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0 10:26:2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集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集合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集合教学反思

集合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本堂课我在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入手,引出了矛和盾这两种兵器(图片展示),同时进行了读写。在初读后把课文归纳成一句话,以“矛盾,坦克之间的关系”为题进入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第五段,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大显神威”读出坦克的威力。接着紧紧围绕“发明家怎么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学习1—4自然段。通过找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反思一:阅读为本,文本中感悟语言,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在指导第5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这不是又回归到文本中去了吗?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反思二:落实单元目标,层层深入的思考中探究发明的过程。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这样学生才能在这舞台上跳出优美的'舞蹈。了解发明过程,领悟思维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在阅读中,读懂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想,在层层深入思考中发明坦克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语言学习,提高品悟积累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换词、动作表演,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反思三:联系生活实际,在比较中感悟文本。

  在引入课题时,学生对于“集合”理解仅仅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统一。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了解了发明过程之后。学生对于“集合”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优点的集合、长处的合二为一。课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探究让学生将文本和生活结合提炼出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基本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但不足之处:第一,朗读的评价显得有些单一,应该更加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多注意。第二,在“大显神威”这个词语被学生说出来时,没有及时的相机板书,如果板书了会更加直观。

集合教学反思2

  集合运算作为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它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因而只有掌握和理解了集合的基本知识,学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才能进一步刻画函数概念、可见,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以后研究函数的必然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能用韦恩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和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渗透学生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主要针对集合的运算进行分析,渗透学生如何认识集合的不同表示方法所代表的意义。现反思如下:

  一、教学过程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以立足课本,适当提升为出发点,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完成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评,及时矫正,板演示范相结合。基础题型中的例二、例三都是课本习题,所以放手上学生主动探索,分析解决,将错误呈现,不足暴露,然后给出肯定、提出意见、弥补不足。比如解题步骤的书写过程,在这种互动中,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有悄悄有了提高升华,实现了回归课本、重视课本、挖掘课本的目标。巩固型题组则进一步使学生这种能力升华。

  本节课思路清晰,从热身训练到典型例题解析上,从简到易排列,让学生不会觉得无从下手。四个练习,渗透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生如何读清题意,使得抽象的集合运算建立在直观的形象思维基础之上;知识方法的反思则很好的使学生本本节知识与思想又来一个系统的归纳,达到“学而思,思而学”的习惯培养。

  二、课堂教学效果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课前准备,课堂操作,完满完成了课堂教学。关于并集和交集的'运算教学中,使用Venn图是最重要的,有助于学生学习、掌握、运用集合语言和其他数学语言。在讲解联系实数根时,教会学生利用数轴去求解,让学生养成画数轴的习惯,养成画Venn图的习惯,从数轴上,图象上读取即合之间运算关系,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在讲授时突出两者间的关系,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举一些例子,对符合条件加以肯定,不符合条件加以指导性的纠正。

  三、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如果重新设计和进行这节课,在学生探究活动部分,我将更多地将时间和空间

  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进行探究交流和合作。从学生的角度去探究发现,归纳总结,形成他们自己的知识系统

  2、上课语速有点快,给学生做题思考的时间不多,造成个别基础不好的学生有些题理解的不够透彻。

  3、一些口头禅出现在讲题中过程

  4、一些题没有让学生上黑板做,及没要求他们把解题过程写出来

  5、教师的提问有时指向性不是很强,学生不能很快地明白老师的意图,影响了学生的思考,须进一步提高。

  四、措施

  1、训练学生如何审题,把所要求的内容都罗列出来,让他们多思考。

  2、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演绎的能力

  3、列出所有的题型,教会他们如何拓展、延伸、使答案既不偏题,又能答到知识点上。

  4、理出容易混淆的概念,反复辨别

  5、抓住基础知识不动摇,使他们基础扎实,思维清晰,遇到各种题型不慌不乱,争取最佳状态,最优成绩。

  6、要重视笔记,提高课堂效率

  7、多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注意关注基础较差的同学,注重他们的听课效果。

  8、注重较好同学的能力培养。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由于教学过程中语速有点快,致使学生在个别题的理解上不是很透彻。今后,我应倍加努力钻研、探索、多阅读、多听课,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集合教学反思3

