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30 07:18:1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1

  此刻的小学语文十分重视古诗文的积累古诗还在积累,对于现代诗歌的重视程度就明显不如前者了。就连我们的阅读等级考核,也只是在6级测试中见到了一首《再别康桥》。虽然我本人一向认为中国诗歌的最精华所在是古诗,尤其是唐诗。但是,不可否认,现代诗歌中也有许多难能可贵的珍品。而且,现代诗歌的语言习惯与我们现今的语言习惯相同,描绘的资料情感也更贴近当今生活,因此学生在诗句的明白上就应更容易一些,因此诵读现代诗歌对于学生对提高语言的感悟潜质个性有帮忙。同时,由于诗歌是语言最凝练的表达形式,现代诗歌中包含着许多古代没有的,现代独具的。优美词藻,因此诵读现代诗歌对于孩子们积累语言也很有帮忙。

  《最后一分钟》就是这样一首现代诗,语言凝炼,包含激情,用简短的篇幅表现了香港回归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无比激动表现地淋漓尽致。

  但是《最后一分种》具有较深厚的'历史背景,语句含义比较深刻,给学生的明白造成必须难度。

  因此我在反复思考以后,还是决定以"读"为核心,采用传统的逐段讲解逐段诵读的方式。在指导学生明白诗句的过程中,为了学生对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有更加直观的体会,我寻找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视频。有了声像印象以后再读诗歌第二节,学生自然能把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读出来了。再指导朗读课文第三节的时候也是一样,我找到了签订《南京条约》的纪录片,与学生共同回顾了那段惨痛的历史,之后要求学生边联想那屈辱的场景,边朗读诗句,从而读出了对往昔的沉痛,读出对如今扬眉吐气的珍惜之情。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2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语言凝练,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多读的过程中领悟诗的.道理。

  1、刚开始读诗要降低要求: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口。

  2、再读时要学生用精练的词语概括每一节的内容。倾听,等待——升旗,自豪——联想,屈辱——迎接,展望。这样一来,诗歌的线索就非常明了,为理解诗句降低了难度。

  3、精读理解。"让我拉住你的手"——拟人化,亲切动情。"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激动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欢乐"——联想到屈辱的历史,如今的扬眉吐气尤显珍贵。"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表达对香港回归的欢迎祝福。

  4、最后联系实际,通过网上搜集一些关于香港回归的图片等补充资料,进一步深化主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读起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写患肺炎的年轻女画家,乔安西面临环境的恶劣、孤单、无亲,她把自己比作随时会落的叶子,对生命不抱希望了,看着窗外对面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不断被风吹落,乔安西也越来越悲观、虚弱,她说,最后一片叶子是自己生命的征兆,它的飘落,代表自己的死亡。贝尔曼,一个落魄的老画家,听完休易讲述完室友乔安西的故事后,在最后一片叶子飘落,秋寒风雨的夜里,用心灵的画笔为乔安西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乔安西从傲然不落的叶子得到了启示,恢复了生的信念,最终脱离了危险。编造了一个善良且真实的谎言的贝尔曼,自己却因淋雨作画患上肺炎,去世了。

  我利用播放歌曲的方法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入文本。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复述故事梗概、理清故事情节,并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在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设计了6个探究问题,让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段落研读,围绕探究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在课堂上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络,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深刻体会贝尔曼以及文中其他人物之间相濡以沫的情感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发挥学生积极创造力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改变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形成师生之间互动学习的良好局面,有利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上,学生在闭眼听配乐朗读以后,所产生的联想是意想不到的,也是来自他们心灵深处的体验。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文章是以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依然留在古老的窗外,乔安西也绽放出了往日的笑容,变得开朗乐观,而伟大的画家贝尔曼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为结尾。我让学生在凄婉的《二泉映月》的乐曲中读结尾。然后让学生思考: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什么?学生此时完全进入到了文章中去,能从普通人身上看到了伟大的心灵,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

  不过教学这篇课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我未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如果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学生体会的会更深入。

  学习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在探究问题环节,学生的边缘问题较多,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没有做到“教学生之所需要”的课改要求。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4

