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信客》教学反思

《信客》教学反思

时间:2022-02-12 15:48:3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信客》教学反思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信吧,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交际工具。为了让您在写信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信客》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客》教学反思

《信客》教学反思1

  《信客》是一篇自读课文,本课设置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在经济尚不发达的年代里人们的通讯方式以及新老两代信客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格。

  本节课设计的亮点在于通过集体活动总结信客身上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体会信客身上的闪光点,畅所欲言,可是我班学生似乎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管有人参与但没有竭尽所能,几乎 都是老师一个人在不厌其烦地诉说,尽管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可老师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就是没人自动出来展示,也许是我的方法还不够到位,也许是我的教学艺术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本来本节课最后部分可以做得更好,只是学生的所学实在太有限,他们的表达能力也实在有待更近一步提高,要说让学生搜集歌唱奉献者的歌曲本来不是件难事可对我们班学生似乎很难,就更不用说当着大家的'面延长了,所以结尾只能狗尾续貂。

  总体说来,本课教学完成了教学目标,只是效果可能没有预想的那么完美,也许是我的期望值太高,也许是我们班学生太过于自卑,他们的水平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确实很遗憾,我们师生以后都要做出更大的努力来完善我们的课堂,搞活我们的气氛。

《信客》教学反思2

  《 信客》是一篇情感色彩、人文色彩很强的散文。余秋雨先生写的《信客》,实为文化苦旅中的“信客”,是诚信、宽容文化在不诚信、不宽容文化中的一次苦旅。文中的“信客”肩负的是诚信和宽容的文化,然而,这种文化的提升和生存之路却是那样的艰难。余秋雨在《信客》中写出了老信客和年轻信客同样的悲剧:老信客和年轻信客都被迫远离信客这一职业,一个是偶然的、唯一的一次失信,导致整个社会对他一生诚信的彻底否定,老信客痛楚无奈地从浸满诚信文化因子的这一职业中悄然退出;而另一个则是因为太诚信而被捕进班房,认识到诚信“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而决然退出。他们殊途同归的根源都在于:整个不诚信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以他们为代表的'诚信文化进行诋毁和嘲弄,甚至是迫害(信客因诚信被打耳光、进班房)。教师要想引领学生深刻感悟到信客的人格精神,深入思考人生,必须以信客的形象为着眼点,引领学生与文本、人物和自我对话,以课文蕴涵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本课教学的内容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3)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4)怎样理解信客特殊的品格和素质?让学生按信客———新、 老信客———信客这一顺序逐一探讨,体会作者为信客立传的用意以及联系现实生活的意义。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在展示学习成果时小组成员都争相上台,让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在老师的主导下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品味和揣摩语言的环节,难度虽大些,但学生亦能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积极发言,虽赏析水平不高,但也能说出一些独到的见解,积累了自己喜欢的句子词语,既培养了语感,又增强了语言积累。

《信客》教学反思3

  《不平常的信》是西师版教材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主题是感悟动人心魄的美好情怀。我原计划上两课时,觉得内容不多没必要,在教学时就安排了一课时,结果时间很紧——估计是在上课前几分钟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了本单元的主题及内容后才进入课文教学的,从而耽误了后面的感情朗读时间——而这一环节可以放在课外完成。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质疑释疑,破题切入。让学生讨论:

  ①文中插入了几封信的片断?

  ②“不平常的信”到底指的是哪封信? 让学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句子与同学交流。

  二、扣住题眼,理解词语。

  ①引导学生反复读课题,挖出题眼“不平常”留作悬念激趣。

  ②引导认读生字新词。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课后第二题)

  三、激趣赏析,品读感悟

  ①引导学生沿着起因(赵蒙生死)—发生(排长写信)—发展(赵妈托人代笔回信)—结果(感悟到赵妈的坚强和伟大)这一线索,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②朗读“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春天,我们收到那一封不平常的来信”等句子,掀起情感波澜,感悟英雄母亲的坚强意志和博大胸怀。

  ③相机运用范读、领读、学生分角色读、小组间轮读、挑战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在互相评议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英雄妈妈对大叔说的话,为学生理解文章中心奠定基础。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地感悟和归纳文章中心,感受文章平中出奇的朴实美。

  四、拓展空间,强化技能

  1. 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总结归纳。

  2. 你想对那位坚强而伟大的`母亲说点什么?

