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5 11:45: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平均数》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均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均数》教学反思汇编15篇

《平均数》教学反思1

  今天有幸到郑州大学参加《第六届核心素养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培训观摩会》,刚好是著名教师牛献礼老师讲观摩课,从他的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真正在课堂上发生。

  牛老师讲的是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以记数游戏导入,在游戏环节不但台上的学生积极参与,听课老师也都积极记数,十位数只有两秒钟的显示时间,看谁记得多,并将记忆正确的个数标在旁边,顺理成章的导入新课。同学们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学习积极性比较高。牛老师仍以记数游戏的记录情况为例,给出两位同学三次的记数结果,让同学们思考“如果用一个数代表第一个孩子三次记数的整体水平,用什么数比较合适?为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让学生说出用哪个数可以代表第二个孩子三次记数的整体水平,并说出原因,牛老师不断地引导同学们思考和发言,让同学们真正感知“平均数”的内涵。

  通过学生的不断叙述,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代表的是整体水平,可以将一组数相加再除以这组数的`个数求出平均数即“总数÷个数=平均数”;也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更直观,借助动画演示,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既不可能是一组数中最大的数也不可能是最小的数的真正原因,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继续让学生猜想如果再玩一次,这四次的平均数与前三次的平均数相比会有什么变化,并思考“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牛老师借助动画演示,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变化情况,进而得出平均数的特点:“一个数变化,平均数就会发生变化,平均数很敏感,它与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巩固练习环节,牛老师又结合生活实际,以体操比赛的规则为例,让学生明白为了防止平均数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影响,往往计算平均分时会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再计算平均分,这样会比较公平,同时又让同学们知道平均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这节课,牛老师主要让学生去思考、去想办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计算方法、特点,真正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中来。这样的课堂真正让学生参与进去,真正让学生动脑思考、大胆参与,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起到了让学习真正发生的作用。

《平均数》教学反思2

  教学中,我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迁移类推能力,很注意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为了弄清例2怎样计算,让学生运用例1探索的方法,类推迁移,尝试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类推到“做一做”练习之中。

  积极引探,发挥两主作用。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时,教师通过积极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谐发展。教师出示例2时,问与例1相对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求平均数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精心设计练习。大纲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我在课堂练习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算边讨论,成功地解答尝试题后,教师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1.基本训练。2.变式练习。3.游戏练习。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加强了信息交流,促进尝试成功。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生讨论,是在学生获得自己的努力结果之后进行的生动活泼、独具一格的“语言和思维训练”,这种讨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满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三次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输送的信息,针对学习新知识的缺陷,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我也参与讨论,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教”促“学”,“学”中有“教”,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保证了尝试成功。

《平均数》教学反思3

  《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的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一、预学-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课的开始我拿去年期末考试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的成绩来做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做最公平。学生在没有平均数的概念下,会说求两个小组的共分数,我故意找的两个小组人数不是一样多,所以这个时候学生就想到了求出平均成绩,因此引发出课题--平均数。后面我又以即将到来的世界卫生日作为背景,学校环保小队为了打扫卫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为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与数学相关,并且蕴含了德育的思想。但是这一环节,可能进入主题太快,让学生还没有概念,就突然进入了课题,或者让学生复习二年级的平均分知识后再进行教学。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此环节我用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来教学,我在课件中自学提示中出示环保小组收集废旧塑料瓶,让学生找出平均数,学生会移动多的塑料瓶补给收集少的`学生这种方法和二年级所学的平均分的方法来做,因为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此时我就引发出疑问,为什么要讲多的移给少的人?他们就得出结论:因为这样他们收集塑料瓶就能一样多。接着我又将整个移多补少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心里更加明确这种方法的意义。后自学提示中这些平均数是实际数量吗,让学生区分平均数与实际数的区别,但是学生仍然还不知道平均数处于一组数字的什么水平之中,这时我就利用超链接转向小明身高140cm,到水深110cm的河里去游泳的题型来引导学生,虽然水深是110cm,但是实际上水最深的地方达到200cm,平均数并不是最高值,也不是最低值,它处于中间的一个水平。这样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要研究平均数这一概念。这一环节中,我觉得可能我的讲解过于太多,关注学生太少,我想让学生答到我心中所想的答案后才会予以肯定的表扬,其实学生的回答中充满着闪光点,我应多关注,把整个课堂的主角交给学生。

  三、评学-拓展延伸

  在此环节,我用了课本上的做一做、一组口算成绩成绩表来作为提升题,口算成绩表比较哪一小组的成绩好,这样学生一目了然就知道我们要求的是平均数,最后,我穿插了一些课外小知识,一些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平均数的小知识点,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

