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11 10:13:2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集锦15篇)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

  一学期又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地理教学,我觉得对学生地理学科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下头重点来说说个人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的反思心得。

  地理学习兴趣培养与成功的教学过程互为因果。兴趣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强大动力,它促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一个分数的出现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兴趣的构成和发展只决定于学习的成功,并且是反复的成功,所以,进行教学评价,兴趣状态比分数更为可靠。教师应当经常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状态,作为自我改善教学的基本依据。

  影响地理学习兴趣的因素:

  学生的兴趣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构成和发展,教学系统的要素:教材(教学资料及其载体,教学手段)、学生、教师都与学生兴趣的构成、发展息息相关。

  1.教学资料是地理学习兴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识鲜明地体现着地理兴趣培养的趣味性特点。

  由于地理环境的空间广大性,直接观察必须走出教室,很多的间接感知又须借助特定的教学手段、地图等图像和教师、教材的直观性描述,以构成再造表象。正是由于感知困难,使地理事物总是显得那样新奇、生动。

  地理感性知识是兴趣源泉的源头,它既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获得理性知识的基础。应对学生缺乏表象的头脑,不可能唤起探究的热情。满足了学生感知的需要,就在培养兴趣的道路上迈出了有力的第一步,并且往往由此直接产生探究理性认识的需要。所以,感知教学对于兴趣培养乃至整个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

  地理理性知识以综合性为其特点,蕴藏着地理环境中形形色色的奥秘。对其趣味性的体验在于进行成功的思考。

  地理概念是概括而来的,区域特征是比较而来的,规律和成因是分析综合而来的。如果要求学生在思考失败的情景下去死记硬背结论,势必抑制兴趣的构成。

  知识的意义在于运用。仅有经过运用,才能进一步获得对知识需要的体验,"感到知识具有使人高尚起来的力量—很难找到比这种感觉更强烈的刺激来推动求知的兴趣了"。

  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动(智力的、动作的)进行的又快又好,令人钦羡。例如,当学生看到军人、探险者或考察队仅凭地形图即可在陌生的地区活动自如时,自然要激发出掌握读图技能的需要。

  熟巧的技能又往往是学生学好新知识的条件,使学生在获得顺利完成操作的满足的同时,获得新知识学习的成功。渗透在知识教学中的本事培养和思想教育,使学生经常获得本事增强的体验,不断感受思想感情意外的丰富和满足,从而推动着学习兴趣的发展。

  2.地理教学手段是兴趣培养的重要条件

  地理教学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挂图、模型、标本及视听软件)、地理学具(课本、地图册、作业册、颜色笔等)与视听设备、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图、地理室外观察点等是地理知识资料的载体,是地理教学资料——兴趣源泉流向学生的"渠道"。

  它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供给相当一部分地理感知,帮忙学生理解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与帮忙学生成功地进行学习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学生是地理兴趣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兴趣发生发展的根据,兴趣培养必须遵循学生兴趣发生发展的规律。

  ⑴学生对处于自我"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因为用力跳够得着的果子不仅仅能使他体验到需要,并且能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可能,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兴奋,获得果然成功的欢乐。

  学生的知识、本事基础是我们确定其"最近发展区"的依据。如果不了解、不顾及学生的基础,盲目地照本宣讲教材,就往往要在教学失败的同时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一样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存在着个别差异。基础不一样,构成兴趣的兴奋点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兴奋点在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上,有的学生则会在努力获得了及格分数后高兴得跳起来。承认并照顾到这种差别,才能使不一样水平的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学习。

  ⑵学生对掌握着主动权的学习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成功归根结底要靠学习者自我对学习活动的主动调节。学生的学习不仅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还需要阅读检索、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向教师质疑、发表见解等主动方式的活动。这些活动能使学生感到自我本事的`意义,增强自信心并提高学习成功率。

  ⑶学生对地理野外观察、地理观测、参观访问等室外教学活动感兴趣。室外教学活动为学生供给了丰富多采的最直观的感性知识,激发出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究需要,解答许多在教室内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

  ⑷学生对具有游戏性质的教学活动感兴趣,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

  ⑸过重的负担抑制学习兴趣,它使学生把地理课与疲劳、烦燥联系在一齐。

  ⑹地理学习的反复失败能引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厌恶,会使学生把地理课与枯燥的死记硬背和糟糕的成绩联系在一齐。

  ⑺对成功的学习进行恰如其分的鼓励、表扬,能使学习兴趣得到强化。

  4.教师是地理兴趣培养的主导因素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领导者、控制者,又是知识信息的供给者。

  教学资料靠教师去发掘、驾驭,学生的学情靠教师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靠教师去激发,学生的提高、发展靠教师去启发、诱导,教师掌握着激发和满足学习需要的手段,所以教师作用的发挥是学生学习兴趣构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

  ⑴教师本人的思想、情感、学识、本事素质包括进行兴趣培养的意识是教师进行兴趣培养的内在根据。

  ⑵教师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掌握与灵活运用的本事。不一样的方法解决不一样的矛盾,引起多角度的心理兴奋。