  3. 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

  反思我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解决理解词语时,可以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练读,进行感悟理解;而我没有进行练读——没有为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扫清障碍。这是第一大失误。

  其二,在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初始,对每一个环节导读不够,仅仅就读准音读通顺作为尺码,而后就直接进入了对那封不平常的信的感悟——这一部走得太快了,以至于在理解感悟后一部分时倍感吃力。我觉得可以在前两封信上下功夫,在导读时应当仔细揣摩写信人及看信人当时的心理活动,进行有声有色的导读,然后深情并茂的诵读“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春天,我们收到那一封不平常的来信”等句子,掀起情感波澜,感悟英雄母亲的坚强意志和博大胸怀。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理解英雄妈妈对大叔说的话 ,为学生理解文章中心奠定基础。

  其三,在引导学生朗读英雄妈妈对大叔说的话时缺乏层次感,学生没有读味道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加强朗读指导练习。

  其四,在第二课时教学拓展这一环节上,没有及时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收获及对英雄母亲与对自己说的话,单单就让学生说了——而且还可以把相关的词语板书出来,以提示学生组织有序的语句进行练笔。

  纵观全课教学,如果上两课时,第一课时可以上至引导读文,了解故事梗概截止,而且要对前两封信进行感情练读。第二课时就重点感悟英雄妈妈对大叔说的话,感悟这封信的“不平常”在哪里;同时处理相关作业。

  如果只上一课时,就应该单刀直入,不走弯路。首先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不平常”,请学生浏览全文,弄清共有几封信的片段?哪封信是不平常的信?然后就对每一封信进行练读,同时弄清楚这封信是在什么情况下是谁写的?为什么要写?当时的心情怎样——如此进行练读的话就能够读出情感来。在此基础上去感悟那封不平常的来信就轻松多了。

  本课最大的失误是自己明知一课时上不完却这样做,这是极不明智的。希望以后不再发生如此糊涂透顶的蠢事了。

《信客》教学反思4

  做老师已经整整十年了,职业熟悉度麻痹了曾有的热情。9月22日,一场语文教学比赛激活了从前的教育情结。课后,心中一直承载着重压,也许到了不吐不快的时候了——

  第一份重压来自课堂。

  一直困惑,如何对语文课堂知识进行“分解”,如何对知识进行化难为易的处理,如何在梳理之后让学生爱上语文。《信客》教学的第一环节中,我进行了三次知识分解尝试:第一次是为文章的四个部分拟小标题,结果失败;第二次复述文章的主要情节,结果失败;第三此次归纳文章动人的故事,结果依然失败!我茫然了,难道课改之后的语文教学已经无需如此的梳理了吗?

  随之而来的思索令我更加困惑,如何对语文课堂知识进行“汇总”?依然是《信客》一文,我一直想找到一个能够以点带面,贯通全文的切入点,但怎样的尝试都无法达成心愿。最后,一位恩师指点我,可以从课后的一个问题入手提挈全篇,问题是:年轻信客死后为什么留下遗愿,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问题看似简单,竟把全篇的精华串连。欣喜之余,我懂得了:原来在语文教学领域,我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第二份重压来自课后。

  一位老师告诉我,每一节课后都问问自己,学生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说实话,很多时候我不敢问自己这个问题,因为无法面对良心的拷问。《信客》之后,我不得不问自己对学生的给予,结果汗颜不已,因为我无法给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说法。也许除了语言的熏陶、形象的积累之外,那节课我给予学生的.真的寥寥!

  于是我为自己追加了一个问题:《信客》的赛课令我学到了什么?概括说来只消两个字:震惊!为了一节比赛课,我会查那么多资料,进行那么多的尝试,不妨回头看看日常的语文教学,不外乎就是看看文章,读读参考,想想技巧,之后便欣然登场了……有多少节课留下过遗憾我已经说不清了,现在想来除了震惊也只有震惊了!

  赛课已经告一段落了,但我却有了终生难忘的收获:我知道,该怎样做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

《信客》教学反思5

  在**四中名师交流周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我尝试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执教了八年级语文《信客》一课。

  初二学生对于写人记事类文章的内容、结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故而在“课前自学”阶段,主要解决了整体感知环节的系列任务,并试图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与文章、与作者对话,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品人物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课堂时间则以“随堂练习,检测学习成果;探讨问题,强化学习重点;答疑解惑,解决学习难点”为主要任务。

  课前我精心制作了微课,设计了“学习任务单”,学生们的自习很有成效,提出的问题富有讨论价值,这是这次尝试翻转课堂给我最大的震动,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老师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让其释放这种潜质。

