的学习生活;欣赏读书,注重同伴引领,深化理解;探究读书,促进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2、尊重学生的基础,落实识字和写字教学,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

  识字和写字是第一学段语文的教学重点,多识、写好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真实的基础,设计了轻声字读音和汉字的书写。教师通过范读和范写来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在理解“即……又”和“沉甸甸”词语时,给学生提供了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落实词语的学习和生字的`巩固。教学把识字、写字、朗读和理解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效益。

  3、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一切出发点是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应该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原则。教学前和课堂上教师始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于是,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争论:第三个妈妈不夸自己的儿子心情是难过,还是平静?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一个儿子呢?这一个儿子是哪一个呢?这些问题的生成是学生思考的结果,这是学生最好的阅读探究。教师不给学生设计问题,而是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和文本开展真实的对话,在阅读中提升自己,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4、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多元理解:

  当学生的思维聚焦在“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老爷爷的说法是不对的?”这一问题时,教师利用这个问题资源,没有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前两个儿子也是很爱自己的妈妈,他们用自己的特长来表达的,也是妈妈的好儿子。”“第三个儿子是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妈妈,是最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了争论,教师不做评判,只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充分展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实现了对文本的多元理解。

  这节课的结尾能出现学生的质疑和争论,是教师对学生尊重的结果。是尊重,学生有了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是尊重,课堂上有了学生自己真实的声音;是尊重,学生对文本有了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是尊重,教师有了循循的诱导和耐心的等待。尊重就要以人为本,还学生自己的、真实的课堂生活。新课程的理念,不是去追求华丽的包装、精彩的表现和轰动的效果,而是教师用真诚和爱心给每一个学生营造自由成长的时空,让学生敢说自己的心声。真实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是新课程课堂的品质和生命。让新的理念回到我们的课堂,春风化雨,侵润教师和学生的心灵。

  由于是低年级的学生在一个学生陌生的环境中上的第一课时的语文课,学生的探究行为和合作学习还显单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张力不够,有待于继续努力。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7

  把表演引入课堂,是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全身心感受课文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情景表演是不可缺少的。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景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三个儿子》时,一个学生看到了课后练习的“读读演演”部分--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演一演。这可把他乐坏了,马上就大叫,于是其他小朋友也一起起哄。既然他们有这个兴趣,我就答应他们等课文学完了,我们再分组来表演。于是第一节下课前,我给他们分好组,并确定了组长,让他们自己去准备、去分配角色,表演在第二天上午进行。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让他们自己举手,嘿,他们争先恐后地大叫“我,我,我……”于是我说:“谁再叫‘我,我,我’,我就不叫谁上来表演,哪一组表现好我就叫哪一组。”因此他们就安静地等着。我叫了一组平时较听话的那组,嘿,一个小鬼出乎我意料地拿出一个似烟斗的东西,我问他拿这个干什么?他说“我扮演老爷爷,所以拿着烟斗啊”。哦,原来是这个用场。接着我宣布表演开始了,当旁白开始读时,相关的人已经也开始了他们份内的表演,非常投入。演老爷爷的那个小朋友还把“烟斗”含在嘴里说话,驼着背,说话慢条斯理的,像极了老爷爷,把老爷爷此时此刻的心情也演得很形象。演儿子小朋友也各有各的招牌动作,一个唱歌,一个翻跟头,一个吃力地帮妈妈提水;妈妈们说话也很利落,虽然没达到那种效果,但是也已经有了这种意识……表演完了,其他小朋友马上鼓起掌来,还纷纷评论谁演得最好,谁演得最形象,谁演出了某个人物的某种性格,并希望让自己也试试。很快,一节课过去了,他们还没尽兴,希望再玩,于是我就让余下的小组自己利用下课时间表演给其他小朋友看……

  所以,适当有效的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认识课文里蕴藏的思想感情。坚信对于情境创设的表演还是有必要的,但不要为了表演而表演,把课堂弄得太花哨,忽略了知识的获取,冲淡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8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例如,在朗读感悟中让学生分小组读书,我要求他们一个一个地读,相互提示,相互学习。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在小组内说一说,能领悟多少说多少,大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拿出本组的意见讲给全班同学听。让学生用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交流,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最后学生争论哪个孩子更好,向谁学习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9

  《三个儿子》是人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23课。这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在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当三个儿子的妈妈们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其中的道理浅显易懂。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本课的导入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有一篇文章很奇怪,明明写了三个儿子的事情,而旁边的老爷爷却非要说自己只看见了一个儿子?请打开23课《三个儿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吧!”虽然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了课文,但是,这样的导入同学们还是饶有兴趣。激发了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这样一来让学生从三个妈妈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习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感受到那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妈妈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这才是真正的儿子的表现。

  重视朗读感悟。文中有很多描写具体、优美的段落,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对文中人物有更深入的体会,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朗读、理解“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这句话,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体会人物情感,孩子们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为下文感受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做好铺垫,感情理解水到渠成。

  本课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本课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但是,在学生分角色朗读时,又走过场的现象,有些学生没有投入去读,因为时间关系,也就没有更细致地指导、引领,需要下一步注意。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会认既等6个生字,会写拎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小朋友们,你们的妈妈表扬过你吗?

