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6 18:10: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安塞腰鼓》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

  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

  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还有初读课文之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的安塞腰鼓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学生看完精彩的腰鼓表演后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看见我听见我感受到让学生对安塞腰鼓有进一步的感知。

  3、注重朗读:

  放声朗读,尤其是朗读比赛,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先自读,后比赛读,或小型集体读,形式各样,单读雄深、酣畅,余味无穷;双读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宛转低回,听者陶醉之际,戛然而止;集体朗读气势磅礴,抑扬顿挫,响彻耳鼓,这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了本班全体同学的朗读实力,也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

  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这节课不足的是教师在突破重点内容时,有待于挖掘和拓宽;学生在某些环节表现不够到位。

  2、教师的板书设计较凌乱,书写不够规范。

  3、基础知识教学还需进一步加强。

  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2

  针对气势磅礴、力量雄奇的散文《安塞腰鼓》教学,首先必须适当地让学生对作品内容有初步的整体把握,但是又必须突出重点,所以笔者选取了把三次反复出现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作为突破口,请学生自己说出这是作者在反复抒发对安塞腰鼓的赞叹之情。借此以点带面,替学生先梳理清楚作品的行文思路:此文实际用每一次出现的“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分别对前文作一个小结;而且在每一部分内容里面作者均是先描写安塞腰鼓表演的壮观场面,然后述说作为观众之一的作者身临其境时随之产生的丰富联想,最后则是议论、赞美安塞腰鼓——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层层递进的情感宣泄的特点,而且可以让他们在自读自疑过程中集中火力各个击破。

  自读、自疑、教学相长的思路进行“非预设性”教学鼓励学生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积累,所以学习气氛相对比较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比单纯地由教师讲解分析要高涨。比如同学在阅读后提问:本文第10自然段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适时先作引导:要理解这个句子,先必须依次明白前面的两个段落的意思,而且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使人想起”?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是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我接着动情地说:对啊,当作者看见这腰鼓表演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古人所写的诗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这是唐朝诗人的杰作,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诗句表现的战争场面,你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在老师激情地引导下,踏实地对悲壮的古战场似乎有了初步感受。而《安塞腰鼓》接下来的'语段则引用了“信天游”陕北民歌《王贵与李香香》的句子: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我又启发学生:你们抓住该句关键词“千里”、“万里”想象一下安塞腰鼓表演的场面是怎样的?学生们又找到了答案:很辽阔。我赶紧趁热打铁:是啊,作者借助这个诗句是想要写出腰鼓表演场面的空前壮阔!而联系课文短横线下的注释,柴同学提出的问题里的“晦暗”是指人们对生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对人生的领悟境界,那么该句“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会表达哪个方面的感想呢?学生们回答道:那是针对人生话题的。

  我进一步开导他们:古语说人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其中“四十不惑”就是指每个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随着阅历的增加,对生活、对宇宙的感悟基本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我最终拉回学习话题:然而在本文中,带给作者这种思想领悟的却是安塞腰鼓,那么安塞腰鼓实在是非常神奇的啊,我们要好好领略一下作者展示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我的太阳

  ——写给盲童

  高洪波

  太阳是圆的,就像你手中的皮;太阳是热的,就像冬天的火炉。

  你摸摸玻璃窗,就能摸到太阳;太阳是我的,也是你的,

  你看不见太阳,却看见了一切。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寂寞的盲孩子 快乐的盲孩子 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一)寂寞的盲孩子

  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二)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 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

  (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三)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 缓缓、小小)(3)哪一句是中心句?

  (四)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 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五)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2)美读

  (3)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4)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4

  世界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指出:

  学生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在语文的互动—探究教学中,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现记录《安塞腰鼓》的教学片断,以期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案例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画面导入后。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以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学生边朗读边思考。

  学生1:老师,我找到两个——“豪放的安塞腰鼓”、“壮阔的安塞腰鼓”。

  学生2:我也找到了——“有力的安塞腰鼓”。

  学生3:“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教师趁机鼓励学生:我想同学们一定还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词、句子来修饰、评价安塞腰鼓。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中,学生们表现得更为积极,纷纷动笔尝试着、思考着……2分钟后,80%的学生脸上写着胜利者的得意与自信,而其他同学有的还在凝神思考,有的写了划,划了写,还有两名同学坐不住了,悄悄偷窥邻座的本子……

  教师趁机插话: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请教。教室里顿时失去了已有的平静……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答案写到黑板上?全体同学要求强烈,无奈,教师只好请先举手的两名同学上台。

  结果如下:“元气淋漓的安塞腰鼓”;“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师:既然大家都对安塞腰鼓有了初步的评价,那么你觉得安塞腰鼓美吗?

