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2-03-01 18:49:1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抓关键词,领悟感情。

  1、“他挖了8小时”中,我抓住“挖”,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父亲除了“挖”还要做哪些事。学生很轻易就说出了“搬、扒、刨、推”等动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的艰难、艰辛。

  2、“颤抖”父亲为什么会颤抖?学生比较容易地说出了“因激动而颤抖”“因疲劳而颤抖”但学生很没有体会到父亲此时急切的心情。我让学生找到文中的这句话“一个安全的出口……”我马上让学生看课本的插图,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这儿根本就不安全,父亲急切地想尽快救儿子脱离险境,所以声音会“颤抖”。

  3、“幸福”是什么让父子俩如此幸福?(爱、承诺、信任、亲情)再让学生们幸福地读一次,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父爱”这一主题,起到了升华主题的效果。

  二、读中想象,超越文本

  在学生读懂了“他挖了8小时”这一句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当学生描述自己的想象不尽如人意时,我适时加以点拨:可以加上父亲的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这样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了,其中余楚楚描述的画面令全班惊叹,也让听课的老师们点头赞许。

  在体会儿子的勇敢、了不起时,我让学生闭目想象,通过我的描述,把学生带入到阿曼达所处的废墟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只有7岁的阿曼达,在如此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顽强。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2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现父母之爱的。

  根据本组文章的要求,以及这篇课文的特点,我通过文章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来分隔文章的教学。在第一课时中,重点学习“了不起的父亲”,抓住文章的文眼第12自然段的两句话,通过12自然段学习辐射到其他部分,将文章进行了重组,变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

  1、整理数字,概括文章大意

  在整篇文章中出现了很多数字,将这些数字罗列起来不难发现,可以归纳为5组,第一组一、30、4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第二组七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第三组8、12、24、36是故事的经过;剩下的38、14、50正是故事的结果。让学生找数字,看着数字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有条理的概括故事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问题,在前两次试教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找数字,然后出示数字,直接让学生看着数字概括主要内容。这样的安排看似合理,可是对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说不清楚,甚至直接大段大段的读带有数字的段落。这样一来,既起不到概括的目的,也给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给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研课时,我为借数字概括主要内容的环节又增添了一个步骤:就是由学生来说几个数字组成的一组,老师说一个数字的一组,先一组一组的串起来讲,然后再让学生把所有的数字串起来说。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难度,让学生对这些数字充满了兴趣。教师所说部分,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适时的引导。让把握主要内容的这一环节充满了新意与乐趣。

  2、读悟结合

  这篇文章主要通过语言、外貌、动作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形象的,在对人物语言环节的学习上,我重点通过读的形式进行的。

  读的方式有很多,在之前的试教中,尝试安排过多种形式的读。有采访式的一句一句的品读,大组合作读,师生交流读。在这些读的方式中都存在着问题。采访式的品读,是在出示对话后让学生一句一句的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这种精细化的运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最后的主角不是学生而是老师。老师一直引导着学生往预设的方向读,失去了朗读原有的生命与活力。大组合作读相比较采访式的品读而言简单了许多,却也觉得过于简单,朗读本来是独居个性化的活动,是学生对文本理解之后的反应,而将这个个性化活动放在整组的范围进行集体活动,读不出味道,更剥夺了学生个性化思考的权利。

  因此,在教研课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二人小组对读的形式,一个人读劝阻的话,一个人读父亲的回答。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由揣摩,尽情发挥。然后教师针对三次劝阻的对话分别请三组同学进行朗读,相机进行指导,最后师生合作读,读出三次阻挡中的劝阻、阻拦、安慰这三个不同目的。让学生在自由读中思考,在合作读中展示。

  3、紧抓外貌,拓展说话,情感朗读

  文章的第12自然段中出现的外貌描写很简略,却抓住细节很形象的展现了一位狼狈不堪的父亲。从父亲的狼狈不堪中不难发现父亲的坚持不懈、遵守诺言。这样简略的`语言给学生提供了拓展说话的好机会。