  ⑶教师进行指导的生动性。生动、幽默的讲课使学习的紧张寓于活泼之中,使学生易于学懂、学会、记牢。

  ⑷教师的教学活力。兴趣靠兴趣来培养,活力靠活力来感染。教师带着对学科、对事业、对祖国、对人类、对自然的热爱融汇而成的活力,神采奕奕地进行教学,不仅仅能即时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并且长期的感染对学生个性的构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⑸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怀、帮忙、鼓励反映着对学生真挚的感情,对学生兴趣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这有助于学习的成功,另一方面使学生把学习与对教师的感情联系在一齐,产生相应的兴奋状态。

  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进行地理兴趣培养的根据。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是统一的整体,发挥着教学系统进行兴趣培养的功能。

  综合四个方面因素,地理兴趣培养的途径应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出发,充分发掘教学资料本身的趣味性,完善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进行成功的学习。

  今后更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1.加强备课,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方法应当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教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确定。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本事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

  2.创新训练方式,促进主动应用。

  学生中普遍存在“知识迁移本事差,知识运用不灵活”的现象。所以,地理知识要尽可能围绕问题展开,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提问,并经过变换条件,甚至变换题型或设计新题型来训练学生的应变本事,知识整和本事,改变思维方式。

  3.创新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教材资料能否被学生理解和理解,必须经过必须的物质媒介才可能顺利进行。搭配和运用不一样的教学手段,会使教学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扬长补短,要使自我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应当努力做到:从教学思想、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给我很大的触动。经过认真的思考,我认为:领悟大纲是教学的基础,把握教材是教学的关键,巧用媒体是教学的手段,发展本事是教学的目标。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2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该怎样上课?……需要冷静、积极地思考,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经过这一学期的教学,并谈谈几点体会。

  1.多交流探讨,备课要充分,优化课堂结构。

  多听课有助于自己的成长,而备课充分也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在上每一节课之前,先备课,然后在去请教探讨并充分利用教研活动得以解决问题。教师应重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在充分理解新教材的特点,领会新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材教法寓于一体,教师和学生珠联璧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提出目标、展示问题、独立探究、组织讨论、练习检测、矫正反馈、总结目标”这种教学结构模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都能得到知识能力方法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教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并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师生互动

  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要是师生不互动的话,自己都很难把课上下去,感觉他们都没有在听,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吸收,我上课的时候非常怕学生太安静了,你问什么他们都没有反应,这堂课就上得很不舒服,虽说这样你就能把课时完成,但是这样上课,不只学生没有劲,老师也没有劲了,好像在走过场似的。尽量让学生动起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指导、引导他们。

  3.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地图册以及地球仪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教者,我想过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比如在讲到气候类型时就要将几种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进行比较。在讲到气温时有冬季最冷月气温、年均温的比较,降水有年雨型、季雨型的比较。

  4.创新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才可能顺利进行。搭配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会使教学产生不同的效果。

  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扬长补短,要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应该努力做到: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给我很大的触动。经过认真的思考,我认为: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础,把握教材是教学的关键,巧用媒体是教学的手段,发展能力是教学的目标。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3

  通过近两年新课程的教学,我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新教材的编写思路,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有了肤浅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重在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教材中许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律的叙述十分简洁,有些是点到为止;然而在教材的“案例”和“问题研究”中的要求却有较高难度。这种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不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更给学生的分析、讨论、探究带来较大困难;同时对教师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当补充和拓宽,带来一定的困惑。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备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新课改对备课的要求更高更严,备好课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先决条件。我们必须刻苦钻研教材与教参,在备教材和过程的同时,更要备学生和教法。

  2.课堂中要努力创设地理学习情境。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种种弊端,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首先应努力让学生热爱地理这门课,有学习地理的激情。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把握教材,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地理课上灵活巧妙地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和氛围,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由“要他们学”变为“他们要学,乐意去学”。

  3.实施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在地理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应巧妙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真正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另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不受学科间框框的约束,完全可以超越课本,延伸课本。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反应,应善于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抓住某一亮点并进行鼓励。

  4.新课程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

  传统的地理课程,无论是教学大纲、教科书还是教学过程往往都是以“教”为核心或者说相对忽视学生的“学”。教学大纲是“教”的纲目,教科书是“教”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的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不利于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当然,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

  5.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地理学习评价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甄别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重“打击”轻鼓励、重定量轻定性、重他评轻自评、重共性轻个性,并且还过于强调标准化,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这些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4

  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感觉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对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认知

  湘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昼夜更替,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八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材还删除了一些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地图;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教材内容结构包括正文、图表、读图思考、阅读活动、案例等。所有呈现方式都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灵活整合融会贯通。应特别重视图像中的读图思考与活动内容的学习,它是“知识与能力”的载体,这也应是重点突破的地方...图像在当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附图”或“插图”,而是与文字叙述并重的教材表述手段。如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教材案例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设问情景,极易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例:在学习气旋与反气旋时,利用台风与寒潮的案例设问,对学生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和读图思考,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同时通过设计这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来。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为教与学留下思维空间。

