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 1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级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属于古白话小说。这个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也是一个想象的单元。所以,针对课程标准,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及课后研讨题,我认为这一课需要两个课时。我把第一课时紧扣课后的前两个研讨题,把目标确定为: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经过。
2、细读课文,能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出语言的精妙之处。
默读是本单元对学生重点提出的一个要求,而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恰恰检测出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果只要求概括,过于简单,且从题目足以看出。另外,学生在复述的同时,也是需要想象那个具体的场景画面的.。所以我的第一个目标,重在训练学生的默读、复述及想象。而第二个目标,主要是源于课后研讨二,但研讨题说得过于狭隘,不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但如果我放开让学生去谈语言,面又显得过于广阔,所以在提示出,首先出示了课后研讨中有意训练的“情节的紧张趣味性”及“语言的幽默性”。这样学生在思考时既有了方向可循,也更降低了品读语言的难度。
这篇文章文白相夹,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讲,阅读起来稍有难度。这在之前磨课的时候,足以充分证明学生的吃力。(而且当时学生是有预习的。)但在80中上课前,学生还主动问我,“老师这节课我们上哪一课?”更别谈预习了。
基于此学情,再加上一节课只有40分钟,所以,我在学生默读环节,给足时间,然后由浅入深,先让学生说出二郎神和孙悟空在打斗时,二者各有什么变化。这个从文中就能圈点勾画出来,学生回答得非常出色。但在复述环节,学生明显力不从心了,所以我临时加入了小组研讨,让学生再熟悉课文,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学生在研讨过程中还不忘随时和我交流,我也从中对学情有了更深的了解。三四分钟后,学生敢于表达了,我凑巧提问了一个程度相当好的学生,回答简洁明了,且趣味横生。所以我没在扩在提问面,现在想来,关注面是否有点窄了,如果接着让每个同学或同桌之间在互说一下,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复述会更才充分。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 2
《小圣施威降大圣》是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的文言神魔小说,字词难度有点大,文章很长很乱,为了争取让学生能快乐地阅读,我以填空方式导入(孙悟空是中国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著作《西游记》中的角色之一。孙悟空,诨名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猪八戒、沙悟净的大师兄。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的伪装;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善良、正义、不阿的情怀和追求。),以“演读故事”的方法让学生课堂阅读,以此激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小圣施威降大圣》是篇妙趣横生的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生动,本课所描述的打斗经过,紧张中透着诙谐。一开始我让学生思考:从“小圣施威降大圣”这个题目中,你可以获得了哪些信息?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小圣施威想要降服大圣;《西游记》中大圣有72变,小圣有73变,本文就抓住一个“变”字,大圣小圣斗变化、显神通。在大圣和小圣的几次变化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其中,小说语言是体会人物心理变化的抓手。
举例来说,当大圣变为麻雀钉在树上之时——小圣变做一只饿鹰。“收”“撇”“卸”“摇”四个动词,可以看出小圣变化有条不紊、从容淡定,与孙悟空斗变化,感觉是小事一桩。当孙悟空居然径直到灌江口,变做二郎神,并现出本相时——二郎神举三尖两刃神锋,劈脸就砍。之前的从容镇定都不见了,恼羞成怒,恨不得一下子取了孙悟空的性命。大圣被众神挡住,于是,大圣变做个麻雀儿,“捏”、“藏”、“变”、“飞”、“钉”这一系列的动作,展示了大圣的随机应变和神通广大。当梅山六兄弟前后寻觅不见大圣,慌慌张张的样子,恰恰反衬了大圣的沉着、镇定。当大圣变做二郎神时——竟然坐中间点查香火,多么地从容淡定;见真君撞进门,悟空被迫现出本相道:“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此时的悟空还有心戏谑二郎神,可见其大圣风范。通过语言,不难看出人物的心理也在经历着微妙的变化:小圣临危受命,降服大圣,越战越慌;大圣被迫迎战,戏耍小圣,越战越勇。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也出现了几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小组合作效果不佳,讨论过程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没有多大效果,学生讨论热情比较高,但是都不愿意展示讨论成果。二、课堂上没能兼顾到更多的学生,只是部分学生在思考。在这里我还想提出一点,困惑我已久的问题:在课堂上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差,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学生(就是那种无论什么问题点起来永远都不开口的学生),作为老师,我们怎么更好的让他们参与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让他们愿意开口说呢?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 3
这篇文章是新选进初一教材的,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可能是新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很熟悉的。在没有学这篇文章时,我觉得这篇学起来一定是比较容易的。我原以为一课时足够了。但事实并不像我想的那样。
我们按着以往的教学程序,先学每日名言,然后学习新课,我先是带着同学扫除字词障碍。首先是预习提示里的两个成语,我一抽查竟然没有一个孩子知道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天马行空”“如虎添”,看来我这么做是对的,说明孩子预习并没有那么认真,用心。遇到不会的词不会主动去查。解决了预习提示的字词我又带着学生解决课后的词。找程度差的学习来读,竟然有学生不会读,字音不准,更有收益的是我们还发现两个多音字。解决了字音之后,我让学生们选词造句。学生们积极发言,看来这个环节,检查学生字词运用的一块可以到些为止,然后引导学生依据文章标题可以问哪些问题。有一个学生问的非常得好,作者通过描写两者的争斗,想要表达什么思想,同学们纷纷回答,但是都没有答到点子上。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给学生总结,而是让学生自己回家查阅一下《西游记》。了解一下名著讲了什么内容。
