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教学活动反思

教学活动反思

时间:2023-12-06 15:24:0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关于教学活动反思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学活动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教学活动反思

关于教学活动反思1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课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自主性。综合活动实践课不是老师教给学生知识,而是从动手实践中增长知识。

  本学期,我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得到很多启发。

  一、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并让他们在小组内选择最想研究的子课题,在小组成员分配工作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在小组里承担的'任务,给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这样做,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团队精神大大增强,为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中让学生自己甑别,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给学生较多的选择余地,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并引导他们在完成份内工作的前提下也去帮助别人、协助别人开展调查研究,使学生在活动中不再是坐享其成,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步学会评价,学会求同,学会补充,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二、注重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的能力

  在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走进生活、切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孩子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求助、与别人的讨论等把问题解决,这样的探究对孩子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这一次实践活动孩子们确实在实践能力上有所突破。

  我欣喜的看到,孩子们在研究中变得胆子大了,勇气足了,善于思考了,学会了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让我明白了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不一味的惦记着“给”学生什么,而关注能为学生“做”什么,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就是生成性。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学生的认识与体验也不断地加深,在评价时并不要求学生调查成果有多具体,而是以学生调查的热情高低、合作的是否默契、参与人数的多寡为评价依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断尝试,全面提高自己的“指导”艺术;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成熟起来。

关于教学活动反思2

  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为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教师常常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组织幼儿自主探究的环节。因为,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同伴间的交流,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相互协作的方法,还可以学会倾听、学会借鉴同伴的经验、学会取长补短,从而自主地建构知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宜采用合作的方式的,教师在采用合作的方式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结合一个大班科学案例来谈谈我的感受与体会。

  一、活动背景

  “看一看,分一分”是一个大班的科学活动,教师要求幼儿两人合作,将蓝色的刺球、蓝色的正方体积塑、蓝色的小长条积木、白色乒乓球、白色小塑料调羹、红色扭扭棒、红色塑料瓶盖、红酒瓶塞、回形针、铁垫片、玻璃弹珠、玻璃骰子、小铁球等14种操作材料按照颜色、形状或其他特征进行分类。

  二、观察记录

  在活动中,我的任务是观察一名叫豆豆的男孩子。当我顺着配班教师手指的方向寻找我的“目标”时,我看到了一个长得虎头虎脑的小男孩。这时,他也正抬头看着我。就在我俩眼神交汇的一刹那,他慌乱地转移了视线,望向了别处。看来,他是个容易害羞的孩子! 在教师介绍完操作要求之后,孩子们很快就进入操作阶段。只见,和豆豆合作的那个小伙伴几乎包揽了所有的操作任务,豆豆几次伸手想参与,都被他拒绝了。无奈之下,豆豆只好乖乖当起了观众。当看到小伙伴将蓝色刺球、白色乒乓球和红色瓶盖放在一起时,豆豆皱起眉思索片刻,同时抬眼瞟了同伴一眼,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最终忍不住小声地说:“这个球不能和乒乓球放在一起,它的身上有剌呢!”小伙伴听了他的话,不假思索地说:“可以的,它们都是圆的!”同伴这么一说,豆豆低下了头,身体向后靠了靠便不再说话了。不一会儿,盘中的材料就剩下两样了:一个透明的有机玻璃圆柱体,一个白色塑料勺子。小伙伴一边挠头一边自言自语道:“这两个没有地方放了。”看到同伴遇到了困难,豆豆身体向前靠了靠,指着有机玻璃圆柱体说:“这个应该和那个骰子放在一起。”小伙伴立刻打断他的话:“不可以的,骰子上面有彩色的点子,不能和它放在一起。”看到自己的想法又一次被同伴否定,豆豆再次选择了沉默。 看着这个胆小害羞的男孩一次次鼓起勇气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又一次次被同伴无情地否定的情形,我忍不住介人了:“豆豆,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骰子和圆柱可以放在一起呢?”豆豆面对我鼓励的眼神,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回答道:“嗯,它们都是透明的!”小伙伴不耐烦地辩解道:“可是骰子上有点子,圆柱上没有点子啊!”“因为骰子上有蓝色的圆点,所以你把它和蓝色积木放在了一起,你觉得这点它们是相同的,对吗?”小伙伴听了我的话点了点头。我接着又问:“这个圆柱和骰子是不是都是透明的?”“是啊!”“既然它们都是透明的,是不是也可以放在一起呢?”听我这么一说,小伙伴似乎恍然大悟:“噢,只要有一点相同就能放在一起啊!”于是,顺手将这两样材料放在了一起,随后又自顾自地摆弄起材料来……

  三、我的思考

  眼前的场景不禁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科学活动强调让幼儿亲历探究的过程,鼓励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是为了借助这样的形式让他们在操作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经验,让他们在与同伴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经验。但是,是不是所有科学活动中的操作环节都适宜采用同伴合作的形式呢?就这个活动而言,我的看法是否定的。

  首先,合作的方式不利于呈现每位幼儿分类的方法。 该活动的要求是按照颜色、形状或其他特征给一组材料分类。由于材料比较丰富,而且每个幼儿对材料特征的捕捉都带有个人的色彩,存在较大差异,他们势必会在合作过程中产生分歧,造成一部分幼儿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摆弄材料、划分分类的标准。 其次,合作的方式不利于性格内向的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儿只有通过亲手摆弄材料,才能更加明确材料的不同特征。但由于采用了合作的方式,使得每个幼儿无法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如果合作的伙伴个性很强,那弱势的一方就很难有按自己意愿摆弄材料进行分类的机会,这对于他们建构分类的经验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应慎选合作的方式,在适宜合作、有分工合作可能的前提下安排合作的机会,真正实现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那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该如何确立合作的形式,才既有利于幼儿获得经验,又能充分发挥合作的价值呢?

  第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作的方式。 教师在选择幼儿操作的方式时,不要为了追求合作的形式而忽略合作的作用与价值,而应充分考虑形式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操作方式。 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看谁跳得高“中,由于需要对比出5种球的弹跳高度,因此一名幼儿独立操作便无法完成,它必须通过幼儿间的分工合作才能观察清楚,最终获得答案。像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就应该选择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让幼儿完成操作。幼儿可以在小组合作中获得观察、比较的方法,以及同伴间相互协助完成任务的经验。

  第二,根据性格差异安排合作的伙伴。 幼儿园里像豆豆这样性格的幼儿有不少,他们大都内向,不敢表达内心的想法,在合作过程中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座位时,可以将这样性格的幼儿安排在性格随和、不强势的同伴身边,为他们的平等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条件。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特别关注这些幼儿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让他们先介绍想法,再请同伴介绍方法,借助这样的方式促进他们思考与表达,从而获得发展。 我想,只要教师不追求教学形式上的潮流,一切从实际效果出发,将眼光放在每个幼儿身上,关注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捕捉他们的需求并加以引导,就一定能够激发幼儿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关于教学活动反思3

