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4 12:58:5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

  今天县教研室人员来我校进行达标课验收,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作出评价并给与指导,收获颇丰,体会如下:

  1、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建立好小组评价机制,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思考、去体会、去感悟、去提升。

  2、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教师要注重对知识的整合与延伸,加强前后知识、中国史与世界史。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广泛阅读书籍,加强理论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提高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水平。精心研究,潜心教学,用心课堂。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2

  1、课前准备较充分,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上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前的充分准备是顺利完成教学的必要前提。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总体的把握,写好了完整的教案,并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出了教学目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辅助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比较熟练的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的是讲述法、比较分析法,提问法。同时还通观看与课题相关的`图片,使学生能直观,清楚的了解相关知识。通过讲述法,把与课题相关的背景知识讲述给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略有欠缺

  在教学互动方面,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但在这堂课中,尚未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中应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充分调动起来,还课堂于学生。

  4、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长处及不足

  教学过程基本得以顺利的进行,教学目标也比较顺利的实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过渡语言,都通过现有教材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过渡。并在新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旧的知识的基础上,再得出答案,做到“温故而知新”。但在培养学生学习技巧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以后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学,如何思考,注重加强历史学法的培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并努力学习其他老师的长处,优化自己的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专业教学能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3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进行才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每位初中历史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我这两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去年教的初一,今年又教了一届初一。由于是第二次教初一,所以我在初一的教学方面有所体会、有所反思。

  初一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介绍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在第一年的教学中,在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后,我先请几位学生来归纳、概括各派的观点和著作,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以时间为经、学派为纬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著作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分类。当时学生大多能按我的要求完成以上教学活动,因此,我当时觉得这种教学方法还是不错的。

  今年我又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结果碰到了问题。当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时,就有不少学生没有看书而是在说话。我很生气,并批评了那些没有认真阅读教材的学生。虽然这堂课最终也上下去了,但我总觉得挺别扭的。下课后,我一直在思考这节课卡在那儿,应如何改进。经过一番学情调查,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因为所学的内容离学生太久远。因此,对学生来说,缺乏亲切感,也就不能够吸影学生的注意力。

  晚上,我又重新进行备课。怎样才能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等人与现实联系起来了?用什麽作媒介才能让学生对孔子、老子等人感兴趣呢?我苦思冥想——终于,我想到了:现代人特别是名人都有名片,可以用学生十分熟悉的名片作为媒介,拉近孔子、老子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两千多年前的的古人产生兴趣,进而自觉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第二天,在另一个班上这课时,我改变了方法。一上课,我就宣布:今天我们将进行一场模仿秀,给孔子、老子等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各自制作一张名片,并模仿他们作自我介绍,比一比看谁模仿得最像。学生们一听来了兴趣。接着我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模仿一位人物,并要求学生在先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我刚说完,学生就立即积极地准备开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都十分踊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然后,为了检验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情况,也为了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派的思想,我又创设了一个情景:假如有一位同学随地扔了一张纸,想一想,对这个人的做法,各家学派会如何处理?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纷纷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从各派角度提出看法。这样,不知不觉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就很好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4

  近日,我执教了一节《华夏之祖》的公开课,上完之后,感觉不甚良好,虽然不排除一些客观原因,但回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失误频频,怎一个“差”字了得。

  首先,未体现“自主”的教学理念。虽然学生是以小组的形式学习的,但在展示环节,我并未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话题投放形式太过单一、刻板,如请学生讲述尧、舜、禹的故事,完全可以让一个组的学生自由选择讲述,而不是先讲尧,继而舜,再而禹。学生讲述后,也未引导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互动、补充。教学内容显得单薄,不够丰富。

  其次,对学情认识不够。未充分考虑七年级的学生只上了两节新课,学习历史的热情、能力都相对底下,从而对学生预习情况把握不准,对学生学习、展示能力不能有准确的认识。要求学生进行表演“禅让制”的环节,课前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空有表演的热情,却不知怎样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课堂气氛略显尴尬。

  再次,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落实不够。要求学生合作探究“什么样的人才能被推选为部落联盟会首领?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值得你去学习?”原本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这本是个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绝好机会,我却没有充分利用,三言两语,轻描淡写的敷衍了过去。