  本周学习种子的萌发通过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知道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指出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所以本节培训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集合教学反思4

  集合作为高中数学的起始章,它的内容比较起来相对较为简单。本章教学有两个重点:一是让学生初步理解集合是描述集会问题的一种语言,并能会集合语言表示数学问题;二是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的理解、运用。教学的基本定位是要让学生掌握好集合语言和集合的有关常识,为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做准备。因此,在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 教学中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

  集合语言的学习和其他语言的学习一样,首先要掌握这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规则;其次要利用这门语言来表述数学问题。而我们的学生刚从初中升如高中,还处在从算术(具体的)上升到代数(抽象的)的初级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集合语言抽象度较高,并且集合语言有其独有的符号和表达方式,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符号化、形式化是数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数学学习中,通常要求我们通过语言转换将一个自然语言表述的问题转换成形式语言的问题,或反之也然。因此,语言的转换能力是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一环。而阅读理解能力将是影响语言转换能力的关键,也是影响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阅读问题和阅读要求,围绕教材的概念、法则、问题、例题,指导学生在课堂完成自主阅读,先阅读、再发问,再讨论。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和检测方法。

  2. 教学中要突出对集合语言中的符号语言的认识与理解

  在高中,集合是作为语言来学习的,教材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创设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表达、交流的情景和机会,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与元素的关系,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和运算。并在这过程中引出了一些集合中的符号语言,而这些语言将伴随整个高中数学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从符号语言、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生活语言多角度来认识与理解集合语言,应突出图形语言的直观性,如运用VENN图或数轴表达集合的关系及集合运算中的交、并、补集;强调生活语言的生动性,如余集CuB――掉余(谐音:钓鱼),即在U中去掉B中的元素剩余的元素组成的集合;交集即交公,集合A∩集合B即集合A、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并集即合并,集合AU集合B,即集合A、B中的所有元素合在一起组成的集合;取自生活中语言:掉余(钓鱼)、交公、合并来理解这些符号,学生非常容易接受和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能突出四种语言的转换学习与使用,可以更好的加强学生对集合语言的认识与理解。

  3. 在集合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数学思想与方法体会

  在集合教学中,对学生的 培养不仅仅局限于集合知识的学习,还要能够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数学有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探究和思考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本章的重点在集合间的交、并、补集运算,在教材分析,例题讲解,习题练习点评中,教学时要尽可能地突出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的运用,体会在解决一些有关集合数学问题时这些思想带来的时效性。数性结合的思想主要运用VENN图和数轴来处理集合间的交、并、补集运算,还可以用VENN图来呈现集合间的关系,而数形结合的思想主要运用于数集间的运算。让学生深刻体会图形研究的直观性,体会抽象问题图形处理的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另一思想则是分类讨论思想,在集合练、习题中,有一些含参的集合间的运算问题,在教学中要引起重视,分类与整合的思想也是高中阶段最基本的思想之一。让学生初步接受数学思想的熏陶和启迪,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技能、概念、过程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作准备。

  4. 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使学生数学能力的逐步提高。由于高中数学内容较多、课堂密度大、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题目难度加大,只靠教师讲、学生听很难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这就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掌握数学思想、提高自学能力、注重反思、注重提问,规范、准确使用数学语言,养成复习小结的习惯。

集合教学反思5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讲究课堂提问艺术。精心设计卓有成效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提问逻辑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当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要采用揭疑式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有疑问才会探究,寻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教学《矛与盾的集合》一文时,可以提出:发明家怎样集合矛与盾的优点的?这种提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发掘课文中较深的内容,同时,也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要对那些看似明白的字、词、句一晃而过,而应该动脑去思考,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集合教学反思6

