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28 11:24:5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1

  《开国大典》是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虽然篇幅较长,但是结构清晰。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以三分钟国庆阅兵仪式视频导入,为本课学习做好铺垫。

  在检测完生字词预习情况抛出三个问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旨在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2、大典进行前、进行时、进行后分别对应第几段?(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力)

  3、重点描写了哪一阶段?这一阶段都有几个环节?各环节群众反映如何?(考查学生细读、阅读分析能力)

  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而我执教过程中思路清晰。尤其是第三环节,学生小组内合作,先自己思考,而后交流讨论。

  执教《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或许某些环节有些欠缺。课堂学生朗读环节较少,知识性强导致部分男生缺乏学习兴趣。

  课下我与学生交流,询问其喜欢什么样的课堂?孩子大都回答幽默有趣的,我想如何让语文课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上的更生动有趣?是我将要做到的。

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盏、栏”等12个生字。

  2.正确理解并读写“爆发、旗帜、检阅、制 服、坦克、距离、汇集”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4.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学习课文的记叙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梳理文章脉络。

  3.朗读课文,感受典礼的盛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绣红旗》,请同学们欣赏。

  2.这首歌唱的是江姐和她的战友们在敌人的监狱里绣红旗的情景。歌曲里有这样的歌词:“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走,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多少年多少代,今天终于盼到你,盼到你。”“今天”终于盼来了什么?

  3.请知道的同学说一说,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4.江姐和战友们在敌人的监狱里,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心情万分激动,于是就绣起了五星红旗。他们盼的就是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那一天,就是1949年的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

  (板书:开国大典)

  5.学生齐读课题,教师释题:“大典”是什么意思?——盛大而隆重的典礼。那么开国大典就是为了庆祝国家的建立而举行的盛大而隆重的典礼。

  6.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终于迎来了开国大典的那一天,请你们说一说,看到这四个字你的心情如何?(激动、自豪、欣慰、高兴、兴奋)

  7.过渡: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开国大典”的那一天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根据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示自由朗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学习生字词。

  A.出示生字词。

  生字:盏 栏 汇 爆 宣 帜 阅 制 坦 距 隆 射

  词语:灯盏、爆发、旗帜、检阅、制 服、坦克、距离、汇集

  B.分别指名读生字和词语,相机正音。

  C.小组内互相介绍疑难字词,并分享识记方法。

  D.理解疑难字词。(学生互助解词)

  E.开火车轮读生词。

  三、感知整体,梳理脉络。

  1.过渡: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多,场面大,怎样才能把当时那种宏大的场面写出来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盛大的典礼写清楚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读后小组讨论。

  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给每个场面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这一场面的。

  2.检查各小组完成情况,点拨指导。出示:

  入场(1-4)——典礼(5-10)——阅兵(11-13)——游行(14、15)

  3.指名完成情况较好的小组介绍经验:说说自己的小组是怎样划分着这些场面的。(抓段首的中心句)

  四、进入会场,感悟“盛大”。

  1.请同学们读第1-4自然段,思考:从哪些方面能看出典礼的盛大?结合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一说。

  2.全班交流,明确:

  A.第一自然段:人数众多——总数达三十万人;到场人物地位重要。

  B.第二自然段:会场大——天安门广场,世界上的城市中心广场。

  C.第三自然段:会场布置热闹喜庆。

  D.第四自然段:群众急切、激动的心情。

  3.课文中还写了大典之前的哪些内容?生自由读课文,指名交流。(时间、地点和出席的人员。会场的布置。)

  (1)通过读,了解有哪些人参加了开国大典?(参加开国大典的有领导,有代表,有……)

  (2)在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群中,最多的要数到工人和农民,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写到他们都来自哪里?(学生读相关的语句)(板书:群众进场)

  (3)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能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怎样?(激动、沸腾、难以平静……)

  (4)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师指导朗读:要读好关键词“直奔”“赶”等。)

  (5)想一想怎样读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人们的激动心情呢?谁来读一读?

  (6)教师评价,小结:读得很好,我听出了人们的心情是那样激动,久久不能平静啊!

