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6 11:38: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桂花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

桂花雨教学反思1

  《桂花雨》我国著名女作家琦君写的,语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这篇文章,我只是被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打动,如同沐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当我再深入地去读,去了解琦君时,我却在那迷人的香气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乡之情。可是这种乡情难忘、童年难忘的情怀,却不是简简单单、大大略略地就能够感受到的,需要仔细地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那么在我的课堂中,我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体会呢?反复参考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结合着本班学生实际,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

  “摇桂花”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欢乐心境。我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圈画出你认为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并在给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旁边做一些适当的批注。之后在学生交流课文中表现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样还不摇桂花嘛!”这一句我主要让学生自我交流体会,在交流中启发学生感受到这一年一度的摇桂花对琦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乐事。为了帮忙学生进一步感受琦君对摇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境,我创设情境进行了“三读”琦君的话。(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让学生尝试把静止的'文字想象成一个个动态的画面,描述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学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天真可爱活泼,忙得不亦乐乎的小姑娘形象。(3)“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撒桂花,让学生感受桂花雨的飘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摇桂花的欢乐。而提示语的填写则更加让学生领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语言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说的这句话是全文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质疑,到介绍故事背景让学生深入体会母亲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浓淡,比的是感情,与其说母亲谈的是桂花,不如说母亲在表达自我的思乡之情。

  而学生创作小诗,则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故乡情》的音乐声中学生更进一步走近了琦君,走近了她的情感世界,感受着她淡淡的乡愁。所以诗句的诞生自然而然。今日课堂上马昊天创作出的“风景还是故乡的美”则出人意料地给这首古诗添加了一个总结句一样。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少数学生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发言给课堂增添了很多亮丽的风景,可是我明白这种热闹的背后还有很多默默地静坐着一言不发,甚至连脑筋都没有动一下的学生,他们从这节课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我不得而知。也许正是我长期以往在课堂中一贯的教学风格,导致了这个班级的两极分化。我必须深入思考,怎样样做到抓中间,促两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跟上我前进的步伐。

桂花雨教学反思2

  《桂花雨》是部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整节课设计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紧紧抓住“桂花香、摇花乐、思故乡”几个板块,通过朗读、想象、感悟,因势利导,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最后拓展阅读,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课堂教学目的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比较与训练,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一、走进桂花雨

  教学伊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课文,接着揭示课题《桂花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本篇课文中写了什么景?又写了什么事?学生马上就能明白,课文写景写的是桂花;写事写的是摇桂花。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本篇课文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并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正是通过这样的情景制造,让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形成良好互动,也把各个教学环节发挥得淋漓尽致。总之,运用旧知引入新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形成较好的学教氛围。

  二、品味桂花香

  品花“香”,得写“法”,感悟用词的精妙。教学的关键环节是让学生体验课文中“桂花香”,抓住全文中出现的八个“香”字。但是课文中的八个“香”每个都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些带“香”字的句子后,指导学生朗读每个句子,引导学生通过做批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这几句带有“香”字的句子独特的手法。如:“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这句话是运用了夸张的写法,另外还有比喻、对比等写作手法。尽管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是,要鼓励学生不要怕出错,大胆展示自我,孩子们会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很好地品味出了这些句子的独特之处。接下来是要让学生划出写“香”很妙的词,并品读作者用词的巧妙,特别是对“浸”字的品读引导到位,使得学生理解透彻,进而对桂花香也感悟到深处。这不仅使桂花的“香味”悄然飘入学生心里,而且在“润物无声”中学生体会到了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用词的精妙。教学环节中采用自主、探究法,老师适当地点拨,通过自读自悟的形式品读句子,品味词语,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融合。

  三、体会摇花乐

  通过动作、语言描写,体会摇花乐,获得语言“味”。体会“摇花乐”环节的教学,是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及动作反复品读,并且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充分体现摇花的“乐”。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同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桂花飘落”的情景,特别是让学生扮演儿时的我,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啊!好香的雨啊!”等这些词语,充分体验桂花雨落下时的心情。“摇花乐”情景的再现,使学生在朗读赏析后加深了对“桂花雨”的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阅读。随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假设就在这棵桂花树下,会用怎样的动作、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呢?学生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感悟故乡情