  90学时的实践培训结束了,自己执教的三上的《矛和盾的集合》,又让自己收获良多。

  一、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本节课的生字教学从导入课题,让孩子们认真地看我写“矛”,然后展示“矛”的汉字演变,让孩子们感知,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盾”的字理:(护身挡牌)(十,“又”的变形,表示持握)(目,眼睛,代头部),表示手持护牌,举在头上,重点保护头部。让孩子明白,一个汉字可以是一个故事。然后在生字教学环节,让孩子情景表演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激烈比赛的情景,让孩子在动手演示中,理解了“雨点般”和“左抵右挡”和“难以招架”。还有“集”的教学,也是字理,先问孩子们“隹”是指什么(“短尾巴的`鸟”),加上“木”,孩子们得出原来“集就是指群鸟栖息在树木上。”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在实际生活中,你什么时候听过“集合”,孩子们举例“早上出操的时候,上体育课的时候,电视里军训的时候,战士们大战的时候”。最后引导孩子们到课文中去找找能解释集合意思的词或句子,孩子们嗅觉灵敏,找出了“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和“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借助文中的句子了解课文里的意义。孩子们学得兴致盎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再次感知原来汉字这么得有意思,希望孩子对学习汉字兴趣浓浓。

  二、简洁安排教学环节。

  原先试教的时候,生字教学已经演示了词语,然后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又把比赛的场景再现,重复,又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在正式教学的时候,我让孩子自己先找出课文中描写“矛和盾”的词语,采用副板书的形式,将孩子找到的词语一一板书,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己的位置上动作演示,然后出示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让孩子感受有这些词语组成的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想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在孩子们得出这是一场激烈的比赛的结论是,又请两个孩子情景演示,所有词语的理解就在孩子们自己的亲眼见识和亲手演示中各个击破。顺势引导正式这场激烈的比赛,激发了发明家的灵感,集合了矛和盾的长处发明了坦克。鼓励孩子们用“矛、盾、集合、坦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原先计划这一个环节是在学习了课文内容之后,来一个整体概括。可是试教后,发现初读环节不能少了整体内容的感知,于是有提到了学习生字之后,这样环节的安排简洁有相扣。

  三、亲身走进发明家的内心。

  在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之后,学习的重心就是“科学家是怎么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的?”再次自由读文本,让孩子在发明家“发现问题”的句子旁边打上“哭脸”在“解决问题”之后打上“笑脸”。课文在“装轮子,安履带”前,留了发明家发现问题的空白,于是我在这里鼓励孩子“你就是那位发明家,在这时,请问,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一路上,孩子们跟发明家“心心相连”。

  四、保证写字时间足够

  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安排的写字环节,一是为孩子们好好写字,而是在写字的同时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这个环节,导师建议:反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的处理,不仅要把自己写对,还要把字写漂亮。受教!

集合教学反思7

  上课之前,我认认真真地研读了教材,也参考了很多资料,几易其稿,最后决定从词语学习入手,由“自卫、进攻、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引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来统领全文,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再结合生活感悟“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然后进行小练笔,模仿第四和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也是集合了各自的长处,发挥了新的作用,既加深对结尾揭示的道理的理解体会,又做到读写结合,运用语言。

  为了保证这堂课确确实实能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学前我精雕细琢了一番,还预设了每一环节的大致时间,便于及时调控,保证教学过程的完美。

  正式上课,我使尽浑身解数,也随时调控,努力按照进度按部就班完成每一个环节。可是由于容量太大,预设的最后一环节——理解结尾和练笔无法完成,只好顺着铃声点到为止。

  课后,我对这堂没有按计划完成的教学公开课进行了剖析,颇多收益。

  一、教学的设计,要关注学情。

  在设计教案时,我关注的更多的是文本,是教学的完整性,想在一教时完成所有内容,既要正确认读6个生字和16个词语,又要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学生理清发明家的思维过程,体会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最后还要学生理解文本揭示的含义,并结合生活中的应用加深感悟,最后是练笔。如此大的容量,只能草草走过场。这样的处理,自然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出现了预设的内容无法完成的现状。现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把预设的最后一环节——理解结尾和练笔放到了第二教时,这样有了较宽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对话文本,语言的训练落实到具体的相关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上,把对话与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阅读教学的本质回归,既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又能真正解决教学的难点。而在第二教时结合生活实践体会文章揭示的道理,安排练笔,也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感触一:教学不是教师的表演,不能为了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忽视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忽视了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关注学情是教学的根本。