  最后,教学未有激励措施,评价方式单一。原本打算奖励给学生的幸运星因为时间匆忙忘记带到课堂,虽然少了物质奖励,但整堂课下来,我也很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没有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独到的见解表示过由衷的赞扬,对学生缺乏激励性评价。评价方式也都是自己在絮絮叨叨,没有引导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导致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压抑、沉闷。

  当然,失误还有许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总之,这堂课是失败的。但也带给我太多的反思,反思是为更好的成长,它让我找到了自己的软肋,也让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俯下身子,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去钻研、实践。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5

  我的这节课主要反映出了这些问题:一是对本课的重难点没有把握好,这就造成了本该重点讲的地方反而因时间不足而没有讲透。“文景之治”本应是为下面“汉武帝的大一统”做铺垫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并没有处理好...

  我的这节课主要反映出了这些问题:

  一是对本课的重难点没有把握好。这就造成了本该重点讲的地方反而因时间不足而没有讲透。“文景之治”本应是为下面“汉武帝的大一统”做铺垫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并没有处理好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我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就已经想到过这个问题,但是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由于语言不够精炼讲的又过细和随意性,使得大量的时间浪费了。

  二是缺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比如说课前如何预习、上课时怎样做笔记等。初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老师必须教会他们掌握科学高效持久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我在课上没有完全落实教会学生勤做笔记和巧做笔记的任务并且缺乏讲练结合,这就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比较低。

  此外,在故事的引入和合理利用方面还欠考虑,没有做好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的结合。在课程内容的过渡方面,自己也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针对上面的情况,我要认真思考和正确对待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首先,我认为自己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不断改进的原始动力和方向。目标是指引我们行动的指南和参照物,每个人都只有努力过了才能收获进步和成功。其次,要多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孔老夫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我认为只有看到并承认自己和其他人在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那么自己才能有所进步,既然这样那么我们每天都应该对照一下反思一下以及改进一下。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6

  本课利用学案教学,这种模式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对课堂上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有所思考,使学生对历史的线索更加清晰,特别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综合归纳能力,达标检测有利于学生在拓展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教学方法是好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将从几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讲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时,作为起始课,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历史朝代歌,通过提问方式和学生一起回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

  2、这节课利用导学案教学,通过运用大运河资料,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不足之处:

  1、设计了两个合作探究题,时间不够用,而且有些影响重 点的突出。

  2、上了两节课都感到课堂练习达标时间不够充分,巩固不到位。

  3、学生在发言方面,不愿举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4、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对第一课大运河的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好。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7

  通过本课教学,感受最深的是:怎样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通过加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去实现。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一是更新教材使用观念,由过去的“教教材”的旧观念向“教学生如何学”的新观念转变;二是由过去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观念转变;三是课堂教学模式由注入式、填鸭式向启发式、探究式等演进。这就要求教师从课程目标出发,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取舍、整合、运用课程资源及多媒体,完成课程目标,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

  1、教师课前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本课历史史实丰富、生动,容量大,而教材编写又比较简炼,如果学生不做好课前准备,那么单靠课堂想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率是很难的。课前作业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预习新课,要求学生理解本课讲什么(大标题-昌盛的秦汉文化),是怎样来讲的(四个子标题-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王充和《论衡》、司马迁和《史记》、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了解每个子标题的基本史实,从而使学生理清标题关系,形成粗的知识链和基本史实。二是要求学生根据预习中可能不懂或者不是很清楚的知识,利用百度搜索网络等工具查找,拓展知识。

  2、教是为了不教。在本课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全面,缺乏思考问题的角度。例如:宗教与邪教的区别是什么?许多学生只答了一点,继续深入没有了,但是经过老师指导如何思考问题的角度后,则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回答出来

  3、教师备课要整合、开发资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多媒体资料展示太多,设问过繁,拓展太深,表面热热闹闹。课后问学生学习效果,则一脸茫然,而真正需要解决、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掌握。本课有许多教材外的资料,如果都去讲解,事实上是不可能,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即使那样,也不可能取得较好效果,所以教师必须根据课程目标和初中学生的知识特点和结构,对教材和课程进行再一次整合、开发,但要突出重点。同时设问要适度,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与启发性引导相结合。

  4、充分利用网络来辅助历史教与学。本课有很多历史知识,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部分,网络提供了历史教材无法提供的信息和知识,不仅如此,我们还借助网络优势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师生互动、学生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共同提高、自主创新的目的。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8

