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04 18:31:3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1

  优点

  1、《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习之前,教师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教师能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教师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教师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5、为拓展学生思路,教师让学生把作者换成自己,提出问题:假如是你去富春江游玩,请你写封信或打个电话告诉自己的朋友富春江的'壮丽美景。这一问题的延展,不仅要求学生对富春江的美丽景色要进行想象性扩写表述,还要求他们运用到信件格式或口语交际的知识。这对他们综合性知识的扩展进行了训练。

  缺点:

  结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和中学文科组的课题要求,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1、结合文章体裁,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应从情感上再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情,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和学生对景色的喜爱。

  2、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加强,可在词语的解释上适当增加

  总之,难度既要让部分学生能够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引导其他同学对课文注释中没有的知识点进行合作探究解决。这既兼顾了中差生,又照顾了优生。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2

  《与朱元思书》是文学家吴均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关于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通过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一起来看下吧!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习之前,我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3

  近日,我在教学过程中,品赏了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骈文《与朱元思书》,我不仅被他那角度多变的手法,灵活精妙的构思,清新流畅的文字所折服和陶醉,更为他那育人无痕的独具匠心和寄情山水的宠辱皆忘的博大胸怀所倾倒。

  作者在文中极言了富春江的奇异美景之后,又设想了追名逐利、热衷于官场的人到这里来会引发的感受:“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为什要这样写?因何写这篇文章?为什么要把这篇佳作赠送给朱元思?其目的究竟何在?

  我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带着种种疑问,查阅了吴均的人生档案得知:“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出身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吴均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并如实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召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难得的山水游记,更是一篇与友人的书信。细读文句,品尝文章中心,联想作者才华出众,却又人生坎坷,遭遇不幸。我们不难推想出他作书和赠书的当时情形:作者赠书给朱元思,可以想见朱元思一定是作者的好友,并且也一定是文人墨客。否则就与吴均难有共同的语言,更不可说是好友和需要赠书了。朱元思既是文人,就有可能牢骚多。“自古文人牢骚多”。

  故此:一日,朱元思与好友吴均相会与吴府,少不了要饮酒畅谈。酒过三巡,朱元思微带酒意,就会有怀才不遇之感,慨叹人生之不幸,世道之不公,针砭时弊,牢骚满腹。几杯酒下怀,更是借酒浇愁,颓废踉跄,意志消沉。看到友人如此,吴均觉得实在是过意不去,想要劝解,觉得朱元思乃满腹经纶,与自己旗鼓相当,不知如何开口。沉吟良久,于是心生一计,返回书斋,挥笔写下了这篇山水游记。天色渐晚,朱元思告辞回家。临别时,吴均将所作书信双手奉送曰:“朱兄,在下日前游富春江,偶有所得,随作一文,不知妥否?还望兄台斧正。”朱元思虽醉眼朦胧,但心智尚清,接过书信曰:“岂敢,岂敢。”急切阅读后说:“妙哉!妙哉!真乃山水游记上乘之作也。何谈斧正,愿为珍藏。归去自当细细品赏。”吴均曰:“如此甚好。恕不远送,兄台珍重。”

  朱元思回到家中,酒也醒了。回想起吴均赠书之事,随挑灯夜读,更觉得实在写的太好,令人拍案叫绝。细一品尝,顿时恍然大悟。自曰:“好你个吴均,你原是借此书劝戒我不要追名逐利,沉沦世俗,需要淡泊明志,寄情山水。你何不当面说明,却要说让我斧正,实乃用心良苦啊!”朱元思回想自己身世遭遇,与吴均相比,自觉惭愧。胸中之气,全然散尽。

