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

时间:2021-12-26 11:21: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1

  前两天进行了《绝句》的教学,讲完之后,也有一些自己的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

  这篇古诗是三年级下册的第一篇古诗,从题材上来看是一首五言绝句,内容也比较简单,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学生读起来也比较容易理解。讲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所讲解的内容,还存在以下不足:

  1. 讲的内容比较基础,缺乏一些拔高的知识。在这次讲解中我主要紧扣课标来讲解,重要的'内容虽然没有漏讲但是没有深入的讲解,孩子们将来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可能会比较疑惑。

  2. 缺乏阅读指导。首先教师的朗读示范不够,讲课中播放了音频但是教师再范读效果会更好。其次,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比如说开心的时候怎么读?哪里该读的快一点?哪里该读的慢一点?这些跟学生详细讲解孩子们会更乐意朗读。

  3. 对古诗大意的重视程度不够。三年级应该掌握古诗的大意,但是我觉得对于大意应该在孩子理解的基础上再记忆,最好自己能够理解、分析出来。所以在讲课的时候讲了但是没有让学生加深印象,可以在最后的时候展示出来让孩子们再记忆一下。

  作为一名新老师,还有很多需要学习、改进的,希望自己能够不断进步!

《绝句》教学反思2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4)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1)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2)教师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3)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自由朗读。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

  (5)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3、三读悟其情

  (1)比较读。在黑板上出示:

  黄鹂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雪,

  门泊东吴船。

  读一读,与原句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

  为什么这样说?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书: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前两句声色兼美)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后两句意境开阔)

  (2)表演读。播放课前制作好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随后要求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要求他们掇民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绝句》教学反思3

  语文教学中的写景诗可谓比比皆是。诗人多通过景物描写,展现美好风光,或借景生情,或情蕴景中……因亲临其境,故诗人之情能自心而发,深得景中之妙处。而作为读者的学生则置身其外,由于年代久远所造成的距离,以及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的局限,很难引发共鸣。悟性不够,生活经验不能迁移,联想不及的小读者们,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领其皮毛,真是浪费了一首首好诗文,很是可惜。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诗。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所表达的意境。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引导学生抓诗中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如“黄”、“翠”、“白”、“青”等,再结合语言训练,展开画面,使学生体会到画面色彩绚丽鲜明,春天景色的明朗秀丽。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用简笔画出窗框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多层次的诵读挑战赛,放手让他们自由选择目标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习的目的,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对诗的理解。但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对诗人写诗时的观察顺序(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没有来得及引导学生了解。

  今后在教学中,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时间,有效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关注后进生每节课学情上多下功夫。我在与学生交流时,应更多投入情感,用自己的姿体语言和生动的语言来感染学生,让师生间的交流更加自然和谐。

《绝句》教学反思4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写景小诗。整首诗的字虽然不多,但这首诗字里行间透露着无穷的美。

  古诗不仅色彩美——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而且结构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对仗运用得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学生理解上有问题,我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理解。比如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结合《补充》上的练习,通过出示挂图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学生表达的比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绝句》教学反思5

  1、抓住杜甫“诗中有画”的特点展开想象,感受春色之美。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

  2、抓住杜甫诗中“一动一静”的描写,读出忙碌与安逸,感受春之生机与和谐。

  3、适当拓展赏析,一方面增加学生背诵方面的积累,另一面蓄积对春天的美好感受。

  4、课中有独立读、对读,个别读、齐读,读句子、读全诗等多次诵读,辅以适当的动作,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增加积累。

  5、吟诵调即是读中的一种休息,也是对这种古老形式的一些了解。

《绝句》教学反思6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教学中,跟上首诗对照学生能够迅速找到“三千尺”、“落九天”、“千秋雪”、“万里船”中的这些数字,知道这些数字都是虚指,它们分别是指……待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引领学生认识诗歌中的对仗,感受诗歌的美(学生此时马上联想到春节的春联都是对仗的)。最后点拨朗读技巧,延长语气,读好重音,读好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

  《绝句》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的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路途的遥远。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自己也很喜欢这首诗,本月的明日之星就选择了这首诗,但上下来却发现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整个教学设计的环节欠合理,朗读指导也没到位,互动环节也没互动好。说来惭愧,在上这堂课之前,曾经听了其他老师上这节课,她一边上,我也一边在想:自己这个环节会怎样处理,应该怎样处理。也和师傅讨论过某些环节该如何处理,如何设计,但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发现自己思考的还是远远不够,没有细细地解读文本。

  在朗读环节的设计中,没有精心处理好朗读的层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课堂上要体现朗读的指导过程。在这节课上,我也重视了古诗的朗读,并设计了多处朗读,但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却没有好好地指导。到课的尾声,学生本来读得蛮好的,并且熟读成诵了。但我却提出了让学生划一划节奏,根据节奏来朗读,这就又回到了浅层次的朗读上了。课结尾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诗的意思了,应该是深层次的指导朗读,让学生在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而不应该只根据节奏点来读一读。在“初读”环节上,我的要求太高了,初读便提出了边读边思考诗的意思,问的问题太广了,缺乏针对性。其实,“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感悟了诗人的感情,断句就不会成为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在朗读的层次上多下功夫。

《绝句》教学反思7

  我经常鼓励学生多读古诗,以增强自身语言文字修养。但是一直收效不佳,总感觉学生在完成任务,而不是自觉自愿地爱上古诗。所以借着这次上组内教研课时,我把握机会上了古诗《绝句》一课,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的美,从而真正爱上古诗。

  《绝句》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诗歌以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氛围。全诗一句一景但又合而为一,通过景物完整表现了诗人复杂细致的内心活动。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通过欣赏画面理解诗意然后再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诗歌的色彩美,如: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感受诗歌的结构美、对偶美,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鸣翠柳——上青天”等。

  另外还要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诗人用短短四句诗,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这么美好的画面,怎能不让学生好好体会呢?