  为儿歌谱曲,是五年级第七课学唱歌曲《手拉手》课后的一个创编练习,也是学生们初次接触这样的练习。为了让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练习任务,并为以后的学习创造更加快捷、方便的学习方法,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环节:

  首先,引导他们复习常用拍号并板书:2∕4、3∕4、4∕4、3∕8、6∕8,并让学生回忆各种拍号的含义及强弱规律和指挥图式。接着,鼓励他们尽最大能力,回忆学过的常用音符和附点音符: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附点二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以及他们的时值。另外还有切分节奏、三连音、前八分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分以及各种装饰音等。随后就提出要求:自选拍号;用最简单的唱名;用最简单的节奏进行创作活动。

  刚开始,大部分学生都唉声叹气,眉头紧蹙,无从下笔。有的学生还连声叫着:“老师,太难了,太难了!”。看到这种情况,我就告诉他们:“你先在每一个字上加上一个唱名,然后再确定拍号,加入节奏符号,整理一下唱一唱,感觉一下自己的创作。”话音刚落,很多孩子就完成了创作,但大都节奏简单,曲调比较平淡。接着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自己创作的乐谱上,加入我们学过的附点音符或切分音及休止符或者是装饰音,自己再来唱一唱,感觉一下他们的不同。并让个别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创作,以他们的创作为例,逐步加入不同的音乐元素,有单一到复杂,最后集体视唱创作歌曲。不一会儿的功夫,学生们的.创作就完成了。他们高兴的唱着自己创作的歌曲,紧蹙的眉头舒展了,整个教室里充满了快乐的歌声。有的学生还自豪地说:“我会作曲了。我成了作曲家了”。

  音乐创作,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但只要正确引导,掌握方法,人人都能成为“作曲家”。

关于教学活动反思4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在建筑区玩耍时,听到几个幼儿发生争执:有的说木头房子好,有的说纸箱房子好,有的说稻草房子好,还引起了其它孩子的好奇和议论。所以我设计这个活动为了让幼儿了解材料的用途,增强幼儿的生活经验。本活动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再综合课件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三只小猪团结友爱互助的美好情感。

  2、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房屋材料的认识,让幼儿懂得我们的房屋不仅要美观大方,而且要结实牢固,让幼儿初步了解房屋的防雷防震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增加幼儿的'生活经验。

  教学难点:对房屋材料的认识。

  活动准备

  1、教师用相机收集各式各样的房屋画面。

  2、《三只小猪》的故事课件。

  3、纸、蜡笔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放出拍摄的房屋画面让幼儿浏览,师幼谈话引出课题。

  教师:今天我们看到了我们所居住的房屋,你们发现用什么材料可以建房子呢?

  幼儿:木头、稻草、石头、泥、砖、竹子…

  教师:今天我跟你们带来了三个朋友来认识一下它们,出示画面,它们是谁啊?

  幼儿:三只小猪。师:对啦,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三只小猪的故事。

  2、出示课件,教师有表情地根据画面讲故事第一遍,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3、幼儿带着问题听故事第二遍,边讲边提问:三只小猪分别用了什么材料盖房子呢?谁的房子最结实呢,为什么?故事中谁最勤劳,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自主讨论,师幼互动。

  4、根据幼儿所积累的生活经验,教师和幼儿进行谈话活动。出示我们所居住的房屋、小区画面,让幼儿观察我们所居住的房屋,加深幼儿对自己居住房屋的认识。在师幼谈话中得出结论:我们居住的房屋用处可大了,不仅结实美观,而且还有防雷电、防地震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幼儿的生活经验。

  5、活动延伸:小小设计师————让幼儿自己设计房屋,讲述自己设计房屋的功能,并进行展示。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创意。

  教学反思

  本活动结合了辅助教具课件深深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整个过程中幼儿的兴趣被激发了。幼儿能大胆的说,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动静搭配合理,幼儿得到综合性的发展。本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连贯性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关于教学活动反思5

  [设计思想]

  在我喜欢的民间艺术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对风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追随孩子的兴趣,我们进行了放风筝的活动,孩子们在一次次的体验中,积累了更多关于风筝的知识,由此生成了本次认识风筝和制作风筝的活动。

  活动一认识风筝[活动目标]

  1、认识形态各异的风筝,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审美素养。

  2、探索风筝的构造,激发幼儿进一步制作风筝的兴趣。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幼儿搜集的各种形态的风筝、实物投影、数码相机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带幼儿进活动室欣赏放风筝的照片导入。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和幼儿一起玩风筝。

  2、认识风筝的外形和图案。

  (1)教师请小朋友分别说一说自己手里风筝的外形和图案。

  (2)想一想,生活中还见过什么样的风筝?

  教师总结:风筝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不但有三角形、长方形、还有梯形、五角星等形状,随着工艺的发展,人们制作出了更多美丽的风筝,如:燕子、老鹰、凤凰、蝴蝶等鸟类风筝,还制作出了飞机、降落伞、孙悟空、猪八戒等人们喜欢的风筝,现在的风筝越来越美丽。

  3、欣赏更多美丽的风筝。

  教师:小朋友还记得哪儿的风筝最有名,做得最好吗?

  4、探索风筝的构造。

  教师:今天,小朋友看到了这么多美丽的风筝,你们高兴吗?,那么,风筝是怎么做成的呢?(骨架,布,线轮,尾巴)探索风筝每部分的组成及作用。

  5、拆装风筝。

  请小朋友把风筝拆开然后组合,教师拍照。小朋友一起欣赏自己组装完成后的照片,感受成功的`喜悦。

  6、结束部分:

  教师出示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激发幼儿下节活动制作风筝的兴趣。

  活动二制作风筝[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了解风筝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欣赏风筝图案及色彩的民间特色美。

  2、引导幼儿选用不同材料,运用简单明快的色彩、对称的方法制作风筝。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活动前带孩子们放风筝。

  环境创设:布置美丽的风筝。

  风筝制作录像,各色颜料,纸张、剪刀、双面胶、竹棍、线等制作材料。

  [活动流程]

  谈话引入——欣赏风筝——讲解难点——制作风筝——放风筝。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引导语:小朋友放过风筝吗?放风筝好玩吗?谁来说一说,你放过什么风筝?今天杨老师给小朋友也带来了风筝,一起来看!

  二、欣赏录像,拓宽经验。

  风筝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一起来看!咱们山东潍坊的风筝可有名了,外国人都来买咱们的风筝呢!

  小结:做风筝需要四个步骤呢,扎、糊、染、拴。

  三、出示范例,讲解难点。

  引导语:做大风筝太难了,咱们一起来看看小风筝是怎样做出来的?

  教师出示小风筝,带幼儿观察他们的结构、材料等。讨论:

  1、各种各样的形状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2、风筝上面美丽的图案和色彩是怎样装饰的?