第二天上课,我问学生查没查《西游记》,只有及个别学生回答查了但是查的效果并没有我想像的那么好。我简单的进行总结一下,告诉孩子们这部名著讲了什么内容,只有对这部名著所讲的内容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记叙小圣和大圣战斗的过程,这个战斗的过程突显的一个变字,我就以此为学习的切入点,领着孩子从头梳理,在斗的过程中,大圣进行了哪些变化。同学们找得很准确。然后我又引导着他们分析,在写斗的过程中,进行哪些面描写,经过领导学生得出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我又问道:作者进行了这么多的描写,其目的是为了刻画谁,展现他什么形象,经过我的引导孩子们终于明白,这篇文章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
以后再学习名著的节选,看来还是先引导学生了解名著,这样对于学生学习课文就比较轻松多了。
另外老师一定也要多阅读名著,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名著的兴趣。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 4
对于一名年轻老师来说,上一节公开课,如同完成一次蜕变,虽然会累掉一层皮,但却可以换来自己在学科教学的成长与进步。以下便是我对这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一、些许收获
1.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有单元意识。《小圣施威降大圣》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第一个学习目标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所以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速读的方法。第二个学习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初步了解想象的方法,激活想象力。
(2)能根据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理解并说出人物形象。
2.课堂教学做到高效务实。课堂教学过程中,紧扣目标,层层推进。首先,通过解读题目,从而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小圣和大圣的7次变身斗法,既熟悉了文本又落实了学习目标1。接着,还是多次投影7次变身,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在课本中圈点勾画,理解并分析人物形象,对于7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方法的指导,我认为非常有必要。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努力做到“一课一得”。
二、一个遗憾
既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激活学生想象力”,那么怎样才能检测学生的想象力在这节课确实被激发了呢?本来是设计了一个堂上的练习,即“假如你是吴承恩,你会把大圣变作什么?”只是最后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让学生当堂展示。
三、两个不足
1.师生互动显单一。整节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采用比较传统而单一的问答式,过分强调了老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时,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评价不到位,急于将学生引导到老师预设的问题中,忽视了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培养。这节课更多的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而不是学生跟着老师自己走。
2.生生互动不充分。老师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其实很多问题,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那样往往可以碰撞出更多更精彩的火花。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 5
在本次《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分析来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课堂伊始,我以生动的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在文本解读环节,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找出大圣和小圣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特点。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能够准确地梳理出情节脉络,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信息提取能力,也培养了合作精神。然而,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时,我发现部分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上,未能深刻挖掘人物性格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维深度的引导,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和思考角度,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在教学方法上,虽然运用了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片段来辅助教学,增强了直观性,但在教学节奏的把控上还不够精准,导致后面的课堂练习时间略显仓促,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不够扎实。下次教学应更加合理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 6
本次教学《小圣施威降大圣》,我试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沉浸于神话故事的奇妙世界中。首先,在预习环节,我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西游记》的背景知识和二郎神、孙悟空的人物特点,这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课堂上,我注重朗读教学,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来体会大圣和小圣斗智斗勇的紧张氛围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们在朗读中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朗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在朗读指导方面,我还可以更加细致地对学生的语调、语速、语气等进行指导,使朗读更能精准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入手,学生们能够找到相关语句并进行分析,但在整合和归纳人物形象特点时,部分学生存在一定困难,答案不够全面和准确。这说明我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应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来提升这一能力。
此外,在拓展延伸环节,我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大圣,你会如何应对小圣的挑战”,学生们思维活跃,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想法,这一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由于时间有限,未能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 7