  因此,在教学时,我首先创设情境,出示一组春天的图片,让学生用一个词或是一句话来赞美春天,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样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引入诗境。

  其次,在讲解诗意时,我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赏析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用讲故事的形式融入诗人的生活,体会诗歌的意境。

  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先出示两个黄鹂在翠柳之间鸣叫的画面,想象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这天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这样把四句诗歌融入画面,融入故事,学生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在观察,在体会,自然而然自己也就仿佛置身于其中,也能够切身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情感了。

  另外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我还挖掘了文本的空白点,把诗歌的创作背景渗透给学生,并结合《春望》、《草堂》这两首诗让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使学生和杜甫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最后,就是让学生反复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升华情感,让他们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不过,在教学时感觉自己还是提点过多,应该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品味,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只要当好一个领路人就足够了!

《绝句》教学反思8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二年级的学生很难对古诗了解得那么透彻,理解得那么深刻,我们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并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就可以了。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设计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让他们自己来说,说得不对的地方我再补充。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他的家乡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看看,又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学第四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这时诗人又低头一看,门外的江面上停着一艘艘船。猜猜哪个字是“停”的意思?这些船都是从遥远的东吴行驶而来的。哪个词说明这些船行驶的路途很遥远?我们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去观察,去体会,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学生在这种意境下,能很好的把握诗的大意。并且,为了更好地让他们想象意境,想像出画面,丰富他们的情感,我在教学中结合我们班级的特色——经典诗文学习,我让他们用画笔把自己想象的这个画面画出来。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把对诗的理解更好地融合进去了。孩子们在这个画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学习古诗良好的兴趣。并且不再害怕读古诗。而且很多同学的画作还在我们的班级展示了出来。极大的调动了他们学诗的热情。

  但是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有的同学心里想得很好,但因为对画技掌握得不好,而不大愿动笔。教师在画技这方面如果能示范学生就会做得更好了。

《绝句》教学反思9

  《绝句》的教学反思

  《绝句》是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春日的草堂周围生机盎然的春色,前两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此时诗人的情绪是悠然的,而随着视线的转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心情有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是三年级的孩子无法感受的,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鉴于此,我把本课重点放在欣赏春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诗人的喜悦。

  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在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读懂古诗的`基础上,尝试把古诗与散文相结合,让经典润泽学生的生命,拓展古诗学习的空间,拓宽美的视野,培养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

  首先,整堂课都努力创设春日的美好氛围,在课件的制作中,我始终以明丽的色彩为背景,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春的怀抱,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

  其次,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边读边想象,在想象中体会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的快乐。

  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小学阶段是进行想象力训练的良好时机。这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古诗的内容再现出来,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的脑海中,那么如何去展现呢,诵读是最好的方式,教学生朗读时延长某些字的读音,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想象余地。在不断地朗读中,孩子们还可以进行创造想象,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飞向智慧的乐园。

  最后,从文学的角度,强化春天美

《绝句》教学反思10

  美术作品里的败笔会使作品黯然失色,课堂上语文老师绘画的败笔却能使课堂变得更美。下面这节课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杜甫的一首古诗《绝句》,才刚把诗句理解完,就有孩子提议:老师,这首诗那么优美,让咱们把它画成一幅画吧?说实在的,这个提议我在备课的过程中也设计了,本想在学生学完和背熟古诗后才进行的。但又一想,既然是孩子们提出的,我何不随了他们的意呢?于是我便让他们根据理解把这首诗“画”出来,孩子们这回可兴奋了,齐刷刷地拿出纸笔认真画起来。五分钟后,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我一激动也拿起了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不料画到屋子的窗时,几个孩子就忍不住在下面叫了起来:“老师,你画错了!”这回可轮到我纳闷了,我结合诗句左看右看,就是没有发现破绽,于是就问他们为什么说老师画错了呢?他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老师,你的窗画错位置了,那扇窗应该画在雪山的前面,不应该画在它的旁边。”我还没来得及问清原因?一位平时就很活跃的小男生索性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雪山前画了一扇窗,接着便问我:“老师,书上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应该是把雪山装在窗框里,您说对吗?”我听了,带头鼓起掌来,不为别的,就为学生们已经自己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体会“含”字的意境。更让我兴奋的是,接下来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就在诗画浓浓的氛围当中,我和孩子们顺利完成了一次“诗画之旅”。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位教育家的话:兴奋与激动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对学习内容表现出兴趣,进而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确如此,无意中窗户“装”错了地方,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探究的心理,热情高涨,兴致盎然,思维火花在欢乐的气氛中碰撞。文本与生活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最佳的融合,感悟也如泉水般在学生心中喷涌而出。

  感谢这笔败笔,要不是它,学生最多也是在我的引导下去发现、去领悟“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含”,因为我在预设的目标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但我知道肯定不会有今天课堂上这样的效果,因为那样的主动权在老师的手中。感谢这笔败笔,使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雨后春笋、似火山喷发。以前总担心离开了我的引导,学生无法理解文本,时刻都想着该如何牵着学生走,现在我觉得我最需要做的是如何在课堂上把握互动和交往的时机,唤起孩子们心中的求知欲。

【《绝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绝句教学反思01-24

绝句教学反思11-27

《夏日绝句》教学反思05-09

《绝句》教学反思15篇11-18

《夏日绝句》教学反思5篇01-06

教学反思语言教学反思12-07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9-10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5-24

经典教学反思10-22

比的教学反思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