  二、词语的教学,要有意识训练。

  词语作为语言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它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课程改革以来,语文回归本真,更重视词语的教学,这从特级教师的展示课中就能很好地发现他们匠心独运的设计,词语在阅读教学中不可抹杀的作用。所以,在字词教学设计上,我颇费功夫细细琢磨,一个一个词语读下来,终于找到了一些规律:“坦克、炮口、履带、庞然大物”是描写坦克外形的,“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是写矛的威力的,“合二为一、大显神威、乱作一团”是来表现坦克的威力的,“战场、首次、长处、乌龟”是名词,“自卫、进攻、集合、戳不到”是动词,“紧张、固然、善于”是形容词。然后,我按照它们的组合规律分组呈现。

  在读词后,我问学生在读词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意图是让学生发现词语的特色,感悟汉语的独特魅力,可指名的第一个学生却用第一组的词说了一句介绍坦克外形的句子。这瞬间的生成,让我发现词语的教学不该局限于发现组词规律,更应该学会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词语。于是,我改变策略,既让学生发现规律,又增加了连词成句的句式训练,如用表现威力的词语说说矛和坦克的威力,这既是学习词语,也是运用词语,还能检查学生初读的效果。同时对课堂生成及时应用词语,如男生读得有点声嘶力竭,于是抓住“乱作一团”,引导他们读词语不要喊。学生读到“长处”,引出前面学过的词语——长进,“老师希望每个学生在这堂课里都有长进”,既复习了多音字,也给了学生充分的鼓励。学生把“大显神威”误读成“大显身手”,“老师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在这堂课里大显身手,我们三(1)班就大显神威了”,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词语教学突破了我预设的范畴,超出了我预设的时间,但我觉得很值得。词语不是简单的符号,不是简单的认读书写,它应该呈现蓬勃的生命。学生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学到了方法,学会了表达,学懂了做人。

  感触二:词语教学是一种有生命的活动。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慧眼,也要有一颗智慧的心,善于引导学生在平凡中发现真知,在表达中感受乐趣,培养发展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等综合能力和真善美的情感态度。

  三、教材的处理,要有所创新。

  这堂课的切入是我比较满意的。原先也打算从课文开头入手,顺次学习,因为三上的学生思维跨越度有限。但当我反复地读着文本时,我发现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是对课题的最好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的优点。而且从这句话中的“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入手,也就是从重点词语入手引出这句话,既保证了词语的教学,又切入文本的重点,衔接自然贴切。然后前后勾连,了解归纳前面部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感悟后文集合后发明的坦克的巨大威力,不是更能突出重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吗?

  在教学词语后,我问道: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问题才抛出,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争着要露一手。而当他们发现后,又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巧妙,老师设计的精彩,也想很好地表现一下自我。这种热情由始而终,极大地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率。

  感触三: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在普通中发现玄机,匠心独运,才能抓住每个孩子的心,抓牢每个孩子的心。

  四、方法的渗透,要有自觉的意识

  语文教学的低效度往往是我们语文老师教学的随意性所致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更需要方法的指导,他们是从模仿起步,逐步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我安排了练笔。我先让学生做几道趣味数学题,如:矛+盾=坦克,鞋子+轮子=溜冰鞋,电视+电话+摄像头=可视电话,再组织“我的奇思异想”思维训练活动,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发明创造。后来,又想到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也可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这个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培养参与意识和科学的探索精神。在此基础上,安排练笔:用以上算式模仿第四、五自然段写一段话,写它新的作用怎样。这样做的目的,既通过说话训练和写作训练加深对结尾含义的理解感悟,同时在范本中学会表达。因为三年级的写作从句过渡到段,写作的方法就是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并逐步掌握。

  感触三:教学是一种方法的传递,教师一定要有自觉的方法指导意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如何读,如何说,如何表达。

