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8 15:17:4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优选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一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优选15篇]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鉴于本班学生上课较活跃及思维灵活的特点,及现行课改情况下,要让学生们多参与课堂活动,就采取了如下设计思路: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到建造房屋,制造零件必须先要有图纸,因此,我从实际例子出发(学生观察茶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可看到不同的结果,从而引出视图法(正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然而再回到问题中,让学生讨论每位同学所看到的三视图是否一样,使学生们认识到:正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都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相对于不同的观察角度及物体的摆放方式,其三视图可能是不同的。

  接下来,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基本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由于课改趋势是让学生多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我让学生做游戏,要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一个搭立体图形,一个来画三视图,使学生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提高了课堂气氛,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动手探索,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但是,本节课执行下来,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不能很好地组织课堂教学;上下衔接不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范围太小,涉及面窄。

  对于这种课堂教学,我们要尽量从生活中出发,让学生有所了解,着才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们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提高课堂气氛。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2

  七年级学生大多数是岁的少年,处于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朝气蓬勃;但是他们的自制力却很差,注意力也不集中。下面我谈谈这一学期来我对七年级数学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七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一般是由学习动机所决定。

  二、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对数学“爱”的火花: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记忆会深刻而持久,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利用课本每一章开始的.插图,提出一般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了解每一章的学习目的;此外,我还利用学生每天的作业反馈和单元测验成绩的反馈,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变课堂教学方法,适应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往往直接受到课堂气氛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在心理调动起来,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数学的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让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为了适应学习注意里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生理特点,每节课授课不超过分钟,剩下的时间看书或做练习。

  四、寓数学思想于课堂教学中数学观念、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科学中的重要组成因素,是数学科学的灵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课本中没有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适时适度的教给学生,这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理数这一章特别突出了数型结合的思想,紧扣数轴逐步介绍数的对应关系,启发学生从数与形两方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习时引导学生思考一般情形下的结论,从中渗透归纳的思想方法,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

  其实,数学思想渗透到概念的定义、法则的推导,定理的问题证明和具体解答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站在方法论的高度讲出学生在课本的字里行间看不出的奇珍异宝,讲出决策和创造的方法,精心提炼,着意渗透,经常运用。

  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练习也做了不少,可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个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诸多方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面,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为怪了。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3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数学教学工作,反思这一学期的教学总感到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思考。从多次的考试中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学生对于比较根本的标题的控制具有很大的问题,这些看似简略的标题却涌现了各种各样的过错,平时教学中总感到这些问题学生都会了,不需要再多强调,但事实上却是问题的严重之处,看来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学生练习的反馈与矫正。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需及时上交,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订正的作用,将反馈与矫正要落到实处,切实抓好当天了解、当天解决、矫正到位,也就是说反馈要适时,矫正要到位。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因为反馈的信息虚伪或不全真实,那么我们就发现不了问题,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就不会采用及时、精确的矫正办法。我以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反馈矫正的及时性

  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可利用提问或板演等多种方式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一般我们应把提问、解答、讲评、改错紧密的结合为一体,不要把讲评和改错拖得太长。最好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及时反馈在一日为好。

  二、注意反馈矫正的精确性

  在教学中我们必需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尝试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尝到学习提高的甜头。

  三、注意反馈矫正的灵活性

  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反馈矫正情势。可提前设计矫正计划,也可预测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在获取信息后,认真剖析其问题的.实质,发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实行矫正计划。在作业的检讨过程中,要求进一步落实学生是否存在抄作业现象,是否认真订正作业。总之,反馈矫正必定要落在实处。

  我们要自动辅导,及时令其矫正。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自动性和自觉性,当然,如果我们只强调学生的自动和自觉,而不注意自身的自动和自觉,成果也会不如人意。

  总之,反馈与矫正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往复的,不断增强反馈与矫正,对于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必将起到必定的推进作用。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重视反馈与矫正。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4