  学生齐答:美。

  师:那好,咱们分组找一找,看它美在哪里?请各小组进行寻美点比赛,并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大部分同学受上一环节启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小组同学跃跃欲试,“目无尊师”地争论起来。

  5分钟后,教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各小组同学情绪高涨,争当小组发言代表。发言摘要如下:

  1、“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2、“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3、“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一番交流之后,

  我仍习惯地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想法?“有”,

  A同学站了出来,“老师,我突然有一个想法。”

  师:是吗?快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A同学:我们能不能像前几天改写古诗那样,将这篇文章改为诗来读呢?

  师:这个想法非常好,很有创意,你能具体说说吗?A受到鼓励后,非常自信的读起了他改写的诗。

  A:我改写的是第7段,请大家多多指教——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面对这一改法,个别同学似有所悟,多数同学则面带困惑。

  师面向全体同学:这样改好不好呢?大部分同学摇头表示不解,只有个别同学应和着。面对同学们的不解,

  A同学顾不上征求老师的许可就迫不及待地开讲了:

  将这段文字改为诗后,我们就可以从中去体会、感受文章语言的诗意美、节奏美,这也是我们应寻找的美点之一。同学们都恍然大悟,下面的同学开始喊开了:原来这样啊,我们也能改,保证比他改的好!教师此时顺水推舟:同学们按这种形式是否可以创作出更好的诗句,找出更多的美点呢?面对新鲜的样式,同学们热情更加高涨。

  生1:我改9~12段……

  生2:我改25~27段……

  生3:我改第23段……有的同学边说边比划着……此情此景,我已没有一点插话的空隙,我成了一名十足的看客。

  二、反思本案例选自我平时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整个过程自然、贴切。

  教师三言两语就把学生引入探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尊重、信任、期待的目光中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参与体验和互学情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的主角。这不正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所追求的吗?说老实话,上课之前,我既没有刻意去设计每个教学细节,也没有奢望能达到一种怎样的境界。因此,就这堂课本身的设计来说,它绝非完美无缺。

  之所以把它记录下来,目的是想求得各位同仁的评判和指教,进而探讨出一种真实、有效而又易于操作的互动—探究教学方法。对于A同学的改诗主张,用替换文学体裁的方法品读文章,我把它视为一种“独创”,这种“独创”及其同学们的发言,着实让我有一种“后生可畏”的感觉。

  同时也给了我三点启示:

  1、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超越教师、超越教材,出现新颖、独特的想法。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提前预见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教学意外,以做到适时引导,有效控制。

  2、学生的创造需要有教师的及时调控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我尝试、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选择为依托;需要有教师为其提供的心灵上的自由、教学上的民主做后盾。只有具备了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空气和土壤,自由的心灵才能够呼吸、生存,创造的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破土成长。

  3、教育就是一首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追求课堂上的“实、趣、活”,仅仅靠研究教材、选择教法、学法,甚至上几节研究课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善于关注国内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始终处于改革的前沿,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地加以实践、提炼、完善和升华。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5

  《安塞腰鼓》一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狂、豪迈、开放的性格。

  虽然前几年有教这篇文章的一点经验,但是还是和其他老师有同感,觉得不好教,也有点胆怯,所以课前也做足了功课,精心备了课。文中四处提到了“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从强烈的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所以,我就决定从“好一个安塞腰鼓”着手,层层深入!我先让学生找出这四句重复的话,然后引领学生自学课文,思考“好”在哪里。这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引领学生疏通了课文脉络,为后面更深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了解到安塞腰鼓舞姿强健、响声沉重、力量震撼人心,将文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一疏通,学生就不觉得这篇文章有多么难理解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品词析句。文中有不少比喻句和排比句,也有一些值得理解的关键句子,我主要采用反复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通过集体讨论和我的引导,逐步理解。

  总体来说,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可分析的点较多,较之前面的课文稍微深奥了些。不过,正因为有了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的品读、欣赏能力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6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中一篇课文,是陕西作家刘成章先生的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对于不熟悉、不了解这一民间艺术的我们这里的六年级学生来说,要想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看腰鼓表演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跟随视频范读,反复朗读课文精彩段落,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贯穿于文章始终的修辞、想象,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颂。