  拜读名篇,联想当时情形,自觉得有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育人需无痕。

  结合文章内容,联想作者身世,推断赠书目的,我们不得不惊叹吴均劝解友人的独具匠心。为了帮助友人改正错误,自己用游记的形式巧妙的让读者自己悟解,真是不留一点痕迹。这种育人无痕的教育艺术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的教师好好学习吗?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的今天,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已经成为历史,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已经过去。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下,今天的教师既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又要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背上个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罪名。如果对学生的过错和违纪违规行为,置之不理,教师又会背上玩忽职守的骂名。那么,当今的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既尽职尽责,又不背上罪名和骂名呢?吴均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就是要淡化育人痕迹,实施和谐育人。正所谓“转化学生是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需要果敢的勇气,还需要运筹帷幄的战略战术,而且需要恰当地把握出奇制胜的战机。”教师要学会利用一切有利于自己的环境、资源、情景、时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到既不伤害学生的身体和自尊心,又能够达到教育和转化学生的目的。这才是高明之举啊!

  启示之二:不要尽信书。

  课文后一个练习题为“作者在极言富春江的奇异景色后,为什么要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伦世务者,窥谷忘反’?”

  参考书中给出的答案是:“作者描写富春江的奇异景色之后,转到抒写身历其境的内心感受‘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说优美的山水,足以使热心世务、期盼仕途腾达的人产生隐居之想。作者触景生情,从审美的角度,进一步烘托出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

  从作者自己悲惨的遭遇、博大的胸怀、巧妙的构思、赠书的行动看,作者的写作目的远非于此。既不是向友人炫耀自己出众的才华,也不是说明奇异的山水能够让人升华情感的奇妙功能,也不仅仅是表白自己向往大自然的心理。从中很可能是隐含着励己勉人的目的。他也许是要借此勉励自己和好友不要追逐名利,沉落世俗。要寄情山水,回归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抑或是向人们表白自己寄情山水的志向。还有可能是歌颂富春江壮丽的山水,表达自己赞美之情。或者说明自己之所以能够超凡脱俗,与世无争、寄情山水的原因是富春江的山水太美了。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果我们只按照参考书中的答案,未免太片面和庸俗了。所以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教材,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全面、准确把握中心。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启示之三:无需牢骚

  人们常说“自古文人牢骚多”。但是吴均自幼好学而才华超群,像这样一个为大文豪,在遭到罢官免职的遭遇之后,他泰然处之,从来没有半点牢骚,淡泊明志。而且还能以他那博大的胸怀劝戒自己的朋友忘却名利,回归自然。这难道不足以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吗?

  今天的教师,用古人的准则,大多数充其量不过是“半个文人”,但是就是这“半个文人”当中却有不少人爱发牢骚,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得不偿失,怨天尤人。如果我们也能像吴均一样寄情与我们的事业,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在我们的工作中找到人生的乐趣,其不美哉!

  假如我们能够专心从教,我们就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更没有必要去发牢骚。我们就能够专心构建有效课堂,掌握教育艺术,在教育艺术的殿堂里尽情地享受,我们还有什么值得牢骚的呢?

  总之,我爱这篇课文,因为她给了我莫大的启示,教我如何做人,如何育人。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4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习之前,我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在疏通课文这一环节,我没有一字一句地讲解,而是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疏通字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5

  以前,我上文言文时,一般是按照下列流程上的: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范读课文,教学生字词,翻译课文,处理练习。从教学的时间来看,翻译课文大约就占有百分之七十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多,可谓辛苦,学生打瞌睡的也多,无动于衷。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作了很多努力,现在算是找到了一点喜悦。

  我现在教《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没有花以前那么多时间去做翻译课文了。我把以前翻译课文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我是这样做的,我先范读了课文,让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完成下面几个问题:1、课文紧紧围绕两句话来展开的,请从课文中找出这两句。2、课文着重描写了“自富阳至桐栌”的“奇山异水”,哪些是描写山“奇”的',哪些是描写水“异”的?3、想想自己身边的山和水,与课文中描写的山和水作一比较,是否真如作者所说的“独绝”?接下来,我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有“总——分”、“总——分——总”、“分——总”等,这篇文章是按哪种结构方式来行文的?最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的这些语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体会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堂课下来,学生都在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没有人打瞌睡。上完了这篇课文,我没有一句句的教学生翻译,但学生却能翻译了。我感觉这堂课很成功,也符合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的要求。