  昨天在七2班,我感觉历史复习课上的特别扭,课堂上提的问题没人回答。我发了一通脾气,说你们班每一次历史考试总是倒数第一,并扬言今后再出现这种情况,坚决不客气。

  课后我冷静下来,和同事议论了这件事,他们也给我出了许多好主意。针对这种情况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写一下历史课的感受,和对老师的建议,而且我觉得任何事只要动脑筋思考,就会不断完善。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办公室,作业已摆在我的桌子上。一个上午,我一直没出办公室。在那里认认真真地阅读同学们写的内容。做了下面的分析,之后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一、不回答问题的原因:

  1、不会,懒得思考。

  2、缺乏自信,觉得答案不够完善,不敢说,怕嘲笑。

  3、没听讲,不知道老师的问题。

  4、太简单的,不想回答;太难的又不会回答。

  二、学生困惑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上课思想不集中。

  2、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整体上把握不好。

  3、如何答好历史材料解析题。

  三、问题与解答:

  1、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

  老师讲课要有吸引力,让学生时刻关注老师,关注课上知识;不断思考问题。特别是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考虑到学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问,没有任何的价值。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老师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老师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2、我自信我能行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有自信才能增强自己的实力,有实力你会更自信。

  3、怎样答好历史卷子的材料解析题?

  仔细审题,读懂题意。这是成功解题的基础,它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同学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读懂题意,弄清材料所反应的历史事件,确定中心。其次,要读懂试题的设问,明确用什么方法来回答什么问题等。

  围绕问题,寻找知识的落脚点。开放性试题的命题依据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导向的。同学们在解题时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向教材求索,寻“根”问宗,找出解答问题的相关历史知识,切忌随心所欲,想答什么就答什么。注重发散思维,全方位解答。正确运用发散思维是解答开放性试题最为重要的思想武器。

  我作为一个历史新课程教师,在教材、教法、学生情况等把握不到位,应该多下苦功夫,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使学生苦干加巧干,考出优异成绩。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9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这段时间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带来的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在上每节课时,我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七(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两位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图片准备好?”这两位同学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她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这两位同学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七(2)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七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七(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0

  历史教学往往存在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的状况,教师上课只把知识点一教了之,根本谈不上学法的指导,学生则认为学不学无所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重点,学生画横线这种现象,严重妨碍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智力的开发、人才的造就。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已成为我们每个历史教师的共识。

  历史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大胆发言的机会。比如对“中华文化的勃兴”这节课的学习,可以提问“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吗?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位?为什么?”而后让学生先看书准备,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各抒已见中就将几位大思想家学活了,理解透了。由此可见,课堂是活生生的,是学生的`乐园,只要教师耐心引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课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万不可就课本知识照本宣科。“用故事激趣导入”这是历史课的一大特色,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教师可以先讲讲“荆柯刺秦王的故事”,既而提问“荆柯应不应该刺杀秦始皇呢?秦始皇在历史上到底有何作用?”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极高,会迫不及待地啃起书本。整节课,学生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教师只要稍加点拨,本课的重点——秦始皇巩固国家的措施就会很自然地掌握了。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看书找重点内容,会让本就枯燥的历史课堂更显得索然无味。

  历史课程的改革给所有的历史教师带来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机遇。只要经过磨砾,教师观念得到更新,理论得到充实,实践得到提升,我们将满怀信心,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肥沃的土地。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1

  1.本课的设计线索脉络清晰,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材内容分解成三部分:一、草原帝国的兴起。二、草原帝国与西汉王朝的和战。三、草原帝国的消失。以匈奴政权的兴起、发展、消亡为主线串起全文。以汉匈的“战—和—战”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学过程宏观设置合理,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第一环节【设置情景点拨导入】约三分钟。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掌握】约三十五分钟,其中一、草原帝国的兴起约十分钟。二、草原帝国与西汉王朝的和战约二十分钟。三、草原帝国的消失约五分钟。第三环节【本课总结】约两分钟。第四环节【自我检测巩固提高】约五分钟。

  3.教学设计平稳扎实,知识脉络构建系统清晰,能用学生喜见乐闻的.形式,把握重难点适时形成课堂高潮。如:问题二(3)观看《漠北战役》视频再用上节课总结的学习史实的方法概述漠北战役的经过和影响(时、地、事)。问题二(4)你赞同这时再实行“和亲”政策吗?(创设汉元帝朝辨情景,学生分文武大臣两组辩论)假如你是王昭君,你愿意出塞吗?这使大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出现有效知识生成,达成教学目标。