  五、板书的设计,要克服随意

  在本课教学中,我对自己的板书设计也是满意的。我从课件展示的两件古代兵器入手,引出“矛”和“盾”。因为这两个是生字,要会书写,所以在板书的时候,结合进行字音的学习和字形的指导,尤其是“矛”,学生很容易写成“予”,所以强调了“矛”的一撇就好像它锋利的刀头刺向敌人。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说一说它们的作用,并分别在“矛”和“盾”的下面板书“进攻”和“自卫”。在学习“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一句时,引出并板书“合二为一”和“大显神威”,结合理解“合二为一”的“二”指什么,“一”指什么。在理清坦克的发明过程后,认识坦克的各个部件,以及与矛和盾的相同点,引出“枪炮口”和“铁屋子”。结合板书小结:盾能自卫,改变成铁房子,防卫的本领更大;矛能进攻,改成枪炮,攻击的能力更强;再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会动了,坦克的作战就更灵活了。坦克的发明就是把矛和盾的优点?——板书:集合。

  最后形成的完整的板书是:

  25矛 和 盾的 集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这个板书既落实了生字、词语教学,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体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集合教学反思8

  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十五课《矛和盾的集合》。有收获,也有很多缺憾。

  一、对教材的处理,从不合理中逐步走向合理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安排了几个有趣的故事,通过故事告诉学生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认读6个生字和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别人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

  其中,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通过教学重点的突破,让学生掌握思维的一般过程,学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发明家由比赛这一普通的事情想到矛和盾各自的优点与不足,由此发明坦克的过程。这是文本的主体,学生只有经过对文本的充分接触、感悟,才能明白文章解释的道理,才能延伸到生活,主动地去观察、去思考,学习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本文的教学设计,在上课之前,我准备在一课时内完成,既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又明白课文揭示的道理,并且通过拓展,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例子也是集合了各自的长处,发挥了新的作用。既做到读说结合,运用语言,更加深对结尾揭示的道理的理解体会。在经过认真研究教材,仔细思考教学过程后。考虑到课时容量太大,三年级学生概括的能力相对比较弱,还有课堂内随时有新的生成,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要学会归纳文章内容,要从故事的讲述中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体会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是有一定难度的。何况还要学生理解文本揭示的含义,在生活中的应用,难度则更大。全部放在一课时,只能是草草走过场。而现在这样的处理,我觉得更科学,即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又能真正解决教学的难点。语文是自我感悟的过程,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需要我们的指点,需要扎扎实实地落实的。

  这时这节课给我的第一个启示是提醒我,我们的教学应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围着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看教师的表演的。

  二、对方法的渗透,从无心到有意

  学会归纳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虽然课程标准对三上年级还没有这样的要求,但我以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是不能被课程标准所约束的,适当地拔高点要求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有意识地渗透一些高段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在这堂课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这也是对故事内容的提炼。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不可能一步登天,因此,我设计了填空题,帮助学生如何找到思维的着眼点。只是,这个填空题设计的还不够精致,如果能用一定的句式套用,方法的体现就更为明显。

  同时,在初读课文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习“为什么集合”时,让学生在小组的力量下自主在课文中批划,体会“像雨点般‘、“左抵右挡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小组间的比赛读,感悟发明家当时的心境;在学习结束,让同学们在小组内完成练习,互相评价,效果非常好。

  三、对课堂的生成,从被动走向主动

  从我对本班学生半个学期的接触来看,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比较弱,表现在作业本上是题目给了意思,在课文中找相应的词语,错误率却不低。所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怎样理解词语。我采用表演的形式在学生对“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对板书的设计,从粗糙到精致

  我从课件展示的两件古代兵器入手,引出“矛”和“盾”,因为这两个是生字,要会书写,所以在板书的时候,结合进行字音的教学和字形的.指导。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说一说它们的作用,并分别在“矛”和“盾”的下面板书“进攻”和“自卫”。在学习“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一句时,引出并板书“合而为一”和“大显神威”。在理清坦克的发明过程后,认识坦克的各个部件,以及与矛和盾的优点,引出“枪炮口”和“铁屋子”(结合板书小结:盾能自卫,改变成铁房子,防卫的本领更大;矛能进攻,改成枪炮,攻击的能力更强;再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会动了,坦克的作战就更灵活了。坦克的发明就是把矛和盾的优点?——板书:集合。)这个板书很好地立清了文章的脉络,也体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当然,在这节课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激励的语言太过贫乏单调

