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4 12:38:1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是将来进一步学习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理解了平移、旋转的思想,具备了初步的归纳、对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启发。本节课内容共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二是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梯形面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新旧图形的内在联系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怎样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找到转化后图形与梯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呢?

  (这样是为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做好了铺垫。因为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与梯形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了前几节课的基础,学生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就并不困难。)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片,汽车玻璃是什么形状的 (课件出示课本88页汽车图) ?你会计算这块玻璃形的面积吗?(大多数学生会否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梯形的面积,相信学习完这节课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在实际情景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动力。)

  二、探索转化:

  1、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向:

  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时,采用了割补的方法、拼摆的方法,把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再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又要计算梯形面积,怎么办呢?(转化)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动手转化:

  (老师为每组同学都准备好一些梯形,其中有一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小组活动一:

  (1)梯形可以合理转化为什么图形?怎样转化?(2)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合作,鼓励做法多样。)

  3、公式推导:

  同学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转化方法,我们先根据第一种转化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小组活动二: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各部分与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又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又是怎样的呢?

  小组交流一下,把你们组的发现或结论写下来。

  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或结论。

  归纳总结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梯形面积 =(上底+下底)x高2 为什么要除以2呢?

  (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进一步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他想到的推导方法展示出来,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4、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

  同学们,如用a表示梯形上底,b表示下底, h表示高,s表示面积, 谁能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指名说,老师板书。

  其实利用这几种转化方法(指前面画的图)也可以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小组合作推导一下。然后全班交流推导过程。

  (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推理,让学生各抒已见,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我们已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那么我们就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三峡水电站)三峡水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

  它的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现在我们要求这个横截面的面积。谁知道横截面是什么意思?

  同学们请看图,你能求出这个梯形的面积吗?学生试做,二生板书。

  订正时,让学生评价,重在理顺学生的解题思路。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生获得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出示了课本的例题,求梯形大坝的横截面面积。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学生探究发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学以致用,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2、现在请同学们再来看这幅汽车图片,现在你能计算这汽车的玻璃面积了吗? 课件出示玻璃的数据,学生试做,二生板书。集体评价。

  (解决了前面导课提出的的问题,回应引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练习检测:

  1、填空: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 、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梯形的面积等于( )。

  (理清学生思路,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2、是判断题,判断出对错并且说出原因,提高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1)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2)梯形的上底扩大2倍,下底也扩大2倍,面积扩大4倍。( )

  (3)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4)两个梯形面积相等,但形状不一定相同。( )

  五、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1、学生谈收获,谈学习方法。

  2、组内互评:这节课你最想表扬谁,为什么?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猜想、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再通过拼、剪、割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应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2

  本节教学内容是梯形的面积,是在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有两个:

  一、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能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问题。其中,目标一的达成度挺好的。目标一的达成之所以很理想,是因为本节课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两点。

  一、大胆尝试,自主探究,亲历知识的获取过程。“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把自主探索的机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问题的存在,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案例2的教学正注重了这一点教师给予了开阔的目标(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推倒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给予了多元的方法提示(请你们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小组合作学习,议一议,剪一剪,拼一拼,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

  二、强化实践,为学生搭建创新的舞台。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孩子的智慧生长在手指尖上。”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主动探索和发现图形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舞台。案例2的教学中,教师让每一个学生动手操作,把梯形剪拼成已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教会学生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这种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亲历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获取了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的多向创新能力。这节课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学生在与老师的配合上还有待改进,其中部分学生的讨论不够积极,有个别学生不会参与讨论,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气氛也有待改提高,不过学生对动手操作、推导公式倒是很感兴趣。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3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来说 , 上好每一堂课,要对教材进行加工,还要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反思。因为数学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 更为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 , 发展的 . 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教学目标来看 , 每节课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 , 关键的 , 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 . 高中数学不少教学内容适合于开展研究性学习;二是从学习的角度来看 ,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 如果能充分挖掘支撑这一核心目标的背景知识 , 通过选择 , 利用这些背景知识组成指向本节课知识核心的 , 极富穿透力和启发性的.学习材料 , 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 就会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也需要自己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 以下是我对本次课教学的一些反思 . 。