  为了深化学生心目中父亲的形象,我在学习父亲长时间挖掘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关注父亲的动作,还让学生想象父亲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外貌上会出现什么变化。这样的想象为之后的拓展说话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在最后拓展说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合理想象,这样丰富了学生心目中的父亲的形象。最后让学生想象这位就是“你自己的父亲”,当年看到父亲为了救你而变成了这幅模样,会有什么感受?通过读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感受。

  整个过程通过想外貌、说外貌、读外貌这三个步骤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拓展,拓展中悟,悟中读。读与悟,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到了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这个教研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些许遗憾:

  1、教学语言热情有余温情不足

  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教师的语言过于强势,教师高亢的热情压制了学生的热情。这样一来让整个课堂的氛围显的过于紧张。在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教师用温情循循善诱尊尊教导,作为新教师的我,似乎只是一味的忙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忘却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感受。只有温情的指导,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展示的机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发现,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教学过程中引导不够灵活

  教研课中,我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课题的这个环节的时候,一味的想让学生顺着我的思路,先重读“地震”二字,突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当学生第一次没有按照我的要求重读“地震”这两个字时,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让其他的学生再来尝试读,读到符合我的要求为止。现在想来,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因为每个学生对如何读都有自己的理解,当出现类似情况时可以相机进行教学,不必把教师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3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与儿子劫后相逢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表现了父子之间深深的情谊。

  父亲坚持不懈地挖掘废墟、寻找儿子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震撼人心,表现了这位父亲坚强的意志和对儿子深切的爱,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教学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父亲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词句,仔细阅读,体会父亲挖掘废墟困难之大、时间之长。我还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其他人物与这位父亲作比较。从中体会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理解课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朗读时注意人物的心理、情感的.变化。如:父亲面对一大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朗读这句话时,引导学生带着绝望和悲痛的感情来朗读。

  最后,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家长也体会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重要性。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4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和关注青少年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不是靠灌输。”我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紧扣这几点,突出人文性。

  一、创设情境

  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媒体的运用。上课伊始,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录象,教师谈话:“一场大地震发生中,一个七八岁孩子被埋在废墟中,他的父亲是怎样做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个发生在地震中的故事。”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情景的距离。在教学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的境界,调动学生的激情是必要的手段之一。课堂上,我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学生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使他们和课文情景能融为一体。

  二、阅读中体验、感受文章的情景

  这篇课文中父亲的情感变化是全文的主线,我以此为线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父亲的'情感变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课文中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

  三、尊重学生的情感、体现人文性

  在思考“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个很有分量的问题时,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回点拨。然后交流学习成果。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在探究中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在这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相互合作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和感悟,通过交流讨论,丰富了个体探究所得。

  有学生提出了困惑:“如果儿子死了,父亲不是白挖了吗?”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没有简单地否认,而是引导学生讨论,进一步明确到:努力有可能成功,放弃则意味着失败。只要有白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白分之百的努力。哪怕儿子真的死了,也无怨无悔。因为父亲做到了他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体现人文性。在释疑解惑中进一步明确道理。

  四、升华感情、展现人文魅力

  最后,我让学生讲讲他们父子、母子之间互相爱护、信任的故事。有个学生讲的故事非常感人:有一次他爸爸抱着他下楼,不小心摔一跤,但还紧紧地抱着他,结果导致他爸爸骨折。此时此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理解是饱满的,触及到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对其成长也会有深远的影响。我体会到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用文字展现生活实际,既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融动学生内在情感世界。此时,他们的所想所说都是情真意切,感受至极。在这里再次展现了人文魅力。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5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通过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和琢磨教学设计案例,我对本教学设计案例的反思得出以下几点拙见:

  首先谈谈教学设计案例中的优点: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第一课时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二、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第一课时的第三教学环节中,教师针对不同语句、不同语境、要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都向学生提出讨论。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语气。