  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持续的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过去的观念和做法进行重新审视,现将在教学中反思得到的一些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师教学中要转换主角,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标准从形式到资料上都作了较大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主角,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1)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带给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刻,这是学生自己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能够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创造带给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务必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给充足的时刻,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2)教师应变知识的传播者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传统教法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维活动完全受教师的支配,这种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的知识,更就应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引导的资料不仅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能够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在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难时,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无法缩短,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感情交流,良好的师生关联,民主的课堂气氛无法构成。要改变这种形式,教师就应主动由“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去”,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与老师讲,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活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资料;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构成具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潜质把问题简明地阐述出来,同时也要有潜质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资料,教学资料大于教材。教学资料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能够是课内的,也能够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在课前,我在教材的基础知识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去询问和调查,让他们带着问题,透过自己的发奋,解决问题,体验了“做数学”的过程,加强他们实践探索潜质。在课上,同学们都踊跃地展开了自己的调查结果,引出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主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明白、开发教材、此刻则能够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资料。以发展学生的和各种不一样的思维取向。教材中带给了超多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去询问、调查、阅读,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另外,一方面,也要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去解决问题的潜质。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

  教学活动务必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解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取、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好处。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代替的,是由内到外的生成,而不是由外到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家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弊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以往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了,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法。

  四、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评价每一个学生

  重视教学评价是新课标的一大特点,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也是教师教学反思和改善教学的有效手段。只有透过对学生的评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有知识、有潜质、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评价要全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激励是评价的最终目的,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始终要坚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要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

  (2)数学学习评价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明白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构成和发展,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做的发奋,要看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所取得的进步,全面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

  (3)要注意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形式的灵活性,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尽量鼓励每一个学生,使其建立的信念,认真学习,健康成长。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5

  一个学期下来,从学生的变化来看,课堂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

  一、成功的经验和感受

  1、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2、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我们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

  3、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在学生查阅资料的同时,精心指导,以七年级数学下册的作业为课题内容设计的一节课,以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4、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不足和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

  1、营造有利于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

  2、力求建立更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进一步学习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增强自己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的迈进。

  4.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特别是驾驭堂的能力和教材的能力。探索适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特点和自己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数》第一课时授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教的轻松、学的专心的教学目标,就必须用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我在开课前鼓励学生道:虽然这是下午第一节课,但同学们的精神状态很好,希望我们合作愉快。接着,我与两位同学交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说;只要同学们放松心情,放活思维,我们会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的,同学们加油哦。几句鼓励赞美的话,就能使学生树立起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信心和志气,因而在课堂上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二、多种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增加了课堂的灵活性。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由于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其直观性、成因动态性使学生对于知识重点的掌握、难点的突破,就容易多了,也减少了教师课堂上写、画的工夫,节约时间,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较多的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有效地解决了内容繁多课时不足的矛盾。多媒体手段的使用确定好最佳时机,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在这节课中我恰当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设置练习、到新知的归纳,尤其是在数轴上找表示点时,采用直观演示,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了任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一个点和它对应,降低问题的难度,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从而扩展了数学空间。

  三、增强了提问的有效性。

  在这节课中,有这几个问题提的很好: 1、 化成小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你能根据有理数的分类方法对实数进行分类吗?2、有理数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那么无理数又如何?实数呢?这些提问在教学中一方面为学生提问起了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当然,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情况看我知道了我自身的欠缺。

  一是时间安排较紧。对学生而言,只看问题的表面,不能够举一反三,同一题目不能归类去解决,造成做练习时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对我而言,由于第一次给这些学生上课,把学生的程度估计太高,题量大、难度也有点大,致使有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及时回答问题,造成时间的浪费。

  二是鼓励性语言使用得不够多,没有大面积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另外,有的同学回答问题后没有及时给予肯定。

  总之,本次教学,我坚持从兴趣入手,从差异入手,做到了在细致处求真求创意,真正地使学生表明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大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体现出他们这个年龄应有的特点,因此,我认为这节课不仅很好地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对于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实现也非常到位,是比较成功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追求更高目标,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使学生真正在快乐中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

  “0是表示有还是没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是一种常见的问题教学的设问方式。

  在具体施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的局限性仍然不时地蚕食着我们依然幼稚的创新思维。其一,原有初中数学教材、大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残存,或多或少地抑止了教师思维发展的进程,束缚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十分不利于初一数学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也与时代的创新发展格格不入。其二,原有的以考试为目的、以灌输为手段、以教师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初一数学教学中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其现实的残缺存在与“强调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的理念大相径庭,已经越来越变成一种遏制学生自由探索、发现或提出问题的障碍。其三,不少教师的七年级数学“问题教学”采取的是简单的“教师问与学生答”或者“学生问与教师答”的问答式教学,有的是教师一问到底,或者放羊式地、不加指导地、单一地让学生泛化提问,因此不可能使学生在疑问与释问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自觉培养创新精神。