  二、课改以来教学工作上的困惑

  在新教材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尽力把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有困惑,这些困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2、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一塌糊涂。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难于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困惑着许多教师。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学中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我们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转变难度更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现行的高一地理课标有四个版本(地图版、湘教版、人教版、山东版),四大版本教材知识结构等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作为教师不可能不考虑这些。现在不管哪一个版本,依据的是课程标准,高考出题的方向,具体题型仍是一知半解;这也意味着今后的高考复习还是雾里看花,不甚明朗。就目前而言,高考如何以这四套教材配套还是个迷,所以作为教师而言,对如何把握好教材与课标有许多的困惑。另外教材与教辅资料明显不配套,新的教材还没有相应的教辅,现有的教辅资料还都是以旧教材为蓝本,许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应的修改和删减,但在练习中出现,如新教材中的地转偏向力的内容已作了删除,但在教辅中都出现了这些问题,在后面的“单元大气的运动”中又出现了这一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该不该讲,应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

  4.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们仍然受传统教学的经验的影响,对学生总是不放心,总是想讲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计的给学生灌输,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于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新教材在知识体系虽不如旧教材系统,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给学生挖好沟,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师连坑一起挖好,特别是有时我们不仅帮学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这都使我们走进了高中新课改的误区。另外教师在对待案例的教学,教案和教师用书都没有任何的解释和说明,而且对于学生来讲也是难度很大,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教师心中也没有底。

  三、在教学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

  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

  ②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还根据不同班级学情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4、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课标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移动》多媒体课件,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府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5.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的做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5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然而新课程的教学仍在继续。回想从开学至今,对新课改有所接触,也有许多的体会。现将优点和不足总结如下,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更多的经验。

  一、重视基础知识这次期中考试。

  我参与教学的四个班级当中,及格人数较多,其中6班及格率位居年段第一。这与平时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分不开的。从开学初,我就经常布置一些基础知识的考察作业,并认真批改,做到全批。尽管工作量加大了,但是从开始就帮助学生培养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对后来的教学来说其实是事半功倍了。针对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我还组织了一次小测,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对该知识点能够牢固地掌握。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我在平时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三、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为此,我在上每节课前都认真准备,在新课导入时,尽量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从开始就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在教学工程中,尽量结合身边的例子,深入浅出。列举大量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对难点加以突破。当然,第一次接触新课程难免有些不足:首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不足。从初中到高中,知识的跨度大,学生已有的知识对接受高中课程明显不够用。今后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对旧知识的'回顾,使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其次,由于担心课程进度,在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程度还不够。最后,在这次考试中发现,分数悬殊很大,最高的有94分,最低的只有24分,相差70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关注班级后进生,争取在班级平均分上也取得较好的成绩。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1、导入时,首先展示中国的行政区划图,让学生首先了解中国的地理方位,然后展示图片,让学生把图片放在相应的位置。并说出这样放图片的原因,导入新课。

  2、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读图训练。教材中图表丰富,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资料获取知识,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如:山地垂直带的情况可参考课本插图,注意珠穆朗玛峰随海拔高度不同所出现的垂直自然带,启发学生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初中所学的自然带知识。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引导学生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掌握由赤道向两极以及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分析产生地域分化的主导原因。通过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让学生体会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4、利用多媒体演示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规律,以及各个地区代表性的动植物。演示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注重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了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积极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时间上前松后紧,以至于在后面各组举出地理环境差异的“非带性”实例时我没有给出足够的评价。

  2、板书较少,没有把重点表达出来。

  这些我都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改进,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中的困惑: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及思维习惯不良等而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讨论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7

  【摘要】主题式教学是基于情景教学的一种新尝试。本文在多次实践尝试的基础上,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实例,通过反思、验证、总结,研究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xx)10-169-01

  主题式教学是在情景教学的基础上,使教学主题更为鲜明,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探究学习。主题式情景教学倡导融主题、教材、教学方法、场景为一体,通过语言、教具、音乐等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中的主题式教学设计是产生于一次课堂教学实际案例,让学生以农民工的来去为主线,进行主题式探究学习。

  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学中的主题式教学设计实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理解区域发展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珠三角地区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现象的剖析,研究农民工对珠三角地区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以及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发展观和环境观。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基于湘教版“必修Ⅲ”中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来阐释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因为《汹涌的“民工潮”》这一案例与现实中近几年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问题不相符,故而引出学生对“农民工在珠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影响”的探究。该探究主题中涉及的人口迁移、产业转移和区域工业发展的条件是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的旧知识,珠三角地区工业化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背景知识。从图文中提取地理信息以及问题分析能力是高考要考察的重点,也是学生比较薄弱、有待强化提高的。

  3.重点难点

  重点: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及面临的问题。

  难点:工业发展过程中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引起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4.教学过程

  附:1.探究二材料近年来,珠三角地区频频报出“招工难”“民工荒”。但据调查,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仍是供大于求,就业难与个别企业招工难并存,紧缺的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从来不缺少普通民工。专家认为中国目前处于“断裂”的社会,经济状况悬殊的各阶层无法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结果导致“知识断裂”,新创造出的工作位置不适合知识、技能低的人群,导致民工“回流”、“民工荒”。

  2.探究三材料读黄河金三角地区图。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把示范区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与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主题式教学设计实例的分析与反思

  1.教学主题的确立

  教学设计的主题必须明确。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贯穿学生自主探究的始终。主题的选择要以某一知识内容为核心,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出发点。主题内容不能宽泛笼统,主题形式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确立,对知识进行整合和梳理,融合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编辑

  主题式教学需要对课程的内容、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结构,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围绕某一主题,形成有明显轻重区分的知识结构,层层递进,深入探讨。

  3.教学设计的实施

  教学设计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与完善,因此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课堂的观察,并及时进行调整,课后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与完善。要重视学生在主题式课堂中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得来的收获和感悟,根据课堂反馈对教学设计进行及时改进。

  三、结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主题式教学的探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与要求,能够发散学生思维、拓展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技能与专业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课本到生活、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自主探索的能力与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晓敏.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漫谈[J].地理教育,20xx,(1):46-47.

