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

时间:2021-11-26 14:29:5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古诗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难上的篇章,一来文章短小精悍,一年级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文上的枯燥乏味。

  古诗教学的其中一个难点是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应该尽量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感情,我尽量去营造一种这样的氛围,比如在说“春眠不觉晓”时,我就会让学生去想一想现在的实际,某些同学有了一定的`同感,朦胧中便会产生诗人那时的心境,“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与“花落知多少”三句更是景物的描写,配以课文中原有的插图,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和领悟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再加以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一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他们的回答总是与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远,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了以我为主而学生为辅的画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平,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将两首诗比较异同:

  不同之处:

  1、抓住背景,一是“安史之乱”,一是“金兵南侵”。 由于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他们的经历也各有跌宕。要想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就必须要有时代背景作铺垫。所以,在课前,我就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诗人生活年代的情况——“安史之乱”和“金兵南侵”的相关资料,为更好地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奠定基础。

  2、抓住作者,一是唐朝,一是宋代。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被人誉为“诗圣”,而他的诗又记录了相关的史实,被人称为“诗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乃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而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一生作诗九千余首,可谓“多产诗人”。《示儿》是他的“绝笔诗”,相当于遗嘱。

  3、抓住插图,一是“意气风发”,一是“抱憾终老”。在教学中,我觉得书上的插图也应发挥作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幅图中,诗人一家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漫卷诗书”的场面也表现得十分直观。而《示儿》一图则显得哀伤而凄凉。弥留之际的陆游,在孤灯残烛的映照下显奄奄一息。在布满皱纹、饱经沧桑的脸上,挥之不去的是遗憾之愁云。在这样的画面映衬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来催人泪下。

  4、抓住“诗眼”,一是“喜”,一是“悲”。教学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围绕“喜”字展开,诗人为何而喜?让学生找找诗人“喜欲狂”的表现,抓住“即从”“穿”“直下”“向”等词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示儿》可围绕“悲”字展开教学,诗人因何而悲?从哪些词句中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悲伤?

  5、抓住文体,一是律诗,一是绝句。教学中,可相机让学生认识律诗和绝句的`区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律诗;而《示儿》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绝句。

  相同之处:

  虽然两首诗有着诸多的不同,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内心无比强烈的爱国之情。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写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来体现;《示儿》则通过诗人临终前的牵挂——“但悲不见九州同”来表达。一喜一悲,难以掩饰的是杜甫和陆游拳拳爱国心。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效果一般,学生感兴趣的倒是“安史之乱”和“金兵侵宋”的史实。在诗意的理解上,由于学习基础的缘故,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我自己也是初次尝试这样的方式,所以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很多时候是自己在唱“独角戏”。我想:以后再上这一课的时候,第一课时的准备工作要做得更为充分些。如果有条件,可适当运用一些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另外,在诗句的朗读上,我觉得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自己的范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

  学习古诗,读出韵味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诗的魅力。秉着这一观点,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的读书。

  学生初读课文语速过快,停顿不准确。于是我采取教师示范朗读,并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诗时,要注意停顿,语速要慢。然后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让学生再读。然后我又范读。

  我会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

  在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后,我适时问道: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于是,我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很快地投入进去,既读出了喜欢的感受,还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没有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果能让孩子们演一演朋友分别的情景,这节课的效果会更好,孩子们对古诗的学习也会更感兴趣。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4

  这节课的开始,我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写字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写字,注重提高学的生观察能力和书写水平。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开始,我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写字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写字,注重提高学的生观察能力和书写水平。

  本节课的背诵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读背。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5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6

  《石灰吟》是一首用以抒发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之情”的诗。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领悟诗意的同时,学习并感受诗人用以寄托强烈情感的方式。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个“吟”字做足文章。

  教学中,我提醒同学们“吟”是一种古典诗歌的形式,但同时也表示着一定的具体意义,即为“说”。那么,石灰究竟想说些什么呢?同学们很快通过自己浅显易懂的语言理解并说出了诗句的意思。