  这堂课的成功,有两方面的原因让我这样去偿试的;1、学校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我们组老师就讨论,研究文言文如何教学能让学生喜欢,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家都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翻译课文,学生只是了解这篇课文的大概意思。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不知道。别的文言文,学生拿到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啰。于是,我便有将文言文教学中的翻译课文的时间解放出来的想法。2、看了《人民教育》中的《与魏书生同行》的文章。文章中讲道;魏书生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上了一节语文课,也是文言文,课题是《晏子使楚》。魏老师上这课时,也没有翻译课文。然而,上完这篇课文后,学生们都能翻译课文,听课的老师们都很满意。魏老师的课,给了我理论上的指导,坚定了我对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信心。

  今后,我将继续这样去实践。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6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雅,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习之前,我先将课文给学生范读一遍,要求学生在这一遍里标注字词的读音及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将课文读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大体意思也就懂了。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语速放慢,在朗读中有一定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这篇文章的难点在于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的理解,由于学生现在生活阅历的限制难以理解此中的深意,如果刻意深析,可能效果更差。所以在赏析时,只要求学生掌握字面上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及个人经历,以及这两句在文中侧面衬托景物的优美的作用。对学生能否理解其含义不作明确硬性要求。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7

  《与朱元思书》编者安排在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第一篇,此文是一篇只有144字的短小精美的山水小品,景物引人入胜,情感朴实真挚,文字简练隽永。文中没有生僻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课下注释详实,学生学起来应该没多大难度。于是在教学设计时,我想改变“朗读课文—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字词解析—文章翻译—内容分析”传统文言文教学方式,希望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紧扣“语言”这根主线,通过学生读、说、议来达到“理解积累关键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语言妙处,体味作者情感,了解古人写景艺术”的目标。以此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既是阅读的例子,也是写作的范例。然而教学效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整个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精彩的发言,没有动态的生成。

  在“重言轻文”的课堂,教师多纠缠于有限的文言知识传授,照本宣科,而无视生动形象文言语境,课堂普遍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逐字逐句地串讲课文,对每个字词都不放过,还苛求要求学生归纳整理出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学生在机械重复、死板琐碎地抄录背诵中忙得不亦乐乎。在“重言轻文”的课堂,教师只重视教师的“言”,而忽视学生的“言”,这里的“言”是指言语表达,课堂成了典型的满堂灌,死气沉沉。学生即使“言”也大多停留在解释词句、翻译句子、理解性填空上,而缺少融入文中生动形象、优美意境等有创意的表达。长期以往,文言文教学陷入学生怕学文言文,教师怕教文言文的境地。

  与“重言轻文”相对的是另一个极端是“重文轻言。”“重文轻言”的课堂,有的教师喜欢把文体、作者、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其价值讲得无一遗漏,还用许多时间介绍作者的趣事、赏析作品中人物形象、作品的写作特色,甚至花大量的时间讨论作者的情感态度、评价文中人物的做法等等。对于文中的语言知识却讲得十分简略:实词仅止于课本下面的注释,虚词只是就句子讲讲其意义与用法,特殊句式也仅止于把句子疏通。在这样的课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辩论、模拟表演等花样很多,课堂一片热闹。在重文轻言的课上,有的教师标榜着对文言文的张扬个性理解与即兴发挥,滔滔不绝、激情满怀,却忽视文本之“言”所包孕的文化信息,结果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文言知识不落实,碰到具体的文言文读不懂,在蒙与猜中苦苦挣扎。记得宜昌市中考考过一道题“维舟处处是花开”,解释“维”的意思,据说这道题得分率不高,结果很令人吃惊。因为在七年级下册《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地维绝”的“维”解释为“绳子”,结合词类活用知识,结合上下文,就很容易理解为“用绳子系”。由此可见“重文轻言”的课堂,学生学习文言文之后,对于古代汉语中的语言知识收获甚少,即使有一些收获,也显得很零散。