  3、风筝的骨架怎样捆绑结识?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肯定。

  四、制作风筝。

  1、幼儿捆绑骨架,引导幼儿在捆绑过程中相互合作完成骨架的制作。

  2、幼儿制作风筝,教师及时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带幼儿到户外放风筝。

  延伸:教师和幼儿一起用自己制作的风筝装饰主题环境。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关于教学活动反思6

  我有幸参加了小学数学教学视导总结活动,一共听了2节课,还有刘老师深刻的总结,开阔了眼界,收获颇丰。这2节课都充分运用了现代化教育手段,课件制作科学、实用、美观,让教学更加直观,分解了难点,使整个教学充满了活力和乐趣。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基本保障

  备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备课的关键是对教材的解读,假如教师挖掘教材不到位,就轻易造成很清楚明了的数学题目。因此在解读教材上下功夫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进行的内容。例如这2节课,每位教师都在教材的解读上下了功夫,真正是精英风采展示课,体现出各位教师备教材、用教材很充分,而且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认知理解就轻易了一些。当然,备课的另一个侧重点是要关注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生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怎样预设才能让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懂到懂,另外,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策略的选用,也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题目。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课,都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才能有足够的底气,才能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偏离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天生和丰富课程内容。

  二、课堂天生是课堂生命灵性的体现

  课堂实施是一个动态天生的过程。教师必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往天生和丰富课程内容。就如张春莉教授在报告中说到的“注重课堂中与学生的对话,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互动交往的场所,使题目不断产生与整合,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和集中,方法不断选择与求新,从而使课堂高潮迭起,产生了一个又一个不曾预约的精彩!”这就说明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捕捉教育的契机,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

  三、饱满的热情是课堂师生情感的交流

  作为一名教师,假如把真挚的感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体现出是一个有个性的课堂,同时学生的情感也会被感染。由此,学生爱好浓厚、思维活跃,为“营造绿色生态课堂”提供了条件。要让我们的.课堂是绿色的生态课堂,就应让我们的课堂精神饱满、个性张扬。

  四、研讨的问题是我们反思的法宝

  通过教研群的交流,我们不但解决了好多教学中的问题,还听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尤其对于分数的除法一节,善于挖掘问题的刘老师抛出了三种观点,最终刘老师还是为我们指明了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方向。可惜的是,刘老师把时间让给了两位执教教师,没有充分地展开讨论,我们很想听到一些更精彩的观点和发言,可是没有听到一次完整的报告和反思。

  总之,教学过程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教师走上了讲台,不是重复一次教案,而是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进行的一次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平时应深进解读教材,了解课堂,寻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课堂生命的再创造,争取使我们的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走进数学,让学生有爱好学、愿意学,并且能自主地进行尝试,为学生真正营造一个绿色的生态课堂,真正使学天生为一个具有独立见解、善于理性思考、积极开拓应用、勇于创新变革的人。

关于教学活动反思7

  一、 组织活动的诱因

  对我来说,对中学生早恋这一问题起初看得还不是很严重,因为之前也在班会上多次强调过,中学生杜绝早恋,一经发现,学校、班级会严肃处理。但没想到,周日晚的几件事情,让我认识到中学生早恋问题的严重性。按惯例,周日晚学校各班由班主任组织要开班会。当我提前二十分到教室时,大部分学生都到齐了,唯独少了一名张婷(化名)的女生,学生们说她早就来了,好象是喝醉酒了,一人在操场。我赶紧准备去操场,这时,张婷一人上来了,别班的几个学生搀扶着,我让学生先把她搀到办公室。这时班里的几名学生反应说张婷因暗恋九年级的一名男生,遭拒绝后喝酒解气。我听到真相后心里是又气又好笑,一名刚刚到校三四个月的七年级学生,竞然暗恋九年级的学生?!?

  班会结束后,几名女生向我反应,现在班里男女生之间相互传纸条,“谈情说爱”的现象很严重,甚至影响到学习和班级团结了。听到此话,我一下子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安顿好那名女学生后,我晚上加班,利用网络搜集了些资料,自己又整理加工,准备了本节活动的文稿。

  二、 课堂活动后的几个思考

  1、 活动后的感动

  在现在教学活动中,有关中学生早期恋爱及性教育方面的内容,缺失很多,甚至没有。关于本次活动,在课前我没做任何交待,一上课,我直接说明本节活动内容,学生们听到安排,短暂的惊讶,之后不自觉的叫好并掌声响起。在我通过多媒体设备将讲稿的内容展示给大家,讲解相关内容的过程中,同学们摒气凝神,听得很投入,很认真。在学生活动阶段,我展示给学生几个问题,让大家个人先思考,小组内讨论,然后再集体交流。在集体交流时,我一开始认识学生们不敢说,准备每组安排几名学生发言,没料到一进入集体交流,每个组的学生都争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时间有限,我让每一组推选两个学生代表来发言。学生们就我安排的几个问题进行自我陈述,期间不时有其他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相互讨论,学生们的精彩发言,不时赢得其他学生的阵阵掌声。由于下课在捷,还有许多学生要争着发言,但我不得不短暂总结。下课后,几名跑家的学生迟迟不愿回家,争着和我谈感受,其中一名女学生红着脸向我征求如何摆脱与“男友谈恋爱”的现状。看着学生们真诚而可求的眼神,我深深被他们所打动,同时真正感觉到这次主题活动开得非常值。

  第二天一到校,我的办公桌抽屉里放着几页稿纸,是三名学生的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他们认真分析了自己在处理男女同学关系中的失误,并对我提出帮扶与监督的期望。看着学生们工整清晰的字迹,我的心灵又一次被深深打动……

  2、深思再进行

  通过这次的主题活动,我认为自己对现在青少年还缺乏很多的了解与关爱,在接下来的两三天,我查阅的大量关于青春期学生早恋、性教育方面的资料,结合自己的认识,赘述如下,同广大同仁商讨。

  对于孩子早恋的迹象,家长和老师该如何面对呢?我们是不是要如临大敌,一味斥责孩子呢?