  有效实施问题教学的策略,我觉得可以按照以下逻辑思维展开探讨:

  一、努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有效实施问题教学的前提。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习者个体在学习认知活动中,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困惑、焦虑与主动怀疑、探究的心理状态或倾向。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牛顿就不可能从“苹果落地”的简单常见问题中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可见,“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现阶段,不少地方已经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我们的数学课堂如果依旧残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势必就会造就没有问题的课堂:七年级老师“满堂灌”、学生“死水一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让学生喜欢提问或爱提问、好提问。例如,在“正数和负数”教学中,为了加深对该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可以预先让学生收看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气温图、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查找地图册中的地形高低地形图、查阅父母亲存折或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介绍他了解的知识,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向他提问,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相互提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意识。

  二、教师精心组织设问,是有效实施问题教学的基础。

  为了有效实施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教学,必须积极超前准备与目标提问相关的设问因素。这里的设问包括教师如何提问与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一般来说,衡量问题教学提问效果的关键,主要是考察提出的'问题能否帮助教师最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为此,教师要十分注意提问的策略。第一,提问的针对性即提问的对象与层次:根据不同层次或不同特点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提问,并通过不同的提问技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教学中,我常设问:①正数与负数相加时,实质上就是把加法运算转化为“小学”的减法运算,对吗?②如果两个数都是负数,它们的和一定是负数吗,为什么?③如果两个数的和是负数,这两个数一定都是负数吗,为什么?教师引导有助于帮助学生在讨论中归纳出有理数加法的一般法则,良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第二,提问的

  水平:提出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目标或内容、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相适应。有些教师的提问常常停留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思维度缺少的乏味方式上,没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第三,注意提问的程序性即顺序性。例如,讲授相反数知识,教师要依次明确设问:相反数的定义;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第四,注意问题的可反思性或思想性。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实际和学生主体的现状引导设计出学生跳一下就可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多边形”的教学中,教师可设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五边形呢?正多边形呢?不规则多边形呢?

  三、学生敢于善于提问,是有效实施问题教学的关键。

  1.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鼓励学生锻炼提问的勇气或胆量。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鼓励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疑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想问问题或想提问题。

  怎样设疑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数学的兴趣呢?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探究始于问题,问题源于情境。因此,教师要高度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诸如利用热点、多媒体、小实验、生产生活趣事等,改革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呈现契机,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引发其认知冲突,诱发其问题意识,从而使其确实感到有问题需要去解决。例如,我们可联系鸟巢体育馆的建筑构造谈图形等,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质疑兴趣。

  四、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是有效实施问题教学的保障。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必须采取哪些措施以保障问题教学时“学生为本”理念的真正践行?

  其一,我们必须保证在学生有时间思考、有时间提问,不能一灌到底;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认真品尝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其二,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参加数学教学实践,包括观察、实验、参观访问、调查、室外考察、图形制作等活动,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自思、自疑、自问。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需要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时期的问题教学还有许多现实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去摸索、去探讨、去解决。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6

  本节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是后面几种判定方法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看似简单,仔细研究后才发现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处理不好可能难以成功。备课时发现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处理从确定一个三角形到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学生相互交流验证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圆满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反思整个过程,我觉得做得较为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在课题的'引入方面,让学生动手做、裁剪三角形。既提问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又很好的过渡到确定一个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上来。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学得自然新鲜。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2、把课堂充分地让给了学生。我和学生做了些课前交流,临上课前我先对他们提了四个要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尝试,踊跃发言。其实,这是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是激励彼此的过程。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不做过多的讲解,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

  3、在难点的突破上取得了成功。上这堂课前,我一直担心学生在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上出现理解困难。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两边长分别为6cm和8cm,并要求相互之间互相比较发现制作的三角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即三角形都全等,最后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但也有几处是值得思考和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改进的地方:

  (1)、在课堂上优等生急着演示、发言,后进生却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人人学有所得,也值得我们数学教师来探讨。

  (2)、课堂学生的操作应努力做到学生自发生成的,而不是老师说"你们比较下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应换为自发地比较更好。

  (3)、教学细节需进一步改进,教学时应多关注学生,在学习新知后,虽然大部分的学生都掌握了,但有少数后进生仍然是不理解。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7