  在课堂授课中,我大胆地用一个主问题整合自学阶段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并大量地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丢弃文本、自说自话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最大限度地将课堂交给学生,同时发挥教师引导课堂讨论的作用。

  反思整个备课、教学环节,还有缺憾。首先,对于学生还没有充分地信任,提前预告课堂探讨问题,虽然使课堂探讨更有序,却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预设”意味浓。其次,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语文课的本质不能丢,这堂课对于语言的赏读品味还不够。

  教学相长,这次的尝试让我深深感叹这一点,以生为本,以文为本,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时刻铭记于心的。

《信客》教学反思6

  在教学中,我感到,放开手让学生乘着想象之舟畅游在文本之中,学生和我都感到一种轻松、惬意。我之前所担心学生不会了解信客的工作,不能欣赏“余氏”的深邃都完全多余,通过设计的几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能够理解信客遭受着身体和心灵双重的苦难,从而理解了信客之“苦”,苦还要继续去做,而且有年老信客的前车之鉴,在信客生涯中咬牙坚持,默默奉献,无愧于老信客之信,众乡亲之信。于是我的板书“苦”与“信”就这样水到渠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始终被文章所感动着,信客的形象越来越鲜明,最后“信客”当了老师,校长,“信客”之信放大了,一位学生在回答关于理想的问题时,说要当一名信客,我当即引导: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信客已经不再是职业的一种,做任何的行业,都可以成为那种职业中的“信客”。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个林妹妹的形象。

  在新课标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深刻的体会到,学生的眼睛也是雪亮的,眼光也是独到的,在课堂最后的谈感受中,一位同学就谈到,他想到了老信客,老信客也同样是山里的乡亲和外面的世界联系的.一座坚实的桥梁,即便是最后“失信”了,他想的仍是“不能没有客”,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样是令我们肃然起敬的。我和其他的同学为他的独到的思维和精彩的回答情不自禁的报以掌声。把课堂还给学生,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调动学生,这将是我在我的语文的教学之路上永远思考的问题。

《信客》教学反思7

  终于上完《信客》后,略感轻松。余秋雨作品是我非常喜欢的,其历史的厚重感和语言的凝重感是我以及我的学生所缺乏的,所幸在这节课上同学们与我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为余秋雨喝彩,为当代中国有如此优秀的散文家喝彩。其后又感困惑,或许这种师生间的良性交流与互动是一种偶然,或许这只是后排坐着的许多领导与老师所营造的压力氛围下的一种激情,然而当这一切都过去之后,我们又剩下些什么呢?

  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五年来,颇感语文老师之为难。语文课似乎人人能听,人人能评,人人都有想法的课。语文教学也是为许多教育家、专业或非专业人士诟病最多的。于是从上第一天课起,脑子里就混沌模糊,既怕误人子弟,耽误学生前程,又怕辜负学校厚望,于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此五年,甚为辛苦。然在与前辈、同行与学生的共同研讨与交流中似发现两点略有点价值的东西,一是语文课必须是基于语言文字的,二是语文课必须要达到师生共鸣的目的。

  犹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即是南山区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之时,我抱着极其虔诚的心态去听各种各样的课(特别是公开课),突然发现大多数语文课听不懂了。有在课堂上翩翩起舞者,有在课堂上离题万里者,有整节课道德者教化者,不一而足。由此深感自我见识之浅陋,于是在课堂上依样画瓢,结果有一天一位前辈听完我课后醍醐灌顶式地问了我一句:“你在上语文课吗?”我猛然间全身震颤了一下,是啊,我在上语文课吗?由此发现,其实当语文课离开语文本质的时候已经异化了。

  于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无论上怎样的课,上哪一篇课文,我都时刻牢记:一定要把这节课上成语文课。语文者,语言文字也。当然这里特指汉语言文字,语文课不能离开汉语言文字,不能离开文本,否则就是离水之鱼,断翅之鸟。许多老师说《信客》这堂课最成功的一点就是无论对信客辛苦工作的分析还对信客优秀品格的分析都没有离开过文本,师生不断地从文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我认为无论《红楼梦》还是《阿Q正传》,它们是文学名著而不是哲学名著或心理学名著,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作者通过他们高超语言运用技巧表达他们对人、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学生从语文课上要学到的首先应该是语言与文字。虽然,这堂课在语言文字的赏析上还显得比较粗浅,但是毕竟是自己的一大进步。

