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22 11:09:5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5篇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

  在科学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今天,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预设与生成必然不会完全协调,许多纷繁复杂的新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快速地成长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些教学反思:

  一、科学教师要认真抓好备课环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任何一门课都必须得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课对于科学课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科学课这一门课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凭一本课本、一支粉笔就上好一堂课,因此抓好备课环节是上好一堂科学课的重要前提,我认为科学课的备课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从全局入手,读通整册教材。

  要上好科学实验课,首先就得通读整册科学教材,对整册教材所需材料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列出清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材料准备,才能在准备具体的某一课时得心应手。而如果一课课临时去准备材料,就难免会发生措手不及的情况,影响科学课的教学。就一册教材来说,每一册教学参考书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单,上面列出了本学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在开学初就应该去认真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科学教师要想比较轻松的上好科学课,除了通读整册教材之外,还要更加细心的去钻研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师只有熟悉了本单元的教材之后,教师才能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事先知道本单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频率高,哪些材料可以顺便一次性准备好,哪些材料实验仪器室里已经有了,哪些材料需要自制,哪些材料需要购买,哪些材料学生能够自己准备??这样提前心中有数,教师在准备材料时才能得心应手,轻松自如,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教师提前动手做实验

  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这个实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课前做好实验,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才能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防止教学中的失误。再者,科学课堂不像语文对一首诗歌或一篇课文的理解,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不会出现什么危险,而科学课中有些试验却不同,如果科学老师不认真备课,不事先做一做课堂上要求学生做的试验,就不能发现实验过程中的危险,就没法给学生讲解试验注意事项,如果课堂上试验出现了危险又没法及时有效的处理,那麻烦就大了。因此,上科学课要求科学老师更加认真、严肃地备课。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1、设计好导课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精彩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高科

  学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想办法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学中来,这就要求老师们要想尽办法设计好精彩的导课环节,导课有很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而且每一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

  2、科学教师要掌握好实验课教学的各个环节。

  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无论是操作实验,还是观察实验,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其目的也正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自然。这就是一种科学能力,一种科学素养,但是现在我们的科学教学由于为了应付考试,老师们往往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满足于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为目的,忽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么做?想得不多。学生作为实验主体,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科学实验课教学,如果我们都严格的.遵照“提出问题——猜测结论——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进行教学,我想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明显提高的。

  3、科学实验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①、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科学课上学生除了自己要积极发言以外,不仅要学会倾听老师说的每一字,每一句,也要善于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也许在别人的发言中,只有善于倾听的学生才能从比人那里获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②、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不管是上观察课还是动手操作实验课,都要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爱思考的习惯,俗话说“双手越用越巧,大脑越用越灵。”只有这样学生学的知识才扎实,对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的理解,才不至于囫囵吞枣,课堂效率也才会高。

  ③、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养成。

  我们的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但现在的很多课堂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讨论,实际上却不知道是不是在讨论课堂问题,所以我们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学时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有记录员、材料员、组长、监督员、汇报员、操作员等,安排得井然有序,这样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④、注重对学生课外实验习惯的养成

  科学课有些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内能完成的,种凤仙花、养蚕等等,这些实验需要的时间都很长,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所以只能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于是就会出现一些学生不做或者即便做了效果也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实验的检查与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实验的习惯。

  总之,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只有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经常写好教学反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2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制定了比较详细的教学目标,通过创设有趣的导入友友来访地球考察热能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热能是我们人类生活中必需的能量之一。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及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帮助外星系的朋友“友友”完成这次地球上热能的考察任务。并且知道我们人类与热能的密切关系。而且通过设计的学习提示,达到放手让学生学习的方式进入新课的学习,来突出主体实施有效教学的。

  2.自主学习。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教师要在科学课堂上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序进行,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并注重观察探究。让每个人都有事做起到主人公的作用,通过自己的能力帮助外星朋友,这样每个人才能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更能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实现面向全体、突出主体探究,突出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任务前,我给学生出示探究提示,这样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目标,通过教师的带领,共同交流,通过汇报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而且每个人都有机会表现自己,体现面向全体合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

  3.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科学课的长期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课学习,认识周围常见事物和科学知识,并形成科学习惯,并运用到实际生活来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科学课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例如,我在课中加入了气温差异的因素及特点,以及如何巧用热能,意图就是把课堂上的科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运用这一知识做一些事情,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深入理解热能这一科学概念,形成了关于热能的认识。教学的结尾我又设计一个拓展问题,目的是为了是使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课的每节课中,我都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真正让学生学科学用科学。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例如有些环节衔接略牵强,学生的主动性积发的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意,更加努力。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3