  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做到“文”“言”并重。所谓“言”就是言语形式,“文”指思想内容,“言”与“文”是文言文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学文言文既要重“言”,又要重“文”,应立足于“言”组织教学,在教学“言”的过程中重视融合“文”的.内涵。重“言”就是要重视词语积累、重视古汉语语法、重视句读与诵读、重视文言语感能力的培养;重“文”就是要率领学生走进文本去体悟文言文的丰富文化内涵,走近作者的心灵世界。当然每一篇文章无论从“言”还是从“文”的角度都有许多点值得教授、挖掘、探讨,若都兼顾到不仅时间不够,还会凌乱不堪。因此并非每篇课文、每一堂课都要落实文言和关注文章、文化,“言”“文”并重的理念应着眼于整个的文言文教学,否则有限的课堂是难以承载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和年级、单元、课文整体把握,灵活安排。譬如在七年级着重培养、提高学生的释义能力,将重点放在文言文的词语、句子的准确理解上;八年级重点放在培养语感、学习古人写作技巧、语言的品位上;九年级重点文言词语的归类梳理积累,放在文化常识的积累和文章的鉴赏感悟上。在单元教学中,一个单元四篇课文,也应有所侧重,如精读课文可“言”“文”兼顾,略读课文要么“因言悟文”,要么“由文带言”,灵活处理。同类型文章在教学中可采用层层推进方法处理。如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描写山水的文章侧重于“言”,那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同类型的文章就可侧重于“文”。

  上面仅仅是从教者的角度来思考,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学文言文,学生如何读懂一篇简单的文言文。因此教者既要教会学生学习“言”的方法,即要会正确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又要在文言文课堂上会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还要教会学生理解“文”的方法,即怎样从具体的“言”去理解文章、文体、文化、文学、人文的内涵。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言”与“文”结合,教者还要注重教学生学;教者既要教知识教“实”,又要教方法教“活”,更要教“文”教“美”。

  愿我们“文”“言”并重教会学生学文言文,给文言文教学创造一个春天,让教师不再怕教文言文,让学生不再怕学文言文。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8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但这往往又是很枯燥的。因此,怎样让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能充满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应是教学之首务。教学中发现注重这几个环节的设置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在文章导入部分,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声色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古文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历史典故、人物故事、事件背景、成语由来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介绍苏轼咏富春江的诗歌等。

  二、注重朗读。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应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尽量做到熟读成诵。《与朱元思书》最经典处在于,作者描写景物生动,形象,作者把富春江两岸如诗如画的美景准确描摩出来了;文章的语言极精炼、有韵味。可以通过对本文的朗诵,让同学们深入感受到祖国语言之美,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小组合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工具书的辅助,便于开展小组合作,调动学习主体的热情。再适当教以方法,开展以小组讨论、竞赛的形式,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便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如《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修改稿的[合作探究,深入赏析]环节中,设置了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提供了展示小组讨论结果的平台,因此,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一定要有思考和发现。在文言文的阅读上,不应只要求能读懂文章本身的内容,应鼓励学生深入阅读。更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立的、有创意的问题。赞赏学生个性化的发现,珍视阅读体验,总会有意外的惊喜。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9

  本节课我的课题是《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我现将本节课教授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反思。

  优点:本节课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EEPO教育理念,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多边活动,形成互补优势。让学生在“看、听、讲、想、做、动、静”中享受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学过程的优化,从而强化对学生创造性的培训。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个学生:因为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散文,所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整体意境和美感,再结合本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将传统的由老师指导朗读改成由学生成立的“朗读专家小组”指导同学朗读,评价同学朗读,在生生的互动中锻炼学生的“读、讲、听、学”的能力,并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

  (二)通过任务型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固定句式“山(水)之美,美在”来鉴赏文章写景的美点。这一环节互动的形式是小组合作探讨,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运用EEPO的形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分享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看着自己的讨论结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并赢得掌声,每一位参与讨论的'同学都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感,所以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自信。

