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对《大道之行也》教参要求,背诵全文并理解孔子的大同思想。
此文是《礼记。礼运》开头的一段话,主旨在于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尽管他的理想在当时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前他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
学习本课,可尝试比较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并让学生有所感受两者的异同点;
学习本课可结合21课《桃花源记》体现的思想,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学情分析
由于现在的90后学生对社会经验体验不足、再加上文中所述的理想社会和现在的生活差别太大,学生理解和接受都有困难。
对字词的理解和识记应该问题不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能够联系实际,探求未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感受古人敢干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的“大同”社会的相似点。
3、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导学案。
导学案内容如下:
▲课文导读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课前预习
1、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选贤与( )能讲信修睦( )矜( )
货恶( )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 )男有分( )
谋闭而不兴( )
2、用“∕”标出下列各句的朗读节奏。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解释下列句中括号前的字。
(1)选贤与( )能。(2)男有分( ),女有归( )。
(3)矜( )、寡( )、孤( )、独( )
(4)窃乱贼而不作( )。
(5)独亲( )其亲,不独子( )其子。
4、解释下列句子括号前的词。
(1)天下为( )公不必为( )己
(2)是故谋闭而( )不兴盗窃乱贼而( )不作
(3)故人不独亲其( )亲货恶其( )弃于地也
(4)是故谋闭( )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 )
(5)货恶其弃于( )地也力恶其不出于( )身也
(6)故( )人不独亲其亲故( )人具鸡黍
5、填空。
⑴《礼记》是中国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______(朝代)的_______(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______篇。
⑵“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_______》《_______》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中庸》是《_______》中的两个篇章。
6、诵读试背全文,疏通文意,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也”指什么?
▲当堂演练
各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说明。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5、怎样评价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6、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请描给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课后拓展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解释下列句中括号前的字。
(1)树( )之以桑。
(2)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3)勿夺( )其时。
(4)然( )而不王者。
2、翻译句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上文与《大道之行也》都是儒家圣贤为我们描绘的美好而理想的.社会蓝图,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的介绍及名言。
他们都是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他们都曾经受到过两千多年前一部书中关于理想社会的启发,从而高举起革旧除弊的大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影响众多历史人物的文章《大道之行也》,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首先我们来说示范朗读。
二、讲解“导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
抽签选择各小组代表讲解各题,老师订正。
三、讲解“导学案”中当堂演练部分
1、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10分钟,教师巡回指导。为让小组内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小组长可分配组内6名成员各自需重点思考解决的题目,先思考后交流质疑。
2、逐一解决各题,抽签由各小组上台展示,老师点评并评分。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梦就有理想,为了我们心中的这个美好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规划那个“大同”蓝图。
五、作业布置
见“导学案”中课后拓展。
[教学反思]
1、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强对小组学习的指导,突出小组合作的力量,让学生朗读,自主的学习和理解,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让课堂成为了学生思考展示的舞台。
2、对导学案的巧妙设计。
3、设置的“描述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环节,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大胆创新,并为自己丰富的想象喝彩。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把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诵读、争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抱负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抱负社会的画卷。今日,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索: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抱负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把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 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 选贤与能:通“举”
⑶ 讲信修睦:培育
⑷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 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 皆有所养:供给
⑺ 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
⑻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 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 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 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 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 全班沟通。
3、细读课文,探究争论:
⑴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根本特征?
① “天下为公” 政权和社会财宝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治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谐。
② 社会关爱它的全部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宜的安排,特殊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障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准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全部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宝,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共同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奇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设想出来的一个抱负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退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抱负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忙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其次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留意文中停顿:
⑴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说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
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
⑶ “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
⑷ “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
⑸ 末句一字一顿,字字清楚,语气确定 。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抱负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行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财宝,两千多年来始终成为很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抱负“桃源”
六、作业
1、思索:“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像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把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诵读、争论。
【教学步骤】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4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联系伊拉克目前硝烟四起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社会的?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大同?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的内容意义,熟练背诵文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流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相机引入。
二、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正。
教师范读。学生聆听,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加上拼音。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留心容易读错的地方,作上标记。
学生齐读。一起读课文,准确明白节奏重音等。
教师自渎。小声跟读,巩固读法。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大道之行也:用提示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就是“大道”的内涵。
(2)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要有停顿变化,不能连的太紧。
(3)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意思。
(4)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5)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读。
主要形式有:
1、男生齐读。
2、女生齐读。
3、左边齐读。
4、右边齐读。
5、同桌齐读。
6、学生自渎。
指名朗读课文,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三、深入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学。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互相说一说,听一听,指出其中的不足,记录共同存在的疑惑或有争议的地方。
学生代表提出问题,教师相机组织解释疑惑或指正引导,形成共识。
教师提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目标设计:
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2、文中的纲领性句子是什么?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大同”社会的社会局面怎么样?
