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4 09:08:5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教学中应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改变按自然段顺序“平推”的教学流程,从突破教学重、难点出发,科学地裁剪教材,合理地实施教法,抓住重点词句朗读品味,体现语文学科“文”、“情”、“趣”合一的特色,落实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

  一、紧扣题目、设问激趣。

  五年级的课文中属这篇课文题目新颖特别,涵义深刻,作为文章的“眼睛”,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并顺手在课题上打了个“?”,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热烈,有的问:“是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的问:“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想要知道答案的欲望也十分强烈,在这样的情绪驱动下,读书的效果就事半功倍。

  二、挖掘教材、找到突口。

  在充分挖掘教材以后,你会发现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若采用按自然段顺序“平推”的教学流程,在课堂上逐节与学生读讲,无疑既费时又乏味。为了让学生把握好课文的重点,去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之情,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只有抓住这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所以在教学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进一步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两个典型事(“抓纺织娘”与“捉小甲虫”),并采用自读感悟、师生交流为主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当然,这里要注意把握“放”与“收”的“度”。

  三、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学生的学习体验是他们已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对学习对象的感知,产生碰撞而形成的对问题的新认识,是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反映。教师要有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按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程度,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已掌握的学习技能、方法,才能引导他们走进文本,体验文本所赋予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以解决教学难题。而这篇课文中,法布尔的父母因法布尔乘放鸭的机会捉昆虫而责骂他。我相机提问:读到这儿,你这时想对法布尔的父母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想对“母亲”说:“阿姨,我知道,你对法布尔非常关爱,但你不能责骂他,而应该心平气和地教育他!”还有的说:“阿姨,你能否问清楚事情的原由,让法布尔有一个解释的机会?上一次我去花园捉蝴蝶,也被妈妈说了一顿。可是她让我解释,我告诉她,我是想了解蝴蝶的外型和生活习性,好写作文,后来妈妈还夸我呢。”有的想对他的父亲说:“捉昆虫是法布尔的兴趣爱好,能否请你尊重他的爱好,你可知道兴趣可是最好的老师呀?”……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因此,在教学中,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师生合演、朗读感悟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十分重视生命的体验,没有生命体验就不是成功的教学。体验有直接和间接体验,教学必须符合这种体验,符合新时代、新生代的要求。在读到法布尔满载而归,欣喜若狂的时候,突如其来的父母责骂使得小法布尔的情绪一下子跌落到低谷,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一下小法布尔的感情变化,我上课时主动提出,来演演这个片段。我首当其冲,当法布尔,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父母严厉而有“不讲道理”的话,并注意老师的表情和情绪的变化。也许是我的演技还可以,也许是他们的分角色朗读很投入、很到位,我的眼泪被批评地掉下来了。还赢来在场老师的一阵掌声。同学们看到了老师的表演,非常激动,个个争先恐后地要表演。被我这样一“闹”,把语言交际和理解课文内容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不光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而且一定使学生对整堂课都会终生难忘。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2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教学时,我以课题为突破口,以问题引出下文:谁的口袋里装满昆虫?为什么要装满昆虫?装满昆虫做什么?他们兴趣盎然,主动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自觉探求问题的结果。

  我让学生通读全文,边朗读边找出表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句子,学生仔细读书,很快画出了好几个句子。我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说出合情合理的原因。学生们从“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感受到了他对昆虫的.迷恋。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更细化感受。

  学到最后,我让学生填空: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不仅仅是_____, 还装满了______,还装满了____。让学生填写说话,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3

  一、抓住课题

  板书课题时,故意漏掉“昆虫”两字,与学生交流,你的衣袋里一般会装什么东西?卡片、零食、小玩意、钱、学习用品等等,对于“昆虫”这些会爬、会跳、会飞的不安分的东西,喜欢的男同学也有好几个,但他们说一般装在瓶子或者塑料袋里,于是学生的头脑里就存着疑问了。打开课本,找出课文中三处描写“衣袋”的句子,都提到了“鼓鼓”的,从而带出课题中“装满”这个题眼。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反复诵读课题,有的重读“装满”,有的重读“昆虫”,很有情趣。

