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连除教学反思

连除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4 12:27: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连除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连除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连除教学反思

连除教学反思1

  今天学习了小数混合运算,情境图是工人师傅在铺磁砖,我想能不能用自己的身边的'情境,用我们的教室,因为教室地面没有铺磁砖。我想这样能更接近生活,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出数据,然后小组讨论并解决问题,让学生汇报。

  创设情境,让课堂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真正的实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时间,让他们亲身经历问题的形成和解决的过程,我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对数学学习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感到不是在做数学,而是在经历数学、或者是在用数学。真正的由“学会”到“会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最后达到目标。.

连除教学反思2

  “解决问题”是思维训练较强的课型,平时练习和考试时学生对于这类型的题目一直得分率较低,成绩好的学生一读题就能解题,而对于落后生无论如何都是讲解不清。在备课过程中我一直思索如何能让学生去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学习中提高各种能力。

  一、以下是我上完这节课后的几点思考:

  1、学生的起点在哪?

  学生已经在前几册中已学过的解决问题类型和已有的数量关系

  第一册:求总数、部分数;求总数(不同策略)、求剩余(练习)

  第二册:求部分数;求总数、部分数(开放式图、自主提问);求总数、部分数、求剩余(多个问题);比多少

  第三册:求总数、部分数、求剩余、比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乘法(求几个几、开放式图);乘加乘减;乘法(求几个几、开放式图、自主提问);求几倍数(线段图、文字题)

  第四册:解决问题(专题):加减混合两步计算(综合列式)、连减或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添小括号)、乘加乘减

  2、突破口在哪?

  通过充分的题意理解,让学生理清先求哪部分,再求什么。

  二、根据这些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②让学生从多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③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多角度能用两步连乘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描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三、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有用信息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突出信息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如在例题教学时,我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收集数学信息,然后再用文字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解决。在反馈练习时,则注重练习层次的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主动寻找图中的信息自己解决问题。

  2、体现差异、注重学习过程的扎实、有效。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课上,当学生提出“三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时,我没有急于让那些水平比较高的同学发表高见,而是让同学们通过自己思考、或向同学请教、或邀请老师一起讨论等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解决问题时,我充分让不同的学生展示各自的解决办法,体现解决同一问题有多种不同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丰富题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一的问题解决课教师不仅仅是练习堆积课。本节课在新授完成后安排了三个不同类型的相关练习。

  1、鸡蛋问题。(不同策略,解决问题)是例题的模仿练习,是对学生探究知识的适当巩固。2、面包问题(选择信息,解决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搜集相关的数学信息,并能根据多余问题选择合适的数学信息,是学生对连乘问题的深入理解。3、游泳问题(隐含信息,解决问题)

  四、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遗憾的地方,如教学语言不够精练、规范,在教学中还没有真正扮演好“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的角色,这些都将是我今后教学中还有待努力的。

  当然课堂中也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和需要思考的问题:

  1、课中师生生生的交流形式比较单一。每题几乎都是学生练习、教师指名、师生交流的形式得以展开,容易造成课堂的单调乏味。

  2、只顾追求策略的多样化,忽略了连乘问题有时方法也具有局限性,不是每题都可以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算式。如果在课堂上不加以对比,学生很可能造成思维定势,认为连乘问题只是简单的三个数相乘,而忽略对连乘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连除教学反思3

  连除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也可以用这个数先除以第二个数再除以第一个数让运算变得简便”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有意识地强化了“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发现规律后,我本来想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再次验证,但因为对习题的选择不是太合适,所以只验证了其中的一个规律,而对于第二个规律,习题却不能完成验证,这一点是一个失误,应该进行修正,如果把习题再认真选一选效果一定要会好得多。

  还有本节课教师的语言设计不是很精练,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验证结束后,学生得到连除的计算方法有三种,为了强调简便计算,我应该及时引导:“这三种方法,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但要学会根据算式中的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这也是我们的数学的价值所在,可惜没有及时引导,很遗憾!

  总之,本节课既有成功,又有不足,在第二次上课时,我会扬长补短,争取把这节课上的更完美!