《小圣施威降大圣》这一课的教学让我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了深刻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插图和文字描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构建出一幅幅精彩的.打斗画面,使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在讲解故事情节时,我采用了表格梳理的方式,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大圣和小圣的多次变化,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和结构,学生们也能够较好地完成表格填写任务,体现出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掌握程度。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古代白话文中的一些词汇和句式理解存在困难,如“掣”“那大圣就撺出水中”等,尽管我进行了简单的讲解,但部分学生还是未能完全理解其含义,这影响了他们对文本的整体解读。今后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我应加强对字词句式的教学,提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增加课堂上的练习和巩固环节,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课堂互动方面,我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整体上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高,部分学生较为被动。这可能与我设置的问题难度和提问方式有关,我应该设计更多层次分明、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 8
在教授《小圣施威降大圣》这一课时,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精彩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上。通过设置悬念、引导猜测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主动跟随故事的发展去探究人物的命运和结局。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西游记》的已有认知,谈谈对大圣和小圣的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人物的优缺点,课堂气氛热烈。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分析往往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学会从多个方面、有条理地分析人物形象,例如从人物的出身背景、性格特点、行为动机、成长经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使人物形象的分析更加全面、深入、准确。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只关注了文本表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对于作者通过这一故事所传达的思想内涵、文化价值以及小说的艺术特色等方面的讲解略显不足。这使得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未能充分领略到经典文学作品的博大精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解读,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去欣赏和品味文学作品,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 9
回顾《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教学过程,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创新。例如,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大圣和小圣,重现文中的精彩打斗场景。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学生们在表演中不仅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还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了更真切的体会。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演,我也能够及时发现他们对人物理解的偏差,并给予及时的纠正和指导。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时,我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估计过高,没有给予足够的方法指导和时间保障,导致部分学生在分析文本时存在困难,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课堂评价方面,我虽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和鼓励,但评价方式还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和深度。今后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细致的评价,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 10
本次《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教学,我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细节描写,如大圣和小圣的变化之妙、战斗之激烈等细节,让学生通过品味这些细节来感受小说的艺术魅力。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从文本中捕捉关键信息,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提问环节,我提出的一些问题不够开放,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导致学生的回答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既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又要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还不够合理,前半节课在故事情节的梳理上花费了较多时间,导致后面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探讨不够深入,有些仓促收尾。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要更加严谨地规划教学时间,确保各个教学环节能够紧凑、有序地进行,使教学目标得以全面、充分地实现。同时,我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蜗牛》教学反思05-15
小蜗牛教学反思08-15
小麻雀的教学反思08-20
小青蛙教学反思09-25
《小青蛙》教学反思09-30
小露珠教学反思09-15
《小露珠》教学反思06-16
小松树教学反思09-17
《小蜗牛》教学反思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