  这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几处是较为成功的:

  一、情境创设。新课导入,我播放了“安塞腰鼓的.频,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安塞腰鼓”,感受安塞腰鼓的豪放和火烈,学生一下子感觉安塞腰鼓近了。之后让学生聆听一段配乐朗读,随着诵读者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们感受着生命的激越,课堂氛围完全为腰鼓声所感染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在扫除完生字新词的障碍后,我请学生们齐读课文。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的朗读是多么的到位,哪段该平和,哪段该激昂,哪段该舒缓……简直可以用“声情并茂”来形容。我心中暗喜,一个教学目标达成了。恰当的情境,点燃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深化了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

  二、 注重朗读。精读环节中,学习重点落在品味语句。学生自主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识别排比句、比喻句,品读排比句、比喻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在朗读感知。通过朗读品味,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自主朗读品味中得到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感悟到了文章的魅力,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当然这堂课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指导朗读这一环节,我的形式过于单一,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如对重音、语调的指导只停留于示范,而没有具体指导,效果不是很好!这篇文章所传达的内涵,确实也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真正理解的。对主题的探究还不够,没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更深入的探究。所以,课文虽然上完了,我也把自己的了解传达给学生了。可是我却没有把握,学生真正领悟了多少。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7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这篇课文呈现出这样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言:“五情发而为辞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就是“为情而造文”的标本。《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家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来直抒胸臆。

  第二,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文心雕龙·情采》中又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为了确保情感的畅通无阻,刘成章《安塞腰鼓》通篇用诗的方式加以强化。

  第三,想像奇伟,意境雄浑。“安塞腰鼓”这个特定的意象,在刘成章的脑际孕育、旋转,仿佛地底突腾运行的火山岩浆,最后有最彻底、最尽兴的喷发,灿烂的意象在瞬息之间纷翻飞舞。

  但对于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1、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2、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学过程的设计,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

  1、创设情景朗读。在朗读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尊重个性朗读。《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对一篇课文学生认识的角度和欣赏的特点不同,可能对文章各个部分的认识也不同,朗读的处理方式也各异。教师不可以把自己的朗读方式强加给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不要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当成是衡量学生朗读是否有感情的唯一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限制了孩子们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千万不能强求一致。

  3、着眼情感朗读. 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前两项易指导,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则难度较大。怎样读算“有感情”地读,我以为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合读者的情感,批情入境,是“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的读。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这节空讲课上,我以“读”为线索,一切教学环节都为“读”服务,“读”就是为理解“搏击命运”的中心而服务。整节课我从三个角度入手:静态电教手段——动态电教手段——教师自身的激情,讲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达到师生共鸣的效果。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8

  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进行了精心准备。我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动作奔放、充满激情的舞蹈气势。为了弄懂每一个句子的含义,避免出现上课生问师呆的尴尬场面,我查询了各种资料让自己把课备在心里。

  围绕着教学设计思路,我用了两课时教授了本文。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点:

  1、注重文本意识。《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着人文之光的文章,有着较强的文学性。作品的.意旨通过朗读深思才能心领神会。第一课时在解决了字词关之后剩下时间全部用于朗读。师范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同桌赛读、个人赛读,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因为读得到位,文中精彩的段落学生在品位语言中几乎都进行了赏析,从而感受到了文章中的美,提升了审美境界。

  2、注重发挥小组互疑互助的作用。在品味环节中,我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进行赏析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文章中精彩的句子很多,如让学生一一在全班赏析,耗时且效果不一定很佳。我让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赏析精彩的同学全班再交流,这样既省时又顾及了班级整个面的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凭借着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积累进行了具有“辩论气势”的分析,课堂气氛较活跃。在这个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激活了课堂,同时也激活了气势磅礴、力量雄奇的散文《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9

  1.在课下让学生做批注上课进行思想的交流、碰撞时,可能会出现热情不够、不敢表达的现象,而他们不少人却是做批注了。就可以在上课的时候针对文章的个别部分让学生小组交流一下,这样再回答时就可能会更加敢于表达,因为可能从同组的同学那里找到了相似或相同的`解读。另外,组内交流时,组内成员也可能看到自己没有注意到而其他同学注意到的解读。

  2.有些问题可以以选择的方式让学生判断,如句与句的排比,段与段的排比。可以先讲完这三种排比再去找句子判断而不是找到句子去问他们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那种排比?