  一、对知识点教学的反思 —— 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 , 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 ,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 . 而对于教师来说 , 他还要从 " 教 " 的角度去看数学 , 他不仅要能 " 做 ", 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 " 做 ", 因此我觉得反思应当从逻辑的 , 历史的 , 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 : 本节课内容较为单一,目标也比较明确,就是用“以直代曲,无限逼近”的思想求曲边梯形的面积。然而,这种思想方法给学生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却不小,因为要真正理解这种方法必须对极限的思想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不过,新课程似乎为了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不要求深入介绍极限的概念,其旨在用最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手段,使学生获得最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这节课亦是如此。基于以上原因,备课时我认为本节课有两大难点:一是如何使学生获得“无限分割,以直代曲”的思路;二是对“极限”“无限逼近”的理解,即理解为什么将近似值取极限正好是面积的精确值。

  二、对学数学的反思

  对于在数学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来说,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 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不应把他们看着 “ 空的容器 ” ,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 “ 空的容器 ” 里 “ 灌输数学 ” 。这样常会进入误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 , 常常说要因材施教 . 可实际教学中 , 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 , 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所讲知识 . 这也许是自己一直以来教学的困惑与障碍。让学生多多思考 , 在本节课中未能达到预设目标 ,仍有“满堂灌”之嫌 。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4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现就以五年级第九册教材中的《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公式》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片断]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那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推导出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生1: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吧。

  生2:也可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生3:也许三角形呢?

  ……

  师:那好,就请你们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小组内先议一议,然后剪一剪、拼一拼,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合作讨论,然后动手操作)

  师: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生1:我们组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S=(a+b)·h÷2

  生2:我们组还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S=(a+b)·h÷2

  生3:我们是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S=a·b÷2+b·h÷2=(a+b)·h÷2

  生4:如果是等腰梯形,沿上下底的中点的连线剪开,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S=(a+b)·h÷2

  ……

  (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反思]

  一、还学习的主动权于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热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儿童的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学生一旦在自己的活动中无意间发现了新的知识,就触动了他的这种需要。他就会有一种探究的欲望,此时的教师应适时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给学生一个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真正做一个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有时教师要舍得“放”,说不定学生会给你更多的惊喜。

  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把自主探索的机会、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引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不是说教者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吗?这个案例中正是注重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以一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那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把学生的思维拉到“转化”的思想上来,又给予了多元的方法提示(可以议一议、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与形式,从而生成了更多的新知识,这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啊!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5

  星期五,我们几位年轻老师有幸得到教育局高老师的指点,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进行指导。

  我讲的是梯形的面积一节。第一部分是认识梯形,第二部分是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得出公式,第三部分是面积公式的实际应。

  这节课,高老师提出了非常深刻的问题。在刚开始由平行四边形引入梯形时,画成了等腰梯形,太具有特殊性,因此一下子跳到了后面的学习,这里应该画一个一般的梯形,体现一般性。其次是数学语言的描述不准确,“梯形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一样”应该描述为“梯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还有是知识的缺漏,梯形的高有无数条没有向学生们讨论,另外在“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一个平行四边形”时,没有说好前提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虽然在后面的练习中提到,但是学生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有点盲羊补牢,要重视学生的第一印象,此处学具也少,应该让学生再拿两个不相同的梯形进行拼凑,让学生充分体验“完全一样”。在学生上前展示的过程中,可以把梯形贴在黑板上,这样更容易观察。在这节课中我讲的内容很多,高老师提意量可少,但内容要精,要全面。对于数学的学习,高老师提到了数学思想“转化思想”,知识有变化,思想却不会变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不会变,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青年教师的成长,高老师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悟”。对于教学除了多看、多听、多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思考、多反思,思考可以把别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也可以对某一件事恍然大悟。因此在教学中要多“悟”。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6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用到了哪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提出问题:梯形是不是也可以像它们一样可以转化成已学过几何图形呢?在学生操作前,课件显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1、转化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原来梯形的面积有什么联系?

  2、梯形的底和高和转化后的图形的各部分又有什么联系?