  如果你是一名教师,对于孩子们正常的情感萌发应拥有一颗平常心,抱着根除的期盼是不现实的。与其穷追猛打,不如实话实说。可以利用讲座、谈心等形式,从心理及生理等方面多视角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用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解读青春的疑惑;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这对分散他们感情单一取向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果你是家长,不要采取高压政策硬性扼制,因为这样往往会事与愿违,加大双方的对立程度,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要建立在尊重他们人格的基础上,重在以情感人,让孩子沐浴在浓浓的`亲情中,帮助他们尽快走出情感沼泽。在处理孩子早恋问题时,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要张扬,要冷处理,不要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以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导致破罐子破摔。

  一般说来,加强远大理想和学习意义的教育,注意控制孩子用钱的数量和在外活动的时间,督促孩子将精力放到学习上来;对爱慕虚荣的孩子一方面让他充分认识早恋的危害,与此同时还应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特长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认识人生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对盲目钟情的孩子,要帮助他们用理智勒住感情的野马,认识到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任务,使他们明白:青苹果看起来虽美,但吃起来是酸涩的。

  在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有耐心,不要操之过急,孩子转弯儿是需要时间的,有时还会有反复。另外,优化家庭氛围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缺乏爱的环境里,那么,他是很难形成健康心理的。

  许多调查研究证明,青春期健康的异性交往对中学生的身心成长是有益的,应该得到支持和理解,所以提倡和促进中学生主动与异性交往,像兄弟姐妹一样和睦相处,使他们对异性的关注和好奇心得到合理的满足是减少早恋最好的方法。

  另一方面,因为现在教育者在性观念和教育方法上不够统一,对早恋的界定常有扩大化的趋势,青春期健康的异性交往也常常被扣上早恋的帽子,所以也带来教育上的困难。例如,中学生自发的小组和集体活动,是青春期集群性的表现;异性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关心,偶然的单独活动;还有同龄人之间的友谊、朋友等等,都不一定是早恋。

  所以当我们在发现“苗头”时,要尊重他们,以朋友的身份多与孩子们谈心,跟他们谈成长、人生,逐渐剥去“性”的神秘色彩,给孩子们一个正常的、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自己去了解它,战胜它,走出这青春期特有的情感困惑。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享受成长的快乐。

关于教学活动反思8

  本课程,我们尝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通过自主实践、亲身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尤其在参与实践过程中的感受,让学生真正联系上现实生活,不再局限于书本硬绷绷的内容;与此同时,我们深深体会到这门新课程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冲击:受传统教育的思想和课程资源的局限,如何多元化、多渠道地开展实践活动?要开放,但教师该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地结合?跳出了书本和卷面的框框,如何评价学生?……本课程的开展,我们都在尝试、探究、实践、反思和总结经验,现结合实践中的体会,我们成功处和存在的问题在于:成功点:

  1、立足实践,培养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来自周围现实生活,许多问题自身带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些问题的解决自然要求学生调动多方面的现实生活,并运用这些知识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研究《沙溪服装产业》的过程中,通过许多的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和应用,使学生了解探究活动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和调查的方法,通过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也初步养成合作、分享、交往协作能力和一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强调开放,活化课堂。 综合实践活动自身的课程性质在本质中又决定了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一个基本特点:即开放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过程、评价诸多环节都呈现出很强的开放性,为师生自主选择活动和创造展性地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活动留下了必要的空间。 带学生走进工厂、走近劳动者,体会劳动的艰辛、创业的困难,让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让学生真正根植社会,体悟生活,解读社会。

  3、重视评价,视界融合。 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作品、调查报告的评价相结合等,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再通过教师的课堂观察和日常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的学习方式和结果,把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由于是让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其压力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自由地交换意见。同时,这种集体和个人的自我评价也可以使学生享受到健康的民主风气的熏陶和教育。有效地避免学生评价中长期出现的单一化和僵硬化的弊端。

  思考点:

  1、开展实践活动,或多或少地受学校的场地、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影响,而这些资源的运用是否合适,成为我们实践过程中成功的关键,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初期,我们过分地追求和依赖“高深”的资源素材,而这些晦涩难懂的课程资源,没遵循经济性原则的同学,更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经过一学期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应尽可能开发和利用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资源素材,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档次”的资源,并尽可能就地取材,更不应舍近求远、好高骛远。

  2、《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资料是一组较好的综合性活动课教材,但不能完全满足活动课的需要。学校和教师可以自己编写适合本校教学条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更可与其他学科联合,实行课程的综合化,在避免各门科目之间的简单重复的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和达到资源共享等效果。新课程给予我们很大的灵活性,我们也可对教材中不适合本学校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正。

  

关于教学活动反思9

  连续两天的听课,我深深地为各位老师优秀的个人素质和精彩的教学设计所折服。而课后的点评,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语文意识”这个词。对这个词,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每天都出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和教研活动中,不经意间常常会与其有所交流;陌生的是我始终看不清它的本来面目,往往欲伸手碰触却所得甚少。按照我的浅薄理解,语文意识就是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读语文、品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并将之于日常教学之中实践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欣赏语文的美,并自觉地运用美的语文。

  这次的观摩课,在语文意识这方面都有比较出彩的表现。如词语的精准及其情感的体会、朗读的指导、写作方法的渗透和练习,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针对这几节课,结合我所教过的低中年级,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1、教材解读

  从一年级教到三年级,课文都是比较短的,初教学时,常常会有一种课文太简单、不知从何下手的`烦恼。而读懂教材,又恰恰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石,是必须做且必须做好的一个环节。

  这次观摩课,老师都十分重视教材的解读,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六年级教材《船长》的课堂。张老师在大的方面注意到了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两种描写手法: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并有意识地将之融入教学之中。先找关键词句,小结出行动描写的手法;再点出语言描写的手法,围绕语言描写寻找关键词句。虽然只是顺序换了一下,却使课堂很好地连贯了起来,不刻意不呆板。从小的细节来说,张老师对于课文中一些词句的解读十分到位。如对“吼”的理解,不仅仅是表面的声音大而已,在当时特定的语境中,这个“吼”字除了船长要让所有人听到他的声音,还有一种“压倒”“一切呼号和嘈杂”的力量,一种奠定自己威严以冷静指挥人们逃生的作用。诸如此类,对“整个人群”“命令”“够了”等词语的理解,再加上教师极为丰富的语言描绘,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到了当时人们的慌张和船长的威严、冷静,从而较好地指导了学生朗读。

  听课后我翻看教材,发现在本课的语言描写中,出现了多次感叹号,可以说感叹号占了很大的分量。我认为每一个感叹号都表达了船长不同的感情、表现了船长不同的语气,教学时不妨也借助一下这些感叹号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朗读。关于杜老师评课时说到的省略提示语读书的问题,由于刚教过三年级孩子习作中提示语的作用和用法,所以在听课时我也产生了这个疑问,能够忽略提示语吗?(当时看不清屏幕,没有思考太多)诚然,课文中描述的是“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所以船长和洛克机械师的对话,没有一句提示语,只在前面提了个“威严”,可我觉得如果后面船长和奥克勒大副的对话继续为了体现“简洁有力”而没有提示语的话,可能船长“喊”的那一声奥克勒大副就“听不到”了。后面放在说话中间的“船长说”也是为区分意思而设,前一句是针对“20分钟”所说,后一句则是下的命令,用提示语区分一下意思更明确,而且过多的没有提示语的对话也容易让读者产生混乱,甚至没有思考的空间去体会当时船长的心情。其实,后面的提示语已经很简洁了,完全不会影响总体上的“简洁有力”。至于此点要不要在课堂上体现,又是另外一说,毕竟一堂课是要有所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2、朗读的指导