  3.排比与反复共同使用更加增强了气势,要比单用一种更加有力,所以本文作者才将两种结合使用。

  4.公开课冷场时或需要检测反馈时,可以叫课代表或用同学推荐同学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0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的风情。”当我们的目光掠过繁华而又精致的大都市,也许会为那里的珠光宝器、灯红绿酒所陶醉。然而,当你在漫天黄尘中看到一场鼓乐喧天的盛宴,那激情四射的震撼力一定会让你热血沸腾,那种种的浮华和娇柔,就会遁形得无影无踪,只有“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所以,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我希望学生能从陕北高原的“歌手”刘成章的吟诵中着重体会“安塞腰鼓”的冲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张扬。

  由于缺乏必要的多媒体设备,学生很难从感性上认同安塞腰鼓。我就引用一位美国研究者的感叹:“没想到温良敦厚的民族舞蹈中,还有这样剑拔弩张、野性未泯的一支。”学生都还记得香港回归庆典上那气势恢弘的`欢庆锣鼓,静想一分钟,就进入情境。学生自由诵读本文,都能体会出文章的力量之美,能读出几分铿锵。让他们为安塞腰鼓加一个定语,大多选择“激情四射、豪放火烈、奔放的生命”等等词语,对感情的把握很到位。

  那么,安塞腰鼓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和流传下来的呢?为什么我们的中原腹地听不到这昂扬的生命音响呢?我和学生一起回顾历史。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拥有过强秦、大汉、盛唐的雄睨世界。陕北高原自古就是边关要地。秦时的大将蒙田曾率30万大军镇守陕北防匈奴入侵:北宋范仲淹等文臣武将率兵抵御西夏入侵;明朝“延绥镇”长城,几乎承担明朝中后期北方边境一半的防务。西北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在古战场上,遇敌来袭时,是报警的讯号;作战失利时,是求援的呼声;两军对垒时,是助威的号角,赢得胜利时,是庆功的笙歌。古代战场上擂鼓鸣金的场面永远消失了,然而这种张扬激情与力量的仪式,却深深根植于陕北高原古老的土地上。

  那么,本文仅仅是在歌颂安塞腰鼓吗?学生略做深入思考,就会发现文章是借歌颂安塞腰鼓,讴歌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讴歌冲破束缚阻隘的强烈愿望、讴歌阳刚之美、讴歌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现以及奋斗不息的黄土高原人!但是问题出来了:西北一向是贫瘠落后的代名词,至今还处在被开发之列,作者如此倾情颂扬,却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难道是在讴歌贫穷吗?学生的答案是否定的。作者讴歌的不是西北的贫瘠落后,而是渴望挣脱贫穷落后的西北高原人!因为“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穷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创世”的激情始终奔突不息,盼望搏击,希望不泯,而这种不向环境低头的精神就会打破落后的枷锁,获得重生!

  这篇文章喷涌四射的激情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学生很容易发现排比的运用在文中比比皆是,这种增强语势的修辞最适合激情的抒发。经过讨论,大家又发现本文句式上很特别,多用短句。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特意找到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的第一句话:“中华民国十五年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让学生体会,长句适合表达深沉、压抑的情感,短句则因语句铿锵,简洁有力而使文章结构紧凑,便于抒发奔腾昂扬的情绪。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1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

  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对照生态课堂的要求,本课中教学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有差别,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如果时间允许,我将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从课文中读到的体验,这最能检验课堂对话的效果。二是教师的评点由于是即兴的,不见得准确、全面、到位,也应适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生生间互评,从总体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2

  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那么喜欢这篇文章。也许是性格使然,喜欢大气的东西,不喜欢小里小气,所以骨子就缺乏点细腻和柔情,也不会矫情和造作。看到那火热的舞蹈,听到那震天动地的鼓声,就感到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所以当大家劝我不要选择这篇文章出课时,我犹豫再三还是选了它。因为喜欢。