  三、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

  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通过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说说词语的意思。一组描写父亲的神态认读并说一段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其语言的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会朗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父爱。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缝隙,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体会

  在布置作业时,让学生说说父母在平时生活中为我们做些什么事,最后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思维导图,并与同学交流。把课堂学习内容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体会父母的伟大而无私的爱。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会有它的不足之处。在发现本教学案例优点的同时,我也发现了它的一些我自认为的不足之处。

  第一,案例中的教学过程违背了语文教学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在第一课时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以“讨论要点”贯穿全文,整节课在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地方或某一部分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并且只是讨论而讨论,没有给予学生去亲自进行朗读体验的机会和时间,完全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违背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本人认为,应该在学生明白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后,立即让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并指导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让学生在具体的朗读体验中,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是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学生在对文本补白时的语言,不仅要关注他的对不对,还要关注他的语言的质量。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你自己的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二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在表达方式上还可以做点文章,那么多的小时作者在表达的方式为什么这样写?又能反映什么呢?对于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进行整合。三是在重点段设计训练点的时候,集中力量做一点,时间会更充裕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本人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反思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综观整个教学设计案例,我自认为是不太满意的。但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反思中,我在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不足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6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两课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这样课堂上就能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简明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第一课时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二、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

  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通过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说说词语的意思。一组描写父亲的神态认读并说一段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其语言的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会朗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父爱。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缝隙,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学生在对文本补白时的语言,不仅要关注他的对不对,还要关注他的语言的质量。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你自己的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二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在表达方式上还可以做点文章,那么多的小时作者在表达的方式为什么这样写?又能反映什么呢?对于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进行整合。三是在重点段设计训练点的时候,集中力量做一点,时间会更充裕效果会更好。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7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来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情景的感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受到感染。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所以上课伊始播放地震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然而在1994年的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有一对父与子却为我们上演了感人的故事。让学生走进课题。

  2、通过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其他人的话,并创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话“无论在什么时候,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一种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亲的坚定不移。

  二、形象的感悟。

  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本课时我首先带领学生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并出示要求让学生默读课文去寻找有关的语句并写下走进的感受。我觉得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品味会比远超过老师给予。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领悟去读去感受父亲的伟大,让学生从父亲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

  三、心灵的感动。

  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最后,在小练笔中得到提升,让学生走进现实去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使得心灵间萌生互动。

  四、本课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1、学生感悟的不够,自己的教学激情不够强烈,学生的感受还不够深刻。

  2、对于文本的挖掘还要在深刻些,学生对于父亲的爱,这种坚定地寻找中去感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8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文章描写具体、情感真挚。

  一个伟大的父亲,一个坚强的儿子!这是本文给我们展示的两个人物形象。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悟父爱的伟大?在反复研读课文后,我觉得要抓住课文的主线进行教学,通过对父亲的感情变化来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本课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教学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是:初读课文,完成生字教学,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在教学中,我先设疑,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配上图片及解说,让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巨大伤害有个感性的认识,为后面父亲克服一切困难救儿子做好铺垫。接着我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的新词语,并将词语配上背景图、加上解说,然后将词语串联成一句话,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既认识了词语又通过相应的配图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和课文内容,这样的生字教学方法新颖直观,图文并茂,学生易于理解,并能很快记住这些新词语,我想这是高年级识字教学值得提倡的方法吧。

  在学生读通课文后,让他们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抓住"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父与子"这个中心句,让学生在深入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体会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些方面。特别是课文中描写这对父子的外貌、语言、动作的词句,引导学生去想象、体验。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些数字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个过程是异常艰难的,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反映的是父亲救孩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体现的是父亲那执着的信念。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理解、体会,真正让学生能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达到"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新课程倡导:我们语文的教育要巧妙地架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课文中描写的是国外的一对父子,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对此,教学中,我适时插播了5.12汶川大地震有关图片,当悲伤的音乐响起,那仿佛来自天国的、震撼灵魂的乐曲,荡涤着每个学生的心,撞击着每个学生的灵魂,再加上我的描述,此时的课堂"无声胜有声",师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再一次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爱的力量,感受到人间真情。