  听名师上课,最大的感触是他们的评价语很丰富,很切合,无论是对学生来讲,还是对听课的老师来讲,都是很好的精神享受。而这恰恰是我所缺少的。想一想,也许是自己平常太吝啬,“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想表扬表扬,却囊中羞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氛围。

  二、教学语言琐碎啰嗦

  因为很少有机会上公开课,平常上课的随意性比较大,所以,在缺乏监控的机制下,慢慢地养成了说话的随意性,很多时候,要么说话不够严谨,要么重复的语句很多。

  三、朗读的训练不够扎实

  朗读一直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半个学期的接触,我发现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经常读错字,漏字,多字,还经常出现断字现象。读起课文来就像在唱歌。这都是对课文缺乏理解感悟,没有引起共鸣,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所以,在上课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但还是不够扎实,有些地方还是没有做到位。想让学生读好课文,读出感情来,这还是个长远而艰巨的任务啊!

  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探索,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集合教学反思9

  本节主要学习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并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说出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的关系;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其中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和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是本节的重难点。

  本节学习观察叶片的结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

  根据教情和学情,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本节课通过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的横切面装片,蚕豆下表皮装片及CAI课件的使用,使得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2、引导发现法: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现代课堂教学原则之一。引导发现法就是教师用已知的内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去发现未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课堂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营造平等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周学习练习使用显微镜其重点主要是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其中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为学习的难点。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的重点。

集合教学反思10

  为了让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

  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

集合教学反思11

  集合这章内容,教学参考书上安排的课时为五课时,我们的导学案也是安排五课时,实际教学时,由于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估计不足,第一课时的导学案用了两课时才完成。集合这一章的特点是概念不多,但这章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广,学生学习本章内容时,不仅要理解本章的概念,还要理解与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其他内容,这些内容有初中学习过的内容、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相关知识,再加上高中学习方法与初中不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生感觉学起来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实际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如:集合的元素具有三个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的关系、运算等都是从元素的角度定义的,所以解集合问题时,教会学生对元素的性质进行分析,反复训练,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这三个性质。

  第二,掌握相关的符号语言、venn图,正确使用列举法、描述法表示集合,特别要注意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这是一个教学难点。第二个难点是集合的运算—交集和并集。突破难点充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以数形结合思想为指导,借助图形思考,可以使各集合间的关系直观明了,使抽象的集合运算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使解题思路清晰明朗,直观简捷,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第三,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这三种语言,灵活准确地进行语言转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集合问题涉及到的其他内容,遇到了讲透,不拓展。

集合教学反思12

  高中课程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因此,学习集合初步知识的目的主要在于能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能根据需要进行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的相互转换,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中应该始终把集合作为一种一种语言来学习,在整个高中课程安排中,它只是为后续学习做一个铺垫,最终集合是以工具的身份出现。理解了含义,会用即可。

  集合是初中到高中学生学习的第一个知识点,由于学生处在初高中过度时期,学习方法,习惯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不宜学的太快,不宜加大教学难度。对于分类讨论等问题不宜涉入过深。对集合的引入可以从课本例题来说明,这是一种需要,是数学的一种语言,一种表达方式,既然这样,集合就应该清楚明白,不能含糊不清,由此自然的引出集合的确定性。对一些对象进行研究,每个对象只需要一次即可,由此引出集合的`互异性。让概念顺其自然 出现。对于集合的关系与运算,这部分内容符号很多,要注意让学生区分符号,正确应用符号,集合运算中不宜过多引入含参数的问题,分类讨论的思想与方法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必需在学习中逐步渗透,逐步理解,以免学生刚进高中就感觉太难而失去兴趣,或者给学生错误的导向,加大这部分的难度,做难题偏题。这只是个人在实际教学中的一点感受,不一定科学!