  选择了,就不能放弃。可是出课真的折磨人,尤其像我缺乏经验,而且不是个主意很定的人。一次次的试讲,一次次的修改,我决得自己没有了,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像个木头人。明明知道大家都是从自己的角度理解文章的,我做的是应该集思广益,而不是照单全收,可是却陷于这种思路中拔不出来,自己都觉得郁闷。结果就出来这样一堂课,倍受争议的课。有人说,本节课,应该分析语言,在品析内涵。可是时间就很紧张,分析也可能是蜻蜓点水,不扎实。也有人说朗读指导就好,发挥特长即可,可是一节,尤其是一节公开课就有点避重就轻的感觉。那么怎么样的`一节课是成功的那?我不知道 了,茫然了。不过也好,有人说茫然好啊,那是说明在思考,的确通过这次出课真的明白许多,收获很大。一个语文老师的知识储备真的很重要的,在天天的忙碌中忘记了充实自己,不知道自己那点本钱什么时候以不能满足学生了。课堂不知觉中已经缺少点新鲜的气息,激情越来越少,有的是困顿和疲乏。可是通过出课,好象自己又找到了站在讲台的那中感觉,自信和充实。而这一切都源于在出课中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无知,因为我的要求太高。起点要低,要循序渐进都明白的,可是做的时候考虑自己的时候多考虑学生的少,逐渐我们的课堂的声音越来越小,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来淡,学生的积极性被扼杀,而我们却浑然不觉,自己是个刽子手。出课后,我不断调整自己,渐渐的又找回那种感受,愉快的课堂氛围。如果再讲《安塞腰鼓》我想我知道如何让自己和学生如何融合到一起了,那么那生命的礼赞和力量会让我们都爱上这狂放的舞蹈。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3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4、观看开发大西北的图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 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 注重对话意识

  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对话。除此,我还设计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环节,不同的读者对《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让学生思考,理解,探究,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

  3、 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 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课堂教学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我在教学时偏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如:有学生赏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句话时,她的答案完美无缺,我很欣然,其实这答案是教学资料上的照本宣科,并不是她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不沉湎于这个完美的答案,而提问一下他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过程,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更实在,更有味。

  2、 问题设计有待推敲

  在朗读和品味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两个问题是:①你认为哪几个段落比较精彩,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②你最喜欢的哪几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其实有重复,一般来说,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应该把两个问题合并为:哪些段落你最喜欢,用你认为恰当的情绪和节奏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 缺乏追问艺术

  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老师缺乏追问的艺术,而平淡了不少。如一个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老师没有追问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

  总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进步,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3: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进行了精心准备。在设计时,我采用“学、展、练”教学模式,重点放在了学生的朗读。

  一、在组织教学中,采用了简约的设计思路。

  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二、在教学实施中,借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

  学生对安塞腰鼓是陌生的,在课的开始我首先播放腰鼓表演的录象,让学生感性认识安塞腰鼓,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在此基础上,再进入文本,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情感积淀。

  三、在教学过程,采用了“学、展、练”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整个课堂分成了两个板块:板块一:创设情境,感知“安塞腰鼓”的“好”。板块二:感情朗读,品味《安塞腰鼓》的“美”。在每个板块中都设计了“学”和“展”的环节。在板块一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几次,组内交流说说好在哪里,然后在组内交流展示。在这一板块中,学生很容易找到并做了准确的回答。在板块二中,我也设计了一个问题: 小组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并读出《安塞腰鼓》的美。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说出并读出安塞腰鼓的美,让大家感受到它的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展示,我还给了学生提示:例如: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在展示环节中,各组发挥小组智慧,采用了男女读、引读、齐读、组间赛读、挑战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把安塞腰鼓的“美”通过朗读展示在大家眼前。

  “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完成“学、展”环节后,我根据这课语言优美的特点,设计了小练笔:以“好一个韵律绳操!”为中心句,以我们的大课间活动“韵律绳操”为内容对个人或场面进行描写。(可以采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这个设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操作。可在学生练习中,只有极少的部分学生写出了一段话,看来,对学生平时习作训练的太少了。

  透过这一节课,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继续在语文课中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把“读”作为语文教学一个有效的手段,同时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学习写作。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4

  今天教学《安塞腰鼓》已是第二课时,记得昨天只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要求学生概述课文的故事情节;一个是引导学生勾划出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并说说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第一个问题回答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这篇课文属于抒情性散文,学生不易把握。但第二个问题,回答效果确实非常好。

  学生表现很积极,也都找到了相关语句。但学生在质疑提出是否有反复的修辞时被我回绝了,过后想想似有些不对,那个句子,将他定性为反复好像也没有说不过去的道理,为什么要回绝学生呢!确实不该。今天的教学内容有:一是除了昨天讲的排比、夸张的修辞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二是作者写这篇的目的。