连除教学反思4

  今天上了一节解决实际问题的课,主要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列式计算时尽可能的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意义,努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的时候,每做完一题都会问学生这题你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么想的,但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说不清楚,有的人越说越糊涂,比如在下面这一题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但在交流思考方法的时候,出了一些问题,这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算四辆汽车一次运了多少箱,再算一辆汽车一次运了多少箱;另一种是:先算一辆汽车两次运了多少箱,再算一辆汽车一次运了多少箱。学生在说的时候说不清楚,后来课后想想可能我要求太高,要学生都说出来,二年级学生说毕竟还比较吃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好,所以学生对于应用题说说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也就是想的方法,用语言来表达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只有那些好的学生才说的出来,所以,等到上下一个班级的时候我改变了一下教学方法。

  就比如上面那道题目,我先是让他们找条件,学生找出条件后让他们从三个条件中找出两个向关联的条件,看看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求出什么问题;之后再利用新求出的条件和刚刚没有用的条件和起来解决问题,也就是“找条件求问题”,这样下来学生会说多了,条理层次也比刚刚清楚。

连除教学反思5

  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比较容易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重难点:掌握双归一应用题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双归一应用题中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兴趣入手,降低难度。

  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数量关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我通过课前两道简单的归一应用题入手,帮助学生总结归一应用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

  二、放手思考,选择最佳。

  在学生独立思考数量关系有困难的情况下,采用小组交流互助的方法,再加上线段图辅助,学生逐渐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选取最优方法解答,这样既突出了最佳解题思路,又强化了解题的关键,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教会方法,同比知识。

  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敢于大胆放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在练习本上试做,然后指导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一句话,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

连除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 的意义和学习了 2-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 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我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观察今天的算式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学生能说出:以前 是乘法,今天是乘加乘减,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 继而问学生,3×4-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2 先 算什么?在乘加乘减算式中先算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再算加减。

  2、在练习时,先让学生说如何列算式,再说算式里先算什么,巩固计算顺序;主要利用课本中的.桃子图、沙滩上的人数图让学生通过对图的观察,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图式结合,以明算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

  1.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在独立 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最后引导 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

  2. 在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时,引导不够准确,导致学生 表达不明白,说不出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 题。备课时要把重点内容分析透,组织好教学语言。

连除教学反思7

  昨天,我教学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备课时把握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考虑到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因此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我想只要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加上恰当的利用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具体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重温旧知,学习迁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例题,我在一上课就设置了两道题:45×12,145×2(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并强调先估后算的习惯。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把新旧知识作对比,找出新旧知识的差异与联系,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数学课堂创设思考、交流空间。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估一估,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竖式运算,有了课前的“温故”和我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探究中,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并且让学生试说出算理,我适时板书。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注重展示学生出现的错例,加深新知识印象。在课堂练习中,尽量寻找学生出现的错例,并及时展示,由学生自己评讲、纠正,老师加以点评。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计算方法,清晰算理. 尤其在教学时,我觉得竖式的.书写很重要,在课上就重点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我在教学板书时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但效果却并不明显,所以错误还是很多。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追究根底我觉得:

  首先,在教学中虽然强调了“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这个算理,但是学生的计算结果却错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有对错现象。所以在课后我马上做了补救,让学生领会用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数的每一位表示多少个十,因此要与十位上的数对齐。

  其次,由于自己是新接班,对学生的能力估计的过高,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比如:三六十二、四八三十六、六七四十七这种现象等;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比如24+8、54+7等等,主要的问题懒得写进位。

连除教学反思8

  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教学关键点来进行学习。其一是品读父亲做冰灯的动作以及父子之间的对话,体会浓浓的父爱。其二是入情入境地地朗读课文。其中用到了多种训练方法,如自读批注法、角色朗读法、情境感悟法、合作交流法、读写结合法等。

  课前我先要求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课堂上展示预习的成果,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和习惯。整个课堂上,学生想表达的很多,尤其是在老师的引读下,来重复的.去读几个关键的句子时,学生的感情很饱满,他们通过自读自悟和课堂上的引导点拨,领悟到了文中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当课堂进行到总结感悟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父亲是怎样爱自己的,有孩子说出了一些具体的事例,有的孩子却说父亲不太爱自己,他大多时间在外打工,在家时一见自己犯错了就会惩罚,根本就看不出父亲有多爱自己。

  中国人不爱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对于一个并无多少文化的农村男人来说,他更不善于把自己的爱表露出来。但是不能让孩子这样误认为父亲不爱自己。

  我想到了普通话测试材料上邦贝克的一篇文章《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就把那篇文章读给学生听,让他们想一想:你的父亲是不是也想文中的父亲一样把爱意埋在心底,而表现出严厉和冷酷呢?他是真的不关心你吗?我让学生认真地用心去体会父亲,父亲肯定把爱藏在了他的语言里,他的行动里,他的神态里,他的心里……