  教材分析

  这节课设计了3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是引导学生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第二个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只安排学生研究隔着非铁质材料的物体;第三个是让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磁铁能吸住铁制成的物体来辨别一些物体是不是铁制成的。

  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磁铁几乎都是从看到磁铁吸铁现象开始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虽然他们对磁铁能吸铁深信不疑,但往往认为磁铁能隔着所有物体吸铁。所以教材设计的.两个实验从操作上分析是简单的,从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的层面看,却能强化学生的认识,修正错误的看法。因此把本节课的实验活动做深挖透,对学生进一步研究磁铁的性质,掌握科学概念,培养科学素养都是很有帮助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重视猜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概括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实验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能力目标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不能吸铁。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2、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在科学学习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4

  本节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通过观察欣赏、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通过本课教学,启发学生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美。认识感受科学给艺术带来的方便快捷,及科学对艺术的影响力。使学生了解艺术与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索中学生学会设计和完成题目,最后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本课,我采取欣赏家评述讨论的方式,结合古今中外的'画家的大量知名绘画作品,激发学生的感官上的感受和认识,从中体验到科学与艺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和创作的欲望,从而达到预想的效果。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5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上课之前先研究了本节课的课型,经过反复推敲,经过对事实性学习的定位,初步将本课类型归为讨论交流式的事实性学习课,在本课环节的设计上,我主要从三大步上体现学生讨论交流式的事实性学习的全过程。第一大步是贴近生活,感受事实。即通过我们大连实际发生的风暴潮引入各种天气现象这个事实,并通过讨论交流来了解天气的重要性,并学会关心天气,第二大步是参与活动,讨论交流。第三大步是师生交流、了解更多关于天气事实的资料。

  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备课、上课,我觉得相对于我自身来说,有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教学目标设定准确,教学重点突出。

  根据学生的表现,我可以确定自己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到位的,并且在课上教学重点的体现比较突出,较成功的达成了预期学习结果。

  其次,能结合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设计适合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即设计天气符号,在设计这一重点环节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我注重了三个小环节,第一处是引导学生自己创新设计天气符号,第二处是学生对自己设计的符号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设计要求来评价,w ww.xx jx sj.CN以求学生在语言表达中发展形象思维,第三处是在出示标准的天气符号之后,让学生再次来评一评标准的天气符号好还是自己设计的好,这里用意不但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更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的习惯。

  第三,注重结合生活实际来了解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本课的利用大连风暴潮的录象图片导入以及天气符号的引入、天气预报的由来都是以现实生活自然引出,更好的诠释了“科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科学学生更乐于探究,乐于接受。从学生上课的表现来看,这种设计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特别是春游格外能引起学生的兴奋神经,让他们更有积极性的参与到课堂讨论或活动中去。

  第四,本节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的还不错。

  比如在学生评价他们自己设计的天气符号之后,教师能够在学生出问题的地方及时纠正,区分阴与多云的区别,适当调整一些不合理的设计,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6

  《拱形的力量》是教科版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已初步了解改变材料的厚度和形状会增强抗弯曲能力。在本课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形状——拱形。教材设计主要安排了两项活动。第一项是测试纸拱的承受能力,这个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拱形承重的秘密。第二项活动是搭一个瓜皮拱,这个活动是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深入理解拱形承重的原理。

  对于拱形,学生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在一些建筑物就用到了拱形的设计。但它承重的'秘密在哪里,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述出来。这时就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通过提出问题———初步尝试———总结经验———改进实验———再尝试————得出结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了拱形承重的秘密,即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然后用重物抵住拱足,这样拱形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搭瓜皮拱一活动中,每个小组的学生在所学的基础上都能以饱满的热情去做,虽说有的组没能成功,但他们也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

  一堂课下来,看起来似乎还不错,但现在想来,发现了有两个问题没能处理好:

  1、上课前,我只布置让每个学生准备好一张纸,但没说清楚纸的材质如何,导致上课中做一个纸拱时有个别同学的纸拱没能搭成,只能看着别人去做。这说明了我备课没有考虑周全。

  2、课后的延伸不到位,虽说也涉及到了下一课的内容,但还是差那么一点。如果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把三个大小一样的瓜皮拱搭在一起,你认为它的承重力如何?如果这样做,既能把本课的内容巩固一下,也为下节课的《找拱形》中,圆顶形的认识做了一个小小的铺垫。这样,我想本堂课就没什么遗憾了。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7