  阅读教学始终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归根结底,就是要利用一切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出人物的感情和个性,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本次观摩课上,老师们运用了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读书,优美的语言描绘,特定的情境创设,字词的情感引导,循序渐进的情感铺垫,有许多出彩的朗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纬三路小学的孩子。还拿《船长》做例,教师通过自己丰富的语言引导学生读出发生灾难时的危急,学生的语速、语调等阅读技巧和情感等在我看来是很不错的。此时老师问学生“你觉得你读得怎么样?”学生竟然还不满意,认为自己读得还不够“危急”,于是再次试读。后面的对话朗读,老师采用了体会关键词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由于对课文理解比较到位,最后的朗读学生完全读出了对话的“简洁有力”。

  不过本次观摩课也有一些地方让我看到了我的困惑,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我想尽办法去引导学生,可是,读得好的学生还是读得好,读得不好的也还是读得不好,甚至无论读得好与否,教学前后的朗读差别都不是很大。本次观摩课也有一些出现了跟我一样的问题。想来,大概是平时训练不够,引导的方法还是不恰当吧。

  3、资料拓展

  不得不说,老师们为了上好一节观摩课,尤其是高年级的课堂,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且进行了恰当整合,展示给学生,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郑和远航》一课,老师搜集了相当多的视频资料、文字资料,在教学到相应环节时出示,让学生去体会宝船的雄伟壮观、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和重要意义等课文内容,学生也被这些资料吸引,谈出了自己的理解。不过我有一个疑问: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三年级的孩子也已经开始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学习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了,为什么高年级的孩子反而是直接越过过程享受成果了呢?我没有高年级教学的经验,不太确定究竟能不能放手一些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去整理呢?

  以上,是我听完课之后的一点点反思。我的教学经验不多,许多理解和想法都很不成熟,反思写得也比较浅显,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教。

关于教学活动反思10

  《礼物》是一个语言活动,此时正是元旦节之际,大街上张灯结彩,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孩子们喜欢感受这种快乐,期待能收到更多的礼物,特别是礼物打开那一瞬间,他们感到非常的满足。《新年礼物》是非常结合幼儿生活的一个题材。

  《新年礼物》是一个情节有趣,形象鲜明突出,容易吸引幼儿的故事。《纲要》指出选材要"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能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在生活中,孩子们都有过新年收到礼物的经验,但是很少小朋友会想到给别人送一份礼物,所以说故事和幼儿的生活比较贴近,又能激发幼儿关心、体谅别人的情感,很有教育意义。

  在看看、听听、讲讲中理解故事内容环节,这是本教学活动的重难点所在。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我利用ppt逐图展开故事图片,采用分段理解的形式进行。首先,理解故事的前两段。教师边讲述故事边出示邮递员熊伯伯、大松树和小松鼠的图片,讲述完之后教师提问:"熊伯伯给小松鼠送来了什么礼物啊?"让幼儿学习讲述句型"熊伯伯给小松鼠送来了小绒帽"。接着,理解第三段。第三段的故事情节和第二段是相似的,由于有了前一段的讲述,幼儿对这一段不难理解,能够比较完整复述故事内容。然后,理解第四段。教师出示小动物和礼物的图片,让幼儿自己说说熊伯伯给大伙送去的礼物,并分析下小动物收到礼物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最后,理解故事结尾。教师讲述完故事以后提问:小动物给熊伯伯送来了什么礼物?他们为什么要送熊伯伯一辆自行车呢?在这里,让幼儿感受到小动物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之情,自行车正是熊伯伯需要的,它以后每天都可以骑着自行车去送信,多方便啊。这时熊伯伯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啊?让幼儿感受到熊伯伯此时得到大家关心、体谅的喜悦之情。

  最后进行完整的故事欣赏,并进行了角色表演,加深了对故事的了解及情感体验。整个活动环节衔接自然,幼儿参与积极,基本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新年礼物》这个语言活动主要是要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合适的礼物能带给别人快乐。通过大家相互赠送礼物,懂得关心和体谅别人。另外还要训练幼儿的说话能力,让幼儿尝试用"邮递员熊伯伯给谁送来了什么礼物"和"我想送给谁什么礼物"这两个句型来说话,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现在正值新年来临之际,我觉得所选材料和生活比较接近,符合大班小朋友学习。在这次活动中我准备得比较充分,预先画了故事图片、各种礼物的图片,还做了各种小动物的头饰等等。我相信只有准备充分,才能把一堂语言课上好。

  活动时,我围绕"礼物"这个问题展开叙述,幼儿对"礼物"很感兴趣,发言也很积极。接着让幼儿听了"新年礼物"这个故事后,让他们说一说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他们收到了什么礼物,再让幼儿用"熊伯伯给谁送来了什么礼物"这句话来说一说。在这里,大部分幼儿说得很好,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说得不够完整,看来这里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以后要加强这一类语言训练。然后我们再围绕"为什么说这辆自行车是一份最好的`新年礼物"来展开讨论。幼儿各抒己见,想得很全面,回答得也很不错,同时他们也懂得了关心和体谅别人,教学目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表演故事这一环节中,由于幼儿只听了一遍故事,所以对内容还不够熟悉,在一些地方表演得还不够精彩。总体来说,幼儿表演得还是很不错的。我想,以后对故事内容熟悉了他们一定会表演得更好。

  在最后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制作新年贺卡这个活动。这个活动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让他们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送上一份最好的祝福,那就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

  这是我在学习后开展的一次大班语言领域的教学活动。教材《礼物》是一篇拟人化的小故事,小树丫丫从得不到帮助而悲痛、伤心,到得到小象的无私帮助而感激万分,小象助人为乐的性格特征被刻画得生动可爱。本次教学活动的设计我是从情感教育入手,将重点放在挖掘作品的内涵上,并借助音乐作为教育的载体、手段,有机地融入幼儿的学习中。并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幼儿体验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不同感情,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本次活动是通过音乐将幼儿带入了童话的意境,使音乐与文学同时对幼儿施加影响,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及其所要表达的情感,使幼儿获得帮助别人就会快乐的积极情感

  体验。并能有效地把活动中获得的体验自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孩子们纷纷将自己准备的礼物拿出来要去慰问有困难的小朋友,使幼儿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紧密结合起来。

关于教学活动反思11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评价旨在促进发展,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不同于学科课程。它的评价有其特殊性,在评价时教师必须有很好的评价意识:

  1、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包括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实践的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

  2、评价手段的多样性。此次活动,我们把最终的评价交给了学生。这也体现了活动中学生全程参与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生评、家长评、老师评等形式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客观性。同时,评价过程注重终端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3、评价结果的激励性。评价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视差异,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张扬,注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纵向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在纵向评价过程反映出来的进步。并且,老师有意识地放大实践中的体验,淡化最终结果,通过评价帮助学生体会收获的广泛性,增强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关于教学活动反思12