  再现送花情景,感悟浓浓的故乡“情”。上这节课的主旨是通过感悟课文的景及物进而来体会思乡情。通过对前面“桂花香”及“摇花乐”两个环节的感悟,学生已对桂花充满了深深的喜爱之情。这一环节教师要抓住文中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学生进行感悟交流。在感悟交流中,学生会深切感受到了小小桂花所蕴含的浓浓的情。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读、思、想、练、演的方法学习,让学生扮演文中幼时的我和邻居阿婆,再现当年的“我”为邻居送桂花的情景。让学生同桌合作练习表演,然后指名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桂花所蕴含的乡亲们那浓浓的邻里情谊,深化了学生对文中重点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怀念家乡的感受更加深刻。

  五、走近摇花人

  教学的最后环节是对作者及其写作风格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且摘取作者其他两部作品中的《家乡味》、《水是故乡甜》中的句子进行深情的朗读,在这样的朗读中巧妙地加深了整堂课的感情基调。

  这节课,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想象、交流”等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以情感人,强化内心体验。虽然文中所体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但童心是一样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阅读和探究,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桂花雨教学反思3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依据本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有舍有得,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效果

  1、品香。

  上课开始,学生一如既往地按照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尽量识记更多的内容,标画四到六个关键词。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关键词标画得相当准确,我为孩子们的快速准确地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到由衷的高兴,当然也为我下面的引导去深入领悟课文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谁能用一个字形容桂花的特点?”孩子们异口同声:“香。”边读边标画:哪些句段能闻到花香?学生潜心读书,一口气找到了五个句子。然后聚焦“浸”“全年”“全村”品读感悟,感受整个村,每位村民的身心都被香气包裹的浓厚氛围。

  2、知乐。

  桂子花开,十里飘香。浓浓香气中还洋溢着老乡们的欢乐呢!为了感受这份快乐,我设计好了读书题卡,即以列表的形式找到文中写了哪些人乐,乐的方式。其中醉了的人是谁呢?此时孩子们自读自悟,把阅读收获一一呈现到题卡中。接着在班内展示,喜欢谁乐的方式就展示谁?此时的课堂完全沉浸在了快乐的读书交流中。当然交流最多的还是我的乐,有的孩子边吟诵边做动作,将整个课堂推向高潮。爸爸的吟诗也让同学愿意模仿,那真是有模有样,掌声此起彼伏。

  3、懂情

  这么香,那么乐,妈妈怎么却这样说呢:“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是怎么了?高涨的热情犹如被泼了一盆冷水,学生的'思维再次走向深入。联系上文,让学生找出母亲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说一说,再读一读文字,有几个同学悄然举起了手:在母亲心里,有一种浓浓的思乡情!是呀,一语点醒梦中人,所有孩子把目光聚焦于他,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二、教学优点

  抓住重点句段读中悟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由闻香到享乐再到懂情,情感一步步升华。表格式阅读更是一大亮点,在对比中更感受到我的“摇花乐”。

  三、不足之处

  优秀的孩子能一步一步围绕问题展开阅读,但是中下等的学生在感悟慢或不到位时没有预设更好的办法让他们提升是一下大遗憾!

  四、整改措施

  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花是故乡香。我会补充作者《烟愁》的后记中的一段话: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或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他们对我的一份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引导孩子感悟母亲对作者的影响。还会放慢读书的节奏,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桂花雨教学反思4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

  在《桂花雨》这篇课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默读、自由读、引读、范读、配乐读、师生、生生互读等方式进行诵读、品读。

  学生通过自己去读,自己去接触范文,仔细揣摩,反复体味,内心融入,读出那浓郁而迷人的`那场桂花雨,感受着作者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整堂课教师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做法,获得非常成功。

桂花雨教学反思5

  《桂花雨》是一篇充满着浓浓乡情的优美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完美的回忆。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资料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欢乐心境。因为是略读课文,我采取了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境和“摇桂花”的欢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发挥想象,填写阅读卡。同学们的想象力十分的丰富,很圆满的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很是出乎我的意料。