  实验过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科学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科的特点

  一切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科学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

  二、 实验操作

  新课改后,有的科学课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采取了牧羊式教学法,把实验过程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随意操作,自由发挥。

  1、规范化操作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实验时,通过规范化操作和准确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顺利地形成概念。

  2、规范化操作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都是最基本、最简单浅显的实验,如《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实验。

  总之,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好的实验方法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也有待教师更进一步地探索研究。

  [教学反思】

  科学课是少年儿童了解自然现象、探索自然科学规律的`启蒙学科。怎样能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呢?我在积极的教学探索研究中认为:

  1、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复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

  2、科学课堂教学要“实际”。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向学生展示实物,出示直观教具。

  3、科学教学演示实验要“落实”.教师要认真做好实验操作。一方面,要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认识自然规律。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8

  本课是以一个故事“小红军巧带盐”而引出教学内容的。故事说:一年冬天,敌人把红军封锁在山上,红军缺少食盐。小红军化装成农民下山去买盐。买盐返回时,敌人搜查很严。怎么办?小红军急中生智,到农民家里把盐倒在锅里,然后通过封锁线时,敌人没搜查出什么东西,就放他过去了。小红军顺利完成了任务。这个故事本身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猜想并深入拓展的教学内涵。

  首先,小红军急中生智,到农民家里把盐倒在锅里,然后怎么办?要让学生充分猜想: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在锅里加很多水把盐藏在水中,这就是溶解;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在锅里加适量的水,使盐最大限度的藏在水中,这就是饱和溶液,因为只有制成饱和溶液,才能在水中藏最多的盐。

  其次,通过封锁线时,敌人没搜查出什么东西,就放他过去了,小红军是怎样把盐带上山顺利完成了任务的?也要让学生充分猜想: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把棉衣浸在锅里的盐水中。让盐水完全渗透到棉衣里,然后把棉衣穿在外面通过敌人封锁线;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把棉衣穿在里面通过敌人封锁线。

  猜想之后,再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帮小红军选择藏盐的正确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对溶解概念的充分猜想:像盐这样“消失”到水里的现象就是溶解。“消失”到哪儿去了呢?有的可能猜想说:盐在水中肉眼的确看不见而消失了;有的可能猜想说:盐在水中实际上并没有消失,只是变成了均一的、稳定的液体,盐仍然藏在液体中。猜想之后也要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也为下一课“水落盐出”做好铺垫。

  《把盐藏起来》一课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线,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假设——验证——总结——应用”的活动过程,在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中,不断的提出新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步步推进,提高了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9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本课我安排了三个主要流程。一是放大镜和肉眼观察比较的不同发现。二是猜想辨别各种纸的纤维。三是自制放大镜。各教学内容清晰,连接紧凑,便于操作。本课目标落实到三点。一是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指导。二是对凸透镜的初步认识。三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我自己未能用放大镜观察到书上显示的计算机屏幕在放大镜下的红、绿、蓝三色小点,所以这个在课堂上仅用讲解代替,不知可否。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能应用已有经验对星座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培养记录、分析资料并对科学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小组观察计划的设计,学会一些观察研究星座的方法。认识星座。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在夜间持之以恒的观察星座和星空。

  能力目标: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做到尊重科学、尊重证据。学情分析:本课与上学期的《秋季星空》、《冬季星空》以及17颗《夏季星空》一起,共同组成了四季星空的长期研究活动,本课主要是研究春季星空的星座变化,了解春季的典型星座,进一步探究星空变化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春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北斗星、猎户座的具体位置及变化规律;了解不同季节、不同时刻星座变化是有规律的。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春季星空》图片、录像。

  2、学生准备:学生的观察记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教学引入

  残雪消融,枝头绽绿,斗转星移。转眼间,春天到了,在秋季和冬季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有没有变化?北斗七星和冬季其他星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同学们进行交流,回答

  教师播放春季星空的录象。

  提问: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再结合刚才观看的录象,你有什么发现?

  展示课题:春季星空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对观察结果进行初步整理分析:从冬到春,星座在“一天之内”和“从东到春”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交流、表达。形式可以多样。

  说出自己对星空的认识,说说北斗七星在夏季和秋季、春季的位置变化。

  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同学们在上学期学习了秋冬星空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研究天上的几个主要星座从冬天到春天都有什么变化,为后面的学习准备好事实资料。

  重点认识北斗七星在春季时的位置。

  自主观察

  交流总结

  一、方案制定

  经过我们的观察猎户座一天之中有变化吗?从冬季到春季星座又有什么变化呢?