  一、值得肯定的几个方面:

  1、全员参与,领导带头。

  根据县教研室的有关活动安排,学校决定在七年级起始年级开展一次“语文课堂目标教学模式探讨”讲课比赛活动。全年级13位语文老师,除两位年龄偏大,学校同意不参赛外,其余11名老师全员参与,而且热情高涨,其精神值得肯定。特别在七年级担任语文学科教学的三位领导,更是积极主动参与这项活动,汤国文校长不仅准备了一堂好课,还自始至终参与听课,虚心精神由此可见;何浩校长排除校务干扰,全身心投入准备工作中,讲课受到与课评委的一致好评;政教主任兼年级主任聂和亮更是身先士卒,全力支持语文组长舒利平组织好这次活动,而且还带头献上了一堂“回归语文味”的好课,让听者真正享受到语文课的快乐。

  2.精心组织,精心准备。

  为了抓好这次活动,把目的要求落到实处,教研主任李文艺带领语文教研组长姜红、七年级语文备课组长舒利平在活动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开会调研、抽签安排、课型设计、评分标准。而且在开展活动的全过程中,精心组织在一天半时间内听完四种课型的十一节课实属不易,整个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受到师生和与课领导、专家、评委的高度称赞。组织工作是顺利完成任务的保证,老师课前的精心准备是开展好这项活动的关键。每一位参加比赛活动的老师,都能够在讲课前作好充分准备,结合本班的教学实际,围绕“目标教学”认真设计了各类课型的教学过程,教学模式初具雏形,无论是获一等奖的还是获其他等次奖的同志,应该说都为本次活动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3、各具特色,亮点纷呈。

  这次讲课比赛分四种课型开展,即讲读课、自读课、古诗文课、作文指导课,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这次活动异彩纷呈,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课也各具特色,叫人为之振奋。先说讲读课吧,舒利平老师紧扣目标,着眼朗读,精心策划,注重引导,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人物心灵,走近作者构思;汤国文校长教案设计规范,目标要求指向集中,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方式灵活,形成了学习的高效率;同是《散步》一课,柯阳新老师注重了学生整体认识能力的培养;程丽老师注重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的体验;黄文芳老师在启发式教学方面别具匠心,条理清晰,注重拓展;再说石俊老师的自读课,注重了学生的主体阅读,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能在“指导”方面想心思,下功夫;文言文是这次讲课活动最不容易讲出特点的课型,但三位老师却不失精彩,於军强老师的范读,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起一定的作用,还有当堂“脱书”落实单词的做法也是有可检测性;聂和亮的《咏雪》,咏出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咏出了语文老师应有激情,目标明确,指向集中,是一堂难得的语文课;何浩校长的《陈太丘与友期》通过别出心裁的朗读,充分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一个特点——“读”是基础。最后两节是作文指导课,两位教师在准备方向花费了很多心血,材料积累丰富,特别是周文征老师的作文指导,有针对性,有可操作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倘若我们的教师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这次活动中呈现出来的亮点,我想,我们语文教学一定会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

  二、活动后的几点反思

  没有问题的课,不是一堂成功的课。正因为这次活动开展得成成功,也就难免暴露出许多值得我们今后教学中加以注意的问题:

  1、定向不准确,目标指向不集中。

  这一问题反映了我们的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没有加强新课程的课标学习,没有认真阅读单元导语和课文前的提示,也没有用心去研读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更没有去考虑“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什么样课型确立什么样的目标。

  2、定向不指向,目标任务与教学过程剥离。

  一些教师在教案设计中也制定了一些切合实际的目标要求,应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一定要围绕这个目标去完成教学任务,也一定会完成一堂很有质量课,然而,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游离于目标之外,让目标和过程成了两张皮,学生没有指向,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师没有指向,教学的随意性就很大,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讲得很苦,学生收效甚微,甚至就是一堂废课,无目标的课便是无效果的课。

  3、中规中矩,缺乏语文教师应有的激情,很难碰撞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火花。不少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陈旧,因循传统教学方式过旧的方法比较严重,根本没有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谈不上充满激情,让课堂充满语文味,如果说有与传统方式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为了标明本堂课是新课程形势下的探究活动,而牵强附会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式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不是在自然状态下自然进入,而是被人牵着鼻子进入,犹如对课文的认知不是学生主动接受来的,而是被老师硬塞进去一样。

  4、教师心理失衡,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很难在语文课堂上听到学生的欢声笑语。一些教师没有完全把自己融入课文,融入课堂,不能做到“我即语文,我即课堂”。应付比赛,面对评委的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从而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死水一潭。其表现为教师不能把握教学时间,学生被动阅读,思考不活跃,举手发言不积极,听课做笔记不习惯,呆着头脑跟着老师指挥棒转。这些都是教师没有一个平常心态,没有刻苦钻研教材后的自信,没有组织教学的驾驭能力,组织也是一门艺术,课堂学习资源往往是通过有效组织教学达到师生共享的。

  5、普通话成为课堂用语还有待进一步努力。一些教师不注重平时用普通话教学,临时抱佛脚,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有的甚至在学生予以纠正后,继续我行我素。作文指导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应当引起全体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在今后开设的作文教学课中认真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将成为制约我校语文教学水平提高的瓶颈。

  三、几种课型的目标教学模式的建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人都不可能给语文课堂教学制定一个确切的教学模式,更何况“目标教学”是一个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全新课题,我们只能是探究,用我们的亲身体验去摸索一个适合自己的教学框架。因此,我在这里所说的“教学模式”建议,也只能说是在“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环节,倘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不枉我观摩完十一堂课的反思。

  1、讲读课文的“目标教学”,应侧重于讲,坚持教师是主导的作用,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注重一个“引”字。首先,教师要像聂和亮老师一样,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顺畅地导入课文;其次,向学生板书自学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一般而言,讲读课文需要两节课完成(有的需要3节),所以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只能是让学生积累语言,整体感知课文,处理课后相关练习或教师依标设计的练习。接下来,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思维集中指向目标,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和讲解。最后,进行当堂训练,巩固已学习的成果,争取人人达标。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应该当堂点评,个别问题可以留在课后个别解决。

  讲读课的第二节,是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后,依据能力层递的规律,设计深层一点的目标来进行教学,包括语句赏读、重点段落分析、难点问题探讨、课后“研讨与练习”的处理、课外延伸与拓展等。这些都是依课而定,切忌千篇一律,但目标是不能超过三个的,多目标等于无目标,同时一定要在上完课文后,教师进行归结,这样有利于培养梳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表达能力。