  难度降低了,趣味性增加了,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许多人惧怕数学,认为它很难。而新教材删去了一些繁杂的计算和证明,减少了一些公式。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两章,对较复杂的方程,如系数为小数的'书中没有出现,对解方程(组)中一些技巧的要求和训练降低了,但增加了统计与概率和课题学习,掷一枚硬币100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有多大?中100万的可能性有多大?——-这类问题一提出来,学生就蠢蠢欲动,极感兴趣。第二册的《多姿多彩的图案》,《Timesanddates》,<剪五角星》等都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不在感觉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了。现在数学教师上课再不象以前一根粉笔,一把尺子,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晕晕呼呼。设计轴对称图形,剪喜字,设计小区花坛——都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了。当然,学生的积极性也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了。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8

  对于《整式的加减》这一章,教材的安排是在学习有理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继而介绍了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及其相关概念,以及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并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以及去括号的法则,最后将这些法则应用于本章的重点——整式的加减,全章知识体系井然有序,层层深入。

  我们认为这样安排也有欠佳的地方。首先,重点内容是整式的加减,其本质是合并同类项,而合并同类项是以有理数的加减为基础,把它放在全章书的最后来学习,这样会让知识体系与第二章相关内容分开较久,学生容易忘记。其次,把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一起讲,易混淆,对理解知识体系并没有帮助。

  具体的安排如下:

  (一)同类项:通过生活中通俗易懂的表示方法,如□+□+□=3□,让学生模仿例子做练习,然后推出同类项的定义。课前练习要有模仿性及代表性,能让学生易于观察推出结论。因为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同类的东西”是容易理解的,所以这节课的目标是学会辨认同类项就不难了。

  (二)合并同类项:先讲系数这个概念,既避免了与单项式的次数一起讲所带来的易混淆性,又是合并同类项所必须掌握的基石。然后,重点是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三)去括号:运用乘法分配律引入及进行去括号的运算。

  (四)整式的加减:可用两个课时把重点知识巩固好。

  主干知识掌握之后,对概念和纯文字的叙述,不追求精确的形式而注重其实质的理解与领悟。接下来,第二单元将整式的相关概念用两至三个课时逐一学习。如单项式、单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等等。

  通过实践,突出了重点,加强了练习,让学生在主干知识的循环学习中不断充实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形成能力。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9

  初一是我校学究将用新模式的试点年级,所以我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缺乏意识或者有时候抓不住重点和难点,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养成对教学的自觉反思,阶段经验总结,遵循“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对于初一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分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是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二是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三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相符合;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生活中的数学。

  二、反思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4)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三、反思听课感悟

  听课决不是简单地评价别人的优劣,不是关注讲课者将要讲什么,而是思考自己如何处理好同样的内容,然后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预想处理方式相对照,以发现其中的出入。

  四、征求学生意见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一是要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二是要注意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五、记录学生的独特见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见解。有时学生的解法独具一格,对此,教师应将这些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

  以上是本人上完初一课程之后的几点感悟,我一定会紧跟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步伐,抓住学校学究将用模式广泛推进的契机,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0

  一个多月来,我通过不断努力,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一、成功的经验和感受

  1、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2、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我们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

  3、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是以七年级数学上册的作业为课题内容设计的一节课,以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4、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不足和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

  1.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

  2.注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的关系上多下功夫,力求建立更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

  在教师角色转变上多做工作,增强自己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向开放型的教师迈进。

  4.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特别是驾驭堂的能力和教材的能力。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和自己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5.不断学习和提高现代化教学技术。

  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能制作出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之更好地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袁鹏同学平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较为积极。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经过近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关于初一数学教学反思总结,以供各位老师交流和分享,我们一起共勉吧!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1

  和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因为不少同学进入初中之后很不适应特别是初一年级,进校后,代数里首先遇到的是负数这使一些习惯于自然数运算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产生恐惧心理就使一些小学数学学得还不错的同学不能很快地适应而感到困难,新生进入初中数学课堂。然而,有50%的学生认为,"数学学科最难学".通过调查了解,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的疑惑就是"我们该如何学好数学?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能忙着上新课而是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学数学?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首先要对数学感兴趣

  有些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就不喜欢学数学,其实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联系非常密切的.,只要我们对它感兴趣了,学习它就非常轻松来了。

  二、要改变观念

  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六年级,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使你的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这是因为小学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浅显,更易于掌握,通过反复练习,提高了熟练程度,即可提高成绩,既使是这样,对有些问题理解得不够深刻甚至是不理解的。初中数学的理论性、抽象性强,就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多思考,多研究。