  作者以石灰自居,并非觉得好玩,而是想通过石灰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那么如何让孩子去理解和感受这层意思呢?课堂上,我问同学们:“石灰说了这么多勇士般的豪言壮语,他的心里又会怎么对自己说呢?”以期通过这样的教学思考环节来鼓励同学们向思维的更深处漫溯,走近诗人的内心,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读了《墨梅》这首诗,我不由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洗砚池真的是王冕家的池子吗?怎样能从墨梅身上体会到作者的情操和胸襟呢?以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体会到吗?于是我上网搜寻了关于王冕的资料及王冕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原来“洗砚池”是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吾家”。而且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并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于是在课上质疑时,我就和学生讲了“洗砚池”的典故,学生听得兴味盎然。在谈到作者的品格时,看到学生一脸茫然,于是我给同学们讲了王冕的一些生平事迹,学生这才真正从“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中体味到了作者那种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可见,教师只有在备课时深入解读文本,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丰满课堂。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7

  《锄禾》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感叹诗。这首诗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动的情景,能够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这首诗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学过,可以说是倒背如流,而且这首诗配有一幅生动形象的插图,插图集中描绘了一位农民一手握着锄头,一手拿着着毛巾拭汗,抬头望那当空烈日的情景。所以学生理解这首诗比较容易。但是有些儿童并不知道碗里的每一粒饭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随便丢掉,不知爱惜。

  教学时,我提出以下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想象:这位农民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做什么?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他在说什么?农民从播种到收获要付出多少辛勤劳动才换来粮食。通过畅谈讨论,引导学生摆出浪费粮食的现象,看到自己的.缺点,从而懂得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做一个尊重农民,珍惜粮食,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第二首《悯农》的学习就没这么顺了。首先孩子们对诗中的一些词语不理解,比如说犹字,孩子对它的理解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其次,和学生对当时的背景不了解,对地主、官僚完全没有概念,因此他们就觉得很疑惑:为什么农民中那么多粮食还会饿死。因此我补充了一些小故事,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地主阶层的恶行,这样,学生就明白了,粮食都被那些污吏、地主收走了,他们觉得那时的农民十分可怜。然后我又补充了《陶者》给他们朗读,也能读懂了。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8

  今天完成了教研课《古诗两首》,松了口气,好似解脱一般,但静下心来,还是该好好反思一下。

  这次的课先不说上得怎样,光说教学设计,是我最成功的一次。以往的设计往往有不少内容是参照别人的教例,而这次课,基本可算是自己思索的成果。

  本课的设计灵感来自04年在柳州听过的王自文老师的古诗两首。王老师的教学是把两首写作背景一样的古诗整合在一块上,因为写作背景一样,所以从不同的景物中产生了同样的.情感,这样的课新颖又高效。再一看这两首诗——《寻隐者不遇》、《所见》不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吗?它们同样写发生于野外的事,诗中都有小孩子,于是我想到了突破口,从孩子下手,先教完诗的内容再拓展到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小孩在内的古诗。整体的思路就这样很顺利地定下来了。

  可是,古诗的教学是本课重点,怎样才能上得有新意呢?我上网查找资料,发现“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咏诗句”的教学方法不错,于是我便把它运用于我的设计中。大方向定好,我就开始设计整个过程。

  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有以下优点:1、开课复习古诗。这个复习有别于干巴巴地读、背,我从图着手,让学生猜猜图上的内容反应的是哪首古诗,再由图上的古诗联想到另一首相关的古诗。这个复习考查的面广,达到复习的目的。2、运用“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咏诗句”的教学方法。从课题着手,再到了解诗意的整个过程我都让学生运用抓字眼的方法去研究,最好的一点在《寻隐者不遇》中我创设了深山云雾图(即诗人去寻访隐者),并配乐让学生不自觉的跟着我的节奏吟诵古诗。3、抓住同写孩子的共同点。我先小结本课的古诗都是写孩子,再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写孩子的诗,及找出诗中对孩子的称呼和孩子的特点。最后告诉学生祖国语言文字的的丰富,同时也是对写作的指导。