  2、自读课文的“目标教学”,应侧重于“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老师的作用只能是指导,突出一个“导”字。同讲读课文一样,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设计切合生情、学情的自读目标,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充分阅读(阅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并独立或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目标任务。从教学实际来看,自读课一般只需一课时就能完成,(有的需要两课时),那么教师制定的目标,不能超过三个。包括语言积累、整体感知、佳句赏读与课后练习处理,当学生自主完成阅读的目标任务后,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给予一个合理解答。这就是教师在自读课文的关键作用所在,也是一个教师能否上好自读课的核心所在。因为它要求教师对教材的了解,对学生的了解不亚于讲读课文的难度,也最能体现教师的真实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般来说,自读课不要求教师设计练习进行当堂训练,但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检测学生对自学目标的落实情况,特别是对课后“研讨与练习”的掌握程度。自读课也不要求教师进行课后归结,但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自结的能力,把讲读课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自读课中来。

  3、文言文(包括讲读篇目与自读篇目)的“目标教学”,应侧重于“读、讲”结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学生的“读”、教师的“讲”。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突出学生的“读”,“记”作用和教师“讲”、“解”功能。因此,文言文教学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学生读通原文,读懂原文(有时教师可以进行范读),学会句读,背诵课文,感知内容。第二个目标就是落实重点虚、实词的意义,特别是常用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一篇课文的重点字词不超过十个,要求学生能当堂落实,做到“脱文”解释。第三个目标是在能直译全文的基础上,规范翻译重点句子,并理解句子的意义及作用,一篇课文的重点句子不超过四句。第四个目标是通过课后“研讨与练习”进行当堂检测,确保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并能实现人人达标。有些短小篇目还可以进行类文对比阅读,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养成学生积累的良好习惯。

  就初中文言文而言,无论是讲读篇目,还是自读篇目,都应坚持讲读,而且一课书(包括短文两篇)适宜采用3课时完成,至少也要保证两课时。否则,学生很难掌握已学的知识,学与不学效果差不多,在我们大小考试中,不是有许多学生连最起码的字都解释不来,连最简单的句子都翻译不清楚吗?这些都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落实的后果。

  七年级语文“目标教学课堂模式探讨”活动已落下帷幕,但语文“目标教学”的课题实验刚刚起步,我们要走的路很长,要做的事很多。但我坚信:只要我们敢于创新,敢于探索,聚焦课堂,决胜课堂,我们就一定能找到一条通向成功殿堂的途径。

关于教学活动反思13

  音乐作品分析:取材于里姆斯基. 克薛柯夫的《野蜂之飞翔》。该作品音乐形象生动鲜明,全曲均体现急促、快速、紧张、旋转的音乐性质。对活动设计及组织过程的反思:基于作品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和

  音乐作品分析:取材于里姆斯基. 克薛柯夫的《野蜂之飞翔》。该作品音乐形象生动鲜明,全曲均体现急促、快速、紧张、旋转的音乐性质。对活动设计及组织过程的反思:基于作品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和音乐性质,在本次音乐欣赏活动之中,我将作品音乐性质的欣赏作为一条认知目标提出。并在整个活动中贯穿。同时忽略了对作品的节奏、结构的欣赏。

  在本次活动之中我所追求的不是单一的倾听与语言讲解,而是借助于幼儿原有经验,营造一个多元的欣赏途径。如:首次让幼儿倾听作品时,我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幼儿的回答非常丰富:“这个音乐象大灰狼在追小红帽”、“象小老鼠被猫追着逃跑”、“象有人在原始森林里走”、“我感到害怕”、“感到紧张、心里嘭嘭跳”……对于幼儿的种种感受,我给予了接纳与提升,以肯定幼儿对音乐性质的敏锐判断。再次让幼儿倾听作品时,我引导幼儿用线条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大多数幼儿画了曲折线,表示人在发抖、害怕;画了螺旋线,表示人在跑,像龙卷风;也有个别孩子画斜线,表示人从坡上滑下来,速度最快;画方格,表示士兵们在战场上打仗时身上穿得盔甲。可见孩子的潜意识中还是能发现音乐与线条的共通性的。第三次让幼儿倾听作品,我启发幼儿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

  这也是孩子较熟悉的欣赏方法。从让幼儿迁移原有经验,根据音乐性质自由想象表演,缩小范围至选择符合音乐性质的动物形象表演 , 告知幼儿作品名称《野蜂飞舞》,刺激幼儿听音乐创造性的表现野蜂飞舞的动作。这是一个不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它有助于不断引导幼儿在挑战中发挥主动性;同时,再一次的引导幼儿将音乐与动作进行了整合。第四次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倾听、欣赏音乐。意图创设一种与作品协调的,带有审美情境的教学情绪场。让幼儿按音乐性质选择与之相似的游戏,并随音乐在“猜领袖”游戏中不断获得掩护、发现领袖的策略,从而更加深刻的体验音乐的紧张、快速性质。这样,既帮助幼儿发现游戏与音乐的共通性,同时,又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

  此节音乐欣赏活动,有成功的感动也有一些遗憾:比如在活动的最后,对于游戏策略的关注超越了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有偏离目标的倾向;活动中,如何将教师引导幼儿反省逐步转化为幼儿有意识的质疑与反省等等,值得我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不断反省与积累。

  《野蜂飞舞》音乐活动评析:

  此活动是中班的一节音乐欣赏活动,在此活动设计与组织中,我们看到教师主动将《纲要》中的.理念,积极转化为教育行为,并落实在教学策略的把握中,充分发挥支持者,引导者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活动目标的全面性,整体性

  此活动教师从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提出全面、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并围绕第一条核心目标,将欣赏的形式手段及有利儿童情感社会性发展的要求具体表述在第2、3条中,使得重点明确,难点突出,为教学过程中有层次的实现目标,提供了较好的依据。

  2、 关注教学策略的体验性、整合性。

  教师将对音乐性质的欣赏贯穿始终,通过设置开放性的提问,创设游戏的情景,设计易于儿童迁移已有经验的、表达对音乐感受的方式,使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下,将对音乐的感受,欣赏中的体验,积极主动,富有创造的表现出来。同时教师还注意引导儿童在音乐欣赏中对所运用策略、方法的理解与感知,体现了教师善于利用、整合过程中的有效资源,促进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

关于教学活动反思14

  小班正在开展主题活动“汽车叭叭叭”,有的孩子不仅从家中带来了各种汽车玩具、图片等,还把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的“汽车”摆放在玩具柜上,引来了众人的目光,其中恬恬用大纸盒制作的“福娃汽车”更是让孩子们赞不绝口,孩子们跃跃欲试,在一次制作活动中。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在主题活动即将结束之时,我让孩子们自由分组制作“汽车”。

  场景一:

  嘉嘉、楠楠和文文正围着一只小小的纸盒讨论着。嘉嘉提议:“我喜欢红色的法拉利!”楠楠随之附和:“我也喜欢红色的!”文文则在一旁低着头,默不作声。确定了汽车的颜色后,三个人便一起在纸盒上涂刷颜料。“文文,你刷这边!楠楠,你刷那边!颜色要刷得均匀一点!”嘉嘉一边指挥文文和楠楠,一边走到纸盒的另一面快速涂刷。等颜料快干时,嘉嘉说:“楠楠,你去拿四个圆片做轮子!文文,你去拿点长方形纸片做窗户!”文文拿来纸片后便蹲在地上拉扯双面胶。眼看双面胶越拉越长,有的已经粘在了地板上。我正要上前帮忙,突然出现的一幕让我收住了脚步。只见刚和楠楠一起贴完轮子的嘉嘉看见正在犯难的文文,快步上前阻止道:“不是这样做的!”并及时拉断了粘在地板上的双面胶,贴起了“窗户”。文文在嘉嘉的示范下,又尝试着做了起来。

  场景二:

  辰辰、湫湫和恬恬正在为“制作什么车”争执不下。见此情形,在旁观察许久的我便走上前问:“你们想好做什么车了吗?”恬恬说:“我和湫湫想做一辆新娘子车,可辰辰想做一辆警车。”“辰辰你说怎么办呢?”我轻轻地摸了摸辰辰的头问。“我们来石头、剪刀、布。谁赢了就听谁的。”辰辰的提议很有道理,我又把目光转向恬恬和湫湫:“你们同意吗?”“同意!”……当我再次把目光转向他们时,我看到了这样一幕:恬恬正在为“汽车”安装轮子,辰辰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两张银光闪闪的纸模,在做反光镜。湫湫则正在用蘸满颜料的海绵模块装饰“汽车”,她一边印一边问身旁的恬恬:“你看这样漂亮吗?”“嗯,我也想试一试!”“好的!”……活动结束时,我不禁为他们富有创意的设计而惊叹!

  场景三:

  宁宁、源源和扬扬都对赛车感兴趣,却迟迟没有动手。“有什么问题吗?”我问道。“我们不会做赛车。”宁宁低着头轻声说道。我提议道:“宁宁,你去找一辆玩具赛车来,看一看它是什么样子的。”扬扬也找了起来。“赛车上有些什么呢?”我问道。“有轮子!”“有几个轮子?是什么形状的?”“除了轮子,还有什么?”一连串的问题顿时让原本安静的他们兴奋了起来:“老师,你看赛车的轮胎有两层呢!”源源把玩具赛车递到我面前。我笑着鼓励他们。很快,他们就行动了起来。可是没过多久,我突然看见宁宁在其他地方玩玩具。“你怎么不做汽车了?”我疑惑地问道。“我不会贴轮子。”宁宁一副沮丧的模样。“带我去看看,好吗?”我拉着宁宁的手回到了他们小组。此时,源源和扬扬正在努力地撕即时贴上的那层纸,看见我来了,就把纸递给我:“我不会!”“再试试看。两只手要互相帮忙!就快撕开了!”“宁宁,你也来试一试!”我递给宁宁一张用即时贴剪的轮胎纸模。不一会儿,源源高举着纸模兴奋地喊道:“老师你看,我撕好了!”“我也撕好了!”宁宁起身高呼道。“真不错,你们成功了!想一想,应该把它贴在汽车的什么地方?”我肯定了他们的行为,幼教之友《在一次制作活动中》。同时暗示他们下一步需要做什么。

  反思:

  在上述案例中,我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各小组所呈现出的状况和结果各不相同。分析其中的原因,我觉得合作对象是关键因素。我不禁思考:合作对象的组合方式究竟有哪些?教师应如何让这些不同的合作方式在活动中发挥最佳效应?上述案例所呈现的合作行为虽然带有明显的偶发性.却典型地体现出三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即强弱组合、强强组合、弱弱组合,教师分别给予了不同的指导。

  “强弱组合”是指能力较强的幼儿与能力较弱的幼儿组合在一起。如在“场景一”中,嘉嘉俨然是领导人物,她在小组中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带领能力较弱的幼儿有效地进行活动。在这样的组合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能力较弱的幼儿向同组能力较强的.幼儿学习,同时鼓励能力较强的幼儿积极帮助同伴,通过合作让每个参与者体验到成功。

  “强强组合”是指能力较强的幼儿组合在一起。这种组合中每个成员的自主意识都很强,经常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当矛盾出现时,他们都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因此很容易激化矛盾,从而影响活动进程,如同“场景二”中孩子们所发生的争执一样。在遇到此类情况时,一方面,教师可以旁观他们争执,等待他们自主协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以协调员的身份适时介入,帮助幼儿积累更多与人交往的经验,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发展他们的合作行为。

  “弱弱组合”是指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组合在一起。如在“场景三”中,源源和扬扬常说“我不会”,以期待成人时刻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宁宁则干脆选择离开,把任务抛在脑后。对于此类组合,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可以运用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推动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当幼儿有了新的发现时,教师可以用欣赏的眼光对他们的努力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尽可能独立完成某一项任务,在体验教师关爱的同时激发自身的潜力,获得新的体验。

关于教学活动反思15

  本节课我讲授的是小学四年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神奇的注意力》,我是以培养学生训练注意力的意识,教会学生提高注意力的方法为教学目的。让学生知道注意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是极为重要的,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

  教学环节上我采用了:一、课前热身活动,播放视频让学生找到画面中出现的事物;二、自我诊断 对症下药,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回忆学习和生活中做事情常常分心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有没有克服这一原因的绝招。三、行为训练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注意力集中训练 本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闯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注意力,并且锻炼学生的细心态度。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注意力的重要性。 (二)抗干扰训练 1.学生注意倾听歌曲;2.再听一遍,完成闯关任务;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在嘈杂的环境中也能静下心来学习,无论干扰有多大,只要思想全部集中在目标物上,就能抗干扰,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四、让学生总结这次活动的收获。

  教学不足:1.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环节学生在游戏后我都没有给予评价,忽略了课堂激励语对学生的重要性。本节课我以教师为主导,但却忽略了聚焦课堂,把课堂也要交给学生,让学生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2.每个环节在过渡之间的衔接不够巧妙,导致各环节不能环环紧扣。

  3.各环节学生讨论完题目后,我没有及时纠正让学生坐好后,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升华。

  上好一节课不容易,上好一节好课更不容易。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备课,不光把教材备好,也要把学生备好,因为在课堂上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我们要采取应急措施解决问题。

  专注学生心理,聚焦于课堂,寓教于乐。

【教学活动反思】相关文章:

美术活动教学反思10-19

语文活动教学反思11-28

小班语言活动教学反思04-05

大班语言活动的教学反思05-01

体育活动教学反思04-06

乘车安全活动教学反思04-06

幼儿游戏活动教学反思11-22

语言活动《微笑》教学反思11-13

大班语言活动教学反思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