  本堂课,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的,我最满意的就是孩子的'配合。在备课的时候有好几个知识点,我还生怕孩子到时候回答不出,找不到答案。比如说:画出文中描述桂花香的句子。我班的孩子都能很好的找出问题的答案,这让我很是佩服。

桂花雨教学反思6

  整节课我都依照着“提示”这个引路明灯,在教学时留足时光让学生按照导读提示的要求充分自读和交流。让其在课文的天地间自由飞翔,用自我的感官去充分触摸,用自我生活的全部知识和经验与文本对话。课堂以“默读——思考——交流”的教学程序推进。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繁杂设计。在攻克教学重难点时,因为有了充分的阅读和交流的基础,学生很多也是小小年龄便跟随父母远离故乡,于是有了共鸣,在共鸣中,学生的情感闸门打开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在课堂中弥漫。

  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就应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忙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

桂花雨教学反思7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应对这样的文章,每一段都十分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一、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这个块面的教学上,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

  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可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头听着教师很活力得投入着,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教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们认真地检讨,发现我们教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十分清晰的,可是学生的学路是十分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教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应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

  于是,一个这样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认识走在一齐?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把自我的感情强加于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于是我们对教学的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

  1、从课题入手,营造阅读期待:

  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丽,体会那份摇花的欢乐。

  2、品读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比较母亲的话,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可是家乡的桂花:

  那里,出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的确是十分美十分香,可是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于是这份欢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

  这样的处理,不仅仅教师的教路十分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我的知识水平,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也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

  其实,这样的生成过程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我们在仔细解读文本后,满心欢喜地想把这种阅读体验带给学生时,却由于学生的一下子难以到达这种体验,使教学效果备案阻滞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实践。可是,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磨励。

桂花雨教学反思8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通过学习要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一番思乡情,童年乐。我谈谈教后的三点小小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读出喜爱

  课文的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作者最喜欢桂花。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我就是抓住了“最”字进行做文章,问学生作者最喜欢桂花的什么?学生开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其实作者是通过对比其他的花,来表现桂花的“不爱张扬”。开始学生回答不出,我就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一遍下来,学生举手了,找到了课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与繁花争艳”等,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导学生读出快乐

  课文的第三小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的乡情。我和学生同摇同乐,觉得很是开心,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子,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在学习这两段的时候,我一开始就拎出来,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桂花雨教学反思9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课文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在“摇花乐”这一情景中,反映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以及作者淳朴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这个问题贯穿课堂,从三个原因引出桂花香、摇花乐、思乡情三个板块,把“摇花乐”作为重点让学生感悟作者童年时候的欢乐。

  一、感受“桂花香”

  课文一、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桂花的香味。对于学生来说,桂花并不陌生,所以我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讲讲他们自己对桂花的认识,学生能说出桂花的香味很浓,桂花小小的,很不起眼……这时,再让学生读这两个自然段,学生能很自然地联系到自己,理解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是因为桂花香。教学过程中,也能看到学生把相关的语句都找出来了。在这一部分,我重点让学生理解了“浸”这个字,让学生联系游泳时候自己浸在水里的感觉以及海绵浸泡在水里的状态,体会人们浸在桂花香味中的感觉。

  二、感受“摇花乐”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我没有按照课文中的.顺序来讲,而是先让学生找出直接写作者摇花的快乐的句子,让学生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特别是一些动词,让学生做一做这些动作,和作者一起感受这份快乐。摇了之后,花自然会落下来,此时再让学生联想花落下来的情景。同时,屏幕上出示一张桂花落下来的图片,帮助学生联想,学生能联想到像下雨、像蝴蝶、像落叶……再让学生把这份快乐喊出来。在充分感受摇花快乐的前提下,再回到第三自然段的开头让学生体会作者期盼摇花的心情,就更容易理解了。在这里,我和学生一问一答,学生也仿佛走进了课文,和作者一起期待,一起急切地盼望摇桂花的那天。摇桂花的快乐,不仅仅是作者的,作者的父母也是快乐的,我让学生找一找,读一读,继续沉浸在摇桂花的快乐中。