  二、抓住事情

  学习文中两件事,目的是为了说明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但这两件事又有不同:1.观察昆虫之不同:“静静地观察”是法布尔完全沉浸在他的昆虫世界里了,他的观察已经是有意识的主动的行为,不再是如抓纺织娘般的无意识行为。这说明在这两三年中,法布尔已经学会了如何观察?2.纺织娘相对于小甲虫来说,个儿大、会叫而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抓起来也就轻松多了;但抓小甲虫可就不那么轻松了。课文中描写前者需要“三天”的时间,而后者“敏捷”地捉住了,可见法布尔对昆虫已经相当熟悉了。从这一个侧面,更能体现他对昆虫的'着迷。文中还有一系列他抓住小甲虫后的动作描写,“放”“包”“装”,细细品读,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溢于言表。学生读得很投入。

  三、抓住“虫迷”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所有教这篇课文的老师都会注意到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习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可放在捉小甲虫后再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责骂,法布尔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魔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这里还适当补充法布尔年老时候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4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将一个热爱大自然,对昆虫充满迷恋的小男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课堂之初,我以“衣袋”为突破口,以法布尔的行为为主线进行授课。“和你们年纪相仿的男孩,口袋里没有装着零花钱和零食,而是装满了昆虫,这是什么原呢?以此进行探究。

  在学校吴校长的指导下,在这堂课中,我特别强调指导朗读和课堂评价,而这正是我以前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找出表现法布尔热爱昆虫的语句,鼓励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读出法布尔“欢呼雀跃”或者“极不情愿”的感情。并且在学生读完后进行及时评价。通过这次上课,我惊喜地发现了指导朗读和教师评价的重要作用,同学们的积极性特别高,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同时,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了主题阅读书上法布尔写的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法布尔观察的细致和对昆虫的.喜爱。这堂课让我收获很多,吴校长的指导对我有很大的意义,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去实践。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5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而这个课题就突出地显示了法布尔的与众不同。课前学生预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在本子上对这篇课文提三个问题,其中问得最多的是:“为什么要在衣袋里装满昆虫?” “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为题目?”

  的确,看到这个课题便能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但更重要的是突出地表现了法布尔对待昆虫的极其喜爱的态度。说到虫子,一开始很多学生表示出了“不喜欢”,甚至说“恶心”(特别是毛毛虫之类的),我这样说:“可是法布尔却跟你们不一样,他非常喜欢小虫子,课文哪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

  学生很快找出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这一句。我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两个比“着迷”还要“着迷”的词语:“迷恋”、“痴迷”。应该说,“迷”是全文的线索,是通篇的灵魂。因此,教学本文我紧紧扣住“迷”字展开。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讲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二是法布尔在放鸭子时捉到了小甲虫,后来受到父母的责骂,却依然迷恋于昆虫。引导学生体会时我抓了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纺织娘和小甲虫的语句,从而来体会在法布尔眼里这些虫子是多么漂亮,很多学生也不由得喜欢上了这两种昆虫;二是描写法布尔如何对待捉到的小虫子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小虫子的珍爱。尤其是课文的用词非常精确,通过抓关键词、换词比较等方式感悟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甚至是痴迷。

  课文中还写到了法布尔受到了父母的责骂,我让学生联系课文谈谈自己对法布尔的父母的看法。大约一半的学生表示理解法布尔父母的做法,主要是从安全方面考虑(这部分孩子平时属于“听话型”的);而另一半的`学生表示不支持法布尔父母的做法,理由是没有顾及到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从“眼泪刷刷地往下流”可以看出(这部分孩子是属于“有主见型”的)。到底是高年级的学生了,说话有理有据的,我在课堂上也没有说法布尔父母的做法是对是错,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对于法布尔来说,“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已经达到痴迷的地步了。