  (三)学生小结环节利用气泡图的形式既节省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老师和学生一目了然的明白这节课学生都学到了什么。由于气泡图的绘制方法非常灵活并且很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所以最后总结的环节又再一次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让学生们从自然界的峰峦沟壑联想到了人生的坎坷之时和风光之时,并思考得出结论:坎坷之时莫消沉放弃,得意之时也莫骄傲不可一世。所以整堂课学生们都在主动思考中度过,受益颇多。

  缺点:本节课也有很多遗憾:例如对时间的把控不当、板书设计的不够美观、对学生的评价过多集中在语言评价上。

  (一)本节课设计的内容过多,以至于下课了内容却没有讲完,这虽和学生讲解、评价的不可控性有关,也和我设计教学环节不够精心有关,所以在今后的备课和教学中,我一定会把时间观念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贪多但求精,更加专业的呈现优课。

  (二)本节课最大的遗憾是板书设计的不够美观,写完课题和作者之后应该将板书写在黑板的正中间,而我却写在了最上面,和作者挤在了一起,让板书整体看起来拥挤,这次板书书写的失败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板书书写,不仅要把字写好,也要设计精心,结构合理,在具体的比赛中还要随机应变,头脑灵活。

  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我深深体会到“EEPO”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授课理念、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想要做一名优秀的“EEPO”教师,我还要学习太多的东西,所以要一直本着谦虚好学的姿态多向课改同路人、成功者请教,在学习中才能不断进步。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10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写景美文,结束新课后,我反思如下:

  1、对于这篇写景美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景。在诵读时,我利用多媒体用古筝曲《高山流水》作背景音乐,搜集富春江图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针对“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品读、自由诵读等形式,咬文嚼字,让学生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引导学生品读经典、传承经典。

  3、对于写景美文,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尝试运用“赏景听读”“以景助讲”“望景生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反复赏景中受到美的熏陶。

  4、针对课文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我联系历史资料,进行拓展延伸,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为了加强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因此,我在“拓展延伸”与“课后作业”中做了相应的处理。

  遗憾是:时间分配得不够好,“温故知新”处利用了7、8分钟的时间,造成前松后紧,因此也冲淡了重点;如果能在此节省5分钟时间,“诵读”的`训练能更突出一些,同时后面的设计的“弦外之音”及“拓展链接”的内涵才能挖掘到位,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高洁情趣。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11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注重传授文言知识,学生的主体意识渐渐被淡化。本教学案例重视诵读对感悟文章的作用,离开了诵读,学生就难以去直接感受、体验文本,在诵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疑难、理解课文的好办法,学生思维的火花会在诵读中碰撞。

  另外,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情景的创设,能充分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新课标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案例改变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谈感受,积累体验,自主分析、感悟作品,还精彩于学生。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12

  【设计理念】

  根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指导。在教学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熟读成诵,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志趣美。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学习重点】

  1、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学习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歌唱。这里是富春江的几张图片(看课件2),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请看学习目标(看课件3)

  1、能正确朗读、译讲、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任务比较艰巨,但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紧张地自主学习,顺利地达到目标。

  二、检查预习

  1、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先检查预习情况,知道本文作者的举手?(预习时注意了课下注释,很好!)

  2、道本文体裁及这种文体特点的`举手?(学生回答后明确:本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3、那么课文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书信。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1、出示自学指导(一)(出示课件4)

  自学指导(一)

  请自由朗读课文,如有不认识的字,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师板书学生提问的的字于黑板上。

  可能读错的字词:

  转 缥碧 轩邈 见 横柯 急湍

  三分钟后,则指着黑板上的字问:会读的举手?指名会的学生读。

  2、师: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比谁读的正确,声音响亮。愿意读的举手。

  x x,你先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读错了,就举手帮他更正。

  3、生轮流读,有错即停,指名更正,师板书读错的字与黑板左侧。

  4、生齐读课文(配乐朗读)。

  四、二读课文,练习译讲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二),准备译讲课文(出示课件5)

  自学指导(二)

  请读读课文,利用注释或字典练习译讲。如有疑难,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六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译讲课文。