  三、感悟思乡情

  这是这篇课文的难点。直接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一定的难度。我从母亲的话入手,“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询问学生是不是外地的桂花真的不如家乡的桂花香,学生都知道肯定不是,但是还不能直接联系到思乡情。于是我补充了关于作者的一些资料,又设置了几个情境让学生通过说话训练来一步步体会这种乡情。最后,还给学生补充了作者其他写乡愁的散文片段,让学生读一读,进一步感受这种思乡情。

  学生在课堂中,感情得到了熏陶,所以朗读方面情感也很丰富很充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忽略了写作手法的指导,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仔细地琢磨教材。

桂花雨教学反思10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我教学时设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一、课前准备两问。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电教法。由于孩子们对挂花很熟悉,我通过图片和描写桂花的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达成第一个目标,我在给学生出示自学提示后,引导其自读课文,之后再检查自读情况。检查中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二、课堂教学两问。

  在检查读字词和课文时发现少数同学都连朗读的最基本要求“正确”都做不到,掉字、加字、把字读错了。

  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描绘的生活情境。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情绪,“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但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学生体会得不够深。而我用自我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而没有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如果能够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用词准确。

  本节课中孩子们朗读的形式只有齐读、小组读和自由读的三种方式。而这样的朗读形式很明显不利于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吸收,更谈不上到达以读促悟的效果。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观察到了有一部分孩子很想站起来挑战他人或小组的冲动,可我却忽略了这一点。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采用过这种挑战式的朗读,效果甚好。

  三、课后反思两问:

  我的课堂教学总体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说的这句话时,出示杭州的桂花图片,十分美十分香,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

  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让学生深入体会母亲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浓淡,比的是感情,与其说母亲谈的是桂花,不如说母亲在表达自我的思乡之情。

  四、作业布置两问。

  作业布置如下:

  1、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这两项作业学生都能完成,能兼顾到班级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3、完成练笔:介绍家乡。

  五、学生辅导两问。

  针对学困生,在学习中可能会读不准字音和书写倒笔顺。课下请小老师检查其朗读情况。教师重点检查听写、背诵课文。

桂花雨教学反思11

  《桂花雨》是五年级上册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浓烈的情感隐藏于朴实的文字背后,游弋于淡淡的叙说之中。这节课,我的任务就是带着学生一起把文章由浅入深地读进去,走进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寄托在桂花雨中的思乡之情。

  在默读思考“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这个环节,我欣喜地发现与昨日的课堂相比,学生对细节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隐藏在平凡文字中语句,深切地感受着童年时桂花带给“我”的种种快乐。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个劲儿地夸他们会读书,有见识。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础,因此当体会“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于是对这个句子含义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请孩子们抓住这句话提问。问题提得很好,如“为什么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妈妈却感到怎么也比不上院子里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气都差不多,母亲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了,高举着小手,两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课堂上回响自己的声音。于是有了这样精彩的交流:

  “因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桂花给他带来了许多快乐,家乡的桂花对于他是美好的回忆,母亲也一样,所以她觉得家乡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种香甜的回忆。”

  “家乡的桂花树是妈妈亲手为它浇水、施肥的,家乡的桂花树有妈妈的辛劳和爱,所以感到更香。”

  “妈妈是为了我上中学才不得不离开家乡的,当她客居在杭州时,非常思念家乡,所以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

  我适时地插进一句“母亲想念的只是桂花树吗?还有别的什么吗?”在我的.暗示下,孩子们急切地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搜寻着、阅读着。在我的引导下,阅读的范围扩大了,发现更有深度了。

  “在家乡时,妈妈每年都会把摇下的桂花送给邻居做糕饼,她和村子里的人相处多么和睦啊。我想,因为母亲想念那些邻居了,所以便觉得故乡的桂花最香。”

  “母亲和人们还一起用桂花泡茶、做糕饼,这种快乐是在杭州没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树再多,母亲也觉得没有家乡的桂花香。”

  “我觉得这样说体现了母亲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好一个眷念之情!这样的感受居然出自顽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动过的我也禁不住心热起来。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举的小手间穿梭,把话筒递向每一个脸涨得通红的急着表达的学生,听着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我也仿佛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课终,我郑重地说:“谢谢你们精彩的发言,我今天的教学后记会因为你们不俗的表现而丰富、精彩!”