  [2]李三晓.浅谈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xx(3):167-168.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8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待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以“学习为中心,思想为先导,身心为基础”的过程。因此,作为高三教师都应该紧紧围绕如何教学,如何端正学生思想,如何抓学生的身心健康三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地理教学也不例外,本人就高三地理教学中如何教学和如何端正学生的思想两方面作几点思考。

  一、分析学情与考情,把握教学起点,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加强获取知识、拓宽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高考。

  1.认真分析学情

  在教学中,我们都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从生源看,我们的学生并不是最优秀的,学生大多数基础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的教学就只有降低难度,放慢速度,稳扎稳打,打牢基础。

  2.认真研究考情

  所谓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题命题的思路和走向。老师只有知道了考情,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学、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时才能“命中目标”。

  (1)体验高考实战题,把握复习方向

  每年高三复习的第一节课,我都把当年的高考题发给学生,并引领学生一起分析试题的类型,以及各题是从课本上哪章演变来、考哪些知识点。这样做了以后,学生才会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高考。

  (2)吃透《考试说明》

  首先要读懂《考试说明》。《考试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考试说明》的每个部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据《考试说明》明确当年高考的知识范围。《考试说明》对当年要考察的知识范围有明确的规定,而每年的知识范围较前一年都有所修订,所以,作为老师要留心《考试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再次要正确认识题型示例。这几年高考题型有三大类,即“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和综合题”。高考题中三种题型,变化不是很大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和历年的题型来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掌握题型后学生可以通过题型来了解题目的形式,有助于备考和应考。我们只要能够合理地将题型与所学知识和能力要求相结合,就有助于梳理思路,深化对考试要求的认识。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使教学真正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是高三地理课教学的要求。如果高三还不会自己学习,在高考中注定是要失败的。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呢?

  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高考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时间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时,老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总体计划先告诉学生,让学生的计划和老师的计划协调起来。

  在整个复习计划中,必修部分是重点,因为高考许多题都是以初中知识为载体,用高中的知识点来回答,必修课本是把初中知识加宽、加深。

  其次是引导学生认真按照备考的基本环节进行。“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总结”是学习和备考的六个基本环节。尽管这六个环节是老掉牙的东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学生还不多,而且,无论哪种方法,它肯定要回到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上。但是,在高三讲这六个基本环节的时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来讲,这样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

  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

  老师的教学要能够被学生接受,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魏书生说:“在我的'生活中,教书是第三位的,育人是第二位的,而自强才是第一位的。”可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何等重要。

  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首先还要先激发教师自己的上进心。学生的许多思想是从教师这里接受的,是老师的思想传给了学生

  最后,我想谈谈要用研究的心态去来对待高三教学。教书是辛苦的,高三教学更是辛苦的。但是不能因为辛苦就不用心去研究。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找到了其中的窍门,工作起来才会相对轻松,学生的成绩也才会不断提高。

  为了使工作变得更加轻松,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我除了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外,平时只要一有什么新的想法我都要立即用笔记下,作为资料。等有时间和有精力时,再把他们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再根据需要进行复制、粘贴,再加些连接词语,这样某方面的心得就出来了。

  当然同时本人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本人在教学中应用大量的案例,但有些案例并不典型,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例子,要贴近生活,地理教学更是如此。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处处可见,学习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用此来解决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地理问题,才是学习的关键所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体现地理教学的价值。

  2、教材中一些简单易学的知识,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因此,我认为要相信学生,相信自己,该放手时就放手。

  3、课后学习没有跟上,当然这也是与地理学科的现状有关,只能在课堂上做好文章。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要一直坚持以这种研究者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相信在新课程改革思想指导下,自己的教育教学肯定会不断提高。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9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景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等,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一、反思自己是否已经转变了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为此,课改后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某某问题。”而课改前我们经常说:“这节课讲授或今天上第几章第几节……”,让人总感到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跟我学的味道,所以学生上课就是听讲,老师就是一个劲的满堂灌。课改后上课期间,我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碰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也多说些:“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 “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 “很有新意!” “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这样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有一次上课时,一位男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你说海拔越高,气温就会越低,可我想,喜马拉雅山的海拔那么高,应该比别的地方离太阳更近,气温怎么会低呢?”气候一章刚刚讲完,这个学生却在几天后提出疑问,说明他上课时认真听、认真学,也认真想了,可总是解不开。在书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并当众表扬他爱动脑筋,敢于提问。这件事提醒了我,书本没有讲到的知识,可能有的学生会去想,也可能有的学生心存疑问,苦苦思索又觉与书本无关,就算了。我很快在别的班级上课时举出这个事例,并鼓励同学们质疑问难。