  每堂课都是不完美的,尽管经过2次试教,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修改了:入课时的拓展古诗由拓展内容到诗人写的其它诗、在咏诗句时配上云雾图片及音乐、删除把诗转化成现代诗、曾加推敲的故事等,但对课堂生成的问题、对本课两首古诗的挖掘等都不到位。听了老师们下午的评课,或许再讲讲贾岛是如何推敲出《寻隐者不遇》的,会更好。明天听听沈校的意见,再作近一步的改动。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9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时值初夏,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似乎稍显略早些。不过没关系,学生对夏日独有的风景已然经历过多年,不会影响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杰出诗人苏轼所作,写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黑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进船里。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一片汪洋大海。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景在议后,目的是突现景美。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这时风景和四季不相同。你看——与天接连的`荷叶无边的青绿;与太阳相映的荷花和往常不一样的艳红。

  两首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味。文中两幅插图,分别表现了望湖楼急雨的奇特景色和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奇丽美景。

  两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非常值得学生品味。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同时能品味出两首诗的异同,我引导学生先从文中的两幅图入手,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印象。接着,从诗句的字里行间感受西湖在不同景色下的奇特景象。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透过精美的多媒体画面,看到动态,看到色彩,看到变化,入境入情。最后,抓住两首诗各自描绘的景象的特点,再次诵读、理解诗歌,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美和情感的熏陶。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0

  备课充足,能使上课发挥得更加的好。在备课《游山西村》这首诗时,我就感叹于诗人用词的精炼、准确,仅“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蕴涵的东西很多,有对美的诠释,不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

  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质疑,我们班一向走神的疗国欣站起来就问:“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我让学生分解字来解释,“柳暗”柳是指什么?学生回答:“柳树”,“暗”呢?“就是柳树很多,很荫深。”“花明”,学生对这个没有能理解,我引导说春天的鲜花开得怎样,“鲜花一丛丛,颜色很鲜艳”。谁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梁乐儒拿起书:“这句诗是说陆游骑着驴走在山间,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条又一条,陆游怀疑前面没有路了, 忽然他发现柳树荫深,鲜花鲜艳,不远处看到了一个村庄。”我一听,骑驴,就知道他是从看插图知道的,我立即传递给学生另一种学习诗歌的办法,看插图。借助机会,我顺势让学生找找,“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山、水、柳树、花。”我指着诗句轻声地问:“只写了景物吗?有写心情的吗?”

  学生受到了挑战,悄悄地诵读了诗句,“有,疑字,诗人看到重重山,怀疑没有路了。”我激动地说:“好,读得真认真,再看看,还有吗?”另一个学生说:“老师还有,又字,我体会到了陆游当时看到村庄他很高兴。”“能把高兴换一个词吗?”“惊奇”接近了,又高兴又惊奇,可以说“惊喜”,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心情的'转变过程,我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学生听得特别的认真。平时问题最多的蒙哲平站起来问:“张老师,这句话说诗人去山西村的路上,为什么放在后面写?是不是弄错了。”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说;“是啊,是诗人弄错了吧?同意吗?”学生若有所思地进入了思考,有个同学说:“我不同意,诗人没有写错,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忆说给山西村的村民听。”说得对啊,其实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这样更加的突出了最后两句,我这样一说学生,就联系到上个学期学习的《燕子专列》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这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对话中推进了学习的深入,最后结束,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去进行扩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1

  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教学中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

  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 “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

  上完这节课后,心理感觉很轻松,为什么呢?我始终认为,诗是不能翻译的,只能理解.所以我一改以前的古诗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其思想感情。由于这一课是孩子们上学以来第一次学习古诗,在古诗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备课时,我选取了光盘中的小短片,使孩子从诗中走到情景中去感受诗中的情景。这一设计的应中对于孩子的确很有效果,不过在毕老师提点下我也觉得如果能把这一环节提前至课的开始,让孩子从实际的情景走进诗中去,效果也许会更好。