桂花雨教学反思12

  桂花雨这是一篇充满强烈怀旧之情的优美散文。这篇文章与“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句话从童年的角度开始叙述,并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下了“我童年的花摇曲”“。学生阅读后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花的乐趣,难点是体验作者对桂花的怀旧。

  在阅读课文时,我让学生在第一段自然段中找到“ldquo;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学生们带着问题读作者最喜欢的桂花的原因是桂花的香味很迷人,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现有的生活经验带着情感阅读。学生们在阅读中真正闻到了桂花的香味。在介绍桂花的“香”特征,孩子们发现“桂花盛开的时候,前后至少有十几个邻居,他们都没有沉浸在桂花的芳香中”。我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和文字。通过阅读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前后十几个邻居”和“飘香十里”的关键词和句子,远距离感受桂花的芳香。通过“没有人不沉浸在桂花香中”和“所有人都沉浸在桂花香中”的换句训练,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比较体验词语的含义,学生理解相同的含义和不同的表达方式,他们的深层感受可以不同。他们指导和帮助学生“了解、品味、理解和吸收”语言

  在“摇花”的经历中,“纠缠”一词描述了作者的渴望,“努力”和“呐喊”一词描述了摇桂花的喜悦,反映了他对桂花的热爱。我尝试用回忆生活和接触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当我说“纠缠”这个词时,我让我的孩子回忆起与父母生活中“纠缠”类似的场景。然后用同样的表格来阅读主角,老师和学生来阅读主角。最后,我可以摇动桂花,这将使“我”快乐的我怎样才能快乐?学生在情境中大声朗读,朗读单词“用力,让孩子们站起来,用他们的'动作摇晃。学生们真的感受到了摇动桂花的乐趣,从尽可能多地摇动到动情地阅读。当桂花飘落在我们身上时,我大声喊道“啊,就像下雨一样!多甜蜜的雨啊;通过个人阅读、小组阅读、小组阅读,体验桂花雨落的美景。

  在课文中,我最终试图通过对母亲心灵的讨论、母亲话语的阅读以及课外补充填空训练,加深学生对母亲话语的理解,从而更深刻地体验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本文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情感阅读,在阅读中品味单词、句子和段落,理解语言和感受,基本上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此外,我还鼓励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优美的单词和句子,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桂花雨教学反思13

  伴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我们的每周教研活动又如期而至了,今天是单周的周三,第三节课时,年级组的语文老师都来到了我们班,我和孩子们要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桂花雨》。这篇课文是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通篇内容简洁,情感真挚,作者既回忆了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时光,又抒发了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随着铃声的想起,我们的课堂开启了!

  预想的情境导入被一个小小的意外打乱了,自己稍事处理后便直奔了主题——书写课题,分享课前孩子们搜集的桂花资料。从上学期开始已逐渐在培养孩子们的预习习惯,会留一些预习的小任务,渐渐地孩子们越来越主动,搜集的资料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今天大家有的搜集古诗词,有的搜集桂花用途、桂花的药用价值,还有的说到桂花的分类,我也是第一次清楚桂花的这么多知识,看来孩子们对桂花挺感兴趣!为了补充孩子们的信息,也为了让桂花更直观,我给孩子们出示了几张桂花盛开时的图片。嫩黄嫩黄的花瓣,一簇一簇的簇拥着,对于不常见的桂花,孩子们的'小眼睛紧紧盯着。当介绍桂花糕时,有个孩子还帮我纠正错词,很有一副小行家的样子。仅仅是课题导入的一开始,孩子们的认真劲儿就出乎了我的意料。

  接下来,我们开始走进文本——自由读课文。本学期为了让孩子们朗读的热情更高涨,略读课文都采用了同桌互读形式,希望孩子们既能认真听,也能大声读。在孩子们中间走动时发现,有的同桌关系很亲密,读得有声有色,而有的同桌各读各的,还不适应。其实这也是磨合新同桌关系的一个小计策,希望通过不断地合作,孩子们之间慢慢形成默契,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风气。