  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但也存在着一些让人觉得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比如对文中父亲为什么“尴尬”的理解,学生只是说父亲觉得自己没有玻璃,有点对不起儿子,我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挖掘。现在回想起来,可以让学生说说让父亲尴尬的客观原因是什么——家庭的贫困,但是贫苦的父亲为了满足儿子一盏有亮灯笼的心愿,他费神地想出用冰代替玻璃,还忍冻受累地打磨了那么长时间,这更能表达出父亲爱子之深。

连除教学反思9

  连除问题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连除或者用乘除混合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它和前面我们所学习的连乘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将任意的两个条件组合如果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就可以列出一个算式算出一个得数,再将算出来的得数看成一个已知条件再和剩下的`那个条件组合,就可以求出这个应用题的最终的答案。

  教材中只呈现了一个例题: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在教学中我和学生是按照“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这样的流程来解答这类问题的。

  1、阅读与理解。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我们可以知道题上告诉了我们什么?问题是什么?需要指出的是读题对于解答应用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有些学生在做题之前连题都不读,一看就在下面列算式。很多情况下列出来的算式都是错误的。因此数学老师一定要教育学生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拿到题以后首先要好好读一读。

  2、分析与解答。我们将前两个条件组合可以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每队多少人?)怎样列式?60÷2=30(人),每队30人,平均分成3组。可以求出什么?(每组有多少人?)怎样列式?30÷3=10(人)综合算式:60÷2÷3=10(人)。这是一种正确的解答方法。那么这道题还有别的解答方法吗?我们将后两个条件组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一共分成了几个小组?)怎样列式?又说2×3=6(组)的,又说3×2=6(组)的。到底哪个是对的呢?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应该是3×2=6(组),60人平均分成6个小组。可以求出什么?(每组有几人?)怎样列式?60÷6=10(人)。怎样列综合算式呢?60÷(3×2)=10(人)。为什么要用小括号?(因为我们要先算乘法,必须用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这类问题教师要特别重视的问

  题是解题方法的指导。只有学生学生学会了解题方法,他们才能举一反三,运用自如。

  3、回顾与反思。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这是一道应用题。最后还要写答案,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完整步骤。

  4、练习。在讲授完例题以后我出示好几道这种类型的题让学生来做。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帮助学生及时消化理解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通过练习的情况来看对于用连除的方法来解答这类问题学生大部分都能正确列式。乘除混合这种解答方法有部分学生算不出答案。(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没学过)我明确地告诉学生我们是用两种方法解答的同一个题,那么最后的得数肯定是相同的。不会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就直接在后面写上得数就可以了。只要你的第一种方法算出来得数是对的,那么乘除混合算出的依然是这个得数。

连除教学反思10

  本课是上学期学习的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解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即可以用连除的方法,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用两步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相关信息的选择、组合等方面有明显的特点,但基本思考方法是一致的,重点让学生交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进一步拓宽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也存在部分学生不理解题意,说不出算式的含义,如张子文、徐宏鹏,需个别辅导,还有个别学生计算结果直接口算,正确率不高,需强化要求。

连除教学反思11

  一、结合生活实际,让学习更接近生活。

  在本节课里,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定在“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设计时主要考虑如下。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对好动的低年级学生,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使他们感到有趣是设计教学的前提。这节课我在教学引入方面采用了让学生看团体操表演的形式,学生都感到很有趣,有效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为课堂教学开了个好头。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团体操的表演的情景,是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个小圈有多少人”也就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能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是数学课堂得以延伸。

  二、注重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以问题为引导的探讨性学习模式一般可分为四个过程:第一步,发现问题;第二步,学生提出问题;第三步,组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第四步,回顾反思,并提出要继续探究的问题。在设计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春季运动会”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第三步,师生共同探讨如何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这个问题;第四步,回顾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并希望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教学例题时,我首先: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出示情景图:春季运动会正在热烈地进行着,你们看又在进行什么比赛?

  (2)观察收集,提出问题:

  ①独立观察情景图,收集数学信息。

  ②交流收集的有关信息:有60人表演团体操,平均分成2个大圈,每个大圈平均分成5个小圈,每个小圈有6人。

  ③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3)探讨交流:

  ①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着重探讨书本提出的问题,确定第一步解决什么问题。

  ②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a、每大圈有几人?60÷2=30(人)每个小圈有几人?30÷5=6(人)综合算式:60÷2÷5=69(人)

  b、2个大圈共有多少个小圈?5×2=10(个)每个小圈有多少人?60÷10=69(人)综合算式:60÷(2×5)=6(人)根据不同思考角度,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4)自我评价:在探索交流活动中,说、听、议做得如何?