  学生操作后发现方法不止一种。我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和课本上一致的推导方法,一是因为大多数学生采用的都是这种方法,二是这种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最容易理解、最简洁。其它方法有的拼出的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有的推导的过程较复杂,在课堂上让选择这样的同学简单交流,没有展示推导过程。最后小结不管用哪种方法来推,都能推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上底+下底)×高÷2。

  第一、在学生想办法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后,没有对同学按所选的方法不同而分组,导致在讨论拼成的图形或分成的图形的面积、底和高与梯形的面积、底和高之间的关系时,浪费了时间,讨论不深入。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及时筛选有用的信息,并对其分类和引导,有序展示。

  第二、其它方法没有展示推导过程,想到此方法的学生的个性没得到张扬,也没有给其它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导致最后小结不管用哪种方法来推,都能推出一样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部分学生有疑惑。

  第三、学生的表达能力欠佳,不能将自己的发现从数学角度和思维方法表达出来,这也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要培养学生的一种数学学习的品质。

  第四、有的学生没有完成推导梯形面积的过程,在以后的合作探究中,应让小组内再分为一帮一,以帮助学困生。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7

  今天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前让学生回顾了这两天学习这些图形的面积的计算的方法,了解是用了“转化”的思想得到的。重难点都在梯形面积的公式推导过程上。本节课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的解决问题,在开始的时候先让学生回顾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以及他们的特征。并且让学生再一次学习了画梯形的高,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后面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无阻碍。

  首先,我提问学生,如果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梯形的面积,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动手画一画,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此时学生开始畅所欲言,好多学生都想到了要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然后把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加就得到了梯形的面积,此时如果我能赶紧及时的给学生一个高度评价的话,孩子们会真的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如果我能看到此时会思考的孩子们的美,才是这节课最大的收获不是吗?而我却没有那样做,还是因为担心教学进度的问题,只是稍作提示后就给赶紧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之后,在学生一筹莫展的时候,我提示道:“想一想我们在探索三角形的面积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聪明的学生立刻想到了要再拿一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然后把他两拼起来就是一个大大的平行四边形,这样我们就把这个梯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于引导到位,学生很快能将梯形的面积抽象出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也能够严谨且无懈可击。此时,如果我能够再一次给予学生真诚的欣赏,相信孩子们对数学的畏惧之感会消失殆尽。但吝啬的我依然是忙着赶进度,生怕因为一句表扬会耽误好多练习的时间。哎!

  还有,本节课在课前我仍然是准备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在学生想到方法之后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上来拼拼看,然后找出拼出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进而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个梯形的面积,则1个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看样子,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或者是用直观演示法更能够让学生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记忆和运用起来也必定是得心应手。。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从而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归纳出公式后给学生三个梯形(有两个把梯形的各边都写上,另一个没有给高的条件。)进行公式运用练习,最后再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动感觉梯形面积公式的作用,即计算梯形木堆的面积。

  但由于我课前准备做的不充分,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何止一二,还有:

  1.在整个教学中又过于偏向推导过程和注重学生多种不同推导方法,时间占用了很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不够充足。

  2.由于推导出公式以后,学生在练习的时间很少,应该画出几个梯形图形,让学生应用公式求它们的面积,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

  3.以后的教学要在新授部分多下功夫、下大工夫,但是不能把一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研究新知的过程中,尽量浓缩自己的教学语言,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可喜的是,发现学生有所收获,看到学生有了进步,看到学生探究学生的成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运用“探究性学习法”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希望探究式课堂之路在我们今后的教学中能够越走路越宽。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8

  此次,我执教的是《梯形的面积》一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在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从整个教学过程看,这一目标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和体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作为教学重点、难点,也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

  对于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

  我在设计教学时,就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由于学生学过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2、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实现生生互动。

  本节课力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概括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合作探究,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通过“剪、移、转、拼”的活动,让学生真正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同时,又由于各项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在时间上给以保证

  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是为了学生给充足地用眼看,用手做,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的表现和发展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者,参与者的作用。当学生受现有知识的制约,推导概括公式思维停滞时,我进行点拨诱导,促其思维顺畅,变通,最后使学生明确,尽管拼摆的方法不同,但都达到验证了梯形的面积公式的目的。

  4、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提倡课堂教学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相联系,将数学学习置于生活的背景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教学本节课时,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如在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求出生活中的篮球场3秒钟限制区的面积,练习中让学生动手量量梯形学具的数据,再求它的面积,又求出梯形菜地的面积等等,真正做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是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节课的教学已经结束,自己感觉教学过程顺畅,是一节自己比较满意的课。但鉴于我还年轻,对于很多细节,觉得仍需要推敲,相信自己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使自己的教学日趋成熟、完善。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9

  通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体验,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并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验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堂生动活泼,效果显著。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我先出示了一个梯形,引导学生简要复习梯形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直接抛出探究任务: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还是有很高的兴趣的,所以马上就自发组合成探究小组。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考虑到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经验,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大胆猜想,进而是实践检验猜想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这比起盲目的乱猜来,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