《平均数》教学反思4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内容进行探索,实践和思考的过程,所以学生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教师首先应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创新,教师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的同时,又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好朋友,而非居高临下的“统治者”、“管理者”。

  基于这些思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采取用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目的是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解决新问题,直接参与到概念出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而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教师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角色出现,和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享学生每一次成功的喜悦,其次才以引导者出现,善于捕捉学生每一次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在学生陷入困境的时候再及时给予点拨,使学生自始至终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为了真正做到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体验做数学的乐趣,在概念的再认识过程中,我把问题交给学生解决、抽象概括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与欣赏中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堂开始通过问题情境,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使他们有兴趣的进入数学课堂,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接下来出示的问题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没有问题,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问题2的设计是为了引出本节的课题,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比较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平均数,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

  在新知介绍这个环节上,我感觉自己讲的较多,因为概念相对较难理解,所以唯恐学生自己理解不透,这是以后应该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在练习的设计上两道练习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特别是问题2招聘员工这个问题,设计上与课本有所不同,我的.设想是经小组讨论后,决定录用谁,各小组给出权重,并计算验证是否合理,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深对权的理解,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在这一环节,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给予鼓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让学生通过总结反思,一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归纳,总结的习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二也是为了激起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力争用成功蕴育成功,用自信蕴育自信,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本节课,我觉得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当然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的完善自己的课堂。

《平均数》教学反思5

  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这节课是在“生本”理念的理论指导下的新型实验课,课程类型:展示课。我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出发,有浅入深,让学生们在生活实例中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让学生感觉平均数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平均数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感悟“生活处处是数学,数学魅力源生活!”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展现自我,能提出见解,能解决别的同学的疑问,让大部分同学都能体会成功、收获喜悦,使学生自主的学,快乐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思考”“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这节课不足之处在于:课堂上“生本”理念还很不到位。在学法指导上,本节课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指导他们探究概念、交流合作,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总体上还可以,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今后改进的方法: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通过直观演示,切实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构建循序渐进,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

《平均数》教学反思6

  《求平均数》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不足:

  在例题教学中,课件出示了“收集矿泉水瓶”的图片,我就问要求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应先求什么?当学生感受到要先求出总数,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导学案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让孩子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这堂课教学中,也有不足:有少部分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意义还比较模糊,在实际习题中的应用还搞不清楚,因此还需要让他们逐步地体会和掌握。计算中正确率不高,应培养孩子认真、细心地良好习惯。

《平均数》教学反思7

  《平均数》这节课我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数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我出示课件学生们收集旧塑料瓶的图画和统计表,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发现的'一些信息(对应图画),孩子们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操作。我来到学生中间,叫起一名同学和他比身高,问到如果求我们两人的平均身高用这个方法行吗?学生们在一片哄笑声中说出不行,那有更好的方法吗?迫使学生打破以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而获得还能用计算的方法。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此步可采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帮助获得答案,因为对于个别同学而言还是有一定困难,集体订正时让学生明确先算出总个数,再平均分,这种方法称为先合后分,最后叮嘱学生列综合算式时必须加上括号并写答语)。在同学们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后,随之我又引导学生平均数不是一个真实的数在引导,在一组数据中发现平均数在哪些数据范围之内,以及平均数的意义。最后我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均数,我出示了铁道部限高的图片以及干旱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的图片与我们正常用水图片的比较,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也让学生明白平均数在国家制定政策方面的作用。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情感体验,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平均数》教学反思8

  教学本节课时,首先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关于平均数的知识,把书中的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从高到低依次是:选手1、选手2、选手3。

  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计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大部分学生能想到这样比较公平,因为有的评委打分高,有的评委打分低,会影响选手的'最终名次。使学生能理解把最高分和最低分去掉后,再求平均分更具有代表性。

  再次,让学生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一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并排出名次。这时,选手的名次发生了变化,从高到低名次是:选手2、选手1、选手3。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何两次计算结果不同,名次也不同,让学生体会到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其查阅更多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平均数,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在是常生活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

《平均数》教学反思9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把认识平均数和学习其他统计知识结合在一起。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可以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整理数据的结果,为了更好地描述数据的特点,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平均数。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用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教材在编写中,就通过统计图表呈现原始数据,尔后计算平均数,比较贴切地将求平均数嵌入了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利于学生自己体会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绘制统计图表与求平均数间的关系。当然,用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让学生看图自己收集求平均数所需的数据,还利于学生用统计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来 揭示平均数的意义,为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提供了感性支撑。

  一方面引导学生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产生求平均数的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想到通过移动统计图的涂色方块,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怎样让学生想到“移多补少”的方法呢?