  就这样,我把整个学习过程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不断的探究中,学会生活中的数学。

连除教学反思12

  “连乘、乘加、乘减”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内容。生活中需要用连乘获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教材选择了“学校图书室用正方形瓷砖铺地”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素材,设计了“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的问题情境。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呈现了小数连乘、乘加两种算式,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小数连乘、乘加运算,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一样,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经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道理一样,避免盲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因此本节课,我努力做好以下两点: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现代教育中,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不难,完全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但这样一来,学生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就相当于死记硬背。所以,本课我采用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情境,启发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同时体会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

  (2)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把数学活动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如:从学生们较为熟悉的铺地砖的活动引入,使学生易于从生活经验出发,便于学生的理解,也便于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认同本节课所要领悟的规律。

  巩固练习时,我特别注意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情感。

连除教学反思13

  我采用了“引出问题——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集体讨论——归纳总结——深化知识的思路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注意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他发挥自己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空间及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注意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及创新能力。我觉得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只要学生能够合理推理解答,求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就应给予肯定。但教师不必要强求所有的学生都能这样解答或直接告诉学生,还可以有其他的解答方法。只要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想象、思考,合理推理后,能自圆其说,教师就应给予鼓励、肯定和赞扬。

连除教学反思14

  连除应用题是在学习了连乘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习连乘应用题的时候,我非常注重孩子对于应用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如: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说出题目的解题思路。我想连除应用题应该没有问题,但我明白连除应用题要比连乘应用题难于理解,所以在课开始,我先把例题改成连乘应用题,做为一个复习题地行讲述,学习每一步都理解的很好,把连乘应用题的条件进行了改变,变成连除应用题的时,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独特性,让学生自己思考,这道题和我们刚才所求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它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那么要求出这个问题,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然后让会做题的同学来说说每个算式的意思。渐渐地,经过几个题的练习。

  有大部分学生都理解了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特点,学会了解决连除应用题的方法。但有的同学不想说数量关系,所以当题目做的越来越多的`时候,思路不是那么的清晰,有些孩子甚至已经对学习造成困难,特别是当应用题类型发生改变的时候,或是遇到没有见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他们会无从下手,让我对这些同学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担心。

连除教学反思15

  我认为本节课的内容并不是很难,只要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就行了。由于该课的内容基本上可以说是纯粹的练习,花头劲不多。所以课的一开始以看算式说得数,为下面做铺垫,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同时也出示了连加、连减,利用以前的知识导入了今天的新课,教学这节课时,我没有花太多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其实本课的内容也不难,完全可以放手,著名数学家波利亚的一句名言,他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讲解例题时,可以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新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做题目时总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而我只能做为引路人,带领他们往更深的`地方进攻。

  今天这节课我也打破了枯燥乏味的沉闷的题海战术,采用了开火车比赛,品"蛋糕"、抢答、夺红旗等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从而真正投入到这节课中。

  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对例题讲解的时候,应强调明确计算步骤,要求学生学会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在练习中,可以让学生照例题的书写过程写一写,刚学的时候,最好要求学生把第一步的计算结果记录下来,可以提高正确率。当时我对他们高估了,要他们把第一步的结果记在脑中来进行抢答,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可先出示两小题,让学生说清运算顺序及计算步骤,再拿另两小题抢答,效果肯定不同。还有1、2两题有点类似,在这可放手让学生发现,要求先计算再观察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其实计算过程一样。在品蛋糕的活动中,先出示第一个蛋糕中的一步计算,即"3×3"、"9×5",学生口算,并观察发现,要求把这两个一步计算合并成一个算式,引导"9×5"中的"9"从何而来?也就是由哪个算式得来?在出示时可将"3×3"移到"9"的位置上。最后出示"3×3×5",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连乘算式可以由两个一步计算合并得到,再出示第二个蛋糕,可要求同桌合作完成、交流,老师并加以评析。最后一个蛋糕完全放手让学生完成。

【连除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连除简便计算》教学反思07-22

连除应用题教学反思10-24

教学反思语言教学反思12-07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5-24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9-10

教学的反思07-23

教学的反思05-17

经典教学反思10-22

比的教学反思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