  读完课文后,给大家了一个思考问题:课文围绕“桂花”都写了哪些内容?开始汇报了,孩子们的课堂生成——五花八门的答案开始涌现了!第一波:大宝同学,有模有样地按照段落顺序开始介绍主要内容,我随即就势,按顺序写了板书。虽然每段内容都已说出,但还不是那么准确具体。所以每段又和大家一一校正,终于理清了脉络。

  知道主要内容后,我抛出了第二个问题:作者介绍了这么多关于桂花的内容,哪一个你印象最深刻?在设计教案时,我希望孩子们能通过问题找到课文中最应重点理解的部分,也为课后点拨写作手法做准备。马上第二波反馈来袭:小侯同学第一个回答问题,指出“摇花乐”给他印象最深。虽然我的预设中有,但位置是靠后的,因为这部分内容在课文后半部分,但是孩子既然说出答案,我还是要顺势而就。提前在教室中来了一次“摇花乐”,下了一场“桂花雨”!虽然没有了更多的铺垫,但是设计的模仿动作环节,孩子们还是很喜欢的。我们使劲儿地摇着桂花树,闭上眼睛想象着纷纷落下的桂花雨,再读句子时,孩子们明显兴奋了很多,在互动合作中,大家体会到了“摇花”带来的快乐。

  好了,紧接着我们还要找“桂花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特点”。这次大家异口同声说到了桂花的“香”,我们终于有了默契!抓住机会,赶紧找描写的句子,指名汇报。这时孩子的火眼金晶又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在预设时,我只找了三个句子,满以为找得很全面了,但是孩子们很细心,找到了五处,而且每处都不只一个人找到。一一汇报后,我们有重点地品读了三个句子,桂花的浓郁香气给孩子们的印象又加深了。

  进行到这里,课堂就接近了尾声,还有一个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我们要好好体会,那就是文中的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为了引导大家深入地思考,我问大家:“母亲的意思是哪里的桂花香?”“家乡院子里的!”“‘这里的桂花香’指哪里?”“杭州的!”“那你觉得哪里的桂花香?”出乎意料地答案又一次出现了——“家乡的!”孩子们又是异口同声地回答,但答案不是我想要的。因为课文里明明写着“家乡的桂花”不是香飘十里,只能前后十几家闻到香气,而“杭州的桂花”是满山的桂花树,正是“香飘十里”。大家的反应是没有经过认真思考随意附和,还是已经理解了文中母亲对于“家乡桂花”的那份独特感情,我真的不能确定。怎么办呢?试探一下吧!

  我顺势说道:“那好,大家觉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老师要反驳你了!”我随即读了文中的两个句子,证明事实上肯定是杭州的桂花香。然后问题来了——“你怎么解释呢?”“老师,这就像不论饭店的菜有多香,我们还是喜欢自己家里做的饭,是一样的!”大宝的回答正好说出了我要强调的重点。“那这又是问什么?”我再追问,“因为都是自己的家好,我们喜欢它!”“恩,是啊,因为我们对于家,对于家乡是有感情的,不论到哪里都会思念它,会觉得它是最好的!”没想到在课前我认为是一个不好理解,不好表达的问题,在课堂上大家都已领会,而且还能举例说明,看来预设的难点不攻自破。

  接下来是最后一波让我惊叹的生成,在拓展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练笔环节。这是为课堂增加写字环节,也是为语文园地的想象作文做铺垫。可能是中间学生的生成比较多,在时间把控上没有安排好。离下课时间比较紧,我把练笔改变成了小提问,自由说出想象的内容。情境是:“当20年后的中秋佳节,作者再次回到家乡,他的桂花树还在,嫩黄的花瓣已再次开满枝头......作者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也许是之前的“摇桂花”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了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快乐,也许是他们也喜欢上了桂花的浓郁香气。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孩子也一下活跃起来,当下课铃响时,大家还意犹未尽地想说说自己的想法,索性让大家没说出的话写下来吧,小练笔紧接着跟上。每想到平时一下课就跑出去的孩子因为有话想说也都坐在了座位上,大家写得很是积极、认真。

  当孩子们捧着自己写的内容争先恐后地让我看时,我真的深刻意识到课堂的魅力所在到底在哪儿。它不是我们备课时按部就班能设计出来的,也不是孩子们不假思索随声附和能拥护出来的,课堂应该是随时生成,随时分享的地方,老师和孩子们应该在快乐地学习中不断碰撞出火花,不断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才是有价值地合作和探究。今天孩子们的课堂反馈让我深有感触,也收获颇多。课堂的生成不仅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教师引导的资源,更是教学反思的重点。我越来越喜欢和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学习!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活跃,更有魅力,我会加倍努力,期待着每天和孩子们的相遇!