  二、反思自己是否已经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比如:班级有个女同学,平时性格内向,胆小,从来不举手发言,每当我眼睛注视她时,她就低下头,生怕我提名,常锁着眉头。有次我试着让她回答问题,可她说话时声音很小,邻座都听不清。课后我在想,这样的孩子今后怎么去适应社会……。一天上课时,同学们都在绘制降水柱状图,我轻轻地走过去,看见她的图画得挺不错,就笑着说:"你的降水柱状图画的真好!"然后举起她的图向全班同学展示,夸她的图画的准确、美观。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悦的神色。几天后,她主动举手发言了,并且声音响亮,我又表扬了她。一种莫名的欣慰涌上我的心头。原来她不仅性格内向,还缺乏自信。及时赏识她的各种变化,从此以后她有了明显改变,每次课后遇见我,总是一张灿烂的笑脸。还甜甜地叫一声“老师好!”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一些,这使我感悟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三、反思自己是否已经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长江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尤其是我的地理科代表同学,“老师”当的有模有样,他把长江水系图画在黑板上,边指图边讲,还画出长江流域一些大水电站的位置,并且编出顺口溜,形象、好记。真是出人意料!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最初学生看我举手要求发言都笑了起来,但很快就接纳了我这位“老同学”。我以合作者的身份上完了这节课,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黄河”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真是“课已逝,趣尤存”。我又感悟到: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我们被动的辅导,他们还需要什么?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

  四、反思自己是否已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

  记得前些时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课时,我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我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高招”出来了: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使用无铅汽油,并大力提倡骑自行车,尽量少用汽车和摩托车来减少空气的污染;有的同学建议最好骑电动自行车,速度快,又没有污染;有的同学说国外对汽车尾气的排放都实行欧1、欧11标准,发达国家实行的是欧1标准,现在我国大城市北京、上海已实行欧11标准,假如超过这个标准就不准使用汽车,我们长春也应该执行这个标准;有的同学建议应该在汽车尾气排放管上面安装个过滤器,把有害物质都过滤掉……,学生的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被动摇了。这一课还有一个课堂活动题,内容是这样的:有人想买新房子,有两处地方可以选择:一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但是房价稍贵些;另一处虽然房价便宜些,但是离工厂区比较近,空气质量差一些。选择哪一处呢?不用说,教材的本意,是选价格稍贵但环境好的房子买。经过这课内容的学习、讨论,大家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经提问,许多学生大声嚷嚷,应该选价格贵但环境好的房子,并纷纷说出理由:如果选价格便宜点的房子,虽然一时省了钱,可环境不好、有污染,人的心情也受到影响,以后生病,不知要花多少钱!说的很有道理。我相信就是成人一般也都会这样考虑。这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选价格便宜点的房子。”班上立刻有同学笑起来。我没有马上否定他的选择,而是说:“谈谈你的想法,好吗?”他说:“我选便宜点的房子,是因为这样可以把省下来的钱买一些树苗,种在周围,这样树木可以净化空气,就能够改造这个地区的环境。“真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多有新意多有创意!”我当即竖起大拇指说:“太棒了!这位同学的想法真高尚!”究竟哪一个答案最好?我真为自己唯书为上的思维定势汗颜。我再次感悟:我们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以上反思似乎都是成功的例子。其实,每当空闲之时我还在反思:一些学生在上堂课的表现,思绪是否还游离在课堂之外?为什么个别学生上课时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课经常不带书?曾试着和他课后交谈以示关爱,于是曾经,他听课认真,不再干扰课堂,而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样……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赏识他的各种变化?还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我在思索,我在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0

  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 “ 知识本位 ” 、 “ 学科中心 ” 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通过使用新教材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对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认知

  湘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 “ 读图思考 ”“ 活动 ”“ 阅读 ” 和 “ 案例 ” 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二、 转变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 心理 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三、 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 是新课程的核 心理 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 、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 、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 、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四、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照片、统计图表、统计数据以及进行各种社会调查,课外观察所得到的资料来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进而阐明和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人才的创造素质绝对不仅反映在知识和技能的占有程度上,更突出的反映在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和创新上。基于这点,在教学中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通过课堂设疑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发现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内外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填图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等综合能力;通过地理课堂教具演示、多媒体演示及课题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及运用地理理论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地理课程中的课题研究内容以及学校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第一章的课题研究《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要求学生通过连续观察、测量、记录、六次(三周之内)某一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证实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虽然该课题难度不大,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要很好的完成,科学步骤必须完整,要有观测、记录、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环环相扣,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都非常有益,甚至有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做该课题的同时,还会拓展研究内容,研究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日出日落方位的影响,加深对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的理解,同时又提高了科研能力;另外,这一课题的研究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这在学生学习方式上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既合作完成学习了知识,又学习了别的同学的优点,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友谊,增添了地理学习的乐趣。还有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有许多对地理感兴趣的同学自发组成小组,推选出组长,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主动探究提出问题,确定自己小组的研究课题,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合作开展调查研究。在这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中,无论课题研究的结果怎样,凡是积极参与的同学都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收获,包括地理知识、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学习情感体验等许多方面。地理教学反思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1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设问技巧