  课始,教师直接出示两幅统计图,在男女生的套圈比赛成绩出来后,在统计图中依次用磁性方块表示每人套中的个数,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完整呈现后,先让学生说知道哪些信息,这样呈现统计图后,学生在求男女生平均套中几个时,很容易就想到了“拿高的补给矮的”,“移多补少”法就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过程中用磁性方块呈现条形统计图,有助于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教材在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意义的例题中,就呈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男生和女生分组参加套圈比赛,是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在组织学生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学宜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参加套圈的人数不一样多,用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进行比较不尽合理;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数据来表示男女生套圈的套中情况。当学生通过“移多补少”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每人7个是什么意思?用红色虚线画出“7个”在统计图中的位置。接着提问:实际每人套中多少个?引导学生将方块还原成原来的样子,与刚画的红线形成对比。并在教学活动中安排学生充分的`交流活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就能比较深刻地感受表示男女生套中情况的代表性数据的意义。使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和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只有组织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克服重计算,重应用题解答,轻统计表的倾向。

《平均数》教学反思10

  今天讲的四上《平均数》,从备课,上课两方面作出以下反思:

  1、在备课方面,准备不够充分,备课太粗糙,一些预设过于简单甚至没有,比如在讨论王云投中的7个和平均成绩7时,没有作出预设,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作出精准而具有引导性的反应。课上题与题、话与话之间的过渡语准备不足,习题出现的有点突兀。

  2、在上课方面,课堂气氛过于紧张,学生不够活跃,可能由于自身有些紧张,让部分学生过于拘束,气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讨论过程中,没有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讨论,蜻蜓点水般跳过了本节课的难点,致使有些同学不会用适当的语言去解释后边游泳池和平均寿命两道实际问题。这一段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说,去解释,当然,在这一方面,我的答案有些简单,没有更深入的去说,当学生说到平均数只是一个平均水平,仅此而已,还需要再补充:有些数比平均数高,有些数比平均数低。

  另外,在比较投球比赛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时,没有让学生充分去说透,在学生达成共识,没有争议时,还可以继续问,让生生之间互相争论,缓解课堂气氛。在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时,不要给学生任何赞同或不赞同的意见,让生生互动。在讨论中得出答案。

  综合一整节课,节奏稍微有些快,当学生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时,就此停止,立马公布答案,导致有些反应慢些的学生思维跟不上。以后上课要收弛有度,快慢得当。

《平均数》教学反思11

  教学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认真地反思,下面我主要从本节课的优点、存在问题和我的收获三方面来谈一谈对本节课的反思内容。

  优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不管是探索新知部分还是练习巩固部分,都为“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一重、难点展开,力争每个教学内容都踩在教学目标的点上。

  二、练习安排充分让学生参与,并加入判断题练习。练习1:笔筒操作题,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练习2:估算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注重学生动脑思考根据平均数的规律解决问题;练习3:判断对错,注重学生的动口说,让学生的学习外显于语言;练习4: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计算,注重学生的独立动手解题能力。总之,练习的`设计充分让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一个学生对教学重难点都得到巩固、深化。

  三、问题设计细化,引导自然到位。上这节课之前的每一天,教案都在不断修改,问题的设计都在不断改变、改进,总在思考,某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提出,学生会更明确,引导会更到位,对问题的揣摩细化到每一个词、每一个字。例:在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运用移多补少法求出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时,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用移多补少法,因为还没学,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可以用这种方法,再总结出移多补少法。那么这个问题到底该怎样引导提出呢?我反复揣摩、思考,最后对学生提出:我们怎样移动方块能一眼看出4名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知道要用移多补少法。确实,问题设计细化,能够使引导自然到位。

  存在问题: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但不要急于求成。

  本节课在教学“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时,经讨论、探究得出4名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是7,接着让学生讨论平均数“7”和每个男生套圈个数间的关系。学生说到:7是中间数、7比9小比6大。学生说到这里,其实已经把平均数在一组数据中的规律说的很清楚了,但作教师的却还不满足,总想让学生总结的和老师教案所预设的准确的数学语言一样,实际上,又喊了两个学生总结,也还是不能像老师所想像的一样能够准确运用难度较大的数学语言。其实这时,学生表达完正确的规律意思后,教师接着出示准确的数学语言规律,让学生大声读一读,教学效果就会很好,不应急于求成。因此,有难度的数学语言,对学生的培养一定要循序渐进。