  4.能挖教材,找立意,联系生活,关注社会,引导学生扩散思维。如:问题二(2)结合史实比较一下,汉初对匈奴的政策与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用史实说明(政治、经济、军事)。---关注社会:放眼当今世界,你认为中国立足于世界取决于什么?。问题三(1)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问题三(2)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拥有56个民族,那么今天民族与民族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

  5.但是,总的来讲这一节课我仍然没有改变对知识点处理面面俱到的习惯,所以受时间限制,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这一部分的拓展还是有所不足。我是应该打破体系,还是坚持风格呢?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2

  教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例如: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导入时候,可以先做个这样的小调查:“同学们,你们最爱吃的水果是?”对这样的问题比较容易,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然后问:你们知道它们从哪里传入的吗?从而引起学习新课的兴趣,由于开始上课提起了胃口,整堂课的气氛会比较好。

  点评:

  教师注重思考,强调学习兴趣、方法,注重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教学是艺术,艺术不能复制,世界上既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就没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贵在方法多样灵活。有了兴趣,自然让人兴奋,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要探索课改新路子,寓课堂以生机。课堂的生命在于创新,让课堂焕发活力。

  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为了千百学生,实现千变万化。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3

  有一节课,我给同学们介绍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讲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时,突然有学生插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很恼火他打断了我的话题,于是没好气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他高兴说:“我在小学时的班级墙壁上贴着呢,还有孔子的画像。”我一时语塞,多好的教学资源,我怎么就没注意呢。

  反思:

  我应该感谢“插嘴”的同学,是他让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学生插嘴是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或许是担心,或许是困惑,但更多的应该是欣喜与思考。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插嘴”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是新课程改革中一朵绚丽的.浪花。当学生的“插嘴”具有挑战性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让学生的“插嘴”变成一种学习资源,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为其喝彩!

  反思后则奋进。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4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对此在这里提出一些我的浅见。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1)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例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2)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3)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这只是我对历史教学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的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就一些简单的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5

  (一)这节课下来我觉得做的较好的地方是:

  1、灵活处理教材、灵活处理课堂、尽可能引导学生提出些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本来准备4分钟完成的自主学习部分,就用了12分钟,打乱了预计的安排,好在及时做了调整,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秦暴政方面的具体表现略讲一下,从而为后面的步骤顺利实施赢回了时间。

  2、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比如讲解徭役的问题,比如引导学生理解鸿门宴的寓意问题。在讲鸿门宴问题,通过学生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典故的寓意,并进一步和学生的自我保护联系起来,起到较好的.学以致用的作用。

  3、将教材的知识做适度的拓展延伸,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多角度的思考,还是让学生(至少是部分学生)得到了升华和提高。从而超越了教材。

  4、环节的过渡方面也是处理的比较轻灵、流畅。比如导入设计、从秦暴政过渡到大泽乡起义、从秦灭亡到楚汉之争的过渡,这些小安排还是收到不错的效果,让整节课连贯,紧促。

  5、三维目标的落实方面效果较好,通过自主检测反馈的信息感受到这节课教学效果不错。

  (二)然而这节课操作下来,也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1、学生自主提问方面的引导。这个环节由于该班学生可能突然间改变了教学模式,一时不能适应,弄得自主提问环节有些冷场,学生提不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而且提问的学生积极性不高。

  2、一节课的容量过大。可能长期呆在初三的缘故,这节课忽略了七年级学生不可以长时间集中精力,最多25分钟的“红线定理”。本节课除了8分钟的自主学习和8分钟的自主检测之外,差不多有半小时在让学生紧张思考和解决问题,导致学生有疲劳感。

  3、板书方面。由于时间关系,将课堂总结进行的较为仓促,而没有落实到从基础知识到基本能力再到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纵横向联系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有种一目了然的直观感受,从而实现本节课的升华。

  4、本节课图像信息的处理较少,大量的文字信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也是不太适应的。

  5、成语故事的搜集与整理方面也做得不到位。

  总的来说,这节课收获还是蛮多的,有成功也有失落,有喜悦也有遗憾。好在人们常说:教无定法、教无止境。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课堂吧。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01-26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0-26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0-01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2-02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总结04-30

历史教学反思09-29

历史教学反思10-09

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1-05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05-13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5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