  2、生自渎,自译课文,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译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并板书于黑板中间。

  师提示:请同学们不要放过一个疑难,有不会的一定要提出来。

  3、(6分钟后)师:能译讲的同学请举手。

  下面开始译讲课文,这几个疑难词句,在译讲时一并解决。怎样译讲呢?请看:(出示课件6)译讲方法:

  逐句译讲,即读一句,解释词,最后翻译这一句(人名、地名不必解释)

  4、这一排同学用“开火车”的方式依次译讲,其他同学认真听,随时指出错误。(如出现错误,问:能讲对的举手?指名许多学生回答。如无人举手,教师讲解。)

  5、生可能有以下难翻译的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反。]

  点拨:[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生在译讲过程中,可能有些内容没有补充出来,师提示:翻译时要做必要的补充,如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

  6、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遍,如有疑难,可以提出来。如有疑问,老师个别辅导。

  7、齐读课文,如果时间来不及,就不用了。

  五、课堂作业

  师:下面请大家完成课堂作业(出示课件7)出示课堂作业

  1、 背诵课文:

  请大家练习背诵,读一点,背一点,背不出来的,再看看书,可以自己背,相互背。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的背诵。

  2、5分钟后,问:能背的同学举手?

  如果举手少,就让学生再读;如举手多,就指名背诵。

  3、检查背诵

  同桌背;

  齐背(不熟练的可以翻翻书)。

  继续出示课堂作业(出示课件8)

  4、请读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读了课文,你有何感受?[美]作者面对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反。”学生讨论后明确

  [不仅富春山的魅力很大,表现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5、探究、练习二 [解决探究练习二]

  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

  奇山──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视觉和听觉结合)

  异水──水之清澈(深、清、急)[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湍甚箭]。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小结: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师:下课

  六、作业设置(出示课件9)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3、同学们,请那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教学反思】

  我带着相信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想法走向学生,在课堂上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第一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理解字词全部下放给学生”,但不是完全甩给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重点字词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赏读课文。品味文章的妙处,在课堂上,师生是平等,互动的交流,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才能充分体现。第二点实验理念,转变方式,我觉得文言文比现代文还多了一层美,即语言文字本身的美,以及由语言的隔阂所带来的想像美、再创造美,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学生创设想像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得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正符合新《课标》对文言文提出的诵读要求。

  【板书设计】

  奇山 山之峻峭

  异水 水之清澈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13

  本课,主要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各种手段构建和谐的教学平台,争取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我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和课堂的组织形式,都折射出教师新型的角色定位,在教法的设计上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为主。我计算了一下,教师讲话和活动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其余时间都给了学生。所以说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始终注意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宽松、民主、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较好等地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内驱力。

  二、以读为本,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这篇散文语句优美,适于朗读,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郑教师,因此注重朗读的指导,让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灵活的运用录音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快速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生疑,读中答疑。并且每次朗读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例如第一次听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把握语调感情,解决难字词;第二次指名读,要求同学进行朗读方面的点评;第三次自由朗读,要求划出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同时齐读这些优美句子;第四次默读,要求同学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读让学生从中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纠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欣赏能力。

  三、以问题意识为主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注意以“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师生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很好的打破了过去那种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弊端,那种方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时都是由教师事先设制好一系列问题,然后引诱学生陷入老师事先安排的陷阱里,按照老师设制好的思路,进行机械的学习和解答,限制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这节课老师很好的打破了这个格局,注以“问题本位”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整节课除了老师为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感悟而提出3个疑问外,其余都是让学生自己质疑和答疑(一共提出了13个问题)。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迁移运用,不断升华。

  学完课文后,老师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例如老师展出了一幅图片,要求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片的句子,然后选取其中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对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精神空间和施展的余地。同时还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激情中激发感悟和创新。所以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更热烈一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14