  我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我只是组织者、指导者,起到了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的目的。

  三、渗透数学中的变换思想。

  在转化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平面图形的旋转和平移,认识了解旋转和平移的含义及方法,以及其对图形位置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但在这节课当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是学生在与老师的配合上还有待改进,其中部分学生的讨论不够积极,有个别学生不会参与讨论,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气氛也有待改提高,不过学生对动手操作、推导公式倒是很感兴趣。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0

  一、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由于所有学生已经有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经验,因此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后,我作了必要性的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做到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使学生在民主与平等的气氛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技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告诉我们:数学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知识与技能放在第一个方面,充分说明了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换个角度说,基本知识和技能直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这节课课前我一直思考如何落实这节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有以下几个设想。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同学们刚刚接触梯形的面积,所以我让学生在计算梯形的面积时,先写公式,这样有助于强化公式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充分暴露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这节课上我让班级的几个学困生一一到黑板前板演,这样使我很准备快速的掌握了学困生在这段内容的.学习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即个别学生会写公式不会写算式,个别学生忘了除以2,个别学生最后的单位用的是长度单位),这样有助于我更好的辅导学困生。在学困生做题目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我并没有着急去纠正,而是让他的同伴到黑板上去帮他看,这样我在课堂上争取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学困生。

  三、适度评价

  在教学中,我作了一次集体性的评价:“哪个小组表现最好的?”在全课总结时安排了一次个性的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最好啊?你自己的表现呢?” 只有进行正确、适度的评价,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个性,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本节课由于自己对于新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教学准备时间仓促,在教学中很多地方不尽人意,课后我也与杨校长进行了交流,发现有以下问题在今后中需要注意。 教者需要认真的研读教材。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探索梯形面积公式时,感觉到对于书上表格的整理这个环节处理得草率,没有起到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原因何在?原因是我对于这段教材不熟,对于这段教材读得不够细,在课前没有认真的研究和分析这个表格的处理方法。由些给我带来的思考是:尽管现在的教学资源很丰富,但教材依然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不管什么课,我以后一定首先用认真的阅读教材,分析教材,这样才能用好教材。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1

  《梯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面积公式的推导,利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主要考虑体现以下这样几个方面: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猜想”、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再通过“拼、剪、割”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应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紧密联系生活。让数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就从生活中入手设计了一个情境,为了给防洪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需要知道堤坝的横截面的面积。让学生产生疑问,如何去求横截面的面积呢?使学生产生兴趣,有好奇心去探索。

  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堂课在设计时,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运用知识迁移,学法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等探索过程,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另外,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五、着重体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重点注重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新知转化为旧知,来解决问题。本课安排了几个环节。一提出问题:如何求堤坝的横截面面积?(求梯形的面积)。二复习: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并让学生操作。三尝试:试着将两个一样的的梯形拼一拼能拼成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尝试利用平行四边形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四探索:利用所学知识,通过拼移、割补、旋转等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已学图形,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五小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六解决问题:利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求出堤坝横截面面积。

  在这节课中学生亲身经历了实践探究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和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充分运用割补,平移和旋转等的数学思想,掌握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公式推导的多种方法,为学生个性的发挥提供了很大空间,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因此养成自觉观察、学习和思考的良好习惯,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因此学生是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2

  《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归纳整理。通过学生的剪拼,转化,利用等积变形把梯形面积转化成了其他的平面图形,进而归纳、概括出梯形的计算方法。这种多角度的思考,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本节课要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即在求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剪拼,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这节课中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猜想-验证”来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3

  《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明白要利用转化法将梯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

  在学习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初,先让学生做两个一样的梯形;在做的过程中,学生便明白了梯形的特征: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说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并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在这个环节上,有不少学生画出来了,但不知道要怎么推导。这也反映出了学生水平的差异性。在梯形面积的`推导上,我让学生采用一个梯形和两个梯形来求。

  用一个梯形来求时,学生大部分能将其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但在推导过程中由于有些知识他们没学导致推不到底。当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时学生都能理解。用一个梯形来推导公式理解之后,我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设计导学提纲来实行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学生公式是推导出来了,但由于我没敢完全放手,在有些环节上是我领着学生做的,(比如说用两个梯形拼图形,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用两个什么样的梯形,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在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得出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所以在后面的练习中,还是有些孩子总是忘除以2。虽然问他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答的很好,但做题时就出现了情况。这还需要让学生多练,多动手操作,从真正意义上明白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4

  《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 由于所有学生已经有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经验,因此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把梯形转化成各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方法很多,学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预设,问题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种方案中,在原先的设计中,是将重点放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案上,并让学生多多互动交流;然而,从教学的实际效果上看,学生最喜欢的并不是这种方案。那么,到底将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安排在哪里呢?