教师给学生5分钟的.探究时间,学生自主开展。
指名,教师相机讲解强调。
教师补充古代儒家人的政治理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领悟。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老子《道德经》片段,组织阅读,比较理解,加深认识。
2、组织学生谈谈“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
五、作业设计
你认为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的地方?举例说明。
附: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大同社会的纲领: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大同局面: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整体感知:
1. 提供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背景:
孔子是一个心性特别高洁,志向特别幽远,内心情怀特别丰富的人。一天,他参加完鲁国年终的祭祀,有感于鲁国的现状发出了感叹:“唉,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没有赶上,但是我对它们心向往之。”于是就有了文中这番对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描绘。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注意以下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总领全文。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5.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6.全班齐读课文。
三、思考讨论:
1.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大同”与“小康”的区别是什么?这里的“小康”与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小康”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作业设计: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思考讨论: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2.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思考以下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快乐地生活着。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六、课外延伸:
比较──拓展课文。
1.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讲信修睦──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2. 小结:由此可见,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是孔子早就提出的“大同社会”,都是没有阶级压迫,没有战争纷扰,平等自由、安定富足、团结和睦的理想世界。只是陶渊明在表述自己的理想时更含蓄。
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其实还有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的相关知识点!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宏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实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索“孔子的社会志向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探讨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支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妙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妙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志向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老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比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老师提示需重点驾驭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老师详细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依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说明的字词。
3、小组探讨解决。
4、课堂沟通翻译的状况。
5、同位沟通检查翻译的.状况
五、合作探究、探讨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当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谐,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志向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愿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看,得到合适的支配;“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须要特殊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家立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刚好,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欢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共享欢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索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像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相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华蜜、欢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志向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学问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化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老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激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志向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颖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志向将来的热情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雄伟奇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欢乐着。尽管这个志向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行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始终是很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同心协力,为这个美妙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家立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积存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抱负的精神和才智。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妙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进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妙社会设想。那么,大同社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 《礼记》)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与(jǔ) 矜(guān) 分(fèn) 恶(wù)
(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
三、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结合解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当地成长。
(3)给文章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指导朗读。对诵读作详细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说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你认为哪一个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明确:天下为公: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全部做法的动身点和归宿。
其次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终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这两句话是怎样表达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特征的?
明确: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愿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适宜的安排。又特殊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表达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准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由于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到达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地。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读降调。“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清楚、语气确定。
4.指名朗读。要求读出理解、读出层次,直至背诵。
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像之处?
2.联系实际思索,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到达了“大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应当作哪些努力?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抱负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争论沟通,要求人人发言。然后推选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沟通。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熟悉这个社会,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欢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抱负社会。其次题从正面设问,引导学生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安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学问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展大胆新颖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抱负将来的热闹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抱负的精神和才智。)
五、齐背课文
【资料宝藏】
1.谈谈儒家的政治抱负
对儒学来讲,抱负人的培育和和谐家庭的建立究竟只是为到达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消失,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向往、瞻望的抱负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提倡,甚至“知其不行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见。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见,严格地说,只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抱负。而儒家所向往和企求的抱负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奇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动身建构而成的美妙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进展为“大同”抱负。“大同之世”明显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抱负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抱负社会的憧憬,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确定了原始民主、公平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供应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抱负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动身,又确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消失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根底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仪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仪制度、道德标准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进展到肯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确定了孔孟所提倡的礼仪之治的历史必定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抱负。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肯定的空想颜色。孔孟学说的遭受就早已证明白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当然有利于人民的疗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进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和善的愿望和主见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根底的政治理论和社会抱负,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打算了它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别的历史命运。
(《东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厚主编)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状况和各种礼克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肯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讨论中国古代社会状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肯定的文学价值。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宏大设想,把握“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力量。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索“孔子的社会抱负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争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妙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妙社会的设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抱负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比解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把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 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详细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依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争论解决。
4、课堂沟通翻译的状况。
5、同位沟通检查翻译的状况
五、合作探究、争论以下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顾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当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谐,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抱负的?