桂花雨教学反思14

  由于课堂教学评比大赛的课时要求,第一课时的内容安排了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面对这样的文章,每段都非常的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一、观察桂花树,感受桂花迷人的香。

  首先:营造氛围,走近桂花树。

  从课题开始,提出质疑,营造阅读期待。走近桂花树,观察它开花的样子不仅笨拙,而且树叶茂密花儿细小,不与繁华斗艳,但是作者只喜爱桂花。由此而产生阅读期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步认识桂花树的形象,走近桂花树。

  其次:感受桂花迷人的香。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来读,抓住一个“浸”字,扣住一个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在此处通过朗读,读好浸字,来读出韵味,并分层次指导朗读,读出桂花的香味;让这香味更浓郁,芳香扑鼻;让这香味沁人心脾,弥久不散。

  反思:让语文课具有很浓厚的语文味,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是关键。可是如果教师引导重点词语的把握不全面,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果。我通过“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来解释桂花飘香的远,却忽视了更为重点的词语“香飘十里”,可以转化句型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以创设情境,发挥想象,还可以替换“浸”为“飘”、“泡”等字,来体会“浸”衬托了桂花的十里飘香。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二、享受摇花乐,体会童年的乐趣。

  借助阅读,把文字化为一幅幅画面,主要是抓住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留念。

  首先:体会摇桂花前的迫切心情。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一个“缠”字,来感受摇花前的迫切心情,读“缠”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但此处学生体验情感的过程过于粗糙,朗读浮于表面,文字不能立体化。

  其次:在体会摇花乐时,我先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摇一摇桂花树,再让学生发挥想象,你都看到了哪些情境,训练学生的说话的能力,之后配乐,播放图片,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处重点是指导“喊”字的读法。

  反思:抓住“缠”、“摇”、“喊”……这几个重点的字来体会作者的童趣,使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但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停留在了朗读技术的指导上,而未走进作者的内心,所以效果不明显,而且不够自然。

  这堂课存在不少的问题,但到现在也还存在一些疑惑。

  一、生字词的教学流于形式,在课堂上只是渗透了一些重点字词的教学,未能讲透,未能很好的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那一节课的时间,如何才能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的结合,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面向全体学生。公开课是借班上课,因不了解学生,难免会出现发言不均衡的现象。但正常教学,就要面对全体学生。这个问题要让能力强的回答,作提升;那个问题让中等学生发言,作强调,还有的问题让困难生来重复,作巩固。

  总之,一堂好课,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创造、反思总结。经过这样的锤炼,教师的成长会很快的。

桂花雨教学反思15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读这篇文章,就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小小的体会: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仿写句子、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更是遗憾多多。课堂气氛有些沉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当学生划出了描写香气的句子谈感受时,脱离了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孤零零地那么几个句子,确实很难入情入境。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在语境中感受体会,或许情况就不同了。我感觉教师牵得痕迹太浓,教师讲得多,学生说的少,对学生学法指导不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略读的味道没上出来。但具体如何放,我不知道,这方面只有以后多关注,在教学实践中争取摸索出一点教学略读课文的方法来。

  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绽放异彩。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执教本课后我发现:学生通过文本感悟生活,只有感悟到了,他们才会用心去生活,才会逐渐变成一个有思想的人。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追求的精神元素。应引领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生活,把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融进课堂,融入文本。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作者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学生才能从文本中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课堂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这样的课堂会让师生之间都获得灵魂的呼唤、精神的提升。

  通过这次上课,我发现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或许,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过来的,但学习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力求进步。

【桂花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桂花雨》教学反思05-18

桂花雨教学反思04-22

《桂花雨》教学反思07-04

桂花雨教学反思08-26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11-28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11-27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07-14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03-22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03-06

《桂花雨》语文教学反思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