  三、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

  学生在校期间,在课堂的时间占了大部分。因此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学习的成绩的好坏,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不理解的新知识,可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讲;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合理安排听课过程

  首先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以使得上课时不至于出现书、练习本等物丢三落四的现象其次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3、对于课堂中讲的知识及时的回顾、反思

  四、做练习及时巩固

  有的同学觉得上课老师讲的我也都会,可过几天在做题就忘记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做题不够多,没能及时的巩固,所以要想学好数学就应多做题,才能达到灵活运用。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2

  七年级学生大多数是岁的少年,处于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朝气蓬勃;但是他们的自制力却很差,注意力也不集中。下方我谈谈这一学期来我对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七年级学生学习用心性的高低,一般是由学习动机所。

  二、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对数学“爱”的火花。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记忆会深刻而持久,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个性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如利用课本每一章开始的插图,提出一般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忙学生了解每一章的学习目的;此外,我还利用学生每一天的作业反馈和单元测验成绩的反馈,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变课堂教学方法,适应生理和心理特点。

  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往往直理解到课堂气氛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在心理调动起来,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数学的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让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为了适应学习注意里不能长时刻集中的生理特点,每节课授课不超过分钟,剩下的时刻看书或做练习。

  四、寓数学思想于课堂。

  教学中数学观念、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科学中的重要组成因素,是数学科学的灵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课本中没有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适时适度的教给学生,这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质。如有理数这一章个性突出了数型结合的思想,紧扣数轴逐步说数的对应关联,启发学生从数与形两方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习时引导学生思考一般情形下的结论,从中渗透归纳的思想方法,促进其思维潜质的构成。

  其实,数学思想渗透到概念的定义、法则的推导,定理的问题证明和具体解答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站在方法论的高度讲出学生在课本的字里行间看不出的奇珍异宝,讲出决策和创造的方法,精心提炼,着意渗透,经常运用。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3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初二的难点最多,初三的考点最多。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在进入初二,遇到困难(如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后,就凸现出来。 现的初二学生中,有一部分新同学就是对初一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初二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希望参加我们的辅导班来弥补的。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我们这里先列举一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初一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初二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初一数学基础,初二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2)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

  我们的建议是:“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我们的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4)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我们的建议是:“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5)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考试心态不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每次考试,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

  我们的建议是:把“做作业”当成考试,把“考试”当成做作业。

  以上,我们就初一数学经常出现的问题,给出了建议,但有一点要强调的是,任何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效,同学们在学习中千万要避免形式化,要追求实效。任何考试都是考人的头脑,决不是考大家的笔记记的是否清楚,计划制定的是否周全。

  习习惯、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4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第7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8章多边形,第9章轴对称,第10章统计的初步认识。一学期教学下来,颇有感触。就此谈谈看法:

  一。成功的方面

  (一)内容更贴近实际生活了,使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同时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第十章统计的初步认识中导图提出的问题,一个鱼缸里有多少条鱼容易数出来,可是,怎样知道一个池塘里有多少鱼呢?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中导图的问题:一队师生共328人,乘车外出游,已知校车可乘64人,如果租用客车,每辆可乘44人,那么还要租多少辆客车?等等,不仅如此,纵观教材,从天气预报,降水概率,抽奖,中奖到股票投资,分期付款,银行利,税等等都有所涉猎。可以说教材中所有问题的提出,几乎都来自现实,这些问题一经提出来学生就非常感兴趣,同时认识到数学来源生活,并服务与生活。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许多的数学知识,也培养了不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的学习不仅能解决池塘有多少条鱼,也可类似的估算出每个家庭每年丢弃多少个垃圾袋,我区每年会产生多少这样的白色垃圾等,以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通过第八章多边形的学习,知道了那些多边形可以铺满地面,能设计出用平面图形铺满地面的美丽图案————-新教材确实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

  (二)难度降低了,趣味性增加了,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许多人惧怕数学,认为它很难。而新教材删去了一些繁杂的计算和证明,减少了一些公式。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两章,对较复杂的方程,如系数为小数的书中没有出现,对解方程(组)中一些技巧的要求和训练降低了,但增加了统计与概率和课题学习,掷一枚硬币100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有多大?花二元买一张体育彩~票,中100万的可能性有多大?——-这类问题一提出来,学生就蠢蠢欲动,极感兴趣。第二册的《多姿多彩的图案》,《Timesanddates》,<剪五角星》等都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不在感觉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了。现在数学教师上课再不象以前一根粉笔,一把尺子,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晕晕呼呼。设计轴对称图形,剪喜字,设计小区花坛——都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了。当然,学生的积极性也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了。