  4.过渡:群众队伍中,许多人都是很早就往这儿赶。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学生接读)

  五、巧设情境,总结升华。

  1.下午三点整,毛主席走上主席台。现在,请同学们从屏幕上见证这一伟大的时刻。

  2.听着毛主席庄严的宣告、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你肯定有很多的感触、很多话想说,请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别感受开国大典中五个激动人心的场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场面描写中以点带面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衔接新课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的革命者英勇奋战,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

  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开国大典进行时的哪些环节?(入场——典礼——阅兵——游 行)

  3.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融入到天安门广场的`群众队伍中去,去感受大典现场的气氛,去感受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

  二、参加典礼,感受自豪。

  (一)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认真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作简单批注。

  (二)试着把感受有感情地读出来。

  1.自由读一读自己画出的部分。

  2.同位相互读一读,评一评。

  (三)分析语言,体会本文内涵

  1.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谁先来把你的感受深的部分汇报一下?

  2.品读第一个场面——典礼前,毛主席出场。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1)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或哪句话感受到的?

  预设:

  生1:我从“爆发”“排山倒海”这两个词感受到人民群众热爱毛主席。

  请你读一读,让同学们听出你的感受好吗?(生读)

  生2:我从“一齐”一词也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

  师引导深入体会:“一齐”,就是不约而同,这是三十万人的“一齐”,这三十万人是由不同身份不同职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组成的。这三十万人都想第一时间看见毛主席,所以,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的一刹那,立刻牵动了全场群众的心。作者用词是多么精准,一个“一齐”就表达了三十万群众对领袖热爱的不约而同。让我们用读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欣喜和热爱吧!

  (2)同学们从“爆发、排山倒海”等词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伟人形象。那么,这些词语运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们那种急切想见到毛主席的迫切心情)

  (板书:举行典礼)

  3.品味第二个场面——典礼中,毛主席的庄严宣布(6、7自然段)出示: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自由读课文,读出感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从“欢呼”“欢跃”可以看出人们非常激动、兴奋。谁能说说人们为什么如此激动、兴奋呢?

  (3)学生说,教师引导,(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出示:

  火烧圆明园、1937年日军侵华在南京大屠杀、旧中国苦难人民流离失所的图片。

  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在血雨腥风中,坚强不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赶走了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新中国终于成立了,当家做主的人们怎能不欢呼、欢跃呢?

  (4)引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全场三十万人的欢呼还不足以表达全中国人民的兴奋吗?——学生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5)小结:如此宏大、壮观的场面作者用这样的句式,就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多么精当的场面描写!让我们把这样的文字铭记在脑海吧!

  4.品读第三个场面——升国旗,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①“站”,指人民当家作主。②“肃立、抬起头、瞻仰”这些词语说明了人们都很郑重,很恭敬,心里都非常不平静,可能是眼前浮现出了战火硝烟中那些付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

  (2)师评价,(板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引导:一个“站”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中国人民大家做主的姿态。以前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饱受欺侮和凌 辱,不屈的中华儿女,拼死抗争,敢于血洒疆场,不惧马革裹尸,终于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所以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在那一刻,人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引读第8自然段)

  PPT图片: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杨靖宇刘胡兰

  5.品读第四个场面——阅兵式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预设:“整整齐齐、完全一致”“钢铁巨人”“相等的距离”“相同的速度”,我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解放军的威武雄壮。

  我从“一字形”“人字形”这两个词中,看出了炮兵和空军的英姿。

  (2)评价,引导: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你此时此刻也在天安门广场上,你也亲眼目睹了我人民军队的雄姿,再结合这些词语想一想,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出示: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 潮接着一个高 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你认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阅兵式场面的壮观?

  (“不断地”“差不多”“喊哑了”“拍麻了”这些词语都表现出阅兵式的精彩。)

  (板书:阅兵式中)

  ②结合课文描述想象检阅时的令人鼓舞的场面。

  ③感情朗读,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6.品读第五个场面——群众游 行

  (1)出示:

  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2)反复朗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板书:群众游 行)

  (3)想象画面,体会人民的幸福心情。

  (4)感情朗读,感受情感。

  三、整体回顾,揣摩写法

  1.大典的场面深深感染着你我,大典的盛况让亿万人民群众欣喜若狂。我们推感受到了大典那激动喜庆的气氛,感受到了毛主席那伟大的形象,我们为祖国骄傲。我们更加崇敬毛主席。

  2.这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请同学们结合板书回顾一下这些场面描写的共同特点——集中写了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的反应(结合图来理解)。毛主席就是这个场面的点,典型的言行突出了伟人形象;人民群众就是场面描写中的面,即突出了场面的宏大,又烘托了毛主席的伟大形象,这就是“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我们在今后可以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写文章。