  二、 在教学过程中没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本。

  由于上课时使用的预案是多次修改后形成的,所以在上课时感到自己的思想不够灵动,不敢对教案擅自改动,一旦教学实际与原来的教学设计有出入,心中就有些紧张着急。

  在进行练习2时,请学生估测三条丝带的范围,学生估测的数值不对,不符合平均数的规律。这时,教师就有些紧张,因为备课时根本没有想到学生对此题的估测会出现问题。其实,这时,教师正好可以借机再强调平均数在一组数据中的规律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估测,这样,既能起到强调难点的作用、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解答此题,使难点迎刃而解。结果呢,教师因为教学实际和教学预案不一样,一着急,草草了事,这一环节就略显紧张和不踏实。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平均数》教学反思12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注重让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设计中创设了具体情境让学生感悟平均数的产生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分析、比较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在这节课的设计和教学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上课伊始,创设四个同学摆的珠子数量不等,颜色也不相同,引发学生思考:“在总数不变的基础下,你们能使四人的珠子同样多吗?”,旨在让学生过一把“移多补少”瘾,感悟“移多补少”的思想,经历从“不相等”到“同样多”的过程,构建平均数的概念。正如预设所想,由于每人珠子的`颜色不同,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原来每人珠子的个数,并清晰地意识到平均数5个并不是每人珠子的实际个数,而是他们珠子个数的平均数量,这个平均数比这组数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处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的之间。这不仅没有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同时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丰富学习素材,有助于学生构建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本质特征。

  二是建构“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学习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这两个教学环节中,我特意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展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再利用课件把平均数与原来每个数进行大小比较,凸显平均数的本质特征。由于课件形象生动,清晰明了,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再次把学生的思维指向这组数据从“不相等”到“同样多”,强化认识到“原来大的数移出一部分补给小的数,变小了;原来小的数补上一部分,变大了。”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三是这节课只设计了两道练习题,但结合一题多变,多练的方式,其实解决了“求平均分数”、“全年平均每月(每季度、每天)的用水量”等多个数学问题。通过练习题一,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意识到两人考试次数不同,这样比总分数不合理,从而凸显平均数的“代表性”,使学生理解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解开学生心中“为什么用平均数来代表他们的成绩,不用总数来代表他们的成绩?”的疑惑。通过练习题二“求出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提供3个算式供你选择。”,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是由总数除以对应的份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使(1)、(3)成为正确的话,可以将问题怎样改变?”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反复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我感受到在凸显平均数作为“数据的代表”意义时,还不够充分、丰富、饱满,如果能在“练习题一”中引导学生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易受这组数据中每一个数据的影响,即敏感性,就更能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了。

  2.评价时,激励语言的运用还不太丰富,自己的教学视野还需开阔,教学行为还需大度。

《平均数》教学反思13

  《平均数》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妈妈分糖果的事例,通过教师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出妈妈分的糖果不公平,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最后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收获二:概念的建构认知。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收获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

  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平均数》教学反思14

  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为了弄清例2怎样计算,让学生运用例1探索的方法,类推迁移,尝试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类推到“做一做”练习之中。

  积极引探,发挥两主作用。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时,教师通过积极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谐发展。如出示例2时,问与例1相对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求平均数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精心设计练习。大纲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我在课堂练习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算边讨论,成功地解答尝试题后。我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

  1、基本训练。

  2、变式练习。

  3、游戏练习。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加强了信息交流,促进尝试成功。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生讨论,是在学生获得自己的努力结果之后进行的生动活泼、独具一格的“语言和思维训练”,这种讨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满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三次学生讨论,然后根据学生输送的信息,针对学习新知识的缺陷,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我也参与讨论,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输来的信息,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教”促“学”,“学”中有“教”,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保证了尝试成功。

《平均数》教学反思15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的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故事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三位老师投篮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讨论中,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学习“平均数”的需求。

  二、探究学习,理解平均数意义和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

  老师的投篮活动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过学生移一移、说一说,课件演示,教师直观板书,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练习有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第一个层次是巩固新知求平均数,通过先估计再验证的方法使学生感知平均数的区间,从中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第二个层次是通过计算3个成员的平均成绩和4个成员的平均成绩,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平均数时,总数要与份数相对应;第三个层次是课件设计河流横截面图,让学生直观辨别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

  四、拓展延伸,让数学回归生活

  课堂小结时再次强化了本节课的知识;体现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得到了这节课的真实信息的反馈;作业的布置是对课堂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生活中的平均数的兴趣。

  五、不足与遗憾之处

  一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细节上还要落到实处。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同桌讨论之前缺少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的程度还不完全均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对小组合作给予必要的组织和引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差异,注重组际之间的评价,把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间的协调互助、共同发展;二是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处理不够灵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因势利导,让我们的教学富有灵性;三是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本节课中缺少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感染,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教育;四是平均水深和平均寿命这两道说理题,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学生有形成问题,但教师未给予充足的讨论交流时间,教授得不够深刻。

【《平均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平均数》教学反思09-17

《平均数》教学反思05-09

平均数教学反思02-05

《平均数》的教学反思03-28

《平均数》数学教学反思11-07

《统计——平均数》教学反思11-30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09-05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09-07

《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10-16

人教版“平均数”数学教学反思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