  我想,学生在课文中充分感受到了法布尔对待昆虫的痴迷之后,课前提出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6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学这一课时,我从题目入手,抓住“着迷”,让学生悟情、悟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我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并顺手在课题上打了个“?”,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

  二、扣住课题,理清脉络。

  文章的层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只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根据时间的变化理清课文的条理。学生掌握了方法,很快把课文分成了四部分,并且一边朗读,一边边找出文中提到“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语句。有了全身心的投入,学生很快画出了这样几个句子:“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装得鼓鼓囊囊的.。”“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

  三、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学习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四、适当渗透,感悟写法。

  课文学完了,我让学生讨论一下文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我只略作点拨,并不明说文章的写作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领悟、理解。比如第一节有几句是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下文作了铺垫,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周围的环境。

  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7

  成功之处: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受到启发,有所感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执著追求坚持不懈的精神,从小树立爱科学爱自然的志趣。本设计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手机的相关资料,力求多层面的吧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进入情景,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在读中进一步走进人物内心,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锲而不舍的精神。

  不足之处:1、朗读不到位。学生可能会不喜欢回答问题,但是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课文。所以教学中我设计各种形式朗读,力求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但在学生争着参与朗读时,我只顾着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朗读指导较少,也没有利用恰当的时机进入下一个环节,以至后来仓促下课。

  2、没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我在教学法布尔找纺织娘这件事时,让学生抓住“终于”体会朗读,如果能引导学生想象法布尔当时是怎样找的,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来形容法布尔的探索精神,进行感情朗读更能水到渠成了。

  教学建议: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8

  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通过两个具体的故事表现法布尔从小对昆虫入迷的程度。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

  《装满昆虫的衣袋》中描写法布尔珍爱小甲虫的一个段落: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象出法布尔不同的动作,再把动作连贯起来,再现法布尔捉小甲虫的有趣情景。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然后我再以其生动的讲解,富有感情的朗读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再现出生动的画面,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再现课文内容的.习惯。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除了从插图中感知事物,展开想象以外,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去感知形象画面,展开想象。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更要重视借助课文内容,通过词句再现画面,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再现,就是根据课文文字,在头脑中勾画出所描绘的有关人物、事件、情景等。它是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表现。课文中讲了法布尔的这样一个故事:法布尔三天前发现了一种会唱歌的虫子,他花了三天的时间在田野里寻找,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它的名字叫纺织娘。在父母因为找不着法布尔而万分焦急的时候,法布尔突然大叫“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学生读出了法布尔油然而生的喜悦,“妈妈,我在这儿呢!”一声一声,动情不已。

  课文中还有一个故事,讲法布尔为了逮一只飞行速度相当快的小甲虫,动作简直比小甲虫还要敏捷。我请了一位平时行动敏捷的学生来读这段话,学生联系自己的个性特点,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得兴趣盎然。当法布尔带着满满两口袋宝贝甜滋滋的回家时,却遭到了父母的一番训斥,这一段责骂的对白学生分角色读起来真是感触颇多,那样的严厉,那样的怒气冲冲,学生从这样的责骂声中体会到法布尔的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学生对课文文本的见解主要源于多读书。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创设出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不读熟不开讲;要找准可读处让学生联系生活读出自己的感受;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

  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评点、争论,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分辨真假、判断对错的能力,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可采用学生评价教师,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材等方式。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老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如评价学生的朗读:你觉得他读得怎样?听了他的发言,你想说些什么?

  评价教师朗读:你认为老师读得怎样?你能帮帮老师吗?