  生:表扬过。

  师:怎样表扬的?

  当生举手的少时,师提示:当你考试考好的时候、当你听话的时候、当你帮妈妈做事情的时候

  生:

  师:你们真是既聪明又懂事的孩子。

  2、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3课三个儿子。(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1、师:三个儿子怎么样呢?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可以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也可以用字典识字。困难处多读几遍,开始吧!

  生自由读

  2、课件出示词语:嗓子拎着水桶晃荡沉甸甸

  师:谁想读读?

  生流利的朗读词语

  当生读到拎着水桶时,师:能做个动作吗?

  当生读到晃荡时,师:谁能用动作表示?

  师:你来?

  生再读词语

  3、课件出示句子

  师:看!这些句子你能读好吗?快!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同桌互读

  师:找一组小朋友开火车读!

  当一生读第一句话时,师: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读出来?

  当生读第二句话时,师:读的好,你理解了。

  当一组生读完时,师:咱们一起读读吧!

  生齐读句子

  4、师:怎样能把课文读的更有味道,下面听老师来读课文!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

  师:谢谢大家!象老师这样读读吧!

  生再读文

  5、师:小朋友练习的很认真,下面我请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横线划出三个妈妈谈论孩子的话。

  生认真的听,认真的划。

  三、自悟,品读语言

  1、师:都找到哪几句话?

  生分别读三句话

  师:下面自己练一练,看谁能读出三个妈妈不同的语气。

  2、交流一:课件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

  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的很好

  师:哎呀,我听出来了,你的儿子真是谁也比不过他。

  师:让我们一起伸出大拇指,来夸夸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

  生齐读

  4、交流二:课件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

  师:第二个妈妈的话,谁来读?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读出了妈妈骄傲的语气。

  5、交流三:课件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

  师:这两个妈妈在谈论自己的孩子时充满了骄傲与自豪,那第三个妈妈呢?谁来读!

  一生读的好

  师:哎呦,你读懂了课文。

  一生读的不好

  师:再想想该怎么读?生读好了,师:对,就这样读!

  6、师:让我们继续读课文的7到11段,去认识这三个孩子吧!

  生自由读

  师:这么重的水,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是怎么做的?

  生汇报

  师课件出示三个儿子的做法

  生再齐读三个儿子的表现

  四、指明中心,分角色朗读

  1、师:接下来,你和你的同桌,一个当妈妈,一个做老爷爷,来表演12、13段的对话。

  同桌练习

  2、师:谁来?

  指明一组表演

  3、分角色朗读

  师:下面请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全文吧!

  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老师巡视的时候,发现这几个小朋友朗读的很好,来为我们展示一下吧!

  (叫读的好的学生)

  五、升华主题

  1、师:你认为老爷爷看见的应该是哪个儿子?为什么?

  2、师:那前两个孩子怎样呢,他们就不孝顺了吗?为什么?

  生展开辩论

  师总结:是啊!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3、师:学到这儿,老师突然想起《三字经》里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课件出示: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五、拓展

  师:今天回到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跟他们说说你对这个故事的感受。母亲节快到了,你也可以回到家为妈妈做一件事!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1

  《三个儿子》是人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23课。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有趣、感人肺腑。课文叙述了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下面是我对《三个儿子》的教学反思。

  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学生感受了三个妈妈眼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以后,便直奔文本的思维聚焦点,那就是“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你认为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接着以感受“水很重、妈妈提水辛苦”为切入点切入。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⑴让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体悟,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等词感受理解。

  ⑵想象性、移情性体验,通过闭眼听老师读,想象,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丰富生动的表象,继而小组交流,将表象转化为口头语言,同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⑶对比体会,深入感受:

  ①学生对三个儿子前后认识的对比:

  首先让学生从三个妈妈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习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形成鲜明反差,看法随之转变,认识到那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妈妈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

  ②将儿子的行为跟妈妈辛劳反复对比:

  当学生提到一个儿子的表现时,反问学生:“此时,她们的妈妈在干什么?”当学生提到第二个儿子的表现时,也与妈妈辛苦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妈妈是如此辛苦地在提水,作为儿子,如果不去帮助妈妈,是不应该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以此触动他们幼小的情弦,在真情感染中初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③三个儿子之间的行为对比,在对比中突出第三个儿子:

  最后的星级挑战题既是语言的积累、运用和拓展,又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

  2、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有机融合,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力求体现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让孩子们体验角色,丰富认知,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07-16

课文三个儿子的教学反思12-04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5篇)01-14

《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03-19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5篇01-11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5篇02-22

《三个儿子》课文教学反思04-04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合集15篇10-17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通用15篇12-16

《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12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