  我想还是得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及时调整课堂设计,多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这样效果肯定会更好。多边形面积教学反思圆的面积教学反思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5

  片段一:关注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在讨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如,将梯形转化成其他图形的时候,各个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想出了很多种方法。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各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小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以前学过,所以这是我们小组想的。

  师:说得真好,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2:我们小组通过将梯形沿着对角线剪下来,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起来评价一下他们小组的想法?

  生3:我认为这个方法好是好,不过转化后的图形的面积怎么求啊?

  师:对啊,你们小组能帮忙解答么?(老师要有一种装不明白的精神,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挑战欲)

  生4:我们小组认为,虽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它们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高是一样的。根据我们刚刚学过的三角形计算公式可以求出。(其他小组的学生在这位小老师的提示下明白了)

  师:看看学生经过奇思妙想,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还有不同方法吗?

  这时其他小组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各小组的方法,有的用对折的方法,有的用剪拼的方法,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师惊喜地发现,学生在推导梯形面积的过程中同时强化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片段二:利用转化思想拓展教学视野,建立数学模型。

  在本节课的拓展练习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已知等腰梯形上、下底的和是10cm,高6cm,求梯形的面积?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梯形的高还是6cm,如果要画出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梯形,它的形状会是怎样的呢?

  师:恩,这位同学非常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这一个问题,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梯形的高不变,如果要画出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梯形,它的形状会是怎样的呢?你估计它的上底和下底会是多少?

  (在思考画出新图形的环节上学生遇到了困难,不知道从哪下手。沉思片刻有个女孩举手了)

  师:你来说说看,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可能会是多少?

  生1:上底4 cm下底6 cm。

  (这时学生的热情瞬时被点燃,个个举高小手抢答下面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生2:上底3 cm下底7 cm。

  生3:上底2 cm下底8 cm,上底1 cm下底9 cm,上底0。5 cm下底9。5 cm。

  师:如果继续往右走你想最终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如果从一开始往左走,你想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恩,也是特殊的一种平行四边形。

  生2:哎,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师:孩子你说。

  生3:老师我还有一点补充,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虽然面积都相等,但是各个图形的形状却不相同

  师:讲得真好。对呀,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一种重要的变化规律:叫等积变形。看你们多么厉害,发现了这么多规律,真了不起,老师真佩服你们的'思维。

  师:通过我们刚才想象的过程,原来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它们通过变化是否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呢?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今后我们继续研究。

  通过这道练习题,帮助学生对本单元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之间建立多边形之间的联系,建立平面图形的数学模型:

  梯形面积的一般公式是:S=(a+b)h÷2

  当b=0的时候,这个式子就变成s=ah÷2,即成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当b=a的时候,这个式子就变成s=(a+a)h÷2,也就是s=ah,即成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能比较直观地感受到多边形之间的联系。

  【案例反思】

  (一)把错误当成宝贵资源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现实资源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如果学生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或困难,我更是珍惜这些错误的生成性资源,并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实现柳暗花明的效果。例如在探讨两个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的学生往往找不出转化后的三角形的两个高相等,特别是找钝角三角形的高时,容易出错或出现困难,这个时候我会及时点拨:如果是这个以梯形的上底为底边的三角形,你能找到它的高吗?这时很多学生会会心地点头,进而继续深入思考,发现两个三角形高之间的相等关系。

  (二)合作学习

  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不高。为此,教学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与支持中,感受合作交流的快乐与成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通过集思广益,促进认知的发展。这样,既利于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又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遇到有争议性或疑惑的问题时,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合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课,在认识转化后的图形的高的时候,大家就出现了争议,有的认为两个图形的高相等,有的认为转化后的图形的高是原来图形的一半,此时我就安排了小组交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进而完善认识。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1-28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08-25

《梯形面积》 教学反思08-31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03-20

《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02-09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01-31

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12-02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11-06

《梯形面积计算》数学教学反思04-01

《梯形的面积》说课稿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