  我觉得我这节课在诗的朗读和节拍、重音的教学上比较到位。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了读古诗时要读出诗的韵味和感觉。在识字教学上我是让学生通过在诗中认、在词中识、单个字记忆的方法,注重了孩子的识记规律和与生字的反复见面,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指导书写上,我想由于我的过于面面俱到使这节课的书写环节效率不高,重点不够突出,这一点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也是我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毕老师提出的按照字型结构分类指导的.方法,使我茅塞顿开,我觉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很值得我去实践和应用。

  在指导书写中,我想我还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孩子们的语言。

  以上是我的一点想法,我想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实践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才能使学生在语言发展、知识积累、能力的培养上更加多元化。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3

  一、古诗教学不是古文今译

  “当前,古诗教学中沿用机械抄背词义、诗意的现象还十分普遍。”(语文特级教师白金声)古诗教学是古诗今译吗?显然不是,如果是的话,那学生手头的诗词诵读资料中就有注释,古诗还要教学吗?直白地翻译古诗,导致的结果无疑是使诗歌本应有的丰富意蕴失却了,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想象的权利,极不利于学生对诗歌的体会。再者,所谓“言为心声”,诗人作诗,一般都是有感而发,有情所寄,直白的翻译,显然不能把诗人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没有对情感的把握,而进行诗歌的学习,其结果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层面。

  二、古诗教学不能代替感悟

  新课标指出: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当然更不应一味追求统一答案。

  “诗无达诂”,诗歌本身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必须更加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多元化解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杰出诗人苏轼所作,全诗短短28字,生动地描绘了西湖上一场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莫测的`景色,诗歌内涵丰富,颇具风味,表现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的想象和高超的遣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中,我是这样展开的——

  【片段】

  师:读读古诗,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情景?

  生:写下雨的情景

  师:诗人选取了雨中哪些景物来写的呢?逐行来看看——

  生:黑云

  生:白雨

  生:风

  生:水

  师:这是怎样的云?怎样的雨?怎样的风和水呢?

  生:黑云

  师: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天空?

  生:乌云密布

  生:乌云滚滚

  师:滚滚的乌云像什么?

  生:打翻的墨汁

  师:诗人是怎么说的?

  生:黑云翻墨

  师:雨怎样?

  生:雨很大,文中说:乱入船,因为雨很大很猛才会这样。

  生:雨点很大,像珠子在跳动。

  师:诗中是怎么说的?

  生:白雨跳珠乱入船

  师: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雨?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你的感受

  生:暴风骤雨

  生:疾风骤雨

  生:倾盆大雨

  师:不错,有同学说这是一场疾风骤雨,那“疾”和“骤”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快

  生:表示急

  师:你从何处知道这场雨下得很急很快呢?

  生:未遮山

  师:说说理由

  生:乌云密布,但还没有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滴就像跳动的珠子进入船内了,说明雨下得很急。

  师:还能联系下文谈谈吗?

  生:忽吹散,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把云朵吹散,雨就停了。

  师:夏天的雨就是这样,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啊!觉得这阵风怎样?

  生:很猛

  生:是一阵狂风

  师:怎么知道的?

  生:卷地,风卷过地面,很猛烈。

  师:一阵狂风,雨过天晴,此时的望湖楼下是怎样一番情景?

  生:水如天

  师:我想起了一个成语

  生:水天一色!

  师:短短28字,就生动地写出了一场疾风骤雨,诗人真不简单!你会怎样读这首诗?上课刚开始,大家都已经读得很有感情了,现在,经过我们的想象,理解,你还会有怎样的提高?

  生:节奏要快一些,因为雨下得很急。

  生:声音还要抑扬顿挫一些,因为是暴风骤雨。

  生:最后的“水如天”应该缓慢一些,因为雨过天晴了。

  师:那就勇敢地尝试尝试!