  一、在高中地理课堂进行技巧性提问和设问的必要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了解相关知识,由于地理科目的特性,要求学生必须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思考,进而将知识点吃透,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对知识的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也是这样,学生基于老师的讲解对知识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但这部分认识并不能完全保证其正确性,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堂设问等方式及时纠正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地理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问题,进一步深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和提问技巧。并且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时地掌握好同学们的理解程度,及时地纠正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理解,在确保同学们对已学知识正确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开始进一步的教学工作,而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提问和设问,从同学们的课堂反应来及时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是一种比较迅速且高效的方法策略,这样做对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有目标的进行教学有非常巨大的积极意义,对高中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少走冤路也很有帮助。

  二、关于做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设问工作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和设问一般带有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的目的性,因此,为了能够更高效的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提问和设问技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设问内容尽量与教学难点和考点相关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和设问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能够激发同学们进行思考的欲望,能过够让同学们投入到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并踊跃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中去,因此,提问的内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而打击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思考的欲望,因此,教师的设问和提问必须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与教学难点相结合,这样不但能让老师及时地了解到学生们对于教学难点的掌握程度,还能同时让同学们反思和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常考点相结合的提问和设问能够让同学们深化对考试考点的认识,也能提前适应和进入考场般的思考模式,对其将来在考试过程中正常和超常发挥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比如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例,要求同学们对千里之外的美国的'河流特点等在短时间做到很好地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老师们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就可以将其与我国长江流域的治理开发进行比较,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通过发现其异同,从我们熟悉的知识出发,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点,既及时掌握了新的内容又加深了对已学内容的印象,巩固了知识点。

  2、设问要带有一定的针对性

  教师在地理课堂上进行提问和设问的时候要带有一定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不仅体现在对知识点的针对性上,也体现在对学生的针对性上;对于知识点,比如在讲到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类型的时候,可以带有针对性的对该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区域进行提问和设问,也可以提问其他重点河流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而针对学生,老师一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大致的掌握,有的学生自然地理较好,人文地理欠佳,有的反之,教师在课堂提问和设问的过程中就可以带有一定的针对性,在讲到自然地理的时候对这部分内容欠佳的学生进行“特别关照”,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高中地理知识的部分内容偏于抽象,如果能够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比如在讲到地震带、地震成因、地震预防等问题时,可以以日本为例,为什么日本地震频发?为什么同样震级的地震在日本要比发生在我国所带来的损失要小等?让同学们有更深刻的印象;在讲述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的时候可以以新疆为例:为什么新疆地区的瓜果更甜?为什么西北地区的人们会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俗语等,尽量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能在设问的过程中吸引同学们去思考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掌握恰当的课堂设问技巧能够使得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堂上同学们的具体表现和反应选择合适的设问技巧,从而帮助同学们加深课堂印象,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2

  当前,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学行为的完善在深层次地呼唤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一、对教学步骤的反思

  教学设计时每位老师都会根据教材对整节课的步骤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常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等,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的生成”。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提到提升。

  例如,在对“城市区位因素”这一内容教学实际时,我原先就按照书本的顺序:把理论知识先“填”给学生,再枯燥的一个个城市的讲解,学生学得被动,前后的知识点也不会灵活衔接起来,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

  通过反思,我把书中的教学顺序作了改动,先打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关一系列图片打出,并设计一系列相应的思考题,从图中读出什么有关的信息?)→引导学生得出形成城市所需要的条件→有关长江三角洲的练习题→世界著名城市和中国大城市的教学→整体的练习。这样的实践觉得预设是比较顺利地“生成”了,但教学步骤凌乱。于是我再次重新设计步骤:长江三角洲城市→中国其它三个城市→世界其它城市→引导学生讲出城市形成的条件→长江三角洲和世界其它城市区位的练习。这样的教学设计步骤条理清楚,城市条件学生很自然的自己推出,学得主动而且影响深刻,在练习时效果很好。

  所以,教学设计的步骤要做到条理清晰,对于知识点应该设计好怎样让学生主动获得,而不是“被动接受”。

  二、对教学问题设计是否合理的反思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对“季风”这一教学内容设计时,我这样设计问题引出季风的概念:我们这里冬天和夏天分别吹什么风?我认为这是简单的问题学生都知道,其实学生对怎么判断风都不知道,无法正确标出西北风和东南风。这样的教学问题设计上显得突兀,学生一开始学习就兴趣全无。

  通过反思,我改进了设计:“季风”这节内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存在,这节内容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涉及到有关判断风向、其他洲的`景观等,怎样把要学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并很好的调动起来?我设计跟我们本土有关的问题导入,先示西亚、非洲和上海的景观图,再问:和上海同纬度的西亚、非洲是沙漠景观,可上海怎么是河湖密布,耕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有这样与众不同之处,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议论纷纷,想马上知道个究竟。我公布答案:这是归功于受季风(夏季风)的影响,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带着找谜底的心情去探究、主动学习的成效显而易见。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把知识进行本土化处理,拉近理论与实际知识的距离。