  这个故事大概描述了一个小女孩叫乔小叶,她很自卑,后来她主动向老师说她要调到最后一排坐,因为坐在最后一排的人都是坏小孩,老师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别人视力差,我视力好,但她没有告诉给老师听她是班中视力最差的同学,她和最后一排的同学无话可说,她想听课又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就这样滥竽充数了半个学期,后来她们换了一个老师,叫白明,倒着来读叫明白,也就是说她对每一个同学都明明白白。不久后,老师注意到了乔小叶,老师在有空时经常和乔小叶说一说语文的知识,在一次测验中,老师说了前五名有奖,对考试一点也不在呼的乔小叶来说,这毫无兴趣,老师评完卷子以后说出了分数,第一名:乔小叶第二名…… "天啊!我是第一名。"乔小叶兴奋的说。不久,老师把乔小叶调到了第一排,还对其他同学说:"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人永远坐在第一排。"

  世界上有人总落后,但你肯学就会成功的,但如果你不肯学习的话,你永远都是最差的.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设计在理解“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悠悠离去时,每当她弯下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说这说那时,每当她那满含笑意的目光注视着我时,我都感到前所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欢乐。我这才发现,我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多么无知和愚蠢。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的伤害是罪有应得,因为我从来就没能积累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引以为荣的值得骄傲的资本!——我这样的学生,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一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5

  这篇阅读课文是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出现。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让学生领悟“三分诗,七分读”的读书之法:

  一、自读阅读链接,理解课文题目。

  首先,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自读阅读链接,自己理解“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然后指名回答,最后一分钟是指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这一分钟。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指名生答:这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此时此刻,中国人的有着什么样的特殊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二、了解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弄清本课的意图。

  三、自学课文,尽量完成目标。

  学生自读,标画,尽量完成目标,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我采用播放相关的课件,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通过这些诗句,读出那激动、自豪的感情和热切欢迎之情。

  (2)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一步体会情感。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

  (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最后,两课时虽然把课文学完了,但课堂作业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这样就势必要压缩每节课的时间。减少一些无病呻吟似的朗读交流,把时间用到练习上,也许教学更高效更好些。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6

  诗歌教学一直是我想认真揣摩的一个教学切入点。《最后一分钟》,我进行了各方面不同的尝试。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训练中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创设情趣。一张香港回归的震撼人心的画面,一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旁白,把学生引到了1997那个刻骨铭心的一分钟,孩子们也明白了这一分钟的珍贵,深入探究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贯穿始末。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桥的一头是课文另一头是学生。读着读着,据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可以说,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在教学中,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诗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积淀语感。

  3、选择课外阅读。

  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相当丰富。在课前预习设计上我并没有让学生的情感有所侧重,而是就当时当地的小学条件进行收集。课堂上,学生收集的丰富的课外资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外资料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大,精神营养丰富,感情成分饱满,适合时代需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假、丑、真、善、恶、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进步意识,提高学生素质。但是教学只有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发现理论与实际的磨合口。课上完,细节的思索却不断。

  孩子对香港的过去和一分钟的体验了解甚少,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缺乏收集资料的渠道,所以在设计导语的时候我穿插了很多的课外资料,加深孩子对香港的印象。所以上课时是否会感觉课堂上教师的导语过长,教师的语言过多?对于文本的理解真的非常难,作为教师,我想,逐字逐句推敲反而会破坏文本的'整体意味。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我认为对香港过去的痛苦和这最后一分钟的激动能有迷糊的印象就达到了我想要的目标。因此,我重点抓第2、3小节,用板块对比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的目标设计,是否会浅化了文本的意味?这一个单元的课文对于课外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并让学生在资料上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略读课文,注重能过的是方法的积累,用资料来冲击情感。我想,我们还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不同的尝试。这种没有情感指向性的材料收集尝试会不会让学生的情感寄托有所偏差?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03-21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03-03

《最后一分钟》的教学反思02-24

语文《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02-27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优秀11-20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04-04

《最后一分钟》教案及反思10-13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11-02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03-18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