  (三)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非常便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除了交*编排,螺旋上升外,在编写上尽可能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书中基本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使用各种数学语言和符号表达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如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不是像老教材那样,举例说像什么一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教解一元一次方程,最后教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而是先设立了问题的情境:问题1,某校初一年级328名师生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乘师生64人,还需租44座客车多少辆?问题2,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们,"我今年45岁,几年后你们的年龄是我的三分之一?"这些问题以学生自身和周围环境中的现象,以自然,社会以及其他学科中的问题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突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接下来建立方程这个模型,通过联想,归纳,概括,总结等过程使学生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最后再回头解决开头提出的问题。除此而外,新教材在每章开头,设置导图与导入语,这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教材的呈现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结合当前内容设置如"问题","回忆","试一试","探索","做一做","读一读","概括","想一想"以及"信息收集,调查研究"等活动栏目,这些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间。特别是"云图"的设计,真是妙不可言,对点拨,启迪学生思维起着重要作用。新教材编写上很好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起来了,真正形成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与合作者。

  二。不成功的方面

  (一)空间与图形部分合情说理不规范,学生难入门

  新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内容就是老教材中的平面几何的部分,像初一的教材里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第8章多边形,第九章轴对称图形就属于这一内容。有过几年教龄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刚开始学习平面几何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感到较困难的,因此平面计划的入门教学历来是讨论研究的热点,并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即首先识图,读题填空(给出解答的架子,学生填出理由或符号),逐步过渡到自己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大部分学生在初一最后一章定理的证明后,就完成了这个入门教学。但新教材着眼于对图形的感知与操作确认,强调合情说理,教材内容安排上在初一不教命题,定理和证明了,证明用简单的合情说理代替,但进行合情说理时,没有给出规范的格式和要求,如第一册平行线部分,p169例1是最早出现的几何解答题,p173例3是第一个几何计算题,它们在解答时都是先写出理由(即由于——根据——-可得——-因此——-),我们注意到书写格式上没什么要求,当时我们也是这样教的,但是到了第二册第八章三角形这节p49例1就不这么书写了,此题没写根据——-,而且用了因为所以,再如p72例1的说理,因为DE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即

  BE=CE=6

  所以⊿BCE的周长=BE+CE+BC=6+6+10=22。

  这里书写也很不恰当,如果按照前面的书写是否应改为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得

  BE=CE,或因为DE是线段BC的垂直评分线,所以BE=CE——-等等。新教材由于缺乏对学生读题填空的训练,加之例题中写法的随意,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一年下来感觉学生对几何说理题解答不好,能够入门的人不多,这对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会产生影响。

  (二)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两章内容编写过于简单,应用题难度跨度太大

  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部分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不单独设立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节了,不讲方程的同解原理了,这些很好,避免了一些学生按类别死搬硬套,但是,这两部分内容书上的例题和习题都太少,如第二节解一元一次方程,书上安排7-8课时,但只安排了7个例题,特别应用题更少,整章只有6题,而且最后一题与前面题相比难度跨度较大,这给教师备课,上课带来困难,如果只是学习书上的几题,学生对很多应用题仍不会解,像商品销售问题,里面涉及到售价,进价,标价,利润,利润率,折扣率等等,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再像逆水航行,顺水航行问题——-不讲,不归纳学生就不会做。建议教材在这一部分再充实些,多给教师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材料。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5

  在乘方和幂在这节课中,我在引入新知识的时候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比如,乘方和幂在这节课中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我在引出幂的概念时并未直接给出幂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回忆学过哪些运算,学生答:加减乘除。教师接着问这些运算的结果我们叫做什么呢?学生答:和差积商。教师又问:今天我们又学了什么运算呢?学生答:乘方。这时我才引入幂的概念:我们把乘方运算的结果称为幂。这样我就带领学生把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分得清清楚楚。学生之所以能分清这两个概念主要是因为我能够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新知识,这完全符合当今的建构主义理论。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2-13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1-29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热】06-17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荐】06-18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精】06-15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推荐】06-15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必备)07-06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5篇)02-28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3篇03-01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2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