  同学们能不能画出北斗七星的形状吗?画出冬季和春季的`北斗七星的形状。

  大家都有了自己猜测,有的觉得星座是在自西向东动,有的觉得星座自东向西动,有的觉的星座在围绕某个点在动但是自己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该怎么办呢?

  观察星座需要一些工具,你们都需要什么工具呢?望远镜?还是用自己的双眼。

  共同交流完善方案。

  二、观察实施

  1、整理去年以来对秋季和夏季星空的观察记录。

  2、让我们小组合作一起动手完成1月5日、4月15日、10月15日晚9:00北斗七星在天空中图像的绘制。

  3、仔细观察四季中北斗七星以及猎户座的形态和位置,你们能不能发现有什么变化规律吗?

  4、师小结: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三、认识狮子座

  1、展示狮子座挂图

  2、狮子座在北斗七星的什么方向啊?

  观察狮子座的形状。特点:

  师提示:镰刀形、尾巴向东,由三颗星组成一个三角形。

  四、我们来寻找北极星

  展示挂图

  (利用北斗七星、仙后座寻找北极星)

  1、各小组绘制找星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利用自制学具演示北斗七星、仙后座与北极星的关系

  3、教师小结:利用北极星、仙后座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并下发北极星、仙后座寻找北极星的图片,供小组练习。

  4、各小组汇报找星方法结论

  5、师总结:要找到北极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北斗七星。从北斗七星勺子上的最外第2星沿直线向外延伸5倍距离。看到的这颗亮星就是北极星。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进行寻找北极星的活动。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就可以。

  然后坚持观察北极星,知道晚上如何运用北极星寻找北方。

  2、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动进行评价。

  3、继续观测北斗七星,为学习下一课夏季星空做好事实资料的准备。

  板书设计:

  春季星空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北极星狮子座

  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学生在进行了长期的秋季星空与冬季星空观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春节星空的变化,了解了春节的典型星座,进一步探究了星空变化的规律。

  2我鼓励学生对星空进行长期的观测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记录,提示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为课堂交流观察资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中。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1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1.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重点、难点

  电化教育既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优化科学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真可谓功不可没。

  1.1运用多媒体教育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自然教材中介绍的一些自然现象因受时空限制,只能由教师言传口授,学生无法亲眼观察其变化过程,其所得也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理性上。运用电化教育手段能使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变成看得见、看得清的东西,变抽象为具体,大大增强教学表现力。例如:执教《声音的传播》一文时,学生通过自行实验,得出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但声波是什么形态的,学生对此模糊不清,似懂非懂。于是我将一只盛有清水的玻璃缸放置在投影仪载物台上,用小棒碰击水面,屏幕上立刻出现一圈圈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的水纹,使学生明确:声波就像水纹一样向四面八方传播开去的,从而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声波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1.2运用多媒体教育有利于化远为近

  在自然教材中介绍的许多知识,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条件的限制,只通过学生实验和教师的讲解,学生不可能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若能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执教《探索月球的秘密》一课时,因月球可望而不可及,学生对有关的`月球知识了解甚微,所以就要唤起学生对这“空中楼阁”的向往之情。我播放《地球的邻居――月球》中的有关片断,让学生通过观看了解月球与地球间的关系,以及地球的容貌特征,在此基础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所以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是直根,土豆、红薯等是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设计“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科学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广度

  广度即问题的思考范围或问题的空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无处不在的力》第一课《力在哪里》的开头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问题:(1)硬果壳为什么会裂开?(2)静止不动的棋子靠什么移动?(3)飞机为什么会飞上蓝天?(4)运动中的自行车怎样才能停下来?问题的思考范围是学生的日常生活,可操作性强。(1)硬果壳在钳子挤压下变形裂开;(2)静止不动的棋子靠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运动动;(3)飞机靠自身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及空气的浮力飞上蓝天;(4)运动中的自行车靠刹车产生的阻力停下来,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学生体会到力无处不在,而不是凌驾于学生的生活讨论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虽然300多年前的牛顿已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对小学生来说,这种无形的力看不见也摸不着,难以想象。

  4.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

  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首先要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然后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放下包袱,鼓励他们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5.学生的评价内容要全面

  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说,新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所以新课程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在情感、动机、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意志品质、生活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即在学科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认知风格及情感体验等因素。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来说,教学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既要考查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所以,科学评价的内容应该全面。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2