⑴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愿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看,得到适宜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殊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准时,有和乐的家庭。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尽力去工作,工作着并欢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共享欢乐。
4、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索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像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熟悉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欢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抱负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学问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便评判,应以表扬鼓舞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抱负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展大胆新颖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抱负将来的热闹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雄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欢乐着。尽管这个抱负社会在小生产的根底上不行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始终是很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妙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抱负中社会特征的描述,说明了儒家抱负“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抱负。并且在文中指出了“大同”社会的三个根本特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对于初二学生能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已经不算什么太难的事情。在初一学习的根底上,学生已经把握了许多文言字词的用法,套用在今后的文言学习中,可以大致读懂文意。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重点字词的讲解、课文的背诵及联系实际谈体会上。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由于教师在课堂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因此,争论沟通这一环节没有充分绽开,使得课堂重点没有凸现出来。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积存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宏大设想,把握“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力量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力量,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力量。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能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实现“大同社会”添砖加瓦。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妙生活的憧憬,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抱负的精神和才智,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索,《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像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索“孔子的社会抱负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教师可以播放科幻VCD片,激发学生想像。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给下面这段文字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下面是一段不规范的译文,请学生读后评价,并说出简洁正确的译法。
大道推行的时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负责工作,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所以人不单单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单单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让老人有人养老送终,让年轻人得到重用,让年幼的孩子能快快长大,让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和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让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人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叫理想社会。
(注)正确译文,参考教参P207相关资料。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归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查找资料,搜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未来的不同畅想的内容,在班内组织一次以“畅想未来”为题的读书交流会。
二、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昔者仲民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②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③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④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⑤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为小康。”
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是什么?这里的“小康”与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小康”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
①以前,孔子有次作为礼宾参加蜡祭。祭事结束后,他到城门观台上游览,不禁感叹起来。
②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几位英明人物在位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但那时的情景古书上还记载了一些。
③君主世袭成为制度,修筑城郭沟池以加强防御。制定礼义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用以端正君臣之分,加强父子感情,促进兄弟和睦,使夫妇关系和顺,用以设立各种制度,划分田地和住地的疆界,使勇力和智力得到尊重,使个人建立的功劳属于自己。
④他们用礼来显示正义,考验信实,指明错误,确立仁让典范,给人们指示永远遵循的原则。
⑤如果有人不遵循这样的原则,即使他有权有势,也要把他罢免,使人们都知道他是危害社会的人。
2、略。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东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厚主编)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⑴翻译并背诵课文;⑵把握相关文言词。
2、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结合争论,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妙。
3、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
《礼记》
天下为公
纲领选贤与能
讲修信睦
人人受到全社会关爱
根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不兴
(结论)大同盗窃乱贼不作
外户而不闭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抱负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抱负社会的画卷。今日,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索:“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抱负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把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选贤与能:通“举”
⑶讲信修睦:培育
⑷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皆有所养:供给
⑺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⑻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全班沟通。
3、细读课文,探究争论:
⑴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根本特征?
⑵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提示:
1、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根底上,教师可以依据课文作总结归纳
⑴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表达出了社会的关爱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谐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2、“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奇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设想出来的一个抱负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退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抱负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忙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其次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留意文中停顿:
⑴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说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⑶“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⑷“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⑸末句一字一顿,字字清楚,语气确定。
3、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抱负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行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财宝,两千多年来始终成为很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抱负“桃源”
六、作业
1、思索:“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像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课后反思】
以诵读为主,结合争论,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妙。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宏大抱负,把握“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2、翻译并背诵课文,把握相关文言词。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妙生活的憧憬,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抱负的精神和才智,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2、反复朗读,当堂成诵。
【教学预备】
多媒体 CAI 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 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在陶渊明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人幸福欢乐,个个相处融洽的抱负社会,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了》,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抱负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文学常识介绍: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
种礼仪论著加以编辑而成,共49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把握生字词。
2、学生大声朗读,对比解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三、合作探究
1、本文最终说“是谓大同”,那么从文中看,“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举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举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当社会职务;“讲信修睦”是说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成信,远离欺诈,崇尚和谐,防止争斗。
2、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的呢?
明确: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⑴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愿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适宜的安排。又特殊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表达了全社会的关爱。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准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像的地方?
明确: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熟悉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欢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明确:“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奇为依据的。但这个时期正好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假如在“五帝之世”和“大同”社会之间划上等号,则孔子的“大同”说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倒退的主见。这明显不是孔子的原意,孔子的原意只在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退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一点上,绝无倒退到“五帝之世”的意思。而是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雄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欢乐着。尽管这个抱负社会在小生产的根底上不行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始终是很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妙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五、板书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总结全文,折射现实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 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 选贤与能:通举
⑶ 讲信修睦:培养
⑷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 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 皆有所养:供养
⑺ 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
⑻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 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 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 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 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 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 天下为公 政权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 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特别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障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共同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
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
⑶ 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
⑷ 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
⑸ 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对《大道之行也》教参要求,背诵全文并理解孔子的大同思想。
此文是《礼记。礼运》开头的一段话,主旨在于说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孔子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盼望消失一个太平盛世。尽管他的抱负在当时小生产的根底上不行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前他始终是很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憧憬的'目标。
学习本课,可尝试比拟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并让学生有所感受两者的异同点;
学习本课可结合21课《桃花源记》表达的思想,比拟两者的异同点。
学情分析
由于现在的90后学生对社会阅历体验缺乏、再加上文中所述的抱负社会和现在的生活差异太大,学生理解和承受都有困难。
对字词的理解和识记应当问题不大。
教学目标
学问和力量目标
1.积存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宏大设想,把握“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力量,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力量。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妙生活的憧憬,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抱负的精神和才智,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索,《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像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索“孔子的社会抱负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 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⑴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0-22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2-22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03-30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5篇08-05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5篇12-28
《大道之行也》教案优秀10-19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精选11篇)09-09
《鱼我所欲也》获奖教学设计范文10-17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02-22
大师画我也画教学反思01-07