集合教学反思13

  今天,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一、重质疑探究、自主学习

  学习本课时,我先从看图猜成语、看动画片《自相矛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从故事中引出,什么是“矛”和“盾”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两种古代兵器的名称,简单了解这两种兵器的作用。由于“矛”和“盾”是本课的生字,学生了解了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之后,引导学生读题质疑,提出疑问,如:为什么发明家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呢?矛和盾怎样才能集合在一起呢?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结果又会如何?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寻找答案。新课标强调探究性学习,注重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在本环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

  二、重学法渗透、自主体验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及词语后,设计了学习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环节进行学法渗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在学生能够大致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我引导学生一起去解决第一个问题,即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呢?这就要从发明家和朋友的一场比赛中去找答案啦!翻开课文,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划出体会比赛气氛的'句子。读完,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紧张的比赛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来理解。由于缺少体验,学生在理解“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上有难度,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来当一当发明家,老师来当对手,学生用书本当做矛,老师用笔当做盾的环节,通过一场虚拟的激战体验,学生马上就能理解了这几个重担句子。新课标中具体的3~4年级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身的阅读感受。因此,我引导学生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较难的词语,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关键句子。并引导学生通过关联词语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

  最后再抓住“进攻、自卫、合二为一”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集合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义。

  2.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3.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活动卡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帮小动物回家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引导学生质疑:

  ①来了10种小动物,为什么有6种生活在水里,6种生活在陆地?6+6=12(

  种)啊?

  ②有的既可以生活在陆地,又可以生活在水里。(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出示:蚂蚱 章鱼 虾 青蛙 蜗牛 鲤鱼 兔子 乌龟 海鱼 瓢虫 ①这些动物和昆虫,你知道它们都是生活在哪里吗?(它们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里)你能把它们分类一下吗?

  ②完成活动卡活动一,指名分类。 ③全班一起分类。

  ④发现问题:乌龟和青蛙有时生活在水里,有时生活在陆地上。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

  (2)引导发现青蛙和乌龟两个圈里都有,如果只有一只小青蛙和一只小乌龟能分开站吗?

  (3)出示合并隆的空集合圈,引导观察这个集合圈和分开的两个圈有什么不同。(有一块公共区域,这块公共区域可以表示什么?)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6)填写合并拢的集合圈。

  (7)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二、奇怪的报名表

  1、出示: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1)引导得到:

  ①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 ②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 (2)小猪的疑问

  ①小猪也有一个问题。是什么为题呢?出示:

  这两个小组一共有( )人?(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答案,后指名回答,要说出思路)

  ②课件演示

  a、找到即参加语文组又参加数学组的人(3人:杨明、李芳、刘红); b、出示空集合圈,指名说说各个位置所表示的意义; c、填写集合圈;(先填写公共部分)

  d、出示各部分人数,引导计算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自己去找到答案,以得到多种解法)

  解法一:5+3+6=14(人) 解法二:8+9-3=14(人) 三、巩固练习 1、活动卡-巩固练习

  (1

  (2

  (3)只喜欢篮球的有( )人,只喜欢足球的有( )人。两种球都喜欢的有( )人。

  2、教材p110——第1、2题。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解法一:5+3+6=14(人) 解法二:8+9-3=14(人)

集合教学反思15

  《数学广角—集合问题》第一课教学内容是要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上课开始我先和同学们玩了一把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同去看电影,为什么只需要买3张票呢?”让学生寻找问题的根源,找出“妈妈”既是“外婆”的女儿,又是“女儿”的妈妈,“妈妈”被重复的计算了两次,拧出关键词语:重复。所以出现了三个人,却是两位妈妈、两位女儿的情况。新授环节针对教学内容重难点,从统计班上学生对音乐、美术的喜爱入手,设计投票活动让全班同学参加其中。通过活动中渗透集合思想突破难点,再利用直观图求出参与投票的总人数。有了前面的`“重复”,就是算了两次,这样在计算人数的时候就知道了重复的要减去。

  课上完后出教室,我就开始忐忑不安起来,感觉和预想的相差太大了,板书也没有设计好,显得很零乱,而且课题也提出得不是时候。可是万老师给了很含蓄的评价,也给了我很多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听了万老师的建议,让我思路开阔,感觉平时的上课总是在闭门造车,且课标还研究得不透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认真研究课标及教参,力争把握好每节课的重难点,认真围绕重点设计教案,多增加一些活动,让学生充分动手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喜欢上数学课!

【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语言教学反思12-07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9-10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5-24

教学的反思07-23

教学的反思05-17

比的教学反思08-29

教学反思03-02

经典教学反思10-22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03-02

拼音教学教学反思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