  评价教材: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把评价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教学的“平等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9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因此,教学这一课时,我紧紧抓住“着迷”展开教学。如:文章通过几件事情来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具体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通过自学后与小组同学的交流很快会找到:一是讲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二是法布尔在放鸭子时捉到了小甲虫,后来受到父母的责骂,却依然迷恋于昆虫。当学生概括出这两件事情后,我又引导学生从“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以及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深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本节课教下来后我感到: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美中不足的一点是:应指导学生分角色入情入境地多读读课文。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0

  读着《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捕捉到纺织娘,他弃而不舍得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去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的趴在岸边,静静的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式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不由自主的被这个孩子吸引。

  在教学中,我努力想把一个真实的法布尔全面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并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件的分析,让学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在教学“放鸭子”片断时,我通过指导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像出法布尔的不同动作,也让学生想像自己在什么时候会有这些动作,从而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和痴迷。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

  我还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有小时候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长大后对昆虫一如既往的迷恋。学生学完后,对法布尔有着深深的敬佩。

  由于在整体感知部分问题处理的有些琐碎,条例性不强,因此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对文章的掌握不是很到位。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1

  一、 尊重学生的个性,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即促进者,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习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已经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统治地位被动摇。其次,教师作为学生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了,不在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渠道的方法。1972年世界教科文组织早已明确了教师的职责。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在《装满昆虫的衣袋》的教学设计中,我确立了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的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教学参考上的要求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我个人在思考是认为,定位还可以更高一些。所以,我把查阅资料,出个人小报放在第一课时的作业,而第二课时主要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提升学生认真钻研科学,孜孜已求,坚持不懈,克服实现理想道路上的一切困难的精神素养。让文本为学生人生的引路。

  二、创设情景、调动生活积累、反复诵读文章

  学生的学习体验是他们已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对学习对象的感知,产生碰撞而形成的对问题的新认识,是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反映。教师要有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按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程度,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已掌握的学习技能、方法,才能引导他们走进文本,体验文本所赋予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以解决教学难题。 语文学习具有间接性,它需要通过人对语言的感知,进入大脑,调动脑海里储存的知识,对新的认知对象作出判断,进行联想、归纳、编码,再建构起新的认知。要通过语言来感知文本,再经过思维产生体验,是一种思维的再创作。因此,在教学中,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情感,让学生披文入情,把间接的文字符号成为真切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如:学习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中,法布尔的父母因法布尔乘放鸭的机会捉昆虫而责骂他。我相机提问:读到这儿,你这时想对法布尔的父母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想对“母亲”说:“阿姨,我知道,你对法布尔非常关爱,但你不能责骂他,而应该心平气和地教育他!”还有的说:“有一次,我捉蜜蜂时,还被蜇了。从此,母亲不再允许我玩昆虫了。可当时我是多么想捉一只蜜蜂来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呀!正由于母亲的阻拦,我到现在还对蜜蜂的习性一无所知。”有的想对他的父亲说:“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这将影响他的一生,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实践,

  三、感悟与“训练”并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我在教《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通过说话、引导、朗读、想象、写作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叉,有机结合,放飞学生的灵性!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2

  《装满昆虫的衣袋》的教学重点肯定不在这里,但笔者认为,这决不是节外生枝,决不是无意义的生成,更不是为了生成而生成。这篇文章给予学生的东西是十分清楚的,那是让学生认识这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认识他那种痴迷的精神,具体学习作者介绍那法布尔痴迷的场景,还有一些美丽的词与句子,这一切我也做了。我为什么在课堂上还要与学生进行着这般对话?这与我的思考有关。因为这一阶段我的头脑中时刻想着父母教育问题,但对课文中的`这件事有着不理解的地方,我与身边的老师探讨这件事,慢慢地才理清思路。当然,我也有一种预感,学生在课堂上肯定不会放过这一点,所以就有了上面的对话。也许我的理解有偏差,也许我们之间的对话不是特别的自然,特别的精彩,也许把学生引到用“真实”来习作有些牵强,但从学生的反映看,他们是有一些理解,从每位学生的对话投入来看,这种理解显得尤为珍贵,这就是我与学生应该共同感谢这篇文章给予的另外一种收获。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3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侯对昆虫迷恋的故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所以我以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为主线设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中迷恋昆虫的样子。