  新课讲解前,我依然安排学生读《爱的教育》,一个方面是想收回学生的'玩心,二是诚心想让学生得到爱的熏陶。学生读了一遍课文以后,我便让学生分组商量、归纳、小结。说句实话,通过教师讲解,大多数同学都听不懂;让他自学,的确是难上加难。但是,我想,与其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让学生在下边无所事事的玩,还不如多方点时间给他们,让他们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能爬的爬。这样各得其乐,教师也相对轻松,学生也会多少有些收获。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定向、分组、合作、讨论、归纳的教学效果比普通的传统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我也为此做过几次调查,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都倾心于这种方法。

  以往在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教学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疏忽了学生在讨论时的分组指导。这个时候,老师不应该是闲着的,而是和学生一起思考,一起努力去完成教学目标。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和勇气。今天在小组合作的时候,我就有意巡回观察,并逐一质疑、释疑。从中增加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于是在最后归纳小结的时候,举手的学生非常之多。

  因为学生心中有底,老师已经透露了很多答案的信息,减少了他们心里的担忧和畏惧。许多学生于是找到了生动感人的比喻句,且知道采用比喻修辞的作用是让描写对象更加形象、具体、生动。并且试着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歌颂贫穷、朴实的西北农民的勤劳、豪迈、开朗、奔放的优秀品质。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收获。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5

  今天上午的《安塞腰鼓》一课是我来聚源路小学后上的第一节公开课,说句实话,我对这个班级的学生没有太大的信心,因为我发现这些孩子在正式的场合没有信心和勇气展示自己的才华,在那么多的听课老师面前很容易表现出胆怯的样子,虽然我在上课之前给孩子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还是没有摆脱孩子们的畏惧心理,我想这可能与他们自己平时的听课习惯有关,也可能与自己对回答问题没有把握有关,也可能与老师的引导有关。总之,我感觉这节课上完之后,觉得收获不少,但同时也有些遗憾。

  我不曾记得有谁曾经说过上课不要刻意追求十全十美,要依据学生的学情,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我想也是如此,如果想面面俱到,到了最后却是面面都不到。细细回味一下,从课的设计,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我都经过了细心的考虑,认真地研究,甚至孩子们能说什么,哪个问题能回答上来,哪个问题回答不上来,哪个问题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得到答案,我都分析过,斟酌过。新的课程标准说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节课上也体现了出来。上完这节课后,我当时的思绪有点乱,冷静之后想一想,剪剪紊乱的思路,感觉收获有如下几点:一,这节课思路比较清晰,几个大的板块很明显,让听课的老师都能够听明白(课前活动,播放歌曲导入新课,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情分析课文内容,在理解中训练朗读,写安塞腰鼓的广告语),孩子们也能够跟随问题的思路去走。二,孩子们的讨论很热烈,我巡看了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情况,他们每一个成员都参与了研究和讨论。三,有几个孩子的发言很有创新,比如有个姚洁琼她很干脆的给前面的一个同学纠正了一个词,并换了个很恰当的词亢奋,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很赞赏。还有个同学,他的回答话语里有我认为……我很高兴,其实每个孩子就应该有他自己的观点,老师再加以巧妙的点拨就行了。四、我知道了今后在上课时如何驾驭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那就是给他们鼓励,给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一节公开课上过之后,有时候失去的和遗憾的'也会成为美好的回忆和最美丽的不足。一、由于今天早上升旗,上课时间晚了点,下课时间早了点,老师们到三十分钟的时候就离开了,这多少对我有点影响,所以本节课的时间明显不足。二、孩子们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如果课前能让学生唱会《黄土高坡》,可能开始的时候气氛就渲染起来了,我觉得孩子们还是没有在课堂上完全放开,这一点我今后应该给他们凝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他们不管说什么,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三、读得少,这样有激情的文章应该让孩子们多读读,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四、回答问题时,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有的孩子一节课一次都没有举手,有的很多次举手发言,让老师不明白这节课有的孩子懂了没有。我真的希望这节课能给我五十分钟的时间,我想那时的课会比这时的课更精彩。

  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上课也是一样,不管课上的好还是不好,都是一种收获,都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都能成为进步的阶梯,我希望自己再次进步。希望领导和老师们给与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谢谢各位!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1-11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03-15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05-18

《安塞腰鼓》语文教学反思10-31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5篇02-22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5篇08-16

安塞腰鼓说课稿11-05

《安塞腰鼓》说课稿06-30

《安塞腰鼓》说课稿15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