  第二点深刻感悟是师生共鸣的重要性。一堂课应该是由师与生共同组成的,它不仅属于老师,也不仅属于学生。属于老师变成了一言堂,属于学生变成了菜市场。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和谐的,心灵共通的,能产生共鸣效应的。这种共鸣效应一方面源于教师课堂上良好的提问与引导和学生的回答,但更重要的是师生间长期的交流与沟通。莫说沟通对于班主任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任课老师也同样重要。对于自己所任课的学生没有了解,没有信任,就没有师生的长期的合作,课堂也就失去了活力。常言道:“听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听”,才会“信”,才会学好。而这个“听”,源于心灵上的“听”,而非耳朵之“听”。这种境界需要的是一种融合。不幸的是,这方面,在这节课上表现得并不太好,课堂虽显热闹但深层次的沟通不足。希望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会越变越好。

  教学至今已五年有余,深感语文教学之艰难。究竟该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尚有许多困惑,还是运用中山先生那句遗嘱勉励自己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信客》教学反思8

  一、导入:

  同学们,正如一则广告语所说的:“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手机短信相互祝福已悄然成为一种时尚。提及20世纪初期的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也许人们难以想象,其实在很长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余秋雨先生的《信客》将向我们讲述一段故事。“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让我们在故事中去认识信客,体会他们的苦涩人生吧!

  二、阅读感知

  1、作者及及背景介绍:(.课件演示)

  2、师生共同朗读课文:

  A:师出示目标(.课件演示);生根据师出示的目标,结合自己的实际,有选择性地或创造性地写出自己的'学习目标。

  B:生说一说对课文的感受(可以是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可以是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可以是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

  C:谁愿意起来说一说本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呢?

  三、合作探究

  A:学生选读课文某一段或几段。

  (1)针对所读的段落设计1、2个问题并思考。

  (2)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典型的收集,并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请同学相互答或师点拨。(板书问题)

  (3)同桌讨论相互提出的问题(师或生没有解决的问题)

  B:师提出问题,生思考并回答。

  (1) 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四、专项探究。

  (语言特色的了解)

  A:学生跳读全文,勾画出你认为的精彩语句,用下列的句式简要说出它的美感。

  我认为: 这个句子美,是因为 。

  B: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各自找出的美句。

  C:教师小结本文的语言特色。(质朴典雅,精辟畅达)

  五、整合创新

  学生用如下句式说一说信客的形象:(师板书)

  我认为信客是 的人,从文章 可以看出,我想对文中的信客说: 。

  六、活动与探究:

  课后第三题:为墓碑写一段话。

  七、板书设计:

  信 客

  余秋雨

  素材 品格

  做信客理由 任劳任怨

  如何做信客 诚信无私

  为什么不做信客 待人宽容

  当教师,校长是好样的 善良厚道

《信客》教学反思9

  《信客》是一篇情感色彩、人文色彩很强的散文。教师要想引领学生深刻感悟到信客的人格精神,深入思考人生,必须以信客的形象为着眼点,引领学生与文本、人物和自我对话,以课文蕴涵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这次叫教学中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首先,从读题目入手,激发学习热情。没有借助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而是轻松从读题目入手,让学生体验朗读的快乐,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三次比读,学生自己就能感受到最后一次的深情,使课堂气氛出现小高潮,学习热情再度被唤起。

  其次,立足读中品析人物。在这个案例中,没有只是凭着大概的印象来分析,而是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的描写性语句来分析品味,因而信客的形象很清晰。抓住关键性的语句进行品味、朗读,挖掘出人物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就语言而论语言。如“他能不干这档子是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吗?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改成““他能不干这档子是吗?不能。说什么他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吗?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两相比照一读,一字之差,自然信客的任劳任怨人格就体现出来了。还有“他掂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的愧恨和祈求的心理让人物形象更加沧桑,我们不得不为老信客痛心唏嘘,甚至揪心百转。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等待品味,向着高处和深处发展,感受信客的品质,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可能还会挖掘出深沉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因为语言是表情达意最基本的东西,正如白居易所说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而朗读是再次咀嚼,推敲词句,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更好地走进作者、走进课文,使课文的情和意流入心田,激起同感,激起共鸣。

  再次,适时地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和引导,使得信客的形象更具整体感和深刻性。这个案例中,学生能感受到信客的精神:坚持不懈、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富有才干、诚实守信、默默奉献等,但这些感受是零散的,肤浅的。教师在“信客失信”这一板块中,适时地介绍余秋雨及其散文《文化苦旅》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信客是凭着这些美好的人性,特别是其中的核心精神──诚信宽容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追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营造了自己的高雅人生。这样学生对信客的形象就有了整体感,并且上升到生命和人生的高度。而在社会进程中,诚实守信、相互信赖的氛围又是那样的艰难,诚信文化正经历了一次辛酸的文化苦旅。举重若轻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可窥到作者的本意,真如作者所言“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感动,无端地喟叹……我不敢对我们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能够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急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信客带给我们的是文化在传承,发展与革新中的举步维艰。