  (学生读得比较有感觉)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展开想象,使学生感悟诗情,领会诗意,品出诗歌特有的韵味。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4

  教学反思

  《望庐山瀑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

  《望庐山瀑布》是苏教版小学第六册选编的一首李白的诗。本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材选编这首唐诗的主要意图,一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炼中受到熏陶感染,培养语感;二是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根据唐诗音韵和谐、用词精炼的特点,我认为为了贯彻落实课标倡导的新学习方法,可以采用分步朗读、逐渐深入的方法,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一读,读准字音

  本诗虽然生字不多,但应提醒学生要读准押韵的字。本诗押韵的字是烟川天,它们都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另外,落字读Luò,不要读Lào、Là,银河的银读Yín,不要读成Yíng。可先让学生听录音,然后自己练习轻声读,再抽学生读。让其他学生辨析、鉴赏、纠正。这样的安排,符合儿童好表现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了民主、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

  二读,理解词句

  1、学生逐字逐句地自渎,联系上下文边读边理解词句的意思,如有不理解的,通过看注释,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互相释疑解难。这样做体现了课标中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求。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词语卡片,让学生进行抢答,对以下有特色的词语,教师要进行追问,引导学生体会本诗用词精妙的特点,培养语感:

  ①、为什么作者要说瀑布是挂在山前?(一个挂字更能体现长久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形象表现出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②、第三句中飞流的飞用的好不好?为什么?(用得好。因为这个飞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瀑布的急流飞奔。)从直下这一词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山的高峻陡峭和瀑布飞奔而下。)

  ③、最后一句为何用疑而不用象?(疑表现出作者对瀑布壮观的惊叹,因而产生了神奇、夸张的想象。)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3、抽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读,体会情感

  在学生读懂了诗句的基础上,就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揣摩怎样处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顿,怎样表现诗句的情感。

  2、展开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读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相机引导:全诗描绘了瀑布飞流直泻的壮观景象,要读出磅礴的气势。第一行中的生字描绘出云雾在日光照耀下不断升腾,在香炉峰盘旋缭绕的动态,要重读。第二行的遥字写出诗人远望的立足点,挂字极为生动形象,要略为重读。这两句要用欣赏的语气,要读得舒缓。第三行读时要略带夸张的语气,声调要从舒缓转为高亢,最后一行要放慢速度,读出遐想无限,回味无穷的感受。然后教师范读,鼓励学生进行评议、挑战,形成师生互动的民主氛围。

  3. 学生采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放录音,欣赏配乐朗读,深化感受。

  四读,拓展延伸

  1、小声读本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出示拓展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完成其中一至二题:

  ①、根据诗的描绘和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导游词,向大家介绍庐山瀑布的美景。

  ②、搜集有关庐山瀑布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给大家看。

  ③、将诗中描绘的美景画下来。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

  这两天上了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和《所见》。我发现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正确地朗读古诗都没有多大的问题。但在想象古诗的意境的时候,学生就不太流畅了。我让学生在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后,让学生闭眼伴着老师的范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然后让学生来述说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可是发言的学生们寥寥无几,即使发言了也是语言平淡,没有多少拓展,只是把诗意重复一遍。我很茫然,为什么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如此贫乏,语言的表达是这样的枯寡。

  想想可能在课堂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我把一首古诗全扔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来描述。对学生来说,难度可能是较大的。因为一方面学生来还没有掌握想象的方法,很有可能学生眼睛是闭上了,但是脑中一片空白。另一方面即使想象了,但不知道如何来表达。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想这样调整也许会好些:首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牧童骑黄牛。然后引导: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个牧童的形象是怎样的?学生充分交流,并在头脑中形成丰富多样的`牧童的形象后再引导:他骑在黄牛身上会是有怎样的神情?会有什么样的动作?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设问引导,我想学生的想象空间就能得到一定的拓展,并且缩小了表达的视点,循序渐进,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同时,无形中又教给了学生想象和表达的方法。然后再进行第二句的想象和表达的训练。当学生巩固了以后,第三和四句的训练可适当放手,让学生在学过的方法的引导下,自主地进行练习和交流。

【古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反思10-07

古诗的教学反思12-04

蜂古诗教学反思12-23

古诗春晓的教学反思02-21

古诗《静夜思》教学反思10-11

古诗词教学反思04-28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02-12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05-11

古诗两首的教学反思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