  通过磁极的相互作用的让学生认识磁铁能指南向北知道磁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时,教者首先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课,调动孩子们的兴趣。在新课的教学中,教者精心设计两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人人动脑、动手操作,再通过老师的引导、总结出结论,有利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这样处理,比教师直接讲述的效果好得多。接着,教者让学生应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老师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同时进行延伸,自然收束全课。

  总之,本节课从教学引入到学习新课中的各种实验,有趣现象,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注意力,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既学到了知识,又获取了能力。其次,本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另外,全课处处体现着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愿意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并且引导他们把自己总结出的科学道理,在生活中应用,从而激发他们勇于科学创新的欲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者也发现了不足之处,由于教者不是专职教师,对于一些科学术语的表达不够严谨,在实验中显得有点手忙脚乱。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3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资料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咱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齐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资料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用心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并领悟质疑的重要性。咱们能够透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领悟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我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正因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透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明白,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潜质。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明白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样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透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比较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咱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十分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用心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4

  本节需要学生了解的科学概念是: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顿”。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弹簧“受力大,伸长长”。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来体验物体具有向下的力让学生明白重力的存在,同时引入弹簧测力计,通过物体重量与质量的比对以及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使学生明白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在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组成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N”,引出力的单位“牛顿”。在重力与质量的比对中,让学生明白物体重力与质量的区别。

  本节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丰富,课前游戏活动看似随意,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初步了解了弹簧的特性“受力大伸长长”,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了学生的心情。接着让学生感受物体落地而引出了重力,任何物体都有重力,但学生之前对于质量的感念印象比较深,很容易把物体的质量与重力混淆起来,引出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为了更好地研究重力的大小,给了学生一个悬念,进而让学生更加向往进一步学习。观察测力计的'组成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序的观察习惯,同时知道测力计各部分的作用以及操作使用的注意事项,也巧妙地让学生明白力的单位以及测力计“受力大,伸长长”的特点。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受挫,使学生明白在科学研究中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细致地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以后,才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心中建立细致观察、细致实验的印象。经过前面的酝酿,后面的操作实验水到渠成。在以前的分组实验中,往往会出现学生混乱和一边倒的情况,鉴于此,我先让学生说说完成实验的打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明白了合理分工在完成实验的重要性,也保证了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实验。后面的实验感想进一步让学生重塑在科学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本节的收获。

  课后,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整节课从设计到课堂组织,我较多地考虑了如何落实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概念,整节的设计,也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是以自己心中的预设为主线的,没有能够做到放开来让学生探究。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5

  在第一个班教学时,提出这样的命题后,马上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老师,北极星是动的。我纳闷,差点让我不知道如何处理。我询问学生是从哪里知道的,有学生是从百科全书上看来的,还有几个是从书本最后的资料库里面看来的。我顺势问下去,那为什么北极星是动的',而我们教材上还说“不动”的秘密呢?(当时我的想法是告诉学生认识到动与不动都是相对运动的结果,并且还和观察工具的进步、观察时间等因素相关)。 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了课堂的学习,书本上展示的图片,学生观察比较后,能回答出来的东西很多,在这里学生容易存在的疑问是:

  1、北极星在两幅图片中位置有一些变化;

  2、为什么南极在也能拍到北极星?(这是在学完后学生形成的疑问)。

  学生虽然有可能看见过北极星,但真正仔细观察过北极星的学生,对北极星运行规律的学生知之甚少,这是学习此课的麻烦之处,其实包括我自己在此方面的知识也很缺乏。北极星为什么不动,它周围的星体(如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又是如何运动的?书本上的模拟实验很直观,利用简单的工具,学生们很快会发现星体围绕北极星运动的规律(有些星体会出现东升西落的现象,还有些始终出现在北极星周围,另外还有一些一直处在地平线下方看不见)。而此时北极星始终保持不动,此时学生似乎对这个“不动”多了一份理解。第2个活动,我把北极星贴在墙壁上,让学生眼光盯着北极星,旋转椅子,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当北极星处在视线旋转的中心,她可以保持不动。第三个活动,利用陀螺做实验,观察物体旋转时的轴心变化,我在教学时,效果不明显,学生听不明白,最后我只能直白的告诉学生了。这个活动的设计我觉得有些太简化了,由陀螺运动的状况就能让学生联想到地球转动吗,并且能够引导出地球轴心可以相对不动,轴心也是可以倾斜着的。最后我介绍了北极星和周围北斗七星的运行规律,让学生阅读了课后资料,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更多地了解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的信息。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1-24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5-16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范文03-31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反思12-25

小学科学网上教学反思12-22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0-13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2-17

科学记数的教学反思11-25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