  最后,追求课堂评价语诗意。本案例中,课堂评价语不单一,随生而评,因生而设,“你的表述很完整”“你的语言是美丽”“有道理,谁来接力”使得课堂不乏诗意。作者是用诗意典雅的语言来构筑质朴风雅的人生,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充满诗意,那么实际上是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这也正是语文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具体体现。

  不过,课堂教学中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要巧设话题,引领学生与文本人物对话,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教学设置的第一板块——信客之信,提出的问题“信客有怎样的品质”这个话题,强调的是整体感知,停留在表层,后来思考,不如改成“信客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这个话题基于个性的体验,自由度相当大,这使得所有学生都能积极思维,都有机会言说。

  第二,走进自我,情感体验需要内化。如果把问题设置“如果你是这位信客,你觉得你会做得怎样”,就是引导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在内心深处把自我与信客做了比较,更能深刻体会到信客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世界与文本的情感世界沟通,文本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在内化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心灵世界。

  教学的艺术永无止境,艺术是在不断锤炼中完美。这节研究课让我知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自己的对话应该是课堂的精髓所在。

《信客》教学反思10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代表我校教师在这里进行作课交流。下面,我将本课的教学反思作一汇报。

  《信客》是余秋雨的一篇散文,文中把感性的生命与理性的思考相融和,内涵丰富,感情真挚。那么,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的真情呢?教学的焦点马上集中在教师这堂课上要“教什么”这个核心问题上来。

  在现实社会中,当每个人的“信誉”正经受着危机的时候,信客的“信”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设计了三个重点问题:1、信客为什么没能坚守一生?2、信客是一个怎样的人?3、信客给我们哪些启示?

  第一个问题重点在于体会做信客的艰难困苦。第二个问题重点在于体会一个拥有人性光辉的普通人,在恶劣的环境下是靠什么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但是,细细品味,觉得还缺点什么。那就是缺少能够叩击学生心灵,促使每个人深刻反省的一记重锤。于是,就产生了第三个问题。

  概括言之,按照初识信客——走近信客——品读信客——回望信客的顺序,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有立体感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在课堂教学中,我力争让学生感悟到:信客没有坚守一生不等于他就是一个失败者,和我们每个人相比,信客坚持了几十年依然是伟大的、值得人们去敬仰的。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平凡的人,他不是一个圣人。他已经在用自己的行动荡涤我们每个读者的.心,让我们每个人都在思考,在心灵的刻度上,我们距离信客到底有多远。

  在教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情境创设、学案引领、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课堂上,给学生时间去品读,思考,合作。不论是让学生感受信客的苦难,还是去概括信客的品质,亦或是让学生写下一段感悟的话语,都力争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设空间。这样,把阅读、思考、活动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共同合作中得以发展,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对于学案的设计和使用上,我本着既要包括本课重难点的内容,又要能切实引领学生逐步深入课文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的原则。设计了两部分:预习案和探究案。在预习案中主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和课文背景、扫清字词障碍以及整体感知课文。预习案的学习为探究课学习进行铺垫。本堂课,是在此基础上完成探究案学习。在探究案设计中除了重要探究点之外,还针对问题给出相关提示,引领学生将探究点化难为易,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当然,这堂课还有许多值得提升的地方。比如在让学生体会信客工作凶险时,关于心灵之苦方面还应再深入些,因为这个方面的理解对于

  分析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对于文本的再现进行概括、分析时,教师的适时点拨应再有效些。在回望信客这个环节,让学生写一段话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挖掘还欠缺深刻。在学案的设计和使用上,由于还处在探索、实践阶段,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所作的教学反思,不当之处,恳请专家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信客》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信客说课稿07-27

《秋姑娘的信》教学反思07-17

《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03-03

《秋姑娘的信》教学反思01-21

《秋姑娘的信》教学反思(12篇)07-17

《秋姑娘的信》语文教学反思07-23

《秋姑娘的信》教学反思12篇06-19

《秋姑娘的信》教学反思(11篇)12-23

《秋姑娘的信》教学反思11篇12-15

教学反思语言教学反思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