  一、设置情境

  摸一摸你的衣袋里装了些什么?如果一个人的衣袋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虫子会怎么样?大家感到“惊奇”“不可思议”,于是学生头脑就存在着疑问了。打开课本找出文中描写“衣袋”的句子都提到了“鼓鼓的”从而带出课题中“装满”这个题眼。

  二、 两件事比较

  学习两件事目的.是为了说明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但两件事又有不同。一是抓纺织娘用了三天时间,捉甲虫却很“敏捷”地捉住了,可见法布尔对昆虫已相当熟悉了。而捉甲虫“静静的观察”说明法布尔已完全沉浸在昆虫世界中,从侧面更能体会他对昆虫的着迷。

  三、对“着迷”的理解

  文中出现了“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文章以此为主线。再经过捉纺织娘和捉甲虫这两件事,大家对“着迷”已有所理解。“迷恋”比“着迷”程度更深,有“依依不舍”的意思。在捉甲虫后,面对父母的责骂,法布尔仍舍不得丢掉,说明他已沉迷与昆虫世界。而“痴迷”含义更深,已经着魔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法布尔终生致力于对昆虫的研究,从不放弃。才使他踏入科学的殿堂成为一名昆虫学家。

  四、再析题目

  文章最后提到了人们为了纪念他,给他的雕塑上做了个高高鼓起的口袋,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昆虫”“小动物”,再次回到题目,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他热爱昆虫,热爱大自然,并且全身心的投入,才使的他做的有滋有味,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包括自己。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4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课中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习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虫后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5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

  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成功之处:引导感悟痴迷。

  “迷”是这篇课文的灵魂。问文中有“着迷”“迷恋”“痴迷”这三个词,意思差不多,但是程度却越来越深。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理解这三个词,想想能不能调换它们的位置?为什么呢?讨论之后在去学习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课文主要描写了两个典型事例:一是法布尔抓住纺织娘;二是法布尔捉“小甲虫”。对作者重点描写的捉“小甲虫”的情况。我在教学时重点抓住这一自然段,从人物的心情、动作等方面,感悟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程度。其一,引导学生从第四到第九自然段中,找出描写人物心情的词句。你看,捉到了昆虫,“高兴极了”,“满载而归”,“心里喜滋滋的”;被迫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垃圾堆”,眼泪是“刷刷地往下掉”。在法布尔的心中,昆虫的确是“心爱的小宝贝”。其二,应该引导学生抓住相关动词,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如第九自然段中一个“放”字的处理,我采用了词语比较的方法来体会语言文字的情感。一个垃圾只要“扔”或“丢”,这里为何不是“扔”、“丢”,而是“放”呢?这样看来,“放进”一词看似朴实,但用得准确传神,让学生体会其用得精妙恰当。其三,还应当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父母的责骂。在一般情况下,就一般孩子而言,父母不允许捉昆虫,孩子便自动放弃了,而法布尔在如此情况下,仍然“兴致勃勃地挑拣”,“躲起来偷偷地玩”,其痴迷程度便显而易见了。这时候,再将“着迷”“迷恋”“痴迷”这三个词提出来比较,学生就更能体会正是因为法布尔对昆虫的这种痴迷与执着才会有今天的成就的。

  不足之处:

  课上由于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所欠缺,回答问题比较琐碎,浪费的时间也比较多,感悟的不够深入。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请你再来读一读课题,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为题目哪?

  换一个题目,例如,爱昆虫的法布尔,法布尔的故事,可不可以?学生的回答还是比较精彩的:如,生动形象地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痴迷。他时时刻刻都在钻研着昆虫。

  这个时候我想趁热大跌,便问: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不仅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还塞满了__________。没想到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还有虫子、贝壳、树叶等等。这是我没有预设到的,也不知道该如何来应付,直接将答案引出来了:是啊,多少迷恋,多少眼泪,多少梦想,多少执着!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有更多预设。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0-01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1-01

法布尔《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09-15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5篇12-23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5篇)07-16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4篇07-17

装满昆虫的衣袋说课稿03-13

装满昆虫的口袋说课稿03-13

《昆虫备忘录》教学反思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