  三、对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否进行充分“沟通”和“合作”的反思

  在对“城市功能分区”教学内容设计时,我原来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各功能分区布局的要求通俗易懂,我照本宣读,划划看看就过去了。结果在进行相关的课堂练习时,学生虽大致能合理布局各个分区,但对于具体的理由,怎样才算合理布局答不上点,很显然对这个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而不是主动的探究。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于是我对这部分内容设计时,让学生探究学习,适当拓展。我首先要求学生扮演城市规划设计师,合理布局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等,并讲出布局的理由。再把我们生活所在地的城镇平面图给学生看,一起圈出各个功能分区的集中地,看分布是否合理?有学生回答:老师,我们认为工业区布局得不好,它下风向的居民区,会受到污染。我问:那你认为怎么布局合理?学生回答:工业区的位置移到北边点。我说:很好,那么工业区污染厉害的企业有多少?学生答:不清楚。我说:回去我们再探究。那堂课结束了但其实没结束,师生意犹未尽。

  四、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处理,制定出目标、重点与难点等。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碰到设计的目标与学生的掌握有较的差距。在进行“地球的运动”章节的教学设计时,原先我是这样的:课时定6课时,按照教学设计的步子走,循规蹈矩,知识点全部讲好后再上一节练习课。结果,做到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短的知识点时,绝大部分的学生无法解题,把课堂上学的都“忘记”了,其实是当时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根据的实际,我首先把基础打好,一步步扎扎实实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知识点传授。

  在后的实际教学中我用经纬仪演示把学生初中学过的地球、地图知识点重新热一下,这样的实物演示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大有帮助而且充满好奇。知识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由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纬度变化→四季的更替,注重在黑板上边画边讲结合经纬仪实物演示,并且讲练组合,每一个难懂的知识点讲好就练习。讲练组合一来可以检验学生掌握得如何,不懂再讲解。二是就某些练习中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三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我适当点拔能顺利的攻克难题,自信大增,不知不觉中学生很好的掌握比较难懂的知识。

  所以,对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强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使用终身。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3

  转瞬间高二上期已经过去一半时间,静下心来回想起这半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自己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欣喜的收获,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谈一下自己的收获。常说教学相长,在这半学期的教学中,特别是文科小班教学中,通过教学和学生的各种反馈,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地理主干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地理知识可以说纷繁复杂,但是地理主干知识是教学的重点,虽然高二侧重基础,教学内容要全面,但是仍然要突出主干知识,如气候、地形、农业、工业等。哪些是主干知识不仅要自己清楚,更要让学生清楚,让学生特别注意主干知识的掌握。

  其次,教学中更加注意知识的趣味性。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知识的趣味性和语言的幽默性。另外,我更加注重了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让学生知道地理主要从哪个侧面研究问题,地理应该怎么学。

  最后,地理教学中更加注重知识的归纳与总结,注意了对学生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如讲世界分区之前,先把每个分区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都归纳为八大方面: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城市和交通、旅游。最后世界地理讲完又对主干知识进行了总结。

  虽然教学内容比较充实,也注重了主干知识的教学,但通过期中我发现学生出错的地方往往也就是这些主干知识。究其原因我感觉问题的产生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学生上课虽然听的很好,但是下课复习巩固不够。大多数学生都是等到考前才匆忙复习,没有注重平时课下及时的复习巩固知识。二是学生虽然记住了一些主干知识,但还只是停留在记忆层面,很多学生不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针对这些问题我给三个文科班的学生提出了三点地理学习的基本要求,一是上课认真听讲,二是下课及时复习巩固,三是要从知识的死记硬背走向知识的'灵活运用。

  下一步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让学生落实我的要求。一个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督导检查力度,上半学期由于教学内容较多对学生督导检查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学生忽视了地理知识课下的复习巩固。另外,有针对性的选取更合

  适的练习题帮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针对小班可以有针对性的选取标高稍高的练习题,同时加大练习量,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及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是永无止境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更加出色。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4

  顶岗实习的教学生活马上就要接近尾声了,从2月份的迷茫、害怕甚至不知所措到5月份的习惯、熟悉甚至淡然自定,变化很大,收获很多。

  实习期间,如何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是我一直以来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在大学所学的知识与方法是否可以原封不动的照搬进真实的课堂?我们所学习的教学理念是否与当地实习情况想符合?我们该如何根据当地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这些问题接二连三的出现在我的脑海。有句话说的很对,只有反思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教育教学更是如此。如果能不断反思自己,反思课堂,多多吸取他人的意见,我想以上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为师大的学生,是以优秀的高考分数考入的,我们大部分来自家乡县或市的重点高中,高中学习的环境让我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了自我学习,自我约束。当我面对现实中我的学生,他们的最好成绩只有300左右,和我的预想产生了巨大的相悖。这种不由自主的内心想法会阻碍我的教学,阻碍我正确分析学情。这是我实习中首先反思到的问题。这个问题体现在开始的教学中。比如在讲授“城市空间布局”这一节中,阅读中的内容出现了河流沿岸城市应把码头建设在河流的凸岸处,凹凸岸的知识属于必修一自然地理的内容,我在这里选择了一笔带过的讲述,没有做出任何的解释,从我的角度认为他们已经掌握了,不需要我在重复赘述了。下课后,有几个学生分别来问我什么是凹凸岸,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潜意识里认为学生已经学过,已经掌握了,并没有去实际询问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没有考虑到实际的学情。在课后的反思中,我明白了不能以自己上学时的标准去要求我的学生,要真正的走进这个实习学校。了解这里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尽量在上课时点到每一个知识点。