  课的结尾,我出示了一个小练笔:此时此刻就让我们再次走近父亲的心,已经坚持挖掘了36个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点什么呢?就请你拿起笔,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让学生换位思考,感恩于父母。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9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其他同学的传奇故事。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朴实,但感情真挚,令人动容。

  本课的学习难点是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作为第一课时,我先走进的是这位父亲,即课文的1—12自然段。在这部分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两个片段:一是父亲不顾旁人的`劝说,坚持要在废墟中挖掘,面对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的阻挡,父亲的回答只有三句问话,体会父亲这三次问话心情的不同则是重点。二是父亲不顾自己身心的疲惫,依旧执着地坚持了38小时,重点感悟作者罗列时间的细节以及描绘父亲外貌的语句。

  由于上公开课,我比较紧张,在对文本的把握处理上有些稚嫩,节奏有点快,忽视了很多细微的地方,以至于教学环节衔接地不够自然流畅,不能游刃有余。例如,学生认为11自然段体现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我在备课的时候并未做详细的预设,面对他们突然的反馈提问,不能机智地做出恰当合适的评价语。此外,学生可能对父亲的心理变化理解得不够透彻,最终影响整个父亲形象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个人认为成功之处在于联系了身边实际,多媒体播放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三位父母的感人事迹,在图片和音乐的渲染下,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很容易就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受到了情感熏陶,从中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有了这样一个铺垫,接下来课堂小练笔中学生们变得有话可说,勇于表达了自己真实的心声,比平时习作表现时要好得多。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经过了一次教学上的小历练,发现作为一名新手教师确实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文本分析不能深入浅出,对学生的预设不够充分,教师评价用语单一,课堂掌控的能力不足等等,也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永远是生成的课堂,备学生有时候比备课本身要重要。针对不足之处,我需要自己不断地反思和锻炼,才能有所进步,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只有努力才可以做到。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0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来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情景的感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受到感染。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媒体的运用。上课伊始,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录象,教师激情导入: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多么地的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2、通过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其他人的话,并创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话“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一种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亲的坚定不移。

  (二)形象的感悟。

  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从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这样落实的: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避免了那样纯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课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领悟,不断增强感悟能力。我下子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语段,动之以情地读,动之以情地想,晓之以理地说,发自内心的写,无不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儿子的坚信不疑,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心灵的感动。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把视野放宽了,我想不仅让学生能感知到文中父与子的了不起,还要让他们在心灵上得到一种真正的感动,并由引发思考。于是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为自己的父亲洗脚,看看父亲的脚与自己的脚有什么不同?拥抱父亲三分钟,写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父亲的辛苦与劳累,受到心灵的震撼。

  总之,在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使学生真心实意地爱语文,扎扎实实地学习好语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1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掌握生字词;二是熟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是抓住文中对父亲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来体会父亲爱的了不起。

  文章值得推敲的语句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抓住“父亲爱的了不起”为突破点,以点带面,在这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感天动地:第一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先指导学生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劳累;再接着从父亲的形象上读出他沉甸甸的爱和肉体的痛苦;继而在体验父亲心理活动中读出他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最后探究父亲的`精神支柱,读出伟大形象。学生在立体推进的朗读过程中,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紧接着拓展到汶川大地震中一些感人的场景,通过音乐的渲染等,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的,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

  可是,作为语文课堂,仅仅让学生感动就够了吗?在教学中如何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呢?如何在人文教育的同时促进语文知识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我以后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集锦7篇12-17

《七子之歌》教学反思05-04

高二地理教学反思09-10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09-12

高二地理教学反思11-29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02-14

初一地理教学反思01-08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05-09

高三地理复习教学反思10-29

初一地理教学反思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