  四、推荐影片,课外拓展

  教师引导:大典的热烈宏大场面和毛主席的伟大形象一定让同学意犹未尽,课下,请同学利用网络看一看《开国大典》的电影,直观地感受那精彩的场面。

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3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资料;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资料;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资料。课后,我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第七自然段时),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境。

  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同时我还发现朗读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一篇文章只要朗读得有感情,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思想感情,教师要指导学生的朗读,少不了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极有帮忙,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所以,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

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4

  《开国大典》是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就是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盛况,表达了人们无比激动和自豪的心境。这篇文章算是第六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了。所以拿到这篇课文时,我无从下手,不仅仅是因为课文篇幅很长,还因为这篇课文知识点太多,并且还有很多的写作点。所以我一向等着老教师们讲完之后再着手讲。上周三我就开始讲这一课。把本课的生字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可是一向苦于没有思路,再加上运动会,另外自己也有点排斥,所以就这样被拖延到今日才讲。

  询问了对面的程教师,她说这篇课文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讲,这篇课文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一步一步来进行的,只要理清顺序一段一段地来讲就能够了。每一段的知识点让孩子划一划、做一做笔记。上课前,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书上记录得密密麻麻,生怕有一点知识点被遗漏,因为毕竟是五年级了。还恐怕知识点教错,今日在说课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率领的“率”的笔顺以及毕业的“毕”的.笔顺,在教学生时竟然都写错了,还好严肃的“肃”和电钮的“钮”笔顺总算教对了。五年级,知识的严谨性由不得我们有半点含糊。有询问了办公室的两位老教师才着手讲这一课。

  今日这节课的上课思路我觉得还算清醒,可是还总觉得这篇课文操作的有些地方很欠妥当,但又想不出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补救。自认为比起第一次教五年级,这次称得上是“教有所痕”,怎样能更巧妙地教学本课,还需继续努力探索。

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5

  执教《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我的教学过程,发现自我有了可贵的提高,也留下了些许遗憾。结合香港友谊学校的领导、专家和兄弟学校的教师点评之后,我作出以下反思: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教态,语言都比较得体,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执教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较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资料;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资料;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资料。“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一起、欢呼、欢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等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境。

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教学成功体此刻:以“齐”为切入点,层层推进,升华情感。

  1、发现“齐”的妙处:简短导入后,进入典礼部分,以问题“这部分哪句话点明了‘开国’二字,听到毛主席的宣告,人民会是什么情绪?”直接导入第7自然段的学习。在辨析“一起”与“一起”的区别中,一遍遍读第7自然段,学生初步感受到这“一起”背后的情和意。

  2、读出“齐”的内涵:借助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和教师引入的资料,个性是一些醒目的`数据及图表,帮忙学生更好地认识解放前国家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状况。课上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受到了触动,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人民的心如此之齐。此时我又播放了《开国大典》的片段,课堂尤如庆典的会场一般,学生个个庄严肃穆,情绪推向了高潮。此刻,朗读第7自然段,那种激动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3、寻找“齐”的所在:“一个‘齐’字读出了百姓的心声。你还能从哪些动作、语言中感受到万众一心?”我力求通过一个问题引领学生细细读文,去寻找那体现出万众一心的句子。学生在找句子,读句子,品句子的过程中对“民心齐”的理解逐步加深。通过各部分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从而在读第7自然段时,他们越发有感情,以至到达充满感情背诵的目标。这一环节意图明确,学生读中悟情,读中表情。

  4、延伸“齐”的情感:这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环节。通过背景烘托气氛,用教师的语言激发情感,我成功地将学生转化为“游行者”的身份,让他们望着烟火表达心声,借此表达中国人民的自豪之情、兴奋之情,及对共和国的完美祝愿。就应说学生对“民心齐”的感悟由此得到了延伸,在抒情之余升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选取了新颖的切入点,设计了富有激情的语言及情境。因为情境的带动,学生的情绪得到了升华,朗读也渐入佳境。这就是不一样的切入,不一样的激情。

【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03-02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01-20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11-29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15篇07-16

《开国大典》语文教学反思03-21

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教案11-20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8-03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8-01

六年级上册语文《麋鹿》教学反思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