  然而当我知道了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我却更加小心翼翼了。刚开始是忽略掉知识点,改掉这个问题后,却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麻烦。在课堂上,我更愿意采取满堂都是我在讲授,即使有些很简单的问题,我也怕学生自己学不会,总要去干涉一些,不太重视学生的反馈,总认为我提出的问题,他们不会答上来,不敢放手。这是我第二个大问题。当师大的连老师来到我们学校做指导,听完我讲的课后,明确提出了学生活动太少,老师更倾向于全部的传授知识。我也向老师说明了我内心的想法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或者不信任他们。“不能因为学生基础差,就放弃了学生自学,课堂要始终记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作为我们地理教学,要想办法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学生基础差,是教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引导”连老师为我举了一个地理教学的例子。“比如在学习什么是农业,农业的定义。可以告诉学生在课本第几页第几段第几句是农业的定义,让学生去找,把问题以及答案明确化,学生只需要自己去找就可以了,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慢慢往需要思考的问题发展。”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又进行了自我反思,老师提出的意见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帮助,是自己的原因,自己没有找到适合学生的引导方法而却将责任怪到学生头上。从那以后,在课堂上,我先从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入手,发现学生其实还是很积极配合的,之后逐渐设立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结果学生给我的反馈也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如果教师都不相信的自己的学生,那么还有谁去愿意相信他们?

  除此之外特聘名师韩老师、连老师对我提出的意见,也帮助我在地理教学中更上一层楼。结合他们的评语以及我本身的教学反思,我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上课要注意语速,注意观察后排学生,上课的声音要让最后一排的学生听见等等需要注意的事项。

  我们可能在以后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学生,他们的情况有好有坏,不能用自己的看法去应对所有的学生。不同程度的学生要不同对待,采取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5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期望借助教材,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知识告诉给学生,这种教学是一种授受式的教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被动理解,主体性不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就是要转变这种教学方式。经过创造实际的或模拟的情境,以此来呈现或再现问题、矛盾,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并应用知识。

  一、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应用体验式教学情境是催化剂。在地理课堂中,仅有经过情境让学生去感知,在情境中探究,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获得体验。从学生角度来看,体验的生成也有赖于情境,若课堂中没有情境,充斥的只是干瘪的知识讲解、练习,学生也就难以生成体验。如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学习中,如果学生对自我家乡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其他地方不了解,如果没有对全球性地域的比较和分析,学生对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较难理解的。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一是在导入过程中,需要以情境来引入新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活动、话题等多种方式进行,且要注重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在《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的学习中可从身边的小孩出生话题说起,并由此而引出某个地区人口增长的案例,然后再结合教材中的.图标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有什么特征。这样,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过渡到“人口增长”的概念和特征探究中,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更容易让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二是在探究活动中要注重以情境来促进学生体验的生成。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针对问题也要注重以情境来帮忙学生理解,获得体验。如在《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是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引导问题如

  “世界闻名古国发祥地为什么和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为什么会比较密集?”然后借助幻灯片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引导学生找出武汉、重庆、宜宾等城市都在河流交汇处的原因,并对广州、上海、天津这三座城市的位置分布共性进行分析。这样可让学生在图片分析的过程中理解事物空间布置的特点,理解河流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二、提出探究问题,促进学生合作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有了情境,带给学生的是直观感知,但学生的归纳和理解本事有限,此时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丰富学生的体验,不仅仅只能转变讲授式的教学,还要注重在课堂中经过问题、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和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构建,让学生经历地理知识的构建过程。首先,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以《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中对地理环境区域性的特点探究为例,先呈现杭州龙井茶在日本种植的案例,问:“为什么龙井在日本始终没有种好?”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而交流。教师总结出地理环境区域性的特点,同时举出例子并追问:“农业生产会受哪些因素影响?”此时学生会有很多看法,教师问学生古代和现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并举出例子(如杂交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引导学生确定,在此基础上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其次,在课堂活动中也要注重引导小组学生展开辩论、质疑、互问互答活动,如《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区位”概念的辨析就可在探究后小组间相互提问。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应用

  要在地理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应用也是较为重要的方法。传统地理教学的应用是以课后书面练习为主,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应试技巧,以此来应付考试。提倡体验是教学强调要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学生,关怀生命,拓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宽度,让学生能在学习知识后去应用,在应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更好地感受地理和生活的联系性。同时也要以应用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本事,真正能学以致用。在地理课堂中,要及时结合所学资料,引导学生围绕生活展开分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应用本事。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为例,对于交通运输方式(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等)学生不难理解,但这些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进行合理区位选择就是难点。教学探究该资料后就可引导学生根据家乡城市的情景展开讨论。同时,在课后也要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如在《区域差异》学习后对英国和日本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后得出自我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提议。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多看重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则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掌握知识、获得技能,经历地理知识的构成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必须的学习方法,构成必须的学习习惯。这样,让学生去经历、去感知、去体验,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才会变得牢固,技能才会得到提升,发展也才能落到实处。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3-17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9-22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5篇10-13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5篇)02-21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反思10-23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5篇11-18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05-11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通用15篇)10-06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合集15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