  在一般情况下,讲授一篇古文,当从破题入手,以达到知人论、加深理解的作用,但这篇《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不是大家,介绍可满足于书下注释,至于书信的体裁,在文中也没有典型的体现,深究起来会流于繁琐,不利于初学,故可不做介绍。因此,讲授的重点宜在文本之中。所以我想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进行对文本的教学,利用自己制作的网页,并配以画面和音乐,再加上英特网,让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想达到提高学生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完成本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本文在教学时有几个方面还是实施得不错的

  1、利用由已知到未知,可以激情学生的兴趣:

  我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文章:《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因是这四篇文章中有些语句的句式、内容、意境等有相似之处,可以让学生理解古代文章的传承与发展,以激发学生学习古代名篇的兴趣。另外,这些文章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富有诗意。

  2、疏通文章,讲求学生自主,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具体讲授中,疏通文意是首要的。鉴于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本文的注释又比较详细,再加上网页中的注释,翻译文本的任务可以交给学生们。

  另外,有些资料,我也让学生自己查找,自己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此时,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主导性”地位也就体现了出来,也避免了教师强行要求学生识记的状况的发生。

  3、利用配乐、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美术,有着一定的渊源。好的文章,可以是一首优美的音乐,也可以一幅奇妙无比的图画。而本文从形式上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而本文从内容看,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

  所以本文我利用课件的形式,找了一些富春江的图片,并找了三首古曲:《平沙落雁》、《阳春白雪》、《渔歌唱晚》,其中《渔歌唱晚》的乐曲宁静舒缓,古筝琴声描绘出夕阳西下时湖边的美景及渔民喜悦的心情,这与本文的情景正好吻合。学生在乐曲声中齐读、自读,在朗读声中有不少学生和着音乐摇头晃脑,一副陶醉在其中的模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对美的感悟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但没有抛弃传统教学中好的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作为新形势下,我们教师应该好好把握这个“度”,不能只用信息技术,但也不能不用信息技术。所以我要教学本文时,在理清本文内容时,我利用板书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过到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上的交流。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很好地做好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工作这一环节,不然,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将会成为一纸空谈。

  5、利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可以更有效地使学生完成作业:

  学生现在喜欢用电脑,那么我们老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利用好电脑,也就是说我们应当采用“疏”的形式,而不应当采用“堵”的`形式。这个经验,我国远在大禹时期就已经知道了,可是现在我们教师为什么却还是做不到呢?

  所以本文的作业,我就以e-work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作业寄到我的信箱。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利用自己喜欢电脑,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电脑,不至于让学生陷入到网络的垃圾堆之中去。

  二、在这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现代教育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本网络课件,我是用了12个小时完成的,当然还不包括查找资料的时间。而且在本校,我的电脑应用技术在全校课任教师之中,还算是名列前茅的。那么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应用,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2、语文教师的“全才性”越来越突出:

  语文学科所包括的内容可以说是各个学科都有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对各方面的知识应当都有所知。另外,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文章所包含的音乐美、美术美、知识美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师都应该具备。否则,只是单纯地拿个音乐,找张图片,然后做成课件,那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反而将会误人子弟。

  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点尤其重要。

  3、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信息库,至少应当有信息处理的能力。

  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对教材的处理不同,带来的是对教学资源的处理也不尽相同。

  所以新形势下,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信息资源库,以便于可以更快更好地处理信息。

  另外,我要查找资料时,充分利用了网络搜索引擎。但是很多教师却像我反映很难找到所要想找的资料,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字的问题,这也可以说是信息搜索的能力。这点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加强。

  本课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15

  结束《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如下总结。

  一、成功之处

  1、对于这篇写景名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在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并引用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中对于富春江的评价——俏、美、娇等评价性语言加以说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自己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在45分钟内,一直以音乐作为创设情境的最佳手段,在教师范读后,由学生来领读,学生自由阅读,学生速读,学生品读,讲解后组织学生选取自己较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背诵识记,从而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经典。

  二、不足之处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例如对于“奇山”的特点没有挖掘到

  位,没有使学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险、高。

  2、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0-26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0-29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03-06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5篇12-16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07-13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05-17

关于《与朱元思书》的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07-20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10-10

《静夜思》教学反思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